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兰天风赛评:
时间:2005年
对阵:华中师范大学VS武汉大学
题目:影视剧中的方言倾向值得被提倡/影视剧中的方言倾向不值得被提倡
这个题目我在网上确认过好多次,也不知道最后有没有写对。前几次的战报写的都是金秋的比赛,讲的是武大的内战故事,这次我们讲讲武大的外战故事。这场比赛有着非凡的意义,武大在省内不再是王者不败,在理论和操作层面全面被对手克制,终于见到比贺捷更天马行空的四辩……
战斗发生在当年顺爽杯的半决赛上。在04年举办的首届顺爽赛中,武大的阵容以01级为主,阵容的强悍程度用以下几个名字就能体现:文学院的张冰冰前辈,电信院的赵淼、张弦前辈,历史院的江岩前辈……反正是要多强就有多强,毕竟这也是01年国辩之后武大首次参加省级规模的正式比赛,学校的重视度还是比较高的。最终武大也如愿将冠军带回到珞珈山上,但在当时,武大仍然没有校队的常设编制,还是保持着有比赛就从各院直接抽调人手进行集训的传统,这也就为05年的这场失败埋下伏笔。
在05年的春天,武大终于开始组建常设的校辩论队,首次面向全校公开选拔队员,这也象征着03黄金一代的正式形成。仅仅一个月之后,第二届顺爽赛拉开帷幕,尽管这些03级校队的成员在之前和后来的金秋中都有上佳发挥,不过在刚刚进入校队一个月的时候,就要去肩负如此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多少还是有点仓促上阵的感觉。另一方面,武大在经过以余磊前辈为代表的颠峰时期之后,辩论的水平是沿抛物线逐渐下降的,而省内别的队伍的状态却是正在沿抛物线不断上升的,尤其是华师,在海峡杯的表现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这样两支队伍的碰撞,可以说就是省内的最强对抗,华师的出场阵容我不太清楚,而武大这边则是以曾诚学姐为核心,肖涵、李小宇和贺捷这些03级的代表人物也悉数上阵。
很多人都说这个题目是个病题,“倾向”和“提倡”存在词义重复的嫌疑,不过这并不是本题的关键。方言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体现,与影视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结合,通过大众传媒这个媒介来传播,会涉及到文化、道德、习俗、法律、经济等等问题,最终通过“值得”所承载的某种价值观来作出价值判断。因此,选择正确的立论制高点,尽可能占据到更有利的价值层面,无疑是比赛中最重要的制胜因素。对于正方来说,扣住文化习俗这部分,讲出方言与地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就算是圆满完成任务,事实上,华师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们使核心论点看起来简单易懂,在操作手法上争取丰富多彩,这就让他们的理论体系显得简洁明快而又不枯燥乏味,这也是一条规律的很好体现:从各个角度去翻过来倒过去地讲一句话的道理,基本上就能够赢得比赛。
武大刚好相反,偏偏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困难化。立论三个点等于是三路出击,既要论证方言不必然体现艺术和文化,又要论证没有商业价值,还要论证坏的影响有哪些。其实我总觉得,在这样的辩题中间,谈钱是个不太好的事情,比如艺术商品化这个题目,要想证明利大于弊,一定要从满足大众需求这个角度入手,物美价廉货币投票之类的道理就算再怎么正确,最好也别拿到台面上来讲。后来武大在攻辩中也尝试从这方面进攻,不幸的是曾诚学姐与对方吵起架来,整体效果大打折扣,这是后话,等会儿再讲。
就我看来,整个理论体系首先在于取势。对方必然是悲天悯人的作风,拿出一种文化大使的形象来,这时候千万不能跟人家在小处计较,要跟对方拼宏观比大气磅礴。所以,说方言未必能代表文化艺术,拍方言影视剧在经济成本上太亏,对于普通话的使用有影响,这其实都已经落在微观层面上。真正宏观的东西,对方四辩在总结陈词中略微提到,武大在立论的第三点也有提到,就是传媒学中所说的受众选择。方言剧的出现,本身是为满足某一部分的受众群体的需要,但是一“倾向”再一“提倡”,就会冲击其余受众群体的选择权。所以武大应该先承认,方言剧的出现确实有一定积极性,再来告诉大家,如果大规模推广出去,让不想看或者看不懂方言剧的观众也只能无奈去看,这就是对个体权利的侵犯和媒体权力的滥用。把这个道理先摆清楚,接下来再去讲方言和艺术文化之间的关系,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之间的关系,就等于有主有次,有核心有辅助。武大在没有核心观点支撑的情况下,很快就在交锋环节中陷入被动,在二辩的攻辩中,李小宇曾说“普通话剧不会影响方言的使用”,结果对方用相同的逻辑再问:“为什么方言剧就必然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幸好李小宇利用丰富的经验,将所剩无几的环节时间耗光,不然在这里武大就已经明显落于下风。
其实方言和普通话之间本来就没什么冲突,我见过很多人既能讲好普通话也能讲好武汉话,这个主要还是取决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本来也用不着拿到台上来说。武大估计是打算把四面出击的策略进行到底,于是在三辩的攻辩中,曾诚学姐施展出武大的招牌操作,以无限数据流把对方给困死。问题的次序是先问方言有多少种,平均下来讲每种方言有多少人,再问拍一部电视剧要多少投入,然后要收回成本每个观众就要付很多钱。这个攻辩其实对方也可以无限扯,先说不能平均算讲每种方言的人数,再说收回成本可以政府补贴广告赞助,最后实在不行可以说拍一部电视剧用不同方言来配音。举个实例来说,湖南经视拍的《经视人家》,自然是用湖南话配音,然后湖北经视引入进来,就用的是武汉话配音。这里其实就有问题,因为湖北经视面向的是湖北省,如果你用普通话配音,自然没问题,但你用的是武汉话配音,等于就是把武汉话这种方言强加给全省的观众,这就属于方言倾销媒体权力滥用。再比如说,一群武汉人看《经视人家》,自然乐得很有劲头,但这中间如果有一个外地人,他听不懂武汉话,这让他会怎么想?会让他觉得缺乏群体感、安全感和归宿感。这就又给我们提出另一个规律的应用:一定要举平凡的事例或假设,容易让台下有共鸣感,高高在上理论高深只会让你远离群众。
在中间的攻辩环节,华师抱定决心,依旧是翻来覆去讲自己立论的道理,就死死抱着核心论点来作战。武大由于缺乏理论支撑,虽然各种语句打出去很热闹,但就是不能形成一击必杀的结局。等到自由辩论的时候,华师开始使用武大的办法来对付武大,“首先我们来看看××层面……再来看看××层面……”大概有三四个战场,就一直顺利地推进下去。武大的进攻战场和反驳战场在论坛中大家都能看到,道理实在是分得太散,不能形成核心战斗力的关键原因还是因为没有核心论点,到最后自然就被对方的节奏给带走。华师也很聪明,尽管武大的反驳战场还是很到位,但是华师根本就不理你的回答,只管按着自己的节奏走,而武大却总是要追着对方的回答来刨根问底。在自由辩论的操作中,大家都知道强推的概念,其实强推的要义在于不受对方回答所影响,不是不理对方的回答。想想看,你自己在场下准备这么久的东西,无论是内涵还是熟练程度,肯定比你场上临时反应出来的东西要好,所以你当然应该尽可能去展示出你准备的东西。反过来说,对方的回答往往都不怎么样,如果你非要去跟他纠缠,就等于你自降身份,和对方在技术和内涵很低的地方讨论,这又会有什么好结果呢?所以自由辩论,必须是快打快结快转,不然就要和对方纠缠,一纠缠两边就等于都失去章法,一纠缠往往就要开始讲道理。
说到这里,比赛的部分已经很清楚,武大已经无力回天。这场比赛对于武大来说,未必是坏事情,拳头只有缩回来才能更好地打出去,经历失败才能让人真正找到某些经验。在省内各大高校辩论水平飞速发展的现实面前,武大如何保住领先地位,重新树立颠峰王者的形象,行政体制的健全和发展固然重要,然而同道中人继续努力和求索,才是更为根本和关键的因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