呵呵,我也很高兴能和朋友讨论这类话题,应为这类问题讨论起来确实很有意思~~ 言归正传,先谈不充分的理解问题, 我所谓的“不充分”专指第二点中的“不充分”; 就是我们给出的前提,无法必然推出结论~~ 辨析:这里提出的“材料前提”不是我们加在辩题上的“硬前提”—— 材料前提:事实、理论,都是必然的,可以从最原始的“公理”推导; (比如人都有趋利性,矛盾的两个命题不能同真……) 硬前提:多指看问题的角度,多是辩手为了论证方便而“强加”(指不能够绝对充分论证,而不是霸道的意思)上去的前提; (比如“我们应该这样看”(而“应该”这个词语往往论证不充分,而是靠大众认知)) ——我暂且这样称呼,方便区分,具体论述见下; 例:假设论证命题“A政策是遏制腐败的有效手段”——没有其他任何限定语; 假设此论证有“材料前提”:P国的环境使之国内“A政策”毫无用处,而国际环境下“A政策”却在遏制腐败的问题上颇有成效; 那么往往双方会设置“硬前提”如下: 1、在P国讨论,当然应该有P国作为前提,所以无效是事实! (有道理的!) 2、偏偏在P国没效果,那么肯定是P国本身有一点点问题,而不是“A政策”本身有没有效果的问题! (也有道理!) 但是两个“硬前提”只是两个角度,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 如果任何一方想使“材料前提”充分,那么必须在“材料前提”中包括“为什么选择此‘硬前提’”才能使论证充分, 但往往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只能靠语势“难道不”或者“煽情”来让其他人认同。 又例:辩题“不做不如做错”“做错不如不做”; 论证:当我们看待实验结果未知,要有冒险精神的时候,前者更成立! 而当我们对待一件事需要严谨,要有审时度势的态度,号召“缓一缓”的时候,后者又更成立! 而想这个题目成为没有偏向性的“辩题”,辩题中就肯定没有其他任何前提~~而我们加上的“当……时”就是“硬前提”,加这个前提我们没有论证为什么这个前提,或者没办法论证“非此前提不可”~~ 对于我重点论证的第二点中的“不充分”我论述如上, 而第一个和第三个在我理解又是另外两种意义上的“不充分”了,阿兰是不是这个意思我就不得而知了…… 基于我的表达能力和认知水平,可能我对于这个问题,本文就只能以这个结构和思路表述了,希望有能力归纳和能够更深层次剖析的朋友多多但与讨论,谢谢~~ 下面集中阐述关于“矛盾律”是原因的问题: 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一个“辩题”想成为辩题,必须省略一些前提,因为“可辩性”,但是省略了前提以后的命题往往就变成了一个其中每个概念都内涵太少,外延太大的辩题…… PS:内涵:揭示概念本质,外延:概念反映的对象; 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反之,例:“苹果”比“绿苹果”内涵少(少了“绿”),但外延大了;也可以反映(红苹果,黄苹果) 但是这样抽象的命题的“可辩性”是基于“双方可以自己选择切入点”…… 当一方选定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时,总有一个命题I为真,另一个(非I)为假, 而当对方另一个对他们有利的切入点时,也会有命题(非I)真,I假…… 而矛盾律只是为了揭示我所认为辩题的“看似能在同一个平台上可辩”…… 而已,这也只不过是我自己的想法和感觉……等待与他人共同探讨…… 虽然签名里已经有了,但还是加一句:“一家之言,随便说说……”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