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大家争了这么久,确实有很多人也没看过比赛,索性熬夜看完了这场比赛,写点自己的感想。 首先看立论:正方福大一辩在陈述网络加强人际关系的理由时先做了两点防备,即第一,网络只是诸多交流方式的一种,并不影响其他方式的并行,我们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第二、人与人情感的亲疏远近,同交流方式没有关系。从而为之后反方大谈网络的弊端做了铺垫,想来第二点也应该是正方重兵布防争夺的区域。其三点理由,方便快捷、平等性、跨地域性,只能说中规中矩。 而反方一上来的反驳颇见气势,虽然方便面与健康的类比更多技巧成分,但总的来说反驳是围绕正方论点而来的。但反方在立的时候显然没有围绕网络疏远人际关系这个特定命题展开,其述说的都是人所知的事实,但堆砌起来更像是在说“网络是魔鬼”,而不是说网络仅对人际关系这一特定层面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一番慷慨陈词,火力集中,但从立论来说,非为上品。 从立论角度上来说,正方虽然立意一般,但合乎命题,反方虽然辩驳有力,但推敲起来有些游离命题,扩大范围。听完所有的立论,我给正方的打分高过反方,但若就气势或者只听反方前一分钟陈词的话,我会有反方强于正方的预感。 应当说,在第一轮正二的质询中,双方都遵循了规则,场面也彬彬有礼,反方四辩的表现极为出色,轻松化解了正方的许多攻势。正方主要从这几个角度来设问,第一,网络是否使交流更容易,第二,欺骗不仅出现在网络中,也出现在现实中。但第二个问题在对方的干扰下没有得到很好的展开,也没有通过后续问题反击对方对欺骗的强调,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并不连贯,没有收到集中火力的效果,而且正二过于斯文,有些问题是可以打断的,却都纵容了对手一路说了下去。 在第二轮反二的质询中,围绕虚拟性、欺骗性、建立关系的淡漠三个问题展开论述。应当说反二利用了规则或不如说利用了评委,期间有三次,在问完一个简短问题后,本应发问却开始自说自话总结对方观点,这种总结自然是朝着自己有利的方向总结(作为一个法学教授不能接受而作为一个辩手已司空见惯的技巧),而对方一但想要开口说话则提醒对方也提醒评委,我还没有提问,你不能回答哦。这里正二就太厚道了,“合理打断是您的权利,但只发问不阐述也是您的义务啊”面对这样的情形应该准备的一些话语都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这里正二犯的最大错误是在反二问“认识的人多了,而朋友却少了,你觉得人际关系疏远了还是加强了时?”直接回答“是好了”,这是个在常理上让人难以接受的答案,会被认作强词夺理。从后得知,“情感的浓浅于人际关系的加强疏远没有必然联系”应当是正方的一个重要基点,这么命门的东西竟然不多用事例技巧去处理,实在是一个致命的漏洞。 总结第一轮质询,反方准备充分,也巧妙利用了规则,占优,而且是大优。 第二轮质询,正三的质询,主要从便捷性上设问,收到了一些成效,但笔者认为,三个事例的摆出有重复性,没有体现层层推进的效果,对命题的展开也只停留在,它有这样的好处,所以它使人际关系加强了的初等层面上。 反三的质询,还是着力于网络的虚拟与欺骗,没有什么新意,但这里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反方对规则的研究和利用是很好的,提问前往往先加上陈述,给评委以主观倾向,不管对方有没有违反规则,都会在打断后指责对方并提醒评委“您又在违反规则”,这种在十分钟内长达数十次的提醒,必然会给评委造成一种“正方违反规则的”印象。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的,应当说也是一种技巧。这里正三的回答太强调理论,而不讲究实例,就很难在观众中引起共鸣。举例来说,对方问:“一个人在现实中不懂得与人交往,不会与人交流,为什么他可以在网络中侃侃而谈呢?”正三答:“这是因为网络的平等性与自由行使……(被打断)”这时如果举一个例子:“现实中他可能口吃怕被嘲笑,但网上没人嘲笑他,这种平等的空间让他能敞开胸怀”就更易表达出网络的平等性,如果不小心被打断也可以委屈地说一下:“对方辩友您怎么也违反规则阿”之类的话来博一点同情分,正方的辩手显然太年轻了,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准备。而反三频频无理打断也让观众产生了厌恶,应当说,这轮质询,双方旗鼓相当,问得不妙,答得也不精彩。 小结中正方的点找的还是很准的,一个是欺骗和沉迷并不是网络本身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一个是强调了情感和人际关系没有必然的联系(终于强调了),用了悼念亡妻(情感在人际关系无)和同床异梦(情感无人际关系在)两个例子来证明。问题是第二点在常理上让人比较难以接受,所以想让大家接受他要看自由辩论和四辩陈词的表现。而正二这种慢条斯理的讲述方法,一个坏处就是他可说的词汇量大大减少了。我不是说正二不好,这也是辩手的特点而且是一种难得的特点,但在有很多话要说时,可能就是小小的瑕疵了。而且小结同质询的联系不够广,总结的很概括,但可能会给评委一点点脱离质询的感觉。 反方的小结应当说没有正方好,反一只是在不停罗列对方的质询问题给出一句话的反驳,再总结己方质询给出一句话的总结。其类比再次使用,“一个人吃饭吃到撑是不是好呢”,这似乎更像在做“人际关系多是不是就好呢”,之后禁止未成年人上网的总结更像在论证“网络有害”而不是网络淡化人际关系。因为对未成年人不好这个不好并不必然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减弱上,而是影响学习等其他因素。所以反方的举例并没有很好地论证己方观点。 中肯地说,正方的小结优于反方,但反方在现场感上强于正方,用的技巧还是强调。 自由辩论中正四的第一个问题电子邮件能否加强交流就轻易地被略过了,正三没跟,正一支是强调对方没回答就转向个人感受不等同于社会现实的反驳上去了。反方倒是很一致,连续三人追问正方三辩的QQ号,当正三勇敢地回答后,闹剧开始了,先是反二深情地说他是正三那个叫“晓风残月”的辩友,正三说爱他,然后由反四来做加强。非要正三同反二相认。整个过程持续了七轮,所达到的唯一效果是大家都没有在意正方说了什么,只是在看着这场相认的热闹跟着笑。虽然最后反一反二都说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玩笑,但反四后来还不依不饶地追问。他们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这个小小的玩笑的后果就是,让观众对整场辩论的观看态度由品味一场智慧的交锋变成了看一出热闹的群口相声了。 正方在开辟了沉迷不好这个不利的战场后,在反击对方“欺骗”不是网络带来的时,有几次精彩的发言,但正四说的实在太快了,有时会让人听不懂,然后反四又站起来说安抚她不要急不要急,可怜正四还是应用心理学的妹妹阿,就这么被对方的技巧变成了被逼急了的猴子。呵呵,技巧,再次强调技巧。 之后是混战了,最后反方剩下四十多秒的时间可以集中火力攻击,而且显然对这段时间有所准备,几个辩手的配合颇为诙谐,应当赚到了不少分数。 但回思整个自由辩论,双方总是在强调网络好与不好,特别是反方,我觉得反方始终没有在网络的坏处与其淡化人际关系间建立一个必然的联系。可能是因为在立论中就开始模糊这个概念吧,而正方也丝毫没有就这一点进行质疑。这可能与大家的思维方式有关,如此,一个网络是否加强人际关系的辩题就变成了网络好与坏的争执,有点偏离主题。 自由辩论怎么评分,近因效应,反方胜,公平来说,平手,加上反方那个自认为很小却搅坏了比赛的笑话。我是评委的话,会扣分,而且是大扣。 总结陈词,反四的总结很华丽流畅,对在电脑前窝了这么久,神经极度疲劳的我来说很受用,但作为一个理性的辩手我可能给他不及格,因为没讲什么道理,只是一串串罗列的排比,一个个简单层面的反驳,而且明显是背稿。尤其是当他说今天是讨论人际关系而不是网络利弊时,我心说这不是贼喊捉贼吗?实际上相对正方数量的增多,反方今天一直没有给出一个比较的标准,他们所论证的其实是直面交流更有助于加强已认识人的感情,而不是人际关系(包括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但反方聪明的一点是总是抢先把自己犯的错误扣在对方身上,像曲解辩题,缺乏比较标准等。这想来也是福大教练不忿的原因之一。 正四的讲话实在是过快了,有时想正四和正二真应该掉个位置。整个的总结没有新意,细看下来,正方最有利的平等性在自由辩论没有提及,情感同人际关系的无联系也没有提及(这可能反而是好事),其实这个在总结中完全可以不提及。在气势上,正四输反四一筹。 整场比赛下来了,作为一个评委,我想我会判反方胜,一个是反方把自己的东西完全表达清楚了,一个是反方利用技巧加强了我对反强正弱的印象。但前提是,我没有把要QQ的闹剧扣分计算在内,还有就是在整个视频中,并没有看到“我不是娘娘腔的”回答,不知道在哪里。如果是被剪掉了,那集美的同学就有点不厚道了,你让大家看完比赛再评论,但是看剪过的比赛特别是剪掉十分过分镜头的比赛再评论,这怎么行呢?如果没有,那就是福大的教练不够厚道了。 这里想对集大的辩手说几句,你们其实是一支不错的辩论队,不需要通过一些非正常的手段去获取胜利。虽然在场上有很多技巧的使用,但实际上只要不过多地使用,我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甚至欣赏的。四辩的许多回答都可圈可点,但有一句俗语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也难免大家会忽视你们的努力,因为人在愤怒时就会忘记其他的东西,这是有良知的辩手的反应。同样,注意笑料的观众也会忘记比赛的本意,这是对辩论的伤害,或者说是对辩论健康发展的伤害。也难怪李琦老师会生气。 对福大的辩手也有几句话,正二如果能在儒雅上加一些气势,正四如果能再慢一点,注意一些演讲的技巧,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可能会更好。因为现场扩音器的作用,他们的声音听起来不像裸听那么好,这是客观原因,可能对评委有一些影响。不要放在心上,辩论的路还很长,不能老盯着人家的短处,也不能妄自菲薄。总结一下比赛,吸取一下对方的长处,提升自己,今后的路是光明的。 海峡赛就要开始了,与其苛责,不如鼓励集大的辩手多提升下自身的水平,到时发挥出福建学子真正的风采吧。还有就是,你可以当辩论是游戏,但不能当它是闹剧。我们辩手,对辩论的发展,对辩论给观众造成的影响,是负有责任的!很郑重的。 [br][br]-=-=-=-=- 以下内容由 我亦是行人 在 2006年05月28日 04:49am 时添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