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03|回复: 42

[自荐精华] 论辩论赛在高教大众化时代的衰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7 22: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这篇文章,只因近来的一些思考。很多人都在抱怨,辩论这东西越来越没意思了,比赛越来越难看,关注的人越来越少,一时间 “辩论将死”已经不再是一句危言耸听。我是一个爱辩论者,很多人都说,张俊是把辩论当成了事业(^_^),OK姑且不论这个,就让我谈谈对这个事业“行将衰亡”的看法。
    我的核心观点是:
    1.诞生于上世纪末的大专辩论赛,尚未在时代的急剧变化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这种目标不明、定位不清、意义真空是致命的,是辩论衰亡的根本原因。
    2.辩论衰亡的直接原因,是辨手素质和比赛水平的严重下滑。
    是不是太学理化了?不好意思,让我们先缓一口气,从直接原因谈起。

一.辨手“成本”的迅速提升。
    记得刚大一的时候,就常听学长们抱怨,你看现在的辨手啊,都是急功近利的,表面花哨华丽一副“青年才俊”的模样,内在呢——苍白,他们常说:“太肤浅了,你们能不能再深入一层看题目?”、“能不能多点逻辑,多讲些道理,少玩技巧?”、“书读的太少了,还是书读少了。”等等。
    当时很烦:“你们这些老妖怪,就会倚老卖老、故弄玄虚!”
    没想到,到了大四,到了毕业之后,到了今天,自己也在那叹气:“现在的辨手书读少了,太浮躁了,太没深度……”一副“养儿方知父母难”的酸样。
    和全国好多辨手交流过,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99级是辩论史的一个断层、一个分水岭。99级之前,各个学校高手云集,但从99开始,整个辨坛就开始衰落了,虽然仍有新秀涌现,但很难出现以前那样的“明星辨手”了。而第二个断层是02到03,在这之后,辩论水平更严重的下滑。
    为什么会这样?
    先想想1999年发生了什么事?笔者斗胆列举几条——1.西交以“雄辩”之风称霸辨坛;2.大学扩招的开始;3.大学不再包分配,就业困难逐步加大……
    综合以上几点,我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在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之后,培养一个好辨手的成本大幅度上升。什么是辨手成本?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要成为好辨手付出的时间、精力、机会成本(尤其注意这一条哦)。我们知道,一个好辨手,至少应该有深度独到的思维、广泛扎实的知识底蕴、信手拈来的语言表达、快速精确的临场反应、儒雅绅士的心理态势。在大众化教育时代,至少有两个原因使“辨手成本”空前提高。
    原因一,生源质量的普遍下降。
    我无意于攻击当今的大学生,但我们至少要正视这一问题,我们与十年前乃至五年前的大学生相比,确实有太大的差距。我的感觉是,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不比以往差,分数也不算低,但与前辈相比至少有两大明显差距,一个差距是综合素质低,穷的只剩下学习好,学习之外的领域拿不出东西来,平常的积累历练太少,读书估计只读课本,一个大一的文科女生竟然不知道谁是越王勾践,一个大一的文科男生不知哪里是克什米尔……应试教育的威力实在强大,另一个差距更严重,在内在价值观上——缺乏大学生的感觉。我们常说,要做好辩手,先学会做人,现在的学生喜欢玩颓废玩叛逆,却很难看到他们有远大的理想、认真的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英意识的欠缺是内在核心的,直接决定了他们处人接物的态度,让他们明确起目标、承担起责任、唤起他们的崇高感,都变成了难题,甚至可以问一句,这些住在大学里的人能否被称为大学生,和街头混混太妹区别多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培养辨手的“起点”被普遍压低,于是培养的过程被拉长了,消耗变大了。以前每个学院都会有不少一出场就灵气闪现、素质优秀的学生,稍加培养就能成一番气候,现在这样的人一个学校几年能出一个?
    原因二,机会成本的急剧增加。
    1993年复旦一炮走红,他们一直引以为傲的是,复旦的辨手在半年多的封闭集训中,把天文地理文史哲经都读了个遍,使辨手有了古今中外、信手拈来的知识底蕴,这之后的名队如西交、武大、电子科大都做过类似的事情。可以想象,那些辨手能在场上纵横捭阖、谈古论今,靠的是长期积累的厚积薄发,而不是像现在,划几个战场、准备几个问题、背几个“包袱”。这也说明一点,辩论是个极考验人综合素质的游戏,需要长期大量系统的投入(当然回报也很丰富),同时由于原因一,现在这种投入可能比以往还要大很多。
    问题就来了。
    众所周知,空前的就业压力已经让今天的大学生承担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考研、托福雅思无疑成了更加现实、直接、快捷、有效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人愿意为辩论做“复旦式”的投入吗?诚然,辩论可以全面深刻地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可她毕竟只是个游戏。为了这样一个游戏长期大量投入,以致牺牲那些本来可以英语、考研的时间,值得吗?值得不值得,就是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了。
    简单的讲,给你两条路。一条路是为辩论、为提升综合素质长期大量投入,另一条是把时间精力放在更加现实的英语、考研上,辩论只是偶尔玩玩,你选择哪一个?大多数肯定选后者。
    当辨手成本被放大之后,出现了两个很棘手的问题:
    1.需要一个理由,给爱辩论者以精神支撑,让他们愿意付出、坚持下去。这个理由在哪里?我们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
    2.辨手越来越难培养,必定导致好辨手越来越少,进而导致比赛质量严重下滑。比赛层次低了,看的人还会多吗? 由此,我将谈到第二部分,辨坛风气的崩塌。太困了,白天继续。

本文最早发自我的校内主页,欢迎来踩。
http://blog.xiaonei.com/GetEntry.do?id=263789985&owner=232231084

[ 本帖最后由 救世主 于 2008-1-25 14:32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17 22: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好啊
有的的确就存在这样的情况
发表于 2008-1-18 00: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如果没有记错,LZ是争鸣最活跃的管理员之一,与我令人尊敬的学长邹文启在同一个时代闪光
发表于 2008-1-18 06: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现实虽然残酷但也没有lz想象的那么悲观。辩手与高校的急功近利,就业竞争的残酷与社会整体的浮躁固然是客观存在,但不能说大学扩招了生源整体水平下降了大学生中精英的比例也会随之下降;半年的封闭集训固然可以让辩手们博览群书,但要做到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半年之功也远远不够,知识的积累应该是从小抓起的;再者说即使就业压力再大我想对大学生中为数不多的精英人才也不会构成足以令其放弃个人爱好的冲击吧!所以我觉得问题还是出在了辩论赛本身。

我们每天都在强调要与时俱进,要更新观念,辩论赛是否在参赛队伍的选拔、参赛组别的设置、辩题的选择等等游戏规则上都做到了这一点才真正值得反思......

期待lz的第二部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08: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坦率说,第二部分确实是你最后一段所讲的。
发表于 2008-1-18 22: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那句话,归结到底是教育落后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4: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意义的模糊与“无用论”的横行
    很多人说,一个地方辩论的好坏,归根结底是一个氛围问题。什么是氛围?一定环境中一个群体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及其背后的精神传承,讲简单点,无非就是一个地方有一帮人,这帮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对进入这个“场”的其他人是怎么影响的?应用这个说法,一个学校要有好的辩论氛围,至少要具备以下几点:
    1.明确的目标,稳定的文化(信仰、精神、传统);
    2.群体精英化,精英人物的示范效应;
    3.可持续的团队合作、学习、自我更新机制(学习型组织);
    4.外在环境的肯定和激励。
    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很多人抱怨,学校不支持、老师不过问、同学不理解,辩论怎么打的好?其实他们说反了,外在环境的肯定和激励充其量只是一个外因,起的是辅助协同作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恰恰是内因,是前三点,是我们自己——这帮辩论人究竟怎么想,怎么做的,自己的表现都没法服众,别人凭什么要支持呢?
    辩论氛围一旦出现崩溃,问题也必定首先出现在前三点之中,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
    首先是目标的模糊,意义的不明。
    前面说过,在辩手成本激增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一个明确有力的理由,让辩手理直气壮地去坚持、去投入,这个理由在哪里?永远不要小看这个问题,上下同心欲者胜,理论有时就是一杆枪,如果语焉不详缺乏说服力,我们这群人所有的奋斗和汗水都将陷入意义的真空,所有的理论信仰都将沦为他人眼中的自欺欺人、苍白无力,重量一旦失去,整个辩论王国的大厦必将轰然倒塌。
    可怕的是,事实确实如此,面对社会大环境的急剧改变,辩论赛的目标和意义被空前模糊了,很多曾经深信不疑的崇高,都蜕变成空洞的口号,面对来自外界的激烈质疑和深度冷落,整整一代辩手迷惘了,理不直,气何以壮?从此不再有铿锵有力的回答。
    辩论赛之模糊一在于本身意义之模糊,即辩论赛为何要存在?熟悉辩论的朋友都知道,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而且至今还没有要停息的迹象。关于这点,我至少可以列举出三种说法:第一种很极端,辩论赛和辩论没什么区别,他就是一个探索真理、研究学术、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尚活动;第二种是另一种极端,辩论赛就是一台文艺节目,一个游戏,目的无非是“丰富校园生活、展现华语魅力”;第三种是中间派,辩论赛是一个游戏,如果认真投入,就可以全面锻炼提升一个人的素质,辩论赛不等于辩论、辩不出真理,但可以展现大学生独特的思想,启发观众新的思考,比较冠冕堂皇一些吧?^_^
    分析以上三种说法,你会发现有一点很有意思。持第一种观点的,往往是刚打辩论、一腔热血的新兵,或者是久不得志的悲剧老鸟,他们常常会以令人慨叹的信仰和认真投入到每一个辩题中,像一个科学家那样去研究分析,他们想说的很多很多,可是……他们常常莫名其妙的输掉,自己都不知道输在那,甚至从不认为自己输,他们被“不被理解”的愤懑所笼盖:“切,那帮人懂辩论吗,真正的辩论?”
    讽刺的是,对于第一派来说,持第二种观点的人恰恰是克星,因为持第二种观点的,往往是比赛的主办方和评判团,比如央视、比如某某团委、比如某某专家……他们看重的显然不是对真理的追求,他们甚至压根不相信——那帮稚气未脱的大学生能探讨出什么真理,在他们眼中,辩论赛和学校文艺节的其它活动、和少儿频道的其它节目没什么两样。然而,偏偏这帮人掌握了比赛的组织与评判权,实际就掌握了对辨手的“生杀大权”,于是两派冲突的结局,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真理派”再多的认真与努力,都注定是“热脸贴上冷屁股”、输都不知道怎么输,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两派斗争的夹缝中,诞生了第三派,就是中间派,构成这个派别的往往是一些“成熟而聪明”的辨手,不管怎么说,他们已经知道辩论不等于辩论赛了。然后,折中的代价必定是摇摆不定,是更大的迷惘。
    讲到这里,还必须要提一下央视,是央视一手促成了辩论的辉煌与普及,但同样是央视,把辩论带到了瓶颈。近些年,央视不停地改革赛制,加强现场性与游戏性,除了让辩论越来越像“超级女声”,并没有其它作为。形式的不断翻新,掩盖不了内在底蕴和精彩程度的连年下降,七年之后的比赛已经面目全非,却远没有当年西交马大那样,平实但精彩,除了让更多的老外加进来增强趣味性,一系列改革的最终结果就是把辩论放进了少儿频道,无人问津。我实在无法揣测央视编导的思维,但作为辩论界最高赛事的承办者,他们确实承载着巨大的责任,因为每一个动作,都足以影响整个辩论界的风云。我想他们一定面临这样的疑惑,在这个时代电视节目的种类和形式如此纷繁的消费时代,辩论赛娱乐性不及超级女声,学术性不及百家讲坛,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夹缝中,她究竟该去争取怎样一个观众群体?对这部分群体有什么意义,满足了什么需求?
    对受众群体的定位不清、需求不明,直接导致观众的疏远,辩论成了不被理解、曲高和寡的小众节目。此种情况,放在学校也是一样,就不赘述了。
    在辩论意义不明的情况下,就出现了第二个模糊——辩论赛评判标准的模糊。我一直努力说服自己和大家,不要去抱怨评委,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别一输了就说“黑哨”。但客观的说,评判就真的没有问题吗?
    为什么学校与学校之间、省市与省市之间,辩风存在巨大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评委喜好不同。一支队伍放在这个学校能完胜,放到另一个学校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了,一场比赛放在某某学校就是正方胜,放到某某电视台就是反方完胜了,这样的差异不值得警醒吗?从头攻击到尾,究竟是“压制的好,取胜”,还是“未将对方底线打破,判负”?偷换概念,究竟是“玩定义游戏,诡辩判负”,还是“定义定的巧,思维很灵活”?究竟是理论多点好,还是例子多点好?……所有这些问题,评委都可以凭主观判断去确定,并体现在其评判中,而这样的评判一旦长久重复,就会直接影响辨手的风格和努力方向。
    我不敢说评委不懂辩论,但我绝对要说,当评委对辩论的评判主观不确定,当评委眼中的辩论与我们这些辨手眼中的南辕北辙之时,结果必定是灾难性的。而现实正是这样,评判标准的模糊直接引发了辩论的混乱和衰落。
    第三个模糊,辩论对辨手究竟有何作用,为什么要下苦功投入其中?前面说过,辩论的意义已经模糊,其结果是辩论“崇高感”的淡化。同时,辩论也确实不可能像英语、考研那样带给我们直接、现实、迅速的好处。这样一来,辩论赛既不崇高又不实用,她就仅仅只是个游戏了。问题出现了,如果仅仅是个游戏,是个业务爱好,没什么了不起的,那我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大工夫,犯得着吗?还不如把这时间用来做点别的……于是,急功近利、浅尝辄止、功利浮躁、小有成就洋洋自得——成了新一代辨手的通病。即便真正有人是用心去辩论了,他也必定面对周围人冰冷的、不解的目光。辩论无用论的横行让辩论赛直接丧失了群众土壤,也在疯狂汲取着最后几个留守者的精神动力。
    第四个模糊,是辨手成长路径的模糊。以前有很多人,以征战全国,称霸狮城为梦想。然而,央视全国赛选拔体制的不公平,和评判标准的匪夷所思直接熄灭了他们的心。辨手只有短暂的四年,如流星般转瞬即逝,经不起多少折腾。而全国赛两年才有一次,可见机会多么难得。在这种情况下,央视的全国赛依然以“邀请”的方式,与大多数学校和辨手无缘。选拔体制的不公平(背后可能是资金的缺失)令人灰心失望,央视的所谓“全国”赛,其实成了几个名校轮流坐庄的贵族俱乐部。很多优秀杰出的辨手,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即便穷其四年的努力,也只能坐在台下,看他人表演。这一点反过来,加剧了本已甚嚣尘上的“辩论无用论”,让本来就孤独坚持的辨手之路更加雪上加霜。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辩论界最有话语权的央视,其实伤了最多辨手的心。
    我们来总结一下,目标模糊定位不清,归根结底是辩论意义的不明,其结果是评判标准的不明、辩论无用论的盛行。意义的真空从来都是可怕的。毕竟,纯粹的非功利者永远是少数的,辩论赛意义、功效的不明,以致只能靠非功利者像卫道士一般去信仰支撑,这个时候,她已经脱离大众,病入膏肓了。
    辩论意义的不明,定位的不清,直接反映在辨手的行为中。下一章我们就要谈这一点——辩论风气的败坏。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26 22: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概看了一下

引:张俊是把辩论当成了事业(^_^)
    原因二,机会成本的急剧增加。
    第三个模糊,辩论对辨手究竟有何作用,为什么要下苦功投入其中?
    第四个模糊,是辨手成长路径的模糊。以前有很多人,以征战全国,称霸狮城为梦想。很多优秀杰出的辨手,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即便穷其四年的努力,也只能坐在台下,看他人表演。

  小八一下, 这些都没错,怎样解决呢??张师兄准备在写在那章呀???
发表于 2008-1-27 13: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已死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管中窥豹,说“电视辩论势微”或许才是一个更合适的说法。辩论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游戏性的存在,更是话语沟通中难以避免的普遍现象。除非在一个言论极其被压抑的环境当中,否则辩论将永远存在下去。

电视辩论,或者说以大学生电视辩论赛为蓝本而涌现的各种模仿性的辩论比赛,不仅是遭遇了转折点,而且正在发生改变。我们不妨回忆一下人们津津乐道的两个“黄金时代”,一个是八十年代中期,一个是九十年代中期。这两个时代的最主要共同点,其实是舆论追求解放自我,因此大学生辩论才会作为一种“精英模式”受到过度的追捧。

平心而论,今天舆论的自由度已较过往大为提高,这不仅与当政者舆论控制的强度有关,更是因为社会公众自我意识的崛起——这与法治意识的崛起恰好互为促进。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话语权被尊重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共识,人们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抵制“据理力争”。而此时,大学生辩论无论在理论发展、人员支撑、经费支持等方面都未得到明显提高,反而在个别方面有所下降,而辩论比赛本身也随着过度发展而泛娱乐化了。而我觉得楼主所提到的理由,主要是针对这一部分的分析。

那么大学生辩论期望能重新获得社会的关注,担当风向标的作用,就必须要么更好看,要么更专业。但局限于大学生辩手成长的不良环境,短时间内很难在任何一方面超越商业利益推动下的社会性辩论活动的发展——后者不仅在视听演绎上根本就是内行人,而且在具体争议问题上还可以依赖名人、学者。

那么大学生辩论的发展前途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大学生辩论是唯一在辩论的内容之外还关心辩手培养与辩论理论发展的;第二,大学生辩论是唯一能长期、整体上摆脱某种固定的政治立场而开展辩论活动的。前一点要求我们要以比关心比赛所投入的精力更多的力量投入到辩手培养和辩论理论学习、发展上去;后一点要求我们在辩题、辩论规则的设计和辩论内容的选择上更注重实际。

从某种有趣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出于以上两点中的哪一点,现在所有人在做的事情似乎都是转向政策性辩论,尤其是在台湾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奥瑞岗赛制。但在这一问题上我个人与岚星前辈的理解相近,就是奥瑞岗制并不是唯一可取的赛制,也未必就是我们所能追求的最好的辩论方式。而且,更进一步而言,前述“土壤问题”不得到解决,纵然转为政策性辩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的——我敢断言,即使讨论关系人民生计的实际问题,大学生辩论也不会比电视上的某些“大辩论”更有市场。

所以作为解决问题的首要的主动的方法,是应该改革和发展现有的辩论组织活动方式。在内,要加强辩论组织的独立性、学术性,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在外,要加强各辩论组织的联系和沟通。只有真诚的合作,才能广泛地改善今天各自为政导致的萎靡局面。当然,后者能够实现,还有赖于政府政策等许多问题。

我和许多人一样,对辩论满怀期待,希望它能成为开启民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这已经是一个我们无法解决的政治问题,而非一般的学术问题或社会事件。我们辩论人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不断地以自己的力量贡献到辩论的发展中去,或许历史有一天能给与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 本帖最后由 herolandis 于 2008-1-27 13:46 编辑 ]
发表于 2008-1-28 14: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文茜说,她大学参加的是合唱团,她觉得辩论社的人不知是怎么想的,居然有人把美好的青春浪费在与人争辩上。现在台大健言社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去做原住民服务,她觉得这是进步,说明年轻人开始用行动影响社会

在高校,辩论本来只是一个社团活动。辩论协会和舞蹈社、动漫社、轮滑社、象棋社一样,只是一个爱好者聚集的地方。我倒是希望参加辩论协会的人,少一点以天下为己任负担,象动漫社、轮滑社的人那样享受人生。

至于我个人,只觉得辩论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虽然她让我付出很多,看不到什么明显的回报,但是,“生命就是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面”


但是有的时候又想,象“辩手”这样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了解,什么社会热点哲学理论都通达的人,被看成是一群和爱看动画片的人无异的爱好者似乎是有点委屈他们,呵呵,孤独和不被认同啊,“我不和学辩论的人讨论问题”执中学长的遭遇大家多少都有吧!

也许等我们到了余秋雨、陈文茜、江平、司马麟他们的年纪,虽然没有他们那样的学识,但是至少有些历练的时候,想起那个坚信本方立论是解决问题最好方法的自己,嘴角会有苦笑

P.S  张兄说全国赛是贵族俱乐部……不知道现在的全国冠军对这个说法是不是接受,呵呵
发表于 2008-1-28 14: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说支撑一个辩手投入的理由,我觉得只要我喜欢辩论,我喜欢参加辩论赛,我觉得这很有趣,我享受过程,我追求战胜对手的结果就足够了,至于能不能实现,为了实现要付出多少,这些付出是否值得,实在不需要别人来帮我们计算

要练好魔兽也需要很大的投入,不知道有什么回报呢?很多人就觉得完全没有啊!难道人人都能做SKY吗?

P.S:我个人就觉得看动画片和打魔兽都很有意思,虽然我觉得辩论更有意思
发表于 2008-1-29 00: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按楼主所分的三类人,我是不折不扣的折中派。但我似乎没有感受到左右摇摆或者更大的迷惘~

辩论赛所要争取的群体,是哪些希望能够比较轻松愉快地把一些他们关心的话题认识得更深入的人。

其实辩论赛应该像《百家讲坛》,而优秀的辩手也应该像易中天、纪连海——想像一下他们俩就一个大家伙关心的话题展开一场辩论……我不认为这样的节目会没人看。

如果说《百家讲坛》是讲历史,那么辩论赛应该成为《百家讲坛-社科版》。

大学生其实并不见得做不到——因为我们只要讲40分钟,而且只要讲一家之言。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只要讲得比台下的人更高明就可以了。

关键在于,即使仅仅只要做到这一步,辩手仍然需要大量的努力,至少让自己超越台下观众一个数量级——而在抽签之前,很可能我们和他们并没有什么差距。

所以问题是:现在的辩手有没有为了站到那个舞台上享受观众掌声和赞美而努力的意愿——这就是精英意识。
发表于 2008-1-29 01: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meng0628 于 2008-1-28 14:03 发表
陈文茜说,她大学参加的是合唱团,她觉得辩论社的人不知是怎么想的,居然有人把美好的青春浪费在与人争辩上。现在台大健言社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去做原住民服务,她觉得这是进步,说明年轻人开始用行动影响社会


巧得很,今年校新生辩论赛之前的一次宣传会上,我作为主讲人就遇到了观众向我提出这个问题(不过是以她自己的口吻提的,搞得当时一批人觉得她是来砸场子的 )。

当时我是这样回答的:

你说的没有错,现在很多人的确把辩论赛当成了“与人争辩”,甚至很多辩手到场上也是盯着对方去“争辩”。如果这样,那辩论赛的确没有意义,我也决不赞同把我们美好的青春浪费在这里。

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错误的辩论赛方式。因为真正的辩论赛不应该是与人争辩,而是双方共同向观众阐述有关一个问题的两种对立观点,他们各自背后的道理。所以首先一点,真正的辩论赛,辩手的眼光应该只是偶尔关注对方,而主要的方向——尤其是说话时眼睛的方向——应该是观众。因为和观众分享自己之前一周甚至更长时间里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这才是辩手的工作——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学习和分析一个问题,最后在场上向观众展示,回答对方作为观众代表而提出的问题,同时代表观众向对方提出问题,在这种互动中让问题分析得更深,让观众和辩手一起把一个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看得更透彻、更明晰。

正因为辩手长期锻炼的是如何更好地完成这样一件工作,所以如果要到现实工作中去找对应的职业素质的话,有两类是最接近的:

第一类是主持人。因为辩手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风度仪态,这样才能在场上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或者说得功利一点儿——得高分。

第二类是咨询人员。因为辩论赛的准备过程跟写论文、作咨询简直没有本质区别——事实上麻省理工一位教授来我校交流的时候,我们有一位本科生曾问他怎么写论文做研究,他的回答就是“和你准备辩论赛是一样的”(他事先知道这个提问的学生是辩手)。两者都需要慎密的逻辑、翔实的论据所支撑的“分析能力”,以及在短时间内让客户(观众)领会你的分析过程、认同你的分析结论的“展示能力”。


如果对照一下陈文茜的这个说法,我可以再补充一点:

大学生的确需要以行动来服务社会——不管是从意识上还是从实际行为上。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大学生同样需要强大的思维能力——展示可能还在其次,但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却绝对是每个大学生极其重要的能力——除非自己甘心毕业之后做个只要动手不要动脑的普通人——而这样的人在未来将越来越面临淘汰,因为中国实在不缺这样的人。而做为中国的精英——即便是扩招后的今天,大学生在中国13亿人中间,综合素质也应该有足够的基础成为精英!我们应该着眼于从更高的层面去服务社会。

比如说,我们的研究报告正在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导师拿项目,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其指导下做研究是很正常的。事实上浙江省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等等有很多地方就是依据我们出具的研究报告;一批企业的管理咨询报告也是我们做的——西子OTIS、吉利、海尔、中集……。

再比如说,我们为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即便是本科生也未必不可以在其中起一点作用吧?事实上杭州城西通浙大新校区的主干道扩建方案就是由几位本科生在测绘课程和规划课程作业完成后自己研究提出的,经老师完善后提交政府,于是扩建工程就按此进行了。就以我们辩论队而言,校队的另一位教练本科时就拿了四个国家级专利,为十几家企业开发过新产品。

我觉得,这种建立在思维和分析能力基础之上的工作,才是我们这群大学生更应该提供给社会的服务。
发表于 2008-2-9 08: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辩论才是实质问题,有这方面才能的人不喜欢辩论,喜欢的没才能,懂辩论的看热闹,不懂辩论的又被拉进来……
平静的等待吧,会有真正喜欢懂得辩论的人,会成为未来的明星,让大家懂得学习辩论会得到些什么,使得它真正的开始有意义了。
发表于 2008-2-9 14: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常对别人说,你会把参加漫画社的履历写在求职档案里面吗?

那么也就饶了辩论吧
发表于 2008-2-12 18: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上,如果去报社应聘画漫画插图,很有必要哦。
发表于 2008-2-12 23: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我勉强同意,赵检可以写写。
发表于 2008-3-15 00: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学校生源,总会有优秀的人前赴后继地投身到辩论中去,不必担心。
关于机会成本,看大学生参加其他社团不亦乐乎,或是沉迷游戏,多元化的生活其实算不得那么精准的。所以辩论的机会成本其实不是问题。
关于辩论氛围,的确不如人意,但如同93那时“火过了头”就是好的氛围吗?看到了精彩的比赛,赢得的观众的认同,争得了学校的荣誉,自然就有了氛围。
关于辩手的厚度,客观上说,很不实惠,所以我每次骂的时候,总有人实惠地说:喜欢辩论就好。想想也是,大家都去集中训练,冠军只有一个,叫输的一方怎么赚回成本啊。
关于辩论赛的叫座,我也同意岚星的说法,目前最理想的模版是《百家讲坛》,不过客观限制了辩手到那种程度的精彩,因为存在辩手厚度的成本博弈。
关于投入辩论的理由,除非长时间参与辩论,否则根本不需要。辩论生涯最长也就是四年,甚至四年都不到,凭着年轻,一时冲动也就过去了。我认为,即便辩论有着某种崇高,4年制毕业的辩手没必要去知道。
关于三种人,各有各的孤独。前两种人应该相互学习,第三种人应该理解前两种人。克星也好,迷茫也罢,在裁判面前都是一样的,裁判才不管你是哪种人。
关于不同的评判标准,看似相悖的标准其实没有跳出“生动地说理,展示智慧”。偏好不同而已,想要客观上忽略裁判的偏好,变得更强就行了,只是要承担“成本博弈”的风险。

很久没看到这样的帖子了,不敢造次,也发表下我的看法。
等张发表三后我再继续回
发表于 2008-3-17 14: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能奢求所有的辩手都达到很高的“厚度”。但总得有那么一些人、几支队,让其他人看到辩论的高度。

遗憾的是,现在的辩坛还有几个这样的人?几支这样的队?
发表于 2008-3-21 00: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任何一个行业,能达到一定高度的终究是少数。

更何况,从团队建设的角度来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大学辩论队,本就不具备精英团队构建所需要的几个基本条件,单单一个稳定性就实在难以达成。

故期求之,然难以强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7-31 23:26 , Processed in 0.0981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