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帖由 岚星 于 2008-11-20 02:54 发表 唉……那场还是不要这样分析的好——正方至今为止没人能做出一个那怕能用“说得通”来评价的立论,再不让武大玩语言技巧,那他们真的就不用辩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herolandis 于 2008-11-20 01:24 发表 从93到99,虽然一直都有提及这方面的问题,但“中国队”的每每夺冠,一直还是在肯定“语言”这一方面的重要性的,但01年似乎评委的态度突然就转变了(虽然很多人忽略了马大的文采其实也很不错)。
原帖由 herolandis 于 2008-11-20 03:51 发表 所以我后来想来想去,武大是被93复旦打败的——人性本恶的魔咒持久地笼罩辩坛…… 至于立论,武大用的那个再往下推就可以比较说得通了,但是恐怕不适于他们的安排。他们已经提到,恶的源未必要是恶的,因此恶源未必不可以变成善源。而现实中这个源往往导出的是恶,确实是因为人性使然。胡渐彪在总结时候说,钱不是“导因”,但客观上,他们也很难论证“导因是唯一的”,因此,人的贪念是导因之一,并不能推出钱就不是导因;而同时,从欲望的本质来分析,仅仅“贪念”也是不能构成恶的——我对世人的爱有贪念,因此努力为世人奉献,这个不是恶。这个问题前提实际上是,恶是恶心,还是恶行,还是加上别的东西?而武大的观点其实应该是,仅有恶心是不一定会为恶行的,还要给恶心一种实践为恶行的手段,而钱就是这个手段。 当然,在这么说的时候,实际上是对钱做了广义理解,把它作为一般等价物所能代表的一切物质财富都包含在内了。
原帖由 xinxi 于 2008-11-20 12:42 发表 但说到93复旦的辩风,到底是听不到还是听不懂(对方耳朵没聋,脑子也没残,更没有假装听不懂);这都搞不懂还来辩论性善性恶。也许我过于敏感了,怎么听起来都是人身攻击。
我个人觉得02年全辩决赛阶段的政法完全可以跟以往任何一支参加全辩的队伍相抗衡,包括98年的西交和00年的武大,这支队伍秉承着99西交的逻辑风格,在辩论场上从不回避对方问题。在队员逻辑水平和团队配合上都是一支全辩水平的上层队伍。
原帖由 岚星 于 2008-11-20 02:57 发表 sigr啊……留点口德吧……这样很伤人品的……
原帖由 岚星 于 2008-11-20 13:48 发表 就事论事,还望sigr等朋友不要见怪哈~
原帖由 SIGR 于 2008-11-20 22:35 发表 我始终认为这些语言或者战术的设置,是不诚恳的讨论态度。因为当你明显可以回答一遍的时候,你不回答,反而把时间浪费在“你没说”和“你没听”的争论中,这种倾向很难接受。
原帖由 SIGR 于 2008-11-20 22:35 发表 包括那个“宝贝纸尿裤”,通过岚星给出的上下文,就我个人的感觉是,这明显属于自问自答,而且是一个硬挠人的那种冷笑话,你对对方的一个发言完全没有承接。这个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后来很多队伍硬推战场的滥觞
原帖由 岚星 于 2008-11-20 23:16 发表 我的确可以再回答一遍,但在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我就要考虑这个时间花在哪儿更合适——是花在向对方解释一个我方已经向观众解释过两遍的问题上,还是花在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某个我方观点的问题上。
原帖由 SIGR 于 2008-11-20 23:45 发表 如果“我方观点”是“我说了,而你没听懂”,那还有什么好深入理解的??
原帖由 SIGR 于 2008-11-20 23:45 发表 课堂教学和辩论赛的类比,是有不恰当的地方的。因为:1)交互式教学是被肯定的授课模式,但是辩论赛不可能当场和观众交互;2)如果必然要交互,那就要假设你的对方是代表听课者在提问题,你不能把“代表”视为“旁听生”而爱理不理;3)实质上,最理想的授课的启发模式仍然是一个主体(即便这个主体介绍了多种意见,但也应该有倾向性观点,否则就是单纯的知识贩卖),而辩论赛的启发模式是通过二个主体的讨论乃至对抗达成的,忽视这个本质差异,怪不得“自问自答”就成了可以接受的“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了。 所以,充其量,授课只能类比演讲,而不是辩论。
原帖由 mameng0628 于 2008-11-20 09:18 发表 ls,这种纯对讲学问,不适合你……
原帖由 SIGR 于 2008-11-21 00:53 发表 唉,说什么好呢。 我本来就没有单指蒋的那个发言,而是泛指他们在自由辩论中的表现。
原帖由 SIGR 于 2008-11-21 00:53 发表 而你不能用一方的主观臆测代替实际可能。如果所有的辩手都认为“对方的声音不在观众脑海里”从而任由自己在“观众脑海里”畅游,那是不负责任的;而且,自负的以为自己可以明白到底什么才是被观众脑海接受的,那也是不恰当的。
原帖由 SIGR 于 2008-11-21 00:53 发表 话说回来,如果你坚持你的类比理念,那你也至少要说明一下,究竟老师是怎么让“两个不同的声音在学生脑海里对抗的”? 不需要为你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类比而不断引入自相矛盾的辩护
原帖由 SIGR 于 2008-11-21 00:56 发表 说穿了,我和你是程度的差异,我说“不诚恳”,你说“不太诚恳”,那也有可能有人说“很不诚恳”。总之,那不是诚恳,至少不是很诚恳,肯定不是非常诚恳。不知道,我这样归纳对不对?而诚恳,是这个时代辩论所匮乏的,不知道你是否认同? 补充一句,考虑到某些队伍实际上成为“标杆”和“摹本”,严格要求点,没什么大错。 你当年不也是提醒过大家,对于某些得了国辩冠军队伍的风格要警醒吗?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7-31 23:28 , Processed in 0.05125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