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86|回复: 40

2006浙大求是杯评分系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24 23: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岚星在 2006/05/25 01:12am 第 6 次编辑]

这套评分系统的核心用意是,通过评分项的明确,让非专业的评委也能在评分过程中控制自己的思维,根据正确的方面评价比赛。目前,求是杯已经打了四轮30场比赛,在几乎全部使用学生评委(基本没有辩论经验)的情况下,没有一场比赛出现辩手对评委评判公正性、专业性的骂声,所有人一致认为效果非常好。现在把这套评分系统发上来与大家分享~~ =)


--------------------------------------------------------------------------------


一、评分表


评分表是整个评判系统的核心。因为事实上是由它来控制评委在评判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不应该考虑哪些方面。
由于评分表是表格形式,因此以附件形式提供。
打开附件


二、评分说明

(1) 首先对第10项计算“合题性得分”:分别将5位评委给正反方的该项得分相加(即每方满分是25分)。然后按如下程序确定结果:
·如果双方该项得分都超过12分,则认为评判团裁定双方的辩论都没有偏离主题,将按各环节得分累加判定获胜方。
·如果双方该项得分都小于或等于12分,则认为评判团裁定双方的辩论都偏离了主题,因此视同双方都没有偏离主题,按各环节得分累加判定获胜方。
·如果一方该项得分超过12分,而另一方没有超过,则认为评判团裁定没有超过12分的那一方方辩论偏离了主题,而对方没有偏离,因此直接判定合题性得分超过12分的一方获胜。(即此时不考虑双方各环节累加得分情况)。
注:最初是按15分为限(即及格分),后来领队会议上大家觉得第一次实施这种方案,加上今年还有很多大一新辩手,觉得放宽到简单多数更合适一些。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本项得分最低的是有一场比赛的一方得了16分。总体基本都在20分以上。


(2) 1-8项每项计50分,即每个子问题满分10分。5级评价分别代表2-4-6-8-10分。
(3) 总分计算由下式得到 :
总分= [1]×3+[2]×2+[3]×2+[4]×3+[5]×6+[6]×3+[7]×3+[8]×10


(4) 参考第9项,对分数做修正。具体操作如下:
假设评委认为对于这个辩题和立场分配,正方应该比反方高x分(满分10分),则将步骤3所得反方“总分”加上x分。反之亦然。
(5) 所有评分表双方得分累计,总分高者为获胜方。如果双方总分不等,总分高者获胜。如果相等,将每位评委各自所打正反方分比较,确定该评委判哪一方获胜,得到5位评委中多数支持者获胜。如果5位评委中有人打出平分并导致双方计票仍然平手,按“整体评价”(8号评分表)加总后得分高者获胜。仍平者,按“整体评价”表计各评委意见投票。此后按先这种“总分”后“投票”的顺序,依次计算“自由辩论”→“总结”→“攻辩”→“攻辩小结”→“回答观众提问”→“一辩陈词”,直到能确定获胜方为止。如果比较完上述各项仍然无法确定获胜方的,请评委以各自独立匿名投票的形式给出评判意见。


(6) 对第11项按累计得票最多者评本场最佳辩手。如有多人得票数相同,当他们不在同一方时给失利方,在同一方时为并列最佳辩手。

三:大众评委法


比赛报名阶段,同时接受全校学生自愿担任辩论赛评委。报名者提供自己的姓名、学号、院系专业、联系方式。组委会根据比赛对阵安排评委。开赛前30分钟双方领队到场后,会确认评委是否合适。如果有认为不合适的则予以更换。
每场比赛,组委会另外安排一名相对有经验的老师或老辩手担任裁判长,主要负责点评和协调各评委的工作。裁判长所打分数和大众评委打分同等计算,没有更高的权重。

四、评判规则


1、比赛前三天,组委会将把一份包含“辩题解读”、“评分表”、“评判说明”、“我们对辩论赛的理解”这四个文档的文件包发给所有评委。在比赛开始前15分钟,同样会把这四份文档发给现场的每一位评委。
2、比赛中,每进行完一个环节,现场工作人员就会立即将5位评委对该环节的打分表全部收走。(这样既使得评委不能事后修改分数,也使得计算总分的时间可以分散到比赛进行中去。)
3、比赛完成后,评委将所有评分表全部交给工作人员,之后集体退席评议。
4、宣布比赛结果时,将报出每位评委的姓名,之后报出他给正反方打出的最终分数。裁判长打分最后公布。(这样做的本意是将评委置于观众监督之下。但实践中由于统计量的问题,并没有做到现场公布每位评委给双方的分数。不过也并没有出现评判结果引起观众和辩手争议的情况。而且赛后观众的反应来看,对大众评委有人品还是非常信任的。)
5、如果对比赛结果有异议,赛后15分钟内可以向组委会上诉。全部评委的评分表(表上有姓名或编号)都可以供辩手查阅。但除非出现分数统计错误,否则比赛结果不予更改。(目前有两场比赛辩手要求查分,后来证实分数计算并无错误。而辩手也认可了结果。不过还有更多的查分请求是为了统计自己在比赛中各方面——即各评分项——的得分情况,从而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势,以备进一步提高。)

 楼主| 发表于 2006-5-24 23: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浙大求是杯评分系统

[这个贴子最后由岚星在 2006/05/25 01:15am 第 4 次编辑]

五、评判说明
打开附件

1.评判辩论赛应该关注哪些方面?
请想象您正在审阅一篇作文。有两个方面一定是您非常关注的:文章是否有思想的火花?文章是否有斐然的文采?
再请想象您正在听一次讲课或者演讲。同样有两个方面您也会非常关心:他能否讲出些真材实料?他能否把东西讲得生动有趣?
空有前者,那叫“味如嚼蜡”;空有后者,那叫“华而不实”。
辩论赛也是如此。
高水平的辩论赛是两者的综合:“科学化的思维”与“艺术化的表演”。前者重在将对问题的思辨引向纵深;后者着眼于让自己的思辨更好地为观众所理解。

2.“思维”和“表演”哪个更重要?
还是请想象您在审阅一篇作文。您一定记得从小学到高中都强调的一句话:
能表现“思想”的“文采”才是真文采——否则不是哗众取宠,至少也是因辞害意。
辩论赛也是一样的道理。

3.为什么除了“辩题”,还要有“解读和说明”?
在生活中,我们习惯于把一句话放到相关语境中去理解它的真实意思。然而在辩论场上,辩手为了求胜,却往往忽略那个辩题没有明确给出的语境,将辩题曲解为对自己有利的意思。甚至于在比赛中公开反问对方“凭什么不能这样理解”。如果对过去十年的辩论赛作一个回顾,我们会发现这种情况不胜枚举。
这样的结果,是辩手越来越觉得辩论赛纯粹是文字游戏;是观众越来越觉得辩手“说的不是人话”;是用人单位越来越认为辩手“只会逞口舌之利”。
所以,必须对用解读和说明明确“语境”——如果我们不是在辩论赛而是在卧谈会或者茶余饭后这类场合讨论到这个话题,我们实际上讨论是个什么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让以讨论问题为形式的辩论赛真正去讨论问题。否则,不但辩论赛会越来越没人看,辩手自身未来的发展也会受到相当大的不利影响。

4.前面对比赛的评分已经很详细了,为什么最后还要评判“是否符合解读”?
请再想想那篇作文吧。“违反解读”就好像是作文“离题”。前面的评分的确详细评判了思想和文采,但是……对一篇命题作文来说,有绝佳的思想和文采,它一样可能离题。那么,“是否离题”或者“离题程度”要不要在评判作文得分的时候予以考虑呢?
所以,不用担心前面所打的分数和后面按“是否符合解读”得出的结果会不会一致——如果不一致,那不过是告诉写作文的人:“你的文章思想深邃、文笔华美。只可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楼主| 发表于 2006-5-24 23: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浙大求是杯评分系统

[这个贴子最后由岚星在 2006/05/25 00:41am 第 2 次编辑]

六、我们对“辩论赛”的理解
打开附件

“辩论赛”是个什么玩意?“辩手”又是个什么东西?两拔人吵得昏天黑地到底有啥意义?喜爱辩论的朋友,你是否想过这些问题?
其实,辩论赛是在模拟我们思考问题:教室或演播厅就如同我们的脑袋;正方和反方好比耳朵边争辩的两个声音;听它们争辩的“我”变成了评委和观众……总之,辩论赛就是把我们思考问题的过程演成了一出戏。
这出戏其实演的是“上课”。经过深入准备的辩手如同老师,观众和评委像学生一样听课和作笔记。“论”就相当于老师从整体上讲解论证过程。而“辩”表演的是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只有老师作出高水平的论证、学生提出高水平的疑问,所有人的认识才能走向纵深的境地。
既然辩手如同观众的老师,那你我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他应该肚里有货、应该旁征博引、应该风趣幽默、应该思路清晰、应该用心聆听你我哪怕极粗浅的思考而决无讽刺嘲弄、应该深入浅出地解答你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所以如果搞不清怎么做才更好,那就想一想“如果你这样给我上课,我会不会喜欢你?”
在观众面前演老师,在对手面前演学生。正是因为要同时扮演两个角色,所以辩论赛中,辩手既要论证己方立场的正确,又要揭示对方论证的不足。而二者的统一,就是引领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问题背后的道理。
思考问题是“自启”,是“求是”,而课堂教学则是向观众“明”晰道“理”。这就决定了语言技巧、文采口才、逻辑风度、机智反应等等都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辩论赛的根本目的是“求是明理”。然而,正是因为过去的比赛总喜欢在“文明的吵架”中逞口舌之利,“辩手”和“辩论赛”才遭受了观众和招聘单位的白眼和鄙夷。

有人问:观点截然对立的双方,怎么可能同时都有道理?
我们说:那是因为面对这个问题,人类还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有道理”。
价值观的世界是多元的,科学的世界处处可见“理论的丛林”。其实人类就像那些摸象的瞎子——能看到整个大象全貌的只有上帝。不同的科学派系、不同的价值观平日里相安无事,但在辩题描述的地方,他们却发生了碰撞——而正是这从两个不同角度的分析所产生的碰撞,让我们对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记忆。辩手的职责,就是用精当的语言,向观众展示这不同角度对同一个问题的严整论述所得出的对立观点。所以,高水平的辩论应该让所有人感受到,两个对立的观点,背后其实都有着以我们今天的知识无法全然反驳的“道理”。
所以,辩手——甚至应该说每一位大学生,每一个青年人——其实都要培养这样一种能力:面对各种各样的观点,尤其是你我自己的观点,我们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用自己的理性去思量这些观点背后的道理,用批判的态度去考察这些道理内在的不足与前提。而更重要的也许是,明白其他人——不管他是谁——都和我们一样不具备上帝般的认知能力。这样对于所听到和看到的那些他们犯下的,哪怕在你我看来是很愚蠢的错误,我们能常怀一颗宽容之心。
理性、批判和宽容,这就是辩论赛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

所以我们希望,有一天每一个辩手都能这样介绍自己:
尽管我们带着对立的观点互相反驳,但我们来寻求的却不是对抗与挑衅。恰恰相反,我们试图通过展示这些对立的观点背后的道理,为这种观点寻求更多人的理解和宽容,让这个由不同人、不同文化和不同观点组成的世界,更加和谐与融洽,从而在锐意进取的同时能够求同存异……
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假使多知道一分事理,对他人就少显一分神气。”

 楼主| 发表于 2006-5-24 23: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浙大求是杯评分系统

[这个贴子最后由岚星在 2006/05/25 00:42am 第 2 次编辑]

七、各轮辩题解读和说明

制定程序:
1、首先由有经验的辩手、老师会同命题人(或报送人)共同制定辩题解读与说明。(这次实际操作是我和另一位辩手会同命题人制定,没有老师参与)
2、制定后,在校BBS相应板块公开,接受大家的意见。这一过程一般是一天时间。
3、根据网上回馈的意见修改后的文件,在领队会议抽签决定立场之前,提交所有领队审阅。如果领队们觉得有地方仍然不妥,当场讨论修改。(实际上基本没有太多修改意见)
4、领队会后,各队有48小时时间向组委会提出辩题解读与说明的修改意见。如果组委会专家组认为意见合理,予以修改后提交各队领队。(实际上本届比赛没有出现这一情况)

从事后的回顾来看,仅第三轮的辩题解读出现了较大的争议,但也并没有因此影响比赛。

======================================

初赛辩题解读与说明

上半区:
辩题:
      娱乐节目在荧屏上日益增多是文化的进步
      娱乐节目在荧屏上日益增多是文化的落后

解读:
   近年来,各种综艺节目越来越多地在电视荧屏中出现,诸如《我猜》、《康熙来了》、《全民大闷锅》、《幸运52》、《开心大辞典》、《超级女声》等等。这些节目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娱乐放松的需要,另一方面却也引来了“低俗”、“媚俗”等等非议。那么,这类节目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说明:
1.“娱乐节目”的概念是相当模糊的,诸如体育节目也可以说成是广义的娱乐节目,甚至通过一些方式,新闻节目也可以带有强烈的娱乐成份——如《阿六头说新闻》、《新闻评书》等。因此辩题的核心是指以解读所述为代表的这一类综艺娱乐节目。
2.辩题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问题的核心仍然是聚焦在目前大陆的电视界。因此辩论时可以引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事例为证,但核心是讨论目前中国大陆的整体环境下相应的问题。


---------------------------------------

辩题解读与说明
第二轮,上半区

辩题:
正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反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解读:
这是两种价值观、人生观的争议。面对困境、危局,有的人誓不低头,不惜用生命和热血捍卫自己心中的理想与正义,如霸王自刎,如唐雎使秦;也有一些人忍辱负重,等时过境迁后图东山再起,如越王勾践,如赵氏孤儿。不管成功与失败,这两种人都有很多赢得了很多人的赞叹与敬仰。但当两种人生、两类故事放到一起时,这种完全不同的取舍却也引发了思想的碰撞:前者是一种气节还是一种鲁莽?后者是一种智慧还是一种软弱?在没有人确定未来会如何变化,没有人确定自己现在的选择将对未来产生何种影响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如何选择呢?
说明:
1.讨论的核心应该是:相比较而言,这两种价值观、人生观在现实社会中何者更应该得到肯定(不反对以史为鉴)。
2.辩论中,双方不应该把对方的观点做定义式的曲解——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是无谓的牺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就是吴三桂通敌等等。
3.一般而言,双方应该承认两种观念都值得肯定,只是何者“更值得”的争议。但如果辩手能够不通过定义式的曲解而自圆其说,则并不禁止某一方辩手完全否定对方所持的观念。
4.双方比赛中不能够借辩题而对对方实施人身攻击。

辩题解读与说明
第二轮,下半区
辩题:
正方: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
反方: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
解读:
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不断影响着人生的轨迹、社会的进程。其中文学名著往往以其深邃的内涵和巨大的声望在时代中激起澎湃的回响,而通俗文学作品却往往以其巨大的数量、贴近和深入生活的特点而润物无声。这种影响小到改变个人的日常行为,大到改变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进程。那么对于历史、社会、人类等诸多方面,何者影响更大呢?
说明:
1.文学名著不一定非得长篇大部头,通俗文学也并非不能有较高的知名度。二者甚至有很多重叠。但双方不应该就“通俗文学”和“文学名著”的概念作过多的纠缠。
2.对于当时的通俗文学演化为后来的文学名著,则文学名著的影响力界定为成为名著之后的影响力。对于文学名著演化为通俗文学的情况也做同样界定。
3.讨论的焦点是两类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使之“在理论和逻辑上应有”的影响力,但这并不排斥例证。
4.两类文学都以“整体”出现,不宜纠缠于“某一些文学名著比另一些通俗文学影响更大”这类局部比较。

---------------------------------------


第三轮,上半区
辩题:
 正方: 新闻价值比新闻道德更重要 / 反方:新闻道德比新闻价值更重要

解读:
去年5月9日,一场暴雨袭击了福建省厦门市,路上的水坑让不少骑车人摔了跟头。《东南快报》的摄影记者柳涛在狂风暴雨中手持相机等了一个多小时,抓拍到了一组一位骑车人在暴雨中遇到水坑摔倒的全过程的镜头。这组图片被发布后,立即引起了人们的争议。这同样让我们联想到1994年获得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的南非记者凯文•卡特的事件。有人认为这些记者很好的尽到的新闻的义务,正因为他们富有新闻价值的作品,道路水坑的问题、苏丹的叛乱饥荒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他们的做法值得肯定。也有人认为,新闻的更加真实、震撼,就真的比道德都还要重要么?当了记者就可以在道德上有特权么?有人指出,不够真实、不够震撼的新闻,将无法实现新闻的作用。也有人指出,忽视新闻道德将会使新闻界走入歧途。那么今天的新闻界面临着这样的争议、冲突的时候,应该何去何从呢?新闻价值与新闻道德究竟何者更重要呢?

说明:
1.本辩题探讨的是更重视新闻价值和更重视新闻道德,何者更能使新闻制度和新闻的更好的发展下去的问题。不应局限在一两个例子中某人应不应该做或应该怎样做某事,更不应在这样的问题上进行过多的争执。
2.本辩题为比较性辩题,双方应比较的是更看重新闻价值和新闻道德将会产生如何的不同,因此不能将对方贬低为不顾道德或者没有新闻价值。同时双方都应承认,新闻价值和新闻道德往往是不冲突的,更多时候是相辅相成,因此本辩题双方的观点应首先建构一个比较平台,发现双方的冲突,特别是双方不可得兼的时候(这种时候更能体现何者更重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交锋。
3.新闻价值主要应谈新闻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可以作为论点,但不应作为论证主体。
4.新闻道德也就是新闻从业人员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或成为新闻职业道德)。不应把新闻道德理解为超脱于社会道德规范的一种道德形式。(论文引证而得)

附录:
1993年,南非记者凯文•卡特和同伴去苏丹进行拍摄。卡特在拍摄过程中突然听到了一声微弱的哭泣,发现一个小女孩正艰难地向食品发放中心爬行。正当他蹲下来拍照时,一只大鹰落在镜头里面。卡特小心翼翼地选好角度,尽可能不让那只鹰受惊。后来卡特在那儿等了20分钟,希望抓住机会拍摄更具震撼力的作品。拍完照片后,卡特赶走了大鹰。注视着小女孩继续蹒跚而行。然后坐在树下,点起一支烟,念着上帝的名字放声恸哭。同伴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卡特不停地嘟嚷着想要拥抱他的女儿。凯文•卡特在获得大奖仅3个月后即走上不归之路。在他的遗体边,人们找到一张纸条:“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该事件同伴回忆录)
新闻道德也就是新闻职业道德。从一般意义上说,它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衡量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维系的、调整新闻从业人员之间,新闻从业人员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规范、范畴及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社会现象的总和。一句话,是新闻从业人员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论文摘记)

辩题解读与说明
第三轮,下半区
辩题:
正方:虚荣心主要体现精神追求 /  反方:虚荣心主要体现物质追求

解读:
人人都渴望被社会承认,都希望被别人关注与接纳,得到别人的羡慕与尊重。这种人类的自尊需要不是一件坏事,它促成了生命个体的不断完善,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但是,自尊的需要一旦过了头,自尊心就往往演变成虚荣心。俗语中“死要面子活受罪”和“打肿脸充胖子”,都是对虚荣心理的生动描述。虚荣心通常是指一个人为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满足自尊需要的心理表现。虚荣心的满足往往是既包含着物质追求又包含着精神追求,比如:有人通过对奢侈名牌、昂贵珍品的物质追求来满足他的虚荣心,同时获得别人羡慕的眼光也体现他对于虚荣心的精神追求。那么究竟,虚荣心主要体现精神追求还是物质追求呢?

说明:
1.不得对虚荣心进行泛化的解读,更不能将人合理进取心等一切对精神、物质的追求都归为虚荣心。
2.本辩题可能将牵扯到很多哲学术语与哲学观点,难以用统一的标准约束,因此解读对此不作要求。但各队所举出的哲学观点及术语解释必须有充分证据,所进行的哲学论证也必须合乎逻辑。不得仅以个人的观点出发进行定义与论证。
3.不得将辩题偷换成虚荣心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正方)、精神追求物质追求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应就虚荣心的满足途径主要是精神追求还是物质追求等方面进行论证,得出结论。

附录:
虚荣心理俗称“虚荣心”.是指一个人为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满足自尊需要的心理表现。虚荣心理实质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过于追求自身价值、自我满足的病态心理.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
“虚荣心是一种精神状态”,“虚的”就是“假的,空幻的”,物质追求作为基础,精神追求作为更高层次的追求。

---------------------------------------

辩题:
正方:当今中国,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反方:当今中国,中庸之道不应该提倡
解读
自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等一代国学大师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日渐显现花果飘零之势。近年来,如何振兴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众多有识之士关注的话题。然而,全球化进程中东西文化的碰撞也让人们深思,传统文化——甚至包括一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不能顺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文明演进的潮流,在整体上为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支持和促进作用。“中庸”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的一大要素,也在学界和民间经受着这种追问和辩驳。辩论双方要向大家展示的,也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说明
1.双方可以自由选取对“中庸”的阐释。但如果对方或观众对概念(包括“中庸之道”定义中的子概念)界定有所疑问,辩手必须能对自己所给的界定提供明确的出处。且此“出处”限定为学术论文或专著,并应该有一定的权威性。
2.判断是否应该提倡的标准应注重对当今中国的整体影响,不应该局限于诸如对学术界等个别领域发展的影响。

所有辩题解读与说明:打开附件

 楼主| 发表于 2006-5-24 23: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浙大求是杯评分系统

[这个贴子最后由岚星在 2006/05/26 00:17am 第 3 次编辑]

基本资料都在上面了,还有一个组委会设计的,用于方便记分员算分用的“计分表”,也发上来吧~
打开附件

须要说明一下的是,这些部件所组成的评判系统具有一些内在的关联性。其中核心的是评分表、我们对辩论赛的理解、评判说明、解读与说明,这四个文档共同为评委——尤其是非专业评委营造了一种引导评判向正确方向进行的氛围。
没有“我们对辩论赛的理解”,评委缺乏一种整体的“文化性把握”——即为什么要这样评判辩论赛;没有“评分表”,这种把握很难在评判实践中得到贯彻;没有“评判说明”,评委可能对诸如“合题性裁量”等问题缺乏理解而不能有效评判;缺乏明确的解读与说明,在不允许辩手事先互相沟通以及和评委沟通的情况下,给予评委评判辩手解读是否合适就显得于理难通。

在整个系统设计中,有几个问题经过大家讨论,现在觉得是处理得比较好的:
1、合题性裁量。这一裁量的意义估计我不用多讲了。但在我原先的设计里,仿效奥瑞冈制给予了评委一票裁量权,但操作中发现基本上没有评委“敢”做出“不合题”裁量。现在改成打分制,既让评委敢于评判,也使“符合度”这个模糊的概念得到了体现。
2、环节收表制。这套记分表最初试用时,记分员在最后算分都很辛苦。后来改为按环节收表,计分工作可以与比赛同步进行,整体上就轻松多了。尤其是后来设计了“对分表”,计分员把评分表上的评判计数到对分表上就可以很快得出结果了。
3、简化表。在半决赛中,由于全部由老师担任评委,事前沟通中觉得评分表偏复杂,希望能简化。于是将各环节的5个子项重新列为“论证与反驳的科学性”、“表达与表演的艺术性”和“现场的反应与幽默感”,并按2:2:1分配每环节的50分。结果评委老师和辩手都感觉比较满意。
4、评判项与权重设计。评委、辩手和观众一致反应很好。从评判效果来看,即使是几乎不了解辩论赛的同学担任评委,评判的分数也并没有多少出入。事实上有些场次,5位评委参加过的比赛场数加起来还不及场上一位辩手的多。但即使如此评判结果还是得到了辩手和观众的认可。

================================

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有什么意见也尽量反馈过来吧~呵呵~~

=)

发表于 2006-5-25 02: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浙大求是杯评分系统

太长了,占住沙发慢慢看。
发表于 2006-5-25 06: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浙大求是杯评分系统

很少有人来啊
先慢慢看吧[br][br]-=-=-=-=- 以下内容由 剑走偏锋2006年05月25日 06:24am 时添加 -=-=-=-=-
原来是新贴啊
发表于 2006-5-25 07: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浙大求是杯评分系统

用意是很好,可是某些部分很像临时来教会一个人怎么做评委,让他跟着组委的辩论概念去进行评判。

大众评判只有在大众素质得到一定保障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可是如果大众都把辩论理解成哗众取宠,胡说八道,如果大众没法因为种种原因保持公正的心,这只会把问题弄得更糟糕。

我觉得辩论不应该太学术化,评委不需要太多所谓辩论的专业认知,也不需要太复杂的评分系统,只需要一个善于思考,愿意放下心中原来的看法听听别人说道理,对辩论没有错误认知的人,当然他应该没有基本的道德问题。

辩论本来就是展现思考,说服别人,流于语言华丽,侮辱对方,歪曲定义的辩论,对我们以后的生活也不会带来什么好处,除非是当个政客吧。

 楼主| 发表于 2006-5-25 10: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浙大求是杯评分系统

下面引用由云飞2006/05/25 07:44am 发表的内容:
用意是很好,可是某些部分很像临时来教会一个人怎么做评委,让他跟着组委的辩论概念去进行评判。

如果你的“辩论概念”指的是“什么是好的辩论赛”、“评判辩论赛应该着眼于哪些方面”这类问题,那么这套系统要做的事情。
你觉得有什么不合适的吗?

下面引用由云飞2006/05/25 07:44am 发表的内容:
大众评判只有在大众素质得到一定保障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可是如果大众都把辩论理解成哗众取宠,胡说八道,如果大众没法因为种种原因保持公正的心,这只会把问题弄得更糟糕。

所以大众评委法和评分表必须结合。在这张表下,即使你之前把辩论理解成“扯蛋”(我们还真有大众评委之前就是这样认识的),评分表也会强迫你按照恰当的方式去评判比赛——因为你只能按“逻辑”、“表达”等评判项去评价。而且哪些方面占多少比重也是不由评委作主的。
实际上,由于评分系统的存在,评委现在连点评都会体现出对评分项的侧重,而观众也因此而知道了辩论赛应该如何评判。

下面引用由云飞2006/05/25 07:44am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辩论不应该太学术化,评委不需要太多所谓辩论的专业认知,也不需要太复杂的评分系统,只需要一个善于思考,愿意放下心中原来的看法听听别人说道理,对辩论没有错误认知的人,当然他应该没有基本的道德问题。

兄弟,要是评委都能“对辩论没有错误认知”,甚至在紧张对抗的氛围中还能清楚地按照正确的思路去评判比赛,不但俺们这套系统根本没必要费心去制定,只怕我们绝大多数对辩论赛发展的忧虑、不满都纯属杞人忧天了……

发表于 2006-5-25 12: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浙大求是杯评分系统

感觉太过复杂.
发表于 2006-5-25 12: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浙大求是杯评分系统

我不否认积极努力去改善评分系统,或许有一点点用处,可是我想说的是,用处几乎不会有。XX局长XX市长怎么又时间慢慢去看这些冗长的规则,然后像我们申请银行户口一样一点一点慢慢仔细填写。如果他本来就认为辩论就是要吵架吵得好看,也不会因为规则里面三两句话就改变了自己的印象。最后还不是像大爷听戏一样随便打些分数。你放表达20分,他们就理解表达就是谁吵得大声,就给高分了,你又能如何?

对于大众也是类似的道理。

其实我说的没有错误认知,不是说对辩论很了解很清楚,可是至少
不要以为辩论就是吵架
不要以为辩论就是耍猴戏给你看
不要以为辩论就是互相讽刺
不要以为辩论就是涂个热闹
不要以为辩论就是演讲比赛
我不知道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苛刻。可是如果这样的要求也叫苛刻的话,可见大众对辩论的理解已经到了怎样的偏见了。所以全辩的停办变成不是个偶然的事情,而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到最后浮现出来。我甚至在怀疑,大概很多辩论员都有这样的错误认知。

从短期看,评分系统可以执行,可是效果不大,必须多管齐下。从长期看,提供公众对辩论的认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楼主| 发表于 2006-5-25 12: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浙大求是杯评分系统

下面引用由云飞2006/05/25 00:30pm 发表的内容:
可是我想说的是,用处几乎不会有。XX局长XX市长怎么又时间慢慢去看这些冗长的规则,然后像我们申请银行户口一样一点一点慢慢仔细填写。如果他本来就认为辩论就是要吵架吵得好看,也不会因为规则里面三两句话就改变了自己的印象。最后还不是像大爷听戏一样随便打些分数。你放表达20分,他们就理解表达就是谁吵得大声,就给高分了,你又能如何?

1、规则并不长,而且事先都发给了他们。这里看着长,是因为我把整个系统都展示了出来,但评委真正接触到的只是一个部分。
2、即使是不看,在现场的评分表填写时也会告诉他们评判什么,例如“表达是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逻辑是否条理清晰”。除非真是故意想着不按这个来评,否则就会评出正确的内容”
3、即使“想着”不按这些来评,因为评判工作量的要求,评委也只能按读了评判项后的直觉来打分。越是没时间读规则的评委越是如此。因而即使他是歪打,评分表也会让他正着。
4、每个环节的评分表是即时收取的,想不管评分表最后打总分,没这个机会——除非你拒不交表,那样比赛就会卡住,哪个评委想出现这种情况,然后全场观众盯着他一个评委看?
5、所有分数最后公开,因此评委必须当心自己的打分会不会让观众觉得实在不像话。但是由于评委不知道各环节权重(知道了也没时间算),因此想事先操作分数而又不让人觉得很明显基本上不可能。

PS:不要以为有错误认识的评委不会因为一些规则而改变评判方向——也许他的主观意识还没改过来。不信你可以试试。至少在我们的比赛中,我知道的就已经有两位原先把辩论当扯蛋的评委(其中一位是老师)打出的分数让人觉得很正常。

下面引用由云飞2006/05/25 00:30pm 发表的内容:
其实我说的没有错误认知,不是说对辩论很了解很清楚,可是至少
不要以为辩论就是吵架
不要以为辩论就是耍猴戏给你看
不要以为辩论就是互相讽刺
不要以为辩论就是涂个热闹
不要以为辩论就是演讲比赛
我不知道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苛刻。可是如果这样的要求也叫苛刻的话,可见大众对辩论的理解已经到了怎样的偏见了。所以全辩的停办变成不是个偶然的事情,而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到最后浮现出来。我甚至在怀疑,大概很多辩论员都有这样的错误认知。

就我所知,基本上观众都知道“辩论不是这些东东”。然而他们却很少有人能说出“辩论是什么”,自然也说不出“辩论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评价”,因此在评判工作中不自然地就会按照一些错误的方向去评价了。
更何况,评价辩论赛本身就有多个方面要考虑,如果让评委自己去综合考虑,只怕在紧张的工作中很少有人能考虑得很清楚。

下面引用由云飞2006/05/25 00:30pm 发表的内容:
从短期看,评分系统可以执行,可是效果不大,必须多管齐下。从长期看,提供公众对辩论的认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1、效果如何,谁用谁知道~ =P  (如果不是在浙大用的效果非常好,我也不会专门送上来分享啊~ =P )
2、你觉得还有哪些“管”来“下”?这个很重要,因为即使评分系统有效,如果其他手段可以补充,那仍然是非常好的。
3、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公众对辩论的认知”。思考的结论就是建立正确的评判体系:让观众看到评判的点评重点是说哪些方面,而且这些方面做得好的队伍的确获胜,这比其他任何我能想到的手段都有效。

发表于 2006-5-25 13: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浙大求是杯评分系统

“表达是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逻辑是否条理清晰”等等类似的东西
在很多比赛的章程都看过了,相信之前那个福州比赛也是如此,可是一样的事情还是层出不穷,所以才会保守看到这评分系统的效果。如果正如岚星说的在浙大土壤长得那么好,大家也可以搬去别的地方种种,看看效果如何。

有点很关键的是,我们一直说的辩论认知应该限制在一些比较基本的认知上,比如不是吵架,思想的争辩等等,其他主观得看法,不是我们应该限制的,这个度必须掌握好。不然每场比赛都是按照那个负责人的意思去评判,倒不如他自己看了那么多录像然后自己一个人评全部胜利就好了。

至于其他“管”,一方面寻找适合的评委,另一方面尽量减少同一时间对评委数量的需求,一个晚上要求40个评委,不要说辩论,足球比赛都有点难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5-25 13: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浙大求是杯评分系统

下面引用由qetuo2006/05/25 00:21pm 发表的内容:
感觉太过复杂.

整体上看是很复杂,但分到每个方面就简单多了:
组委会顾问:负责解读与说明制定
评委:只负责填评分表,其他的看看就好——而且其他的东西加起来是三到四张A4.
工作人员:负责现场收表和算分。

看上去很复杂的东西,操作起来其实很简单~
=)

 楼主| 发表于 2006-5-25 13: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浙大求是杯评分系统

下面引用由云飞2006/05/25 01:18pm 发表的内容:
“表达是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逻辑是否条理清晰”等等类似的东西
在很多比赛的章程都看过了,相信之前那个福州比赛也是如此,可是一样的事情还是层出不穷,所以才会保守看到这评分系统的效果。

问题就在于其他比赛都是“章程中有”,而评判的时候谁拿着章程去对照呢?
这套系统是把这些东西做到评分表里,限定评委要考虑,而且只要考虑这些内容。

下面引用由云飞2006/05/25 01:18pm 发表的内容:
有点很关键的是,我们一直说的辩论认知应该限制在一些比较基本的认知上,比如不是吵架,思想的争辩等等,其他主观得看法,不是我们应该限制的,这个度必须掌握好。

没错,目前评分表对这个的处理是限定了基本上大家都觉得应该衡量的5个方面,然后由评委主观判定在各个方面的双方表现值。5个方面等权重,以及各环节分权重是按照传统辩论赛评判的比例来处理的,我一开始也担心这个权重会不会出问题,从现实来看大家也还是认可的。
到是在解读与说明的制定上,我们现在还在摸索。尤其是在怎么样有效限定辩手的辩论不会在观众看来离题,又不至于因为解读的限定而扼杀了辩手对辩题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还兼顾辩题的平衡性不被破坏。这个目前还只是一种感觉和经验,能够清楚写下来的方法、条目还没有多少。这个也希望大家一起探索。
发表于 2006-5-25 17: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浙大求是杯评分系统

理论和技术层面我们前面已经探讨过了……
我觉得这个庞大的评分体系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怎么把它推销出去!

1.要么你就是比赛的组织者,所有组委会人员听命于你,能够承担各方面质疑的压力并一一给予解释;
2.要么你在辩论方面的权威地位可以极大地影响组委会的意志,使他们放手按照这套方案去操作并且对多出的工作量毫无怨言;
3.如果以上两点都不具备,就要有唐僧一般的唠叨功力和耐心,并且有搬铺盖到组委会主席家门口睡觉的觉悟。

好吧,我承认以上三点我都没有,还是继续埋头做提高辩论认知的工作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5-25 18: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浙大求是杯评分系统

我相信每个学校的辩论圈子里都有一些老大级的人物,像你、treeing、slot等人都是这样。如果老大们有兴趣采纳,则那两条都不成为问题了。毕竟主办方的意图是让比赛玩得更好,人家也希望有些专家顾问什么的~
=P
发表于 2006-5-25 18: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浙大求是杯评分系统

把评委累死算了……
发表于 2006-5-25 21: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浙大求是杯评分系统

感觉是缺乏具体的原则性指导。
我记得美国辩论学会的指引有几条很有意思的
其中一条是关于分数的:
评判当先判断比赛输赢,而后根据辩手表现分配分数
清除说明了胜负和分数的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00: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浙大求是杯评分系统

下面引用由smilesir2006/05/25 06:21pm 发表的内容:
把评委累死算了……

李兄试着用这表评一场就知道了,全是凭直觉,不算累的。
而且如果老师觉得累,可以再用简化表。就像我们半决赛时用的那样。

Just try it~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4 02:29 , Processed in 0.05742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