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60|回复: 60

很少人关注辩论这东西了

[复制链接]
wyzn12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9-7 19: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真的很少人关注这东西了
发表于 2005-9-8 21: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人关注辩论这东西了

如果引入观众评审团,恐怕国辩就会收费了吧?
发表于 2005-9-9 00: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人关注辩论这东西了

而且观众评判团的素质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专家评判团都经常被人挑刺...虽然我们也提倡辩手们不要掉书袋,但是辩论的很多核心内容不是某些一般观众能理解的,而且观众往往也带有偏颇性,即使对双方参赛人员的身份没有偏颇,也很难要求所有的观众评判成员不把自己的立场带入辩论比赛中.
发表于 2005-9-9 02: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人关注辩论这东西了

我得看法恰恰相反,非专业人士才考辩论队功力。这一点我很赞同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不要把观众当作群氓
发表于 2005-9-9 02: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人关注辩论这东西了

转一个去年这个时候的帖子,呵呵:

Yincantcook:我最希望評判是沒有偏見的專家(是辯題相關領域的專家),如果不能,那麼我也希望評判是個沒有偏見的普通人.

dean:问题是普通人中意什么。

岚星:不知道dean的意思是不是“普通人中意的是技巧”?

dean:普通人和没有偏见在我看来无法划等号
而且普通人更加有可能将自己的观点或者感情倾向带入到评判之中。
他们更有可能把比赛当作是非之争

xinxi:陪审团制度可以很好的弥补法律的刚性,是英美法系的精华,我个人认为对于人治的国家,这种制度更为有效。但他也有他的不足,就是陪审员作为非专业人士,司法理性不足,有时过分的依赖直觉,容易被控辩双方的法庭技巧所迷惑。
如果类比的话,同样,普通人作为评判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华语辩论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盛宴,队员大都学养深厚,引经据典,对一些专业的最新成果也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劣势时候,大都演练了一手避重就轻,强词夺理的本能反应,语速也像吃蹦豆一样快捷。要普通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对论理、论据、论证方式和个人表现都给与同样的关照,实在太困难了。
当然,像现在这样辩论专家作为评判,我也不是十分满意,他们的优势是能够透过技巧看到双方真实的表现,而且由于评判相对固定,所以能保持程序上的公正。但毕竟,要他们对经济、政治、文化、环保、法律等等所有的辩题都能通吃,也不现实。而且个人的偏好和背景导致公正性受的诟病较多。
我比较赞同yincantcook的第一点建议,那就是由辩题领域的专家配合一些辩论专家共同组成评判团。这样就会对辩论内容的创新和辩论技巧的创新都能给与同样的关照,比较适合现在的情形。

Yincantcook:我一向認為辯論是說服的藝術,不管你用什麼手法,說服評委就可以了.
而之所以反對辯手作評委,是因為我認為他們對辯論手法有偏好,影響了比賽的公正.

Xinxi:我也反对全部由辩手组成评判团。但是由普通人来评判确实操作性较难,辩论赛说到底是一项艺术
对于艺术的鉴赏和评判确实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如果连辩论队员提到的很多概念和名词都不知道具体的内涵和外延,也不知道哪一种理论在何种条件下才有效用,或者记住了后句忘了前句,对逻辑学的基本规则也不了解,那就很难作出令人满意的评判。

新儒学三期掌门人杜维明先生93年对复旦大学和台湾大学的评判时,就表扬复旦大学:知识结构比较全面。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99年对西安交大和马来亚大学“美是否是主观感受”的评判时曾经指出马来亚大学:美学知识比较薄弱。

我就不多引用了,可见在很多学者的眼中,辩论能力固然是重要,辩论员的知识积累也是评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一点要普通人来判断,恐怕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可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逻辑决定论成为了辩论赛的主角,队员的知识储备逐渐被忽视,甚至被鄙视,知识储备逐渐成了背辩论、掉书袋的代名词,对于西安交大的模仿终于到了泰极否来的地步,就像当年对复旦大学的华丽词藻的模仿一样。失去了知识支撑、失去了思想性的辩论赛除了辩论技巧的展示,又怎么能吸引观众。他的式微不正是预料之中的吗?

回到生活中,类似地需要专业知识的评判人员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比如举办美术比赛,比如大陆的电视歌手大奖赛都是专业的人士担当评委。再如体操比赛和跳水比赛,普通人对照秩序册很容易给出每个队员的评分,但要在“一秒钟的艺术”中能看清发生的一切和细节,可能就需要受过专门的训练。即使对于电影这种纯粹的大众的可以回味的艺术,也一般是既有观众评选最喜欢的电影和演员,还要由组委会请来专业的评判评正式的大奖。

如果要由普通人来评判辩论赛,那就不但要将双方的节奏放缓,辩题也不要涉及太多学科的知识,只能是政策或者大众常识题目,比如“80岁的老太太需不需要割双眼皮”,呵呵。

至于辩论赛的定位,我的理解不仅仅是说服观众。就像我不能赞同把华语辩论赛简单理解成用华语来进行辩论一样。
我认为华语辩论赛至少承担着这样一些功能:
1、展现华语魅力;
2、培养辩论人才;
3、提高文化素质;
4、弘扬中华文化;
5、传播学科知识;
......
所以这也是我不能同意辩论赛功利化的原因。
说到底,辩论赛待给我们的是一个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每个人都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更好的推进民主化的进程。

发表于 2005-9-9 03: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人关注辩论这东西了

不知道dean现在的观点和当时是否已经不同?

补充一下: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在法庭上的作用仅仅限于事实判断,法律判断还是掌握在法官手上。

发表于 2005-9-9 12: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人关注辩论这东西了

这里还是有一个问题,法庭审判的目的毕竟是真相,而辩论比赛的双方都持有片面的真理,如果引入观众评判团,那么问题就复杂多了.
发表于 2005-9-9 13: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人关注辩论这东西了

2003年,最佳辩手,就是由观众评出的。
发表于 2005-9-9 13: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人关注辩论这东西了

下面引用由辩论之王2005/9/8 06:38pm 发表的内容:
恩,现在就是支持辩论的人少了,我是电子科大的,可是在我们那里,我们学校夺冠的事情很少有人知道,真的感觉很悲哀。为什么呢?辩论是个好东西,但是现在缺乏一个系统的训练体制,尽管我们很喜欢辩论,但是无处 ...

随时可以联系我
发表于 2005-9-9 13: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人关注辩论这东西了

下面引用由啊呀啊呀2005/9/9 01:25pm 发表的内容:
2003年,最佳辩手,就是由观众评出的。

bu sih de
发表于 2005-9-9 13: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人关注辩论这东西了

下面引用由辩论之王2005/9/8 06:38pm 发表的内容:
恩,现在就是支持辩论的人少了,我是电子科大的,可是在我们那里,我们学校夺冠的事情很少有人知道,真的感觉很悲哀。为什么呢?辩论是个好东西,但是现在缺乏一个系统的训练体制,尽管我们很喜欢辩论,但是无处 ...

下面引用由辩论之王在 2005/9/8 06:27pm 发表的内容:
我是孤陋寡闻拉,黄执中老先生是谁啊,他怎么拉

compare....thinking....

发表于 2005-9-9 17: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人关注辩论这东西了

下面引用由啊呀啊呀2005/9/9 01:25pm 发表的内容:
2003年,最佳辩手,就是由观众评出的。

发表于 2005-9-9 17: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人关注辩论这东西了

唉!又忘了发表意见。

选最佳辩手总不比选出一支最佳队伍困难。最佳辩手通常自然能赢得一致的观众心。但要决定比赛结果却大考理解能力,不是许多没辩论底细的人能完全理解的。

发表于 2005-9-9 17: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人关注辩论这东西了

下面引用由小辩迷2005/9/9 05:22pm 发表的内容:


除决赛以外的单场最佳辩论员都是观众选出来的。可是全场最佳辩论员决不是简单的观众投票出来。
发表于 2005-9-9 19: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人关注辩论这东西了

其实让观众评选最佳辩手也有弊病,这可能也会使辩手的辩风发挥更大的作用,而非辩手的实力和己方的逻辑架构.
发表于 2005-9-9 21: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人关注辩论这东西了

我的看法是,假如不能保证有足够公信力的专业人士来做评判,就要寄希望于普通人,需要用普通人来制衡所谓“专家”。
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办法。
发表于 2005-9-9 21: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人关注辩论这东西了

这有一个问题,辩论毕竟不是一个通俗的活动, 多少还是有些象牙塔的味道, 纯粹的普通人可能对学理型的队伍比较抗拒。可以的话还是请多领域的专家比较好。
发表于 2005-9-9 21: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人关注辩论这东西了

明白了,这次dean是从公信力的角度来看待普通人评判的,而dean和我去年的帖子是从评判能力的角度来看待普通人评判的。当两个角度发生冲突时,应该是评判能力居于次位。因而,dean的观点前后是连贯的。

发表于 2005-9-9 21: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人关注辩论这东西了

还有个问题,政策性的辩题到底能不能避免定义的争执?

以“高薪能否养廉”这个政策为例:

什么是高?
是绝对量上的高,那高到多少才算高?还是相对量上的高,比以前的薪水高就算高?那么按照98年西交的定义,给一个人跟绩效相匹配的收入就算高。这里的弹性相当大。

什么是薪?
是只指一个人的薪水,还是包括他的退休金和其他收入?

什么是养?
这个争议在98年比赛后就成为了一个最大的争议。

什么是廉?
是只指一个人的廉洁,还是包括他勤政、高效的外延?

这里的每个字的弹性还真是不小,要想完全避免定义的争执,还真得是很难阿。

发表于 2005-9-9 21: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人关注辩论这东西了

这个,究其原意,可能要从雍正的火耗归公说起。
大致上,高薪要多高是正方可以决定的, 反方必须跟从正方这一定义, 所以澳国立追问高薪有多高是政策题的打法。
养廉应该有一个共识, 就是(显著)减少贪污。

这类题目应当有一个基本的共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10-5 13:47 , Processed in 0.0543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