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引用由yincantcook在 2004/09/10 11:53am 发表的内容: xinxi: 我一向認為辯論是說服的藝術,不管你用什麼手法,說服評委就可以了. 而之所以反對辯手作評委,是因為我認為他們對辯論手法有偏好,影響了比賽的公正.
你说的很对,就是因为大家对辩论和辩论赛到底是什么的理解不同,所以才会有了五彩缤纷的讨论和启人深思、发人深省的观点。我也反对全部由辩手组成评判团。但是由普通人来评判确实操作性较难,辩论赛说到底是一项艺术,对于艺术的鉴赏和评判确实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如果连辩论队员提到的很多概念和名词都不知道具体的内涵和外延,也不知道哪一种理论在何种条件下才有效用,或者记住了后句忘了前句,对逻辑学的基本规则也不了解,那就很难作出令人满意的评判。 新儒学三期掌门人杜维明先生93年对复旦大学和台湾大学的评判时,就表扬复旦大学:知识结构比较全面。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99年对西安交大和马来亚大学“美是否是主观感受”的评判时曾经指出马来亚大学:美学知识比较薄弱。 我就不多引用了,可见在很多学者的眼中,辩论能力固然是重要,辩论员的知识积累也是评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一点要普通人来判断,恐怕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可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逻辑决定论成为了辩论赛的主角,队员的知识储备逐渐被忽视,甚至被鄙视,知识储备逐渐成了背辩论、掉书袋的代名词,对于西安交大的模仿终于到了泰极否来的地步,就像当年对复旦大学的华丽词藻的模仿一样。失去了知识支撑、失去了思想性的辩论赛除了辩论技巧的展示,又怎么能吸引观众。他的式微不正是预料之中的吗? 回到生活中,类似地需要专业知识的评判人员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比如举办美术比赛,比如大陆的电视歌手大奖赛都是专业的人士担当评委。再如体操比赛和跳水比赛,普通人对照秩序册很容易给出每个队员的评分,但要在“一秒钟的艺术”中能看清发生的一切和细节,可能就需要受过专门的训练。即使对于电影这种纯粹的大众的可以回味的艺术,也一般是既有观众评选最喜欢的电影和演员,还要由组委会请来专业的评判评正式的大奖。 如果要由普通人来评判辩论赛,那就不但要将双方的节奏放缓,辩题也不要涉及太多学科的知识,只能是政策或者大众常识题目,比如“80岁的老太太需不需要割双眼皮”,呵呵。 至于辩论赛的定位,我的理解不仅仅是说服观众。就像我不能赞同把华语辩论赛简单理解成用华语来进行辩论一样。 我认为华语辩论赛至少承担着这样一些功能: 1、展现华语魅力; 2、培养辩论人才; 3、提高文化素质; 4、弘扬中华文化; 5、传播学科知识; ...... 所以这也是我不能同意辩论赛功利化的原因。 说到底,辩论赛待给我们的是一个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每个人都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更好的推进民主化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