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78|回复: 57

(转帖) “ 高考 ” 在美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2 20: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jysls.com/thread-89230-1-1.html




   对普通百姓而言,高考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公平的竞争方式,同时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既然如此,大家为什么对现在的高考制度质疑不断?我们的问题究竟出在哪?看看他国,或许有所启迪。


简介:
 3年前,如果有人说,中国的高考自主招生比例将达到20%,很难有人相信;3年前,黄全愈教授在书中已经详细论述了今天随着复旦面试打开高考多元化之门而在媒体上越来越频繁出现的“面试”、“推荐”“公平”等等问题;3年前,黄全愈教授在书中以“我的一张大字报”对中国高考改革提出了十三点建议,在中国高考史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为今天高考制度的改革播下一颗种子。...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1:2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增补册《当预言成为现实》
“面试”风暴开启“多元高考”时代

                                  “面试”风暴开启“多元高考”时代
                                                                  青山     

    4月1日、2日这两天,已通过资格测试的1 208名高中三年级学生参加了复旦大学组织的面试。3天后,将有300人有幸告别“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模式,通过此次面试被复旦大学录取。据悉,这是由教育部支持的中国大学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另一所著名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同期也开始了自主招生工作。

    (来源:4月3日《人民日报》)    

    这是一次新中国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学入学考试,由以前“人和纸的较量”变成了现在“面对面的交流”。与以往高校实施的保送生、优秀生选拔、5%“自主招生”等政策不同的是,此次改革的突破在于“面试决定录取结果”、“学校说了算”。尽管人们对这样的改革看法不一,可能是出于对公平、公正的顾虑,不少人也对面试招生的方式投了反对票,但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尝试,其意义在于为人才的遴选机制开辟了多种可能,并启发我们重新认识高考制度的现状和改革方向。笔者以为,“复旦面试”为“多元高考”打开了一扇门。   

    对普通百姓而言,高考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公平的竞争方式,同时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既然如此,大家为什么对现在的高考制度质疑不断?我们的问题究竟出在哪?看看他国,或许有所启迪。《高考在美国》一书中介绍,美国也有高考,但那里学生考大学不是单凭高考的“高分”,而是靠高中4年各科期评成绩平均分,每学期的期末成绩总评是美国高中生升大学的基础;美国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有多次高考,给考生多次展现自己的机会;国立大学、省立大学、市立大学进行分类独立考试,考核学生和录取学生的主动权在大学。此外,许多大学也有“面试录取”。   

    对比中美高考,统一和多元是最大的差别,而“多元高考”无疑也是我们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如,考试标准,从只看高考一次成绩,到既看高考考分,又看高中成绩,还看社会活动、文体活动、公益活动等德行表现和成长记录,以综合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高考时间,从一次到多次,还可以分为全国统一考和高校自主考几个层次进行,多种形式增加学生考试机会;录取方式,从按成绩高低集中录取,到把成绩、面试、特长等相结合,把综合评价列入高考招生评价体系。   

    任何改革,都需要有相应的制度环境和文化土壤,高考也不例外。“复旦面试”是我们走向“多元高考”的一个突破,人们对此最为关注的,不是“面试成绩”,而是如何保证公正与公平。同样,公正与公平也是“多元高考”不可逾越的坎。如果缺乏有效监督,带有一定级别、行政色彩很浓的大学,则很难保证不受权力的影响和金钱的诱惑,即使获得了自主权,早晚也要沦为“寻租权”。可以说,大学体制、机制的弊端得不到修正,上级、同级、社会、媒体、民众的各种监督权得不到完善与落实,法治得不到张扬,民众就不会放心把自主权这个紧缺资源交给学校。   

    无论怎样,“复旦面试”带我们打开了“多元高考”这扇门,能否一路走好,很大程度有赖于“门内门外”的土壤、气候与环境。

    原文章标题为:复旦面试打开“多元高考”一扇门


(来源:新华网)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增补册《当预言成为现实》
明天我们可能如何“高考”?

                            明天我们可能如何“高考”?
                                          ——《“高考”在美国》给我们的启示

                                                                   龙子仲

     

    2006年四月,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率先迈出“高考”改革的破冰一步,一时间,媒体也搅起了一阵“面试”旋风。赞美者有之,怀疑者有之,叫骂者亦有之……但无论是褒是贬,一个事实已然面临了中国教育界以及几乎每一个中国家庭:高考真要改了!

    一件事情,在欲改未改而又已经风吹草动的时候,是最让人心里不踏实的。因为,“你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于是乎,万头攒动,打探究竟。——探头探脑最勤的,自然是家有高中生的家长们。然而这一回,他们探了半天,光探出了一个叫“面试”的东西,似乎将来的考生们一个个都要去做回“超女”,让考评官评头论足,再决定去取。但是,“面”怎么“试”,“女”怎么“超”,还是一个稀里糊涂、似是而非的问题。这结果,是愈发的心里没谱。

    高考究竟会改成什么样?或者说:明天我们可能如何高考?这是个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媒体的起哄似的“消息”很可能会误导人,而考试制度改革的内在“理路”,也许才足以使我们真正把握未来的局面。那么,高考改革会在一种什么“理路”下运作呢?

    先来看几个越来越频繁出现的概念:

    “笔试”——这是复旦大学采取的一种在面试之前的做法。试题当然是由复旦大学出的。

    “推荐”——这是交通大学采取的一种面试之前的做法。获得推荐者就有资格参加面试。而推荐者是学生所在学校。

    “面试”——就是考生单独面对5个考官,当面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有人说这种形式不是答问,而应该视为一种交流,在直接的交流互动中,考官对该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判断。

    “高校自主招生比例”——这是由国家规定的、大学以自己的方式(比如笔试、推荐、面试之类)招收学生的份额。事实上,现在有一批大学已经这样做了,但那个比例比较小,只有5% 。这个概念其实也可以从反的方向去看,那就是:还有一个“非自主招生的比例”将会长期存在。这里面释放出来的,是一种选择的空间。

    “高中课程标准”——这是国家在2003年颁布的,是规范高中阶段学习的总纲领。按照这个课程标准编订的教材,大约在2005年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使用,这些学生将在2008年毕业。所以有一种估计,就是2008年可能成为高考改革全面实施的时间界限。

    这几个概念,有的是考试的形式,有的则涉及了考试制度改革的理路。虽然任何理路最终都将呈现为具体的形式,但是,如果不明理路,甭管再怎么改革,你都可能会被形式绞死。

    生活总是在比较和借鉴中创新、发展的。考试制度也一样。

    这些年,中国教育改革比较和借鉴的一个重点,无疑是美国。虽然形式上的借鉴很多,理路上的借鉴较少,但这也是正常的,因为凡事都有个过程。最近几年,我们在理路上的认识显然越来越多了,新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而考试制度的改革,本质上也是这个“课程标准”的某种自然延伸。

    由此,我们进入《“高考”在美国》。这是一本谈美国学生怎么高考的书。

    有一个反讽的现象:应试教育遭到批判以来,批来批去,不少人渐渐把“忿”泄到考试上去了,好像出问题的不是教育,而是考试本身。他们还有一种误解,以为美国学生读书很轻松,也不怎么考试,上学基本上跟玩似的。——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了一种真相:美国学生不是不考试,相反,从数量上看,他们不仅考试,而且考得比我们还多。除了日常学习的各种测试和升学考试之外,他们还有各种各样的水平考试。不同的是,由于考试机制的差别,他们的考试一般说不构成学习的压力。这本书的第22页到30页,较详细地提供了这些信息。

    这就提示了一个思路供我们去思考: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方式是什么?——经由这个思路,我们也许就能触摸到高考改革的理路,进而大致了解明天我们可能如何高考。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在美国从事教育研究的华人学者。他的研究除了建立在书本知识和实际调查资料上之外,还建立在对一个个案作长期跟踪的基础上。这个个案,就是他自己的儿子在美国接受完整教育的全过程。所以这书的内容,就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观察,还伴随着许多成长观察。而这一点恰恰是弥足可贵,因为他可能因此而更关注于考试对成长究竟是提升还是戕害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成为我们从事高考改革时的一个人性基点。

    阅读这本书,其实你可以先把第286页到第293页那部分看一看,那是作者对中国高考改革提出的一个粗略方案,一共谈了12条。我觉得,这些方案对中国未来的高考改革可能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这12点,涉及了高校自主招生比例究竟应该放在一个什么样的百分比上才算合理(作者认为应该定在20%);取消高考还是建设高考(美国学生一年可以有七次高考,你初中就可以不断参加,最后取你考得最好的那一次作为录取分数值。在这个意义上,取消现行的这种高考方式其实是建设一种更积极的高考方式);推荐应该如何操作(关于推荐,第95页到第110页有较详细的阐述);特招应该怎样把关;等等。

    有意思的是,作者并没有把“面试”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而是把它放在一种相对说来比较次要的地位上,作为一种录取的参考。这跟我们今年尝试的这种被大众误认为由“一考定终身”变为“一面定终身”的方式也是有区别的。在第264页,作者有这样一句原话:“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来概括面谈还是恰如其分的。”——这番话,值得我们在今年这种“面试”热面前保持一些必要的清醒。我们搞教育改革,千万不要像搞运动似的,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中国吃这样的亏,吃得太多了。

    与对面谈的淡化态度相反,作者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却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在第154页到第196页,他用了40多页的篇幅,专门介绍作文问题。在这里面,作文在考试中的功能是被提高了的。它不再是语文中的一项,而是作为思维和心智判断的一种综合考察。中国的未来高考,是否也会朝着更加重视作文的方向走呢?我们拭目以待。我有一种感觉,从人力的投入和判断的稳妥性来说,面试可能不会成为主流,因为它确实存在着操作上的难度。而作文,有可能成为主流。如果认同这个理路,那么未来的考生就应该在作文能力上多下些工夫。

    这本书总的说是一种随笔式的著作,叙述平易好读,但结构上比较散。我这里只是把可能对我们有启示的地方拈出来,也许对读者的阅读会有好的帮助。在中国高考改革热潮汹涌的今天,这本书有着极现实的价值。所以值得大家来读读。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1:2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增补册《当预言成为现实》
从吃蟹的勇气到吃蟹的智慧

                                       从吃蟹的勇气到吃蟹的智慧
                                                       ——我看复旦的“一面定终身”

                                                                      黄全愈

    当我听说复旦要第一个“吃螃蟹”,很感兴奋!如果北大不改,再过几年,复旦的毕业生,恐怕很快就要压过北大的风头。

    然而,要我评价复旦的自主招生,又很感为难,怕“站着说话不嫌腰痛”——不得不对改革中的新生事物说东道西。好在这个新生事物在战战兢兢中经受了人们苛刻的挑剔,因而我也可以在“指点江山”时不必背沉重的十字架。

    许多人拿高考的“一考定终身”来责难复旦的“一面定终身”,说复旦是“五十步笑百步”。

    其实,生活中有不少“一面定终身”的事。例如,所谓“一见钟情”,并不是“一见”就“钟情”的,早在生活中的数不胜数的辗转反侧的不眠之夜中已千万次地锤炼了择爱标准。这就是说,之所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因为有“众里寻她千百度”作了坚实的铺垫。无来由的“一见钟情”恐怕是很少的。因此,我以为复旦的“一面定终身”,不仅有第一个吃蟹的勇气,也有第一个吃蟹的智慧。

    无论是面试,还是笔试,都只是检测的方式和手段,关键是我们通过这种或那种检测手段来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并且通过这种对人才的选拔,向社会、向大众传达一个什么信息。比如说,你选拔的是高分高能的一流学生,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一流考生,那么,你就用你的选材标准向社会传达了一个清晰的信息:大家都应该培养高分高能的一流学生。也就是说,看一个高招模式是不是合理的,首先要看它的选材标准是什么?然后,再看这种模式的检测手段是否能筛选出所设定的人才。简言之,什么是我们的选材标准?用什么方式或手段来选择我们认定的人才。

    中国高考“认分不认人”,在于以得高分的考生为人才,在于以笔试为检测人才的手段。正是高考的谬误导致了今天“全民皆考”的应试教育。

    如果说,复旦“吃蟹”的勇气表现在针对现今高考的弊端设计了“一面定终身”的自主招生的方式的话,我更欣赏复旦“一面定终身” 的“吃蟹”智慧。

    可以说,面试这种“面对面的双向交流”比笔试那种“面对纸的单向交流”更合理,更科学。因为,教授、专家们可以根据他们心目中“众里寻她千百度”的人才标准来选人才。经过五个教授和专家“面对面”地选拔出来的人才,远比隔山买牛式的“面对纸”地录取学生要科学、合理得多!毋庸讳言,尽管有过五关(没有斩六将)——过五个不同的专家、教授的面试和筛选,其中仍然难免有人为的偏爱和喜好。但是,总比笔试以某些一成不变的、现成的标准答案来筛选人才更能识别、甄别各种类型的、有性格、 有特点的多姿多彩的人才。同时,我们也可以反问:笔试就没有人为的偏见和喜好吗?标准答案本身可能就代表着某种偏见或喜好,何况作文一类的批改,同样有个人的偏见和喜好。为什么我们能容忍笔试中改卷者的偏见和喜好,就不能容忍面试中教授或专家的喜好呢?更何况笔试中的改卷者是“深藏不露”的,是可以不负责任的,而面试中的评判者必须坦然地面对面地承担责任。

    从学术层面上说,面试的要求更苛刻。笔试需要读和写,面试需要听和说。美国天赋教育的“童子功”之一是培养孩子的“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聆听”的能力和习惯。一个是对书面的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另一个是对口语的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但是,“批判性阅读”的反应时间相对较长,而“批判性聆听”的反应时间很短。因此,要求更苛刻。

    中国的母语教育不重视培养“听”的能力,更不要说培养“批判性聆听”了。在中国,哪一个中小学校长在给报告人作开场白时,号召孩子们要“批判性聆听”嘉宾的报告?!只有到了成年阶段,才可能被允许“批判性聆听”。殊不知,“批判性聆听”也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能力,强调的是不盲从,把独立分析和理性思考作为思维的“过滤网”,去吸取说话者的精华。也就是说,不要盲目地全盘接受,又要虚心地吸收对方的精华,然后去“悟”出自己的思想。

    经过“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聆听”,心里有了好的主意,还要有能力“倒”出来。因此,书面和口头的“有效表达”能力,更是美国天赋教育的重点培养目标。国内的教育比较重视培养“写”的能力,忽视培养“说”的能力。中国人说“这人能写”,多半是称赞;如果说“这人能说”,多半是鄙夷。好像能写就是人才,能说就是歪才。翻一翻我们的汉语词典,关于口语表达能力的描述,多是贬义的。什么“巧舌如簧”、“三寸不烂之舌”、“摇唇鼓舌”、“口沫横飞”、“甜言蜜语”……“以讷言为荣,以善言为耻”,不知逻辑根据在哪里?

    复旦的面试,不但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而且要求更高。笔试可以选择先做哪题后做哪题,面试则必须问什么答什么,没有选择的余地。

    当然,面试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检测手段。比如,对特别拔尖者或特别低劣者,人们较容易作判断,但对那些虽然优秀但又没有优秀到可以一锤定音程度的学生,要对他们的面试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必须借助录像和录音,由终审小组作出最后决定。尽管复旦的面试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这种“申请资格测试→提交申请材料→教授面试”的录取手段和方式,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认分不认人”的高考选材模式,至少在现阶段可以弱化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新课改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毫无疑问,复旦的高招改革是进步的!但也有人要我算一笔 账:十几年前,北大招一个学生就得1 000多元,按这个标准,现在北大招2 000多个学生就得200多万元的经费。因此,成本太高,无法承担。

    这是反对者的“成本说”。我倒想用“代价说”跟他们算一算高考的代价:中国所有的高中都用整整一年来准备高考,每年都有数百万到上千万的高三生以及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高中老师要耗在整整一年的备考上,再加上数不胜数的年复一年地浸泡在重重复复的题海中的复读生,这个成本有多高?代价有多大?这本糊涂账,有人算过吗?如果我们再往深里算,高考把一代代的孩子训练成考试机器,严重影响了全国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个代价又算得清楚吗?听说,这次复旦自主招生的成本不低,但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值!

    也有人用我在《“高考”在美国》里说的“美国高招面试的结果往往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来反对复旦的“一面定终身”。

    一般来说,美国只有顶尖大学才有面试,而且多是委托当地的校友会搞面试。我没有听说过有谁因为面试被录取,倒是听说有人因为面试的问题没有被录取。这就是我说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美国高中生提交的申请材料可信度很高,而且很全面、详细,大学可以从阅读申请材料中就决定录取谁不录取谁,基本不需要通过面试去证实什么信息,因此是“成事不足”。当然,如果在面试中申请者被发现有什么不良的表现,将可能是“败事有余”。复旦的情况不同,一方面是申请材料的可信度相对偏低,另一方面申请材料也没有详细、全面到足以让审核人员能根据申请材料就作出决定的地步,所以不得不用面试作为最后决定的手段。同样的道理,为什么美国一流大学对其海外申请者的面试非常重视?就是因为海外申请者的可信度偏低,学校无法仅仅根据申请材料就作出决定,因此面试的分量有时甚至达到举足轻重的地步。

    为了面试的公平和公正,尽管复旦采取随机抽五个教授的方式,但仍然解决不了外人的疑虑重重。我认为,针对人们的疑虑,复旦还可以组建“公证监督团”——借鉴美国陪审团的组建方式,根据随机抽调、利害回避、资格审查等程序,组成由一定比例的上级纪委代表、媒体代表、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和市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监督小组只负责公正与否的监督,不参与录取与否的资格判定。

    有人还用我在《“高考”在美国》里概括的“用多种检测手段来检测教学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用考试甚至用分数一种手段来检测教学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来反诘复旦的“一面定终身”。把复旦的录取方式说成“一面定终身”不免有些夸张。复旦的实际录取程序和方式是“申请资格测试→提交申请材料→教授面试”。这是一种既认分又认人的选材标准,考分并不是唯一的考量因素,因此是一种进步,是对“认分不认人”的传统高招方式和高考选 材标准的改良。什么时候,复旦能够把“申请资格测试→提交申请材料→教授面试”变成“高考成绩+申请材料(包括高中三年的成绩和综合素质)+教授面试”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考改革,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革命”。当然,这个新“三合一”的各部分的考量比重,可以逐步变化,直到各部分的比例足以影响和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1:2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增补册《当预言成为现实》
2006年复旦招生“面试”情况及其讨论(一)

    “破冰”观察
    ——2006年复旦招生“面试”情况及其讨论

    面试报道   

    过程:

    复旦选拔过三关   

    上海交大设二关

    根据改革方案,这两所高校各拿出300个上海地区本科录取名额进行试点,完全由学校自主决定选拔的形式和内容,考生的高考成绩不再作为录取的硬性标准而只做参考。据了解,复旦大学的选拔内容包括学生申报、综合知识笔试和最后面试。上海交大只有材料申报和面试两关,两所高校都把面试作为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和决定录取的关键环节。   

     

    复旦申请资格测试   

    很多题目课本没有

    3月19日,复旦举行首次自主选拔录取的申请资格测试,考试内容涵盖高中阶段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10个科目的知识,5 828名考生参加测试。“总体感觉题目不太难,但是很多题目都是书本上没有的,却又有些似曾相识。英语词汇量的要求也蛮高的。”参加测试的考生评价试题时说。   

     

    考官考生抽签分组   

    “一对一”全程录音

    复旦大学的面试专家团由150名教授、副教授组成,每组5人,由文、理、工、医不同学科和学生社会工作五个领域的专家组成。学生也是5人一组,每人分别接受一个专家组五位教授各15分钟的面试。专家和学生都是随机分组,学生组和专家组的配对在面试前抽签决定。

    每位专家和考生的面试都一对一进行,并全程录音接受上海市和学校的纪检监察部门监督。   

     

    学生要过“五人关”   

    复旦面试不打分数

    学生经过五个不同背景的教授的面试,然后共同作出判断,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过分依赖教授个人的好恶,过分依赖某些偶然的因素,从技术层面把它均匀化了。

    复旦大学的面试成绩不打分数而是由专家对面试考生划分四个等级。当天下午面试全部结束后每个专家组五位专家再综合评定本组面试考生的等级而产生最后成绩。   

     

    特点:

    从“人纸较量”到“面对面”

    这是一次新中国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学入学考试:考场内,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个计时器。桌上摆放着前来面试学生的自荐信、个人基本信息表、高中三年各科成绩单、两封推荐信———至少一封为任课教师推荐,还有平时表现的各项能力证明材料、获奖证书、特长证明……

    与传统的高考不同,没有了答卷的“沙沙”写字声、没有了紧张难耐的考试气氛,“人和纸的较量”变成了“面对面的交流”。

    在复旦大学光华楼里,这样的考场有150个,150位面试教授分居其中,1 208位学生分别走进此前电脑排位所定相应的5个房间,每位学生分别在5个房间各进行15分钟“一对一”面试,总计75分钟的面试后,教授们将进行综合判断:此生是否能被复旦大学录取?

    一位姓杨的高三学生在自荐信中写道:“最心仪的专业是临床医学”。于是在面试时他被问道:“不少媒体披露过医生收红包的事件,对于医德问题,你有何看法,应如何避免‘红包事件’发生?”

    “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矛盾,你有何观点和看法?”“有些演算题可能需要经过冥思苦想才能得到答案,你有无这样的经历,举例说明,并分析当时的心情。”这是上海七宝中学高三学生路鹏程面试时被问及的问题。老师的推荐信中认为,小路在数学、管理方面有突出才能。

    招生方的说明

    ■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郑方贤 :我们在教育部的批准下,在上海安排了300个名额的自主选拔录取,这300个名额是占用了上海的招生计划,所以不影响全国的招生计划。这300名学生和过去不同的是主要以面试作为依据,这点受到广大考生的关心和关注。因为我们传统上的招生选拔都是以笔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就像我们高考是以分数作为依据的。现在我们是以面试为依据。我想从现在关于人才的观点来看,一个人的发展是全面的,笔试可以测出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掌握的面,其他方面我们是无法通过笔试表达的,比如思维敏捷性,对人、对事物的看法,分析、归纳能力,这样的看法越来越被广大社会、学校所接受和认识,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通过一张试卷可以反应出全部。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和它相适应的办法就是申请和面试。复旦大学坚持向社会公开报名,所以我们今年有6 200多名学生来参加我们的自主选拔录取,报名之后通过文化成绩测试,按照方案,今年有1 208名学生进入了申请的资格,这些学生在申请阶段提供了关于他自己的一个陈述,也就是对自己的主观认识,提供了其他人对他的推荐,表明了他人对他的认识。还有提供自己在中学的学习成绩证明,这是一个客观的学习表现证明。另外也提供反应他特长和特点的资料,这反应他特长受社会认可的程度。我们关于多方位对学生的描述,是由五位教授对他进行面谈,这样一种了解和考察的方式,使得我们对一个学生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我想这个和我们前面关于人才的观点是一致的。经过这样一个程序,我们最后确定298名学生获得我们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经确认有290名学生接受预录取资格,这些学生也在加紧复习,还将参加高考,我们希望他们可以考出比较好的成绩,进入复旦大学。这个改革得到大家的关注也是自然的,这也就是一个信号,我们的高中、初中、小学对学生的观察,对他们自我的培养应该是更全面的,这样对社会也是更放心和安全的。……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当代大学生最缺失的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高考指挥棒不改变,“唯分数论”的培养人才模式不改变,中国的素质教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希望以此次改革带动中小学改变“唯分数论”的传统培养模式,让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有意识地在培养综合素质方面下工夫。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小微:素质教育之所以在我国中小学校中的发展遭遇阻力,其根源在于“高考指挥棒”一直没能改变,复旦此次改革,对全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有着示范作用。   

    ■教育问题研究专家熊丙奇教授:自主招生的真正意义,在于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集中录取制度,高考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以分数为唯一选拔标准的录取手段,如果将高考认定为一种标准化测试,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1:2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增补册《当预言成为现实》
2006年复旦招生“面试”情况及其讨论(二)

    媒体评论
    对复旦面试招生的一些疑惑

    首先,我对面试招生是否能达到复旦等校的招生目标表示怀疑。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复旦此次自主选拔录取,希望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希望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生是否对科学有兴趣,是否对创新有兴趣等。然而,实际上,如果在考试内容的改革上下功夫,笔试完全可以考察出应试者的上述种种素质。笔试这些年备受非议,问题出在考试内容上,考试内容重死记硬背,轻分析理解,重循规蹈矩,轻独见创新。而笔试这种形式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花大力气研究改革考试内容,同样可以选拔到复旦大学所要求的人才。陈寅恪先生当年建议清华大学国文考试采用对对子的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反过来讲,面试的缺点是明显的,面试对考试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的要求太高了。我承认这也是很重要的素质,在管理、营销、艺术等专业或行业中非常重要,但对于技术、研究等专业或行业就相对不那么重要。

    (来源:羊城晚报)   

    “面试”定乾坤:让高考方式走向多元化

    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消息。从“一考定终身”到高校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从名校的自主招生到“面试定乾坤”,我们看到高考的形态有了可喜的新变化;尽管“相对模糊”的面试属于“第一个吃螃蟹”,不免让人担心公平公正问题,但是我们不要只看到潜在的问题,而要瞧见潜在的力量,因为多年一贯制的高考,已经有了强力惯性的路径依赖,非改革而难以突破。对于革除单一高考的弊病,必须做多路径的探索;让高考方式多元化,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来源:金羊网)   

    面试录取不是可控的公平

    没有高校自主性的全面保证,面试录取的公平可能会变成一种想像的公平:脱离了社会大环境,想像面试有一个科学公正的程序,想像考官精心设计的问题能“考”出考生的素质,想像面对面交流的灵活考问能突破僵化的“人纸较量”——这可能仅仅是一种想像,归位到现实环境中之后,“想像的公平”会因为整体环境的复杂而变得不可控。公平并非想像得越完美越好,它最重要的品质是现实中的可控性。很多时候,大环境决定着公平实现的路径选择,很多大环境下只能选择一种次优的公平实现方式。

    (来源:新京报)   

    自主招生须先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然而,这一被认为是“进一步扩大了学校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自主招生“新尝试”,却没有赢得公众的好感,《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59.2%的人对此举并不赞同。该调查还表明,面对高考制度,公众呈现出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人们对目前高校没有招生自主权、“一考定终身”的高考表达了不满和指责;而另一方面,公众又对增强高校自主权的改革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更为重要的是自主招生没有完善的保障公平的制度。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面试招生,一次金字塔尖上的尝试

    无疑,如果复旦大学的这一举动是一次整体布局下的试点,并有望在全国各高校逐步普及,则其示范意义便十分重要,并可能对我国整体基础教育结构带来颠覆性的影响。新华社的报道以《复旦“面试”招生能否“破冰”?》为题,实际上已经有寄希望其“破冰”的含义。 但我们以为,这次的大胆尝试,对复旦大学招收到一批素质高、潜力大的优秀学生,无疑有着重要的帮助,但对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整体影响将十分有限,对基础教育结构的“破冰”意义就更为渺茫。

    (来源:北京青年报)   

    高考改革不能造就新的不公

    毋庸讳言,现行的高考制度存在着一些弊端。而长期过分注重成绩忽视素质培养的应试教育体制,也导致一部分学生“高分低能”。进行高考制度改革,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是可以预见到的改革大方向。从这个角度看,此次复旦和上海交大树立起素质教育大旗开展“面试选拔”,是积极的尝试和探索。然而,衡量如此高考制度改革的价值,不仅要看其“破冰”式的辐射影响力,还要看其是否保证了公平和公正。

    (来源:国际在线)   

    丧失互信,高考改革注定步履维艰

    说起来有点好笑,别看大家平日里说起“一纸定终身”时义愤填膺,但真有高校迈出招考改革第一步时,舆论却并没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欣喜。纵观坊间的质疑,“怨语”较少来自改革“方向上”的批评,更多是对细节的忧虑。大家各怀猜疑,互不信任,无法凝聚改革共识,成为高考招考改革推广、完善的瓶颈所在。

    (来源:新华网)   

    高校自主招生应该缓行的N个理由

    自主招生考试是可以尝试的,但并非像有的领导所说“不自主招生,就难以做到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专业与学生之间的最佳结合,也不可能使学生中的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充分发展”。自主招生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不是一个招生考试能够解决的,过去的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不是也培养了数以亿计的优秀人才吗?“条条大道通罗马”,改革的路径有很多,我们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分清轻重缓急,而目前最主要是让大多数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解决教育的公平问题。因此,自主招生小范围内试验一下还可以,但如果马上全国推广,时机还不成熟,应该缓行。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1:2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增补册《当预言成为现实》
风向哪边吹:中国高考改革动态(一)

                                          高考制约中国人才战略
                                                                黄全愈

    中共中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很有远见。而高考制约了中国的人才战略,高等院校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个强力风向标,它指挥全国中小学和所有家庭去设计孩子的目标。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国家把什么样的人当人才,我就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虽然现在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但素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下一筹莫展,因此高考必须改革。

    考试本身没有错,错的是高考制度把考分当作唯一的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标准。书面考试至少有三个缺陷:一、有现成答案,甚至标准答案;二、时间空间有限,只能考速度,难以考深度;三、多是考智力因素,很难考非智力因素。因此,把书面考试成绩当作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更可怕的是,这种评价人才的标准,成了全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孩子培养成考分至上的“考生”。

    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这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考生”是寻找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学生”是勇于探索未知世界者。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获奥赛金奖,但高校无人获诺贝尔奖?根本原因是我们只培养考生。

    废科举已整整一个世纪,但我们今天仍然崇拜状元,热衷于培养“一流考生”。美国也有“高考”,叫作SAT或ACT。1996年全美有545个考生SAT得满分,即所谓的“高考状元”。其中,365个申请哈佛,但哈佛把165个拒之门外,拒绝率约45%。哈佛每年约录取2 000个新生,怎么会容不下这165个“高考状元”?说到底,哈佛是在冷静地选拔“一流学生”,而不是“一流考生”!

    普林斯顿、哈佛、耶鲁等美国一流大学都采取“高考考分+平时成绩+综合素质”的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标准。普林斯顿曾录取一个推售了大量童子军饼干的学生。他们在评价学生时,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人,让其社会性在各种公益活动、社团活动、课外的学术活动和文体活动中体现出来。

    美国的SAT“高考”还有一个特点:每年举办七次,考生可以参加任何一次甚至每一次考试。许多名牌大学在统计考分时,不管你考过多少次,只选其中最好的单科成绩。比如,你3月份的英语考得最好,1月份的数学分最高,就拿3月的英语和1月的数学申请大学。如果你觉得每年考七次还不够,还可以继续考,直到你不愿考为止。

    中国的高考一考定终身,甚至一分定终身,考生心理压力太大,因而患得患失。“一模”、“二模”、“三模”都没问题,偏偏高考出问题。据报道,2003年高考后,北京市教育心理学会调查2000余名分数较高的复读生,约80%高考成绩仍无法提高。本来考分就较高,复习一年,大多数人的考分不升反降,显然是心理因素作怪!

    我们这一代人对高考有着极其特殊的感情。没有高考赋予我们神圣的竞争权利,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但历史发展到今天,高考已日渐显露其落后性。我并不主张取消高考,也不主张降低标准。我反对的是“认分不认人”的不合理、不科学的高考招生制度。我极力推荐“既认分又认人”的更科学、更合理、更公平、更完善、更严格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选拔人才的“三合一”(高考成绩+平时成绩+综合素质)标准。 

    (来源:人民日报)

                                              高考分省命题范围要扩大

    据新华社电,教育部部长周济近日表示,要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分省命题范围,同时要努力探索和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逐步改变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   

    周济是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作关于普及义务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报告时作上述表示的。他说,目前教育部已在550个试验区推进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如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改变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又如,将部分示范性高中名额均衡分配给区域内每个初中,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有利于逐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问题。   

    周济表示,要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分省命题范围,到2006年,北京、天津、广东、山东、福建、辽宁等16个省份实施了自主命题,覆盖全国六大区域和考生总数的65%左右。逐步扩大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的院校范围和招生数量,2006年新增11所高校参加自主选拔录取试点,试点高校达到53所。

                                              解高考招生制度之“结”

                                                           孙复初 (清华大学教授)

    有人说: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个难解的“结”。由于高考指挥棒是造成全国应试教育盛行之“源”,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把指挥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变成指挥素质教育的指挥棒。   

    解开这个“结”有以下几条思路:   

    第一条思路是实行高考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办法。高考成绩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高中三年一贯优秀才是真正优秀。   

    高、初中阶段都应恢复应试教育前的三年制课程设置,每门课都随着平时上课在期末考试评分。建议将高考科目增到6~8门,每门课考试60~90分钟,三天考完。各大学根据不同专业确定不同的考试科目,并对每个科目确定不同的比例计入总分。例如英语,不同专业可按不同比例(100%、80%、50%)计入总分,或完全不计入总分。其他科目与此相同。各专业计分的主要科目的高考成绩若和平时成绩有很大差异,允许录取院校对该生单独复试。   

    高考录取要参考平时成绩,对各中学恢复正常的全套课程设置,稳定正常教学秩序,督促学生业务学习全面健康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

    第二个思路是选拔有培育前途的“偏才苗子”的问题。目前我国部分大学有招收特长生的制度,例如体育、文艺有特长的可以降分录取。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或发明创造能力特别强的学生都不在特长生之列,这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目前按“全能”考试———高考来选拔。对此我们就拿考核选拔运动员苗子为例,我们不能要求国家运动员个个都是五项全能、十项全能。选拔运动员是如此,高考选拔大学生为何不应是如此?   

    若按当前高考“全能”的要求,当年钱钟书、吴晗这些大师就上不了大学。这20多年来,我们的高考招生制度,把多少有天赋的“偏才苗子”拒之于大学门外?   

    为此,建议部分高校扩大并改革特长生的特招制度。由这些高校举办部分“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和“发明创造能手”夏令营和冬令 营。通过入营资格考试的高中学生在营中接受特殊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选拔确有天赋的苗子。由高校导师组成“伯乐”小组面试,确实优秀者在高考中降分录取,降分幅度可大于20分。   

    招生制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决定了并指挥着全国中小学办学的方向。建议由各方面专家共同会诊,提出一个或几个方案在全国试行。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1:2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增补册《当预言成为现实》
风向哪边吹:中国高考改革动态(二)

                                              2008年高考改革三大方向
    日前,记者在“教育之乡”南通举行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探讨会上获悉,2008年高考方案将作重大调整。有关专家透露了三种改革意向方案,这些方案目前正在调研之中。

    2008年高考怎么考?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透露改革的大思路有三个方面。一、确定功能定位:把选拔考试和学业水平考试分开,也就是说要完善会考,基础教育要通过会考完成。二、要实行分类考试,考清华、北大等本科院校的如果和考职业教育的用一张卷,题目很难出。所以,可按不同的院校出卷,职业学校由地方出题,全国的本科院校考试统一出题,研究性大学还可以加试、面试。当然,前提是逐步实行高校自主招生,而不是统一考试。三、改变分数是唯一标准的录取方式,分数可作为主要参考,同时考虑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也是个亟待克服的难关,要杜绝虚假现象和保送生腐败现象的滋生,所以改革要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逐步展开试点、扩大推行。谈松华强调,科目改革不宜多动,必须要由知识点的考试转为学习能力的考试。主要考能力,这些是加班加点加不出来的,美国就是这样考的。比如英语可以纳入社会资格考试,像计算机等级考试一样,需要时再考。总之,逐步加大学习能力考试已成改革大势所趋,对知识点的考核会越来越小。

    谈松华说,高中课改已在江苏、广东、宁夏、海南四地率先试行,这意味着这届毕业生的高考模式将与往年不同,也就是说,2008年高考方案将作重大调整。目前,调研组正在对高考问题进行深入调研。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高考阅卷组长透露:今年高考作文可能增为70分    

    据龙虎网报道,“现在增加高考作文分值的呼声很高,明、后年高考作文很可能要继续加分,可能是70分,甚至更高”。这是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复查组组长何永康在十三中一场高考作文讲座中透露的信息。

    (来源:龙虎网-“南京日报”)

                                   稳步推进高考改革 解读广东省高考新方案(节选)    

    近日,经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并报国家教育部核准备案,广东省教育厅正式印发《广东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考改革方案》(以下简称高考新方案),2007年起广东省将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实施高考新方案。     

    ……   

    高考新方案的三大变化是:    

    l. 高考新方案中,考生可分文科或理科分别选择考试科目。必考科中的数学科分为数学(文科)和数学(理科);指定考科分为“文科基础”和“理科基础”;任选考科目按文科(历史、思想政治、地理)、理科(物理、化学、生物)分为两大类;考生在每类中任选考。录取时分别按文科、理科划分录取分数线。   

    2. 高考新方案中计分方式团应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及适应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需要,从现行的采用标准分计分改为采用原始分计分。……

    3. 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依据之一,将有助于促进对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是高考新方案对高中新课程标准新理念的积极呼应。先在部分高校试点,逐步推开。

    ……

    (三)高考新方案有利于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

    ……   

    (四)高考新方案从多处体现减轻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减负。   

    1. 实现按文科、理科不同发展方向的减负。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角度出发,分别确定报考文科类专业或理科类专业应具备的基础,让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分别报考,考试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适应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引导学生形成学科发展倾向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 按照课程目标要求,数学科分文科类和理科类,减轻了侧重人文社会学科方向发展考生的学习负担。   

    3. 文科基础、理科基础在考试内容上体现减轻学生负担。只考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共同必修部分内容,即学生通过正常的学习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   

    4. 文科基础、理科基础在考试难度上减负,将全部采用选择题。

    5. 英语口语考试提前至4月份进行,减轻考生在备考上的负担。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1:2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篇:中国高考变革一席谈
从吃蟹的勇气到吃蟹的智慧(一)

                                          从吃蟹的勇气到吃蟹的智慧                           
                                                      ——我看复旦的“一面定终身”

                                                                          黄全愈

    当我听说复旦要第一个“吃螃蟹”,很感兴奋!如果北大不改,再过几年,复旦的毕业生,恐怕很快就要压过北大的风头。     

    然而,要我评价复旦的自主招生,又很感为难,怕“站着说话不嫌腰痛”——不得不对改革中的新生事物说东道西。好在这个新生事物在战战兢兢中经受了人们苛刻的挑剔,因而我也可以在“指点江山”时不必背沉重的十字架。     

    许多人拿高考的“一考定终身”来责难复旦的“一面定终身”,说复旦是“五十步笑百步”。     

    其实,生活中有不少“一面定终身”的事。例如,所谓“一见钟情”,并不是“一见”就“钟情”的,早在生活中的数不胜数的辗转反侧的不眠之夜中已千万次地锤炼了择爱标准。这就是说,之所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因为有“众里寻她千百度”作了坚实的铺垫。无来由的“一见钟情”恐怕是很少的。因此,我以为复旦的“一面定终身”,不仅有第一个吃蟹的勇气,也有第一个吃蟹的智慧。     

    无论是面试,还是笔试,都只是检测的方式和手段,关键是我们通过这种或那种检测手段来选拔什么样的人才,并且通过这种对人才的选拔,向社会、向大众传达一个什么信息。比如说,你选拔的是高分高能的一流学生,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一流考生,那么,你就用你的选材标准向社会传达了一个清晰的信息:大家都应该培养高分高能的一流学生。也就是说,看一个高招模式是不是合理的,首先要看它的选材标准是什么?然后,再看这种模式的检测手段是否能筛选出所设定的人才。简言之,什么是我们的选材标准?用什么方式或手段来选择我们认定的人才。     

    中国高考“认分不认人”,在于以得高分的考生为人才,在于以笔试为检测人才的手段。正是高考的谬误导致了今天“全民皆考”的应试教育。     

    如果说,复旦“吃蟹”的勇气表现在针对现今高考的弊端设计了“一面定终身”的自主招生的方式的话,我更欣赏复旦“一面定终身” 的“吃蟹”智慧。     

    可以说,面试这种“面对面的双向交流”比笔试那种“面对纸的单向交流”更合理,更科学。因为,教授、专家们可以根据他们心目中“众里寻她千百度”的人才标准来选人才。经过五个教授和专家“面对面”地选拔出来的人才,远比隔山买牛式的“面对纸”地录取学生要科学、合理得多!毋庸讳言,尽管有过五关(没有斩六将)——过五个不同的专家、教授的面试和筛选,其中仍然难免有人为的偏爱和喜好。但是,总比笔试以某些一成不变的、现成的标准答案来筛选人才更能识别、甄别各种类型的、有性格、 有特点的多姿多彩的人才。同时,我们也可以反问:笔试就没有人为的偏见和喜好吗?标准答案本身可能就代表着某种偏见或喜好,何况作文一类的批改,同样有个人的偏见和喜好。为什么我们能容忍笔试中改卷者的偏见和喜好,就不能容忍面试中教授或专家的喜好呢?更何况笔试中的改卷者是“深藏不露”的,是可以不负责任的,而面试中的评判者必须坦然地面对面地承担责任。     

    从学术层面上说,面试的要求更苛刻。笔试需要读和写,面试需要听和说。美国天赋教育的“童子功”之一是培养孩子的“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聆听”的能力和习惯。一个是对书面的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另一个是对口语的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但是,“批判性阅读”的反应时间相对较长,而“批判性聆听”的反应时间很短。因此,要求更苛刻。     

    中国的母语教育不重视培养“听”的能力,更不要说培养“批判性聆听”了。在中国,哪一个中小学校长在给报告人作开场白时,号召孩子们要“批判性聆听”嘉宾的报告?!只有到了成年阶段,才可能被允许“批判性聆听”。殊不知,“批判性聆听”也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能力,强调的是不盲从,把独立分析和理性思考作为思维的“过滤网”,去吸取说话者的精华。也就是说,不要盲目地全盘接受,又要虚心地吸收对方的精华,然后去“悟”出自己的思想。     

    经过“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聆听”,心里有了好的主意,还要有能力“倒”出来。因此,书面和口头的“有效表达”能力,更是美国天赋教育的重点培养目标。国内的教育比较重视培养“写”的能力,忽视培养“说”的能力。中国人说“这人能写”,多半是称赞;如果说“这人能说”,多半是鄙夷。好像能写就是人才,能说就是歪才。翻一翻我们的汉语词典,关于口语表达能力的描述,多是贬义的。什么“巧舌如簧”、“三寸不烂之舌”、“摇唇鼓舌”、“口沫横飞”、“甜言蜜语”……“以讷言为荣,以善言为耻”,不知逻辑根据在哪里?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1:2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篇:中国高考变革一席谈
从吃蟹的勇气到吃蟹的智慧(二)

    复旦的面试,不但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而且要求更高。笔试可以选择先做哪题后做哪题,面试则必须问什么答什么,没有选择的余地。
    当然,面试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检测手段。比如,对特别拔尖者或特别低劣者,人们较容易作判断,但对那些虽然优秀但又没有优秀到可以一锤定音程度的学生,要对他们的面试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必须借助录像和录音,由终审小组作出最后决定。尽管复旦的面试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这种“申请资格测试→提交申请材料→教授面试”的录取手段和方式,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认分不认人”的高考选材模式,至少在现阶段可以弱化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新课改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毫无疑问,复旦的高招改革是进步的!但也有人要我算一笔 账:十几年前,北大招一个学生就得1 000多元,按这个标准,现在北大招2 000多个学生就得200多万元的经费。因此,成本太高,无法承担。     

    这是反对者的“成本说”。我倒想用“代价说”跟他们算一算高考的代价:中国所有的高中都用整整一年来准备高考,每年都有数百万到上千万的高三生以及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高中老师要耗在整整一年的备考上,再加上数不胜数的年复一年地浸泡在重重复复的题海中的复读生,这个成本有多高?代价有多大?这本糊涂账,有人算过吗?如果我们再往深里算,高考把一代代的孩子训练成考试机器,严重影响了全国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个代价又算得清楚吗?听说,这次复旦自主招生的成本不低,但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值!     

    也有人用我在《“高考”在美国》里说的“美国高招面试的结果往往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来反对复旦的“一面定终身”。     

    一般来说,美国只有顶尖大学才有面试,而且多是委托当地的校友会搞面试。我没有听说过有谁因为面试被录取,倒是听说有人因为面试的问题没有被录取。这就是我说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美国高中生提交的申请材料可信度很高,而且很全面、详细,大学可以从阅读申请材料中就决定录取谁不录取谁,基本不需要通过面试去证实什么信息,因此是“成事不足”。当然,如果在面试中申请者被发现有什么不良的表现,将可能是“败事有余”。复旦的情况不同,一方面是申请材料的可信度相对偏低,另一方面申请材料也没有详细、全面到足以让审核人员能根据申请材料就作出决定的地步,所以不得不用面试作为最后决定的手段。同样的道理,为什么美国一流大学对其海外申请者的面试非常重视?就是因为海外申请者的可信度偏低,学校无法仅仅根据申请材料就作出决定,因此面试的分量有时甚至达到举足轻重的地步。     

    为了面试的公平和公正,尽管复旦采取随机抽五个教授的方式,但仍然解决不了外人的疑虑重重。我认为,针对人们的疑虑,复旦还可以组建“公证监督团”——借鉴美国陪审团的组建方式,根据随机抽调、利害回避、资格审查等程序,组成由一定比例的上级纪委代表、媒体代表、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和市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监督小组只负责公正与否的监督,不参与录取与否的资格判定。     

    有人还用我在《“高考”在美国》里概括的“用多种检测手段来检测教学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用考试甚至用分数一种手段来检测教学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来反诘复旦的“一面定终身”。把复旦的录取方式说成“一面定终身”不免有些夸张。复旦的实际录取程序和方式是“申请资格测试→提交申请材料→教授面试”。这是一种既认分又认人的选材标准,考分并不是唯一的考量因素,因此是一种进步,是对“认分不认人”的传统高招方式和高考选 材标准的改良。什么时候,复旦能够把“申请资格测试→提交申请材料→教授面试”变成“高考成绩+申请材料(包括高中三年的成绩和综合素质)+教授面试”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考改革,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革命”。当然,这个新“三合一”的各部分的考量比重,可以逐步变化,直到各部分的比例足以影响和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1:2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篇:中国高考变革一席谈
“学什么,考什么”vs.“考什么,学什么”

    我同在中国身经百“颤”的留学生们讨论过中美考试比较的问题。他们基本的感觉是,尽管有语言问题和文化障碍,但比起中国学校的考试,美国学校的考试虽然很多但不算太难。
    为什么呢?

    大家七嘴八舌,有人说国内的考试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有人说国内的考试考很多无实际意义的东西,有人说国内的考试是考老师的讲义和课堂笔记,还有人说国内的考试无从准备……

    大家的议论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经过研究和分析比较,我总结了自己的看法,也基本获得留学生们的同意。

    这里有一个考试为教学服务还是教学为考试服务的问题。

    美国学校的情况是学什么,考什么。课程在先,考试在后。教学是主动的,学生也是主动的;教学引领着考试,考试是被动的,考试自始至终为教学服务。你只要学会了该学的东西,考试就掌握在你手上。

    国内学校的状况是考什么,学什么。考试在先,课程在后。教学是被动的,学生也是被动的;考试引领着教学,教学服从于考试。要命的是,中考、高考要考些什么都无从知道,于是,负责“学什么”的教学自始至终忙忙碌碌地围着虚拟的考试转……这样一来,学生能不累吗?考试能不难吗?

    当教育变成教学生怎样应付考试时,它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我写这一章时,正好是2003年中国高考的第一天。有朋友的孩子参加高考,我去电话慰问。据说,今年的作文题有些“怪”——超出许多猜题高手的预料。朋友无可奈何地说:“孩子在复习时,练笔练了无数题目,就是没练过什么感知和认知的题。学校的老师都没押中题。作文题没押中,数学题也没押中。孩子能考成什么样,只能看他自己的运气了……”

    放下电话,我心里不住地想着朋友提到的两个词“押题”和“练笔”。这两个词把中国的高考和教学的关系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高考要考什么无人知道,于是,学校就“押题”,于是,学生就根据老师的“押题”去“练笔”。本来,考什么学什么就已经违背教育规律,这样一来,连学什么都抓瞎了,全都得看“押题”,教育加上了“赌”的色彩。

    很多重点中学师资力量很强,而能“押题”就是最强的强项。钻到题海里摸爬滚打,凭着中国老师的勤奋、智慧和钻研,摸到出题规律,也并非做不到。有一次,我听某地教委一猜题专家津津乐道地介绍“押题”经验,本来就听得我直冒冷汗,她还把我2000年“猜”中作文题和他们的经验相提并论。旁边一位老师说:这就是“教得好”不如“摸得透”,“摸得透”不如“押得准”。

    中国的教育有病了。

    一方面,各级教委和学校集中许多力量进行“押题”工作;另一方面,学生花大量的时间“练笔”。

    中国学生的勤奋在“练笔”中表现得最充分。据某“高考状元”介绍,为了准备高考,他做完了250本习题集。即使每本习题集只有100页,250页×100=25000页。一年365天,三年平均起来,这位状元郎每天要做23页的习题。即便做一页习题只用10分钟,光是额外的习题每天就需三四个小时。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多么令人敬佩的毅力,又多么令人心痛的浪费。姑且不论做250本习题集的可行性,就算只有100本,把一个青少年的才智浪费在意义不大的重复练习上,能不让人心疼吗?

    靠“押题”与“练笔”来对付的考试,当然会很难。押对题的几率可能会比赢乐透奖高一些,但只有知道考什么,才能学好什么,这本身就是一道无解的难题。退一步说,即使“押中题”,教育本身也“跑了题”。

    中国的高考被称为“鬼门关”。身经百“颤”的人会觉得美国学校的考试不是太难。为什么?因为美国学校的考试是学什么,考什么。有的放矢,比起大海捞针,当然容易多了。

    美国的高中阶段,大考、中考、小考一个接着一个。高二时学校安排考一次PSAT,高三又安排考一次PSAT。至于正式的“高    考”——SAT,每年可以考七次。考不考,考多少次,什么时候考,全由个人决定。由于SAT只考英语和数学两部分内容,因此,许多一流大学还要求申请者参加至少三门SATII 的单项考试,如写作、物理、化学、生物、拉丁语等。一般说来,写作是要求考的科目,剩下的,可以任选。

    为了鼓励冒尖,同时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高中不但开设有快班、慢班、荣誉班,还专门开设有上大学课程的AP班或IB班。每年5月份都举行各科目的AP全国统一考试,成绩优秀者,一流大学承认所修课程的学分;成绩及格者,一般的大学承认所修课程的学分。矿矿在上高三时,修了四门AP课程,高四又修了五门AP课程。这种AP课程,不但有全国统考,而且课程本身也隔三差五地大测验小考试……

    许多人误以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不要高分,甚至不要考试。

    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不怕考试,不以考试为教学的目的,不以考试为教学运转的核心。

    也有人误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因为素质教育也要考试。

    事实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根本对立的,是完全矛盾的!

    考试只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检测手段。应试教育的根本错误就是把这个之一的手段,变成了整个教育体制为之运转的惟一目的,手段成了目的,方向完全错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发掘学生的素质,培养高分高能、面向实践、面向社会的人才。说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学生成绩一定差,这是不符合逻辑的。正好相反,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学生,成绩一定好。当然,是不是好到“考试机器”的程度,那倒不一定。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1:2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篇:中国高考变革一席谈
谁不赞成取消高考

    有一天吃晚饭时,我们正在聊中国的高考……
    矿矿突然问我:“大家都说中国的高考不好,真要取消它,有没有人反对,什么人会反对?”

    我一时语塞。

    去年,我回国讲学,在谈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时,台下一个高中生很激动地发问:“大家都说中国的高考这不好那不好,其实,我比谁都知道高考不好,我被高考煎熬得快疯了!但是,如果真的取消高考,谁能保证所有的学生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我家没门没路,只能靠考高分来解救自己。”这个学生停了一下,看看我,叹了口气,然后用一种奔赴刑场的口吻说了一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知道吗?高考是无产者解放自己的武器。”

    高考牵涉千家万户,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命运。

    如果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话,那么高考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就会影响到国人的素质,甚至民族的兴衰。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样东西,让中国学生爱吧又爱不起来,恨吧已恨得咬牙切齿但又丢不掉,那就是高考。

    十五年前我就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呼吁取消高考。十多年后,当我把自己对高考的思考变成系统的文字时,我又一次感到这个话题的分量。

    高考是我们社会的一个复杂话题,是我们国家的一个敏感话题,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沉重话题。

    高考的荣辱是非,一言难尽。

    高考是对“文化大革命”践踏人才的野蛮行径的有力否定,它赋予千千万万青年以神圣的公平竞争的权利。

    根据《羊城晚报》1998年12月17日的报道,73.8%的受调查者认为,恢复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和前途。

    高考的公平竞争,促使全国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因此,恢复高考被认为是20多年来对中国青年影响最大的事件!

    但是,感情是一种需要理智来抖开的包袱。

    恢复高考至今,已经历了26个风风雨雨的年头。26个365天,很长也很短。当年参加高考的第一代考生,如今已在考场外顶起脚尖,伸长脖子,焦虑不安地等待他们参加高考的儿女们。

    高考,曾让我们七七、七八级挺直脊梁,但如今它又压弯了七七、七八级的后代的脊梁。

    《南方周末》曾报道,有一个女生以《我要“武装起义”》为题,撰文道:“……如果有一天,全国的学生进行一次新五四运动,炸学校、拒考试、烧课本,那本人积极参加……”

    尽管高考已是千夫指、万人恨,但真要取消它,恐怕又人人顾虑重重、忧心忡忡。甚至就是当年这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意气风发乃至有点“杀气腾腾”的女生,恐怕也会思虑再三,踱步难决……

    2000年6月23日,我在中央电视台录制“读书时间”时,主持人刘为先生说:“黄博士,您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中提出废除高考……”

    我当即更正道:“我主张的是‘取消’高考,而不是‘废除’高考!”

    “废除”和“取消”是两个有着微妙区别的不同概念。

    比如说,科举要“废除”,高考只能是“取消”。

    “废除”,是在制度的功能上“废”掉它的“武功”,然后在思想观念上清“除”它的余毒。也就是说,“废”掉制度,清“除”思想。

    “取消”,是针对高考的形式,以更先进的方式“取”而代之,并且在理念上“消”除它的影响,是在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否定,从而达到“否定之否定”的更高境界,也就是说,“取”代形式,“消”除影响。

    沉重的代价

    既然人们已经对高考深恶痛绝,为什么又如此难分难舍呢,其中一个原因是高考的相对公平。

    有人把科举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不无道理。科举反世袭,为平民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为人类的文明和历史的进步抹下一笔浓墨重彩。

    作为科举考试的延续,今天的高考也有其合理的一面。比如,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许多平民百姓的孩子就是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高考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这里,只对这个相对公平的高考问几个有关公平的问题,其他的弊端,暂且不谈。

    统一高考,但不统一录取分数,这公平吗?

    在山东、湖南等省连上专科都可能有麻烦的考生,在北京却可以上重点大学,这公平吗?

    一考完试,真实分数尚不知道,就要孩子估分填志愿(要知道,有时甚至是一分定终身啊),这合理吗?

    冤假错案尚能平反昭雪,一考定终身的高考,竟然不让查分,这公平吗,合理吗?

    ……

    退一步说,即使这个高考确实相对公平,有没有必要为了这个相对公平,去毁坏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呢?有没有必要为了这个相对公平,不惜以损害后代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呢?

    我们来看一个杜撰的小故事。

    某日,国王要选宫女。

    某家有五朵金花,个个都想成为三千宫女中的一个。但每家只能推出一位候选人。

    两老商量来商量去,决定给五个女儿一次“公平”的机会:给每人1000英镑及三年时间作准备,然后参加选美,由三姑六婆组成选美委员会。为了公平,委员们采取公开亮分的方式,谁分高,谁将参加宫女竞选。

    于是,五朵金花开始揣摩怎样才能得到三姑六婆的高分。

    据说,自家镜子出西施。三姑六婆一定以为自己最美。

    结果,有人按大姑的样子缠小脚,有人按二婆的模样扎细腰,有人纹眉,有人隆胸,有人用美国进口的激光机拉双眼皮……

    最后,第三朵金花胜出,因为她模仿三姑六婆最形象,变化最大,以致两老都认不出领奖台上的女儿了:小脚,细腰,丰胸,柳眉,只可惜美国进口的激光机把眼皮拉坏了……

    这是一个杜撰的荒唐故事,博人一笑。

    如果说高考仅仅是相对公平的话,为了这个相对公平,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必须使自己不像自己,我们不得不抹杀自己的(甚至是孩子的)创造性和个性去成为考试机器,我们不得不牺牲自己的(或孩子的)童真童趣去做暮气沉沉的人,我们不得不把珍贵的生命消耗在无用甚至是无聊的重重复复的题海之中……

    更何况,我们为之牺牲太多的高考还很不合理。

    “公平”与“合理”实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人们常常把它们连在一起,更是常常把它们当成一个概念来使用。“公平”的,不一定“合理”;“合理”的,不一定“公平”。

    一个残疾人和一个运动健将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进行一场赛跑,这种竞赛,公平吗,合理吗?

    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公平,但“残疾人和运动健将赛跑”——不合理。

    一考定终身,甚至一分定终身,这合理吗?

    在一分定终身的情况下,落后地区的考生,本来已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但他们的抛档分数线必须高出经济、文化、教育都发达得多的现代大城市考生一两百分,这公平吗?

    为了这个某种相对公平,我们付出的牺牲太大、代价太高。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1:3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篇:中国高考变革一席谈
美国高校招生有没有“走后门”的现象

    美国高校招生,有没有走后门现象?这恐怕是每一个中国读者都关心的问题,或者可以说是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推荐与“走后门”

    中国的考生有句话,说是“高考前‘考’的是学生,高考后‘考’的是家长”。到底谁家的门道精、门路广、后门灵,录取工作一开始,就是真刀真枪“刺刀见红”的时候了。对于“后门”,没门路的人或唉声叹气或恨得咬牙切齿地干瞪眼,有门路的人则气定神娴,决胜于千里之外。

    我把高考过后走后门的现象戏称为中国特色的“高校招生推荐系统”。的确,仅凭一个干巴巴的高考考分,外加一张有身高体重的体检表,招生人员怎么能够了解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呢?而要了解一个素昧平生的人,靠他人——走后门者的介绍也不失为一个信息渠道。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学问,我硕士读的就是这个专业。记得我当时曾就“人才推荐系统”这个话题写过篇把论文。推荐是发现人才的渠道之一。中国自古就有“内举不避亲”之说。可见内举也好,外荐也罢,古今中外都是有的,问题是怎样建立一个运转合理的推荐体系。

    表面上看,中国高考招生制度是认分不认人,实际上是根本没有一个“认人”的推荐系统。这就给走后门一类民间的、非正式的、不合法的推荐系统钻了理论的空子,找到了理论依据。

    在美国,无论是上大学,还是找工作,都得有推荐人。哪怕是租房子住,甚至找临时工也得有推荐人。

    儿子矿矿的高中好友布莱恩想到一家电脑商店打工,他把矿矿列为自己的推荐人之一。结果,电脑商店还真打电话来询问布莱恩的情况,想了解为什么布莱恩辞掉原来的工作。矿矿为朋友瞎编一气,说他换工作是为了学电脑云云。像矿矿这类不负责任的推荐人还是有的。我们有一套房子要出租,欲租房者必须有至少两个推荐人。有一个租房者的推荐人竟然是她自己的男朋友或情人,我是半年以后才发现的。当然,在美国,很多推荐人还是很看重自己的信誉的,写起推荐信来全然一副公正无私、公事公办的样子。

    要借鉴美国高校的招生体制,中国读者首先关心的是美国大学招生有没有走后门现象。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推荐信的数字。

    一般来说,一流的大学都要求申请者提供至少两封高中老师的推荐信。有些甚至明确规定必须是你的高三或高四的老师,而且必须一个是文科老师,另一个是理科老师。

    有些学校也有自己的奇招。哈佛大学除了要求两封高中老师的推荐信外,还允许或者说鼓励你多提供一封某个熟悉你的大人的推荐信,这个“某个熟悉你的大人”可以是你的亲戚、邻居、朋友、保姆、小学老师……

    达特茅斯学院更“怪”,这所学校也是“常春藤联盟”名校惟一要求提供一封“同龄人的推荐信”的学校。

    普林斯顿挺“正常”,像大多数“常春藤联盟”名校那样只要求两封推荐信。但是,普林斯顿每年都收到许多特殊的推荐信。例如,根据《进入大学招生程序》的作者比尔的介绍,有一年,普林斯顿收到了如下特殊的推荐信:

    16个父亲给自己的孩子写的推荐信。其中,有一封来自墨西哥,一封来自中国。

    10个母亲给自己的孩子写的推荐信。

    11个姐姐给自己的弟妹写的推荐信,其中,有一个是普林斯顿的学生;9个哥哥给自己的弟妹写的推荐信,其中,有两个是普林斯顿的学生。

    1个毕业于普林斯顿的表兄给自己的表弟妹写的推荐信。

    26个普林斯顿的校友给不是自己的子女的“有关人士”写的推荐信。其中,有一个是学校的托管会成员,是招生院长的顶头上司,该人士一共给4个申请者写了推荐信。

    2个美国参议员写的推荐信,其中,有一个在信的抬头上写“敬启者”。

    1个美国众议员写的推荐信。

    印度驻德国大使写的一封推荐信。

    4个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写的推荐信。

    2个其他大学的校长写的推荐信。

    9个高中的校长给不是自己学校的毕业生写的推荐信。

    4个老师给不是自己学校的毕业生写的推荐信,其中,有一个来自斯里兰卡。

    1个美国教育部的官员写的推荐信。

    美国人把这些人列出来,只是为了表示给申请者写推荐信的人士“林林总总”——包括很亲近的,也包括不亲近的。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而我——包括许多中国读者——不能说是内行,但自以为会“看门道”:感兴趣的是那些写推荐信的参议员、众议员、学校托管会成员……这员那员的有没有走后门的嫌疑?

    美国人也是人,美国人不是一堵墙,美国人也有人情,关键是怎样从招生的制度上去杜绝后门。

    据说,有些美国大学的校长也会为某些人直接给自己学校的招生办公室写推荐信。

    当我们以自己的理解,自以为“看了门道”以后,再从外行的角度看看这些“热闹”:这些这员那员的推荐信是“明目张胆”的、公开的、负责任的,因为他们签署了自己的大名和职务。

    这不像中国的某些“秘书的条子”,只在白纸上潦潦草草地写上某个受益者的名字,无头无尾,更没有“内容”,或者干脆就是秘书的电话,甚至是死无对证的口头“传话”。

    美国人有没有人情?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有!”但美国人一般不干(或者说不明目张胆地干)违法乱纪的事情。如果有明文规定什么人不能为什么人写推荐信,一般来说这些什么人就不会给那些什么人写推荐信。

    既然没有条文的限制,我写推荐信就没有违法乱纪。至于能不能录取,不是我的事。录取的“条条框框”掌握在你们手上,怎么处理,那是你们的事。

    当然,如果在可录取也可不录取的边缘,这些推荐信很可能起重要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如果申请者各方面的条件是“狗咬月亮——差天远”,这些推荐信恐怕就很难起作用。

    其实,中国早就有句古话:“内举不避亲。”如果你认为某人合格,就大大方方地写推荐信。

    布什的女儿能不能进耶鲁?

    如果她以Legacy的方式进去,她仍然要与其他的Legacy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比条件,其中包括SAT的考分、AI等硬条件。若以捐款的方式进去,也得看他布什家族捐了多少钱。

    但是,据说有不少学校明文规定可以录取“名人”,而美国总统和副总统的儿女被归为“名人”一类,因此就可以“大大方方”地进去。有人说,根本不必比这比那;但招生办的人说,这些“名人”也需要达到一定的基本要求。布什的双胞胎只有一个进耶鲁,这就耐人寻味了!是另外一个不愿读耶鲁?抑或没达到“一定的基本要求”?又抑或……

    我曾咨询过关于录取“名人”的理由。有关人士说:“那是做广告,是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合理不合理?见仁见智。中国的大学录取了桑兰,英国的剑桥录取了邓亚萍,美国的学校也曾录取王军霞,他们这样做都有他们的理由。

    我认为,名人有几种,所谓“名人”,出“名”之“人”也。有一种是为国家、民族甚至人类作出过特殊贡献者,这些人可以考虑录取。像桑兰一类,录取她不但可以宣扬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且她又是在代表国家队比赛期间受的伤,也完全应该考虑录取。但是,总统或副总统的儿女,是因为父亲而出名的人,大可不必“论功行赏”也“株连九族”。合理不合理,人们尽可以牢骚满腹,但是许多美国大学,包括“常春藤联盟”名牌大学,明文规定录取“名人”是“合法”的。

    我觉得很有意思:在中国这个走后门现象严重的国家,如果某国家领导人的子女以“名人”的方式录取到某名牌大学,恐怕会引起轩然大波。但是,在美国这个走后门不算非常盛行的社会,国家领导人的子女可以堂而皇之地戴着“名人”的桂冠进入名牌大学。

    看起来,这很像是西方文化的“决斗”,而不似东方文化的“暗杀”。

    要钱赞助才能录取的,大大方方、明明白白地进行“竞标”。包括总统、副总统的孩子进学校,你说是后门也好,不是后门也罢,有明文规定,是照章办事。合不合理?可以争论,但是有一条,要“合法”。如果你要反对,不要仅仅反对走后门的现象,而要反对那些把走后门规定为合法的条文。换言之,牢骚只能是牢骚,要杜绝这类后门,只有想办法去掉这些使走后门合法存在的条文。

    许多有关系的人,都喜欢请参议员、众议员、学校托管会成员,这员那员的给自己写推荐信,有没有效,只有天知道。安德鲁•艾伦先生讲述了他的一个学生的动人故事。

    他的学生负责学校的废物回收工作。因为这项工作的需要,从高二年级开始,她就与校长、副校长有所接触,并且与一位清洁工一道具体执行废物回收的工作。到了高四年级,这项工作进行得很成功。在这16个月中,她频繁地与校长、副校长及清洁工接触。由于关系很亲近,到了圣诞节,她就给这三个人都送圣诞礼物。申请大学时,她需要从这三个人中选一人给她写推荐信。许多读者一定以为她不是选校长就是选副校长,因为是要这类一言九鼎的人物帮她写推荐信。但她出人意料地选了那位老清洁工写推荐信。那位老清洁工是个墨西哥人,没有文化,连英语也不太会说。从严格的意义上说,那位老清洁工的推荐信非常糟糕,语法不通,有些句子还词不达意。但清洁工的推荐信告诉人们:这个女生很关心他和他的一家,总是很尊重他,和他一起商量怎么做好学校废物回收的工作,使他觉得自己也很重要——能尽心尽力地参与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活动……

    据说,这封推荐信感动了每一个读过这封信的招生办的人,有人甚至含着泪读完这封文法不太通但朴质无华的推荐信。

    这个女生的SAT只有1320分,这个分数根本达不到“常春藤联盟”学校的要求。但是,就因为这封特殊的推荐信,她被三家“常春藤联盟”学校录取了。

    这个故事确实很动人,但我不知道这个女孩是不是墨西哥族裔,如果是的话,SAT1320分,完全达到“常春藤联盟”学校的录取线,推荐信不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不管她是不是《平权措施》保护的少数民族,从策略的角度看,这个险招确实“邪乎”得独具匠心。在高中生的眼里,高中的校长、副校长高不可攀,但在大学招生官员的眼里,写推荐信的高中校长或副校长何止成千上万,不过一般人罢了,而写推荐信的清洁工,恐怕是百年不遇,因此才有异峰突起、奇兵乍现的效果。这个女孩敢于舍弃校长,去选一位清洁工给自己写推荐信,光是这份胆识和气魄,就足以让名牌大学怦然心动了。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1:3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篇:中国高考变革一席谈
招生办里的秘密

    我们再回到“美国高校招生有没有走后门现象”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除了要了解“推荐系统”外,还必须了解美国高校是怎么审核、筛选申请材料的。

    我具体介绍一种许多大学都采用的最典型的审核、筛选申请材料的方式。例如,2003年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告》的大学排行榜上一下子从“老八”窜升到“老五”的杜克大学据说也使用这种方式。

    具体说来,如果某大学当年共有15000个申请者,那么,该大学将收到至少10万件邮寄来的申请材料。15000个申请者,怎么会有至少10万件申请材料呢?这是因为,每一个申请者需要分别提交几个部分的申请材料。虽然各学校设计的申请表格各式各样,但基本的内容和形式差别不是太大。关于申请表格,我将作专章介绍,下面只简略地提及一般的内容和形式:

    1. 申请表的第一部分,一般包括申请者的基本情况:姓名、出生日、社会安全号、住址、父母的职业及受教育程度,等等。

    2. 申请表的第二部分,往往包括申请者的兴趣、爱好、社会活动、学术活动、课外活动、打工情况、获奖情况……有的学校还有一连串的小问题(有人也称为小作文),一般每个问题都限制在300到500字之间,问的都是一些不痛不痒、不得不答但又很难出彩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申请该大学?对什么学术项目感兴趣?

    3. 作文。

    4. 申请表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一般由学校的学生顾问填写,包括所修的课程、课程的等级、平均分、排名、学生顾问的评价……

    5. 高中的成绩单。当年的2月中旬,还要寄出该学生高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成绩单,到7月上旬再寄出毕业时的成绩单。

    6. 推荐信。好的大学要求至少有两封推荐信,也有的大学不要求有推荐信。

    7. 面试的报告。

    8. 各种补充材料。如获奖证书、发表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等。

    9. SATⅠ或ACT、SATⅡ单项考试等“高考”的成绩。国际学生需要提供“托福”成绩,有些学校对国际学生也要求SAT成绩。

    看看上面列出的申请材料,就可理解如果有15000个申请者,至少要处理10万件邮寄的申请材料的原因。

    把这些所有邮寄来的申请材料拆封、归类、分档,约需两周的时间。然后,即可开始阅读、审核、筛选申请材料的工作:

    第一个步骤:由20来个“第一读者”将所有的申请材料读一遍,并写上自己的审核意见。据说,杜克大学(或其他采取这种审核方式的大学)的“第一读者”一般包括退休的招生办人员、本校的教职工、有招生经验的校友、在读的研究生等各方面的“临时专业人员”。

    第二个步骤:每一个招生办的专职审读人员都按地区划分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即所谓的“区域官员”。每一个“区域官员”负责阅读、审核、筛选所有本区域的申请者的材料,并写出审核意见。这样,加上“第一读者”,每一个申请者的材料就保证至少经过两个人的阅读、审核和筛选,避免个人的成见或偏见可能造成的潜在的误选。由于“第一读者”是临时抽调的,他们读的材料又可能是随机抽取的,这就使某些想走后门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捧着猪头,找不到庙门”的困难。

    第三个步骤:从这些申请材料中选出5%~8%的最佳候选人,交给招生院长最后定夺。通常来说,如果两个审核者都在申请材料上用绿色的笔签署了“录取”的强烈推荐意见,一般就能通过院长的审核。当然,也有少部分院长可能会保留自己的意见,拿到筛选委员会去讨论。在这个阶段,似乎比较容易走后门,因为把关的人不是太多。但是,对15000人中的5%~8%的佼佼者,审核者只要有比白痴高一丁点儿的智商,就能一眼认出个八九不离十,要在这个阶段走后门并不容易。再说,如果申请者本人的条件很好,没有必要走后门;假若欲走后门的申请者的条件很差,有谁愿意冒这个“天下之大不韪”去院长面前充当“白痴”的角色?除非这人真是白痴一个,连后门都不会走。

    第四个步骤:把25%~30%的最弱的申请者剔出来,作为落选者,交给副院长最后审定。这些被拒者,必须是两个审核者都用红笔签署“拒收”的申请者,只要其中有一个审核者有不同意见——不同意立即拒之门外,就必须通过第五个步骤——交由筛选委员会讨论。在两个审核者意见一致的情况下,只要副院长也用红色的笔签署了“拒收”意见,这些申请者就被打入“死牢”,可以说几乎完全没有了“翻案”的机会。

    第五个步骤:除了5%~8%那一部分绝对录取的申请者和25%~30%那一部分绝对不能录取的申请者,剩下的全部拿到筛选委员会去讨论。筛选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因校而异。有的大学由各学院的教授、招生办的资深官员组成;有的除了教授和招生办的人员以外,还加上学生代表;有的由招生办的资深官员组成。据说,莱斯大学的学生委员会也参与筛选工作,杜克大学理工学院的教师也都参与筛选理工专业的申请者的工作。为了避嫌,各个“区域官员”一般不参加筛选委员会。当然,不管筛选委员会由什么人员组成,其成员一定是单数,以便在出现争议时,进行票决。

    第六个步骤:筛选委员会的成员围桌而坐,逐个讨论这部分最有争议也是人数最多的申请者。主要是讨论第一和第二审核人员的评审意见,如果出现争议,再参阅原始的申请材料。这是整个招生工作中最困难、最复杂、最细致、最微妙、最有挑战性、工作量最大的一个重点步骤。

    这个时候也是走后门者动脑筋的最佳阶段。

    我跟普林斯顿大学的招生院长说:“那些闪闪发光的玉,谁都有眼力看出来。但是,所谓‘玉石玉石’,有些美玉是夹杂在顽石中的璞玉,需要招生人员在这个步骤中挑出来。漏掉一个有培养潜质的孩子,比选了一个平庸的学生所犯的错误更大。选了一个庸才,不过浪费了十来万美元;漏掉一个人才,也可能是人类的一大损失。”

    有些大学明确表示:不要那些能做出正确答案的学生,要寻找那些能提出好问题的学生;不要那些四平八稳的学生,要寻找那些有特点、有特长的学生。

    据说,杜克大学的筛选委员会对这个阶段的工作都非常慎重,只要有一个委员认为某个申请者值得详细讨论,委员会的所有成员就会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去发掘申请者的潜能:该申请者曾经给他(她)的高中和社区造成了什么影响?他(她)将会给大学带来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出现在教室、球场、校园、社区……也就是说,这个学生能够给校园带来什么?本大学的特长和有利条件又能给这个学生带来什么?

    还有一种方式也值得介绍。

    第一个步骤:先由“区域官员”去“阅读”各自管辖区域的申请者的材料。这一个步骤的主要工作不是去挑选好的,而是去“过滤”差的——把25%~30%的最差的申请者“过滤”出来。

    第二个步骤:把剩下的70%~75%的申请材料交给第二层审核者,进行全国性的综合审核。这些“二传手”再筛选掉20%~25%的不合格申请者;然后,把剩下的约55%的申请材料交给招生办的资深官员。

    第三个步骤:由这些资深的招生办官员再筛选、过滤掉约10%的“漏网”的不合格申请者。

    第四个步骤:由最高级别的审核委员会对剩下的40%~45%的“幸存者”进行逐个讨论、互相对比、严格审核、认真筛选。

    不管这个委员会的名字叫“招生”也好、“审核”也罢,它的组成人员、工作方式、审核机制,与上面介绍的筛选委员会的情况基本相似。

    有肥皂票,才有“走后门”

    如果我们比较这两种方式,你不难发现,第一种方式更细致、更谨慎、更严密。它甚至保证:即使是第一轮的被淘汰者,也必须至少经过两个审阅者的把关;而且,只要有一个审阅者有不同意见,就必须留待下一轮进行审核。

    当然,第二种方式的效率更高、更实际些。特别是一些大规模招生的学校,申请者达到两三万人,不采取这种方式,几乎不可能在两个半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招生工作。而且,有不少低素质的不合格申请者,即使不是专业的招生人员也能在第一阅读时间里,一眼看出来。

    不过,我更认同第一种方式。

    虽然说低素质的申请者一眼就能看出来,但有时璞玉也会夹杂在顽石中,“漏掉”一个,不仅是申请者个人的惨重损失,也是学校的损失,甚至可能是民族、国家、人类的损失。对于那些不合格者,既然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由两个人多看“一眼”,“浪费”的时间不算多,但更体现了对个人的尊重、对学校和社会的负责。

    注:

    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学术评估测验)或ACT(American College Tes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是当今美国主要的两种高校入学考试形式,各高中可选择参加,每年有数次机会。相比之下,SAT的参加考试人员和认可高校更多一些。SAT考试分为两部分,包括SATⅠ推理测验(主要测验考生的英文、数学推理能力)和SATⅡ专项科目测验(科目包括英文、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语三科以上)。

    AI(Academic Index,学业参考指数),一般计算公式是:最高的“高考”成绩+平时成绩+年级综合排名。

    (摘自《“高考”在美国——旅美教育学专家专家眼里的中美高考》,黄全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黄全愈,1993年获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该校教育学院兼职教授。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所著的中美教育比较系列《素质教育在美国》(被评为2000年度非文艺类第一畅销书)、《家庭教育在美国》、《天赋教育在美国》等书,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1:3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篇:中国高考变革一席谈
黄全愈论中美高招“走后门”现象

    要说走后门,从上述美国高校的录取审核程序来看,有一点和中国的高考招生制度很相像:出类拔萃的“上线者”不需走后门,“不上线者”连走后门的资格都没有。
    美国高校的录取审核程序可以用过五关斩六将来形容。如果你的SAT分数很低,学校的平时成绩很差,没有什么特长,不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就算你贿赂了第一级、第二级审核人员,你在审核委员会或筛选委员会的评审中,同样会被刷下来。不仅如此,大家甚至还会质疑第一级和第二级审核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操守:到底是看不出问题,还是根本就不看问题?到时候,委员会审核的可能就不是申请者,而是第一级、第二级审阅者。其他的不说,仅仅是要这些第一级、第二级审核人员解释一下自己的审核意见,恐怕就是一个很难堪的场面。出一两次明显的“业务水平”问题,都可能危及饭碗,就更不要说触犯法律的职业操守出问题了。

    本身“不上线”不行,“上了线”仅贿赂个把关键的人也不一定行,必须贿赂所有的人,包括委员会中那些学生代表和教师代表。在美国,要贿赂所有的人,几乎难如登天。

    美国人讲不讲人情?像中国人一样讲人情的人我见过,翻脸不认人的不讲人情的朋友我也见过。一般来说,美国人也是人,在一些事情上、在一定的情况下,他们也有人情、也讲人情,因此,美国社会也有走人情后门的现象。比如,非常亲近的亲戚朋友,在允许的范围内,开个不是太伤大雅的“后门”——写封热情洋溢的推荐信、在审核的过程中说些好话,也是完全可能的。或者可以这样说,为亲戚朋友开一开不伤大雅的后门,有些美国人会做,但仅限于亲戚朋友之间的人情,仅限于不犯法的小后门。超出这个范围,比如说为陌生人走后门,或者行贿受贿,许多人就会变得“大义凛然”起来。总之,公然行贿受贿为陌生人走后门的丑闻,很少听说。当然,犯罪总是有的,当暴利达到让人怦然心动、坐卧不安时,铤而走险的“勇夫”恐怕也大有人在。总之,这类丑闻尚未像美国的安然公司做假账或者中国某些地方的高考集体作弊那样,严重到足以引起公众注意的程度。

    美国高校的招生一般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为了保证这“三公”,社会上还有必要的监督手段:除了Legacy、捐款、少数民族、体育特招生等情况以外,如果你发现你的同学的条件不如你,但他(她)被录取,而你没有被录取,你若不嫌麻烦,可以告上法庭,或者在媒体上进行揭露。最近,就有两个白人申请者甚至把密执安大学“合法”的《平权措施》告上了最高法院!

    许多美国人会认为,为上大学而对某些人进行贿赂非常不值得。第一,这种违法行为非常危险、非常有害。第二,贿赂的款项大了不值得——还不如直接捐款,小了又没有效果。第三,即使贿赂了某些人,也不一定起作用。第四,花那么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去搞贿赂,还不如多申请几所大学,东方不亮西方亮,申请一二十家,总有接收的学校。第五,上大学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今年上不了,明年上,今年暂时上不了理想的大学,明年还可以转学;本科不如意,研究生还有机会。来日方长,完全没有必要铤而走险。

    要在中国取消高考的招生制度,人们最担心的就是能不能保证没有走后门的现象。

    其实,走后门现象是无法完全杜绝的。即便是现在的高考招生制度,也同样有走后门的现象。包括现行的干部选拔制度,也无法避免走后门现象。难道就因为害怕有走后门现象,我们连干部也不选拔了吗?

    如果你仔细想一想美国高校的招生审核程序,你很可能会觉得“似曾相识”。再仔细想一想,你会发现:

    中国高校的研究生招生不也基本上是各个学校自主招生吗?

    中国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不也是由评审委员会逐个审议申请者的申请材料吗?

    取消高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以后,由各个用人单位进行的五花八门的自主招工,不也是看成绩、看表现、看能力、看面试吗?

    尽管我们身边的这些“似曾相识”与美国的高校招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异同,如中国高校的研究生自主招生主要是看成绩而不是看综合素质,又如中国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是对本单位、本部门、本专业的熟人的评审,而不是对外来的陌生者的审核,再如用人单位的自主招工基本上不存在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规模的层层筛选的情况,但不管怎么说,“似曾相识”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实际上,如果我们把这些“似曾相识”综合起来,就与美国“高考”制度中的审核和选拔程序相去不远了。

    真要说起来,目前中国各个用人单位进行的八仙过海的自主招工与美国高校的五花八门的自主招生非常相似。

    中国目前的自主招工有没有走后门?

    肯定有!但是,不仅没有严重到引起公众关注的地步,而且运转得有些像美国高校的自主招生——基本中规中矩又多姿多彩。

    我总在想,对许多人来说,如果挤独木桥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那么上大学就是手段,找工作才是根本目的。既然找工作可以不用全国统一的高考,为什么作为手段的上大学不能取消统一的高考呢?

    既然目前中国各单位进行的自主招工与美国高校的自主招生非常相似,而且运转得既中规中矩又多姿多彩,为什么不能取消统一的高考招生,实行各校的自主招生呢?

    既然目前中国各单位进行的自主招工没有太严重的走后门现象,为什么我们就要为取消高考招生,实行自主招生而忧心忡忡、举步不前呢?

    十几年前,中国取消肥皂票、布票、粮票、肉票时,人们也担心过抢购风潮,担心过囤积居奇,担心过商店缺货,担心过银行挤兑……但事实证明,虽然种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是完全不必要的。其实,情况正好相反,恰恰是在使用肥皂票、布票、粮票、肉票时,走后门、托人情的现象十分泛滥。如果我们总是生活在种种担心的阴影下,我们就会举步不前,就会仍然使用着肥皂票、布票、粮票、肉票……

    我发现,一般来说,市场经济越发达越健全,走后门、托关系的现象就越少。计划经济的年代,朋友从北京来,想弄餐饺子招待人,肉票不够,我们得想办法找关系多买几两肉;家里需要一个冰箱,我们得七拐八弯地找人到商业局批条子;过年想孝敬父亲几包烟,我们又得托人到友谊商店去买;即使儿子矿矿小时吃的糕粉,我们也得请列车员到北京去购买……

    教育也一样,毕业分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临近毕业时,学校是最“热闹”的地方。到了晚上,班主任、系主任都不敢呆在家里,怕人上门走后门。现在好了,取消毕业分配,由毕业生自己去找工作。许多招工单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正是因为需要用人才招人,恰恰是这种单位养不起“闲人”,所以走后门、托关系往往不起作用。同样的道理,如果大学招生走后门,招收的学生素质低,毕业后得不到人才市场的承认,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将来你就是把前门后门都打开,也没有“闯王”愿意进来。

    现在社会上行贿受贿的腐败现象很严重,这与人的素质不高、法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有关。只要我们在招生政策上增加透明度,在审核制度中健全法制,在录取过程中完善监督机制,我们完全可以在高校招生中大大减少这些丑恶现象。

    (摘自《“高考”在美国——旅美教育学专家专家眼里的中美高考》,黄全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黄全愈,1993年获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该校教育学院兼职教授。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所著的中美教育比较系列《素质教育在美国》(被评为2000年度非文艺类第一畅销书)、《家庭教育在美国》、《天赋教育在美国》等书,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1:3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篇:中国高考变革一席谈
美国高考成绩怎么算?(一)

    美国高考成绩怎么算?
                    ——“高考”分数 +平时成绩+排名

    比较中国高考的统一考分,美国的学业综合指数有几点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在计算学业综合指数时,只选取最高的“高考”考分。

    “选取最高的‘高考’考分”这个说法,可能让许多中国读者摸不着头脑。高考高考,一年一考,一考定终身,怎么还会有“最高”“最低”的说法?我想,这就是美国“高考”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美国的“高考”是一种常年不断的标准化考试,就好像现在已在中国流行的“托福”、GRE、GMAT、会计师考试、精算师考试一样。ETS每年举办七次“高考”(SAT),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加任何一次甚至每一次考试。由于SAT成绩两年内有效,许多高中生上高三时就开始考SAT,一直考到自己不愿考为止。

    有位华人朋友的女儿,今年上高三,暑假前已考过一次SAT,得1300多分。朋友很高兴地告诉我,准备让女儿暑假时再考一两次。如果达不到1500分,上高四后还得让孩子考。多数学校的申请截止日期是1月1号。也就是说,只要你想考,可以参加两年14次的SAT考试。我认识的美国孩子大多考2~3次,也有考四五次的。相比之下,华裔孩子考SAT的次数多一些。不少美国孩子考个1200分就心满意足了,但华裔孩子往往得不到1500分不甘心。

    许多美国大学(包括顶尖级的大学)在统计考生的SAT考分时,或者在计算考生的AI(学业指数)时,不管你考过多少次SAT,他们将选取其中最好的数学和英语成绩。

    为什么这些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这样计算分数呢?有什么道理?

    他们认为,你所考得的那个最高的分数,表明你有这种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你就不可能考出这个成绩。而其他那些低的考分,可能是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你参加了1月份、3月份和6月份的三次SAT考试,3月份的英语考得最好,证明你具备这种能力,1月份和6月份的相对低分,可能是因为你身体不适、学校的英语课有太多的考试和作业,使你正好处在低潮,或者是其他什么偶然因素所致。

    由于每年可以考七次“高考”(SAT),如果觉得不够,还可以继续考,直到你认为所得的分数代表了你的水平为止,因此,考生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心态相对正常,各次考试的分数基本起伏不大。

    不像中国的高考,一考定终身,甚至是一分定终身,考生的心理压力特别大,因而患得患失,平时什么一摸、二摸、三摸,不管你怎么摸,都考得好,偏偏是高考考不好。原因何在?就像是让你站在一张桌子上,你不会摔下来;把桌子升高50米,你可能还不会摔下来;但再把桌子升高到100米,你可能就摔下来了。桌子的面积还是那么大,并没有变化,为什么会摔下来?完全是心理作用。

    2000年8月的某天,我在北京机场候机。有一对徐州的夫妇(读者)认出我就是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做节目的黄全愈,于是向我抱怨高考:他们的女儿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非常优秀,以致南京大学准备接受她为保送生。偏偏女儿想上北京大学,每次模拟考试也都大大超过北大的录取线,学校也认为她一定能考上北大。于是,女儿放弃了保送到南大的机会。但是鬼使神差,就是那次高考考砸了,就差那么一两分。此前的无数次模拟考试,从未考过那么低的分数。可见这是心理作用的问题。北大差那么一两分,南大不会再收她,怎么办?只好打算复读,第二年再考北大。我心里想,复读一年,就为了这一两分,恐怕这份心理压力会更大。但我没敢说。夫妇俩给我留了电话,欢迎我到徐州玩。第二年,我曾想给他们挂个电话,问一问他们女儿的事,但数次拿出号码,想了想,还是没“敢”挂。

    影响考试的偶然因素很多。我参加高考那年,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后开禁的第一次高考,邻坐不知哪位仁兄可能是太紧张,以致分泌物不断—— 一阵一阵的狐臭散发出来,熏得我无法专注于考试。要不是这位仁兄浓烈的狐臭,恐怕我也能考上一所重点大学。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2003年高考过后,北京市教育学会心理学研究会理事温方对2000余名分数较高的复读生进行调查,发现约80%复读一年后成绩仍无法提高。本来高考成绩就不错,复习一年后再考,大多数人不升反降,原因何在?显然,这是心理作用在作怪。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那么多本来高考成绩就不错的人,又花一年时间去做那些重重复复的习题集后,高考成绩不升反降,这个高考有多邪乎、多荒谬!

    那么,到底“高考”成绩在美国高校招生中占有什么地位呢?

    这个问题因校而异。有的大学特别看重SAT的考分,许多大学更重视高中四年的成绩。哈佛拒绝了许多“高考状元”,许多学校对“高考状元”几乎是来者不拒,有些学校甚至明码实价地把SAT的考分同奖学金的等级联系起来。

    有一所排名三十多位的著名大学,学费同哈佛差不了多少。为了争夺优秀学生,该大学没有搞顶尖大学都实行的“按需分配”奖学金制,而是把奖学金同SAT的分数公然联系起来。该大学不断地给PSAT成绩较好的学生寄信、寄材料。在一大堆材料里,让人过目不忘的是为不同的SAT分数开出数量不等的奖学金(为了让读者对SAT的成绩有一个较直观的感觉,我以国内高考750分为最高分,把相应的SAT成绩换算成类似国内高考的分数。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换算没有科学根据,只是一种直观的类比),如SAT得1500分(类似750分的703分)以上、学校平时成绩排名10%的申请者,将有资格获得每年21000美元的奖学金——减免100%的学费;SAT得1400分(类似750分的656分)以上、学校平时成绩排名10%的申请者,将有资格获得每年16000美元的奖学金——减免80%的学费;SAT得1300分(类似750分的610分)以上、学校平时成绩排名15%的申请者,将有资格获得每年11000美元的奖学金——减免55%的学费。

    我常拿这封信同儿子矿矿开玩笑:SAT多100分每年就多几千美元,四年就是两万美元,比你打什么工都划算。

    第二,除了高考成绩,在学业综合指数里扮演重要角色的还有学生的平时成绩。

    AI=高考成绩+平时成绩。对美国的高中生来说,学校的平时成绩就像一座压在头上的大山。如果想上大学,在这四年里,年年月月日日时时都得惦记着成绩。美国高中的老师有很多法子整治懒学生。考试算分,平时作业算分,做实验算分,课堂讨论算分,有的老师甚至连出不出勤都算分。平时成绩日积月累,到了高校招生时,很多学校就用这个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态度。这种“贴身紧迫”的方法让一些学生难以偷懒。

    前几年矿矿回国,有一次同正在准备考大学的表哥聊到高考。表哥告诉矿矿,在中国能不能上大学,同你平时功课得几分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高考成绩。矿矿听后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反问:“是不是说,平常你不做作业,也不会影响你申请大学?”事后,矿矿突发奇想,说是如果能把国内的高中成绩不算数同美国的SAT可以考多次结合起来,那一定是最理想的招生体制。

    很可惜,矿矿的“最理想的招生体制”根本就不存在。

    美国高中计算平时成绩的方式有点特殊。矿矿读初中时,就跳级到高中去上数学课。到了高中后,经过考试,学校特许矿矿跳级上数学课。矿矿查看了高二的数学课程,发现都是自己学过的内容。于是,他选了高三的数学课。矿矿同我们商量时,我没有反对。我想孩子愿意多学一些东西,当然没有什么坏处。谁知,后来计算分数时,我们才发现,矿矿跳级到高三去上课并没占什么便宜,因为高一生只能选上高三的CP数学课。CP课是对一般学生开的,那些优秀一些的学生都在honor(荣誉)班上课。在计算总分排名时,修honor班的课将加分,CP不得加分。矿矿一面大呼不公平,一面又坚持自己的选择,说是不愿意因为几分而去浪费时间重学已学过的东西。到后来,矿矿在申请大学时,不但他的数学分的计算始终没占便宜,而且他在高中期间所修的数学课的学时还“不够”许多大学要求的4个学分(每年1个学分)的要求。为了说明这个美国校园的“冤假错案”,必须稍解释详细些:矿矿读初中时已修完了高一和高二的数学,因此他读高一时修的是高三的数学,读高二时修高四的数学,读高三时修大学的微积分,读高四时已没有数学课可修。因此,高中期间只修了数学的3个学分,而大学录取时只看高中的成绩,不看初中的成绩。这样一来,矿矿在高中期间所修的数学学分就“没有达到”许多一流大学要求的“4个数学学分”的要求。因为“上进”反而比一般人“落后”,希望中国的高考改革不要出现这类“冤假错案”。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1:3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篇:中国高考变革一席谈
美国高考成绩怎么算?(二)

    美国高中一般把课程分成快班、慢班、荣誉班。成绩好的孩子在自己申请、老师推荐后可以上荣誉班。上荣誉班在计算排名或者计算总分时会加分。到了高三、高四,很多学校会为学生开AP课。越是好的学校,开的AP课越多。所谓AP (Advanced Placement)课就是把大学的课程拿到高中来上。只有完成了规定课程的学生才能选AP课。选修AP课的学生可以参加全国性的AP课统考,也可以不参加统考。通过了全国AP课统考,很多大学会把这些AP课换算成大学的学分。选修AP课,在计算排名或者计算总分时,也会得到额外的加分。
    美国高中生的平时成绩不仅包括平常考试、作业分数,还包括选什么课。我认为,平时成绩应该作为招生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因为它是一个衡量学生的有价值的指标。“高考”的成绩,虽然也能表现学生平常的积累,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在几个小时里的心理、生理、精神状态。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能够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包括知识结构、学业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时间运用、学习效率等。这些基本信息不可能在一次考试里反映出来。

    另外,大学招生办在审核申请材料时,会注意看你的学校成绩的发展趋势:是往上走,还是走下坡路?因此,你宁可高一的成绩差些,高二、高三呈现往上走的趋势。有些学校,比如普林斯顿,并不看高一的成绩。我觉得这很不合理:12年的教育,只看高二、高三和高四第一学期的成绩(高四第一学期结束,申请材料已寄给大学),对于提前申请大学的人来说,仅仅看高二和高三这两年的成绩(高四年级一开学不久就要把申请材料寄到大学),此前近十年的学习竟然“既往不咎”!

    那些被大学提前录取的高中生,12月中旬接到通知,到第二年的八九月才上大学,中间有几乎长达一年的时间是两不管(大学和高中都不管)的“自由人”。为了监控这些未上大学的“大学生”,如果该生的成绩出现大滑坡或者犯了较严重的错误,大学仍然会取消该生的录取资格。据说,每所一流大学每年都会取消10来个成绩大滑坡、10来个犯严重错误的学生的录取资格。

    有些申请提前录取的高中生,已被某些大学看中,但为了给这些学生保持持续的压力,就干脆暂时不录取,等到第二年的4月份,再次检查该生高四年级的成绩后,再作出录取的决定。

    当然,你所选修的课程,也会折射你的思想状况,因此,大学招生办也会非常注意你选修什么课程,并且会去分析你选修这些课程的动机和心理。比如,你的成绩单和SAT的考试显示你的理科类成绩很好,而你又选的尽是理科课程,大学招生办会认为你的兴趣狭窄,不敢挑战自己,意图“藏拙”。另外,他们还会看你选修了多少AP(大学课程)和荣誉班的课程。申请一流大学,必须在高三和高四阶段选修至少七八门AP课程。如果你选的都是一些“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的课程,大学招生办会认为你不敢面对挑战,避重就轻……

    有些高中生为了使申请材料看起来更有竞争力、更好看,在9月、10月给大学寄申请材料时,选修的全都是AP课程;材料寄出后,又把部分甚至全部AP课程退掉。这些学生自以为聪明,但在招生人员眼里不过是雕虫小技。

    第三,关于学生排名的问题和方法。

    美国有许多高中是不搞排名的。据不完全统计,申请第一流大学的高中生中,有30%~60%来自不给学生“排坐次”的学校。

    学校不给学生“排坐次”的初衷是保护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避免受到不健康的恶性竞争的影响和伤害。

    我到美国教书的第一天,不懂规矩,打电话向一个中国留学生请教:老师进教室时,学生是否起立,问候“老师好”?

    留学生告诉我:“根本没那么回事,老师不用站起来问候‘学生好’已经不错了。而且,老师发还学生的作业或考试成绩时,都得盖起来,不让他人看到。您千万不要像国内那样,公开学生的成绩。即使在发还学生的作业或考卷时,有意无意地将正面朝上,让他人看到了成绩,也可能会被告到法庭去……”

    我被吓出一身冷汗,因为第二天我正准备当堂宣读学生的测验成绩和排名。如果第一天在美国教书就吃官司,那麻烦就大了。

    有些国内读者给我来信,说他们的学校按照考试成绩的排名安排学生的坐位。第一名坐一号位,第二名坐二号位,依次类推,最后一名坐最后一个坐位。这样做的本意是让成绩好的学生时时得到鼓励,让成绩差的同学常常受到鞭策。

    殊不知,这样做不但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而且往往适得其反:让成绩好的学生处处自以为是,让成绩差的同学时时处于心理受到压抑的状态。如此一来,无论是成绩好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无法获得一个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

    另外,对许多孩子来说,CRS的计算公式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比如,一般来说,私立学校的孩子的成绩要比公立学校的好,在私立学校排名20%的学生,在公立学校也许能排到5%。再比如,对那些不排名的学校的学生,大学招生办将把他们的GPA(平均成绩)换算成CRS。有的大学之所以不看申请者的平时成绩而看排名,是因为不相信高中的成绩:此校的90分不同于彼校的90分,同一个学校不同老师的90分也是不同的。所以,把GPA换算成CRS,是不合理的。

    美国高中搞CRS的初衷是为了便于高校招生时相对公正地评价学生。但是鉴于不同高中有不同的教学情况,CRS的不可比因素也很多。中国的高考改革应该注意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

    中国学校的学生排名基于重要考试的分数。美国高中的CRS排名基于每一次考试分数、作业成绩,以及选修什么样的课程。相比较而言,美国高中的排名更客观、更全面些。

    (摘自《“高考”在美国——旅美教育学专家专家眼里的中美高考》,黄全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1:3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篇:中国高考变革一席谈
差一分照样能上哈佛

    中国的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绩划线,简单明了。分数多少,上什么线,是不是重点线,一分之差,都可能“人命关天”。上没上线,简直是两个世界。
    去年我一位朋友的孩子考出个“绝分”,离重点线仅一分之差。朋友“上蹿下跳”,想让孩子的档案能在重点大学录取时抛出来。就这一分之差,孩子最后去了个一般的学校。那些仅仅多个两三分的同学,有些上了重点大学。

    朋友一脸的无奈,叹口气对我说:“什么都是假的,一分定乾坤。”

    我知道朋友的孩子学习一直都很好,最让人感动的是,她从初中到高中五六年中常常帮助邻居患小儿麻痹症的同学。事很小,但能坚持五六年,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很不容易。

    我说:“如果是申请哈佛或者普林斯顿,一个坚持五六年帮助他人的孩子,加上平常成绩很好,只是‘高考’少一分,没准儿能上……”

    朋友瞪大眼睛,像看外星人似的看着我:“只听说过体育好能加分,没听说过干点好事也能加分……”

    高考得什么分就上什么等级的学校,这在中国高校招生中几乎是不变的天条。中国的高考公式是:好的高考成绩→好学生→好学校。但是,在美国能进好学校的“好学生”,并不一定都有最好的成绩,特别是不一定都有最好的“高考”成绩。

    中国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绩为录取的惟一标准,而美国高校招生则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高考”的考分、平时的成绩,再加上申请者的综合素质,搞的是“三合一”。其实,严格地说,学业表现(包括“高考”成绩和平时的学习)也属综合素质的范畴,只不过为了叙述的方便,暂时“强行”把它们分开罢了。

    美国“常春藤联盟”名校在招生中使用的计算AI的公式,是根据“高考”成绩和平时成绩计算的,是呈现在纸面上的、量化了的东西,而综合素质则是隐藏在背后的、不易量化的东西。

    哈佛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如1996年把165个SAT满分的“状元”拒之门外,理由是什么,就是对这个隐藏在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

    像哈佛、普林斯顿这种绝对顶尖级的学校,都公开宣称SATⅠ、SATⅡ和学校的平时成绩非常重要,但还要看申请者的综合素质。我在研究中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越是高水平的学校,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哈佛招生院院长在给潜在的申请者去信时写道:“毫无疑问,要进入像哈佛这样的大学,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既没有人能打包票,也不可能有什么神奇的录取公式。学业表现包括高中的成绩、SATⅠ 或 ACT 和 SATⅡ的考分,对录取委员会来说非常重要。然而,其他的因素,如个人的特长、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录取委员会会很细致地阅读推荐信和作文。在录取过程中,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的新生都是充满活力的团体。”

    普林斯顿的招生院院长也在类似的信里说道:“我们绝不是简单地把申请者的平均成绩和‘高考’分数进行排队,然后从上选到下。如果这样简单的话,我们就不会花那么多的时间去阅读申请材料了……我们也不会照单寻找申请者。更确切地说,在我们阅读申请材料时,我们把每一个申请者都当作特殊的个案来审视他具体的综合起来的能力和成就。”

    档次低一些的大学,对综合素质的要求就简单一些。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有趣的小插曲。在国内读大学时,一个七八级的同学说:“我们七八级比你们七七级厉害多了。”

    我问:“为什么?”

    他答道:“因为我们参加的高考是全国统一出的考题,而你们是各省出的题。”

    我说:“七八年参加高考的就你们这些人,全国出题是考这些人,全省出题也是考这些人。考来考去,选来选去,就这些人,分高选你们,分低也得选你们。我们和你们又不在同一年考试,谁知道谁厉害呀!”

    他翻翻眼睛,似乎没明白我在说什么。

    直到2000年我回国讲学碰到他,他拍拍我的肩膀,摇摇头,说道:“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七八级不比七七级厉害?我们参加的是全国出题的高考……”

    每一年美国的高中毕业生就这一百多万人,挑来选去,剩下给第三、第四流大学挑选的人才就这么些人,尽管也提综合素质,但鉴于生源的实际质量,也只好说归说、做归做了。

    综合素质听起来好像挺虚的,但又实实在在地表现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起干巴巴的分数,更能表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为了能在个人之间进行比较,有些美国大学也把这些较“虚”的综合素质进行适当的量化,把它们变成可比较的指数。当然,把一个个活生生的活动和人物进行量化,会失去很多内在的东西。但相对于国内只看高考分数,不看综合素质的招生原则,这种把综合素质量化的方法还是可以理解的。

    一般来说,美国高中生参与的活动可以分成以下几大类:

    体育活动:参加过奥林匹克比赛、国际比赛、州际比赛、区域性比赛、学校间比赛;参加学校某一个运动队,一级队、二级队,队长或是队员……

    文娱活动:学过什么乐器,在哪里演出过,参加过什么剧团,演过什么角色,得过什么奖……

    科技活动:参加过什么学术俱乐部,参加过什么样的学术竞赛,搞过什么发明,得过什么专利,获得什么奖……

    校内活动:参加过什么学生组织,任什么职务,搞过什么活动,取得什么成就……

    校外活动:参加过什么社会组织,任什么职务,搞过什么活动,取得什么成就……

    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是什么,有什么成就,得过什么奖励……

    高校招生办公室对学生参加哪一类活动,一般来说没有特殊的偏好,往往不在意参加什么活动,而在意干得怎么样。有些学生样样活动都参加,但没有一样特别突出,给人印象不深刻;有些学生在某一个领域有所突破,反而显得突出。

    据《招生ABC》等书的介绍,普林斯顿把AI分为5个等级,同时也把“课外活动、社会活动和个人特点”分为5个等级:

    第1等:参加奥林匹克的游泳比赛,能登上卡内基大礼堂(类似中国国家级别的剧院)演奏小提琴,获得科技发明的产品专利,出版书籍……这是属于“明星”一类的级别。

    第2等:在体育或音乐领域内获得州(省)一级别的荣誉,如州的摔跤冠军、省级音乐大奖赛一等奖。

    第3等:是一个或两个(学校级别的)运动队的队长,学校管弦乐团的指挥,学校学生会主席,等等。在普林斯顿的申请者中,这一类人才最普遍。

    第4等: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但均是一般成员(如校刊编辑、足球队员),既不是队长或领导,又没有显示出领导才能。

    第5等: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

    学校校刊的主编、获得童子军最高段位——“雄鹰”级别的资格证书者、某个已经成功运作的公司的创始人……这些虽然在一般高中生里已是凤毛麟角的人物,但在人才济济的顶尖级大学的申请者当中,也只能列为第3等。

    注:

    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学术评估测验)或ACT(American College Tes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是当今美国主要的两种高校入学考试形式,各高中可选择参加,每年有数次机会。相比之下,SAT的参加考试人员和认可高校更多一些。SAT考试分为两部分,包括SATⅠ推理测验(主要测验考生的英文、数学推理能力)和SATⅡ专项科目测验(科目包括英文、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语三科以上)。

    AI(Academic Index,学业参考指数),一般计算公式是:最高的“高考”成绩+平时成绩+年级综合排名。

    (摘自《“高考”在美国——旅美教育学专家专家眼里的中美高考》,黄全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1:3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篇:中国高考变革一席谈
中美“高考移民”现象异同

    引子:美国也像中国一样,存在“高考移民”现象,但其迁移趋向和价值取向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中美“高考移民”现象异同

    “地理分布”是指学生来源的地理方位。一般来说,一个学校的学生来自越遥远越广泛的地区和国家,说明这个学校的影响越广泛、越大,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有的最顶尖的大学也宁愿降低标准去尽量广泛地招收一些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学生的原因。在一个地区招收了一个学生,就等于在这个地区播下了一粒种子,何乐而不为?所谓“世界著名的学校”,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影响;又所谓“社区学校”,顾名思义只能在本社区有点影响。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生源的“地理分布”在中国高校招生和美国高校招生中的实际情况,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某些方面,美国与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大城市,美国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偏远地区。

    近几年中国出现的“高考移民”,实际上就是生源的“地理分布”问题。

    由于各地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和录取名额有相当大的差别,许多考生或考生的家长发现,高考的成败,往往不在于你考得多少分,而在于你在哪里考。同样的分数,在甲地可能上不了本科线,在乙地却可以上重点线。于是,人们千方百计地为自己参加高考的孩子“挪挪窝”。有的真“挪”,有的假“挪”;有的托熟人,有的干脆买房子报户口……

    如果说,在政策上划定各地不同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和录取名额的初衷,是想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那么,高考政策向北京和上海这些最发达的大城市倾斜,则是人们最不满的焦点。为这种倾斜辩护的理由之一,是这些大城市的考生虽然分数低些,但综合素质高……

    北京、上海的考生是不是素质更高一些?

    完全有这个可能。问题是我们并没有制定一套全新的评价体系,去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去选拔出素质更高、潜力更大的学生。

    我们一方面用分数作惟一的考量手段去选拔学生,另一方面又在录取低分考生时声称录取的理由是因为他们的素质高。

    用同一把尺子去量每一个人的身高,但在量出一些人的身高不达标时又说测量的是体重,一把尺子,两种结果,当然难以服众。

    美国大学招生,往往会注意偏远地区生源的平衡问题,这就使得经济、文化、教育较发达的地区和大城市的竞争更趋激烈。

    当然,我所说的美国的大城市,是一个大概念,主要是指大城市外围的卫星城,特别是郊外富人居住的学区。一般来说,在美国大城市城区里住的多是穷人,富人住在郊外。因此,真正是芝加哥或纽约这些大城市里的穷人区的孩子,又是得到特别照顾的。

    许多大学尽可能不让生源过于集中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尽可能使生源的地理分布更广泛些。在纽约或洛杉矶这些地方,SAT达到1500分的孩子多如牛毛,但是在密西西比这些贫穷地区,恐怕1400分已经是凤毛麟角。同样的分数,在偏远地区的“含金量”要远远高于发达地区和城市。因此,有一些华人朋友,在孩子读到高中期间,倒很乐意工作单位把自己派到一些偏远地区去工作一段时间,目的就是让孩子在大学招生时,能占生源“地理分布”政策的优惠。

    (摘自《“高考”在美国——旅美教育学专家专家眼里的中美高考》,黄全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1:3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篇:中国高考变革一席谈
一百年前,张之洞说……

    当我开始研究美国大学招生的作文时,第一个吸引我的是各大学独具特色而又多姿多彩的作文题。
    中国高考作文题,可谓一年一题,独领风骚。高考前,围绕作文题,各路高手议论纷纷;高考后,围绕作文题,各路名师又是纷纷议论。

    2000年7月5日,我到广州执信中学作报告,由于还有一天就要高考,所以高三的学生没来。

    广州电视台的记者来拍了录像,还拍了我那张“绿鸟、花狗、黑猫、黄狮”的图片。当晚,因种种原因,电视台没有播出,第二天晚上才播出,结果在广州引起轩然大波,因为人们发现高考作文题与我在全国各地作报告时的这道题如出一辙。

    高考作文题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

    于是,就开始有人很礼貌地问我是不是那位学者。我越说不是,有人就越往“是”上说;我说不知道,更吊人胃口,更有想像的空间;但我又不能说是。后来,有人就干脆“指定”那位“学者”是我。

    要命的是,更多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硬说是我“猜”中高考作文题。这一“猜”就带了神秘色彩,一时声名鹊起。有记者甚至请我“猜”第二天的高考化学题。

    有人说:如果你说《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作者来作报告,来的人可能不会太多,但如果你说“猜”中高考作文题的黄博士来猜明年的高考作文题,恐怕1000元一张门票也有人来听你胡说八道……

    我研究的是素质教育,竟然与“高考”莫名其妙结缘。最让我感到悲哀的是,许多人对我感兴趣的不是我对素质教育的研究,而是我“猜”中高考作文题。

    最近,有四川的企业公开宣称,要拿出100万元人民币奖励“高考状元”;媒体还在爆炒用诗歌体裁写作《智子疑邻》得满分之事,就有两所大学准备破格录取这位尚“面目全非”的学生;各地的媒体没命地追逐各地的“高考状元”……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考试文化,仍在为落后的“八股”、没落的高考推波助澜、摇旗呐喊。

    我们的媒体、我们的大学、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孩子,一面在鞭挞高考,一面又在讴歌“高考状元”。

    早在一百年前,湖广总督张之洞就上奏道:“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

    于是,1905年,科举就被废除了。

    一百年前的张之洞之言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各领风骚,竟是学生考自己

    美国大学的“高考”作文题,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各领风骚,与中国高考作文题一枝独秀、孤芳自赏、独领风骚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

    下面,着重介绍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和普林斯顿2003年的招生作文题。

    芝加哥大学在申请表上一口气开列了五个作文题,让申请者任选一题,写一篇一两页纸的作文,并提示道:“这是你告诉我们关于你自己、你的鉴赏力、你的抱负的一个机会。每一题都可以用完全真实或者完全虚构或者兼而有之的方式写作——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消遣、分析(不要痛苦地挣扎)、创造、写作——让我们听一听你感兴趣的事情,听一听你的心声。”

    (作者注:由于作文题注明为设计者个人所有,未征得设计者本人同意之前,不便翻译。敬请读者谅解。)

    1. Storytelling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formation of our identities. The stories that our parents and our communities tell us about themselves and the world form our first map of the universe. At some point, we begin to tell our own stories to ourselves and to others. Tell us a story you tell. Your story does not have to be either true or a story you would think to tell anyone but yourself; but the story must be your own, and its telling should have significance to you. Your story should also be significant to a listener who might tell a story about you.

    Inspired by Susannah Nadler, a graduate of The Spence School, New York, NY

    2. How do you feel about Wednesday?

    Inspired by Maximilian Pascual Ortega, a graduate of Maine Township High School South, Park Ridge, IL

    3. The Sudanese author Tayeb Salih wrote, “Turning to left and right, I found I was halfway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I was unable to continue, unable to return.”If he is unable to choose, the character faces the threat of being frozen in place or torn between two states. Describe a halfway point in your life-a moment between your own kind of “north” and “south.” Tell us about your choice, your inability to choose, or perhaps your folly in thinking there was ever a choice to be made.

    Inspired by Rafi Mottahedeh, a graduate of Deerfield Academy, Deerfield, MA

    4. In his book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Lewis Carroll imagines a fantastic, nonsensical world for Alice after she walks through a misty mirror. Physicist Stephen Hawking has speculated that a black hole, not a looking glass, might someday take us to many parallel universes. Three years ago, The Matrix mixed a bit of science with Carroll’s fiction to create Thomas Anderson, a contemporary Alice who discovers that the “real” world is in fact a computer-generated dream. Explore the idea of a parallel world through the eyes of a philosopher, an artist, a theologian, a psychologist, or a scientist, or from any perspective you choose. How would you find this alternate reality? Who or what would take you there (by choice or by accident)? Would you or could you be a different person in each world?

    Inspired by Jin Wei Cham, a graduate of Raffles Junior College, Singapore

    5. In the spirit of adventurous inquiry, pose an untraditional or uncommon question of your own.  The answer to your question should display your best qualities as a writer, thinker, visionary, social critic, sage, sensible woman or man, citizen of the world, or future citizen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Remember, this is about “adventurous inquiry.”  Be sure that you actually use a question of your own.

    矿矿看了这几个题目后,选择了有点“古怪”的第二道题:“How do you feel about Wednesday?”(你感到星期三怎么样?)

    为了让中国读者更好地了解美国高校招生的作文,在矿矿不反对的情况下,我把他的作文收录到书里。

    在你读矿矿的作文之前,请先想一想:如果是你,你怎么写这篇作文?然后,再读下面的作文,并且对比一下你自己的构思。需要强调的是,矿矿的作文绝不是佳作,更不是范文,只是想让读者了解、对比一下美国和中国在大学招生的作文出题、构思、写作、文风等方面的异同。

    矿矿根据芝加哥大学的出题风格和写作要求,写了一篇有点独特的作文。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1:39 编辑 ]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7 21:51 , Processed in 0.1090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