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岚星在 2006/05/25 00:42am 第 2 次编辑]
七、各轮辩题解读和说明制定程序: 1、首先由有经验的辩手、老师会同命题人(或报送人)共同制定辩题解读与说明。(这次实际操作是我和另一位辩手会同命题人制定,没有老师参与) 2、制定后,在校BBS相应板块公开,接受大家的意见。这一过程一般是一天时间。 3、根据网上回馈的意见修改后的文件,在领队会议抽签决定立场之前,提交所有领队审阅。如果领队们觉得有地方仍然不妥,当场讨论修改。(实际上基本没有太多修改意见) 4、领队会后,各队有48小时时间向组委会提出辩题解读与说明的修改意见。如果组委会专家组认为意见合理,予以修改后提交各队领队。(实际上本届比赛没有出现这一情况) 从事后的回顾来看,仅第三轮的辩题解读出现了较大的争议,但也并没有因此影响比赛。 ====================================== 初赛辩题解读与说明 上半区: 辩题: 娱乐节目在荧屏上日益增多是文化的进步 娱乐节目在荧屏上日益增多是文化的落后 解读: 近年来,各种综艺节目越来越多地在电视荧屏中出现,诸如《我猜》、《康熙来了》、《全民大闷锅》、《幸运52》、《开心大辞典》、《超级女声》等等。这些节目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娱乐放松的需要,另一方面却也引来了“低俗”、“媚俗”等等非议。那么,这类节目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说明: 1.“娱乐节目”的概念是相当模糊的,诸如体育节目也可以说成是广义的娱乐节目,甚至通过一些方式,新闻节目也可以带有强烈的娱乐成份——如《阿六头说新闻》、《新闻评书》等。因此辩题的核心是指以解读所述为代表的这一类综艺娱乐节目。 2.辩题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但问题的核心仍然是聚焦在目前大陆的电视界。因此辩论时可以引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事例为证,但核心是讨论目前中国大陆的整体环境下相应的问题。 ---------------------------------------
辩题解读与说明 第二轮,上半区 辩题: 正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反方: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解读: 这是两种价值观、人生观的争议。面对困境、危局,有的人誓不低头,不惜用生命和热血捍卫自己心中的理想与正义,如霸王自刎,如唐雎使秦;也有一些人忍辱负重,等时过境迁后图东山再起,如越王勾践,如赵氏孤儿。不管成功与失败,这两种人都有很多赢得了很多人的赞叹与敬仰。但当两种人生、两类故事放到一起时,这种完全不同的取舍却也引发了思想的碰撞:前者是一种气节还是一种鲁莽?后者是一种智慧还是一种软弱?在没有人确定未来会如何变化,没有人确定自己现在的选择将对未来产生何种影响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如何选择呢? 说明: 1.讨论的核心应该是:相比较而言,这两种价值观、人生观在现实社会中何者更应该得到肯定(不反对以史为鉴)。 2.辩论中,双方不应该把对方的观点做定义式的曲解——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是无谓的牺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就是吴三桂通敌等等。 3.一般而言,双方应该承认两种观念都值得肯定,只是何者“更值得”的争议。但如果辩手能够不通过定义式的曲解而自圆其说,则并不禁止某一方辩手完全否定对方所持的观念。 4.双方比赛中不能够借辩题而对对方实施人身攻击。 辩题解读与说明 第二轮,下半区 辩题: 正方: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 反方: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 解读: 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不断影响着人生的轨迹、社会的进程。其中文学名著往往以其深邃的内涵和巨大的声望在时代中激起澎湃的回响,而通俗文学作品却往往以其巨大的数量、贴近和深入生活的特点而润物无声。这种影响小到改变个人的日常行为,大到改变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进程。那么对于历史、社会、人类等诸多方面,何者影响更大呢? 说明: 1.文学名著不一定非得长篇大部头,通俗文学也并非不能有较高的知名度。二者甚至有很多重叠。但双方不应该就“通俗文学”和“文学名著”的概念作过多的纠缠。 2.对于当时的通俗文学演化为后来的文学名著,则文学名著的影响力界定为成为名著之后的影响力。对于文学名著演化为通俗文学的情况也做同样界定。 3.讨论的焦点是两类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使之“在理论和逻辑上应有”的影响力,但这并不排斥例证。 4.两类文学都以“整体”出现,不宜纠缠于“某一些文学名著比另一些通俗文学影响更大”这类局部比较。 --------------------------------------- 第三轮,上半区 辩题: 正方: 新闻价值比新闻道德更重要 / 反方:新闻道德比新闻价值更重要
解读: 去年5月9日,一场暴雨袭击了福建省厦门市,路上的水坑让不少骑车人摔了跟头。《东南快报》的摄影记者柳涛在狂风暴雨中手持相机等了一个多小时,抓拍到了一组一位骑车人在暴雨中遇到水坑摔倒的全过程的镜头。这组图片被发布后,立即引起了人们的争议。这同样让我们联想到1994年获得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的南非记者凯文•卡特的事件。有人认为这些记者很好的尽到的新闻的义务,正因为他们富有新闻价值的作品,道路水坑的问题、苏丹的叛乱饥荒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他们的做法值得肯定。也有人认为,新闻的更加真实、震撼,就真的比道德都还要重要么?当了记者就可以在道德上有特权么?有人指出,不够真实、不够震撼的新闻,将无法实现新闻的作用。也有人指出,忽视新闻道德将会使新闻界走入歧途。那么今天的新闻界面临着这样的争议、冲突的时候,应该何去何从呢?新闻价值与新闻道德究竟何者更重要呢? 说明: 1.本辩题探讨的是更重视新闻价值和更重视新闻道德,何者更能使新闻制度和新闻的更好的发展下去的问题。不应局限在一两个例子中某人应不应该做或应该怎样做某事,更不应在这样的问题上进行过多的争执。 2.本辩题为比较性辩题,双方应比较的是更看重新闻价值和新闻道德将会产生如何的不同,因此不能将对方贬低为不顾道德或者没有新闻价值。同时双方都应承认,新闻价值和新闻道德往往是不冲突的,更多时候是相辅相成,因此本辩题双方的观点应首先建构一个比较平台,发现双方的冲突,特别是双方不可得兼的时候(这种时候更能体现何者更重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交锋。 3.新闻价值主要应谈新闻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可以作为论点,但不应作为论证主体。 4.新闻道德也就是新闻从业人员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或成为新闻职业道德)。不应把新闻道德理解为超脱于社会道德规范的一种道德形式。(论文引证而得) 附录: 1993年,南非记者凯文•卡特和同伴去苏丹进行拍摄。卡特在拍摄过程中突然听到了一声微弱的哭泣,发现一个小女孩正艰难地向食品发放中心爬行。正当他蹲下来拍照时,一只大鹰落在镜头里面。卡特小心翼翼地选好角度,尽可能不让那只鹰受惊。后来卡特在那儿等了20分钟,希望抓住机会拍摄更具震撼力的作品。拍完照片后,卡特赶走了大鹰。注视着小女孩继续蹒跚而行。然后坐在树下,点起一支烟,念着上帝的名字放声恸哭。同伴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卡特不停地嘟嚷着想要拥抱他的女儿。凯文•卡特在获得大奖仅3个月后即走上不归之路。在他的遗体边,人们找到一张纸条:“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该事件同伴回忆录) 新闻道德也就是新闻职业道德。从一般意义上说,它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衡量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维系的、调整新闻从业人员之间,新闻从业人员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规范、范畴及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社会现象的总和。一句话,是新闻从业人员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论文摘记) 辩题解读与说明 第三轮,下半区 辩题: 正方:虚荣心主要体现精神追求 / 反方:虚荣心主要体现物质追求 解读: 人人都渴望被社会承认,都希望被别人关注与接纳,得到别人的羡慕与尊重。这种人类的自尊需要不是一件坏事,它促成了生命个体的不断完善,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但是,自尊的需要一旦过了头,自尊心就往往演变成虚荣心。俗语中“死要面子活受罪”和“打肿脸充胖子”,都是对虚荣心理的生动描述。虚荣心通常是指一个人为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满足自尊需要的心理表现。虚荣心的满足往往是既包含着物质追求又包含着精神追求,比如:有人通过对奢侈名牌、昂贵珍品的物质追求来满足他的虚荣心,同时获得别人羡慕的眼光也体现他对于虚荣心的精神追求。那么究竟,虚荣心主要体现精神追求还是物质追求呢? 说明: 1.不得对虚荣心进行泛化的解读,更不能将人合理进取心等一切对精神、物质的追求都归为虚荣心。 2.本辩题可能将牵扯到很多哲学术语与哲学观点,难以用统一的标准约束,因此解读对此不作要求。但各队所举出的哲学观点及术语解释必须有充分证据,所进行的哲学论证也必须合乎逻辑。不得仅以个人的观点出发进行定义与论证。 3.不得将辩题偷换成虚荣心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正方)、精神追求物质追求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应就虚荣心的满足途径主要是精神追求还是物质追求等方面进行论证,得出结论。 附录: 虚荣心理俗称“虚荣心”.是指一个人为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满足自尊需要的心理表现。虚荣心理实质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过于追求自身价值、自我满足的病态心理.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 “虚荣心是一种精神状态”,“虚的”就是“假的,空幻的”,物质追求作为基础,精神追求作为更高层次的追求。 --------------------------------------- 辩题: 正方:当今中国,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反方:当今中国,中庸之道不应该提倡 解读 自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等一代国学大师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日渐显现花果飘零之势。近年来,如何振兴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众多有识之士关注的话题。然而,全球化进程中东西文化的碰撞也让人们深思,传统文化——甚至包括一些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不能顺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文明演进的潮流,在整体上为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支持和促进作用。“中庸”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的一大要素,也在学界和民间经受着这种追问和辩驳。辩论双方要向大家展示的,也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说明 1.双方可以自由选取对“中庸”的阐释。但如果对方或观众对概念(包括“中庸之道”定义中的子概念)界定有所疑问,辩手必须能对自己所给的界定提供明确的出处。且此“出处”限定为学术论文或专著,并应该有一定的权威性。 2.判断是否应该提倡的标准应注重对当今中国的整体影响,不应该局限于诸如对学术界等个别领域发展的影响。 所有辩题解读与说明:打开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