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发在另一个帖子里的东东转一点过来吧。 如果把眼光局限在“一场辩论”上,很多问题是不能说“一定不行”的。但如果把辩论赛看成大系统中的一环,想像一下它向前联结观众,观众对辩论和辩手的评介会影响hr经理;同时辩论向后联结辩手的时间精力,辩手的时间精力与辩论经历又将与在找工作时与hr经理挂钩;再考虑各级辩论赛的主办方对辩论赛的兴趣联结到全辩、国辩,这两大赛事联结到电视并进面与各种其他电视节目形成竞争,这种竞争又会和其他节目的观众相联系…… 这个系统远比“一场辩论”复杂。 但是,辩论赛要想好好发展下去,就必须把这各种联结所对应的关系统统摆平。而绝大多数时候,说一种选择是否可行不再于“辩论”本身,而在于如果作了这种选择,周边有些关系无法摆平。 突然想到一个类比:说我不能和同学开玩笑骂他猪头,这不是因为我和他关系还不熟或者他正在火头上,而是因为——我们正坐在一家清真寺里。 举个例子,诡辩凭什么不能被称为辩论赛中的智慧?对手破不掉我霸道的定义或逻辑凭什么不判我胜?火爆的用词凭什么不能是一种个性?……单从“辩论场上”来说,没法说“不能”。允许这些在辩论赛中存在,这个局部同样是可以平衡的。 问题在于周围各个部分还能平衡吗? “现在的辩手就会玩诡辩……”这是观众说的,那么持这种观点的观众还会看辩论赛吗?如果没有了观众,全辩与国辩还能在电视上出现吗?如果没有了这种高规格的影响,抱着为学校作广告打品牌的学校领导还愿意花时间精力吗?没有了观众,没有了学校支持,辩论赛还有明天吗? “我来这里是想和大家讨论问题的,可是却要我花大量心血考虑怎么破那些谁听了都知道是无赖的霸道定义与逻辑,那我还是去别处玩吧……”这是我以前的学弟招新时听到的。那么当有底蕴、愿意深入思考与讨论问题的人都被“逆淘汰”出辩论圈子的时候,辩论赛还有发展吗? “我们绝对不会招那些喜欢打辩论赛的,这种人就会和别人争执,而且一点没有团队观念。”这是ibm的hr经理在2004浙大宣讲会上说的。那么面对这样的hr经理和职场共识——尽管我们知道那是错的,有多少人会愿意在“辩论”和“前程”间选择前者?在这样的环境中,辩论赛还有未来吗? 回过头来,当一种“风格”,一种“个人选择”带来如此多的不平衡——而且这些“周围部分”的不平衡将必然颠覆“辩论赛”在这种“风格”和“选择”下貌似可以取得的平衡时,这些“风格”和“选择”我们还能“大度”地说一句“求同存异”吗?! 前面有位朋友说的很好:面对这些不同的风格,要“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但问题是,如果不能放开眼光看清这诸多系统的耦合与互动,就永远不会明白自己一个貌似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选择,实际上会对我们都钟爱的“辩论赛”产生何等可怕的伤害…… 我赞同sigr说的“在制度完善前,我们要有‘辩手的良知’。”之所以上升到这个高度,其实并非有意抨击什么人,而是我们希望,在这个已经风雨飘摇的“辩坛”上,不要再有那么多蝴蝶无意识地扇动自己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