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chancellor在 2006/04/03 11:25am 第 3 次编辑]
4位博大辩手在回答盘问问题和自由辩论时,一直用 "就是因为非洲、缅甸等地的人民还未自觉,所以该地社会还没有健全发展" 的论调来回应正方的提问和追问,给人的感觉是很机械、公式化和相当cheap的回答。一个大专籍辩手理应拥有相关的知识底蕴。至少,博大辩手需要提及,就是因为非洲和缅甸等地的经济严重落后、天然资源匮乏(尤其是非洲)、教育水平低落,人民还未产生自觉,所以社会仍没具体发展起来...,让人觉得博大辩手是作足充分功课的。 可是,博大4位辩手连这些基本知识都没拿来解释当地民间还没有自觉的原因,以加强本身的说词,就直接敷衍的回应"就是因为XX人民还没自觉啊!"。感觉上不只"只得一个讲字",而且还犯下没有论证就直接下结论的"跳跃论证",是辩论的大忌。 至于博大"渴望和平"的论调被正方指为过于理想化,而受到现场观众的掌声赞赏,原因是在于博大辩手也没有明确给出何地、何时的人民因为拥有自觉,积极推动并带来平曙光及趋势的时事或历史实例。又是跳跃论证,因此这延伸出了博大辩手没有尽到burden of prove的职责,以及引发了让对手获得benefit of doubt的优势。 另外,周同学提出佛教所担忧的“末法时期”,不就是一个佛教担忧信众背弃佛法和佛陀的教诲,以至放弃信仰,最终导致佛教灭法的信众"不自觉"的活生生例子吗?这难道不就是证明了人民(在这个脉络里指佛教信众)越来越没有宗教自觉吗? 而周同学所引用的儒家例子,恕我直言,自五四运动以来,儒家已经在中国民间被边缘化了。而海外华人所遵循的,也只是儒家的民俗和传统仪式,不是儒家思想本身。近代以来,儒家只沦为学术研讨会的讨论话题以及学者研究中国为何不能象欧美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就完成现代化的社会科学问题。五四过后,牟宗三、 徐复观、 张君劢等人尝试发展既可追溯先秦时代的孔孟价值,又能衔接现代中国社会脉络的"新儒家"思想,可是迄今为止仍是研讨会中曲高和寡的学术命题。 更有西方学者Max Weber指出,儒家是导致中国无法发展出类似西方基督文明所推崇的财产私有制,以至中国庶民没有热情发展经济,推动社会现代化的主要原因。 要用儒家来佐证周同学的疑惑,似乎也有点那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