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ope=南邮之子|另时代化石|威望由 0 增加至 1|评论不错!|1186983747][这个贴子最后由另时代化石在 2007/08/12 10:10pm 第 1 次编辑]
由于本校没有参赛,所以对本次大赛自然也关注不多。但是厦大和中南财经的辩论队与本校颇有渊源。因此,这两队的交锋也自然引起笔者莫大的兴趣。一家之言,贻笑大方。 这两校的碰撞,概而言之,是两种不同风格的碰撞。我们知道自93复旦夺冠以来,经95南大、99西交、01武大的承接,再至03中山、05电科的后续,大陆的队伍逐渐发现,大约以北纬20度为界,神州辩论逐渐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无以名之,强名之曰大陆派系与港台派系。 大陆派系的特点是强攻、气势、压迫,强调快、准、狠,短、平、快。其优势在于充分利用时间不长的赛制,和人类直观效应永远大于理性效应的特点,利用语言优势,调动观众情绪。在对评委的读解方面,强调评委的观众性,强调辩题本身的不平衡性,强调对比赛的全面可控性。这一派的主要代表有西交、武大、电科。 港台派系的特点是以柔克刚,悉心交流,强调度、儒、雅,笑、易、缓。其优势在于充分倾听对手观点,强调例证的可靠性,和中国自古以来向往的君子儒辩之风,利用语言的感染力、平易性,打动观众。在对评委的读解方面,强调评委的专业性,强调辩题本身的学理性,强调对比赛的灵活应对。这一派的主要代表有台湾诸校、澳大、厦大。 两派的风格特点各有千秋,笔者无意赘言。只希望通过中南与厦大的此次八进四比赛来具体分析两种风格的碰撞。应该说,从这个意义上,此次比赛极有代表性。 辩题是关于慈善捐助。笔者对此问题不甚了解,仅从观众角度来谈。谈到慈善捐助,我们首先会想到两个现象。一方面,是每逢中国旱涝水灾,确实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是这样一种支援现在已经被官方行为所淡化。究其原因,是政府意识到,扶危解困,救济灾民的责任人在政府而非民间。所以在这里,慈善行为已经逐渐制度化,成为一项重要的政府功能。另一方面,是政府或社会机构在积聚社会慈善资金的方式方法上存在严重不足。贪污腐败现象不时发生。这直接导致其公信力下降,人民群众的热情遭受打击。 如果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两个方面对立而不对等。一方面,通过法律制度完善政府、个人行为,归根到底,是惩恶奖善。首先是要争取杜绝慈善事业中的不良现象,建设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同时我们也要对慈善行为予以鼓励和支持。但是慈善行为与慈善心显然不是一个概念。美国很多人将遗产捐给国家,是考虑到巨额遗产税的因素。另一方面,强调现实的黑暗,与建设法制社会的良好愿望显然对立,但是失之偏颇。笔者从未见到在辩论赛中强调社会黑暗的一方能够胜利。即便说,话也一定要曲尽委婉,善意批评而非大张挞伐。 我们仅就上半场进行分析。因为在上半场的时候,局势已定,甚至胜负已判。双方的立论都比较简单明了。焦点在于,中南认为人们的同情心是源头,是根本,是慈善事业百折不挠的动力。而厦大则在一开始就认为慈善是输液器中的药水,是否能流入病人血液取决于管道是否通畅。笔者且不论这个比喻是否得当,但是喜欢在立论中打比方、讲故事、说寓言的方法确实是港台系的惯常用法,这在历年海峡赛中屡见不鲜。结果这个问题果然中南在后面有反应,让厦大不好解释,至少没有后招。药水和管道哪个更重要?根本说不清楚。 其实厦大在立论中对于宏观也有把握。那就是慈善事业不是邻里相助。是社会事业,需要法律规范引导。这个道理比较明白,不似后来提出的个人同情心和社会同情心之别。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厦大却又多次利用个案进行攻击。比如九万二的例子。说某地捐钱,大部分被侵吞,没法律怎么办?其实中南有所反应,说社会不是如此黑暗。但是不够狠。侵吞又怎么样?侵吞本身难道不也体现出政府官员对人民群众漠不关心,缺乏同情?由此可以乘胜追击,说如果不对人民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关心灾民,同情难民,而一心只有贪欲,那再多法律又有何用? 厦大似乎觉得这个例子很现实,很占便宜,所以追问许多遍。但是越打越没有底气。为什么?因为他们在立论时好不容易达成的对社会现状的忧愤之情在中南义正辞严的驳难声中动摇了。但是他们仍然想挽回。可惜事与愿违,后面那个保研的例子更是不经推敲。说大学生支教与保研政策挂钩,所以动机不纯,同情心不够。首先中南就说自己学校不是这样。厦大只好跳出来再补说要看社会整体。结果中南后面果然不依不挠,咬定对方诬蔑大学生。厦大也没办法。因为他们的理论逻辑不严谨。烈士牺牲也会受到抚恤,是不是烈士牺牲目的不纯?只是中南一时找不到好的类比,更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反驳思路主要集中在社会没那么黑暗上。所以反应虽大,但效果不是特别好。 以上说了些双方具体的交锋,下面来谈一谈个人看法。 首先,风格之争的背后是什么?形式也许不重要,但是它往往对内容起到潜移默化的恶效果。港台系的风格比较温文尔雅,喜欢说对方有道理。实际上这是客气。港台系的选手实际比大陆系的选手更相信自己的东西。更相信,所以敢承认;但是敢承认,不代表能承认。大陆系往往只要对方承认一点,就会扑上去。虽然有时扑空,但是攻势明显。而港台系的灵活应对面对强势压迫往往效果不佳,极容易变成疲于应付。路一鸣最后评价说厦大像在堡垒里打仗,承受着中南的猛烈攻击,这很有道理。有人说厦大是以柔克刚,转守为攻。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不是有意为之,而是无奈之举。想攻攻不破,想守守不住,这才是厦大最大的尴尬。笔者认为,如果守要做得好的话,一定要能吃透对方例子,加以反驳,再迅速拉回自己战场,以我为主。当然这是一种传统的大陆派思维,也许不合时宜了。 其次,风格之争孰优孰劣?从比赛结果看,中南胜了。但是这是因为其战术得当么?不,个人认为这场中南操作是失败的,至少是不成功的。首先是其不够精彩。其次是因为让厦大总有话说。中南对于宏观问题的把握火候不够。大陆派的打法,应当是小处精彩,大处宏伟。对许多逻辑问题要善于进行归纳。当年,其流弊是这几年大陆系强归现象严重,导致生搬硬套,有论无辩。但是就其理想模式而言,没有方向错误。厦大的问题在于其太容易流于琐碎。观众对其平易近人有深刻印象,但是辩论时间一过,发现没有主线,没有头绪,也是实情。这两种风格更像是武士与教师的对话。武士震撼人心,酣畅淋漓,教师亲切自然,循循善诱。补充一点是,厦大本身感觉三个人配合好,但是不协调。尤其是发言时间不均衡。这点也许在四个人比赛没什么,但是三个人比赛特别明显。 最后,风格之争意义何在?笔者认为,这两个派系得竞争还将长期持续下去,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当然,不只体现在港台腔与普通话上——)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辩论赛是讲胜负的。港台系台风良好,态度优雅,有口皆碑,但是战绩不佳也是事实。大陆系在海内耀武扬威,但是近年来也逐渐发现其风格的弊端着实不小,为人诟病。笔者在这里不敢对两种风格的融合做出预测,唯希望有更多人能够关注两种风格的对抗。也许,对辩论赛本身的分析正是二者交流互进的一个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