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66|回复: 24

正: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多于文化殖民;反: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殖民多于文化交流;正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7 22: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江户川柯南 于 2011-9-28 09:00 编辑

(求检验架构)

谢谢主席,大家好。在全球化这一个趋势中,世界形成了地球村这一个整体,各种资讯与社会活动在地球村快速及广泛的流传。全球化使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逐渐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在政治上,我们成立了联合国,推行了国际法,在经济上,经济一体化带来了跨国企业的崛起及国际商务的流通,并将文化产业这一门新兴行业,纳入了世界经济的版图。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化进步。在世界史中,我们发现文化交流是一种不强迫,并给予多元选择的文化接触,而文化殖民则是具有强迫意味,并减少选项的文化碰撞。

因此,只要我方可以论证全球化降低了文化输出的强迫性,并使文化接触的管道越来越多元,我方立场便能成立。反之,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殖民则多于文化交流。

我方发现,全球化带来的文化交流多于文化殖民,理由有二。

第一,        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秩序,更有利于的文化交流。

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输出的方式不再是一个国家可以决定的,正如社会学家罗兰罗伯森所说,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也有了新的世界秩序。联合国于1945年签订的联合国宪章,反对国际关系上使用威胁和武力,而国际原则宣言也规定各民族都有追求文化发展的自主权。当全世界都必须遵循着国际间的法律时,强迫他人接受自己文化的文化殖民也失去了根据地。没有国际法前,日本可以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名义侵占南洋,强迫当地只有单一日本文化的存在。但现在,日本要输出自身的文化时,只可以选择用日剧、漫画等温和的方式,而不是利用枪支大炮来强迫别人。这种由强迫到尊重的转变,就是从文化殖民转向文化交流的体现。或许国际法的约束力还不够强,以致印尼排华事件依旧发生,但各国已经对霸道的文化殖民感到异常反感,并对印尼声声谴责,这难道不说明了全球化带来越来越多的文化交流吗?

第二,        全球化拉近文化输出的鸿沟,减少选择强迫,增加文化交流。

各位,在全球化刚开始的时候,西方强国对文化产业的意识相对较高,也拥有更好的技术去进行文化输出。大量涌入的西方文化让我们不禁担忧,会不会被西方文化强势洗脑。因为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让我们无从选择,只能被迫的接受单向涌入的西方文化。但其实,这只是一个迷思。因为在全球化时代,无边界的网际网络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平台,提高了各国对文化产业输出的能力。这使到各国文化输出之间的鸿沟渐渐拉近。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道,亚太地区和欧美地区的文化市场占有率的差距在8年内就拉近了25%。当文化市场越来越百花齐放,我们也不再被强迫选择,届时,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将会越来越灿烂。


发表于 2011-9-28 16: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户川柯南 于 2011-9-28 09:04 编辑

先赞一下楼主!整篇架构可以说是逻辑十分严密的。我准备先说一下我对这个架构的理解,然后再说说我的看法。如果我理解错了,那楼主就不用管我的看法了,直接指出我的理解错在哪里。

整篇架构的立论标准是:选择性是否增强,强制性是否削弱。如果全球化之后,大家的选择性增强(选项增多),并且面对的强制性减弱,则说明交流多于殖民;而反之,则说明殖民多于交流。进而,全篇从两个角度来立论。一是国际法和国际公约,至少在条文上否定了强制性的文化输出,也就是说,文化输出的强制性至少在法理上没有依据。并且,印尼排华一例,在事实上说明这种违反国际准则的强制性事件虽然偶尔存在、但已经越来越不能为人们所接受。二是新媒体的出现为各国文化都提供了发展空间,导致了一些原本声音处于弱势的文化如今也有了展示的空间和舞台,这说明文化的选择性越来越强。

如果我的理解没错的话,那么我再来说说我的看法。整体上讲,这个逻辑本身是自圆其说的,也是挑不出毛病的。但是,对手可以在承认标准的同时却在细节上否定您的两个方面

第一,文化输出的强制性真的削弱了吗?目前关于何谓民主、何谓秩序,主要仍然有经济发达国家所界定。不少亚非国家被无端地定义为独裁。反对亚非政府,就叫做民主活动;而反对发达国家首脑,便叫扰乱公共秩序。对新闻集团的查处,叫做正常司法调查;而亚非国家对于虚假新闻的调查,便叫做打压言论自由。经济领域亦是如此。屡屡出现的关于石油、稀土、汇率等等方面的摩擦,也凸现了发达国家对于经济秩序的强制性。发达国家说你没有遵守入世承诺,那你就得接受制裁;发达国家说你汇率太低,那你就得提升。这不是强制吗?

第二,选项并没有增多。我们看似可以在一起讨论不同文化之间的东西,但实际上却很有限。一说我们谈谈民主吧,大家就说中国怎么怎么样;一说我们谈谈人权吧,大家还是说中国怎么怎么样......。谁要是说一句“我觉得发达国家也存在某某问题”,就会招来一致的抨击。这叫做选项增多吗?是的,中国可以向外输出一个孔子,展示一下旗袍、教人家包包饺子,但这就叫做选项增多吗?这也太简单了吧。

事实上,全球化带来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贫富不均现象没有削弱。而在经济实力有很大差异的情况下,强者对弱者的殖民又怎么避免?百余年前,推翻幕府的日本发展起来,而闭关锁国的清朝落后下去,不也是经济水平之间的差距带来了文化殖民吗?或许,眼下有国际法和国际公约。但是,这些又是谁制定的呢?还不是那些发达国家制定的吗?这与近百年前的巴黎和会又有多大区别呢?所以,经济发展的差距不缩小,文化殖民就不会消亡。而全球化,很遗憾,它只能导致经济差距的进一步增大,却没有缩小。

当然,我并不是说楼主的架构不够好。毕竟,不存在无法进攻的架构。我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准备好对方从经济差距拉大带来的发言权差距入手的进攻,或许可以更完备一些。楼主觉得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9-28 18: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户川柯南 发表于 2011-9-28 16:59
先赞一下楼主!整篇架构可以说是逻辑十分严密的。我准备先说一下我对这个架构的理解,然后再说说我的看法。 ...

谢谢版主的回答。

对于两点疑问的反驳如下
-根据历史学家汤因比,民主、自由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并不意味着文化在全球化下被统一或同化,因为这些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处于本土化的进程之中,从而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这也可以显示了为什么同样是民主,也会存在着君主立宪制,垂直式民主等各种不同的民主模式这一点还会继续推得更深,那就是人类文明的进化不一定就是文化殖民,和帝王制比起来,多数人的选择的民主总比少数人的暴力来得好一些。
-而对于亚非的例子,我不是太熟悉,但是想请问这些活动是由人民发起的吗?还是当权者执行的呢?还望版主解惑。

对于经济差距拉大的这一点,当时不考虑的原因在于,全球化究竟拉大还是缩小了经济鸿沟,本身就是一件无法断定的事。而且,就算我能够主宰你的经济,就代表我能够主宰你的文化吗?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可是中国能叫美国人不说英文说中文,不吃西餐吃中餐吗?

这是一些可能会用到的反驳,版主觉得如何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9-28 18: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户川柯南 发表于 2011-9-28 16:59
先赞一下楼主!整篇架构可以说是逻辑十分严密的。我准备先说一下我对这个架构的理解,然后再说说我的看法。 ...

补充一下,我在场上甚至可以承认在西方依旧有着一些强权暴力,只不过相对以往明目张胆的侵略,现在已经大幅度减少,就算是经济制裁言论压制,也需要看国际社会的眼色行事,就连美国这个国际流氓也需要给联合国几分薄面,这就是强制性减少的体现。
发表于 2011-9-29 03: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户川柯南 于 2011-9-28 21:39 编辑
zz88sleep 发表于 2011-9-28 10:32
谢谢版主的回答。

对于两点疑问的反驳如下


首先,很认同您最后补充的那一点。全球化下,大家不论做什么都不再那么暴力。就算是想做一些过分的事情,也得先翻翻国际法或跳跃,或者自己倡导颁布一个,以便给自己找个理由。而以前,强国直接就是“老子就是揍你了,你怎么着吧?”这个角度看来,现在还是有进步的。但这带来两个问题:
第一,只有暴力才叫殖民吗?好像我们在一开始的立论中也没这么说。那么强国用国际条约给自己找借口搪塞,甚至自创法条,是不是也可以干殖民的事情呢?
第二,这个暴力血腥程度减少的过程,是全球化带来的吗?对方可以辩称,是经济利益权衡的结果。

接下来,您的反驳我不认为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又一个小问题。您说到,民主化的进程速度各有不同,但大方向一致。可是,速度快的国家或地区强迫速度较慢的国家或地区提速,或者嘲笑速度慢的国家或地区,这个是不是也有强制意味呢?当然,虽然反方也依然可以守住正方的进攻,但您的反驳已经达到了攻守易位的效果,是很好的。

最后,至于亚非的例子,咳,我不想给论坛惹麻烦。这么说吧,某个鼓励大家生病不吃药的团体,在海外却被当成宗教信仰自由受到迫害的对象得以同情,这个也体现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对亚非文化的强制性干预吧。

不过,还有一点您说的很对。全球化是否拉大经济差距,这本身就是一个尚未证明的命题。直接以此来支持反方观点,反方会比较吃力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9-29 10: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户川柯南 发表于 2011-9-29 03:17
首先,很认同您最后补充的那一点。全球化下,大家不论做什么都不再那么暴力。就算是想做一些过分的事情 ...

殖民的主要本质是强迫性,所以暴力自然而然是其中一种了。另外一种就是你所说的软暴力了。从这一个层面我们可以论证的是强迫的种类减少了,过后我的第二个论点则是论证程度减少了。至于那一个经济利益权衡的辩称,的确比较难明确判断,可能会需要运用到一些技术上的压迫,例如国际法联合宣言是为了哪一个国家的经济利益?联合国宪章为什么国家争取了经济利益?
希望大家一起进步的快一点,有一些国家是嘲笑,有一些国家是恨铁不成钢,我想这和强迫并不会有太大的关联。甚至还是有一些国家,例如不丹和文莱,依旧维持着君主制。
看来亚非的例子挺敏感的,呵呵。
发表于 2011-9-30 13: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什么完整的思路,主要是一点对于"文化殖民"这个概念的理解吧.
首先,我想知道在楼主的架构中"同化"是属于哪部分.
其次,以利诱而使民异,以美言而惑视听,是属于殖民还是交流?

咳,其实我还是在说版主不好说的亚非的例子...
就实际而言,在现实生活中,还是那样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已.
民众往往会在一些并不注意的地方,下意识的接受其他国家的思想和文化.
而这种方法,是不是一种隐性的殖民呢?

在最后,还有一个问题.
"民众自主的选择"就不是殖民了么?
各国殖民时期的带路党都不少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5: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huiyue34 发表于 2011-9-30 13:33
还没什么完整的思路,主要是一点对于"文化殖民"这个概念的理解吧.
首先,我想知道在楼主的架构中"同化"是属于 ...

其实,你所说的那些有一点结果论了,那就是以文化有没有改变这一个结果来作为判断是不是殖民。
但是我想先问问,日本当初逼着小孩学日语,不学就枪毙这一件事有没有改变中国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语言文化?
而这一种强迫灌输文化的手段,算不算文化殖民?
因为其实文化殖民并不是一个结果,而只是一种传播文化的手段。
发表于 2011-9-30 17: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zz88sleep 发表于 2011-9-30 15:07
其实,你所说的那些有一点结果论了,那就是以文化有没有改变这一个结果来作为判断是不是殖民。
但是我想 ...

那个,首先声明一下,我一向是结果论的支持者.反应到现实中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不过这是题外话.

这儿还是说一下.
我对文化殖民的理解不在于"文化被改变",而在于"文化以谁为主体而被改变".
假使文化的变化,是以原有的文化为主体,以外来文化为吸收.这自然是文化交流.
但是假如文化的变化,是以外来文化为主体,原有的文化被不断抛弃.这自然就是殖民.
我之所以如此定义,也是依照通常的交流与殖民的定义而来.
帝国殖民为什么被称之为殖民?就是因为原有的主权被剥夺,原有国家的各种利益被攫取.
放到文化层面也是如此理解.原有的文化几乎被全盘否定,被彻底舍弃,那就是殖民.若原有文化去吸收去进化,那就是交流.

所以我说,我主要对于"文化殖民"这个概念的理解上不同而已.
单就架构而言,你的已经很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17: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huiyue34 发表于 2011-9-30 17:13
那个,首先声明一下,我一向是结果论的支持者.反应到现实中就是典型的实用主义.不过这是题外话.

这儿还是 ...

可是文化的主体要怎么划分呢?
旗袍开了高衩,主体是旗袍还是高叉?
而且有时候,文化的改变没有作为的对或错,而是更适合我们的,就留了下来,就好像以往郑乐取代了周乐一样,当初孔子也认为这是一种文化殖民,但到后来,中华文化依旧留了下来。这也是为什么以手段来划分文化殖民与文化交流,而不是以结果。
而同样的,就算日本逼中国人学日语不成功,我们依旧不会认为这不是文化殖民一样。

发表于 2011-9-30 21: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zz88sleep 发表于 2011-9-30 17:43
可是文化的主体要怎么划分呢?
旗袍开了高衩,主体是旗袍还是高叉?
而且有时候,文化的改变没有作为的 ...

这儿是我描述有所失当."文化以谁为主体而被改变"应该是"改变过程中以谁的文化为主体".所以第一个问题就不回答了.

第二个问题.
文化殖民是相对的,是有时限的.
在当时是殖民,但当这种文化被完全接受并且成功取替了原有文化的地位以后,自然这种文化就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本土文化"了.

第三个问题.
过程和结果本身是统一的,没有过程就不会有结果.
我一向将过程本身视为一种"结果".
回过头来说,你的举例,只证明了"手段的差异是区别文化殖民和文化交流的方法之一",而不曾证明"文化殖民和文化交流只能通过手段不同来区分".
事实上也是如此,如果通过利诱等方式去使得民众自主的去接受文化的改变最终消灭原有"本土文化"的痕迹.
说这不是殖民,恐怕没多少人会信服吧.
而在现实情况下,无非是利诱的比较隐蔽方法也比较多样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23: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huiyue34 发表于 2011-9-30 21:14
这儿是我描述有所失当."文化以谁为主体而被改变"应该是"改变过程中以谁的文化为主体".所以第一个问题就不 ...

问题是,怎么判断主体?用钢琴弹出两泉映月,主体是钢琴还是这首曲子?
这不会很难判断吗?

至于你说的第二点,我承认这是一种强迫,选择强迫,或者可以被称为柔性强迫,这个时候就会丢出数据证明这一种强迫其实是越来越少的,因为我们的选择其实是越来越多的。

发表于 2011-10-1 10: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zz88sleep 发表于 2011-9-30 23:17
问题是,怎么判断主体?用钢琴弹出两泉映月,主体是钢琴还是这首曲子?
这不会很难判断吗?

第一个问题.
你这个举例并不恰当啊.钢琴弹奏本身就是一个体系,一件事的共同组成部分.你要我去分他孰为主体,岂不是强人所难.这和要求别人去区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谁是主体中华文明的主体是一个性质.因为他们本身是无法成为一个主体的.
但与之相反.假如我们要钢琴和二胡一起演奏,那我们就可以去谈究竟这个演奏过程中,是钢琴为主体还是二胡为主体.这才是主辅的区分么.
同样的,在文化交流或者文化殖民的过程中,必然有着一个主体.
以我国文化而论,儒家思想是,道家思想是,现存的普遍流传的佛家思想,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小农思想也是;古礼是,古乐是,唐诗宋词是,流行歌曲也是,从上层到下层,从高雅到低俗,这些纷繁复杂的种种构成了中华文化.
然而假如在外来文化的作用下,儒家思想被抛弃,道家思想成上帝,佛家思想不见影,小农思想被彻底贬低,艺术更是完全被占据的话.那自然就是殖民,这也就是在"交流"过程中,主体地位被剥夺的体现.
但假如是儒家思想吸收了新的文化,更加的进步,道家思想应时而化,小农们前进团结又独立.艺术也推陈出新占据主流.那自然是在整个过程中作为主体而去交流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缺点.

归根结底,还是文化自身的独立性能否保持而已.
发表于 2011-10-5 23: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移贴到辩词区,很不错的帖子。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0: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huiyue34 发表于 2011-10-1 10:53
第一个问题.
你这个举例并不恰当啊.钢琴弹奏本身就是一个体系,一件事的共同组成部分.你要我去分他孰为主 ...

“然而假如在外来文化的作用下,儒家思想被抛弃,道家思想成上帝,佛家思想不见影,小农思想被彻底贬低,艺术更是完全被占据的话.那自然就是殖民,这也就是在"交流"过程中,主体地位被剥夺的体现.
但假如是儒家思想吸收了新的文化,更加的进步,道家思想应时而化,小农们前进团结又独立.艺术也推陈出新占据主流.那自然是在整个过程中作为主体而去交流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缺点.”

可是这一点不是基本上没有办法判断吗?女子十二乐坊弹奏的音乐是以国乐还是西洋音乐为主体?周杰伦的中国风是以钢琴小调为主体还是中国韵味为主体?或者说麦当劳的发财汉堡包明明走的就是过年时期利用华人传统口味抢占华人市场,卖的却是汉堡,这又是以谁为主体呢?
对我来说这是最难划分的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0: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风的男孩 发表于 2011-10-5 23:57
建议移贴到辩词区,很不错的帖子。

谢谢夸奖。可是我不会转移帖子的方法。
发表于 2011-10-6 18: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zz88sleep 发表于 2011-10-6 10:31
谢谢夸奖。可是我不会转移帖子的方法。

转移帖子的话需要呼叫斑竹.比如柯南版.

回到话题.

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多数有着明确的中国风,不过是在基础上混入了新时代的各类乐器和一些风格而已.
周杰伦的严格不能说是中国风,他对于不同专辑的定位是不同的.不同歌曲的意义也是不同的.整体上来说只能说是中西参半而已.

你瞧,这不就分出来了.(茶)

前面是玩笑一下.

话说回来,在谈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实证固然可以,但却失之繁冗.
真正到场上肯定就只能靠演绎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8: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huiyue34 发表于 2011-10-6 18:11
转移帖子的话需要呼叫斑竹.比如柯南版.

回到话题.

呵呵
还是喜欢明确的东西
不过跟你讨论实在有意思
有msn吗?
发表于 2011-10-6 18: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zz88sleep 发表于 2011-10-6 18:23
呵呵
还是喜欢明确的东西
不过跟你讨论实在有意思

很少上MSN啊.

QQ可以么?

还是说我就此找回MSN天天挂着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6 19: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huiyue34 发表于 2011-10-6 18:36
很少上MSN啊.

QQ可以么?

马来西亚这里几乎没有人用qq的
呵呵
你是什么大学的?
还在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6 11:54 , Processed in 0.06527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