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另时代化石在 2007/08/13 01:19pm 第 1 次编辑]
笔者一时兴起写就的文章,劳烦版主抬爱,设为精华,心中甚是感念。但是必须要指出,论坛上许多观点笔者并不能苟同,亦不能一一回应。因此特作此续文,聊表寸心。 对于厦大的辩论氛围与雄心,笔者一直满怀敬佩,不无艳羡。多年来,厦大一直活跃在全国级辩论比赛之中,而近年来笔者学校一直没有这样好的交流条件。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为什么厦大这样的队伍战斗不少,但战绩不佳?这种成绩的不佳究竟源于其个体理念的偏差还是辩论大环境的影响?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了解辩论的胜负之道,首先要了解评委和观众的心理。评委是什么身份?或高校教师,或社会名流,或辩论老手。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人生阅历丰富,个人世界观成熟。所以,他们看辩论在一定程度上如观小儿争日一样,深觉有趣,但不觉有理。况且辩论双方本都不是真理,谁都不能强称自己是追寻真理,而对手是以辩论为游戏。因此,在评委眼中,辩手不能过分居高临下——说大了就是摆谱。像是黄大叔,自然可以倚老卖老,因为他确实够老,思维水平已经足以支撑其布道式的语言。但是其它辩手是否也有如此魅力或才识呢? 前文已述,中南之风格乃是大陆系,厦大的风格乃是港台系。问题不在于口音是什么样子(注意:不要再说语言如何如何不同,都是汉语),也不在于辩论中发言次数均衡与否(如果一个人挑大梁足以胜任,亦无不可),更不在于评委受观众影响什么的(评委总会认为自己不是观众)。这些都是次要因素,我们需要分析主要因素是什么。 不管什么样的风格,什么样的辩论赛,我们都强调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情理交融最佳。这是人类表达要求的共性。在第一个层面,理性上,需要对辩题本身深入挖掘,扫清死角,高屋建瓴。你要比对手站得高,但不能离群众距离远。厦大在同群众心连心上做得不错,但是是否在立论上足以占据有利位置?理性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攻守转换。如我所言,厦大此役攻攻不出去,守又守不住,难免失败。其攻守转换过于松散,逻辑线虽短,阐述却冗长。如一篇文章,你的道理再明白,但详略失当,就不能算是好文章。 在第二个层面,感性上,我们听到对厦大最多的评价就是其率性自然。但是率性就一定自然吗?理性也是自然的。如果你的率性妨碍了理性,尤其是触动了评委的神经,可能就不会那么自然了。比如谈黑暗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任何辩论赛之前都有提示:不要触线。这个线就是政治宗教民族等敏感话题。这些话题的背后是公共空间中权力的构成。对于中国现实而言,有些话不当讲。如果这个现实不明白,还说自己在谈现实,说不过去。说到讨巧,笔者以为01年武大打法已是足够讨巧,但是为什么不能决赛登顶?因为在理性层面上有太多漏洞。这虽是辩题所限,无可奈何之事,但是我们因此更加不能忽视对理性的重视。 在第三个层面,情理交融上。不要指望感性的华语,拔高的四辩就能打动评委。评委希望听到你的肺腑之言,但是你不能过,真把自己当真理,把对手当小孩了。这是不尊重对手,要吃亏的。本来在评委眼中是一群小孩在玩,你非要在小孩中弄得像老大人一样,评委只会觉得无趣。 絮叨至此,笔者只是希望各位辨友能够更多的从辩论赛本身出发看问题,而不要脱离实际。一提辩论,就要说道阿,思想什么的。须知大道无言,不是一个日常语言可以讨论的话题。辩论赛就是辩论赛,是讲胜负的。有人说这很功利。但是,如果每个队伍真的能做得视成败如浮云,宠辱不惊,赢了不笑,输了不哭当然也可以。 厦大输之不冤。但是厦大如何在经历此番痛楚后东山再起?笔者希望能看到海内辩坛欣欣向荣,但是笔者更深知,对于辩论的争论永无止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