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首先,我说的公论,指的是和多名不同辩论队的队员教练交流得来的结果(列举人名 有失礼貌),确实不可能涵盖所有队伍,所以如果大家批评说此论不够普遍,不够 “公”,我应当承认。不过这没有关系,等比赛上传之后大家都看过就可以得出更普 遍更“公”的公论了,大家可以等:) 二, 辩论赛讲道路要“深入浅出”我完全赞成。可是要讲到多么浅才算“浅出”呢? 我的看法是,评委无需是某辩题的专家,所以用太多专业术语致使评委听不懂 是辩论员没有做好,可是如果辩论员用的是比较精练的一般语言,而评委却听不懂, 一定要打比方,举例子,甚至讲个笑话笑一笑评委才能听得懂,记得住, 这合理吗?本来,辩论赛之所以要评委评判而不是观众投票,就是因为如果选择了更 理性,思维能力更强的人做评委,就是让他们去听,去判普通观众普通爱好者力不能 及之处,否则,评委的作用何在? 所以,我觉得“浅出”指的应当是用一般语言(非某学科专业术语)讲出来,讲清楚 如果辩论员做到这一点了,评委就必须听懂,否则那是评委不够专业,不能指责辩论 员没打比方,没讲笑话来帮助评委理解和记忆。 三, 新加坡的评委最听道理? 我的看法是,新加坡的评委确实比中国大陆的评委更重道理,相对的轻口语能力,但 不像台湾的评委是只听道理,不管口语如何。 其实从新加坡十多年前掀起华语辩论热之时,他的初衷就是弘扬华语,这个宗旨本来 很好,可是一旦用到辩论上,就隐含着鼓励表演,重视表演的意味。而辩论赛本身源 出西方,是纯粹的讲理比赛,评分单里完全是逻辑,举证等项目,和我们有大量讲演 辩风等项目的评分单大不相同。但是西方的辩论员也被要求有娴熟的口语能力,因为 讲演更好可以让评委影响更深刻,反应更快可以争取更多优势,风度更好可以博得 评委的好感,毕竟评委也是人,再怎么排除个人印象还是有些微影响的。而我们的评 分单把这些已经为辩论员博得在接受层面的优势的项目再拉出来评分,这样的做法 严重压榨了说理的空间,让辩论越来越变成做秀,让一些本身说理能力不足的辩士 可以凭借讲演能力和临场的诡辩就出来闯荡,而评委看着注重讲演,风度的辩论单 自己有时就不愿意太动脑筋,致使说的肤浅的队伍可以牟得利益,于是进一步使辩论 风气远离他原来的精神。 所以,我的看法是,应当把讲演,风度等评分排除在评分单之外,因为它们已经为 辩论员牟得潜在利益了,而这个又不是辩论赛最应该提倡的东西。应该大力这样做 的首当其冲的是大陆,其次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辩论的评委应当选取前资深辩论员或相关人员(如律师) 不应该选取专业教授或社会名流(因为他们容易有个人偏见) 这次亚太赛选取的部分评委质量很高,如叶纹豪先生,胡渐彪先生,一些马来西亚 辩论常驻裁判也很好,但也有一些评委是经理,董事,作家等,其实是不适合 做评委的。 至于改革,多说一句,台湾的朋友曾经和我说,台湾的辩论风气实在太重说理,使比 赛没人看,最佳辩士可以是严重口吃,应该改革,我赞成。 可是千万不能往大陆的方向改,口语太不重视固然不行,注重口语超过讲理本身就 实在太糟。 四, 至于有一些网友的批评的弦外之音,我其实心里也明白。 说到底,上海大学不是一所全国名校。所以潜在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和学术有关的活动 都不太行,辩论赛么,输了是理所应当,赢一次就是运气,要赢几次才可能叫人刮 目想看。可是我觉得很奇怪,且不论大陆高考制度如何不合理,如何错失优秀人才 高考总归不考辩论的,所以一个学校的综合声誉和辩论队如何没什么关系。 毕竟,辩论员所需的辩论爱好,辩论天赋,知识,尤其是文科的综合素质三项要求, 前二者和考试无关,后者考试的标准答案也考不出来,所以任何综合性大学只要严格 选拔和训练都可以出好的辩论队,事在人为(有些专业性强的大学可能选择学生时就 有倾向,不利优秀辩论员的出现,但也是不绝对的)。而大陆派出的队伍一般都是指 派,邀请而非比赛选拔,这是不合理的。所以, 一,全辩等大型赛事允许全国或所在地区所有学校报名参赛,公平选拔 二,评分单中剔除讲演,风度等项目,但在此方面向选手提出基本要求 三,选取与辩论有关的资深人士担当评委,以使评判更为合理 这是我对大陆辩论的三个希望,我相信有很多辩士会和我一样。 明天我就去西安了,也许会和打好比赛的台湾朋友在那里碰面交流:) 所以也会有很多天不能来论坛了 我以上的观点都是肺腑之言,和我的身份无关,我也不用避讳我是这次亚太赛 上海大学队的选手,大家对这次比赛我们的表现有什么评价其实都无所谓了 因为一切都要向前看,无论道路如何艰难,我们都会闯一闯, 挑战成见,挑战今天大陆辩论的风气,坚持我们“讲道理”不“说笑话”的原则 当然今天的败局也给了我们启示,也许师人之长技以攻之才是我们明天应该去做的 但是道路的弯折会变,方向却永不改变! 希望支持我的主张的同志们继续支持我 反对我的主张的人真诚的反对,就理论理的讨论 毕竟,对爱好辩论的人们来说,大家都是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