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78|回复: 28

[讨论]首場雙方的立論框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28 11: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方:華東師範大學                       反方:西安交通大學
一辯:盧越青                             一辯:鄭天琰
二辯:趙康威                             二辯:雷錚斯
三辯:周燁明                             三辯:王陽寓慎

一辯立論框架

正方:

人際關係--〉人們在交往活動中建立發展起來的相互聯係
人際關係的表現形式--〉面對面、口信、電話、網絡等
交往主體--〉人

立場:網絡促進了人們的交往活動,拉近了人際關係,而不是導致了人際關係的拉近

三點論據:
1.低成本導致高效率
2.網絡整合傳統交流工具,以新的形式出現, 多功能化
3.推動傳統交流工具的發展

承認還不完善, 但可以拉近人的距離。

反方:

網絡可以拉近上網者的關係, 但網絡的其他功能對人際關係沒有影響嗎?

人際關係的產生---〉需求是本質、本源(求知--〉師生關係,傾訴--〉朋友關係,愛與被愛--〉戀人關係)
人際關係的變化--〉需求滿足程度的變化, 在不斷的變化中
有新朋友可以滿足這麽多的需求--〉轉移了人顯示生活的需求(網絡人化)

反駁:
交流增多=/=人際關係的拉近
交流只影響表現, 需求是本質

網絡功能分類:

1.查找信息52.6%
快捷性、低成本、增強獨立性,降低了對他人的依賴--〉soho 一族在家辦公,不需要集體化的生活;部分生活的需求減少,轉移到網絡--〉導致了關係的疏遠

2.休閒娛樂34.5
以前要跟朋友玩撲克,現在上網九竜玩;只要能開心,不在意是人還是電腦--〉人際關係從必須變成可有可無--〉就是疏遠

3.交流6.4%
弱化了相互需求, 有誰願意透露自己的真實情況(虛擬性),不是不真誠,而是沒有必要--〉網絡限制了人們的行爲這一傳達感情的重要方式,網絡的甜言蜜語又怎能比得上“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詩情畫意。

結論:
網絡降低了人對他人的需求和需求的滿足程度,疏遠了人際關係。

最後抛出問題:
對方的定義是“疏遠阻愛了交流活動”,那麽疏遠是不是一定是壞事?


发表于 2004-12-28 16: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首場雙方的立論框架

其实很搞笑~~~评委问的是自己的问题自己却答不好,教练稿他们都没有好好看,不然的话连回答都可以照抄的。
其实输了不是最郁闷的~~~郁闷的是自己1个多月的努力被浪费掉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8 16: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首場雙方的立論框架

你們的框架太單薄, 而你們又不能像臺灣的辯論隊哪樣,在辯論中不斷自我完善。從錄像帶來看,二辯是感覺到問題了, 但迫於經驗和能力還不足夠, 沒能抓住要害。

你們也逃避他們的問題, 比如一辯抛出的問題。其實那個問題是無關緊要的。

发表于 2004-12-28 17: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首場雙方的立論框架

是无关紧要的,而且他们证明大多数疏远就更显得有点偏颇了~~~~大多数疏远是什么?是个性的独立~~~是不团结~~~~
发表于 2004-12-28 17: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首場雙方的立論框架

下面引用由Slot2004/12/28 02:17pm 发表的内容:
看完雙方一辯的陳詞, 我的感覺是正方的論點不足,過於單薄;而反方雖然洋洋灑灑, 但辯題的先天不足,使他的一辯漏洞百出。

你说别人错误百出的时候
你有义务论证的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8 17: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首場雙方的立論框架

早說你有點情緒化了。

我在和他們討論的過程中不就在論證了嗎?

发表于 2004-12-28 19: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首場雙方的立論框架

下面引用由Slot2004/12/28 05:56pm 发表的内容:
早說你有點情緒化了。
我在和他們討論的過程中不就在論證了嗎?

汗一下
哪里有情绪化?
我的原则
对事不对人
发表于 2004-12-28 19: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首場雙方的立論框架

我想,在討論或者辯論這問題時,應該先看看辯題中的疏遠和拉近的比較主體是什麽。只限制在中國社會是不全面的,我們可以看看網絡對西方社會(個人主義非常強)的影響是拉近還是疏遠。
在中國人的社會裏,人麽總是喜歡跟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 而從中得到所謂的需求(安全感), 但是在西方社會裏頭,人需要的是跟家人和朋友們的聯絡, 但是更需要的是自我空間,我一個人在家裏享受著個人空間的同時也能跟朋友們保持聯絡, 網絡在這方面是不是能同時滿足這兩個需求呢?那是拉近還是疏遠呢?兩個世界,人的需求就不一樣,怎能用需求來論證呢?
再看看網絡對一個傳統中國大家庭的影響和一個西方小家庭的影響。在中國,如果你是跟家人一起住的話,整天躲在房間裏無疑是疏遠了跟家人的感情,但是如果是在西方國家,人們喜歡自己搬出來住,網絡是不是提供了一種更方便的辦法讓人們跟家人溝通?
发表于 2004-12-28 21: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首場雙方的立論框架

其实对于这个辩题如果人+网络一起讨论其实是很不实际的~~~~这个双变量的命题不是一般逻辑能够分析的。其实讲需求理论我觉得双方都不可能论证成功的。
关于正方,我们从开始就是假设需求存在且不需要考虑的。所以后半部分其实就是论证对交往条件的优化。
反方关于非交流手段的论述的时候就明显放弃了对交流手段的分析,从而在论证上明显有些片面了~~~~~~
其实我们分析一下:人的情感需求增加了,非交流手段也增加了,交流手段也增加了
那么我们的交流是否占据人需求的比例减少了呢?好像没有办法证明的吧。
发表于 2004-12-29 00: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首場雙方的立論框架

我的感觉是一个赛案再好,它也不是必胜的。这个人所共知,
现场看完比赛,我觉得我们胜在两点。
一。己方立论没有受到实质性的攻击,正方一直在解释和说明自己的立论。
二。自由辩论的主动权在西安交大方。临场反应和总结能力更好一点。
发表于 2004-12-29 01: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首場雙方的立論框架

的确输在经验上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9 09: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首場雙方的立論框架

大佛說出了勝負的關鍵。所以一個隊伍要成熟起來,就要多出來打比賽。
发表于 2004-12-29 10: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首場雙方的立論框架

沒關係  經驗不足可以在練練啊

這不就是辯論需要努力的地方嗎?

发表于 2005-5-9 03: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首場雙方的立論框架

我们几个三年级的练完喽~~~~就看二年级的康巍他们了
发表于 2005-5-21 16: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首場雙方的立論框架


那有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辩论会文章
发表于 2005-5-27 11: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首場雙方的立論框架

非交流功能对人际交往是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它对人际交往有必然影响。
比如说,一个人的穿衣打扮,品味对他发展人际关系就有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8 1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首場雙方的立論框架

本次名校賽期間,各場的立論框架沒有報道出來, 因此少了很多學術上討論。雖然比賽已經結束,冠軍已花落西安,但我希望在下次大賽來臨之前,大家仍可以對本屆“王中王”大賽的各場比賽進行深入討論。
发表于 2004-12-28 13: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首場雙方的立論框架

嗯。这个提议不错。我会把我第一场的教练陈辞贴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
不过我要收钱的!嘿嘿。。。。。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8 14: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首場雙方的立論框架

看完雙方一辯的陳詞, 我的感覺是正方的論點不足,過於單薄;而反方雖然洋洋灑灑, 但辯題的先天不足,使他的一辯漏洞百出。
发表于 2004-12-28 15: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首場雙方的立論框架

[这个贴子最后由light0sun在 2004/12/28 03:44pm 第 2 次编辑]

这恰恰是赛前教练制定的战术没有得到应用,考虑到1辩位置较弱,赛前的时候本来的计划是一辩阐述基本立场,2辩再进行逻辑分析深化论点(也就是说本来2辩位置作用主要在于深化本方立场)。
其实正方的逻辑非常简单:所谓的人际关系中间有两个因素,一者是人的因素,一者是媒介的因素。在这里将媒介的因素是什么?交流的条件。所以所谓网络拉近人际关系指的就是网络为我们的交往提供了更优化的条件。那么从媒介特性出发阐述网络的技术优势。以上就是最基本的框架。但接下来我们认为对这个框架的论点充实已经没有那么必要了,重点于是就在准备反方的攻击点上。
这次比赛反方的立论出乎意料的一点就是他们选择了一个我方本来作为次要战场的论点:非交流功能影响交流需求。
关于这个我们当时的准备其实就是,抛开网络不谈,直接看整个社会,按照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非交流功能肯定是越来越纷杂,那么按照反方的上述逻辑,人际关系的疏远恰恰是从古至今不可抑制的。那么和我们的一些社会常识就有些相悖了。说的简单一点,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要花所有的精力去进行交流?
关于交往需求究竟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我们认为从社会竞争压力角度,人们的情感需求恰恰是增加了。而满足这一需求的最好手段是交流。从一定程度上,人们的交往需求恰恰是增加了。而所谓的娱乐手段的应用只是由于交流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寻求的补充。
关于疏远的问题。其实拉一个整体,如果这个社会的整体互相疏远了会导致一个什么后果。这点我想就不用多说了。
还有他们提到了一个动作语言的问题,其实如果拿书信、电话作对比,网络的信息量上的优势是明显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反方进行归谬:只要有新的交流媒介的产生人际关系就会疏远。
以上四点是本来准备的对反方的反驳。不知道怎么样。不过反方的框架的确出乎意料,似乎还是反应不过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19 13:24 , Processed in 0.0603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