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原帖由 herolandis 于 2009-2-2 00:05 发表 ,“具有正确性”是一种非常模棱两可的认知状态,很大程度上是非理性的,它在具体思维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我没有必要接受一个观点否定一个观点,而可以容许两个观点并存——从有利的的一面来说,这代表不急于否定,但从不利的一面来说,也代表没有肯定,甚至于等于不做选择——但不做选择仅仅是不在这两种观点里面做选择,当必须进行选择的时候,选择者将很可能被第三种更加远离真实的观点所左右。
事实上你根本没有反驳我的观点,因为即使能够达成“观众同意双方观点”,也不代表相反的情况“观众不同意任一方观点——认为双方都是错的”不会发生,而问题的所在根本与辩论双方要追求怎样一种说服结果无关。因为这个原因如我所说,绝大部分观众根本不能做到“理性地接受那个更合理的观点”,而更多习惯于“接受那个权威说出来的观点”。更进一步而言,正是因为有这种现象的存在,所以你所期望的“观众认可双方观点背后的道理”在短期内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也不可追求的,能够追求的最多不过是“观众被双方用来掩盖观点不足之处的花言巧语所欺骗,因此不能发现任何一个是错误的”。
“普适性”不是“任何一种准备程度”,而是“大部分辩手”,请不要恶意歪曲,否则我们的辩论将会没有意义。而“课堂教学式辩论”不具有这种主体上的普适性,主要是因为此类沟通方式要求双方认知、表达上有较大差距,否则辩论将会脱离“教学者”控制。
让A队的立论者(一般是学长),在赛后去说服B队的队员(主要是小朋友)同意A队观点。
即使“混淆视听可能被规避”,也不代表就应当以“教学”为目的。
首先,我说的不是“水平远高于对手能通过混淆视听来赢比赛”,而是“水平远高于对手,即使在浙大的这种所谓‘有效规避’的机制之下,依然能依靠混淆视听来赢比赛”,意思是这个机制防君子不防小人。 其次,如果“堂堂正正”这么好,历史上怎么会出现那么多小人呢?岚星师兄可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吗?
另外我强烈建议师兄你不要再拿议会辩论和法庭辩论说事儿了……设想一下,如果在西方社会跟一个人说,我的职业就是说谎,他会怎么猜呢?他最先想到的职业只有两种,律师和政客。议会辩论和法庭辩论最好地向人们诠释了为什么“这种‘不说心里话’、‘先自欺,再欺人’的游戏是有价值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岚星 于 2009-2-2 01:01 发表 对于你的第一点,我认为以下一段文字是核心: 问题恰恰在于,辩论赛涉及的主题,有多少是“须要立即做出选择的”?注意,我指的不仅仅是内容上,还包括主体上——由辩手和观众、评委来选择应该怎么做的。 比如 ...
原帖由 j13a 于 2009-2-4 09:10 发表 借牛贴测试一下手机回贴
这个可以参考《理想国》,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一个具体的实行方法就是“如果你不同意,那么我们就往回退,直到退到我们都能认同的观点为止”。 在行式上,可以理解为:获得对方认同,则论点成立,若对方反 ... herolandis 发表于 2009-1-22 03:14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7-31 03:50 , Processed in 0.04831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