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xinxi在 2003/10/10 03:38pm 第 1 次编辑]
说说辩风的问题,辩风是个缩略语,可以代表辩论风格也可以指辩论风度。所以要区分开来谈。 评判们推崇的儒辩是针对花辩、雄辩、还有戏辩提出的概念,所以应该是指辩论风格,而不是辩论风度。可是如果按此理解的话,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就是辩论风格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我喜欢刚强勇猛,你喜欢引逗幽默,他喜欢成熟本色,观众口味不同,很难比较出高低上下,而且正是因为这些百花齐放的存在,才形成满园春色、瑰丽奇异的世界。当然,如果一种辩论风格过于极端而失去平衡的时候,也会造成不好的观感,但解决这个极端的问题绝对不是靠“儒”来解决,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上述的情况不存在,那么儒辩应该是指另一个层面的问题,辩论风度。可是什么是辩论风度,无疑诡辩、强词夺理、人身攻击等都属于辩论风度层面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说,辩风强硬就是风度不好,只要不是乱扣帽子、歪曲对方观点以混淆视听、断章取义、诡辩、强词夺理、人身攻击等内容,辩风强硬、语气严厉都是可以的。毕竟辩论也需要气势。99年的西安交大不是也被称为有些霸气吗,尽管它是缺点,但还不至于大到影响胜负的程度。政法大学全辩的比赛我没有看到,不敢妄加评论。但如果只是语气态度严厉和强硬的话,不至于影响最后的胜负。那种自说自话,乱扣帽子、诡辩、肆意歪曲对方观点的辩论员实在是风度更为恶劣。 再来说说“强奸”。这个例子不是不可以使用,而且可能谁是反方都会使用,但是在这样一个场合,如此频繁的使用,尤其在对方还有女同学的时候,频繁的使用,最后对方的女同学羞得都不好意思站起来了,这就不是风格层面的问题,而是风度层面的问题。不要说赵林“吐血”,我和我的很多朋友都非常非常的反感,差点都成了秦琼。不要说武大那天表现有多么精彩和辩题有多么不平等,就冲这个风度问题,如果不是那几个很难很难的评委,恐怕当时胜负就定了。 我清楚的记得余秋雨在95年国辩上曾经指出在辩论赛中不要频繁的引用政治观点和政治术语。这里说的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强奸的例子也是这样,不是不可以用,而是怎么用。风格和风度之间的差别就是度的差别。其实在93年国辩上“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个辩题上,复旦大学就准备了性道德这个有力的武器论述跟温饱无关。但是几个队员都没有使用,后来教练还感到遗憾,我却觉得这真是个需要十分慎重使用的问题。辩论是一个讲究人文修养和文化品位的活动,不只是胜负,还有很多的人文内涵的内容。其实在准备万恶之源这道辩题的时候,武大有个立论是比较有力的,但考虑到在新加坡这种社会制度下,过多的使用无产阶级导师的观点是否不妥,有点当着和尚偏说道教好、当着宗教人士非要宣传无神论的顾虑,所以就没有使用,可见从立论开始,武大就将辩论风度纳入了考虑的范畴。 dean从来没对强奸的例子表过态,所以认为dean为此耿耿于怀,当然是小瞧了dean,所以南海兄,就这点上,说你是自以为是也不为过。另外就这个问题问dean,也不是风格的问题,而是风度的问题了。 最后,我们最好不要恨乌及屋,最好说事不说人,如果因此伤及无辜,不也是违背了我们的初衷吗?是不是啊,南海兄?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