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herolandis在 2007/07/24 07:53pm 第 1 次编辑]
[watermark]华东政法下半场的立论真是有点想当然。。好象他们都没坐过火车。。哎。。。看来真是行万里路了。。 对于华语的老人,希望这个id你们还不陌生,玩了一年的失踪,偶尔请允许我来发两句牢骚。不过这牢骚不是发给什么特定的人的,而是给——如我们法律术语里常说的——不特定多数人的。
这些话并不是第一次想到,不过因为机缘巧合正好这时候想说。这种冲动的由来也许是长久以来耳濡目染的积累,也许是网辩开始之后的所见所闻,又或是平日大脑的运动残余,但至少与今天的比赛不无关系——这里没有什么需要避讳的。 今天的比赛,北京交通大学3:0胜了华政,我想是没有什么悬念的,至少即使评委刻意表现怜悯,也最多是个2:1的结果。固然评委的评判与以往一样存在不少值得辩手责难之处,但这个结果基本是说得过去的,即便今天上场的三位华政辩手也相信这一点。 我们上的三个辩手都是05级的,论实力也算是这一届中稳居一线的,但显然比起北交的同学来说差了不少。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技巧运用上,也体现在知识掌握上(当然这点我觉得不能苛责他们,想在十天里面完全依靠自己从外行变成内行难度是很大的;而就我查找的关于春运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而言,其中有分量的大多来自北交的几位泰斗)。但是双方在对事实的认识上有没有差异呢?我以为基本是没有的。北交的立论并没有超出我们(至少是我个人)的预料范围,在所有争论点上所反映的认识水平也没有超过我们(至少包括我个人)的层面,也就是说,双方其实都处在一种对现状的模棱两可的认识当中,并在这种不确定的现实之上构建己方的立论。当然,我没有仔细注意过北交三位同学的专业,如果和铁路运输不搭界,那么这样的表现是完全正常的,说明他们也是辛苦地完成着外行变内行的转换,不过做的比我们上场的辩手更好。(当然,比赛是可能限制表达的,因此也可能对方的认识水平远高于我所见) 不过我的重点并不在于比赛本身。华政今年考试一直持续到7月中旬,准备比较仓促,我很有幸被请回学校,基本参与了整个过程。我不能说这个过程是很好的,不过至少是很有价值的。所有的训练建立在对理论的大量阅读和对证据的大量搜集上,模拟过程中我要求他们更多地考虑证据的有效性和论证的正确性,而非某些形而上的空洞说辞。当然,出于比赛的需要我们对所有的理论认识和事实证据进行了一定的组织、编排,分别形成了正反双方的立论。 在比赛中,对这两方立论的演绎在一些时候是偏离事实的,或夸大或弱化,但少有臆断的事实和捏造的证据(除却口误,数据上有好几次)。也就是说,正反两方的立论除去具体的技术运用和表述之外,是不矛盾的,都建立在真实的事实之上,也反映真实的规律,所不同的在于通过技巧运用和语言修饰,得出了不同的主观判断(如“涨价能/不能分流”)和价值选择(如“让低收入群体回家/享受价格优惠更重要”)。其失真的极限,大概与北交关于制度改革和价格机制的关系相近(上半场其作为正方时的说法是只有先有效运用价格机制,才能促成改革,而下半场的说法是只有先改革制度,才能有效运用价格机制。这两种矛盾的说法,基本上只有一个是真的。) 辩论中,具体数据和个别事实往往不能直接证明某一论点的成立,因此辩手可以通过这些具体数据和个别事实对普遍性事实做出判断,并利用其判断的普遍事实进一步证明论点。如要证明“涨价能够削峰填谷”这一论点,便依赖于“涨价能够分散峰段客流”和“谷段运力仍有上升空间”两个普遍事实的成立,但统计数据却是刻板的,有些“峰段”在涨价时不见减低,有些“谷段”客观上也已不能增开客车,于是基于数据能推导出的命题便只有“对于特定的峰段和谷段,涨价可以削峰填谷”,而这显然在辩论赛中是不能用的。因此辩手所运用的“涨价能够分散客流”这样的判断,是他自己结合数据作出的主观判断,不具有必然性,也就是说,存在我前面说到过的“失真”。 现在辩论赛的一大问题就是,这种“失真”的主观判断大行其道。游梓翔老师认为辩手意见(和我谈的主观判断内涵基本相同)最不具有论证效力,应当尽量少的使用,可现状与此相去甚远。主观程度最大的辩手意见,是不结合任何相关理论或证据而做出的猜测,错误的可能性也最大;主观程度最小的辩手意见,是对科学事实的再表述,错误的可能性也最小。而大部分辩手意见,都介于上述两者之间,随证据充分度大小和推导是否合逻辑而不同。但因为这种辩手意见的表述即使在模态命题的范围内也仅仅只有四种,即必然a、可能a、可能非a、必然非a,而可能a又包括了必然a,可能非a包括了必然非a,所以即使辩手意见的正确性千差万别,听起来却也只有四种乃至两种不同的辩手意见。有限的表达掩盖了两种不同的辩手意见正确性的差异,也掩盖了其相对于事实的失真程度。无怪乎辩论场上的许多辩手总是敢于枉下结论,捏造事实。 其实不仅仅是辩论场上的辩手会如此,场下的观众,幕后的教练,乃至台下的评委,莫不如是。当然,教练和评委因为身份的特殊性,一般比较少发表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评论,在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这种自大和武断是体现在观众身上的。各种论坛的大量回帖者(不包括华语,这里的舆论还是相对理性和正确的)、街头巷尾对某一热点问题的评论者、以及网辩聊天室里不时发表意见的观众,都在进行着这样的表演。或许每个人都对辩题有不同的思考,但在所知有限的情况下发表者想当然的意见——尤其是根据自己的想当然去评价辩论甚至攻击辩手的时候,我所看到的不是一个思考着的人,而是一个严重缺乏理性的躯体。即使这种不恰当的评论和攻击针对的是我的对手,也并不使我快意,而只带给我反感。 网络面具提供给上网者以保护,使他们可能肆无忌惮地破坏秩序、攻击他人;而辩论赛比赛双方的身份,有时候却也提供了相似的保护,使得我们敢于歪曲事实、虚构数据,以毫无根据的主观判断来代替本应有的理性分析。这也是辩论比赛为什么容易沦为吵架的结果。从制度上而言,政策辩论是值得借鉴的,因为比赛严格的规则可以尽可能避免这种辩手的无良性为;但在传统华语辩论的比赛中,也其实有一种东西可以尽可能地保证真实公平,那就是辩手的道德心和责任感。 对于大部分参与辩论的人来说,道德心和责任感并不是不存在,而只是常常不起作用。因为出于自我肯定的需要,人更容易誓死捍卫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向他人掌握的真理低头。苏格拉底说,激情是理性的大敌;而辩论中盲目的激情则直接宣告了理性交流的终结。蒋昌建老师说:以公心辩。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目标,不是因为人在一次冲突中不能遵守这种道德,而是因为很少有人能时时刻刻制止自己的武断。我一直在尝试,但常常也是失败,不过至少做到了不至于为了“面子”去坚持某种说法。以公心辩,并不意味着掌握真理,只不过,相对执著先于事实的观点而言,离真理更近一些罢了。 要声明的是,这里绝对不是针对yank1986 同学的言论进行任何反驳,而只是从这些话想到了上述的东西而已。本来也应该先询问一下yank1986在文初那句话的原意,但根据我对这个辩题所涉及的问题的了解程度,冒昧猜测他在某些地方可能犯了武断的错误。把他扯进来只不过是使整个来龙去脉清楚一点而已,所以不论我的猜测是否准确,先行致歉。 :em06: :em06: :em06: [/waterma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