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引用由辩论自由人在 2006/08/04 10:02am 发表的内容: 12支队伍在总结赛打循环,显然不大可能。 国辨的宗旨本身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华语,按照楼上所说的脱离功利化的文化战略,这样处理国辨也不是没有好处。但是,究竟是谁把国辨当作功利化的事情来处理了呢?主要 ...
呵呵,你说的很对,如果有全辩,确实能有助于实现上述的文化战略。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全辩不能实行,国辩也应该承担起这项功能。你的发言我都看了,说的很有道理。我也在认真的思考。 当然,我也有一个不同的意见。就是说大陆队伍参加后,赛事的水准不能得到提高。我觉得似乎不能简单的把大陆队伍在亚太赛或者海峡杯的比赛水平等同于他们参加国辩的水平。很多学校在这样的邀请赛的情况下投入非常少,有的甚至就是辩论队的几个人的智慧。但是大陆的队伍擅长的就是调集学校的学术资源。如果学校真的重视的话,那训练出来的队伍完全是脱胎换骨的模样。 自从98年开始举办全辩比赛开始:(因为以前都是指派制,其他大陆队伍的水平不好衡量)。 99年国辩,西安交大一骑绝尘,以超群的实力、完美的表现,毫无争议的获得国辩冠军。而全辩的亚军上海外国语学院在全辩比赛中跟西安交大杀的难分难解,惜败于西安交大,那是一支能力并不在交大之下的队伍。 01年国辩,武大饮恨狮城,但当时跟辩题的倾向性有着根本的联系,如果当时双方换了一个立场,胜负就会改写。所以那届武大的实力不能简单用胜负来衡量。而从前两场武大的表现也是纵横捭阖,骁勇善战。而参加全辩的比赛时,第一场比赛,武大险胜,第三场决赛,武大和电子科技大学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比赛。那支电子科技大学辩论队的水平也是相当不错。 03年国辩,中山大学夺冠,可是当时的全辩的第三名中国政法大学的水平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根本不在他们之下。 05年国辩,电子科技大学夺冠,争议颇多,但是那是突然受到研究生不能参赛的限制的临时调整。电子科大的真实水平是远高于此的。那届全辩的水平确实不如前几届,但是这里面也是有个中原因的。 因此,全辩的前几名的水平不比全辩冠军水平差多少,退一步说,即使他们不能在国辩拿到冠亚军,拿到个前几名应该是没有什么悬念的。 至于亚洲之外的队伍参加国辩比赛的,确实有很表现不错的队伍。他们的水平确实有出乎我们意料的地方,但是他们的水平跟大陆的前几名相比,实事求是讲,似乎不能说强。他们的更多的促进华语的普及。 说到底,这次策划的方案是对以前国辩模式的一种颠覆,那就是进一步淡化地区对抗的观念,而把华语辩论的普及和推广放在了第一位,先把辩论赛的水平提高上来,提高号召力和影响力。 这本身这就是一个校际之间的比赛,而不是地区之间的对抗,所以也不会出现一个打破学校之间界限的联合队。这样无疑会促进大陆高校与其他地区高校的文化交流。 这样看来,全辩也不是取消了,只是转换了选拔的模式而已。 至于,这样的转变对华语辩论的影响怎么样,真的不好说。需要大家来见仁见智。 你的其他有价值的观点,我就不一一引述了,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