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華東師範大學 反方:西安交通大學 一辯:盧越青 一辯:鄭天琰 二辯:趙康威 二辯:雷錚斯 三辯:周燁明 三辯:王陽寓慎一辯立論框架 正方: 人際關係--〉人們在交往活動中建立發展起來的相互聯係 人際關係的表現形式--〉面對面、口信、電話、網絡等 交往主體--〉人 立場:網絡促進了人們的交往活動,拉近了人際關係,而不是導致了人際關係的拉近 三點論據: 1.低成本導致高效率 2.網絡整合傳統交流工具,以新的形式出現, 多功能化 3.推動傳統交流工具的發展 承認還不完善, 但可以拉近人的距離。 反方: 網絡可以拉近上網者的關係, 但網絡的其他功能對人際關係沒有影響嗎? 人際關係的產生---〉需求是本質、本源(求知--〉師生關係,傾訴--〉朋友關係,愛與被愛--〉戀人關係) 人際關係的變化--〉需求滿足程度的變化, 在不斷的變化中 有新朋友可以滿足這麽多的需求--〉轉移了人顯示生活的需求(網絡人化) 反駁: 交流增多=/=人際關係的拉近 交流只影響表現, 需求是本質 網絡功能分類: 1.查找信息52.6% 快捷性、低成本、增強獨立性,降低了對他人的依賴--〉soho 一族在家辦公,不需要集體化的生活;部分生活的需求減少,轉移到網絡--〉導致了關係的疏遠 2.休閒娛樂34.5 以前要跟朋友玩撲克,現在上網九竜玩;只要能開心,不在意是人還是電腦--〉人際關係從必須變成可有可無--〉就是疏遠 3.交流6.4% 弱化了相互需求, 有誰願意透露自己的真實情況(虛擬性),不是不真誠,而是沒有必要--〉網絡限制了人們的行爲這一傳達感情的重要方式,網絡的甜言蜜語又怎能比得上“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詩情畫意。 結論: 網絡降低了人對他人的需求和需求的滿足程度,疏遠了人際關係。 最後抛出問題: 對方的定義是“疏遠阻愛了交流活動”,那麽疏遠是不是一定是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