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辩论”?自己给自己答案…… ——没有标准答案的必考题…… 总觉得学社的板块——这群辩论人横行的板块里没有这么一帖,就好像吃法国菜没有面包,吃生鱼片没有芥末,吃中国菜没有米饭一般心里不是滋味。或许这是两个老问题,是两个已经被说烂了的老问题,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答案,而且,不会有人得到终极的答案,我想。 因此,就像虽然过去天天吃饭,但我们以后也依然要天天吃饭一样,这两个问题以前不断问,但以后依然要不断问…… 每被问到,毋庸说,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不同的答案,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答案。如是有心,将这些答案记下来,我们或许会突然发现,一个辩论人在其辩论路上的足迹和记忆,原来是如此清晰。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绝不及做一个课题或者解一道微积分题目困难,不需要翻阅海量的材料外加统计分析,也不需要挠破头皮来记忆公式,因为这样的题目绝对有现成的答案存在,而且答案离我们一点距离都没有——就在我们心里。 但要回答这两个问题,也绝不如说一句“谢谢主席”来的轻松自在,在通往理想答案——我是指那些会让自己畅快点的答案——的路上,依然还是需要一些智慧和勇气的。说需要智慧,是因为如果被现实降低了智商,或许会为幻象所惑,使自己接下来的路倍遇荆棘,难逃痛苦;说需要勇气,则是因为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她们不让你安安稳稳地泡在辩论过程的酒精里,沉醉得不知归路和不知身在何方,她们也不让你在这片辩论的天空下,自由自在地不断踌躇和彷徨…… 但饭总要吃。 因此,一个辩论人决不能忘记时时刻刻问自己这两个问题, 并在之后坚持所得到的答案——如果有一个答案的话。 2004年12月5日晨,我曾经如是说: 作为一个辩手,我已经不认为讨论辩论带给我们自己什么真的那么重要了,看了许多许多的比赛,打了很多很多的比赛,因为有了在台下的“痛苦并快乐着”,所以在台上才能义正词严地说出很多很多。 在台上“证明着自己”,我只能在辩论中感觉到这些,辩论给自己,也给看辩论的人,只有看辩论的人给予你认可之后,你才有价值。这是辩手的职责,也是辩手的归宿,辩手离开了观众,就是一只和鹦鹉没什么差别的东西了,而辩手如果功利地以吸引观众为目的而推崇华丽的词藻,漂亮的语言,那又将是另一种异化了。 最漂亮的辩论不在于一方的压力,而在于双方的周旋;一方的压倒性拘给予观众的愉悦次之;而漫长的陈述却没有交锋、华丽而搞笑(不是幽默)的谈吐却没有思考我想应该令人不愿意看到。 辩论的极致,就在于正反双方感到呼应而快乐,台下观众感知思维而愉悦,在座评委深陷其中难以取舍,胜负显得多余,输赢变成累赘的时候,我作为一个辩手才能感到无上的幸福,作为一个观众才会觉得我坐着的时间——值!! 2005年1月20日,我曾如是说: 辩论是推销,推销的是己方观点,而帮助推销的是我们对于真理的探求和揭示,以及我们让观众得到的启发…… 2005年1月29日,我曾如是说: 所以我们渐渐的发掘“喜欢的理由”…… 尽管“喜欢可以没有理由”…… 2005年1月31日,我曾如是说: 话回正题,经历了辩论了这么久…… 突然发现自己隐隐约约在寻找一种共鸣… 不是自己跟观众,不是自己跟评委,更不是自己和主席(蔑视主席是怎么的?)… 而是在寻找自己和对方辩友的一种共鸣,大家都不追究那周边的一点点… 谁都不想打死对方, 都在为一个目的而快乐着,都在…表演?游戏?对抗?… 这时候突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形容词了… 或许这就是“辩论,不是别的,不是表演,不是游戏,不是对抗,就是辩论而已…” 辩论变成了一个“范畴”,再也没有东西可以涵盖她~~ 一种共鸣可以产生很多的东西~~ ~~更广泛的思维~~ ~~更酣畅的语言~~ ~~更变幻莫测的局面~~ ~~更淋漓地被展现的华语的魅力~~ 这又怎是一个“爽”字了得? 现在,2005年12月18日凌晨,我给出现在的答案: 我发现辩论能给我人生中几乎所有的体验和所学,而这个过程也最让我以“开胃”的状态不断获得和吸收——正如我一直希望我能够给予他人的学习和感悟环境——所以她足以让我沉醉和痴迷。 有人喜欢篮球、足球的主题生活; 有人喜欢电脑、游戏的主题生活; 那就也有人喜欢辩论的主题生活——辩论、辩论队、辩论人,和所有因辩论而建立起来的芬芳花园,一群群的朋友,一份份的回忆,喜欢这一切的一切……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