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150|回复: 50

[求助]关于"逆境,顺境"的几个问题请教一下大家.

[复制链接]
jiangjuen1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3-10-23 12: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jiangjuen1在 2003/10/23 12:55pm 第 1 次编辑]

我是个普通的电视观众,我对辩论仅仅是一知半解,是个外行.所以提的问题可能有些幼稚,看了决赛后有些事情我是想不通,所以请教一下大家.
1,反方应该尽早的提出---"逆境绝境区别论"才会更有优势吧.
可是逆境与绝境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
我翻了一下字典
逆境:不顺利的境遇.
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如果区别是指这样,那么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并不是"没有出路"的,那么他们身处的就不是绝境了,当然也不是顺境,那么是什么呢?应该还是逆境吧.
那么话题又回到正方那个问题了
"救助他们是不是为了让他们摆脱逆境,更好的成长呢?"
这么一来,反方又应该怎样回答?
2,如果反方问正方:"有些名人,有车有房,有金钱,有名誉,这些都应该算是顺境了吧,可是他却跳楼自杀了,怎样解释?"等类似的话题.
那么正方应该怎样正确的回答?(我觉得辩论赛上的回答似乎不够完美)
3,正方的主要攻击手段应该是偷换绝境与逆境的概念吧,反方却好象大部分的时间用来防守,那么反方的主要攻击手段是什么呢?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4,反方如何用更好的手段来反驳"孟母三迁"的典故呢?
5,科学家为保证人类能够健康的、稳定的向前发展,那么他创造的克服不确定性的这个环境应该是顺境吧,反方应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

我先说这么多,可能是很没水平的问题,希望大家不要取笑我,呵呵~

发表于 2003-10-23 15: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关于"逆境,顺境"的几个问题请教一下大家.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海之子在 2003/10/23 03:46am 第 1 次编辑]

我告诉你中山大学的一个诀窍:就是通过偷换概念把“逆境”也说成是“顺境”。

例如:你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是不是“逆境”呢?显然可以理解成“逆境”。但是中山大学会告诉你:虽然你没有钱,可是你还活着,你看看非洲难民,都没东西吃,快饿死了,所以他们才是“逆境”,而你则是“顺境”。

所以呢,一旦你说“林肯在逆境当中取得成功”,中山大学就会说“林肯还没饿死呀,所以他所处的不是逆境而是顺境”。世新大学说“爱迪生在逆境中得到成长”,也被中山大学说“爱迪生有很多实验设备,所以还是顺境”。我对中山大学的伎俩清清楚楚,所以我一直把中山大学的辩风称为“痞辩”。

我想应该澄清几个问题:1、帮助逆境当中的人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们成长,而是为了给他们带来幸福。成长和幸福是不同的概念,想成长就应该接受磨难,而想幸福就应该多多享受。正方提这个问题就可以用“目的论”打回去,这点上世新大学表现不佳;2、跳楼自杀并不是因为有了那么多财富和资产而跳楼自杀,而是因为感情上或者生活上遇到难题一时想不通才自杀,这不就证明逆境未必帮助人成长吗?所以这个问题对反方不利,不宜由反方提出;3、反方的主要攻击手段世新大学已经表现非常优秀,就是“没有经历逆境,就没有生活的经验,因此得不到成长”;4、对于“孟母三迁”的问题,可以说人类除了追求成长,也要追求幸福。人生的选择就是“磨难”和“享受”的一种平衡艺术,孟母三迁无非是想让孩子更幸福,可是孩子如果没有和不同阶层的人生活的经验,将来能够写出对社会理解如此深刻的哲文吗?对于“孟母三迁”的例子,还可以用另外一个例子打回去:日本天皇明仁小时候不喜欢吃青菜,结果被父亲禁止吃饭,一定要吃完青菜才能吃饭。他饿着肚子哭了一天,后来皇后也陪他躲在厨房里一起哭,但是皇后不敢违背天皇的意思,最后母亲还是劝这个小皇帝吃完青菜才完事。如果“孟母三迁”是爱孟子,日本皇后不帮皇太子吃青菜,应该是害了他吧?这样的说法我们能不能接受?对比一下中国的小皇帝们,日本的小皇帝生活太惨了,是不是可以推论说日本的小朋友更得不到成长?5、顺境和逆境指的是人生境遇,和自然科学毫无关系。那么以前人类不知道黑洞和白矮星,现在知道了,是不是以前的人都活在逆境当中?这显然是无稽之谈。

发表于 2003-10-23 15: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关于"逆境,顺境"的几个问题请教一下大家.

我看不出中大在如楼上说的偷换概念,中大在面临世新的种种逆境磨练人才的问题的时候,一般的回应方式有两个,一个是这种逆境需要不需要改变,需要不需要别人去帮助,为什么不让他们继续呆在逆境中以有利于成长;第二种是神仙可以,凡人不行(当然这一点基本上是没有用处的)。若论到偷换概念,世新不是更明显。世新提出了绝境,定义是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可是在自由辩论里面又把单亲家庭也算作绝境,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关于成长和幸福的问题,有区别,但是不是截然矛盾的。即使区分开来,中大的非洲饥民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我们救助非洲的难民,是为了他们幸福没错,但是难道就不是为了他们的成长?难道非洲的饥民只有饿得皮包骨头,才能好好的成长下去?既然让他们挨饿是有助于他们成长的,那我们为什么就不让他继续有助于成长的饿下去呢?
关于孟母三迁,从故事的本意来讲,绝对谈不上孟母是为了孟子的幸福。按楼上的说法,幸福就是多多享受,孟母三迁不是让孟子多多享受,而是让孟子不受外来的干扰(不学着别人哭坟,不学着别人杀猪),专心读书。这毫无疑问是为了成长的。
发表于 2003-10-23 16: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关于"逆境,顺境"的几个问题请教一下大家.

中山大学的无赖之处就是处处把绝境和逆境混为一谈,把绝境说成逆境,然后把剩下来的境遇都说成顺境。而世新大学提出的“绝境”和“逆境”是非常聪明的,并不是偷换概念,但是世新大学还没有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世新大学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好好区分开绝境和逆境,对绝境的定义太大。在细节的处理上也不好:1、对于神仙来说是逆境的,对于凡人来说可能就是绝境。2、单亲家庭不应该理解成绝境,而应该理解成逆境。生长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未必不能成长,经受苦难才知道苦难的滋味。比如台湾有两部电影《搭错车》、《世上只有妈妈好》都在大陆引起轰动,万人空巷去看这两部电影。里面的主人公都是生长在单亲家庭的,在一个没有母爱的环境长大,他们才深深感受到“爱”是多么可贵,才愿意把自己的爱心更多奉献给社会和其他人。当然中山大学会问:是不是为了成长就应该鼓励单亲家庭?这点可以用“幸福”打回去。世新大学还可以把“顺境”推到极端,说整天被宠爱的小孩是不是有利于成长?不过在反击方面世新大学做得不够。

非洲难民的问题:其实挨饿也是一种成长。中国大陆在60年代的时候饿死了很多人,结果没有任何国际援助,但是在这种灾难下中国人自力更生发展出高产水稻,解决了吃饭问题,现在中国的粮仓装满了大米。而非洲一直接受援助,已经有50多年了,到现在还在接受援助。灾难可以让一个民族变得深刻,中国人和犹太人都是经历过深重灾难的民族,所以这两个民族都有很强的忍耐力,很勤劳,很聪明,愿意进行更多的教育投资。中国工人的工资比很多国家工人工资高,但是为什么世界工厂是中国呢?还不是因为中国的工人勤奋好学,容易管理?犹太人在美国人口不到2%,为什么能控制美国的主流媒体、金融业和商业呢?没有经历过深重灾难的民族,无法理解现在的幸福是多么难以得到,又是多么容易失去,他们怎么可能还会居安思危,勤奋努力呢?所以对于非洲难民的问题,一定要唱高调加以反驳。何况非洲难民的问题可以把饿死解释成绝境,你救助他们,他们有了一点东西吃,就是顺境了吗?完全是错误的,他们和我们坐在有冷气的大厅里面有吃有喝相比,还是逆境。如果救助有利于他们成长,岂不是证明逆境有利于成长?(最后一段的反驳南海之子使用了中山大学同样的无赖手法,对付无赖还是应该使用无赖手法以牙还牙。)

“不受干扰”也是一种幸福,那么孟母为了能够逼着孟子读书想尽方法,为什么不能创造一下“顺境”让他不读书,还不是为了他的成长?如果问问小时候的孟子学别人杀猪开心还是读书开心,他肯定说读书不开心了。那么孟母为什么还把他往不开心的“逆境”上推?

发表于 2003-10-23 16: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关于"逆境,顺境"的几个问题请教一下大家.

世新把绝境分出来势很聪明,可是在运用的时候一遇到对自己不利的逆境,就说是绝境,从手段上来讲,和中大并没有什么无赖与否的区别。
发表于 2003-10-23 16: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关于"逆境,顺境"的几个问题请教一下大家.

中大并没有把二者混为一谈——马薇薇已经说得很清楚:逆境推到极致就是绝境。这句话表示中山的实际意思是“绝境是逆境的一种”。南海认为二个概念是独立关系,中大认为是包涵关系。如果一定说中大的讲法没有道理,恐怕也不好说。

说到救助,其实那是逆境中的帮助有利于其成长,而不是逆境本身。
当然,饥民的例子、孟母包括南海说的日本小天皇的例子,实际上都已经进入了这个辩题的实际争论点:大家都认同这样一个”境“才有利,只不过你说这是顺,我说是逆。这是这个辩题必然造成的定义之争。也是这个辩题我一直认为非常不合适的原因所在。

发表于 2003-10-23 17: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关于"逆境,顺境"的几个问题请教一下大家.

下面引用由dean2003/10/23 01:52am 发表的内容:
世新把绝境分出来势很聪明,可是在运用的时候一遇到对自己不利的逆境,就说是绝境,从手段上来讲,和中大并没有什么无赖与否的区别。

不是这样的,世新大学之所以说“绝境”和“逆境”,是为了对付中山大学的无赖手法而不得不使用的防守。他们的主线还是紧扣在“成长需要经历”这个主题上,而且现场道具的使用游戏的设计都非常深刻,富有思想性。我觉得如果让美国的奥斯卡评判团来评,肯定是世新大学获胜,因为他们能够给观众更多的触动,而中国的评判团只盯着“表演性”而忽视了“思想性”,说明这些评委完全不够格。令人惊讶的是,这帮人很多都是文科出身,身上却没有一点人文精神,这真是中国的悲哀,全是几十年来“工科治国论”害的,弄得文科学者水平如此低劣。希望和南海之子一样是文科科班出身的dean多多注意:一个民族正确的价值观、道义观、正义感远远比那些考据之类的雕虫小技重要得多。

发表于 2003-10-23 17: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关于"逆境,顺境"的几个问题请教一下大家.

下面引用由岚星2003/10/23 01:59am 发表的内容:
中大并没有把二者混为一谈——马薇薇已经说得很清楚:逆境推到极致就是绝境。这句话表示中山的实际意思是“绝境是逆境的一种”。南海认为二个概念是独立关系,中大认为是包涵关系。如果一定说中大的讲法没有道理 ...

量变引起质变,但是质变之前的两个物体是不一样的。水加热到极致就是水蒸气,那么能够说水蒸气是水吗?溪流汇成大海,是不是说溪流就是大海的一种?我身上有一块钱,然后有人不断给我一块钱,最后我变成了百万富翁,那么当初身上只有一块钱的我,是不是百万富翁的一种?

所以我对中山大学玩弄概念游戏的痞辩一贯是深恶痛绝的,现在中国的辩风就是这副样子——只有表演性,没有思想性,纯粹在那里玩概念,徒逞口舌之利。难怪观众对中国的辩论赛越来越反感,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素质低劣的央视评委团的价值取向从头到尾都有问题。

发表于 2003-10-23 17: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关于"逆境,顺境"的几个问题请教一下大家.

主线往这个上面扣?那难道顺境不能带来经历?或者不能带来更多的经历?

PS:
“价值观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这可是美国文化的精华所在。
而道义观、正义观则完全建立在价值观之上。

发表于 2003-10-23 17: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关于"逆境,顺境"的几个问题请教一下大家.

下面引用由岚星2003/10/23 02:12am 发表的内容:
主线往这个上面扣?那难道顺境不能带来经历?或者不能带来更多的经历?
PS:
“价值观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这可是美国文化的精华所在。
而道义观、正义观则完全建立在价值观之上。

哈哈,你对美国文化可就太……不敢让人恭维了。你应该好好把美国的《独立宣言》反反复复读10遍,就知道美国的文化是什么了。

《独立宣言》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杰出的文献著作之一,标志着人类文明和人类思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觉得任何赞誉对这份《独立宣言》来说都不为过。

价值观当然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独立宣言》认为“人生而平等”是不证自明的真理,违背这个价值观的都是错误的。《独立宣言》还提出很多政治哲学,如“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言论自由迁徙自由是不可侵犯之人权”等等。相比之下,中国大陆自己的思想家哲学家真是太少太少,所以我一直都不主张立刻统一台湾,因为台湾那样的土壤之下才有可能发展出华人自己最顶尖的人文科学,中国大陆发展自然科学即可。

发表于 2003-10-23 17: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关于"逆境,顺境"的几个问题请教一下大家.

呵呵~~谢谢南海兄的提醒。

不过要说《独立宣言》,我还真读过好几遍(有没有十遍,记不清了)。那我们就看看《独立宣言》的起草者和捍卫者是如何执行的吧:
独立宣言起草者,美国前总统杰菲逊自己是终身蓄奴的;
美国黑人解放者,美国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总统之一林肯,曾经为了避免南北战争的爆发与南方代表商议保留南方的奴隶制。
如果价值观真有严格意义上的正确与错误之分,如果“人生而平等”真的如此神圣不可侵犯,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
因为他们也知道,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下,他们心中的那种价值观在整个社会、国家层面是“不适用”的(当然,也可以因此说在那个条件下,这种(社会)价值观是错的)。所以你质疑评委的价值观是错的,这个说法我不赞同。

至于你说到价值观低劣的评委造成了现在辩论赛的局面,我同样不赞同。我认为辩论赛是一个新生事物,即使和西方的政策性辩论相比也是不同的。当大家对其都处在摸黑走路的情况中时,即使是领路的领错了路,也不是什么人品问题。

顺便说一句,量变引起质变要求超过“度”,那么“逆境”和“绝境”之间的“度”在哪里?前面hanmenghm就说到这个问题,他认为在世新的定义里,绝境和逆境区分根本无法说清——区别甚至可能只是一点点运气。南海兄也可以去看看。

发表于 2003-10-23 18: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关于"逆境,顺境"的几个问题请教一下大家.

下面引用由岚星2003/10/23 04:59pm 发表的内容:
中大并没有把二者混为一谈——马薇薇已经说得很清楚:逆境推到极致就是绝境。这句话表示中山的实际意思是“绝境是逆境的一种”。南海认为二个概念是独立关系,中大认为是包涵关系。如果一定说中大的讲法没有道理 ...

黄磊说得更清楚,逆境是面对困难,顺境是解决困难的保障,是恰好解决困难的途径。

那么被解决掉了困难的逆境是什么?中山定义下的顺境太厉害了,咔嚓一下就“解决”了好多逆境。

对于逆境这么一个境遇的定义,赋以后验解决与否的判断标准,这一是混淆,二是偷换。

发表于 2003-10-23 18: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关于"逆境,顺境"的几个问题请教一下大家.

我是理解,黄磊这句话中的“是”应该理解为“提供了”。或者说,中大把“境”细化了。比如我的车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上抛锚是逆境,但112给我帮助是顺境。而如果整合起来看,抛锚遇助这个整体中既有顺境也有逆境,其中有利的那部分是顺境带来的。
发表于 2003-10-23 18: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关于"逆境,顺境"的几个问题请教一下大家.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海之子在 2003/10/23 03:47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岚星2003/10/23 02:47am 发表的内容:
呵呵~~谢谢南海兄的提醒。
不过要说《独立宣言》,我还真读过好几遍(有没有十遍,记不清了)。那我们就看看《独立宣言》的起草者和捍卫者是如何执行的吧:
独立宣言起草者,美国前总统杰菲逊自己是终身蓄奴的; ...


如果没有《独立宣言》里面的“人人生而平等”,那么美国的黑奴就不会获得解放,美国的妇女也得不到投票权。价值观是一回事,而实践价值观又是另外一回事。

你可以说“现在中国正在遭受到美国的威胁,必须实行独裁制度来集中资源应付外来威胁”,我想人民都可以对此予以理解并把自己的权利让渡给共产党让它在某一段时间内实行独裁统治。但是你不能说“独裁统治是好的”。共产党以前反对国民党,一直在鼓吹民主反对独裁。现在你看看谁更独裁?国民党还是共产党?

所以价值观很重要,影响深远,你可能在某段时间内因为一些客观条件而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但是只要你还有理想,你的理想还是正确的,你还在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总有一天,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理想就可以实现。《独立宣言》发表的时候,美国的民主制度远远比现在的民主糟糕,如果没有《独立宣言》,美国的民主制度很可能变得更糟而不是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看看中国就知道了,中国共产党在早期是一个有理想有正义感的政党,所以大多数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而抛弃了国民党,看看国共内战时候广大人民对共产党的坚决支持就知道了。但是中国自己没有《共产党宣言》那样表达自己理想的文献,所以失去了美国那样的“宪政制度”。看看现在的共产党,当年的理想失落了多少?是不是让人觉得很失望?当然南海之子对共产党还是抱有信心,但是共产党需要有更多的理想主义者,需要更多的真真正正的共产党员,而不是投机分子。所以不能拿“中国的国情”为自己开脱。中国的国情比起1776年美国的国情好得多,难道可以成为实行独裁统治的理由?当然现在的共产党比起20年前的共产党更加民主和开明,应该加以称赞,但是还需要更多努力。

我认为价值观有好坏之分,不能拿“权宜之计”当成价值观,也不能说价值观没有好坏。南海之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认为“思想性”比“表演性”重要是最高的价值观,不过也不指望中国的辩风一天之内就改变。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价值观,中国大陆的辩风永远都不会改变,永远都是作秀和毫无思想深度的逢场作戏。

简而言之,南海之子认为目前央视评判团的价值观是低劣的,谈不上什么“适用”二字,要不然请解释一下为什么“表演性”重于“思想性”更适用于“中国国情”?如果这样,为什么新浪网民意调查有超过50%受访者认为央视辩论赛“很无聊”?

辩论赛早就不是新生事物了,都十岁了还新生?何况辩论赛举办那么多次,到现在居然还是“摸黑”?未免笑话一点。中国大专辩论赛观众越来越少,越来越没有厂家赞助,为什么还不反省?为什么要把责任推给观众说“他们看不懂辩论赛”?难道看得懂《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拯救大兵雷恩》、《美丽心灵》、《红楼梦》的观众都看不懂辩论赛?这种自欺欺人的借口,无非是为央视素质低劣的评判团开脱而已。央视不是一直强调“创新”吗?规则变来变去,为什么不把那几个让观众看到讨厌的老评委(如赵林、孙东东、余潇枫)通通换下去?他们才是央视辩论的毒瘤。

至于“度”的问题,我没有责任解释,应该问中山大学如何证明“逆境”推到极限还没有超越质变的度。这是中山大学应该好好解释的。世新大学的定义,可以把绝境说成:肯定导致死亡的境地;逆境不会导致死亡。这样子就分得很清楚了,只要人没有死,那么不管碰上什么逆境,希望总是存在的,而逆境也帮助他磨练得到成长。世新大学没有好好区分开“逆境”和“绝境”,是一个小小的败笔,但是整体上明显强于过于平庸的中山大学。

发表于 2003-10-23 18: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关于"逆境,顺境"的几个问题请教一下大家.

区分绝境和逆境,是世新应付“身处逆境在客观上会对人造成不利影响”这个关键问题的关键方法,世新自己都没有分清逆境和绝境,这又怎么可以说是“小小的”败笔?关于度的问题,南海没有责任解释,但是中大和世新都有必要解释,尤其是世新,更需要解释——也就是绝逆的区别所在。我觉得南海的分析问题的错误,就在于给自己的身份定位不是裁判而是中大的对手。你自然大可以说中大这个不合逻辑,那个不堪一驳。但是问题不是在于你能不能驳倒中大,而是世新是不是做到了驳倒中大。我的观感是没有,而且自己的准备也没有到位。所以失败是可以理解的。
发表于 2003-10-23 19: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关于"逆境,顺境"的几个问题请教一下大家.


简而言之,南海之子认为目前央视评判团的价值观是低劣的,谈不上什么“适用”二字,要不然请解释一下为什么“表演性”重于“思想性”更适用于“中国国情”?如果这样,为什么新浪网民意调查有超过50%受访者认为央视辩论赛“很无聊”?

不是更适合中国国情,而是(评委、观众、组织者包括大量辩手认为)这样更适合大专辩论赛这种形式。因为抽签决定立场让双方只可能在场上说自己并不一定相信的话(相信也是由于抽到了那个立场,如果抽到对方呢?),只能去反驳自己并不认为是错误的对方观点。“思想性”说到底是“真理性”,而当辩手不可能去追求自己心中真理,甚至明知道真理是骡子偏要这个说是马那个说是驴的时候,怎么去重视“思想性”?
超过50%的观众认为“现在的辩论赛”是作秀,根本上正是因为他们认为辩论赛不可能去求是明理——因为立场是抽签决定的。所以辩手只能是作秀——偏还要装得真理在握,义正辞严。


辩论赛早就不是新生事物了,都十岁了还新生?何况辩论赛举办那么多次,到现在居然还是“摸黑”?未免笑话一点。

十岁算什么?经济学发展两百年了,管理学发展快一百年了,不照样还有很多是在摸黑吗?你不妨去看看西方政策性辩论从提出到把各项要领搞明确用了多少年。人类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发明了严格的会议制度,可是“会议应该怎么开”这个问题提出就已经是上个世纪初了,而算是形成一个比较规范的体系已经是70年代的事情了。如果南海兄你真的认为那么容易处理,请你解释一下我前面提的那个问题:抽签决定立场的辩论赛,如何去体现真理性?
发表于 2003-10-23 21: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关于"逆境,顺境"的几个问题请教一下大家.

下面引用由岚星2003/10/23 06:31pm 发表的内容:
我是理解,黄磊这句话中的“是”应该理解为“提供了”。或者说,中大把“境”细化了。比如我的车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上抛锚是逆境,但112给我帮助是顺境。而如果整合起来看,抛锚遇助这个整体中既有顺境也有 ...

若然此定义成立,请区分“逆境”与“绝境”,并试举一例,其“境”是“逆境”而不是“绝境”。

岚星A抛锚,带手机一枚,  call 112,逆境+顺境;
岚星B抛锚,亦带手机一枚,call 112,路上救助车亦抛锚,逆境+顺境+逆境;
岚星C抛锚,仍带手机一枚,call女友聊天,逆境+某境。
......

可以看出是人在决定什么是顺境,什么是逆境。
那么顺境和逆境对人的成长有利没利就看是谁了,对不?

发表于 2003-10-23 21: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关于"逆境,顺境"的几个问题请教一下大家.

对于个人来说,顺境和逆境都是他的主观感受。抽象来说,不过是“对于在一般人看来,这是X境”。而辩题只能理解成对“一般人普遍而言”,如是对个人,你那最后一句话我完全赞同。呵呵~~ ^.+

至于区分嘛,还是那句话——逆境推到极致就是绝境。例子嘛,咱不都讨论着了吗?你还给我的第三化身弄个“粉境”嘞。:P

发表于 2003-10-24 14: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关于"逆境,顺境"的几个问题请教一下大家.

下面引用由dean2003/10/23 03:53am 发表的内容:
区分绝境和逆境,是世新应付“身处逆境在客观上会对人造成不利影响”这个关键问题的关键方法,世新自己都没有分清逆境和绝境,这又怎么可以说是“小小的”败笔?关于度的问题,南海没有责任解释,但是中大和世新都有必要解释,尤其是世新,更需要解释——也就是绝逆的区别所在。我觉得南海的分析问题的错误,就在于给自己的身份定位不是裁判而是中大的对手。你自然大可以说中大这个不合逻辑,那个不堪一驳。但是问题不是在于你能不能驳倒中大,而是世新是不是做到了驳倒中大。我的观感是没有,而且自己的准备也没有到位。所以失败是可以理解的。

世新大学没有成功地区分开“逆境”和“绝境”,当然是一个败笔。我认为是“小小的”败笔,主要是和中山大学比较而言。要不然dean认为中山大学薛乐的结辩是一个怎样的“败笔”呢?薛乐总结陈词就象晒干的牛粪一样枯燥,如果说言之无物就有点冤枉他了,至少还可以从中找到一点干草,那么dean吃完是不是觉得还爽——如坐春风?

关于度的问题,当然是中山大学有责任解释,而世新大学没有任何责任来解释。中山大学说逆境推到极端就是绝境,那么量变可以引起质变,中山大学如何解释逆境推到极端还没有发生质变呢?这个度在哪里?显然不应该由世新大学来解释吧,这个论调又不是世新大学提出来的。

我从来都没有站在中山大学的对手立场上进行裁判。我主张中山大学不应该成为冠军,理由主要还是中山大学不如世新大学。世新大学确实没有很好地回答中山大学提出的“绝境”和“逆境”对比问题,那么中山大学也没有很好回答世新大学提出来的“小皇帝”问题呀?不同的是世新大学老老实实去想怎么回答,结果造成冷场,而中山大学干脆就是回避逃掉了;还有世新大学也不象中山大学那么无赖三番五次追问对方。所以大家都没有成功地把对方的难题打回去,在这点上是旗鼓相当。而世新大学的思想性、创造性和理论深度都远远强于中山大学,结辩和回答嘉宾提问更是精彩纷呈,反观中山大学从头到尾都表现平平。这才是我认为中山大学没有冠军资格的原因。说到“不应站在对手立场上进行评判”,dean不是在骂你的导师赵林先生吗?你看看他在总结中山大学对新加坡国立那一场,不就完全站在新加坡国立的对手立场上对新加坡国立横加指责吗?这种人担任裁判长真是中国之耻辱,拿出去会让中国颜面尽失。他带领的武汉大学在新加坡折戟沉舟,就该是“败军之将何以言勇”,亏得他自己还有脸对别人指手画脚,先说新加坡裁判不公,然后又说新加坡国立哪里哪里不高明,真让人笑掉大牙。

世新大学在两个方面已经成功驳倒了中山大学:1、逆境不等于绝境;2、让孩子承受逆境是爱护他们,但他们需要在逆境当中成长。而中山大学驳倒了世新大学吗?请问“人生需要有经历,在经历当中成长”的观点,中山大学在哪里驳倒他们了?那么按照dean的标准,就算世新大学没有把中山大学驳倒,新加坡国立凌厉的攻势已经完全撕裂了中山大学的逻辑框架了吧?为什么不判新加坡国立获胜?显然评委团低劣的素质简直不敢让人恭维。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任何一个队伍都有优点缺点。dean光看到一个缺点就说人家是“硬伤”,然后就认为应当根据这点判他输,那么如果我说中山大学结辩太烂,也是一个“硬伤”,所以应该判中山大学输,dean又有何评论?这种没有全局观的视野,是一个文科科班出身的人应有的吗?我想起中学有一个语文老师,帮学生改作文的时候不评论作文的论点论据论证,却盯着作文帮学生改错字改标点符号。当然不能说他做得不对,不过这种语文教师手下出来的学生几乎不可能有唐宋八大家那样的本领。赵林和dean在很多方面和那个语文教师是相同的。

发表于 2003-10-24 15: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关于"逆境,顺境"的几个问题请教一下大家.

下面引用由岚星2003/10/23 04:16am 发表的内容:
不是更适合中国国情,而是(评委、观众、组织者包括大量辩手认为)这样更适合大专辩论赛这种形式。因为抽签决定立场让双方只可能在场上说自己并不一定相信的话(相信也是由于抽到了那个立场,如果抽到对方呢?),只能去反驳自己并不认为是错误的对方观点。“思想性”说到底是“真理性”,而当辩手不可能去追求自己心中真理,甚至明知道真理是骡子偏要这个说是马那个说是驴的时候,怎么去重视“思想性”?
超过50%的观众认为“现在的辩论赛”是作秀,根本上正是因为他们认为辩论赛不可能去求是明理——因为立场是抽签决定的。所以辩手只能是作秀——偏还要装得真理在握,义正辞严。

如果观众认为这种形式合理,为什么还有50%以上的观众认为辩论赛“纯属作秀,空洞无聊”?
中央电视台的辩论本来就没有明理的功能,因为不是学术辩论。实际上央视大多数辩题都是价值观的辩论,所以谁能够深挖辩题的价值观,把它讲得生动感人和令人信服,谁的思想性就深刻,跟什么“真理”毫无关系。
看看中山大学从头到尾都在玩概念游戏,如果世新大学提供了一个文化大餐,那么中山大学提供的只是一堆符号而已。在这种情况下还判中山大学获胜,不就说明评委团的堕落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吗?这种评判结果,我想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接受过丰富的人文教育的人看在眼里,必定觉得极为荒唐可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4 00:06 , Processed in 0.0594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