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南海之子在 2003/10/10 04:10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treeing在 2003/10/09 08:49pm 发表的内容: 其实南海说的也没错,不过在中国现有国情之下,这能不能上升到一个制度和文化博弈的高度,中国目前更适合一些“儒辩”这一类辩风。台湾日本好像也没有像美国那么骂人的辩论吧。辩论风格多元化是好事,但是这也有 ...
看来你对台湾了解不多。中国的大专辩论和美国的总统辩论相比是大大的“儒辩”,而美国总统辩论和台湾的总统辩论、立法院辩论相比,又是大大的“儒辩”。 台湾民风非常彪悍,尤其是南台湾,敢冲敢闯(民进党籍台北县长苏贞昌口头禅就是“冲冲冲”),所以扎根于南台湾的民进党基本上都是相当凶狠的角色,例如林重谟、周伯伦。但是台湾也有提倡“儒辩”的,例如台北市市长马英九就是台湾“儒辩”的代表人物,凶狠如陈水扁、吕秀莲这样的人在马英九面前都辩不过他。 “儒辩”的最高境界是伤人于无形。马英九竞选台北市市长的时候说“我当选以后要去中国大陆访问”,陈水扁一听就兴高采烈地大骂他是“中共走狗,想当中共的台北特首”。结果马英九回答说“陈水扁还自己说了四次‘想去中国大陆访问’”,然后一一列出陈水扁说话的时间地点。讲完大家都觉得陈水扁就象一个小丑。看到没有,这才是真正的“儒辩”。中山大学那种气势汹汹的一大串“难道……难道……”,连“儒”都沾不到边。当年我在网大论坛上和浙江大学一大帮人辩论的时候,就使用了各种逻辑圈套骗他们钻进去,然后指出他们自相矛盾的地方,大家在旁边看了都觉得浙大学生很好笑,居然被南海之子如此戏弄。 当然我在华语辩论网上就不再是“儒辩”的风格,因为觉得这里很不热闹,死气沉沉。如果大家都那么“儒”,就不要“辩”了。美国总统大选热热闹闹,民主党总统很会赚钱,共和党总统很会花钱,美国民众觉得自己的钱少了就把民主党选上去让他发展经济,如果觉得自己钱多了就把共和党选上去让他减税。“风格多样化”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繁荣辩论”才是。所以我一直认为不能让少数评判团成员主导辩论的发展方向,辩论应该扎根于广大热爱辩论的民众当中。如果大家都觉得辩论越来越沉闷了,就应该鼓励“猛辩”。如果大家都觉得太凶了,就应该鼓励“儒辩”。与此同时各种风格都应该有存在的空间,而不能把所有的队伍都变成一模一样,导致辩论赛失去吸引力。 回到台湾,我们看到国民党也有凶狠的角色如游月霞、李嘉进,亲民党也有凶狠角色如邱毅、冯定国。但是他们也有比较温柔的角色如国民党的章孝严、吴敦义;亲民党的秦惠珠、张昭雄。他们能够当选,说明大家喜欢不同类型的人。 如何把大专辩论变得更加民主化和公开化,也是南海之子近日来思考的一个问题。以后可以总结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