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间也参与过辩论赛。现在工作好几年了。这是第一次登陆本论坛,觉得论坛办得挺好。大家诚恳且富有启发性的发言给了我很多启示。 胡渐彪是我最为钦佩的辩手之一。据说胡也是华语国际辩论会上最优秀的辩手之一。武汉大学队领队赵林教授对其评价为“他是非常优秀的辩手,具有很强的现场分析,现场总结能力。。。善于捕捉对手的漏洞,加以反击。。,给人印象极为深刻”(大意)。遗憾的是,我只看过他2001年大专辩论赛决赛《钱是否为万恶之源》,所以也只就那场谈谈看法。 个人觉得,那场堪称“万分精彩”的经典战役,武大之所以饮恨狮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首先是辩题客观上确实不利,“万”这个关键字眼界定不是很令人信服。这一点直接导致正方很多逻辑困境,是正方失利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反方对"万”定义寸步不让,成功地说服观众及评委“万”即“一切”;而且胡渐彪还比较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对方论证的仅为“部分恶”,“部分恶”如何等同于“万恶”?“即使仅仅考虑与钱有关的恶,钱也未必为万恶之源。如贪钱之恶,恶不在于钱”。这些有力的驳难动摇了正方立论逻辑底线。 (2):武大立论主要倚靠一辩蒋柯,二辩和三辩重点都放在了举事例上,看似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但对于自己的逻辑底线未做进一步的防守,并根据战场形势及时加强,导致根本性的问题未予以解决。因为正方无论举多少种“恶”,逻辑上都不能构成“万恶”。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平心而论,相信多数观众都不能认同正方“万”指“很多”这种推论。因此,正方的真正困境在于如何说服观众及评委,“万”不代表一切(当然解决此问题是相当困难的)。而正方确没有将重点放在此处,依然将绝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举事例”上,这样一来,正方所有事例对本辩题而言均带有逻辑缺陷。 (3):反方的几个非常具有杀伤性的问题,正方解决得不好或不够充分,如“在钱还未发明之前,世上同样存在恶。恶在先,钱在后,钱又怎么会是万恶之源呢?”。这些问题正方解决不够圆满,是评判团整体上认为“说服力不够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4):正方语言优势明显,但明显追求语言的华丽,排比、比喻、歇后语等运用过多,过频,但这些看似“行云流水”、“排山倒海”的华丽语言,似乎反映出正方过于重视语言的运用,而忽视了对逻辑性的深入挖掘,导致总体上,明显说服力不如反方。而反方呢,语言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甚至没有排比句,也没有诗词、歇后语,句子几乎都很简单,但却条理清晰,逻辑清晰,步步推进,推论严密。给观众印象深刻,且清晰而严谨的逻辑,使得反方的辩词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尤其是考虑到正方的逻辑困境后。 (5):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甚至可能是转折性的一点是,四辩胡渐彪对正方立论和逻辑进行的抽丝剥笋般的现场反驳,现场感之强,条分缕析,令人叹服的逻辑力量,使得尽管没有使用华丽语言的他,成为了那场比赛事实上的最耀眼,最令人眼前一亮,最令人羡慕的“皇牌辩手”。 最后,想谈一下个人看法。个人觉得余磊的确是一位很出色的辩手,尤其他语言的幽默、机智、反应敏捷,颇具“大将风度”;然而,细细想来不难发现,他的发言依然有不少或明或暗的“诡辩”成分。如反方质疑“大马有个恶男因女友分手就将其份尸13段,这个恶与钱有何关系?”,他以家庭暴力中男人打老婆这个博得满堂喝彩的事例做反驳。明显是转移视线,偷换论题。另外,反方质疑“南京大屠杀中日本人侮辱中华女性的恶与钱有什么关系呢?”,他居然回答“日本人为的是经济利益,所以才侵华,所以还是与钱有关系”。显然也是偷换议题,“答非所问”。另外,日本人不承认侵华历史,余磊认为原因是“钱多烧得慌”,显然不能令人信服。(当然也没有掌声)。不过,余磊在解决“原始人吃掉同类不一定算恶”,以及“校园枪杀案根源在于新闻媒体为了钱而播放暴力片,教坏了孩子”这两个问题上,确实反应敏捷,非常厉害。而且,考虑到他机智的现场反应,尤其是辩题客观上不利。评其为最佳辩手也有道理。 但是,个人觉得,若论逻辑性及现场总体把握能力,胡渐彪事实上更强一些。毕竟,胡渐彪的那篇对于正方立论及逻辑进行的现场总结的高屋建ding的,抽丝剥笋般的强有力的反驳,其逻辑之缜密,现场感之强,说服力之强,确实令人震撼。虽然四辩不好与三辩比,而且胡在自由辩论中发言不多,但个人仍认为,该场比赛最佳辩手若授予胡渐彪,完全合情合理。只是,我们无法改变既成的历史。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