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南邮之子在 2007/01/05 01:32pm 第 1 次编辑]
因应张学森先生的挑衅,本人特别撰文回应,兹以证明澳门大学治学之“严谨认真”澳门大学告诉我们,他们认为成本为4.5元是因为这是出卡行向跨行取款时向代理行支付的费用,并且认为跨行代理费和跨行查询成本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东西,故而认为跨行查询的成本就是相当于跨行取款的代理费。 标准第一: 要计算跨行查询的成本,必须先确立计算成本的标准。首先我们必须确定一个参照物。 在这里我依照澳门大学的说法,用跨行交易成本等于4.5作为参照物。根据澳门大学张瑾的同学的供词,这个4.5的成本就是同城跨行自动柜员机取款的费用。我本不愿过于为难澳大,只是指出交易的费用是不同于查询的成本的,不过澳大似乎不领情,或者澳门大学的几位同学对金融没有什么认识。 首先,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费用和成本的分别,对于一种服务来说,收费和成本并没有任何线形关系,这个收费标准是由人行提出的一个指引,制定的一个收费准则,也许是用来涵盖成本,也许不是,对于估算交易成本并没有参考价值。不过在这里,我暂且假设澳门工商业确实不如香港,原谅则个。下面暂且假设这个交易成本是4.5元,那么这个4.5元的成本应该包含些什么东西。我们好好看看。 1金融方面的成本, 取款是一个交易(transaction,好像国内喜欢用交换这个词)。对于客户来说,就是atm吐钱,自己户头扣钱,over,对于银行来说,大家可能都以为接下来应该是代理行向出卡杭收钱了,不过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为了降低金融风险,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收服务都是通过第三者进行的。对于atm取款,这个中间人就是电子结算中心(不是银联,银联不提供结算服务以回避结算风险的),当然,在承受金融风险的同时,结算中心也会对其客户,也就是各大银行收取交易费用。 于是,我们看到第一个成本,也就是我一直提醒澳门大学的结算成本。 2.资讯科技方面的成本,这是一个固定成本,这个成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银联,主要提供数据交换平台,也就是张瑾同学所说的数据库访问系统,一个是银行,主要为atm。至于银行数据库,由于是必须有的,所以不列入查询成本的计算。 成本何在: 从上文的标准,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跨行查询不是一个交易, 它不需要通过结算中心,是不存在金融成本的,只存在平台成本。在这里,论证存在一个困难,那就是结算成本是多少,由于缺乏数据,我就用银行卡买东西收取0.7%的电子结算费为参照,大致认为结算成本(收费)不会太低 初步结论: 由于结算成本的存在,我初步相信查询费用应该远低于取款附加费的。也就是说,在没有进一步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已经可以相信澳门大学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这里先回答张瑾同学一个问题,张同学问,发卡行向代理行支付的代理费,算作是发卡行的成本,不算过分吧。 我回答,很过分,极其过分,这两者的性质,成本结构完全不一样,将其混为一谈,是指鹿为马,信口雌黄。 更多的证据 当然,我们不会像一些学校那样,说话跟放什么气似的,上面的推论只是初步的疑点,我只是断定了澳大在吹水,我还会提供更多资料。
虽然没有结算成本的资料,但是我们有查询平台的成本资料。 首先是银联,从张瑾同学提供的资料(经本人核实为真确的),银联收取信息交换费用为每次0.6元。这里我必须为大家指出澳门同学的一个小花样,虽然他们不断地说数据库有各种各样风险,却把另一个名词—信息交换中心给轻轻漏过了。信息交换中心是干什么的?稍微对it行业有些认识都会知道,就是(远端/外部)数据库访问的系统。也就是说,澳门大学不断强调的外部访问风险(实际是不存在的,另文解释)的费用已经被包含在每次六毛钱里面 好了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一点奇怪的感觉?没错, 那就是澳门没可能没看到信息交换中心的收费,因为这堂而皇之从他们口中说出来的,奇怪的是,他们似乎没有研究过这是一笔什么收费。没错这就是因应张瑾同学喋喋不休所说那一大堆的东西,而弄出来的。就是专门解决这样那样风险的,不过我个人看,澳大同学读工科的似乎一个都没有,资讯科技这种算是比较技术的活恐怕也是一知半解,不过不要紧, 我帮他们上完金融科再补电脑课也还是可以的。 看了第二个证据,如果根据澳门同学的说法,查询成本主要在于数据库风险, 那么,我们已经可以把成本的上限压到了六毛钱 阶段小结。 现在暂停一下,我们先小小的总结一下澳门大学犯了些什么错误 第一: 把服务收费当成了服务成本 第二: 忽视了结算的费用 第三: 遗漏了信息平台的用途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一个荒谬绝顶的推论, 跨行取款的代理费=跨行查询的成本,其实这两个名词,任何一个不像某大学辩论队那么无知的人都应该直觉的发现,没有任何可比较的地方。而如果有一支辩论队居然把它当成比赛的主要证据, 那么,请让我们一起鄙视他。 证据,我有的是。 我们继续, 其实还有更直接的成本来源,如果根据张瑾同学的说法,资料库风险是最大的成本所在(每次看到张同学关于资料库的说法就想笑),那么我们继续寻求银联这个信息交换中心的服务提供者到底要对跨行查询收多少钱。 答案是一毛钱,根据收费方案,每次查询的三毛钱将由发卡行,代理行和银联平分。可以看出服务提供商所收取的费用是1毛钱,也就是说,如果根据张瑾同学的说法,这个信息交换的成本应该是一毛钱。
事情越来越有趣了,当我们越知道所谓的资料库风险成本是多少,我们就越清楚澳大辩论队在胡吹大气。 在这个时候,估计张学森应该忍不住,很快就会跳出来说,不对不对,张瑾这小子不代表澳大,资料库不过是一小部分,要就算要找张大先生的公式。我们看看张先生杜撰的公式是什么 张先生说,成本是付给银联的成本+风险成本 +租金+维修成本+银行营运成本 租金和维修成本难道不是营运成本?我实在不能明白澳门大学的辩论队是怎么训练的,常识性错误一抓一大把。好了,这些小错误,我不斤斤计较,先看看这个成本是怎么回事。 1付给银联的成本,收费前为0,收费后为0.1元。 2风险成本中间,金融部分为零,平台方面已经由银联涵盖,所以,风险成本也为零 3 营运成本,就是atm本身的成本, 这里我引用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钟伟博士的计算。在<對跨行查詢收費0.3元的簡略分析>一文中指出atm的成本约为每次1.2元 (这是最广为流传的一篇为收费辩护的文章,我个人是不理解,澳门大学居然丝毫没有引用其中的内容,而情愿自己吹一个4.5出来) 也就是说任凭澳门大学如何把各种各样的成本往里头加,跨行成本也没超过1.5元,而澳门大学居然还在上面加多了三块钱,实在是心狠手辣,澳门的大耳窿见了也要自叹不如啊。 又是小结。 这里其实已经不需要再说什么了,上面的,大家看了知道澳门大学错了就可以了。接下来,我会介绍一些成本计算的概念。
成本中心 vs 利润中心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特别是提供服务的企业来说,服务的成本并不是简单的以每次服务来计算的。我举个直观的例子, 比如说一家餐厅,他每个月的租金+工资+水电的支出为十万, 而平均每个餐的材料成本为5元,售价20元。 那么请问,每一个餐的实际成本是多少? 如果这个餐厅经营乏术,一个月才卖1个餐,那么这个餐的成本岂不是要100005元?这样子的计算逻辑上行的通的,但是没有参考价值。 所以企业计算成本都是把成本分成两个部分, 一个是固定的成本,放在成本中心里头,一个是可以产生利润的成本,放在利润中心。 所以通常的论述是,某餐厅固定成本每月十万,每个餐的利润为15元。 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对于查询费的成本, 我们不可能计算每次的查询成本, 因为这个成本的多和少,是由查询次数决定的,我们所能知道的是,每次查询,银行三方将得到一毛钱的毛利。 其实一开始,澳门大学说每次查询的费用多少多少已经是一个错误,每次查询增加的成本就是零。如果要讲每次查询的成本,必须是从固定成本和使用次数推算出来的。这样的次序绝对不能乱。 总结 跨行查询的成本是多少,这是一个不容易计算的东西,不容易计算的地方在于,很多成本都和它有关,却又不只和它有关。atm成本固然也是跨行查询的成本,可是atm同时也有取款,为本行提供服务的功能,而且,atm还能节约人力成本的,那么atm的营运成本该划多少给跨行查询? 同理银联提供的信息交换平台也是一样。 因为其复杂,所以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知道,一个简单的定论必然是错误的定论。 又总结 回顾一下澳大的推论,每一个步骤都是错,这里再次总结一下,以免我的语言太滥,大家看不清楚。 1 跨行取款成本 = 代理行收费 到底是哪一个银行的成本,代理行还是发卡行?这个收费有没有包含利润?这个收费是以什么样的交易量来计算的?这里统统没有讲,这样的推论有任何用处?没有 2跨行查询成本 = 跨行取款成本 这是两个一样的服务吗?数据库访问时,友善位址的访问和非友善位址的访问的保安方式,纯读访问和读写访问的保安风险,很明显,澳门大学根本就不知道这一些东西。 联接结算中心和不连接结算中心的成本区别,取款时结算中心的成本,依然很明显,澳大根本没有尝试去理解过。在对两者区别毫无认识的情况下,我们听到澳门大学说两者其实成本差不多,我是满佩服澳大同学的脸皮的 后话 有些东西欺骗一下外行是可以的,不过总把评判当傻子的队伍在大赛是走不远的。我希望澳大能以史为鉴,深刻检讨,毕竟出外比赛不代表城市,也是代表学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