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344|回复: 33

[理念入门]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1 23: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吴理在 2004/11/21 11:33pm 第 1 次编辑]

周五早上读《管理10论——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本》(清华大学宁向东副教授,2004.6,中国发展出版社)第一章建立产业视野时看到上面左侧“企业竞争的三个层次”图,同时书中附带了如下说明:企业的竞争过程就如同是一座冰山,人们所能够看到的,往往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而更多的竞争往往因掩存于市场层面以下而难以被认识到。从成功企业的经验中不难发现,在现在的市场竞争的背后,存在着更深层次的竞争,而恰恰是这些竞争能够的胜负决定着市场竞争的成败。在冰山下的层次中,是直接影响竞争胜负的核心竞争力,而在核心竞争力之后的更重要的是层面则是“产业先见”。关于三个层次的具体内容宁老师没有具体的解释,由于我们一些网友没有管理学专业背景,我结合自己所学的一点管理知识简单解释一下:
第一层、市场竞争层面
这个比较好理解,我们大家平时都看得到,主要是指价格、服务、渠道、质量的竞争;

第二层、核心竞争力层面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有美国密执安大学商学院的普拉哈拉(parahalad)教授和论断商学院的哈姆尔(hamel)教授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论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核心竞争力是指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不同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有机结合,是识别和提供竞争优势的一组资源,其特点是:有价值、稀缺、难模仿、不可替代。

核心能力的注意事项:1、不能认为核心能力会永远提供竞争优势;2、核心能力是动态的,会新陈代谢,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动态的;3、所有的核心能力都有变成核心刚性的潜在可能,核心刚性是过去的核心能力,它种下了组织惯性的种子,使得公司不能适当地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反应。

第三层、产业先见
企业的机会常常来自产业变动,在每次变动过程中,都有善于把握时势的公司能够抓住机会,异军突起。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恰当的把握产业机会是非常重要的,企业要有产业先见。

看到这个图和文字说明,我一下子联想到了辩论赛,对于参加辩论的各支队伍在赛场上角逐不也就像各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吗?商场如战场更如情场,战场上是让对手臣服但可能口服心不服;情场上要的是对方心悦诚服甚至深爱。辩论场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那么我就会仿照“企业竞争的三个层面图”画出了“辩论队竞争的三个层面图”了(见上面右图):
第一层、赛场竞争层面
赛场上竞争说到底就是看哪方更能征服现场的观众、评委,取得比赛的胜利;看哪方的立论、语言、辩风、辩论技巧、反应能力、团队配合等等方面做得更好。

第二层、核心竞争力层面
关于“电视辩论赛”的核心竞争力,我曾经讨论过这样的一段话:“其实辩论赛是一种求实明理的模式,也可以说是求实明理的最佳模式(自省、教授、讨论、辩论四种认知层次辩论处于最高层),它要以求是明理为主,辩论赛“赛”的是谁明理“明”得更好。而目标客户则那些是想看求是明理节目的观众,想看这样的节目那就看辩论赛吧,因为它是最佳模式。它不但是最佳模式还有最佳的员工——青年才俊,而最佳模式与最佳员工的恰当匹配成为了辩论赛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任何节目无法比拟的。”参见
http://www.bianlun.net/bbs/cgi-bin/topic.cgi?forum=93&topic=7&start=16&show=0

而关于辩论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个个问题似乎少有人思考和提及。我们先来套用一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辩论队的核心竞争力是指提供辩论队在特定比赛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不同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及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识别和提供竞争优势的一组资源,其特点是:有价值、稀缺、难模仿、不可替代。套用过来的有些难于理解。

对一个辩论队来讲什么是有价值、稀缺、难模仿、不可替代的能力?我尝试举例说明一下:
2004年全辩上电子科技大学辩论队的竞争优势是什么?我们马上会想到:队伍实力强(三个老辩手做主力);学校大力支持;多年参赛经验;两次亚军形成的强队印象;赛前的声势;赛前赛中赛后各个细节把握能力。可能还有其他方面,上面提到的这几方面都是电子科技大学辩论队比大多数竞争对手做得要好的方面。那么这里面有没有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用有价值、稀缺、难模仿、不可替代四个特点来一一衡量一下(以下仅局限于2004全辩各参赛队伍比较):
1、队伍实力强
有价值,不稀缺(厦门大学辩论队实力也强),难模仿,不可替代;不是核心竞争力
2、学校大力支持
有价值,不稀缺,不难模仿,可替代;不是核心竞争力
3、多年参赛经验积累
有价值,不稀缺,不难模仿,可替代;不是核心竞争力
4、前两次亚军形成的强队印象
有价值,不稀缺(西交大、复旦等队伍也都有强队印象),难模仿,可替代;不是核心竞争力
5、赛前的声势
有价值,稀缺,不难模仿,可替代;不是核心竞争力
6、赛前赛中赛后各个细节把握能力
有价值,稀缺,不难模仿,可替代;不是核心竞争力

那么由此可以看出上面几项都不是电子科技大学辩论队的核心竞争力,最多只能算作比较竞争优势。而对于整个比赛来讲有比较竞争优势就可以获胜了,不在乎我们做得有多好在乎对手是不是做的比我们更好;不在乎我们做得有多差而在乎对手是不是比我们做得更差。
这是我有些迟疑了,到底一支辩论队伍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讲也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明显的核心竞争力,像沃尔玛的低成本供应体系、麦当劳的标准化运营模式、戴尔电脑建立在直销模式上的低成本配件供应与装配运作体系的实施能力等优秀企业这样一提就能想到其核心能力的企业并不是很多。那么对于一个辩论队来讲,找不出核心能力就很正常了。

我们在进一步想想辩论队的核心竞争力会不会是几个比较竞争优势的有机组合?电子科大辩论队以上六种比较优势的组合,真正成为了有价值、稀缺、难模仿、不可替代,当然这也是在有限时点、有限区域内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先生曾经描述为“偷不走、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偷不去,使之别人很难进行模仿;买不来,使之这些资源不能通过购买等方式从市场上获得;拆不开,是指企业总的资源、能力有互补性,分开了就不值钱,合起来才值钱。带不走,是指资源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只有整合企业的所有资源才能形成竞争力,个人无法独自拥有核心竞争力;溜不掉。是指核心竞争力应该具有持续创新的能力。由其中的“拆不开”和“带不走”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确实是多种资源或能力的有机组合。具体需要哪些资源哪些能力,这些资源和能力用什么方式组合,这就有很难讲出来了。所以我想是不是也加上一条“看不懂猜不透”,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

说到这里,关于辩论队的竞争力概念我也不想再纠缠下去了,只要我们提起一支队伍能够很容易的说出这支队伍的一些比较优势,就可以算作它的核心能力了。我们来看看当前几支强队:
提到澳门大学辩论队,我们立刻会想到它的比较优势是:全面均衡,一流的领队(内外资源整合等)、一流的教练(立论水平、指导能力等)、一流的队员(个人素质、参赛经验、磨合程度等),尽管他们没有超一流的明星教练或辩手但他们方方面面做的都不错,基本没有纰漏,形成了很好的系统作战能力。

提到电子科技大学辩论队,我们会立刻想到它的比较优势是:一流主力队员加学校的高度重视,多位全辩老队员坐镇,有能力、有经验、能担当核心、能形成合力;学校多年来的大力支持无人可及。电子科大的立论方面是它的比较劣势。

提到厦门大学辩论队,我们会立刻想到他的比较优势是:一流的教练,厦大立论一流当之无愧,而“微笑地倾听,真诚地反驳”这一理念深深的影响着几代辩手,指导老师追求独特辩论风格精神很值得提倡。而我们也不能说厦大没有一流的队员,只是队员缺少大赛经验和必要的磨合,还没有形成整体的合力。而学校的重视程度和外部资源整合能力应该算作相对劣势了。

提到世新大学辩论队,我们就会想到黄执中和队伍的亲和力,执中兄一个可以抗衡任何一支队伍,说他是比较竞争优势应该说得过去了。世新的亲和力没得说,他们是近两年来拥有fans最多的队伍。他们输比赛,fans都不会答应。

正是上面提到的这些不是很准确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各个队伍在场上不同的表现,决定了他们影响观众和评委的不同程度,也就决定了出现不同的比赛结局。说了这么半天,结论是:我们要想在赛场竞争中有出色表现,我们必须要充分挖掘、培养、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层、趋势把握
能对辩论会发展趋势很好的把握就相当于企业具备了行业先见,由此可以提前培养自己适应这种趋势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新一轮的赛场竞争中获胜。还是举例来讲:

从辩风角度来讲:99年到01年,大家都推崇“雄辩”风格,西交大、武汉大学、马来亚大学做得都很好,也深得评委、观众欣赏;而02年中山大学的“儒辩”开始受到更多的推崇,雄辩的政法、谈笑辩的人大在那年纷纷落马,03年世新大学的异军突起更将“儒辩”推至顶峰。到04年,似乎没了风格,澳门大学多个比赛中夺冠,但说不出他们是什么风格;电子科技大学夺得全辩桂冠却被一些人说成“霸辩”(本人不赞同的),没有树立新的风格。那么05、06年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新辩论风格出现?我们拭目以待。

我要说的是,如果有一支队伍能够在近几年的辩风发展过程中把握住发展趋势或者有能力引导发展趋势,那么他们就有了塑造、培养更有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的良好前提。此时比的是:谁看的更准、谁变得更快、谁适应能力更强。

趋势变化还有赛制的变化,评委的调整、评判标准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中蕴含着重新洗牌的机会。前面也提到了:核心能力的注意事项:1、不能认为核心能力会永远提供竞争优势;2、核心能力是动态的,会新陈代谢,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动态的;3、所有的核心能力都有变成核心刚性的潜在可能,核心刚性是过去的核心能力,它种下了组织惯性的种子,使得公司不能适当地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反应。有的时候一些强队正是有了组织惯性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变化而被新的队伍取代,从而才有各领风骚一两年的客观现实。如果要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就要善变,有弹性,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及时动态调整。这个时候预见趋势线的格外重要。

ibm前ceo郭士纳出过一本《谁说大象不能跳舞》,我说大象是能跳舞,但只能跳大的舞步。ibm这个蓝色巨人没有小企业那样能够灵活调整经营方向,它要整体变化是缓慢的需要很多时间的,那么如果环境变化了他就理应该不如小企业适应快。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ibm就要有很强的行业预见性,预见到至少五年以后的行业状况,从而整个企业开始渐变,用多年的时间逐渐把自己的核心能力向适应预见的未来行业状况的方向发展。

说了一大堆简单总结一下:
1、辩论队特别是辩论强队要培养自己对辩论发展趋势(辩风、赛制、评判标准等变化)把握能力——有意识的去塑造和培养自己适合新趋势的核心竞争力——辩论赛场上征服评委、观众——取得比赛胜利。

2、决定比赛胜负的不仅仅是队员场上表现,而且是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因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复杂的,它对于评委的影响也是复杂的。知道这一点,当我们的队员在赛场上比对方的表现不差或者略好而输了比赛,我们就不应该过多懊恼和埋怨,一句话:能力不够,愿赌服输。

3、有的队伍没有功利思想,只是在赛场上完完全全的展现辩论之美,而不是顾及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ok,这样的队伍值得尊敬,因为他们要的展现辩论本质,特别是校园辩论还有着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责任。但我今天要讲得是辩论队的竞争优势,要比赛就要有竞争、要决胜负、要有谋略和手段,秀才遇上兵有理也是说不清的。

欢迎大家讨论、指正。

发表于 2004-11-21 23: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阅,要休息了。回头慢慢探讨
发表于 2004-11-22 00: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不错,能从企业竞争引伸出辩论队的建设问题。
不过我想说的是澳大是有自己的风格的可能只是你们没有细心留意而已。
或者你现在细心回想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2 00: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对于辩论风格界定以及今年几个强队选择和分析我个人色彩很浓而且今年看的比赛不多,所以希望大家多多讨论指正。用这些主要是为了说明三个竞争层面。

而且雄辩——儒辩——??

下一个会是“哲辩”?“圣辩”??“真辩”???

还是大家讨论吧:)

发表于 2004-11-22 00: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我其实很反对提倡什么这种那种辩论风格的。
每个队伍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把自己充分展示出来已经足够了。
只有多元的才可以展示出我们不同地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2 01: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由江主席三个代表到胡锦涛和平崛起观念,不同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主导思想。

由泰勒的科学管理到法约尔的一般管理,从霍桑试验到巴纳德组织理论,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涌现出不同的管理思想。

辩论风格、模式的发展也不例外,我们在一定阶段需要有新的、能逐渐发展成为主导地位的风格、模式出现。多元化是好的,但是就企业而言围绕主营业务的相关多元化成功的可能才更大一些。

回到辩论风格上,slot说得很好,我们大家都喜欢看国辩因为各个队伍风格各异,这是从看的角度来讲的或者是展现学生风貌来讲的。但是就竞争获胜来讲,哪个风格更能符合发展趋势,更迎合了评委喜好,就比其它风格有了相对优势,如此而已。

发表于 2004-11-22 09: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桑者闲闲在 2004/11/22 09:13am 第 1 次编辑]

为了竞争获胜,创出更能符合发展趋势的风格,来迎合评委喜好------嘻嘻,还是算了吧.违背自己的心意不说,最终是否能赢还是一个问题.

所谓的风格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辩手自身的素质加上文化的背景才逐渐形成的.慢慢被人们接受,才去归纳是什么"风格".

你说的邓小平理论也一样,他不是邓小平一下子就创出来的,而是南巡讲话中,其他人把邓老的言论归纳总结形成的.原先也不是系统的东西.

吴理的帖子存在前提是:辩论的获胜.从这一点上说,有其价值.
反之~则.....呵呵

发表于 2004-11-22 10: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P 久違的桑者,歡迎回歸。

記得01年初戰名校賽, 雖然第一場就落敗,但透過那次比賽,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我們現在經常的電視辯論賽和校園辯論賽的最大不同:

你到底是爲了取悅誰?

发表于 2004-11-22 11: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我还是认为辩论是对真理和缈论的一次挑战,取悦谁我感觉说不上的问题,
而且我还是比较认同老吴的商场---战场的理论,我还是认为辩论是有的挑战的地方,三十六一样的适用在此吧。
发表于 2004-11-22 18: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有价值、稀缺、难模仿、不可替代”的因素还真少,不过我个人倒觉得少数拥有强大个人魅力和独特思想的优秀辩手会成为一个队的核心竞争力,不过这种核心竞争力最容易因为失去传承,因为其“不可替代”而丢失。
感觉辩论的获胜比商场的获胜要复杂很多,真的是不好讲。其实……其实我一点也不懂管理学啦……(掩面跑开)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3 01: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辩论通论》有这样一段话,也是引用的李连杰电影《精武英雄》。
当船越文夫和陈真比完拳后。两人又有了一段精彩地对白:
陈真:“技击的目标是讲求击倒对方啊。”
“你完全错了。”船越文夫摇摇头:“年轻人,我告诉你,要击倒对手最好的方
法就是用手枪。”说着他用手比划了一下。“练武的目标是要将人的体能推到最高
极限。如果你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要了解宇宙苍生。”
陈真若有所思。
“在日本比我武功高的人还有很多。”船越文夫转过头看着远方说道。
“船越先生,你不是日本第一高手吗?”一旁的光子觉得很奇怪。
船越文夫笑了笑没有说话。陈真接了上来:“船越先生的武功第一,是他的武功
修为,而不是他的杀人伎俩。”
的确,武学也好,辩论赛也罢,都是提升自身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希望当我们的
辩手被称为“优秀辩手”、“最佳辩手”甚至“XX辩坛第一高手”的时候,指的都
是他们的辩论修为,而不是他们的斗嘴伎俩。

——————————————————————————————————
“武学也好,辩论赛也罢,都是提升自身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我想是不是更准确的说法是“武学也好,辩论学也罢,都应该是提升自己自身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武学对应辩论学,武术技击赛对应辩论赛。

如果是技击赛的话,以击倒对方取得比赛胜利为目的应该是正确的。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如果不是比能不能将对手击倒而是比谁的修为更高的话会不会成为武无第一?

击倒对手赢得比赛,是目的的话,那么如果实现目的?只要我们光明正大,遵守比赛规则,发挥出色,凭借实力取得胜利就应该得到认可。船越文夫说要击倒对手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手枪,而明枪还算易躲,只是暗箭更难防,日本人竟然可以用下毒的方法害死霍元甲,这种行为是我们所不齿的。

前为获得比赛胜利提高竞争力可以是多方面的,但不是不择手段的!我觉得很有必要补充说明一下,当我们说一件事情:This is business时我们是给自己找一个“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借口。而当我们做每件事时都是有一个道德底线的,突破了它就算是获得胜利也是我们所不齿的。而每个人、团队、民族价值观是不同的,就是出现“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情况也在所不惜。当我们处于一种价值观或道德约束的时候,有些事是怎么也做不来的。有人用下毒的方法赢得比赛,而我们不想对他们下毒,只是我们要做的是不让他们对我们下到毒。我们不打算用枪放倒对手,但我们必须做到不被对手用枪放倒。

写所有这些东西,只是希望对于辩论队建设有些帮助,我们讨论的赛场上的文章很多了,但讨论赛场外的东西很不够,而这些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只有我们大家都意识到了,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在场外做到不输了,那么我们就来堂堂正正比场上了。这样各个队伍要比的是谁考虑的更全面、更注重每个细节,谁能内外兼顾整合更多的资源。这对于辩论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然辩论队整体实力的提升也越快了。

真诚希望大家能够积极讨论,比如:辩论队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场外因素有哪些?由谁来处理更适合?怎样利用好内外部资源?辩论队发展战略规划应该注意什么?一个战略规划几年为一个周期较好?一支辩论队伍有没有连续多年引领辩论发展的可能性(比如好多跨国公司都是引领行业几十年的)?等等

能引起大家思考,不胜荣幸:)

发表于 2004-11-23 03: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就像我们学校,最优秀的人才都不会来辩论队,即使来了,也是身兼多职,一般都不会把辩论队放在第一位。我一直在思考:辩论队相对于学校其他诸如团委学生会这些社团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里?如何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把辩论队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出来,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块园地?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3 13: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辩论队相对于学校其他诸如团委学生会这些社团的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里?

辩论队校内环境分析就应考虑这个问题,比如:辩论队在学校中的位置,学校和团委给予的资源,参加辩论活动与学校举行其他活动的比较,辩论队与其他社团的关系。

至于优秀的人才问题,就像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一样,关键是要解决:选、用、育、留等问题。辩论队能不能吸引优秀人才,与企业能不能吸引人才一样,就是看能够不能够满足优秀人才的需求(工资待遇、职业生涯、发展空间等等)。

一个良好的退出机制很重要,我们要让辩论队老队员们有一个好的归宿,对于老队员本身来讲算是在能力提高、增加阅历之外有更好的结局,同时对于吸引新队员加入也很有帮助。这样我们会看到辩论队有出有进,能够持续发展。

对若寒所说的最优秀人才,我不知道你是如何界定的?是不是指综合素质最高的人才?辩论需要的人才是很专业的人才,适合的辩论的人才不一定非要什么方面都很牛,我们人力资源要做的是让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间做最适当的事情。你所说得最优秀的人才如果他们不喜欢辩论没有主动性积极性那就不是适当的人才那就不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当然我们希望最有辩论潜质的人才能够在进行社团选择时不是选择艺术团、书法协会、足球俱乐部而是选择辩论社、辩论队,这就需要我们辩论队有实力有魅力能够吸引他们,这就要求我们辩论队在营销管理(宣传造势)公共关系方面做的更好。所以我一再说辩论队的竞争力应该是多方面的综合,而不仅仅是赛场上辩手们展现的辩论能力。

发表于 2004-11-24 11: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吴理说得很对,我们在思考边场上的进退攻守之道的时候,也应该关注和思考赛场外一支队伍最核心的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是一支队伍成败荣辱。历史上那些高山仰止的队伍,在当时当地都形成了核心竞争力,但是比赛结束,成绩取得,一群辩手的离去,核心竞争力也土崩瓦解了。不只包括辩手素质,更是教练、领队、校方支持、辩论队的凝聚力和竞争精神。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支队伍再次达到当年的辉煌。
为什么总是这样呢?也许是辩坛的价值取向引导吧。对于校方,认为辩论是拿成绩,提高学校声誉的一个手段,可以不问前面要经过怎样的积淀和某种程度上的巧合,只需要结果,目的一旦达到了,当然就提不起精神来了。
对于领队和教练,当然不是所有,但普遍来讲,因为都是一份兼任的工作,想必也不会投入太大的精力时间,一次可能能众志成城,但难以持久,更不必说事必躬亲了。所以澳大、厦大、武大非常幸运而且稀有。
对于辩手,毕竟辩论只是一种爱好,却往往要求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像做一份事业,但这份事业生命短暂并且有太多不确定。如果说辩论是为了成绩背后的种种回报,那一旦取得后又有几人还会再回头呢,如果取不得,又寒了多少人的心呢?如果不是当作一份事业在做,又怎能要求辩手们殚精竭虑,放弃学业成绩、放弃花前月下、放弃考研考级来为了爱好独行天涯呢?想到此,我真觉得我们的辩手是校园里最可爱的人!
鉴于以上种种,我们又怎能保持或不断创新一个队伍的核心素质呢?请大家帮我解答。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4 12: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补充一点先,前面说到的把握辩论趋势和培养核心竞争力更主要是针对辩论强队来说的(就像用优秀企业做例子一样,我们说战略是企业的成人礼,小企业差企业是很难谈战略和竞争力的),当然这对一般的队伍(含校赛等小型比赛中的队伍)也是有借鉴意义的,我们不能把握国辩、全辩的发展趋势,但我们可以考虑把握所属级别的赛事趋势。

非常感谢若寒和天使以及QQ上几位网友的讨论,你们把问题更具体化了,甚至提出了辩论队之间竞争之外的:辩论赛与学校内其他活动、辩论队与其他社团的竞争力问题。

1、参加辩论赛对于学校来讲,就相当于企业中的某一项业务,多元化企业有很多业务,多元化有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也有的企业固守主营业务只搞一元化。显然学校是非相关多元化的业务组合模式。

那么这些不相关的业务如何分配资源如何协调发展形成合力就摆在了学校的面前。GE前CEO杰克韦尔奇提出过数一数二原则,就是说该项业务要做到行业内的老大或者老二否则就要退出,因为排名落后的利润会很低。那么对于学校来讲也是如此,能够给学校带来更大利润(注意理解)的活动学校就会投入更大给予更多的资源。

天使说到:对于校方,认为辩论是拿成绩,提高学校声誉的一个手段,可以不问前面要经过怎样的积淀和某种程度上的巧合,只需要结果,目的一旦达到了,当然就提不起精神来了。

确实很多学校是这样做的,这就是对“学校利润”的理解不同,如果学校认为拿了成绩出了名就可以功成身退了,而忽视对于学生素质提高的价值,那可能有违“辩论学”目的,而关于“赛”这个问题有可能有其她的理解。实在难以说清楚,可能是我们站得位置还不够高吧。我们这一代都看过无数的武侠小说,江湖中总是人来人往,英雄少年纵横江湖数年之后就会归隐,然后又有新人出现进行下一个轮回。

辩论赛对于学校来讲是不是一个好的业务?值不值的学校给予资源大力发展,这也与辩论赛和辩论队自身实力有关,看他是否能保证学校投入会有回报,并且投入产出比要好于其他活动。这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很大,所以这个似乎比解决赛场竞争还要麻烦。

2、关于辩手的问题
要向长远持续良性发展,不好好研究一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恐怕不行。

前面也提到了:“至于优秀的人才问题,就像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一样,关键是要解决:选、用、育、留等问题。辩论队能不能吸引优秀人才,与企业能不能吸引人才一样,就是看能够不能够满足优秀人才的需求(工资待遇、职业生涯、发展空间等等)。一个良好的退出机制很重要,我们要让辩论队老队员们有一个好的归宿,对于老队员本身来讲算是在能力提高、增加阅历之外有更好的结局,同时对于吸引新队员加入也很有帮助。这样我们会看到辩论队有出有进,能够持续发展。”

关于:“如果不是当作一份事业在做,又怎能要求辩手们殚精竭虑,放弃学业成绩、放弃花前月下、放弃考研考级来为了爱好独行天涯呢?”

这就需要辩论队要培养出一套好的流程、好的运营管理模式,而不是靠高成本的投入粗放式的管理,现在企业都在提倡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那么辩论与学习、生活平衡问题也是辩论队考虑的问题(同时也要考虑领队、教练这些老师的平衡问题,因为他们也要面对工作生活),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了,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也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持续发展也不成问题了。

有人会说这太难了吧?对,确实很难,因为难能所以可贵!我们做到了,别人做不到这就成为我们的竞争力了。

发表于 2004-11-24 15: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我其实觉得辩手首先不能忘掉自己身上的责任,一个人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而辩的话,这个天地就狭小了,或许在某个空间或者在某个时间可以获得成功,不过如果能够换一种心境审视自己的责任,没准会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
  如果辩论是个舞台,心有多大,这个舞台就会有多大,并不是说要用幻想与梦幻来武装自己,其实理想与梦想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一纸之隔,我常说的:大学可以是梦想的坟墓也可以是梦的工厂一样,很多人在失败之后或许还没发现,自己在决定放弃的时候,
自己离成功是多么的近.
   在这里谈辩手的心境,有些诚惶诚恐吧,觉得以我的洞察力以及阅历以及拙劣的笔法很难把个中的一切说的明白,旁人或许有更好的看法,或者说更精确的看法,甚至可以用一句话,就能把我本来要用几千字表达的东西概括出来,或许我自己在很久或者不久的将来也会为我现在的想法感觉到可笑,可是嘛,我觉得辩手嘛,永远都不要怕丢脸,上
辩场和疯狂英语一样,是一个找脸丢的活动.
    所以说,这就是我最看重辩手的几个素质,第一呢,要有社会责任感,第二呢,要有执着的专劲,第三呢,对荣誉有清醒的认识.
    其他的,都是可以练的,能力可以慢慢的培养,比如说发音与音色是可以练的,比如说这隔临场的应变反应也是可以练的,文学涵养是可以慢慢的积累的,洞察力是可以慢慢挖掘的,幽默感可以靠热情来弥补的,演讲的感觉是可以不断的捕捉的.如果真正爱上了这门活动,你就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天赋.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5 00: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下面引用由J13A2004/11/24 03:19pm 发表的内容:
我最看重辩手的几个素质,第一呢,要有社会责任感,第二呢,要有执着的专劲,第三呢,对荣誉有清醒的认识.

说道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几方面。j13a看重这几点的确实有很重要。其实辩手的素质培养与辩论队有很大关系,队伍理念、价值观、传统,知道老师风格、水平,老队员的示范传承等等都有关系。只是关于这些比较细节的问题的讨论、著作确实已经太多了,而要根本解决问题,还要仔细研究一下冰山下面的东西。

我还想补充上面帖子一点:某些学校基于战略考虑即使得过好的成绩也不应该功成身退,而功不成的更要努力。特别是一些著名的文科院校,比如:北大、复旦、人大、南开、政法等等,这些学校的辩论水平难免会让人联想到学科实力、教学质量、学生素质。想想看,各种大型比赛这些学校如果都毫无建树,让交大、科大等等理工科学校纵横天下,这是谁的悲哀?学校基于声誉、招生、学生素质提升、学生自信心培养等等方面,应该长期把辩论当作一项主营业务来抓,即使我不能年年夺冠,但是至少在大家心中始终把我看作一支强队。

电视辩论赛发展不过十几年,如果从93国际算起才十一年,这对于一个行业来讲还是很短的,行业怎么发展?行内企业(辩论队)应该怎么做才更好?这些问题讨论还不算晚,同时我们也应该庆幸:至少我们有意识开始做工作并有条件整合更多的智慧头脑来思考。

大家多多发言啊。

发表于 2004-11-25 13: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我是第一次来这个QQ站来看的,想请问你们一下,怎样才能把辩论赛做得好呢?
发表于 2004-11-26 00: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好帖子,看来吴理同志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阿,呵呵。

在我看过的辩论文章中,头一次看到有人用管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和剖析辩论理论,很有新意。这不禁让我仿佛坐着时光隧道回到了10年前。那是93年首届国辩后,全国高校掀起了一阵辩论热潮。借着《狮城舌战》的洛阳纸贵,复旦大学辩论队又出了一本《狮城舌战启示录》,在那本书里,冠军队的成员分别从本专业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了辩论,进行了比较有意义的理论探索和总结。姜丰从美学的角度、蒋昌建从生态学的角度、替补队员张谦从信息学的角度分别进行了阐述,而季翔和严嘉则分别从辩论技巧和散打辩位的角度来透视辩论。那本书对我的影响要比《狮城舌战》大很多,有很多的观点是我后来对着辩论有了更深的体会才真正搞懂的。只可惜,那以后至今的10年间,大陆的辩论赛越来越多,辩论技巧和逻辑能力都有了更大的提高,但是像这种力透纸背的探讨辩论理论的书籍却是凤毛麟角。也许是为了保密或者未来竞争的需要,即使此后大获成功或者水平更高的队伍,对于成功的经验和辩论理论的探讨也提及很少。

因此一看到吴理的这篇文章,就觉得立意好,角度佳,我也是学管理学的,深深感到管理学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较大的差异,因为他没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和体系,核心精髓,就是权变。所以说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能量化的成熟的就是科学,不能量化和说不好的就归结到艺术,呵呵。因此只觉得从始至终都不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训练一种思维,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状况倒很是与辩论理论的发展和状况相类似。所以也很期待一篇用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辩论的文章。当然更期待能引发出更多的对于辩论理论的关注和讨论,如果这样,那可真是辩论界的兴事。

既然吴理非要道非常之道,我就只能大呼言之有理,言之有理拉,呵呵。
至于我对这篇文章的一孔之见,等我忙过这段再献丑吧!

 楼主| 发表于 2004-11-26 01: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辩论队的竞争三个层次分析(11-21欢迎讨论)

哈哈,没什么一鸣惊人的,只是我不常讨论辩论学术方面的东西罢了。网站创立之初就有岚星、不死鱼、j13a等学术高手,再后来有treeing、dean、水若寒、你等等,可以说我是从来没操心过学术的,腾出精力搞搞网站管理、做做报道。再后来slot、态度变了、绿光光、雪林、雨露、ombre等等抓管理、忙报道,我又腾出来了,碰巧上周五看到又想到所以写了一下。

其实从管理学角度分析辩论队是受了岚星、treeing所著《辩论通论》的启发,《通论》用管理学方法详细的分析了“辩论赛”,这绝对是一个突破性的尝试。

我现在提出了分析辩论队核心竞争力是想跳出以往分析场上竞争的框框,更多的分析一下场外竞争,冰山水面上的部分只是一角,更大的是下面部分,我们多年来对下面提得很不够的。很多著作中提到如何提高辩手素质的方法,那么根本动力不解决(学校不支持、老师不下功夫教、队员不能玩命学),那么知道提高的方法也是没有用的。所以现做好冰山下面的事情,上面的才好解决。

我们这里学管理学的不少(不学管理的也不难看懂的),希望大家多多发言,把讨论引向深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10-4 11:48 , Processed in 0.1107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