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Slot

独家:07国辩方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 09: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07国辩方案

邀请赛走了,选拔赛来了,很好很好。
听说2007年国际大专辩论会策划案有了,只是听说,没有亲见。
发表于 2006-8-2 10: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07国辩方案

我觉得大陆队伍最多3只,不然就算是港澳台地区+新马5只队伍也明显少过大陆的7只队伍,不免让人啼笑皆非。

当然,如果坚持要让大陆的7只队伍上,可以考虑让台湾和马来西亚各出2只,别说什么要按照华语人口以及比赛情况划分赛区,台湾和马来西亚的竞技状况比起大陆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既然名号是国际大专辩论赛,我相信观众们更愿意看到不同风格的辩手在台上角逐,而不是一群大陆学生在内斗。所以若是能给澳洲和俄罗斯各多一个名额,让大陆和其他地区队伍比为7:9还过得去,且算起来16只队伍要打淘汰赛也方便。

发表于 2006-8-2 12: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07国辩方案

[这个贴子最后由辩论自由人在 2006/08/02 00:13pm 第 1 次编辑]

谈了这么多,总得来讲, 还是觉得这个方案的确不太妥当。

首先,划分地区的方法便优待斟酌,将中国大陆划分成七个赛区之多给人感觉有些多余。而其他非亚洲地区并没有a组名额,就a组的涉及范围来看,这个方案使国辨的地区包含甚至少于亚太赛。虽然有b组,但和a组不属于同一组别,显然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在保留中国地区队伍数量的基础上,增设其他地区的队伍数量,也算是一个办法。但是这样比赛场数的规模就和亚太赛一样了,再加上b组的比赛,对主办方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不利于节目转播,因为那样赛程太长。(比往届国辩多了一倍)建议在划分赛区的问题上,还是得慎重。中国大陆的队伍数量是多了些。给中国大陆7个名额的做法,容易让人怀疑央视为什么今年不搞中国全辩的原因。是不是准备借明年国辩的时候一起顺便带过,反正会有那么多大陆队伍来,这样做一举两得呢?

发表于 2006-8-2 12: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07国辩方案

我觉得比赛搞成联赛机制还是不错的
这样各校都需要长期投资
对辩论也只能长效管理
投机的行为会少些

只是对辩手而言会不会太过疲劳了??

另外参赛队怎么报名?
一本二本大专都可以吗?

发表于 2006-8-2 12: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07国辩方案

[这个贴子最后由刘旭在 2006/08/02 05:52pm 第 1 次编辑]

这种选拔赛制,要打N多场才能线,出现之后再打国辩,算下来,起码一年的时间里,辩手要集中训练无法学习。这是其次,更关键的是学校的相关老师也必须停止一年的工作参与到辩论比赛中去,如此,对学校资源消耗极为巨大。
无必胜把握的学校一定不敢贸然参加,否则就是赔了夫人折了兵!
所以这种选拔赛,估计肯报名的学校不会多,而且报名的应该都是在辩论上比较有名气的,没名气那些不敢拿这么多资源来拼的![br][br][color=#990000]-=-=-=-=- 以下内容由 刘旭2006年08月02日 00:58pm 时添加 -=-=-=-=-
发表于 2006-8-2 14: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07国辩方案

空谈
发表于 2006-8-2 18: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07国辩方案

一个赛区几个队呢?如果不超过8个队,打单循环时间还是允许的。
发表于 2006-8-3 01: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07国辩方案

下面引用由辩论自由人2006/08/02 00:10pm 发表的内容:
给中国大陆7个名额的做法,容易让人怀疑央视为什么今年不搞中国全辩的原因。是不是准备借明年国辩的时候一起顺便带过,反正会有那么多大陆队伍来,这样做一举两得呢?


本来就是这个意思嘛,省得找两个赞助商。
发表于 2006-8-3 08: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07国辩方案

那停赛反思的结果就是把比赛延迟到明年和国辩一起比?这倒有些匪夷所思。

总之,我还是觉得以划分华语人口地区的做法与大学生辩论比赛挂钩不是很科学。

发表于 2006-8-3 10: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07国辩方案

不过,一定程度上理解这个方案,1,虽然在许多高校,有辩论组织,而且辩论活动也是许多校际学生活动的重要内容。不过,在整个社会上感召力不足。尤其在央视举办,可能收视率不足,不知道去年国辩收视率如何。所以央视要考虑收视率问题。2,而央视主要是面向大陆地区,所以增加大陆区的代表名额可以增加收视率(增加多大就不知道了。至于地区平衡性,可能对于收视率就不是最重要的了。

不管怎么说,对于我们这样的海外华语力量,在海外第一线推广华语文化的组织,没有a组参赛权,实在不爽!

发表于 2006-8-3 11: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07国辩方案

下面引用由啊呀啊呀2006/08/03 10:08am 发表的内容:
不过,一定程度上理解这个方案,1,虽然在许多高校,有辩论组织,而且辩论活动也是许多校际学生活动的重要内容。不过,在整个社会上感召力不足。尤其在央视举办,可能收视率不足,不知道去年国辩收视率如何。所 ...

所言极是,想起来,似乎大陆定期举办全辩和国辩,举办各种邀请赛等比赛,大陆人本身还讲华语,大陆队伍的水平较高,在社会上辩论应该是很普及的活动。但是,这不是事实。

在大陆,辩论赛还只是局限在校园的象牙塔中精英活动,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极度缺乏。我所在的高校的老师和我接触到的几十个企业中的人员,几乎就没有人听说过全辩和国辩。即使听说过的人,也仅仅是听说过,谁夺过冠军,几年举办一次等详情也一概不知。

这里面有央视的宣传不够,有辩题脱离社会实际,也有学校功利化等原因。

辩论赛在央视的收视率看起来很低,但其实根源是源于宣传不足、策划不足、播放的时点不适合。其实民众对于文化的需求还是有的。世界杯后,举办了二十多天青年歌手大奖赛。我身边的一些人观看青歌赛主要不是想听歌,而是为了看余秋雨的点评。纯知识性的百家讲坛也受到很好的评价。所以,辩论赛如果先期有准确的定位,精心的策划和大规模的宣传,加上有社会意义的辩题,摒弃模式化,定义战的黑暗辩术,没有理由是低收视率。

既然把全辩和国辩合在一起,大陆的参赛队伍多就情理之中,分区更利于辩论赛普及。

发表于 2006-8-3 13:0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07国辩方案

下面引用由xinxi2006/08/03 11:59am 发表的内容:
既然把全辩和国辩合在一起,大陆的参赛队伍多就情理之中,分区更利于辩论赛普及。

我觉得不是这样。首先,央视的理由根本就不是将全辩与国辩合并,而是在前面楼主列出的那些。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正是从央视的建议而引申出来的,对于他们的意向的一种猜测。因此,正是因为他们的计划中大陆队伍多,我们才猜想他们把中国全辩嫁接了,而不是因为要嫁接中国全辩,才大陆队伍多。这样有点倒因为果。

其次,央视没有理由承认他们的决策是将中国全辩与国辩合体。国辩是央视和新传媒的合作项目,这样单方面地将自己的其他电视节目与和新传媒合作的品牌合并,显然即不符合规矩,也不厚道。央视之所以会这样考虑,的确可能是出自前面列举的原因,只不过,我觉得这种做法不是很妥当罢了。

同情啊呀啊呀,我也不是很希望看到只是在中国全辩的基础上多了少的可怜的几支非中国地区队伍的“国辩“。

发表于 2006-8-3 22: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07国辩方案

下面引用由辩论自由人2006/08/03 01:03pm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不是这样。首先,央视的理由根本就不是将全辩与国辩合并,而是在前面楼主列出的那些。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正是从央视的建议而引申出来的,对于他们的意向的一种猜测。因此,正是因为他们的计划中大陆 ...

呵呵,你反驳的很对,将全辩和国辩合并,是我猜测增设大陆席位的一个主要原因。至于究竟是不是为果的那个主因,我就不得而知了。那只是我的猜测。
从楼主列出的目的和意义看,我觉得按区域和人口划分赛区产生参加比赛的队伍的选拔方法似乎也无可厚非。
这次策划案本身把华语辩论赛放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来看,是一种脱功利化的文化战略。当辩论赛承担了弘扬中华文化、培养辩论人才、传播学科知识,展现华语魅力等职责时,似乎一场游戏的胜负,那个地区的代表队获胜就会显得无足轻重,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文化大师和巨匠在百忙之中热衷参与这项活动。
所以,只有从这个高度,才能使得各个地区的代表队真正会摆脱功利化和模式化的困扰。还给我们真正想要的辩论赛,带给民众更多的智慧和启蒙。
全辩面临的困境绝对不是大陆自己的事情,而只是华语辩坛的一个缩影,这两届的国辩从辩题、评判、立论等方面已经引起了很多的争论和不满。国辩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正逐渐下降,新传媒上届着手限制上场选手的学历不能不说是一种应变。如果再不去改革,恐怕国辩的前景也不甚乐观啊。
华语辩论的衰落首先表现在大陆上。
增加大陆参赛队伍至少可以带来几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一是整个赛事的水平会有提高,这才是辩论赛受欢迎的关键。二是各个队伍之间的水平会更均衡,不会出现一个队伍用尽全国资源。三是对功利化的队伍是种制衡。即使侥幸靠辩题和评判胜了一时,也未必能侥幸过五关斩六将。
其实最大的好处还是会实现文化的战略,更有利于华语的地区弘扬本土文化,最终“脱美国化”,也给人才带来更多的机会。
与此相比,地区的胜负,学校的名声,小小的国辩的虚名又何必太拘泥呢。
至于你的最后一句话,呵呵,我觉得也可以换一个角度看,为什么不是在国辩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高水平的队伍,使得比赛更加精彩呢?
辩论的复兴繁荣应该从它最深厚的土壤上开始。
希望这次是对华语辩论的全面复兴。
发表于 2006-8-3 23: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07国辩方案

不过,A组12个队伍,恐怕不好比赛吧。打循环?那还不如再增加4支队伍。
发表于 2006-8-4 10: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07国辩方案

12支队伍在总结赛打循环,显然不大可能。

国辨的宗旨本身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华语,按照楼上所说的脱离功利化的文化战略,这样处理国辨也不是没有好处。但是,究竟是谁把国辨当作功利化的事情来处理了呢?主要是中国大陆的高校。如果为了不让中国大陆的高校压力竞争太大,单方面的为了减低他们的压力而将非中国地区的队伍数量缩减,这对于在世界上推广华语、并且是华语成为我们针砭时事的利器的这个宗旨,是不是有点开倒车呢?而且,将非东亚以及东南亚华语影响地区的队伍统统归入b组,正如啊呀啊呀所说,褫夺了中国海外那些热心提升华语影响力的中国华人参与比赛的权利。而且,有水的地方就有华人,这个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非亚洲地区华人对学习华语的热情。

在下不是爱泼冷水的人,但是,随着对于这个提议思考的深入,我逐渐觉得这个提议不妥。至于楼上提出的对于比赛的三大好处,其实并不明显。

首先,就比赛的实力而言,赛事本身的水准并不会得到提高。从93国辨将华语辩论推向国际以来,非中国大陆地区的队伍的实力不断地提高,现在的实力也并不比中国的高校差。如04年中国全辨亚军,两次参与亚太赛都仅仅止步8强即为实证。而且,辩论队的风格也会因此略显单调,虽然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大,但是毕竟在同样的政治体系、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中国大陆队伍们并不是每一支都能展现出迥异的风格。

其次,对于各队伍的水平会更均衡一说,也不尽然。即使是中国全辨,队伍的水准也参差不齐,而且7支队伍之多带来的实力差距的可能性,亦不容忽视。相反,以往的国辨除了华裔与非华裔正面对决的比赛或者是超级强队的外围赛(如99西安交大)之外,一般也不会出一边倒的情况。93年的复旦就说过,辩论的胜利是读书的胜利。辩论之争本身其实是对知识的驾驭以及理解之争。当对知识的驾驭能力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技巧只是相对次要的东西。对于中国大陆而言,他们的海外军团一般都包括了那些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本身便是相当优秀因此被外国名校的学生,再加上他们接受到了海外先进的教育和思想的影响,他们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对时事的看法,比中国大陆很多学生要强。(如2001年温莎大学队,1999年耶鲁大学队),这样的队伍,怎么能说他们不比至少不是一小部分的中国高校的辩论实力要强呢?

第三,对于功利化的制衡,还是那一点。在国辨的比赛中,最功利化的队伍通常来自中国大陆,如果仅仅为了制衡他们而将国辩变为中国的“准全辨”,那显然是对国辨这个品牌的不公。而且就弘扬本土文化而言,国辨作为一个辩论的国际舞台,正是在借助华语的魅力的基础上弘扬的各地的本土文化,擦出智慧的光辉与火花。可是即使是东方文化,现在中国大陆的人文氛围也处在一个渴望得到提升的阶段。因此,这个提议欲借助国辨来达到这个目的,可以理解。但是它脱离了国辨更高的价值,即前面所说的对于各地区间文化交流的提升以及升华。

其实,楼上提出的种种好处,如果有一个能够得到多方信服的全辩,就能实现。央视由于今年不办中国全辨了,所以如果一股脑的把全辨的责任都推到国辨身上,那是一举两得。不过,那样的国辨还是大家心目中的国辨吗?

我上面最后一个跟帖的最后一句话,我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不过,即使是那样,国辨也并没有得到更多更高水平的队伍。首先,国辨的参赛队数量增加了,即使高水平队伍增加,但是比例如果相同,那还是一样。何况我前面已经说过,中国大陆的队伍水平并不定就比非中国地区的高。就那海峡赛为例,大陆和台湾在总体实力上拉不开太大的差距,双方队伍的数量也是均等的。但是在这个国辨计划中,双方数量比却是7比1,按照增强实力的逻辑,是不是应该多增加台湾的队伍呢?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还是要从地区和人口的角度考虑嘛。那就又回到了第一个人口分区的问题了。前面已经明述。大幅度的增加大陆队伍数量,会使国辨的比赛风格差异减少,显得更加地单调。

我想,大家都希望华语辩论能够真正的全面复兴吧,这也是我们作为辩论爱好者所期盼的。前些日子,大家对央视取消全辩而感到遗憾,但是毕竟国辨不是全辨,它们有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如果对于取消全辨的反思的结果仅仅是将全辨的责任赋予那个更任重道远、名牌相对更加响亮的国辨的话,我觉得更加的遗憾。

也谢谢楼上的朋友能够对我的言论提出看法,对于在下的与楼上不同的观点,还望多多包涵。我想,这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吧。

发表于 2006-8-4 12: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07国辩方案

下面引用由辩论自由人2006/08/04 10:02am 发表的内容:
12支队伍在总结赛打循环,显然不大可能。
国辨的宗旨本身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华语,按照楼上所说的脱离功利化的文化战略,这样处理国辨也不是没有好处。但是,究竟是谁把国辨当作功利化的事情来处理了呢?主要 ...

呵呵,你说的很对,如果有全辩,确实能有助于实现上述的文化战略。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全辩不能实行,国辩也应该承担起这项功能。

你的发言我都看了,说的很有道理。我也在认真的思考。

当然,我也有一个不同的意见。就是说大陆队伍参加后,赛事的水准不能得到提高。我觉得似乎不能简单的把大陆队伍在亚太赛或者海峡杯的比赛水平等同于他们参加国辩的水平。很多学校在这样的邀请赛的情况下投入非常少,有的甚至就是辩论队的几个人的智慧。但是大陆的队伍擅长的就是调集学校的学术资源。如果学校真的重视的话,那训练出来的队伍完全是脱胎换骨的模样。

自从98年开始举办全辩比赛开始:(因为以前都是指派制,其他大陆队伍的水平不好衡量)。

99年国辩,西安交大一骑绝尘,以超群的实力、完美的表现,毫无争议的获得国辩冠军。而全辩的亚军上海外国语学院在全辩比赛中跟西安交大杀的难分难解,惜败于西安交大,那是一支能力并不在交大之下的队伍。

01年国辩,武大饮恨狮城,但当时跟辩题的倾向性有着根本的联系,如果当时双方换了一个立场,胜负就会改写。所以那届武大的实力不能简单用胜负来衡量。而从前两场武大的表现也是纵横捭阖,骁勇善战。而参加全辩的比赛时,第一场比赛,武大险胜,第三场决赛,武大和电子科技大学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比赛。那支电子科技大学辩论队的水平也是相当不错。

03年国辩,中山大学夺冠,可是当时的全辩的第三名中国政法大学的水平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根本不在他们之下。

05年国辩,电子科技大学夺冠,争议颇多,但是那是突然受到研究生不能参赛的限制的临时调整。电子科大的真实水平是远高于此的。那届全辩的水平确实不如前几届,但是这里面也是有个中原因的。

因此,全辩的前几名的水平不比全辩冠军水平差多少,退一步说,即使他们不能在国辩拿到冠亚军,拿到个前几名应该是没有什么悬念的。

至于亚洲之外的队伍参加国辩比赛的,确实有很表现不错的队伍。他们的水平确实有出乎我们意料的地方,但是他们的水平跟大陆的前几名相比,实事求是讲,似乎不能说强。他们的更多的促进华语的普及。

说到底,这次策划的方案是对以前国辩模式的一种颠覆,那就是进一步淡化地区对抗的观念,而把华语辩论的普及和推广放在了第一位,先把辩论赛的水平提高上来,提高号召力和影响力。

这本身这就是一个校际之间的比赛,而不是地区之间的对抗,所以也不会出现一个打破学校之间界限的联合队。这样无疑会促进大陆高校与其他地区高校的文化交流。

这样看来,全辩也不是取消了,只是转换了选拔的模式而已。

至于,这样的转变对华语辩论的影响怎么样,真的不好说。需要大家来见仁见智。

你的其他有价值的观点,我就不一一引述了,呵呵。

发表于 2006-8-4 14: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07国辩方案

[这个贴子最后由辩论自由人在 2006/08/04 02:05pm 第 1 次编辑]

楼上说的也不错。我也一直赞成国辩弱化地区对抗,强化校际对抗。但是这个标准的前提是地区间的校际存在对抗。增加国辩的中国大陆队数量,减少了其他非大中华地区的高校与中国大陆高校的对抗。

关于全辩前几名的实力,本身相差不会太远。不过有一点大家都知道,中国全辩的队伍获得冠军后,参加国辩的时候实力和表现简直就已经脱胎换骨了(05年电子科大除外)。98年的西交在问鼎全辩后,有人感到非常糟糕,因为风格太刚硬,还没有表现出99年那种大气磅礴的阳刚之美。武汉大学在00年夺冠时,不少人也认为他们的表现逊色于西交不少。中山大学在02年也并没有得到太多对于国辩的乐观评价。而电子科大的那支队伍,直到新传媒宣布研究生不能上场的时候,才开始不断的有人对原队不能参加国辩而感到可惜。在获得全辩冠军之后,获胜学校通常会为了国辩,调动最丰富的资源来准备。这虽然存在功利化的问题,却也是他们进步神速的必要条件。如果仅仅将国辩队一年前实力相近的对手认定为和国辩队伍实力接近的话,是不是有点不科学呢?00,02,04全辩的录像我都有看,觉得很多场比赛还是有不少值得改进之处的。不过有一点我比较确定,在外围赛阶段比赛中,出彩的并不多,而且风格单调的场次也不在少数。

另外,没有全辩国辩就得负担起全辩的责任吗?全辩是央视自己的节目,面向中国,国辩是和新传媒的合作项目,面向世界。对象本身就不一样。要说国辩能调动中国大陆的辩论氛围,那是在推动华语辩论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时候,中国作为拥有最多的华语使用者的国家从而其华语辩论受益最大。如果硬是要说,带动中国大陆的华语辩论是带动世界华语辩论发展的先决条件的话,那国辩如果不叫国辩了,或许可以这么做。中国全辩的缺失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对于比赛的意义的思考以及运筹机制的问题,从这些原因却要推出一个复杂很多倍的“国际大专中国全辩”,是不太让人理解的。

要说中国全辩前几名的队伍能够没什么问题得拿到国辩前几名,也不见得。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澳门大学队。澳门大学是02全辩8强,曾让对手当届冠军中山大学队头痛过。澳门大学也是04年亚太赛冠军,05年中国名校赛冠军,并且多次在各地方赛如四大名校辩论赛获奖颇丰,是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强队。但是,澳门大学队冲击国辩三次均止步初赛,今年在亚太赛也未能卫冕。我们之所以认为澳门大学队是一支强队,一是为他们对辩论的热情而折服,二也是对他们精湛的辩论水准产生的敬佩。然而,即使是那样在中国国内比赛击败过不少高校的队伍,在国辩或者亚太赛中也会因为一些其他原因落败。因为辩论本来就不是一项玄之又玄的学问,其实只要有思想、词能达意的人,都可以辩论。但是要做到言之有物,辩才无碍,需要对知识的高度驾驭以及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心。因此,辩论要做到面面俱到以至不败,不容易。在国际赛的时候,通常有很多来自不同地区的学校,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大一样,文化背景不同,带出来的观点并不是一路的,而正是这样,辩论才有看头。同理,在自己的辩论区域氛围内强的队伍,在外面比赛未必能战无不胜。因为人家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自己的不一样,可能会带出自己想不到或者根本就没想过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吧。

发表于 2006-8-4 19: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07国辩方案

[这个贴子最后由yincantcook在 2006/08/04 08:19pm 第 2 次编辑]

其实,国辩和全辩是完全不同风格的比赛。

如果马大国能去全辩,进八强都可能是问题,同样,可以全辩和西交中山大的难分难解的队伍,到了国辩初赛就被切掉也一点不奇怪。

再讲个例子,单凭吴子申,世新就可以切掉一大堆大陆的队伍,可是加上了黄大叔,在国辩上也就赢了澳洲国立4分(总分是300左右)。 照这样推算,澳洲国立的实力怎么也该是全辩四强, 可是为什么要给全辩队伍7个名额,而澳洲没有呢?

发表于 2006-8-4 20: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07国辩方案

澳国立当年可是四位新手哦!
发表于 2006-8-4 21: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家:07国辩方案

是啊,可不能以国辩代替中国全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4 02:29 , Processed in 0.05451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