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704|回复: 39

求解释!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6 11: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刚刚看了2005年顺爽杯 华中师范大学对武汉大学的比赛,题目是影视作品中的方言倾向是否值得提倡。
结果是华中师范大学胜了,但是不太明白。裁判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是依据什么判定胜负的?
希望大神们指导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11-8-16 11: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附上比赛链接。。。http://www.bianlun.net/forum.php ... id=47291&extra=
发表于 2011-8-16 11: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请版主什么的移此帖至“辩论赛与辩词评析”。
发表于 2011-8-16 11: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Rowlin 发表于 2011-8-16 11:12
申请版主什么的移此帖至“辩论赛与辩词评析”。

应该是公平与效率板块吧。。。既然楼主点名要大神点评,我就不小丑跳梁了吧。
发表于 2011-8-16 12: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梭伦的沦陷 发表于 2011-8-16 11:16
应该是公平与效率板块吧。。。既然楼主点名要大神点评,我就不小丑跳梁了吧。

哦,对对~
LZ这么一说,咱一般人都不敢乱说了。
发表于 2011-8-16 21: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大学兰天风赛评:

时间:2005年
  对阵:华中师范大学VS武汉大学
  题目:影视剧中的方言倾向值得被提倡/影视剧中的方言倾向不值得被提倡
  这个题目我在网上确认过好多次,也不知道最后有没有写对。前几次的战报写的都是金秋的比赛,讲的是武大的内战故事,这次我们讲讲武大的外战故事。这场比赛有着非凡的意义,武大在省内不再是王者不败,在理论和操作层面全面被对手克制,终于见到比贺捷更天马行空的四辩……
  战斗发生在当年顺爽杯的半决赛上。在04年举办的首届顺爽赛中,武大的阵容以01级为主,阵容的强悍程度用以下几个名字就能体现:文学院的张冰冰前辈,电信院的赵淼、张弦前辈,历史院的江岩前辈……反正是要多强就有多强,毕竟这也是01年国辩之后武大首次参加省级规模的正式比赛,学校的重视度还是比较高的。最终武大也如愿将冠军带回到珞珈山上,但在当时,武大仍然没有校队的常设编制,还是保持着有比赛就从各院直接抽调人手进行集训的传统,这也就为05年的这场失败埋下伏笔。
  在05年的春天,武大终于开始组建常设的校辩论队,首次面向全校公开选拔队员,这也象征着03黄金一代的正式形成。仅仅一个月之后,第二届顺爽赛拉开帷幕,尽管这些03级校队的成员在之前和后来的金秋中都有上佳发挥,不过在刚刚进入校队一个月的时候,就要去肩负如此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多少还是有点仓促上阵的感觉。另一方面,武大在经过以余磊前辈为代表的颠峰时期之后,辩论的水平是沿抛物线逐渐下降的,而省内别的队伍的状态却是正在沿抛物线不断上升的,尤其是华师,在海峡杯的表现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这样两支队伍的碰撞,可以说就是省内的最强对抗,华师的出场阵容我不太清楚,而武大这边则是以曾诚学姐为核心,肖涵、李小宇和贺捷这些03级的代表人物也悉数上阵。
  很多人都说这个题目是个病题,“倾向”和“提倡”存在词义重复的嫌疑,不过这并不是本题的关键。方言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体现,与影视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结合,通过大众传媒这个媒介来传播,会涉及到文化、道德、习俗、法律、经济等等问题,最终通过“值得”所承载的某种价值观来作出价值判断。因此,选择正确的立论制高点,尽可能占据到更有利的价值层面,无疑是比赛中最重要的制胜因素。对于正方来说,扣住文化习俗这部分,讲出方言与地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就算是圆满完成任务,事实上,华师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们使核心论点看起来简单易懂,在操作手法上争取丰富多彩,这就让他们的理论体系显得简洁明快而又不枯燥乏味,这也是一条规律的很好体现:从各个角度去翻过来倒过去地讲一句话的道理,基本上就能够赢得比赛。
  武大刚好相反,偏偏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困难化。立论三个点等于是三路出击,既要论证方言不必然体现艺术和文化,又要论证没有商业价值,还要论证坏的影响有哪些。其实我总觉得,在这样的辩题中间,谈钱是个不太好的事情,比如艺术商品化这个题目,要想证明利大于弊,一定要从满足大众需求这个角度入手,物美价廉货币投票之类的道理就算再怎么正确,最好也别拿到台面上来讲。后来武大在攻辩中也尝试从这方面进攻,不幸的是曾诚学姐与对方吵起架来,整体效果大打折扣,这是后话,等会儿再讲。
  就我看来,整个理论体系首先在于取势。对方必然是悲天悯人的作风,拿出一种文化大使的形象来,这时候千万不能跟人家在小处计较,要跟对方拼宏观比大气磅礴。所以,说方言未必能代表文化艺术,拍方言影视剧在经济成本上太亏,对于普通话的使用有影响,这其实都已经落在微观层面上。真正宏观的东西,对方四辩在总结陈词中略微提到,武大在立论的第三点也有提到,就是传媒学中所说的受众选择。方言剧的出现,本身是为满足某一部分的受众群体的需要,但是一“倾向”再一“提倡”,就会冲击其余受众群体的选择权。所以武大应该先承认,方言剧的出现确实有一定积极性,再来告诉大家,如果大规模推广出去,让不想看或者看不懂方言剧的观众也只能无奈去看,这就是对个体权利的侵犯和媒体权力的滥用。把这个道理先摆清楚,接下来再去讲方言和艺术文化之间的关系,方言和推广普通话之间的关系,就等于有主有次,有核心有辅助。武大在没有核心观点支撑的情况下,很快就在交锋环节中陷入被动,在二辩的攻辩中,李小宇曾说“普通话剧不会影响方言的使用”,结果对方用相同的逻辑再问:“为什么方言剧就必然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幸好李小宇利用丰富的经验,将所剩无几的环节时间耗光,不然在这里武大就已经明显落于下风。
  其实方言和普通话之间本来就没什么冲突,我见过很多人既能讲好普通话也能讲好武汉话,这个主要还是取决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本来也用不着拿到台上来说。武大估计是打算把四面出击的策略进行到底,于是在三辩的攻辩中,曾诚学姐施展出武大的招牌操作,以无限数据流把对方给困死。问题的次序是先问方言有多少种,平均下来讲每种方言有多少人,再问拍一部电视剧要多少投入,然后要收回成本每个观众就要付很多钱。这个攻辩其实对方也可以无限扯,先说不能平均算讲每种方言的人数,再说收回成本可以政府补贴广告赞助,最后实在不行可以说拍一部电视剧用不同方言来配音。举个实例来说,湖南经视拍的《经视人家》,自然是用湖南话配音,然后湖北经视引入进来,就用的是武汉话配音。这里其实就有问题,因为湖北经视面向的是湖北省,如果你用普通话配音,自然没问题,但你用的是武汉话配音,等于就是把武汉话这种方言强加给全省的观众,这就属于方言倾销媒体权力滥用。再比如说,一群武汉人看《经视人家》,自然乐得很有劲头,但这中间如果有一个外地人,他听不懂武汉话,这让他会怎么想?会让他觉得缺乏群体感、安全感和归宿感。这就又给我们提出另一个规律的应用:一定要举平凡的事例或假设,容易让台下有共鸣感,高高在上理论高深只会让你远离群众。
  在中间的攻辩环节,华师抱定决心,依旧是翻来覆去讲自己立论的道理,就死死抱着核心论点来作战。武大由于缺乏理论支撑,虽然各种语句打出去很热闹,但就是不能形成一击必杀的结局。等到自由辩论的时候,华师开始使用武大的办法来对付武大,“首先我们来看看××层面……再来看看××层面……”大概有三四个战场,就一直顺利地推进下去。武大的进攻战场和反驳战场在论坛中大家都能看到,道理实在是分得太散,不能形成核心战斗力的关键原因还是因为没有核心论点,到最后自然就被对方的节奏给带走。华师也很聪明,尽管武大的反驳战场还是很到位,但是华师根本就不理你的回答,只管按着自己的节奏走,而武大却总是要追着对方的回答来刨根问底。在自由辩论的操作中,大家都知道强推的概念,其实强推的要义在于不受对方回答所影响,不是不理对方的回答。想想看,你自己在场下准备这么久的东西,无论是内涵还是熟练程度,肯定比你场上临时反应出来的东西要好,所以你当然应该尽可能去展示出你准备的东西。反过来说,对方的回答往往都不怎么样,如果你非要去跟他纠缠,就等于你自降身份,和对方在技术和内涵很低的地方讨论,这又会有什么好结果呢?所以自由辩论,必须是快打快结快转,不然就要和对方纠缠,一纠缠两边就等于都失去章法,一纠缠往往就要开始讲道理。
  说到这里,比赛的部分已经很清楚,武大已经无力回天。这场比赛对于武大来说,未必是坏事情,拳头只有缩回来才能更好地打出去,经历失败才能让人真正找到某些经验。在省内各大高校辩论水平飞速发展的现实面前,武大如何保住领先地位,重新树立颠峰王者的形象,行政体制的健全和发展固然重要,然而同道中人继续努力和求索,才是更为根本和关键的因素吧。
发表于 2011-8-16 21: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科技大学教练杨小彦赛评
第一感觉,主席的废话真多。
第二感觉,背名人名语,真装x。

正一,语速还是有些慢.音调的话,以我通常的说法,就是没压好,音调经常往上漂
      立论怪怪的,好像很牵强,老实说,我要回带才能听出,正方想打多元化。

反一,武大的演讲训练明显好些,音调压了下去,不过还是偏慢了一些,字与字之间分的不是很清晰。
      立论似乎正常,但是说三个点,却没有看出哪个点能够主打,另一方面,武大对理论的保护依然不
      佳,可以这么说,01年吃的亏,这么多年没有改进。
      另外,千龙网的说服力配不上为他所花的时间。

正盘一:正二的语速总算正常了,甚至还有点偏快了。反方硬吃了无数的封闭问题,无语。

反盘一:问题的设计有问题,马甲总是要提醒一句,盘问请用封闭问题,这不是知识竞赛

正盘二:反方继续硬吃了无数的封闭问题,马甲只能感慨,这什么水平啊,答问题的基本功完全不过关。

反盘二:还是那一句,问题不是这么问的。哎。
-----------------------------------------------------------------------
基本上到这里可以盖棺了,虽然华师的一辩稿差了点,但是单凭盘问的封闭问题,已经把武大欺负的不行了。
武大的答问题跟问问题的水平,估计在自由辩论也是没救的。

自由辩论:头一分钟,俺就想说,武大的时间控制也太差了,每个人站起来都是20s+,看来缺席审判是免不了的
快进到最后,果然,被审了一分钟.
自由辩论的水品,,马甲只能说,攻击力不足的队伍,自由辩论通常都很闷,再加上武大的战术素养实在太让人无语了。马甲基本都是快进掉了。

反结,贺捷的发言,我不厚道的快进了。
正结,一视同仁,同样快进了
-------------------------------------------------------------------
附,其实点评的教授水平很高。
------------------------------------------------------------------

估计有人会不满意,我就多说一些。
先说武大,武大的战术素养很让人失望。连续不断的硬吃封闭问题,自由辩论的时间控制一塌糊涂。
这种问题是不应该出现在一个曾经的强队身上的。

再说华师,这场比赛还是有些特点的,至少盘问问出来的封闭问题,多少代表了一些辩论经验。当然
这些问题的质量,马甲的评价是,欺负弱队用的(对不起了,武大)。对抗的能力,马甲依然不看好
发表于 2011-8-16 21: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大学贺捷回忆录之05顺爽
        我主要关心的,不是你是不是失败了,而是你对失败是不是甘心。
        ——林肯
  05顺爽比赛,华语辩论网获得了网络合作方的资格。我在华语专版上广发广告,将各个参赛大学的资料发布在网上。那时候辩论圈比赛数量很少,所以一发布就引来很多关注。不像现在刚发布一条消息,就很快被新的比赛讯息淹没了。
由于是去年冠军,所以武大直接进入复赛。“结婚对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有利还是不利”。我们打有利,武汉理工大学打不利。这个题目的BT程度极大。按照教练陈闻晋老师的说法,事情之间的关系分三种:强关联,弱关联,无关联。而我们队员一致认为,结婚与完成学业之间根本就是无关联。
讨论两天之后,求胜心切的团委请来了武大辩坛元勋赵林老师。赵老师一拿到辩题就问,这个辩题中的“大学生”包不包括博士啊,硕士啊。如果包括,那对于他们来说,结婚会不会不利学业啊?见我们不说话,赵老师又说,当然啦,这样打的话,就没有意思。我们还是要立足于本科生。就打本科生,虽然难,但也不用怕。
赵老师继续说,这里的本科生,是不是指所有本科生啊?当然不是。是指有条件有意愿结婚的大学生。辩题是有针对性的。这一论述后来成为题目的题眼。因为当时我们总是想不通,如果结婚有利于大学生完成学业,是不是意味着大家都要去结婚呢?
比赛是在下午举行的,按照惯例,我们上午便到达武汉电视台香港路演播厅。这个地方我一共打过四场比赛,最后一场是08年首义决赛。化妆间里,女生先打扮完了。我和李小宇一起打扮。我因为唇红脸白没有什么装扮,李小宇则被画得认不出来。
比赛前是节目表演。我们是信管院体操队的表演,差强人意。而对方是一个街舞团。说实话,街舞与辩论赛委实不搭界,看的台下评委目无表情。武理的一辩是他们校新生赛最佳。二三四辩的三位男辩手则各有特色。比赛过程本身在后人眼里只是一个标准的技术操作流程,但是对于当时方兴未艾的技术转向期而言,于我们的震撼是很大的。当然,震撼更大的是陪练赛的效果——对手全部的点都早已演练过。在院队可遇不可求的效果在校队尽可独揽。彼时的校队可以说是在倾全校之力在打比赛。
由于煽情了一下,我的四辩陈词让我获得了最佳辩手称号。在现场观战的赵霏告诉我,她当时听了我“我们是有时间上网,有时间聊天,为什么偏偏没有时间为爱情负上一点点责任时”觉得特别感动——当然我知道,这是因为她正处于恋爱甜蜜期之中。赛后易仁涛对我说,你其他打的还行,就是不要压掌声嘛。手势是用来压对手的,不是用来压观众的。一句话有了效果就要坐下去。不要再多说了。我点头称是。
     第一场对理工大胜利之后,我们被易仁涛老大请去39度半唱歌。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校队人马鬼哭神嚎的摸样。我记得陈杰好像去了,唱了很久。李婷在夜半希声时一个人凑近大屏幕独唱——委实说不咋地。贾子年倒是挥手扮群众装。薛宇宁自始至终没有和代哲合唱。易仁涛喜欢唱一些看起来很口水的歌曲,比如陈小春。
    ——事后证明,在比赛过程进行中,切忌歌舞升平。这一点在此后金秋各队中加以贯彻。哪怕在金秋间隙,有人过生日,也一定不能唱K庆祝,而要等到金秋结束再来狂欢。所以,金秋不仅成了武大辩手的战场,还成了斋月。这日子苦熬过去,才有解脱一天。
    第二场的准备情况有些惨淡。赵林老师没有再来立论。刘翔飞去广东去兜售杰士邦。教练团陡然只剩下易仁涛和扬帆两人。老规矩,易仁涛还是让我们上场的人查了四十页的资料,然后用团委打印机打出来。但是这次我们查到的资料不再有任何明确指向性。
  我又想起了抽签时的场景。易仁涛说,贺捷,你是最佳辩手,你去抽嘛——看着盘中的两个乒乓球,我很有气度的让对手先选择——结果就是:方言影视剧值不值得提倡。正方华中师大,值得。反方,武汉大学,不值得!
易仁涛迅速的立了论。他说这是他昨夜一宿未合眼,辗转反侧的结果。大意就是方言影视剧在提倡过程中泛滥了,造成许多不好效果。而本场战术就是两个字:强打!

一时无法接受立论的我和肖函李小宇在团委门前的草坪上盘膝而坐,自行立论,最后达成共识。艺术是自由的,任何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也是自由的,根本不需要提倡不提倡。提倡某一种的结果往往是损害另一种。所以,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才是根本之途——这一点,后来成为了立论的一条隐线,而非明线。
陪练过程及其痛苦。以卢猛李智康等为首的代表队给我们很大压力。当然这种压力更来自于我们对于立论的不理解。曾诚抱着她的宝贝笔记本想疯了一样冲出教室,一时不想见人。肖函只能不断地修改她的陈词却总显得有心无力。李小宇的攻辩效果总是不好,用的例子还是我第一天找到的一个资料。而我呢,对于四辩的思路和高度无所适从,我向易仁涛单独提出,我的四辩需要我按照我自己思路重写。
一场陪练赛后,矛盾终于爆发。曾诚直接挑明,这立论打不了。易仁涛则厉声说,你们这是要改立论啊——最后的结果就是立论中加上了些多元化的部分。而我们的东西还是不变。我的四辩由杨帆亲自操刀修改。
陪练方面,问题也非常之多。坏蛋队一致认为我们的立论打不下去。胡婧甚至自行在QQ上找袁丁周玄毅问询。得到的回复都是两个字:弱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提倡个什么?
但是练习赛打到18场左右时,我们自己觉得已经认同了立论。最后在强打之下,也让对手一时无从有效抵挡。余晓莉、杨娟(法学00)等来观战时明确表示,一直不知道我们想表达什么,直到四辩才稍稍清楚。然后贡献了两个例子,泰坦尼克的绵阳版等等——当让,这些例子举出的时候是当段子举出的——只是现场变得很悲愤,完全失去效果。
     比赛前最后两天。余磊亲自到场。他听完了我们的第20场陪练。一开始总黑着脸,后来好不容易挤出点他特有的坏笑说,“好吧,就这样吧。反正到今天了,也不能大改。你们加油吧”然后指出了我背驼等缺点。他说他当年背也驼,后来天天背抵着墙练仪态,才直起来。而背陈词呢,也一定要熟。袁丁每次上场前,总要把陈词在镜子前不断演练七八十遍。余磊还另外表扬了场上李小宇思路还比较清晰——现场的自由辩论中,也只有他比较清楚。
这次的自由辩论战场做成一打一结式。这是专门用来对付难缠队伍的手段。是强打战术中最强打的战术。一个人抛问题,第二个立刻小结——这种战术的好处是可以让对手应接不暇。坏处就是——如果你的例子说服不了观众,那么再多的例子也只是枉然。
刘翔在广东仍然惦念我们,给我们发来一份他亲手改过的自由辩论。我粗看了十分钟,觉得条理非常清晰。可惜比赛即将开始,我们只能沿用一打一结的方案了。
上场那天,团委突然拉不到舞蹈队了。结果就是拉来了八九个上大学生健美操选修课的同学在电视台走了一圈。相比于华师的专业舞蹈——他们形同梦游。当时在后台,肖函不停对这些怯怯的孩子说加油——其实他们舞跳完,我们在后台气就泄了一半。
赛前主席让我们各自派一个代表说点什么。对面邓哲说的时候卡了个壳。我还算顺利,缓缓的说了下,做了下去。在这种千钧一发的时刻,我们的头脑里哪还有那么多杂念呢?
然后就是比赛过程。华师一辩说完之后,我们四个交流了下,觉得非常空洞,但是掐点、仪态显然是训练有素。而肖函居然没有掐点,这是开场的一大不利。中间两轮盘问,李小宇被对方活活贱到,想开口说话时根本没有时间了。曾诚对阵杨佳,倒是占了很大便宜——虽然对她的例子,我们也举得不太放心。
后来我发现华师有一个特点,喜欢用近乎含混的语言回答盘问,且语速极快。这个招数在一般辩论赛时非常好用。可以避实就虚。
自由辩论开始,我们开始发现,自己的例子非常无效。陈杰赛后说,想给我们带掌声也带不起来。为什么无效呢?因为我们的例子跟红卫兵似的,采取批判姿态,而显得对方四个人很像文化的保护者。“一位语言学家说,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就等于失去一座卢浮宫。对方辩友您心疼吗?”如这种好听的桥段我们几乎没法反驳。尽管我们20场陪练赛如这种例子和更好的例子成百上千,但依然无法有效解决。更为糟糕的是,我们的时间少于对方四十秒!
这四十秒内,我们没有再听对方的话语。我接到一个纸条,是曾诚写的。三个字“驳死他!”委实说,我当时对于胜负的感觉还不敏锐,并不觉得需要多改稿子,所以还是背了下来。(还背漏了很重要的一句:真正保护方言的方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规定的固定化)最后那个安徽人听黄梅戏的段子其实不过是平时训练间隙的一个笑话段子而已。

赛后结果。邓哲、肖函最佳。我们输了。
一时之间,我们四个人木在那里,许久没有回神。后来有华师的人在争鸣发帖说,武大选手非常高傲,输了之后,别人握手,连头都不抬。其实呢,那时心里的那种空空的感觉,已然让我们暂时忘记了这场所里的一切。
出来之后,我第一个看见的就是陈杰,然后是贾子年。我见到易仁涛,说了句,“我们居然TMD输给华师了”易仁涛厉声阻止我,“算了,别说了!”
那是我本科四年唯一的一句脏话。那种suck的心情,溢于言表。
——多年之后,我们的队伍每逢华师必定胜利。07年四校赛,07年女大学生,08年表演赛,08年首义赛——只是很可惜,我自始至终认为,武大败一次,即便千次胜利也挽回不了。易仁涛在此次比赛后,主动向团委承担了全部责任,从此隐退校队。公正的说,易仁涛的立论水平比不上周玄毅,操作水平比不上刘翔,但是他的带队水平则是最高。他成功的让整个校队变成了一个富有纪律性战斗性的队伍。那时校队无人敢请假,迟到一点就会被骂死的情况今天依然不复存在。
赛后的网评,罗啸冬发了一篇帖子,表示对评委很不满。觉得邓哲愤青而已,不知所云。当然,这都是赛后激动之语。三年之后,李小宇总结败因一段评价倒是公道,“当时他们队伍比我们成熟,准备的也比我们合理,输给他们是自然的事情。没什么好说的
这场后来被称为“方言辩”的比赛被华师制作成光盘广泛传播。一年之后,省内皆知;三年之后,全国皆知。甚至我们屡屡在公司培训时,会被问及,我们看过你们的比赛,以前张大松老师(华师主教练)培训我们的时候,给我们看过方言辩的视频!
后来,我和邓哲笑言,你一场比赛,早就你们学校无数个山寨邓哲啊。而华师则认为,武大一直没有好四辩。
而这场比赛作为成功之母的意义在于,
一,如袁丁所言,校队输输也好,不要总是自以为是。当然,我得承认,武大辩论的变态热情是与自大狂的情绪密不可分的。骄兵往往是胜兵,但骄兵也必败。
二,校队的训练思路、准备手法被所有队员、陪练带回院队加以应用。有成功的例子,如法院,最终夺冠。有渐进的例子,如文学院,成绩稳步提高。也有失败的例子,如历史院。徐卓阳带着校队学习成果回院队改革,结果头破血流。还有罗啸冬等一大批辩手突飞猛进,成为明星——这些个人的增益就不提了。
三,让03一代人坚持下来,让武大自05——08年的胜率进入历史新高点。这一高点终结于08年末名校赛——当然,阴差阳错的是,我代表校队仅有的两场失败,便是这辉煌历程的开端与终点。
而最后的最后,是让武大人意识到,辩论是没有止境的。没有强者恒强这一道理。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基础打好,保持我们的作风,坚持我们的风格,然后等待天赋辩手的来临,加以结合。
当然,此届校队也是最为团结的校队之一。目下毕业之后,工作的工作,出国的出国,读博的读研博。但是无论在哪个城市,只要我们03有辩手聚在一起,那么话题总离不开辩论,是辩论让我们拥有了此生最好的队伍,最好的朋友。而这一点,是任何胜利换不来,任何失败改不掉的。
发表于 2011-8-16 21: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上几篇不同角度的评论,给楼主比对,但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那就是这个结果绝无问题。
发表于 2011-8-16 21: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梭伦的沦陷 发表于 2011-8-16 11:16
应该是公平与效率板块吧。。。既然楼主点名要大神点评,我就不小丑跳梁了吧。

是应该为这个帖子加精吗?
发表于 2011-8-16 21: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重要考据结果(2010-03-09 02:22:50)转载标签: 杂谈 分类: 辩论八卦  
  华中师范大学校辩论队与武汉大学校辩论队交手记录:评胜负、双方均为校队的比赛仅有一次,2005年顺爽杯湖北省赛半决赛。华中师范大学胜。顺爽共举办3次,04年华师首轮负于华科,未能与武大在半决赛相遇;06年华师半决赛负于地大,未能与武大在决赛相遇。
  此外评决胜负的武大华师之间的比赛尚有:
  2003年天伦律师杯法学专业辩论赛,武大由法学院辩论队出战,华师由政法学院法学系辩论队出战。武大法学院辩论队胜出。天伦在湖北共举行三届,华中师范大学坚持以法学专业辩手参赛,连政法学院其他专业的校队辩手都无参与资格。2005年天伦武大法学院弃权,华师政法辩论队在半决赛负于华农。2007年武大法学院继续弃权,华师政法辩论队负于湖大。类似地,武大法学院辩论队在2007年3月的武汉知识产权主题辩论赛里夺冠,此赛事华师因无知识产权相关专业而并未参赛。
  2008年首义杯四校辩论赛,武大校辩论队首轮战胜华师历史文化学院辩论队。此赛事经华师校团委严肃规定,因为是历史主题所以由历史文化学院负责,与校辩论队无关。其实按照赛事的规格,应由两方校队对阵。但这一场败仗华师校队决计不能承认,并非不愿接受失败,而是事实是华师校辩论队根本没有参与这个比赛的任何工作。
  2007年的四校赛是汉锦赛的前身,无胜负。之后2008、2009两届汉锦赛,武大均负于半决赛、而华师则出局更早,两校无对话。
  上溯到2003年之前,在武汉举办的若干大小赛事,武大与华师亦无任何对话。总是华师被别的队淘汰。
  此外友谊赛交流赛每年至少2场,均无胜负裁决。





  所以,贺捷,你认倒霉吧。再提前放一句狠话,要是再有大赛、华师能和武大相遇,华师绝不会派大二的外行去打研二的。如果有这一仗,保证武大输得比05年还惨。
发表于 2011-8-16 21: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11楼的是去年3月相关权威人士对8楼文章做出的考据
发表于 2011-8-16 21: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惟恋梧桐 发表于 2011-8-16 21:08
附上几篇不同角度的评论,给楼主比对,但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那就是这个结果绝无问题。

谁告诉你马甲是杨老师的?
发表于 2011-8-16 21: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mameng0628 发表于 2011-8-16 21:45
谁告诉你马甲是杨老师的?

能看辩论赛直接把两个结辩陈词略过不看的,除了港科奇人外还能有谁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13: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梭伦的沦陷 发表于 2011-8-16 11:16
应该是公平与效率板块吧。。。既然楼主点名要大神点评,我就不小丑跳梁了吧。

额。。。其实木有的点名。。。
只是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小丑的话,还是称呼我自己比较好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13: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惟恋梧桐 发表于 2011-8-16 21:08
附上几篇不同角度的评论,给楼主比对,但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那就是这个结果绝无问题。

嗯 谢谢管理员大人!  看了之后明白了一些问题了~~~
发表于 2011-8-17 13: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矮油,这个帖子吸引了好多大大前来围观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14: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knight_y 发表于 2011-8-17 13:36
矮油,这个帖子吸引了好多大大前来围观啊~~~

某位大大你也说点啥。。。。
莫围观啊。。。
发表于 2011-8-17 16: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场比赛很经典,双方的结辩很有感觉
发表于 2011-8-17 22: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PPPP婧 发表于 2011-8-17 14:20
某位大大你也说点啥。。。。
莫围观啊。。。

我是菜鸟~~~细心听你楼上几位大大的观点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3 20:25 , Processed in 0.0680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