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889|回复: 36

[其他] 【专辑】邓哲辩词汇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6 22: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场:抢劫夫妻共同财产构成抢劫罪4 I% K7 Q) ^0 _
(天伦律师杯,PK中南民族大学)
3 v, l" r* h# N. j; W( b
: k4 V; R. y8 ]4 R8 J  Q# B对方辩友今天构建的那看似辉煌的理论大厦中,其实存在着一个无法面对和解决的悖论,即古定究竟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就抢劫罪的四个构成要件而言,固定的行为显然符合,构成了抢劫罪。但是,既然古定构成了抢劫罪,依据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为什么和古定有着共同的直接故意,显然和古定构成了共同犯罪的刘汉福却不构成抢劫罪(甚至不构成犯罪了呢)?如此天壤之别,何故?原因就在于对方辩友对一个关键性和基础性的概念界定错误,即夫妻共有财产所有权的性质和状态问题。我方已一再重申,所谓夫妻共有财产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所有权由双方共有人一体性地平等地共同享有,而非两个个体合有。其本质同一般的共同共有并无差别。所以本案的特殊之处——夫妻关系的存在其实并不能使这个案例特殊。
  _9 M9 z6 B3 `" T/ U7 L3 }6 M1 E6 e: L" x0 E% Y
如果仅仅因为夫妻家庭关系的存在,刑法就不应该介入的话,那么不难想象,一个人走在大街上或许比呆在家里更安全。因为至少在家庭外,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还能得到法律公正的保护。如此一来,“家”在我们的观念中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S, k2 D. G+ H- ]* D. S7 [
* D2 d6 I" p! P& s+ c# E6 X( l
为暴力辩护就是对暴力事件的卷土重来发出邀请。若是那样,法律将不再是镌刻于大理石或青铜器上的牢固规则,而是残留在蜂蜡或沙滩上的痕迹。4 ?! F0 X  w: p/ t& g5 c

% A) ^. A$ j- q, G# Y4 l. A/ u/ S8 L* P( C1 B8 J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 ... &PostID=1564413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立场:经济全球化使合作多于竞争
) s* J. g. u% U& g" `(海峡两岸杯,初赛,PK辅仁大学)
/ l+ S2 F) @0 }! a! [4 [5 I4 P% h8 t+ f0 z- W5 Q
人就像冬天里的刺猬,离不开社群生活又容易互相伤害。也就因此,竞争和合作的关系被人们讨论了几千年。佛家说“来处来,去处去”,又说是“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要找寻历史进程中问题的答案,归根到底还得往该历史进程的内在逻辑性中求。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这两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地位、作用和表现形式。比如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由于其历史要求的实质是鼓励扩张,这也就决定了竞争在那个舞台上扮演着主角。那么时至今日,她们又孰多孰少呢?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经济全球化本身吧。
9 j; Z3 S. L. Q/ \- \$ L, a: n5 V5 X5 C* [
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是一张网,各个主体既是织网者,又是网上的一个点,它依赖于合作而形成,又进一步促进合作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的强化,无合作则无所谓经济全球化,这是来龙;这张网要可持续地织下去,织得更大更细密,其演进与合作互为因果、互为推动力,这是去脉。一来一去,一个新的国际新秩序孕育其中。如何让一个尽可能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优生优育呢?合作是最好的助产素。所以说,是历史选择了更多地适用合作的法则。, z+ W$ R7 d5 ^0 x, b4 n% |; h
5 S$ E! E: G5 J$ V  M  X  |
请大家注意,刚刚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词——秩序。欲望归于秩序而成为才智,众人归于秩序而形成组织,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才适于生存。柏拉图说“一切罪恶都出自不和谐”。在这个人类越来越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地球村”时代,我们却痛心地看到,人类社会的秩序正面临着失范的危险:金融危机和经济大萧条频繁爆发;环境和生态系统濒于崩溃;跨国有组织犯罪日益猖獗;人口膨胀和严重的贫富不均不堪直视;还有全球性疾病传播令人心悸。合作还是竞争?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全球性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全球化的治理更是不可能有片刻离得开全球化的紧密合作。当时代吧我们推上历史的坐标位,我们人类是否该做点什么?7 M  z! l! V) i* X

5 \7 b- ?5 G0 Y1 Y$ O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今英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它应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选择合作,提倡合作,其终极意义在于合作体现的是人类平等的精神和博爱的情怀,而正是这种信念引领着人类且歌且行,步向那桃源之地。最后,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一句名言:“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以合作为原则;人类顺此原则则昌,逆此原则则亡。”
. O. d- Z( l. e7 q* ?! W; H- m: @; k9 o' s
+ `( W+ ~4 V0 G  L4 t( P9 ~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 ... &PostID=1628880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立场:科学发展不应该有伦理界限
4 L& {0 t4 Q4 i1 G(海峡两岸杯,复赛,PK政治大学)& m( n5 I! z6 E; _

& [) r1 @) p5 L/ Z# h当人类的祖先还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地奔跑时,头上三尺有伦理:“你当无知。”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禁果而有智慧,科学从此诞生了,但同时也违反了上帝给他们制定的伦理。因此有人感慨,对于伦理,有时候科学本身就是禁区。
# V  t! g6 w* Q' W
0 A$ ~! j! ^) k7 M& Y《孟子》说:“域氏不以封疆之界”,人们又常说“大限将至”。可见,界限不同于规范、不同于行为准则,它具有不可逾越性、唯一性和确定性。而伦理呢,其本身的暗区性质决定了它不能成为科学发展的界限。如果要成为界限,它也无法解决谁来定、怎么定、定成什么样的问题。" K" i( B! Z! u; d. Y2 O. @

- j: [+ T) J( W科学发展之所以不应受到伦理的界限,关键在于它本身是中性的,它只是客观冷静地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相,它站在善恶的彼岸;而伦理的规范对象是人,它约束的只是人的行为。相对人类的福祉,它们都是末而不是本。如果我们因为害怕有人误用了这真相而苛责真相,这是不是有失公道呢?何况,即使是科学发展的过程中风险不断,其所带来的弊端归根到底还是只能依靠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而不是相反。1 ~3 K& H; L& b+ W
" \  ]( R# b/ n5 O4 y! ^+ I
退一万步来讲,即使是真的存在这样一条伦理界限,由于科学发展的前景的不可预知性,伦理如何界限?我们又如何知道这条界限被违反了?违反之后又当如何?
/ J6 r( i- ^3 p: b. X. b: q% @7 }3 j8 d$ e# u/ Z6 u& ^; x5 L
相反地,纵观历史,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再到三次科技革命,伦理的哪一次进步和突破不是科学发展带来的?这难道不正说明伦理立足于、依赖于科学吗?所以它们应当做的,是主动配合、协调发展,而不是妄图界限。/ y2 a# y- S1 G5 w0 L# y+ ?# G

* b/ J# L- ]4 z& p9 i其实,像对方辩友这样总想用点什么去界限科学发展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科学发展到今天,其足可以毁灭掉整个地球的力量让很多人如芒刺在背。所以,很多人想马放南山剑归鞘,曾是无尽的繁华,如今却要化做苍凉的手势。但是一方面,科学发展是人类理性提升的表现,我们更应当有这个精神自信力,相信自己,超越自己;另一方面,伦理道德作为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个时候有没有真正地自省呢?使科学蒙上阴影的,究竟是科学本身,还是人类的贪婪和欲望?
& q+ \+ z. X6 \- \" f) i  H; |) m$ z
“双升菩提,亦枯亦荣;南北西东,非假非空。”凭着科学发展这一法宝,也许需要一万年,也许需要十万年,也许我们会跌倒,也许我们还会受到伤害,但是明天的光明必将洒在我们的头顶。正所谓:“一切不协,是你不理解的和谐;一切局部的祸,乃是全体的福。”0 R# C9 j; I$ [% B

) |! g/ j6 q7 D7 _/ P" z" v& k5 V
4 z. e% _6 x) [0 U6 i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 ... &PostID=1636639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立场:科学发展应该有伦理界限
# A* `# a1 l4 N; l0 f( e8 P(海峡两岸杯,决赛,PK辅仁大学)5 e9 S' D0 L  b9 w1 F/ M
3 j7 }, {( z1 q" ~) L* G$ W
正如屈原有天问,自古以来,任何一个胸怀理想、生活严肃的人都会有三问。我们今天探讨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同样也当有此三问。) m) i: h( D, |
5 S0 L2 C/ Y6 y6 `; l
第一问,我是谁。虽然在某些方面对方辩友有些定义过窄,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是达成了一致。第二问和第三问对方辩友都没能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 S) ^) O2 H. o% i+ g4 [2 I, ?- A$ f% V
首先来看第二问,我从哪里来。科学来自于实践,又与哲学有着不解之缘。比如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时期,科学与哲学就是融为一体的。所以科学自打成形之日起,身上就带着伦理的胎记。! O* P! d: q% L8 Q
, b) n9 R1 p5 }/ S
第三问,我往何处去。这也是今天辩题探讨的主要议题。既然科学是始于人而归于人的,那么它的个体价值就必须服从社会整体价值方能各得其所,否则就会导向异化。它的发展轨迹不能偏离人类的福祉这个方向,而伦理界限正是对其方向予以限制。既然要谈发展,那么就必须得谈发展什么、为何发展、如何发展和发展成什么样子的问题,否则空谈发展有何意义?而伦理界限的意义正是在于在这四个方面一遍一遍地告诉我们不可忘记和谐,不可忘记仁爱之心。+ t3 ^3 a/ Y) t

% m; l! }2 D# V7 P) Q6 C回答了这三个问题,让我们想一想,为什么这个辩题古人们不讨论,而我们今天要讨论呢?是不是因为今天科学发展的异化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和挑战了呢?核子武器可以将地球毁灭数十次,克隆技术冲击着人类信仰的总根基,基因工程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物种的性状。文明和废墟只有一线之隔。当我们手中的武器轻轻一碰就有可能毁灭掉整个人类时,你的手不发抖吗?  V) C  C, b; T( A! s" z* s" A7 ^

  k" \! g+ m: Z6 _- Z7 _是的,我们恐惧,我们有不安全感,我们害怕那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我们只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草,我们最强大的力量来自心灵,可是我们还是很脆弱,我们需要一点敬畏。是的,人类踏入文明社会才短短几千年的时间,我们还只不过是乘着电梯的穴居人、开着汽车的石器人,许多要靠经验累积的美德我们还不具备。我们坚信真正美好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但是这一路上,人类呵,稳妥些,再稳妥些,因为你手中捧的是整个世界。
8 N6 t8 `8 ~/ P; f
- k0 }$ ^. z* {/ L/ i& q
! }$ V! c, u. Y, D1 O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 ... &PostID=1673599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立场:高校排名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f" b# O3 ?- \( |5 ^* F
(顺爽杯,初赛,PK武汉科技大学)
( ?0 i& d! h4 ^0 x" f/ x* A% T" c4 [! t' `: w; j* n" X) n# R
作为讨论的前提,如果我们可以达成两个基本共识:1、人是有认识能力的;2、在种种的特殊性之中还有共同规律可循。那么,我们不得不有一个追问:同为复杂系,对国家、对城市、对行业、对人本身的种种排名都是有利的,为什么惟独高校排名是不利的?高校排名和其他排名的本质区别究竟在哪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经合组织联合进行的“国际教育指标”研究意义又何在呢?
- v; n! Q; l" Q3 {0 d6 A& u- j0 Q5 F7 t- l
作为一种文化自觉,我们可以从知与行、内省与外发两个层面来分析高校排名。不宽容的根源是恐惧,恐惧的根源是无知。向内审视自己,高等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高校排名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公众对她的关注本身就体现了高校、高等教育地位的上升、她必须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她需要公正公开透明,她需要提供更多的选择,她需要效率和质量保证,她需要与外界充分的交流与互动。高校排名正是这样一种监督机制、参考机制和讨论机制。是为知。
; {2 s) }% Q5 X; G( L# f+ m% O( [7 b1 \9 ]  T8 G
在达到哲学的单纯之前,必须穿越复杂的思辩丛林。向外入世修行,高校排名决不仅仅是名次这么简单。她的背后是指标,指标的背后是标准,标准的背后是理念、是价值观。价值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透过这理念,我们可以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方向,借鉴国际经验,促进改革和发展。高校排名正是这样一种激励机制和导向机制。是为行。' [9 B* L7 j" ^4 b2 L0 h

5 |, F$ D# g3 A& s$ x. t, _! g" S3 n. d其实对方辩友今天的这种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立论的根基是人的理解力的局限性。是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而事物的复杂性是无限的,但我们努力的步伐不能停止。这也正体现了人类敢于和乐于向未知领域不断进发的探索精神。探索本身即是善。她曾带领人类走到了今天,还将继续带领人类走向明天。路,在我们的脚下延伸。
  M* d# y- u) M& |1 Z& e$ [
% t2 y. P# U, j  m; V. O& r' v) \/ ?% u% S, ]% W& e; y, @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 ... &PostID=1703944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立场:末位淘汰是一种好的管理方法# ?0 r/ d) R7 B
(顺爽杯,复赛,PK华中科技大学)
# d4 h* t, e% z5 f( }5 z3 q- f; J. [( h+ i1 j* |4 q3 M
在今天的辩论中,对方辩友有一个前提、一个支点和一面旗帜,我们来一一分析。第一,对方辩友的前提是考核排序的不完美,其根基是人的有限理性。但也正因为人理性的有限,鞭策才是必需的啊。可对方辩友同时却又否认了这种必要性。那么理性到底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第二,对方辩友说的诸多问题其实都是一个问题:实施的公正性。无论多好的方法只要实施时在公正性上出了问题,都会是个大问题。但这究竟是公正实施的问题,还是这方法本身的问题?第三,对方辩友一直高举人本的大旗。但人本是一种理念,而末位淘汰是一种方法,这两者不是对应对斥的而是相容的啊,就像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可以搞,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嘛。
0 S1 H% }1 T6 q
0 S) w) H- }$ w6 M' n/ C要问路在何方,先看身在何处。管理以组织目标为导向,以人为核心。人努力工作的力量有三:自身对目标的追求,外部激励产生的动力,和约束产生的压力。所以现代管理的核心就是激励和约束。激励产生拉力,约束控制方向和产生推力,它们的合力即成为目标行为。而末位淘汰正属于约束这一环中的风险约束形式。我们已经论证了,它通过设置竞争性的环境和风险性的机制来实现其劣汰性、优化性和进取性。那么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的观点,既然它能够干扰既得利益破坏路径依赖从而很大程度地消除人们搭便车的可能性,既然它能够提升人力素质增强组织活力从而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潜力,那么它就是一种有效率的方法。
3 }5 t4 s5 M- t( |3 j) C+ k1 {- m1 }# v" V; ]* F
个人必须在生命之外有一个立足点,我们看待事物也要跳出三界外,方能看得通透。没错,管理必须以人性需求为依归。但是反对末位淘汰的理由不过是为了满足人的五层次需求中的第二层:安全需求而已。但是这样就够了吗?我们需不需要成就感?需不需要创造性?需不需要开拓进取?而末位淘汰实施的效果正有助于第五层需求,也就是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我想请问各位,大家是更愿意呆在一个安全却低效的组织里,还是更愿意在一个充满挑战却积极成长的环境里打拼?
6 l- v3 g  Y# w/ @2 g2 a  X9 @7 O, n0 w- {6 {1 H- c
其实我个人也不喜欢末位淘汰,因为我喜欢闲散的生活。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我不得不承认它的好。因为舒适的生活固然惬意,但文明的进步才真正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世界历史不是幸福的温床,竞争才是成长的规律。无论在何处,我们都生活在不确定性之中,我们必须在这种不确定性之间作出决断,除了勇往直前,我们别无选择。& W4 ~$ W7 [7 N( ]% s

' Q- ]9 h$ s' y7 S- g# F5 }% U6 M5 I1 J* s9 w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 ... &PostID=1856391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立场:影视作品中的方言倾向值得提倡
' |/ a" r. M8 h" [6 v1 q( ~  |(顺爽杯,半决赛,PK武汉大学)
+ ]: n2 \& e7 f5 ]7 y& W
" ]( y1 K# X. m' E5 c' t对方辩友从一开始就说要判断提倡不提倡、值得不值得得看利弊的权衡,可是从头到尾对方辩友给出量化的标准、量化的比较了吗?没有一个具体的比较考量,为什么会匆匆忙忙地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呢?其原因在于对方的论证框架中有一个倾向、一个根基。
/ [& y& V1 W! [+ X% S& J/ q3 C4 Q6 r) _% g5 T1 d
对方辩友觉得一说倾向就会泛滥,一说提倡就到极致,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是可以有倾向可以提倡的?因为“过犹不及”是基本的常识嘛,我们怎么可能去鼓吹一个反常识的价值呢?如果不以一般性情况为前提,我们的讨论何以展开?
2 m: e2 t  O4 m6 e0 C' C, S( u: o& q/ Z- k# P& D
对方辩友以文化的沟通为最终的价值诉求,这本来没错,但对方辩友是不是有些绝对化了?请大家想一想,沟通是不是以所有个体的充分表达表现为基础的?达成沟通之后是不是终究还是要走向多元的?任何对单一标准体系的追求都会使其它珍贵的价值和文明被牺牲,这难道不是历史反复教给我们的吗?) m9 d! c9 X% G- K
8 E. k  Q3 s4 W# `! }/ ]7 v
扰乱人们思想的不是事件,而是对事件的判断。今天我们双方讨论提倡不提倡、值得不值得,其实归根到底也就是个态度问题。现在这个倾向摆在大家面前,我们给它一个什么样的评价?  U, P, j. L2 ~4 ?. T/ c2 |& }! M

$ _  }* y8 A! r  N) ?我们再来解读一下方言倾向。通常的角度是影视表现手法的丰富,它有助于提升理解的深度。另一个角度是亚文化势力的扩展。方言因其文化基因成为亚文化主体的标志和精神家园,我们要不要在大众传媒中给它一席之地、给它说话的机会、给它展示的舞台?我们要不要在公共空间中支持它实现自我认同与自我提升?一种不承认边缘文化丰富性的文化注定要遭到诅咒,而这种文化多元化的互动与激励才正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那么我们给它广阔空间有没有价值?我们肯定和鼓励它有没有意义?( I7 K4 l# u( k5 K3 d

# o+ {8 b3 D8 N% E! C3 {& x光,只有通过人眼,才能称为明;通过人心,才能称为亮。这本来只是创作者自己和市场的事,为什么会被大张旗鼓地讨论?这是不是反映了我们的文化焦虑感?全球化的强势扩张,给我们的乡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刺激。于是我们对自己是谁可能还很清楚,但却已不再自信。
+ g' x2 s3 W0 O; M, ?+ y, K& w: i& q& J: J
历史不是衣服,而是肤色;长在身上,谁也脱不掉。本着文化繁荣的理念,我们主张提倡方言倾向,就是要关注现实、立足本土、保护文化生态、让文化回到民间。对,民间。他们从来没想过要承担什么,但他们承担了一切,他们不知道原来自己就是这个时代的影子。他们发出的声音或许各不相同,但他们讲的都是一种语言,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语言。
- x$ O) {' _& j: g3 P( y3 |# Z$ J- @  V6 O& `1 s) V* d

& f: W6 E# @# U9 Q+ b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 ... &PostID=196243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立场:构建和谐社会重在加强制度建设
* D" c* O' j& \' ?(顺爽杯,决赛,PK湖北大学)0 I3 W8 j7 r9 |4 d- i

! Z! h4 b+ A3 y+ p3 t) }, z今天的辩论中对方辩友有两大战场:人的因素的重要性和制度的缺陷。这些都很对,但对方辩友忽略了两个关键的基础,导致论证的不成立。一,人性论基础。制度诚然有缺陷,但人是不是普遍带有恶性的?这恶性是不是危险的、需要规范和约束的?二,认识论基础。众人智慧是不是优于一人智慧的?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无限的,但个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作为众人智慧结晶的制度是不是能更好地治理社会?
' K! a5 h, \: |# r) T
+ [: a" G% x; f/ \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会遇到数不清的挑战,为什么有的持续成长,有的停滞不前,而有的走向了衰落?是因为他们的制度差别呢,还是素质差别真的这么大?从专制国家到民族国家再到福利国家,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世界历史的风云起落无不告诉我们,社会的转型就是制度的转型。落实到中国,落实到现在,从不和谐社会到和谐社会的转型能够例外吗?今天我们讨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重心,也就是要给出一条可行的思路。& y6 m8 Z6 F# F1 P

; i' u  ]: x$ Y6 B6 _要做俊杰,先识时务。现在我们到了一个紧要而奇怪的历史关头,一方面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上上下下都感到中国面临着重重危机。如何才能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得迎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三重挑战。第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迅速变化使原有的国家治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效用。请问这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严重脱节是制度问题还是素质问题?第二,各种力量正加速推动中国沿着三个纬度方向变成一个不断失衡、加剧断裂的社会。请问这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失衡和断裂是制度问题还是素质问题?第三,许多人不能适应急剧的社会变革,处于高度的迷惘与混乱状态。这似乎终于与素质相关了。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人们通常是通过社会规范去感知和思考社会现实的,正是社会的急剧转变使得内化于个人意识的社会规范失效了,因此人们失去了主心骨。那对症下药我们是不是该重建适应新形势的社会规范呢?这些结构性问题主要靠制度还是靠素质?从零和游戏到正和游戏的转变,关键是不是在于游戏规则?; E2 h& D2 r( |

" f- j6 h+ I7 g所有我们希望的不希望的都已经发生,我们只能决定如何处理。每晚入梦时我都渴望一觉醒来人类大同,但第二天睁开眼睛世界还是那个世界,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不是不相信人性,只是我们不能拿这捉摸不定的东西作为我们社会大厦的基石。我们通往天堂之路,我们步入地狱之门,决定我们最终去向的不是雾里看花的眼神,而是现在踏下的这一步是否足够坚实有力。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 O) W: z" K, q5 c
4 l# n  D# @: B
0 A1 d$ d2 {/ B& o* y: n$ Y; g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 ... &PostID=2030904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努力人生 于 2010-5-26 22:54 编辑 9 |: o/ a3 j$ v6 F: `9 c  r. v) A% s

: H! u" T' `0 F# Z/ R2 M( y以下的由048所整理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努力人生 于 2010-5-26 22:54 编辑 + i( a$ P  l$ w% Z" t  e
' |6 x* M* X% d7 R
第二届“顺爽杯”半决赛9 T- l0 {1 I( t
华中师范大学VS武汉大学3 P' M0 T1 t" i: Q, M. P  F) W* T
3 n; L8 R$ ?! ?& a: H4 g% S, h
辩题:
2 f# c7 J- v+ F0 e正方—影视作品中的方言倾向值得提倡(华中师范大学)
4 i; r0 U* D" Y反方--影视作品中的方言倾向不值得提倡(武汉大学)0 o0 q- m- y& P* m# U

8 C3 \5 b7 C5 n/ g$ s! N/ j2 @5 Y* a, ?3 y; O4 p( |
正方结辩:
/ L1 j. W& j8 o6 E; l& T2 b% ]
8 g( _/ B4 Z4 f" H5 [- ?大家好!对方辩友从一开头就说要值得不值得、提倡不提倡要看利弊如何大。但是请大家想一想----对方辩友从头到尾给出一个量化的比较了吗?给出一个量化的标准了吗?没有量化的比较为什么对方辩友却得出了结论了呢?那是因为对方辩友有一个倾向,有一个根基:对方辩友觉得,一说倾向就会泛滥,一说提倡就到极致----那么我们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可以有倾向可以有提倡的呢?因为“过犹不及”是基本的常识嘛,正方怎么可能提倡一个反常识的价值呢?如果不以一般性的情况为前提的话,我们的讨论怎么可能开展呢?
- i+ C0 M( S& v* \# B& }3 v5 ^- C0 H8 X+ Y
对方辩友以文化的沟通为最终的价值诉求这本来没有错,但是不是太绝对化了呢?请大家想一想,沟通是不是以所有的个体充分表达表现为基础的?达成沟通之后是不是终究还是要走向多元的?任何对单一体系的追求都会使其它的文明受到损伤,这不是历史反复教给我们的吗?( e4 G6 m) _* ?$ \1 u% i+ F

4 f4 v$ x- V3 q5 z9 h扰乱人们思想的不是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判断!今天我们讨论提倡不提倡、值得不值得其实归根到底也就是一个态度问题,这个倾向摆在我们大家面前了,我们给它一个什么样的评价?
% W$ a8 ~* _2 c/ N/ V# ]: \& T) k8 F; M' k
我们再来解读一下方言倾向----通常的角度是影视表现手法的丰富,它有助于提升我们理解的深度。还有另外一个角度----那是亚文化胜利扩展!方言因使文化基因成为亚文化主体的标志和精神家园----那么我们要不要在大众传媒之中给他一席之地,给他说话的机会,给他展示的舞台呢?我们要不要在公众空间中支持他实现自我的认同和提升呢?一种不承认边缘文化丰富性的文化注定是要遭到诅咒的!而文化多元化的互动与激励才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那我们给他广阔空间有没有价值?我们肯定他鼓励他又没有意义?
7 |  t' w1 ?0 p( F
0 L* \: S8 t1 o( \6 T“光”,只有通过人眼才能称为“明”,通过人心才能称为“亮”! 其实这本来只是创作者自己和市场的事嘛,为什么我们会在这大张旗鼓的讨论?这是不是反应了我们的文化焦虑感呢?全球化的强势扩张对我们的乡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与刺激----于是,我们对自己是谁可能还很清楚,但是已经不再自信了!历史不是衣服而是肤色,长在身上谁也脱不掉!我们今天主张要提倡方言倾向就是要关注现实、立足本土、保护文化生态,让文化回到民间!对,是民间!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要承担什么,但是他们承担了一切!他们不知道原来自己就是这个时代的影子,他们发出来的声音或许各不相同,但他们讲的都是一种语言,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语言!”(热烈的掌声加欢呼声!)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努力人生 于 2010-5-26 22:54 编辑 : u! w5 b# q9 V, ]' x) T) `& e

- Z) y2 B: z% h9 @. }, y第二届“顺爽杯”决赛' |2 C. W5 [& Y" U1 b
湖北大学VS华中师范大学( G6 w: ]1 J% i& h( n

, M6 N9 c' |3 F& q$ H8 B$ \/ w辩题:
2 K. u- Z3 F$ `. e  f% i正方--构建和谐社会重在提高公民素质(湖北大学)+ G  \$ _# A8 w5 Z% j9 o" Y
反方--构建和谐社会重在加强制度建设(华中师范大学)
. ?5 O4 \% }; z: @+ D+ z9 J6 Y: z- B' u& `; e+ r# {! c
- n( |: }9 N) p" B
反方结辩:& M- B; o+ O$ y, H9 g8 j. ?6 a
/ \. y3 P1 _' K( b
在今天的辩论中对方辩友有“两大战场”:一个是“人的很重要”,第二个是“制度有缺陷”----这些都很对,这些都很在理!但是对方辩友却忽略了两个关键基础导致论证不成立!
2 E% W, ?) Q( Y! I
* a3 Z+ Y) `; s一,人性论基础。制度固然有缺陷,但是人是不是普遍有恶性的?----这个恶性是不是危险的,需要规范和约束的?二,认识论基础。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无限的,但是个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那么众人智慧是不是优于一人智慧的?作为众人智慧结晶的制度是不是能更好的治理社会呢?" m5 c! I) y# p1 L  `
- J/ I$ L* p  Q  P" e2 H% w1 }
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会遇到数不清的挑战。为什么有的持续成长,有的停滞不前,而有的走向了衰落?----是因为他们的制度差别呢,还是因为素质差别真的这么大?从专制国家到民主国家,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世界历史风云的起落无不告诉我们,社会的转型就是制度的转型!那么从不和谐社会的转型到和谐社会的转型能够例外吗?5 r  E* W! e, u2 Q4 T- _8 G
# y* ?; s- v+ d2 ]9 x
我们今天讨论构建问题也就是要给出一条可行性的思路!要做俊杰咱们就得先识时务!目前呐,我们到了一个历史性的关头,一方面是“盛世伟业”,一方面是“危机重重”----如何才能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呢?我们首先要面对千年大变革带来的三重挑战----第一,经济和社会结构迅速发展,导致原有的国家治理模式严重的失去了它的效用,那么这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严重脱节是制度问题还是素质问题?第二,各种力量推动中国沿着三个纬度方向变成一个不断失衡、加剧断裂的社会,这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失衡和断裂是制度问题还是素质问题?第三,很多人不能适应急剧的社会变革,处于高度的迷惘与混乱状态----这似乎终于与素质有关了----但是我们大家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因为人们通常是通过社会去感知和思考社会现实的,正是因为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内化于个人素质的社会规范实效了,因此人们失去了主心骨----那么对症下药我们是不是要重建一个社会规范呢?这些结构性的问题靠素质还是靠制度呢?那么从零和游戏到正和游戏的转变关键是不是在于游戏规则呢?!( L7 {9 D  ]  C' d) G
2 }+ d5 k  j7 D8 S
所有我们希望的不希望的都已经发生,我们只能决定如何处理!每一天晚上我入梦时我都渴望一觉醒来人类大同,但第二天睁开眼睛世界还是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不是不相信人性,但是我们不能拿这不可捉摸的东西作为我们社会大厦的基石,我们也不是不相信我们的眼神,但决定我们最终去向的是我们现在踏下的这一步是否足够的坚实有力!“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O5 Z+ `$ I; {4 x* _- n
" ]+ s. \& ^6 A5 ], @
谢谢大家!(热烈的掌声加欢呼声!)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博会辩论赛之武汉赛区------
3 f% r5 N( _$ G& e, F6 m) Y2 I- B( w( x; n4 u
" x( x; m( O: {' J
初赛:城市发展趋势将更多体现人类文明的趋同性 /  差异性
; H* l+ Z5 g1 c" z+ q$ a
9 K! _+ B, S, j# w. M复赛:“宁要大城市一张床”的观点 / “宁要小城镇一间房”的观点更可取
8 m* j2 ]; S8 t# R" L8 F( m% _! {4 r* ]# Z+ M1 U
决赛:世博会应更注重国际化  /   民族化  K2 c% O/ Q! O5 R
5 M0 u8 x5 W) E/ t" i
+ h( Q. n; Q; \' X" H9 n
门伯的复出战!% v# [, Z/ g& T" o5 b$ \' w
/ t6 \" ^, z- {9 I- j3 \* e) t0 Y9 P, Q5 ]
正方:城市发展趋势将更多体现人类文明的趋同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M2 M" R$ U' Y, K3 o1 E) F

/ @, C/ n: |) _2 l4 T# F. N反方:城市发展趋势将更多体现人类文明的差异性(华中师范大学)
$ i* _: E( ^0 W  P% Y
& ?+ A8 {& G  T7 @' J: V; }6 B8 j门的驳论:8 V/ F3 c8 M5 F% [4 o5 |4 U

* y% q% m1 h/ C# Y! |8 r# ^好,谢谢!时间有限制,驳对方几个关键错误:
5 V- E9 j' r" n. P& S
7 |- Z* e* H3 \1 Y第一,偷换概念!什么是“趋同”?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就是趋于一致。这就意味着一方面共性要不断增多,而另一方面差异性要不断减小!今天您只看共性的增加不看个性的增加,这是不是以偏概全?而您方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错误,原因就在于对方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您把城市当做了一个封闭和静态的东西,而没有看到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边缘不断扩张的一个复杂体!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您以为只要共同性增加差异性就在减小,而没有看到它的个性却是在不断扩张不断膨胀的!+ y- Y+ u5 L9 P" L# }

1 N6 y- ?* o6 e- g6 G( ~第二,标准不明!任何事物都有共性。但是,如果此事物成其为其的根本是造成它的共性还是个性?如果我们不以价值支撑点这个主要矛盾为判断标准,但是向您方一样从量上来判断的化,那我们说,任何一个共性之下都有无数的个性,这是不是反而更加论证我方观点呢?1 ~' i) P6 o, }  o0 x& C7 j5 ?
8 p( \) j- q+ X* r( v+ J8 J
第三,推导不能!交流必然能导致趋同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法国人类学家施特劳斯说,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不是基于格局而是基于交流-----这是不是说明反而是交流导致了我们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呢?如果多样性代表的不是差异,难道它反而代表的是趋同吗?
& q4 K' I7 c7 K' ]8 Y, ]1 ?: d; S5 B" W5 `* F% Z" @' j
还有,我要提醒对方辩友,在接下来的辩论中,您一定要认真地听清问题回答问题,而不要答非所问!6 t" T! m9 c2 }
* B6 M7 b4 J* M5 }0 W( ~
最后我要说的是,要认同不要趋同,要对话不要同化!谢谢大家!(掌声!)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努力人生 于 2010-5-27 22:41 编辑
, B" U2 I( S/ J6 g- U, G
- b' J- n! L) o- n  \+ y反方四辩邓哲结辩:
  d4 a; A& [# H5 h
" T# f( j: a  d) |% e) B$ k2 b谢谢主席,大家好!对方辩友很聪明,他们给所有的差异性都找了一个上位范畴统一起来,称之为趋同性-----都是城市,都在发展,都要发展成好的城市,因此在趋同。我们都要做一个好人,我们因此在趋同吗?这样的论证态度有点不负责吧?
7 n  [5 r* U. a8 ]/ W" M
6 S7 j, j$ G0 i4 Y# M% d整场辩论,对方辩友无非是在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但是您似乎忘了,这同一个世界是我们各有特色的世界!这同一个梦想是我们张扬个性的梦想!看到字眼中有一个“同”就当做是趋同------就是用形式的雷同来偷换内容的差异!
4 r4 P2 p+ |: T( c6 W( ^: d4 b; ^- j' x2 |- Q( U
趋同性有没有好处?当然有!社会化大生产的今天,我们谁都知道,标准化可以为我们提供操作上极大的便利。但是,操作上的便利是手段还是目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到底哪一个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做任何事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对世界发出“你是谁?”的一个声明。
% A. t  D: a6 v; I$ ~) @5 J" b/ K) Z' I
本立而道生,什么是城市文明发展之本?就是让城市成为自己,让城市自由健康的做自己!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我们用什么来读懂一座城市?是它的外部材料还是内在精神?如果一个城市有灵魂的话,它的灵魂何以可能?是趋同还是差异让它获得生命?4 U$ B, D; f5 l  I6 \5 u
" V9 U; z& T# H! s4 T) ]( g- c/ A
城市,是商业空间、权利空间、意识空间、公共空间、私人空间等复杂空间的复杂层构。而城市发展的实质就是这些空间的重组!我们看到,动态的结构过程、多重的力量博弈、流变的选择行径-----这纵横交错的纷繁亮态到底会导向趋同还是差异?如果城市和文明的发展是趋同的,我们就要去追求这个“同”,但问题是,这个“同”是什么?-----每一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阿罗不可能定律”告诉我们,合理汇总所有人偏好的方式并不存在!差异的永恒存在才是真实的世界!为了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同,有了大规模的古建筑拆除和遍地开花的重复建设。为了加速社会状态的同,有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大跃进-----如果没有对差异的充分尊重,古希腊神话中的“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就会无情地阉割掉我们的自由和平等!
3 |& m- Z; `( t* U
5 c2 ~  e6 N( h6 I5 D% s' C汤因比说,历史演进的本质就是挑战和应对!即使最机械的历史决定论者,也不敢妄言历史服从于计划!只有原始神话和宗教传说才将整个文明发展归于某种记忆力的归宿。从石器文明到信息文明,文明的演进乃是一个选择性发展过程。新的文化样态和实现方式不断增多,正是基于这不断增多的差异性,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我们的格局越来越广-----这种开放性的态势怎么可能是趋同的?!( [3 w" ~5 w  ^. \6 _
" b; r7 s" f: s% V0 q& ?
如果城市和文明的发展是趋同的,那么这种封闭的单向选择性其实就取消了选择的可能性。但发展,难道不应该是一个可能性不断产生和不断转化为现实的无限过程吗?多么讽刺啊!我们的耳边充斥着走自己路的豪言----而我们的鞋上,却沾满了邯郸学步的尘土!$ G) Y. o! v4 S% j) M: }
  
" d% R9 q) f" G% C; E: U我们正视我们的同根同源,但是后现代的利刃已经证明,普遍性越是被神话就越是被消解!只有尊重差异、保留差异、发展差异----才能真正发展出和谐浩瀚的文明!
$ |' S4 o6 s3 k3 ^+ V* `; ]6 ]1 w+ `- q6 l( W$ D" u
解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说,一体化对人性来说是危险的!因为它会对人类的自由构成抵制!如果主体性的消亡乃是必然的趋势,那我只能说,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 {6 M9 z- @1 B' F8 a6 V( W  ?* f* L6 e6 e  C2 p+ G4 R
重要的不是永恒的生命,而是永恒的创造力!要实现发展,我们就必须去努力发掘属于自己的那个价值支撑点!去放射出属于自己的那一道独特的光芒!! A6 s3 q5 M; R* Z
8 @& U- U: E  H; |8 p
各位,您准备好了吗?谢谢!(掌声!)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2: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努力人生 于 2010-11-30 20:07 编辑
# T" q! H+ |9 z4 [* p+ S0 D/ S' a" ^
正方:“宁要大城市一张床”的观点更可取!(华中师范大学)( O  x  D" d# E8 O) @) M7 h! ?
9 r" _- L" j4 g% N
反方:“宁要小城镇一间房”的观点更可取!(湖南大学)
- L- @3 i8 {* T8 Q, a$ }+ \3 l9 X* ~: e# P. J. O  S  A
正方邓哲结辩:
  F' k% B* s# e4 c; ]9 x4 h; r# x, ^' R+ T1 ~0 Q
好,谢谢主席大家好!
- r( ^. v. L/ m: }8 W& `- G4 T
* Y! `0 K- f% a/ P: b% ]真相绝不简单,也绝不纯粹!对方辩友今天最大的问题就是将一知半解当做了真相本身。对方辩友只看到了闲散、舒适是生活质量,却没有看到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才是现代意义上生活质量的基本元素!对方辩友只看到了小城镇有巨大的空白可以填补,却没有看到这背后的区域锁定和职业锁定!: m; B# N/ [. m( W# P
; D8 Q* A% r1 z4 p
为什么小城镇总是与效率地下、粗放经营如影相随?因为集约型经济的必要前提乃是人口的集中规模。为什么那么多新建的小城镇有镇无实,遍地空巢?因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所带来的外部型意义和专业化意义。看看那些被闲置、被抛荒的希望小学吧!问题不是你建好了房子就能解决的!人生价值也不是你住进了房子就能实现的!) e. Z. j6 u' I. e

7 r2 G3 E6 b6 {6 x, t诸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遍地开花的小城镇需要的是遍地开花的公共设施建设和遍地开花的公共服务保障!全国五万多个小城镇一共需要耗费多少资源,您计算过吗?我国的财政水平负担得了吗?就算负担得了,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到底是社会的发展还是资源的浪费?在小城镇的消费性远远大于生产性的现实情况之下,社会整体的成本收益比,您考虑过吗?
+ r% G3 v+ \" f3 y$ f# j1 Q! a5 G9 K9 S2 K+ W) Q  y
什么叫做资源节约型社会?什么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不能因为小城镇还有耕地可以占用就占用,还有环境可以污染就污染啊!-----对方辩友,那不叫发展,那叫饮鸩止渴啊!
+ j( K; k" K; v  c: K* B* y# j4 p* d  G( |3 e) Q& Y2 v* C
什么叫发展?人口的发展要靠人口的流动,经济的发展要靠资源的集中,社会的发展要靠文明的共享----这是客观规律的必然,这是科学决策的依据!& C6 L4 X* g) o  b) e$ U

; I" R: g7 A. T: R; Q是的,我们都有一份难舍的乡愁!小城镇也确实需要一部分人去坚守!但是国家的现代化,却也需要更多的人去投身现代化的洪流,去迎接城市化浪潮的洗礼,去推动社会经济结构的升级,去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破农业大国所特有的巨大路径依赖,避免从二元结构向三级结构的引化。
: \) G. p* @8 v' g( O
5 M. W3 Q; n% Y% F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幸与不幸!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去奋斗!那些睡着木板床的青年到底为了什么?-----他们不希望得到施舍,他们希望得到机会!他们不需要“退一步海阔天空”,他们只需要一个战场!只有丢掉幻觉去直面这样一种现实,城市化是我们社会的中心而非边缘!是持久的而非短暂的!而我们的毕生努力,很有可能最终一无所获!-----只有拥有了这种彻底的绝望才有超越绝望的可能!
% f: c& F2 p; `+ d3 y, h+ d+ k0 ]' }( T! I* d* S" S; l
其实,大城市里的一张床也未必不是一种惬意的生活!比如现在的我,虽然只是睡着学校宿舍的一张木板床,却能自由的求学,自在的比赛。但是,这个字眼让我更多想到的,却是那些处在城市边缘人的尴尬现实中的农民工-----是的,他们只是有一种单纯的渴望,渴望改变自己!渴望改变命运!但是,这有什么错!-----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渴望和悲恸的承担,怎么会有六十多年前三座大山的推翻?怎么会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翻天覆地的慷慨巨变?面对他们寻求希望的眼神,面对他们默默承担的脊梁,面对他们不甘心被苦难包起来的执着,你怎么能说他们的未来只是一个虚幻的梦?-----你怎么忍心?你怎么敢?(掌声!)2 @: v/ {' D8 W4 Z* s$ a
) b: _$ M7 n  ~" I
巨大的城市很小很小,它甚至容不下太多的期待!小小的床板很大很大,它酝酿着的,是这个民族的再一次崛起!3 u, D; k2 b2 `' s

1 A7 e1 u0 Q# r4 A/ k# B, Y谢谢各位!(掌声)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5-27 00: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门伯太强了
发表于 2010-5-27 00: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历史演进的本质就是挑战和应对!努力人生 发表于 2010-5-26 22:49
+ a0 i; T. f; ~; D

) K4 F4 p) H! M" f8 M/ b! h- g# R2 {- i# z0 B
    要死啊,汤因比你也不认识吗?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9: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呃···我听到是康什么& Z9 X% c, i. a! Z& J5 |

. b+ ?4 _+ Y) U6 Z' N1 M大王别那么不厚道嘛....别公开揭露我的无知,私下告诉我就行了............0 l2 k1 x  v$ W# b5 M0 i/ C8 M& u

8 K- u" N% f: ~8 R) [9 x% h...还有两处的****是什么内容啊?.....
发表于 2010-5-27 22: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不希望得到施舍,他们希望得到机会!他们不需要“退一步海阔天空”,他们只需要一个战场!只有丢掉幻觉去直面这样一种现实,城市化是我们社会的中心而非边缘!是持久的而非短暂的!而我们的毕生努力,很有可能最终一无所获!-----只有拥有了这种彻底的绝望才有超越绝望的可能!
发表于 2010-5-27 22: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他们只是有一种单纯的渴望,渴望改变自己!渴望改变命运!但是,这有什么错!!-----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渴望和悲恸的承担,怎么会有六十多年前三座大山的推翻?怎么会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翻天覆地的慷慨巨变?
发表于 2010-5-27 22: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努力人生 于 2010-11-30 20:08 编辑 % U6 Q/ }; L  C. H1 ?  \: O5 n1 r* e' @

6 D- `' J/ H, \# @面对他们寻求希望的眼神,面对他们默默承担的脊梁,面对他们不甘心被苦难包起来的执着,你怎么能说他们的未来只是一个虚幻的梦?-----你怎么忍心?你怎么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26 20:33 , Processed in 0.06857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