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惟恋梧桐

温朗东:论辩论比赛的「判决系统」与「评分系统」--兼论对台湾实务运行状况刍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0 00: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理会错我的意思了:我不是说你们“辩论队”有多少资源,而是说你们的学校、你们的社会环境有太丰富的资源。

记不清哪位社会学家曾说过: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关键就看他能为居民提供多少“共享资源”。
发表于 2009-4-21 08: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焦渴期待yincantook前辈四楼论断的详细论述。
发表于 2009-4-21 11: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说了容易得罪人.简单的说一下
正常来说,一个学校的生源对他们的战绩有相当大的影响.
台湾最好的学校有所谓台清交之说.但实际上只有台在辩论上有一定的成绩,清交都默默无闻.
其他的你就自己推论吧
发表于 2009-4-22 01: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源质量……这个结论在大陆似乎不成立。说实话我看过很多二线高校的辩论水平比一线要高得多。

原因也很简单:

一线高校竞争更激烈,学生要花更多精力在课业上;
一线高校社团更丰富,学生有更多的选择面。

于是,二线高校中最优秀的人反而更容易集中到辩论中来,而一线高校的高水平辩手反而经常被其他活动分流。

而辩论赛比的不是一个学校整体的辩论水平,而是“最顶尖的那几个人”。二线高校或许整体上不及一线,但“最顶尖的那几个人”却未必差。
发表于 2009-4-23 09: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源质量,这个结论在大陆是绝对成立的。
你看过的二线高校比一线高校水平高仅有的原因是,那些二线高校辩手在辩论上下的功夫比你看到的一线高校的辩手要多很多。
发表于 2009-4-23 12: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似乎得从建立一套「客观的评分体制」开始做起,笔者对此尚未有所定论,毕竟,在方法论上,辩论比赛是否「能够」、「应该」有客观的评分基准,就存有疑惑。

朗东所说没有定论是因为,例如“能够”“应该”“可以”“不应该”等一些抽像词语的判断标准是无法具体化的。(即使是标准很完善的体育活动,对于“犯规”的标准也没办法做到100%具体,更何况是辩论这种脑力活动)

另:这句话倒底哪里逻辑不通了,实在不明白

难道「说服力的比较」有主观性,就表示它不能够从「整体的效果」来看吗?显然不行,毕竟,主观性的存在只意味着不同的裁判,对于论点的喜好与接受程度不同,跟是否应该排除「整体说服力」的判断,毫无关联。

每方都是采用已经讨论好的论点来进行比赛,只是在于个人技巧与表达能力而约束;纵然裁判对“论点”的接受程度各有不同,最后结果的判断以论点的强弱及论点运用的“整体效果”来裁决是可行的。如果硬要折分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就失去“同一性”的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3 07:49 , Processed in 0.05990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