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47|回复: 29

关于2001国辩武汉大学失利原因的分析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5 01: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以不变应万辩 于 2010-12-5 01:48 编辑

  这场比赛后,关于武大为什么输了,曾经引发无数的争议和讨论。辩题不公平、裁判判决不公、结辩水平高下等等,各有各的说法。在此笔者从比赛的具体过程来分析一二。
  第一,在界定“万”字概念的时候,马来亚大学使用了一个精妙的诡辩,而武大没有注意到。先来看反方一辩的辩词:
……而我们今天不想在辩论场上为了定义做这无谓和无休的争执,所以必须回溯原典。而我们知道,“钱是万恶之源”其实源自于英文的一个俗语,请恕我用英语来说: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s。这其实是源自于《提摩太》第六章第十节。它告诉我们,其实钱是一切全部恶之源。所以对方辩友要告诉我们钱是万恶之源,就得告诉我们,其实一切恶的根源是由钱导致出来的。……
反方举出了《提摩太》中的原典“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s”。按照一般的翻译,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s”这句话是“钱是一切恶之根”的意思,但是这和“钱是万恶之源”并不是一个概念。反方无疑也知道也一点,所以并没有直接把“万恶之源”定义为“一切恶之源”。陈勋亮的原话是:“它告诉我们,其实钱是一切全部恶之源。所以对方辩友要告诉我们钱是万恶之源,就得告诉我们,其实一切恶的根源是由钱导致出来的。”他虽然没有公然地说“万”是“一切”,但他是如何不知不觉间将“万”解释成了“一切”呢?这就是巧妙地利用了人的思维模糊性。陈勋亮在这样的发言中,将大家的思维不自觉地从“一切恶之根”引到了“万恶之源”上。加之正方一辩在立论时没有对“万”进行定义,反方几乎是先入为主地将全场比赛的核心概念“万”进行了界定。而武汉大学队对这个翻译的阐述没有在意。
  第二,对“源”字理解不够深入。反方三辩在陈词里有这么一段:如果说钱是万恶之源,大家想一想看,恶的根源为什么会结出善的果实呢?今天我以“万恶之源”来奉养我的父母,今天慈善机构都会以“万恶之源”来救苦济贫,新加坡政府更以“万恶之源”来建设国家,这难道是在行恶吗?可见不是噢。在反方的立论框架内,万恶之源本身也是恶,它不能导出善行。如果加以推敲的话,这一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潘多拉是完美的女性,魔盒本身也不是恶的东西,但是潘多拉打开了魔盒,却产生了恶——导致恶行的东西本身未必是恶的,这一点武大直到结辩的时候才提出,为时太晚。
  纵观武大整场的战略,是不如马大那样丰富的,因而本身就狭窄的施展空间变得更加捉襟见肘。武大的确准备了大量事例,说钱怎么引发种种恶心,但是对于钱本身是不是恶的,却没有事先进行仔细的推敲,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失败。
  第三,对马大“恶之源导出善之行”的相关论证的错误没有及时意识到。这一点和前面一点有直接关系,在此笔者谈的是论证方式。胡渐彪在结辩中有这样一句非常有力的话:如果这个万恶之源一时会推出善,一时又会推出恶,那它怎么还会是万恶之源呢?这就是典型的诡辩了。按照马大自己的立论,钱是一切恶之源,这只能说明“一切恶由钱产生”,并不能说明“钱只产生恶”——马大犯了一个明显的逻辑推理错误。但是在那样华丽而紧张的比赛中,不但观众和评委,就连武大自己都没有发现这一问题,大家都是在事后进行细致分析的时候才看到这一隐蔽的诡辩的。
  因此当武大面对“恶的根源为什么会结出善的果实”这样的问题时无法解答。当然马大自己清楚这是诡辩,因此也很小心地只在陈词中提到,并没有在自由辩论中反复说这类问题。但就这一点来说,无疑又在场上赢得了一些优势。
  第四,逻辑设计中对人与钱的关系、恶的产生等方面考虑得不够周详。如胡渐彪所说的,“我们只看有涉及钱的恶好不好呢?有涉及钱又怎么样?代表钱是万恶之源吗?诚如刚才所说的贪钱,钱是恶,还是贪是恶?”这一个问题的提出几乎是将武大整个立场全部掀翻,而且这个问题的力度也是相当强的。武大在逻辑设计中,进行了“人本身没有恶性,是外在诱惑(钱)引导人做出恶行”这样的假定,这固然是考虑到辩题在这一点上对正方的不利,但是方式是有欠深思的。作这样的假定,实在是走了一个极端。所以胡渐彪“我想请问各位,真的是人没有恶的本性吗?请大家抚着自己的良心,人类本身的贪婪,人类本身的那种兽性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样的话一出,正方这样的假定就被明确地驳倒了。
  第五,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没有回答好。主要有以下几个:
  1.如果钱是万恶之源,那么钱在被发明之前,世界上有没有恶(或者恶行如何解释)?
  2.钱是因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如果钱是万恶之源,那么是不是说经济发展才是真正的万恶之源呢?
  3.部分的恶(如强奸、邪教、校园枪击案等)是由钱产生的吗?
  先说第一点。在自由辩论中,正方抛出“动物性”一说,的确是挡住了马大这个问题,直到结辩时这个问题才重新被提起。但是“动物性”的说法并不妥,正如陈勋亮所说的“所以其实对方辩友是告诉我,人在钱还没有出现之前,是兽性。也就是钱还没出现之前,人根本就不是人,人是动物。”好在武大马上转移了话题,避开了这一理论困境。
  第二个问题,在自由辩论中周玄毅以“经济发展新加坡的确做得很好。可是日本的经济发展比新加坡做得更好啊!……”这样的话避开了这样的问题。此后双方也没有再提起。
  对于第三个问题的争论就是自由辩论的主题了,事实上这场辩论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双方例举了大量攻击性的事例,相互之间也有非常巧妙的对话。但是武大对于马大举的一些例子做出的解释并不是很合理。
  关于以上三个问题的讨论在自由辩论中并没有明显地出现向某一方的倾斜,但是在结辩时,胡渐彪太过全面地总结并更尖锐地指出了武大在这些问题上的不合理乃至错误,导致了武大整个理论体系的问题暴露无余。
  第六,逐渐偏离了本方立论,这是最根本性的问题。由于对辩题理解的深度不如对方,在比赛中心理状态失衡导致急躁和冲动,使武大逐渐偏离了自己明确的概念——“万”不是全部,“万恶之源”只能导出部分的、很多的恶。马大所举的强奸、校园枪击案等例子,本身并不对武大的立论构成什么威胁,但是武大非要将其和钱硬生生地扯上关系,一副“不管你提出什么恶,我都要把它论证为是钱导出的”的架势,这无形之中就等于承认了对方的定义——“万”是“一切”,从而一步步陷入困境。
  最后谈一下其他方面的因素。有人说双方是在结辩阶段略微分出了高下的,武汉大学赵明教授在他的时候总结中,也认为最终失利的原因是输在了最后的四辩陈词上。笔者认为,这是一小部分的原因。诚然胡渐彪的水平相当之高,但如果武大没有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即便他再强也不会有如此强力的结辩。参考半决赛“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可以/不可以两全”中胡渐彪的结辩,就可以看出结辩的力度还是来源于前面各个环节所积累下的优势,归根到底是由于准备的足够充分。
  从辩手的能力上来看,双方可以说是旗鼓相当的。袁丁、余磊、陈勋亮、胡渐彪,都是实力相当强的辩手,各方面能力也非常地纯熟。虽然武大出了一些问题,但是表现的的确非常出色,在气势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上还高出马大一筹。因此以2比3的比分输掉比赛也是可以接受的。
  至于辩题,历来就有辩题本身有问题的说法。我们固然不能把胜败的原因归结于辩题本身,但笔者以为,辩题还是对反方略为有利的。因为善和恶都是由人做出的行为,而钱只是物体,如反方所指出的,它没有主观能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方是不容易对辩题做出一个既对自己有利又能广为人接受的解释的。当然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辩手自己造成的,这既有准备的因素,也有临场因素,我们无法一句话概括。
  然而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国际大专辩论会举办以来最为经典的比赛之一,在这场辩论之后似乎再没有哪一场比赛的水平能超越它。但在这场堪称绝唱的世纪辩论中,武大以如此优秀的辩手,以绝对优势连克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两支强队后如虹的气势,在最后的决赛中却没能保持清醒,在以其高度的语言驾驭能力与精心设计了套路的对手进行了一轮又一轮针锋相对、精彩纷呈的攻坚的同时,却一再地忽视一些基本性的问题而不断地犯下错误,最后被反方排山倒海全线强攻的结辩锁定败局,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4-7 00: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题 我认为 关键 在于“源”,而不在于“万”,其他都是细枝末节。

需要哲学功底呀,这我是强项。:)
回复 正方 0 反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5 10: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虽败犹荣.........仍然是英雄
发表于 2010-12-5 10: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林老师泪流满面
发表于 2010-12-5 11: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在界定“万”字概念的时候,马来亚大学使用了一个精妙的诡辩,而武大没有注意到。先来看反方一辩的辩词:

……而我们今天不想在辩论场上为了定义做这无谓和无休的争执,所以必须回溯原典。而我们知道,“钱是万恶之源”其实源自于英文的一个俗语,请恕我用英语来说: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s。这其实是源自于《提摩太》第六章第十节。它告诉我们,其实钱是一切全部恶之源。所以对方辩友要告诉我们钱是万恶之源,就得告诉我们,其实一切恶的根源是由钱导致出来的。……

反方举出了《提摩太》中的原典“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s”。按照一般的翻译,“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s”这句话是“钱是一切恶之根”的意思,但是这和“钱是万恶之源”并不是一个概念。反方无疑也知道也一点,所以并没有直接把“万恶之源”定义为“一切恶之源”。陈勋亮的原话是:“它告诉我们,其实钱是一切全部恶之源。所以对方辩友要告诉我们钱是万恶之源,就得告诉我们,其实一切恶的根源是由钱导致出来的。”他虽然没有公然地说“万”是“一切”,但他是如何不知不觉间将“万”解释成了“一切”呢?这就是巧妙地利用了人的思维模糊性。陈勋亮在这样的发言中,将大家的思维不自觉地从“一切恶之根”引到了“万恶之源”上。加之正方一辩在立论时没有对“万”进行定义,反方几乎是先入为主地将全场比赛的核心概念“万”进行了界定。而武汉大学队对这个翻译的阐述没有在意。
====================================================

反方反复举出了《提摩太》中的原典“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s”,是由出题的组委会附加的,如果在这里过多的纠结,评委就会认定武大在攻击辩题,武大会输得更惨。
如果组委员不画蛇添足,来一个《提摩太》的附加原点,正如楼主所说,武大可以在“万”字突破。


发表于 2010-12-5 18: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像武大在半决赛的立场一样,不以成败论英雄!
发表于 2010-12-6 12: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话题讨论了好多年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12-7 16: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群鹰在辩 发表于 2010-12-5 11:22
第一,在界定“万”字概念的时候,马来亚大学使用了一个精妙的诡辩,而武大没有注意到。先来看反方一辩的辩 ...

对,2001年的国辩,组委会下发到各队的是中英文双语的比赛通知。决赛题中文是“钱是万恶之源”,英文就是“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s”,即组委会认为二者一样,这显然给华语辩论制造了障碍。
发表于 2010-12-11 21: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遗憾,不过确实相当精彩了
发表于 2010-12-16 22: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在自由辩论时就已经输了
发表于 2011-3-30 19: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的分析= =
发表于 2011-4-3 22: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刚入门看的第一场就是这场 刚刚看的时候觉得武大肯定赢 可是后来深思 武大确实有蛮多地方立足不稳的
发表于 2011-3-26 14: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结果虽有遗憾,但这场比赛绝对的经典。。
发表于 2011-4-11 17: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对于这场比赛的结果深表遗憾。
发表于 2011-7-31 19: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塞,还在刨祖坟啊,呵呵呵,武大表示压力很大
发表于 2011-7-29 01: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按照那位“洋评委”的意思:逻武大的逻辑问题
很多人都认为是“万”和“源”的问题

可是回头一想:包括余磊,在比赛中很多反驳“听起来”很刺激,实际上是在“硬坳”
例如他陈词的几个反驳:麻原彰晃、吴三桂的例子还很好
后面的“老婆打老公”就开始有点问题,是“多数情况下”的老公打老婆了,并且还真不是跟麻原彰晃那个例子那样“为了钱”,也就是说这个例子就算是按照武大的逻辑“为了钱去作恶,钱就是万恶之源”
也说不通

至于后面的“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完全是在“硬坳”
很精彩但是“毫无逻辑可言”

自由辩论中,很多例子,连武大的一条底线“都没守住”:很多都不是“为了钱”的例子,例如校园枪击案和电视直播的关系的例子,新加坡钱多,日本钱更多烧昏了头脑的例子

听起来很好(很多观众都会收到前面的武大表现的影响)

实质上完全是“瞎扯”

私以为这才是武大“逻辑问题”的核心

至于“源”的解释,按照武大那个“为了钱,钱就可以成为万恶之源”,其实也没得那么坏

只不过作为一个评委,听到武大在“优势”下得意的不断的在场上“胡说八道”外加几个“包袱”引爆全场,完全是在说相声

这一点还是会很扣分的吧

点评

钱是“源”等于“为了钱”么?  发表于 2011-11-2 01:34
发表于 2011-10-24 17: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梦浩然 发表于 2011-10-14 18:42
敢问武大一辩自由辩站了几次?

马大不停的用“强奸”的例子
女一辩也很难得起来回答问题吧
发表于 2011-10-24 17: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不变应万辩 发表于 2011-10-14 21:04
记得是3次,或者4次。

我记得是只站了一次的样子。。。= =
发表于 2011-10-14 18: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敢问武大一辩自由辩站了几次?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4 21: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梦浩然 发表于 2011-10-14 18:42
敢问武大一辩自由辩站了几次?

记得是3次,或者4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 15:01 , Processed in 0.1072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