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357|回复: 75

马薇薇的二重诡辩——对世辩叁王者之约反方逻辑的深思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6 23: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以不变应万辩 于 2010-8-18 20:53 编辑

近来习惯于进行比赛分析。前日一边聊天一边重看(也算听)“世辩叁王者之约”,到第三遍的时候听到反方四辩马薇薇在法庭式盘问胡渐彪的时候,突然对其逻辑产生了质疑。于是静下来研究,发现自己的逻辑也跟着乱了,经过很长时间终于理清楚,现写论文一篇,各位玩赏一二。

这是一场史上最强辩手的巅峰对决。双方的立场分别是:

正方:生命的可悲之处在于它不能重来;

反方:生命的可喜之处在于它不能重来。

正方一辩胡渐彪陈词完毕,反方四辩马薇薇对其进行法庭式盘问,其原话摘录如下:

“……我们如果可以通过重来来挽回这种痛苦,那么不可重来就是痛苦的根源,对不对?但是如果重来了之后依然无法挽回这种痛苦,是不是就论证了,不可重来并不是生命痛苦的根源呢?……就是因为如果能够重来,这种痛苦依然不可挽回,所以我们生命痛苦之处并不在于不可重来。……”

马薇薇的逻辑是:证明“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但依然可悲”,即可证伪“生命的可悲之处在于不可重来。”这个逻辑过程是否成立?下面进行分析研究。

第一步,铺垫,对命题进行解读

首先,“在于”这个词出现在辩题里,我是第一次见到,相信大家以前也应该没怎么遇到过。为了将辩题的逻辑理清楚,有必要先解读“在于”二字。“生命的可悲之处在于它不能重来”的意思,可以出现两种理解,是“生命的可悲之处是它不能重来”,还是“不能重来是生命的可悲之处”?别看这两个解读的意思看上去差不多,但是这两个命题却是互逆的,在逻辑是不是一回事。

为了说清楚“在于”,我举个例子。“我成功的原因在于聪明。”同前,有两个理解:第一,“我成功的原因是聪明”;第二,“聪明是我成功的原因”。我认为后者是更准确的。理由如下:

第一,从逻辑角度来看。“在于”做判断意,和“是”的意思在逻辑上是一样的。在这里,“在于”和“是”作为一个联项,表示的是一个肯定的性质判断。而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全程肯定还是特称肯定,主项都是周延的(谓项的周延性不确定,在全程肯定中不周延,在特称肯定中周延),对应到集合论的概念,主项概念应当是谓项概念的非空子集。说得通俗一点,对于“AB”这样的判断,B的范围应该比A大。根据这一性质,“生命的可悲之处在于它不能重来”应当理解为“不能重来是生命的可悲之处”。

第二,从辩论的分析思维来看。“生命的可悲之处在于它不能重来”的论证过程,自然是“因为生命不能重来,所以生命是可悲的(有可悲之处)”。

由以上两点,我们得出初步的结论:

“生命的可悲之处在于它不能重来”的意思是,“不能重来是生命的可悲之处”或者说“(因为)不能重来,所以生命是可悲的”。

第二步,对第一重诡辩的逻辑分析

我们继续从逻辑出发。

承接前面的解读,我们对一开始提的逻辑进行重新的标准化:

正方观点是:(因为)不能重来,则(所以)生命是可悲的——记为命题(1);

马薇薇的反驳逻辑是:如果能重来而依然可悲,即可以推翻正方。简化之,得“(即使)能重来,则(依然)生命是可悲的”——记为命题(2)。马薇薇认为只要证明这个观点,即可推翻正方观点,也就是说,如果命题(2)真,那么命题(1)必假。

到底是不是如此呢?

我们来把命题(1)和(2)解构一下:

将概念“能重来”记为A,则“不能重来”为﹃A(非A),概念“生命的可悲之处”记为B。于是,正方的观点简化为“﹃A是B”(记为命题p),马薇薇的反驳是“A是B”(记为命题q)——那么马薇薇的反驳逻辑是否有效,就在于p和 q的逻辑关系——要使这个反驳逻辑有效,即要求q真时,p必假,即命题q与命题p是反对关系,乃至是矛盾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p与q都是肯定判断,不要看到“﹃A是B”中的非A就以为这是否定判断。

再分析这个逻辑关系前,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命题甲:苹果是水果;

命题乙:非苹果是水果。

命题甲当然是真的,然而对于命题乙,我们会出现这样一个疑惑:这个“非苹果”是什么范围内的?香蕉属于“非苹果”吧,这时候“非苹果是水果”为真;但是,汽车也不是苹果,也属于“非苹果”吧,然而这时候“非苹果是水果”就是假了。

这里涉及到一个论域问题。“非……”这个概念,在逻辑上叫负概念。负概念是要有论域的,论域是指称的特定范围。例如,“非无产阶级”这个负概念反映一切不具有无产阶级属性的阶级,它是相对于“阶级”这个范围而言的。“阶级”就是“非无产阶级”的论域。然而不是什么负概念的论域都是很清晰的,虽然我们在生活中不会提“苹果”这样的负概念,然而一旦出现在逻辑里,其论域的判断就成了一个不好办的问题。

可能上面一段的论述不大好理解,我们换个说法,引用集合论的概念。我们可以把这里的A理解为一个集合A(也许它只有一个元素),那么﹃A就是集合A的补集。但是我们都知道,补集的确立,需要先明确全集是什么。在不确定全集时,就无法准确划分出集合A的补集是一个什么样的范围,这个划分的范围就是上面说的概念的论域。

因而,“A是B” 未必能反对“﹃A是B”,这个在生活中是很好理解的,大家可以自己打打比方。

在这里我有必要补充两点说明:

第一点说明:具体到辩题中,“可重来”和“不可重来”是对立关系。如果存在一个集合U,包含一个集合“可重来”,那么补集必然是“不可重来”,不管这个集合U有多大,因此此时的集合U是否是全集,无关紧要。那么这是不是说我们前面的这段分析都是多于的呢?不然。造成问题的原因是这里的概念B“生命的可悲之处”也要处于全集U中。因而A与﹃A和B的集合从属关系或者说逻辑推导关系依旧是不确定的。

第二点说明:在思考过程中我曾经想到这个问题,也许大家也会想到,一并写出来并解决之。

如这样思考,来证明“A是B”能反对“﹃A是B”:将“A是B”和“﹃A是B”都进行逆否命题的转换,得以下两个命题:﹃B是﹃A;﹃B是A。这两个命题违背了矛盾律,因此两者必有一假;又根据排中律,二者必有一真。因此,对应的原命题,如果能证明“A是B”,即可证伪“﹃A是B”。

这个思考是不对的,错误出在对逻辑基本律的使用。因为不管是矛盾律还是排中律,都是针对同一逻辑过程的。在这个思路里,“A是B”和“﹃A是B”不一定是在同一逻辑过程中的,结论也是不一定成立的。

前面的推理加上以上两点补充,我们发现:

所以命题p“A是B”和q“﹃A是B”在逻辑上是可以相容的。两者真值有以下几种情况:

情况一:p真,q真。例如当B的范围大于﹃A的论域时即出现这种情况;

情况二:p真,q假,这个就不解释了;

情况三:p假,q真,性质和情况二一样;

情况四:p假,q假,例如当A所指集合与B所指集合为相交关系时即出现这种情况。

好,论述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命题(1)与(2)不具有必然的逻辑推导关系。如果(2)真,(1)可真可假。

因此,马薇薇的反驳逻辑,不能说一定是错的,但可以说是不严密的,实际上是几种可能性情况里取了一种并作为必然。这是第一重诡辩。

第三步,对第二重诡辩的逻辑分析

第二重诡辩是建立在第一重之上的,即在认可:以证明“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但依然可悲”,即可证伪“生命的可悲之处在于不可重来。”这个逻辑过程为充分有效的前提下,仍旧存在问题。

要使一个命题逻辑推理结果有效,一般要有两个前提:第一,推理的逻辑过程有效;第二,推理的前提命题有效。这个第二重问题就在于,“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但依然可悲”是不可论证的,只能凭借我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对原本不可能的事情进行假设性的描述,其可靠性是不够的。严格的说,它只能作为一个假想的情况,并不能作为一个推导的前提性依据。

当然,在生活中,这样的“虚拟语气”我们是经常用到的。比如“如果我是你的话,我就会……”这句话的意思不在于“如果我是你”的假设,而是后面的话。其实这句话的含义无非就是“如果我处在你那个情况下,我会……”或者更直接一点“我觉得你应该……”这与刚才说的逻辑推导是不一样的。

第四步,结论

首先,这个反驳逻辑是不严密的,两个命题不具备一定的反对关系。当然,如果正方说,他们可以论证“无论可以还是不可以重来,生命都是可悲的”,那么马薇薇的反驳实际上就被包容进去了,逻辑无效。只是这个策略也是不可靠的,理由前面已经说了。

其次,并非一切思维都要遵循严密的逻辑,实际上我们也做不到。在辩论赛场上辩手既很难避免逻辑问题,同时辩论技巧本身就可能是不完全符合逻辑甚至反逻辑的。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在场上细细去琢磨这个逻辑过程(不过“辩神”胡渐彪依旧当场察觉到了一些问题)。在此我只是对纯粹的逻辑问题进行研究,不带任何其他批判。仅此而已。

题外话:

加深蓝色的词,都是逻辑学的术语,可能有些人理解有困难,可以查询一下相关信息。

对于我所认为的那个“第二重诡辩”的论述,其实是一个哲学问题了,我的分析可能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来探讨。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8-16 23: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掌声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23: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老鬼归来


    沙发居然是留名关注帖
发表于 2010-8-17 08: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之后受益良多,支持LZ
发表于 2010-8-17 09: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从逻辑上说这个辩题在被解释成:“生命的可悲之处在于它不能重来”的意思是,“不能重来是生命的可悲之处”或者说“(因为)不能重来,所以生命是可悲的”。时已经变得悲观了~~我们说辩论不但是逻辑的推到,还要是价值的提倡~~用黄执中的话来说:如果一个人提倡的是一个违背人情的价值,哪怕再口若悬河,我们依然要培养出另外一批口若悬河的人来击败它。要是把辩题解释成“(因为)不能重来,所以生命是可悲的”那么实际上我们的生命确实是不能重来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其实是可悲的~~这样我们的价值就低了,就很容易被推到“不和人情”的一方面去~~所以即便是胡建彪,他也不敢怎么说。所以正方只能解释成“不能重来是生命的可悲之处”那么反方自然要论证“不能重来不是生命的可悲之处”啦~~所以这里的逻辑判断是分析的没错,但实际操作却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马薇薇抓的是正方有所不为的部分,你不能说因为生命不能重来所以生命就是可悲的了,你只能说生命不能重来造成了一些可悲,那么我就问你怎么造成的?是生命不能重来造成的吗?如果是,那么我现在假设让你生命重来,你的造成可悲的原因没有了,那么你可悲的结构理应也消失了。这时你就不可悲了~~所以马薇薇才会说如果重来依然不能改变你的可悲那么不能重来就不是造成可悲这个结果的原因~~那么就不是因为生命不能重来造成生命可悲的结果。重来不是可悲的因,自然就推翻正方立论了,这时正方不能在“不能重来是生命的可悲之处”这条路走通,正方只能走““(因为)不能重来,所以生命是可悲的”这条“不合人情”的悲观之路,这时你的逻辑还是走通的,但是反方可以在价值上打压你。这是我对马薇薇问题的看法~~当然我不否认其实马薇薇的反驳也没有完全封堵住“不能重来是生命的可悲之处”因为我们知道还有多因决定一果的情况,如果我们的可悲是多个原因造成的其中有一个是生命不能重来,那么你只排除这一个原因依然得不到最后的结果,因为你没有完全排除造成可悲的原因。所以我还是可以在“不能重来是生命的可悲之处”这条路上走通。但是效果变了~~既然有了多种原因那么你的原因之一:生命不能重来的分量变轻了~~那么下边的辩论我们反方只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你的分量越来越轻最后把它忽略掉就好了~~只要你看得开就是在忽略这个原因~~所以从逻辑上我承认如不变所说,说的很好~~鼓掌。但是从策略上说马薇薇学姐很犀利~~

其实正方也有一个同样犀利的学长--路一鸣学长。他的反驳好像没有马薇薇学姐犀利,但是他的反驳同样让我感觉是在逼迫对方走不能走的路而封锁对方的“阳关道”。反方的立论主要就是三个字“看打开”再简化就是说两个字“心态”可是再好的心态你也不能排除七情六欲,所以反方不能说苛求人们都像机器一样没有感情,很多事就像黄执中的口头禅一样“人之常情,我们不忍苛责”人的七情六欲是什么?不就是看不开的表现吗?不然我们怎么说出家人六根清净,你是六根清净了可以成佛成仙,但你不能苛求世人都学你出家啊~~因为世人的人生不是佛主的人生,应该叫佛生。你不能违背“人之常情”所以我就把你打回原型,你不要假装坐在莲花台上念金刚经假装得道高僧,你不是还是看不开嘛~~

路一鸣和马薇薇的反驳都是针对对方开篇来说的,不同的是黄执中的开篇只给价值,不谈逻辑,所以路一鸣的反驳在逻辑上体现不出来,所以反方的立论就像泥鳅一样,很滑溜,完全没有办法从逻辑上下手反驳,唯一的逻辑反驳就是:既然你看开了没有了悲,那你的喜从何来。这时马薇薇上来补了一枪说佛主沾化一下的喜,不是开patty的喜。这个确实很狡猾。但是这样算喜,第一凡人能把佛主的平淡当成是喜吗?这是人之常情吗?第二就算有这样的人,那么这样的人心理还有悲吗~~你不能说你高兴的时候你就成佛成仙了,你伤心的时候你就打回原形了,这样于情于理都讲不通的嘛~~

以上只是个人看法。总的来说这场比赛还是很精彩,特别欣赏马薇薇和路一鸣的犀利和冷静。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1: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dx051xb


    逻辑和价值毕竟是分离的,价值说得再好也无助于推动一个逻辑的成立,另一方面符合逻辑推出的结论也未必很有价值。所以辩手就是要把握好一个平衡。我写的东西只是单纯讨论逻辑。
发表于 2010-8-17 12: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以不变应万辩


    没有否定你的意思~~就像你说的辩手要把握一个平衡一样~~我只是有感而发谈了下价值~~不是来拆台的~~
发表于 2010-8-17 1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要评胜负的话,你觉得谁赢了。
发表于 2010-8-17 13: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dx051xb


逻辑和价值毕竟是分离的,价值说得再好也无助于推动一个逻辑的成立,另一方面符合逻辑推出的结论也未必很有价值。所以辩手就是要把握好一个平衡。我写的东西只是单纯讨论逻辑
以不变应万辩 发表于 2010-8-17 11:49



   闻所未闻啊,长见识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8-17 18: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MaPowerness


    您的意思难道是我发了一个谬论?……
    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打比赛一般都是先逻辑后价值,先说理都倡导的。
发表于 2010-8-17 22: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杀了我吧.......
发表于 2010-8-17 22: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杀了我吧···
发表于 2010-8-18 00: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下,
一,马薇薇当下要反驳的是胡主辩稿里的一个盲点, 套梁佑诚的话,
我们再看一下对方辩友今天的结构, 对方辩友今天尝试告诉大家, 人生当中很多污点, 不管它能不能够重来, 过程当中, 今天他说很多的遗憾没有办法被弥补, 那, 我们想来了解一下,对方辩友其实刚才, 呃, 他方说他方不谈假设, 但有没有发现, 他方基本上只是在假设, 如果生命可以重来, 并且多加一重假设, 如果我们重来之后还可以弥补, 以后人生才是美好的。 但是, 因为作不到这件事情,所以人生就可悲了。 他方不也在假设吗?
简单的说, 正方论证, 因为生命不可重来, 所以生命是可悲的。
隐藏的假设是, 假如生命可以重来, 生命就不可悲了。
但这中间漏了一层逻辑, 也就是马要反驳的一层

正确的理解是, 生命可悲, 是因为不能重来, 所以遗憾无法被弥补。
隐藏的假设是, 假如生命可以重来, 遗憾就能被弥补, 所以生命就不可悲了。

所以马之前先要求胡 证明可以重来之后, 遗憾就能被弥补的必然性
可是胡避谈假设性问题, 才有以下的反驳。


二,
愚见分析一下,
“不能重来是生命的可悲之处”或者说“(因为)不能重来,所以生命是可悲的”
这两句的意思其实是极其相近但不等同的。
打个比方, 比如苹果是水果, 反过来说就是, 水果里面有苹果。
因为苹果, 所以水果,却不能倒回来说, 水果里面有苹果。
前者是是非命题, 后者是因果命题。

还是谈一下辨题,
1。生命的在于不能重来
2。 生命的可喜在于不能重来
3。 生命的可喜之处在于不能重来

以上其实是意思极其相近, 但是结合在于却有很微妙的差异的词语。 因为在于 应该至少有两重语境, 1。是,2。 是(因为)
先谈1 和2,
生命的可喜 和生命中的喜 应该是两个相近而不同的概念。
我的理解是, 生命中的喜是生命中高兴的事情, 比如你结婚生孩子事业成功家庭美满这类的好事。
生命的可喜是生命可以令你感到高兴的东西, 比如说平平安安过一生, 可能并没有喜的值得开Party的地方, 但是你能够平平安安过一生这个事情却是值得你高兴, 庆幸的。
换句话说, 生命中无喜事的同时,  和生命 能/不能 重来 让人觉得庆幸, 高兴 这两个概念并不矛盾。

再看2 和3, 我觉得, 这两者的区别就在, 你能把它理解为刚才我们谈的两个解释的哪一个,
可喜在于不能重来, 这里的在于应该是“是(因为)” 的意思。所以句子变为 “ 可喜是(因为)不能重来”
大概理解成, “(因为)不能重来,所以生命是可悲的”
可喜之处在于不能重来,这里的在于可以是“是(因为)”, 也可以是“是” 的意思。 所以句子可以变为 “ 可喜之处是不能重来”
大概理解成, “不能重来是生命的可悲之处”
一者是是非命题, 一者是因果命题。逻辑上应该是不同的。

如果没有记错, 辩题应该是 生命的可喜/可悲在于它不能重来, 没有可喜/可悲后面的“之处” 这两个字。
换句话说, 如果辨题理解为,  可喜之处(是)不能重来。 那么楼主的逻辑无误, 马薇薇确实论证不够严谨。
但是如果辩题理解为 生命的可喜是(因为)不能重来的话, 那么我认为马薇薇的逻辑论证还是可以商权的。

三, 想回应下五楼的同学,
要抓反方逻辑的话, 窃以为还是可能的,
反方说, 因为认知到不可重来, 所以看得开, 看得开就可喜了。 这中间的推论过程的必然性是完全没有交代的。

另外, 同上,
生命的可喜 和生命中的喜 应该是两个相近而不同的概念。
我的理解是, 生命中的喜是生命中高兴的事情, 比如你结婚生孩子事业成功家庭美满这类的好事。
生命的可喜是生命可以令你感到高兴的东西, 比如说平平安安过一生, 可能并没有喜的值得开Party的地方, 但是你能够平平安安过一生这个事情却是值得你高兴, 庆幸的。
换句话说, 生命中无喜事的同时,  和生命 能/不能 重来 让人觉得庆幸, 高兴 这两个概念并不矛盾。

四, 回应下六楼
这其实大概是马来亚辩风和台湾辩风的差异吧。
因为,每一个辩题, 由论据解读 用论证推断来 推导论点的合理性 , 这种中间的逻辑论证不可能或者说很难完全做到完美,
马来亚辩风很实在, 论据论证推断做足, 然后尽力寻找对方推论中的最大破绽。
台湾辩风其实半抛开论证不谈, 到最后大家都在作损益比, 特别是价值上的损益比。
当然以上完全是个人印象。

五, 回八楼, 关于觉得谁赢的问题其实要看什么角度,
辩的角度觉得反方作的还是比较足的,原因在于正方论证的盲点被攻击了(故且不论成不成功),反方论证的盲点没有。 反方有在自己被攻击的点作回应(也故且不论成不成功), 但正方回避了被攻击点。

论的角度来看反方要论述立场成功其实难度更大, 而且现场还被正方给推极(推向极端来论证不合理)。
当下其实看评委还能不能接受反方的价值, 现场五位作评决的两个能接受,三个不能接受, 很合理。
但胜负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场比赛带给我们什么启发。。。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8-18 09: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jinqwem


    “你能够平平安安过一生这个事情却是值得你高兴, 庆幸的”其实我们说平平安安过一生也是一段人生。出现变故比如车祸什么的不能平平安安过一生就不叫一段人生了吗?姑且不论平平安安的过完一生。先看变故的一段是不是变故发生了就发生了,我们再想挽回也不可能了,因为不能平平安安的过完一生所以可悲呢?再说就算你平平安安过完一生,你过得很平安,那么就平淡的过去了吧,怎么可喜了呢?是不是那些经历了苦难日子,水生火热中苟且偷生的过完一生的人他们的人生就是可喜的?那么那些年纪轻轻英勇就义的革命烈士没有能平平安安的走完一生的革命烈士的一生反而是可悲的了~~

      其实我觉得这里反方提倡的是一些价值,对感恩的价值,看破的价值。所以能不能平平安安过完一生和生命的喜悲是没有关系的~~只是反方提倡我们只要能平平安安过完一生就要要有感恩的心,有看破的心去看待我们的人生。但这其实算不上喜悲,只是一种态度。态度是无所谓喜悲的。而能够在这种平淡中看到那种欣喜的是人们的追求,却不是人之常情。如果真的能达到这一步的人,他的人生就真的没有可喜和可悲了,只有一种平淡。所以始终还是觉得反方的观点很滑溜,不管你从哪里攻击,他们最后就落足在“你看不开”上,价值强压。所以所有的逻辑反方都不接,或者虚接一着,马上有转会到态度上。让你很难用上力。这是个人愚见。

    总的来说,看了jinqwem以及以上各位的评析,觉得收益颇深,受教了~~
发表于 2010-8-18 16: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dx051xb
一点
“你能够平平安安过一生这个事情却是值得你高兴, 庆幸的”
并没有否定 有变故的人生不是人生,
也没有证伪 英雄烈士轰轰烈烈的人生不是可喜的, 这个逻辑可以用贴主的来解释。


还是套反方的论述来解释下吧,
“变故发生了就发生了,我们再想挽回也不可能了”
所以关键是怎么看待这个变故, 反方的论述其实是两重的,
第一重, 我们应该看得开, 心态上的转变, 我们才能活的安然, (提倡的价值)
第二重, 认知到生命不可重来可以使你看得开,不再执著(注意没有论证必然性),这样你生命中可能不再有特别兴奋的喜事, 不再有令你感到悲伤的事物,但是你的认知能达到这种境界 还是值得令人欣慰, 欣喜地。

第二重其实是正反交锋的微妙差异,
因为正方 着重的是前者, 悲的东西怎么可能看开,喜的东西你看开了怎么还会可喜。佛家说的不喜不悲其实是一种悟,喜在哪里?
反方着重的是后者,能够看开,能够悟道, 这件事情(悟道)本身 就是可喜的。
正方的观点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但反方的观点, 难捕抓之余,还有点跳脱常人的认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16: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黄执中的立论表明的意思才是关键。
正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来,我们才正视生命的意义,思考生命的价值,然后才有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
发表于 2010-8-18 16: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以不变应万辩
受益匪浅
发表于 2010-8-18 16: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jinqwem


    就是这个味道~~呵呵~~回避了所有现实,跳出五行之外。其实你说“你能够平平安安过一生这个事情却是值得你高兴, 庆幸的”同时也不否认不能平平安安过完一生也是可喜的,那么你过完一生,不管怎么过,都是可喜的~~那么“生命不能重来是可喜的”(没记错反方辩题吧)也就没有论证了~~同反方推正方一样~~反方说正方的可悲不是生命重来,同样反方的可喜来自与你的态度,你悟道的喜,依然不是生命重来。不过黄执中的立论给了一句话“只有你看到了生命不能重来,你才能真正领悟”(原话不记得了),也就是说可喜的不是生命不能重来,只是因为生命不能重来(但这样正方也说的通。)。但路一鸣抓的准确“为什么你说的能看开的都是失败的人,那些成功的你怎么不说了呢”(依然是原话不记得了)换句话说是先悲再喜,有点只有尝尽人间痛苦之后才能顿然醒悟的味道。那么你要是先承认了这个,我再以世人难看穿,人人都有七情六欲把你困在悲上而且是大悲,不让你穿过这层领悟达到喜的境界就好了~~这是我的感觉。

   一看辩题我的第一感觉是:正方论述“生命不能重来可悲”,反方论述“生命不用重来可喜”一个是不能实现,所以过去了就过去了;一个是不用计较,也是过去了就过去了~~比赛确实进行的很精彩~~

     全场那么多名嘴,不过这一场个人最看好的是路一鸣学长,抓的很毒,连黄执中也不得不感叹:由于我看不开,所以被你问的好辛苦~~
发表于 2010-8-18 16: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下,
原话摘录:
正三质询:
陈思渊:没有错,没有错,看开了还是很开心,这是您方的立场对不对?
梁佑诚:不只是这样。
陈思渊:不只是这样, 那还有怎样?
梁佑诚:因为看开了以后开心不开心对我们已经是不重要的

自由辩论
黄执中:。。。。 你看,所有看不开都有痛苦, 看开了就没有痛苦
黄执中:那如果要讲另外一种可喜也是有的, 道家讲什么, 道家说生命本来都是虚幻的, 都是假的, 老婆死了也可以敲盘子唱歌的(极度挑战观众的认知底线), 如果人生你能够把它当成笑话来看, 还是可喜的。
黄聪涵:(把反方的主要意思说出来了), 可是对方辩友, 你论证的是你看开了, 看淡了, 那很可喜。可是不能重来的可喜在那里?(有点到, 没有点透反方, 认知生命不可重来导致人看得开的必然性的论证缺失)人死了你没回答, 失恋了你没回答。。。
凌国文:其实我们不是说看开看淡就可喜, (有点自打嘴巴)我们说的是, 如果人生最大的苦楚是欲望, 最大的欲望是我们奢望他能够再重来一次。。。(意思是认知不能重来的既定事实会断绝欲望, 但还是没解释很多人明知不能重来还在强求的事实。 不可重来这一事实必然使人们完全认知, 认知后又能完全断绝欲望吗?)
凌国文:(下一次回答补充), 认清了生命不能重来, 不存有任何遐想, 不存有任何幻想, 这就是最可喜之处了。

正四总结:
路一鸣:。。。。是不是只有一个出世的角度才能让我们觉得生命由悲转喜。。。。
           。。。。平淡, 能不能带来喜。。。。你凭什么认为, 这样一个状态, 还是的。。。。
发表于 2010-8-18 17: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然一下找不到该贴了,原来是置顶加精了~~恭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3 20:28 , Processed in 0.0825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