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pp95

(转帖) “ 高考 ” 在美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
美国大学不照顾亚洲人

    其实,受《平权措施》伤害最大的不是白人,而是亚裔,因为白人基本上能通过捐款、legacy(继承)、体育特招生等方式达到“堤外损失,堤内补”的结果,而亚裔除了死读书、苦读书外别无良策。
    亚裔占美国总人口的3%强,但在美国20所顶尖大学中,平均17.35%是亚裔学生。如果再算上国际学生中占大多数的亚洲学生,可能近20%是亚洲人。这还不算那些超过标准而未被录取的亚裔孩子。如果没有种族配额的“封顶”限制,采取“谁好、谁合格,就录取谁”的招生政策,不少学校可能会像伯克利那样——亚裔占了半壁江山,或者30%以上是亚裔学生。

    有一位(对中国很友好的)美国教授曾半开玩笑地对我说:“他们都说,在伯克利除了亚裔就是外星人了……”

    对于《平权措施》,我的第一个本能反应是“想不通”,认为这个措施客观上间接地惩罚了勤奋的亚裔学生……

    读书的时候,为这个问题,我没少和上课的教授以及班里的同学论战。

    根据他们的观点,实行《平权措施》的理由,大致有这么几条:

    第一,补偿黑人等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受剥削、受欺压的不平等遭遇。

    我反驳道:“虽然程度可能不太一样,但是华人在美国的历史上同样也有过受剥削、受欺压的恐怖经历。”

    第二,考虑到黑人等少数民族低下的社会地位和困窘的经济状况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所以需要实施《平权措施》对他们进行帮助。

    我的反驳更是有理有据:20世纪70年代中期,许多越南难民、柬埔寨难民凭一条破船飘洋过海到美国,除去身上那套衣服,真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当然,如果一定要说还有些什么东西的话,就是满身的虱子。他们的社会地位更低下,经济状况更糟糕,文化程度一般也很低,但他们的孩子的学习大多在学校名列前茅,他们自己也凭着勤劳节俭进行艰苦创业。在我们曾居住过的某市,办得最火爆的中国餐馆就是一个一身油烟、蓬头垢面、有着武大郎般身材的柬埔寨难民开的(他的女儿曾与我的儿子矿矿是同学,成绩不错,弹得一手好钢琴)。

    第三,黑人和拉丁族裔分别占美国总人口的12.9%和13%,但他们在高等院校学生中的比例很低。以上述20所大学为例,黑人学生的平均比例是6.2%,尚不足其人口比例12.9%的一半;拉丁族裔学生为6.4%,也达不到其人口比例13%的一半。这6.2%和6.4%的比例,不但与第一、第二大少数民族的身份不相配,甚至还达不到亚裔学生的比例17%的零头。有黑人愤愤不平地抱怨:“看看,美国军队中21%是黑人,打仗卖命我们占大份,读书上学我们占小头……”有人甚至叫嚷:“不但上战场要与族裔人口成比例,上大学更要与族裔人口成比例……”

    我说:“犹太人善于经商做生意,他们占了美国经济很大的比重。我支持美国政府的扶持中小企业和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但我们不可能要求犹太人让出他们占有的经济,按各个族群的人口比例来平分经济。再说,在篮球场上、橄榄球场上,还有其他许多运动场上,都是黑人运动员占了绝对优势,我们亚裔也没有要求你们让一些比例出来给我们呀……”我也知道,我这种说法有些“胡搅蛮缠”的意味。就算别人真让几个篮球运动员的名额出来,我们也没人顶得上(姚明是后来才“冒”出来的)。真要让亚裔去打橄榄球,还真没辙。

    第四,有些白人讲得很直白:有些少数民族不帮助还真没办法。你们亚裔太优秀,不用别人照顾,自己把自己照顾得非常好,所以是“模范少数民族”。

    历史上,犹太人在没有联邦政府的帮助下,成功地进行了自救。20世纪20~40年代,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高等学府不得不在录取新生时对犹太人设置“封顶”的上限。今天,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亚裔身上,难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招生院长把亚裔称为“今日的犹太人”。

    每次听到这种“软”的说法,我心里总是感慨万千。确实,我常常感到非常骄傲的是,来美国十五年了,我从来没见过一个乞讨的亚裔。再艰难,摆一个小货摊,也能生活得过来。更让人感到自豪的是,不管家境有多困难,亚裔孩子的学习都非常优异,这在美国是有目共睹的。亚裔孩子甚至成了“学习努力、成绩好”的同义词。我认识一个华裔心血管外科医生,他父亲是个广东农民,早年飘洋过海来美国,用了一个已死去的亚裔美国人的名字才得以注册为合法居民,至今仍不得不沿用那个已用了多年的不属于自己的姓。其几近文盲的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了五个孩子,最后五个孩子都很有成就:三个当医生,两个当律师。他总是爱自豪地开玩笑道:“我们家五个孩子,三个‘救人’,两个‘杀人’。”

    有关黑人的电影,我看得不多。每次说到《平权措施》,矿矿都大度地说:“黑人需要它!”有一天,我选电视频道时无意中看到一部关于黑人的电影《Brother in Hood》,只那么一晃,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最后还被深深地感动了。据说,这是第一部描述城区黑人生活的电影。这部电影有一句寓意很深的台词:“把枪给我!”瑞(高中生)拿着枪要去为朋友报仇。瑞的父亲说:“把枪给我!”拿着枪参加凶杀,意味着从此走向犯罪道路;而放下枪,则意味着上大学,走向新的生活。瑞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在到达凶杀现场的最后一刻,退出了报仇行列。就在当天,他那被杀死的朋友的“高考”成绩SAT也送达家里,一所大学许诺如果瑞的朋友的SAT达到900分,将获得该校橄榄球特招生奖学金,而这个死去的朋友的SAT刚好超过900分。仅一念之差,两个人走上了两个世界……

    SAT满分1600分,要得900分其实非常容易。据矿矿说,考SAT只要填了名字,就至少能得600分。我没有考证这个说法,但我知道,像瑞这样的学生考900分,非常不容易。美国高校招生,对这些学生采取的是“降低门槛”的政策。

    矿矿知道我看了这个电影后,还是那句不动声色的话:“是吧,我说黑人需要它(《平权措施》)!”

    第五,许多研究发现,SAT分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这些跟踪研究进一步发现,那些SAT分数不高的少数民族孩子,并不是他们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他们不太重视这方面的训练,而且他们的SAT成绩与他们上大学后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成绩没有必然联系。也就是说,SAT成绩高的,并不一定在大学里有什么过人之处;反之,SAT成绩不高的,并不一定在大学里不能成功。

    这也是我最“心虚”的“罩门”。亚裔文化和亚裔家庭重视教育,亚裔孩子勤奋,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亚裔文化有缺陷,亚裔家庭都搞应试教育,过于重视考试和分数,啃书本死读书,惟书惟师,独立思考不够,创造性不强,批判性思维不活跃,因而导致后劲不足……

    经过多年的比较教育的观察和研究,我发现,亚裔孩子成绩好,并不一定是他们比美国孩子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比美国孩子学得多、学得早……

    当我发现这个问题时,我很不愿意承认它、接受它。当我那个目空一切的儿子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时,我被深深地震动了。

    我们的骄傲可能是建立在别人的不屑之上的。

    第六,实施《平权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使校园“多样化”。

    奎茨博士在与我讨论甚至争论这个问题时,很坦白地说:“全愈,你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请记住:《平权措施》对一些人来说完全可能是不公平的。但是,这个《平权措施》是为了换来校园大环境的‘多样化’。这是一个有利于整个大环境的长期发展的措施。”

    我觉得,这是实施《平权措施》最有力、最难以反驳的理由。

    美国人不吃乌龟水鱼,弟弟公司的美国工人有住湖边的,常能早上起来在车库边捡得个把脸盆大小的水鱼,过去是扔回湖里去,自从知道有人喜好这种东西后,每每送来。于是,我们一家常常不远万里,跨州过界去体会马俊仁教练的“中华第一汤”的效力。有一次,到了那里才发现养在桶里的水鱼快活不成了,原因是桶盖被碰翻后,水鱼被蚊子叮咬。那么大的水鱼竟然怕几个细小的蚊虫?过去,在国内常常躲到蚊帐里看书,听蚊虫在外面“嗡嗡”地叫,后得高人指点:若用水鱼或乌龟的甲壳碾成粉,只要烧上那么一丁点儿,蚊虫全飞得干干净净。

    这就是生物链,这就是生态平衡。

    想想也是,如果一片森林里只接纳最强者,那么狮子就不是百兽之王,这片森林就会因为只有单一的狮子而渐渐消亡。恐龙这个世界最强者不是曾经统治了地球吗?最后的结果怎么样?最强者也有生存问题——绝种了。欧洲的皇族不是自以为血统最高贵吗?长期的纯粹皇族血统的通婚结果,且不说有生理缺陷,至少也让矮戳戳的英国女王在亭亭玉立的戴安娜面前“相形见绌”吧。所谓“杂交出良种”,人种或民族隔得越远的人结为夫妻,其后代往往越聪明。如果一所学校只收最强者,这所学校就会渐渐地变成白人至上的校园。纯粹血统的通婚,实际上是可怕的近亲繁殖,其后代会越来越弱。无论是生理的近亲繁殖,还是文化的“近亲繁殖”,或是学术的“近亲繁殖”,都会导致倒退。实施《平权措施》是为了大的学术环境的“生态平衡”。实施《平权措施》是要营造一个各色民族、各种文化、各个具有不同特征的个人和谐相处的、多姿多彩的“学术生态环境”。

    对照“多样化”的“学术生态平衡”的要求,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高考的弊端之一,是中国高校在招生时,虽然在地缘和民族的生源上有所考虑,但由于只收特色单——考试好的学生,其结果是生源的单一特点造成一个不健康的“生态失衡”的教育环境。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2:0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
美国大学厚爱体育特长生

    美国是一个崇尚运动的国家,只要大学有各种运动队就有体育特招生。
    美国著名的“常春藤联盟”包括八所大学:哈佛、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康乃尔、布朗、达特茅斯学院。

    美国开发得最早的是东北部,建立学校最早的也是东北部,因此,这八所名校全都在东北部。1870年后,东北部的各校之间开始开展橄榄球赛和其他各种运动竞赛。为了更好地开展比赛,1956年,这八所名校正式结成“常春藤联盟”。实际上,“常春藤联盟”最初是因体育而得名,不是因学术而得名。

    后来,借“常春藤”做文章的就多了:什么“新常春藤”,什么“公立大学常春藤”,什么“大常春藤”……不一而足。

    其实,在许多人的眼中,现在的“常春藤联盟”似乎已显得有点守旧,不像“新常春藤”,如斯坦福、杜克、西北、芝加哥等名牌学府那样有锐气。

    总之,从“常春藤联盟”的得名可见体育运动在美国大学有多吃香。

    实际上,我在前面谈到的“常春藤联盟”各校计算AI的公式,最初就是用来计算体育特招生的AI的。现在,是不是“常春藤联盟”的每一所大学在招收新生时都用AI来指导自己的招生决定,恐怕倒不一定。但是,这个公式被用来计算每一个学生的AI,并且用AI来决定招收体育特招生的下限,这是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比如,2001年“常春藤联盟”各校规定的体育特招生的AI下限为169。

    AI为169意味着SATⅠ和SATⅡ的各门考分都在580分(类似于150分的109分)左右,CRS是52,即排名为50%以后。显然,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学业指数。

    如果某校想招一名AI在169以下的体育特长生,该校必须将该生的申请材料拿到“常春藤联盟”招生办主任联席会议上去,作必要的说明,并且必须获得会议的批准。

    如果该体育特长生不是非常突出,学校一般都不愿使自己处于“三堂会审”的境地。更何况,“常春藤联盟”之间又都是竞争对手,被对手“审问”的滋味儿,恐怕会不太好受。

    招收体育特长生似乎成了各学校第一位的招生工作。首先,各学校都有主管体育特招生的主任,各个运动队的教练亲自四处寻访、面试体育特招生。其次,在一般的申请者还忐忑不安地翘首以待时——正常的录取信件发出前一两个月,就先给这些体育特长生发出试探性的“录取通知”,目的是安抚他们,稳住他们。最后,许多学校为这些体育特招生设有专门的奖学金。

    体育特招生有两类:一类是真正的体育特长生,即招到学校后,上场能拿分、真管用的一类。这一类人的学业指数可以比常人低较多。第二类是装门面的板凳队员,这类人的AI都较高,是拿来平衡第一类人的低学业指数的。

    儿子矿矿的《中国小鬼,美国论剑》一书里的“三战‘乔峰’”的“乔峰”,是一个高中橄榄球队的队长,属于体育特招生。最近,某名校的橄榄球教练面试“乔峰”后,认为他的“降龙十八掌”还可以,但SAT的考分还低了些,希望“乔峰”再考一考SAT,若能提高100分,就肯定接收他。其实,“乔峰”的学业指数在体育特招生中已经不错了,但他是作为第二类人来招收的,所以希望他的SAT考分再高一些。可惜,“乔峰”怎么考SAT都提高不了100分,只好上另一所不是太出名但提供优厚的奖学金的学校。

    我攻读博士学位时,我们一家住在迈阿密大学国际学生宿舍。隔壁住着一个橄榄球队员,矿矿管他叫“大个子叔叔”。他是矿矿的忘年交,也是矿矿自己交的第一个美国朋友。当时,矿矿还不会说英语,想跟“大个子叔叔”说些什么,就先问我们,然后背书般地到隔壁去“交流”。矿矿的飞碟技术,就是跟“大个子叔叔”学的。有一次,飞碟打中鼻梁,直流血,儿子也不哭。至今鼻梁还稍有些隆起,每每提及,妻子总是“怪” 矿矿的“大个子叔叔”。矿矿叫他“大个子叔叔”,还真是名副其实的大个子。别说矿矿这个五岁的小不点儿,就是我站在他面前,还得抬头仰望。

    当时,我做TA(教学助理)。有一天,我看到大个子到我对门办公室去见另一个做TA的博士生。

    大个子走后,我故意问那个TA:“大个子,打球的吧?”

    那个TA摇摇头:“打橄榄球的……”

    过了几天,大个子问我:“你认识那个TA吗?”

    我说:“认识。”

    大个子想了想,欲言又止。

    后来,大个子去了另一所学校。矿矿伤心了好几天。

    矿矿的这个“忘年交”,属于上场能拿分、真管用的第一类体育特招生。我估计,他的AI可能不太高。

    美国人见面,打完招呼后,不是谈天气就是谈体育。到了周末,到处都是各种专业的、业余的体育训练和比赛。3月份某个星期五的晚上,矿矿高中的篮球队要到州的首府去参加冠军争夺赛,结果全校不上课,倾巢出动。校长、老师、学生、家长、校友出动近千辆大车、小车,浩浩荡荡驱车两小时到哥伦布斯市去看比赛,并且把体育馆附近的旅馆100美元一晚上的房间预订一空。结果,矿矿的高中拿了冠军,他高兴得忘乎所以,连手机丢在体育馆也无所谓,一晚上没睡觉,嗓子都喊哑了,回家没几句话,就说:“明年一定有很多新生申请默乐高中……”

    为什么?就因为得了州的篮球冠军。

    体育运动在美国的校园文化中,甚至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地位。

    如果你了解体育运动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分量,你就不难理解无论是末流还是一流的学校都如此重视体育特招生的原因。

    首先,体育运动丰富了校园生活。体育运动对美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能形成崇尚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氛围。我在《玩的教育在美国》一书里,大力抨击了国内崇尚文弱书生的校园文化。现在的男生,一抓就是一大把戴厚边眼镜的“豆芽型”书生。打开电视机,频道换来换去,老是看到女性化十足的男电视主持人。美国的校园文化可能有些偏颇,但中国的校园文化确实需要强烈呼唤走出教室的男子汉。当然,除了崇尚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氛围,体育运动还能增强学校的集体荣誉感。

    其次,又回到钱的问题。体育运动的门票是学校的一项重要收入,更重要的是体育运动最能掏那些大款校友们的腰包,或者说,最能打动那些大款校友的是体育运动。比如,矿矿的高中拿了州里的篮球冠军,人们又喊又叫、又哭又笑……乘那些大款校友“神志不清”“头脑发涨”时,校长如果提出扩建体育馆,增加体育设施之类的要求,甚至是其他的资助项目,那些高兴得找不到北的大款校友们,恐怕还会背着老婆主动拍胸口加码。总之,体育运动是筹集捐款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最后,体育运动能给学校带来声誉和荣誉。美国有大约3500所大学,除了那50来家人人皆知的最著名的大学以外,其他的谁知道谁呀?因此,体育运动就成了最有效、最便捷、最轰动的提高学校知名度的手段。难怪矿矿的高中得了州里的篮球冠军后,他回家没几句就说:“明年一定有很多新生申请默乐高中……”

    (摘自《“高考”在美国——旅美教育学专家专家眼里的中美高考》,黄全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赋教育在美国》等书,在中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强烈反响,其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

    注:

    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学术评估测验)或ACT(American College Tes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分别由美国教育测量服务中心和美国大学测验社组织,是当今美国主要的两种高校入学考试形式,各高中可选择参加,每年有数次机会。相比之下,SAT的参加考试人员和认可高校更多一些。SAT考试分为两部分,包括SATⅠ推理测验(主要测验考生的英文、数学推理能力)和SATⅡ专项科目测验(科目包括英文、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语三科以上)。

    AI(Academic Index,学业参考指数),一般计算公式是:最高的“高考”成绩+平时成绩+年级综合排名。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2:0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
美国大学录取方式种种(一)

    美国高校的录取时间不尽相同,但录取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Early Admission”(提前录取),二是“Regular Admission”(常规录取),三是“Rolling Admission”(滚动录取)。
    1.提前录取—— 挤上第一班车

    美国的“高考”(SAT)从每年的1月份开始,几乎每月举办一次,一年共有七次。大多数人是在高四年级第一学期才开始考,但也可以从高三就开始考SAT。就像吃自助餐不受限制一样,参加考试的次数是不限的,“考”多少次由你自己决定。

    美国的高四生于5月份毕业,大学一年级新生于8月底9月初开学,但录取工作并不像中国那样是在高中毕业后至大学开学前的三个月内完成,而是于高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就开始了提前录取。但并不是所有的高四生都参加提前录取。参不参加提前录取,你的高中根本管不着,完全由你自己决定。选择哪所学校,选择多少学校,也是由你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

    一般来说,不管你申请多少所大学的提前录取,你都需要在11月1日之前把申请材料寄出。绝大多数大学会在12月15日之前,也就是在圣诞节的寒假之前,把是否录取的决定通知你。

    提前录取又包括了两种形式:“Early Decision”和“Early Action”。

    “Early Decision”的中文意思为提前决定。目前,美国的3000多所大学中有300多家大学给申请者提供提前决定的录取机会。一般来说,这些都是一些排名靠前的学校。你在申请这些学校时,必须由你本人、你的家长、你所就读的高中共同签署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一旦你申请提前决定的这所学校录取了你,你必须到这所学校读书,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由于有这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的限制,你只能申请一所实行提前决定的大学,以免出现两所实行提前决定的大学都录取你,以致你处于不得不“违法”的尴尬处境。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后果将非常严重。

    当然,有法律意识的家长不会干这种蠢事;再说,高中也不会帮你办理两所实行提前决定的大学的申请手续。

    所以说,申请提前决定的大学,一定是你梦寐以求的大学。

    提前决定的政策非常不受高中生和家长们的欢迎,但为什么大学要实行这项政策呢?

    制定这项政策是从学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即为了保证一定的到校率。如果不实行这项政策,即使你录取了1000个学生,也可能只有极少数来报到,甚至可能一个都不来上学。

    “Early Action”的中文意思为提前行动。这项招生政策允许你申请多所大学。如果你申请的这所实行提前决定的大学录取了你,你可以在提前录取的阶段“货比三家”,也可以在正常录取的阶段继续申请多所大学,直到次年的5月1日之前,才把你是否上这所大学的最后决定通知该校。

    虽然这项招生政策受到绝大多数申请者和家长的欢迎,但现在只有极少数大学实行这项招生政策。有些大学(比如目前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顿)曾经实行这个政策,后来又好马“也”吃回头草——重新实行提前决定的政策。

    我查了一下,在排名前20名的大学中,目前实行提前行动的只有7所:哈佛、加州理工、麻省理工、芝加哥大学、莱斯、布朗、诺特•达姆。

    在这7所大学中,由于有2所打了一些折扣,因此,只能说在这20所大学中,实行提前行动的勉强达到1/3。

    莱斯和布朗在实行提前行动时,是打了“小九九”的。

    莱斯大学把提前决定的时段定在11月1日到12月15日之间,把提前行动的时间定在12月1日至次年2月10日之间,是很有心计的。首先,是把提前行动的截止日期从其他大学的11月1日延迟到12月1日,这就给在申请提前决定和提前行动之间犹豫不决的人拉开了“心理距离”,使欲申请提前决定者更坚定地往前靠。其次,是把提前行动的录取期限延迟至次年的2月10日,也就是延迟到其他大学开始常规招生以后,以便最大限度地把申请其他大学的常规录取者吸引到自己的提前行动的范围内。

    布朗大学则干脆把提前决定和提前行动的时间放在一起,以便把忠诚于“捆绑婚姻”和热中于“自由恋爱”的人明显区别开来,但又有了“支持自由恋爱”的美名。

    排名越靠后的大学,实行提前行动的就越少。据我的粗略统计,全美国3000多所大学中,只有数十所实行提前行动的招生政策。

    近年来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顿,为什么不实行提前行动的招生政策?

    我已经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招生院院长哈格特先生。哈格顿先生至今没有答复我。恐怕理由总是有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般来说,大学只有具备有非常强的自信心才会实行提前行动的招生政策。说得俗气些,提前行动就像“自由恋爱”,只要“感情”在,不怕“第三者”插足。提前决定则更像依靠法律和责任维系的“婚姻”,虽然可以“离婚”,但那是一年以后提出“转学”的事了。

    原来,我还以为实行提前行动的大学因为自己的“高姿态”而使自己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谁知热爱自由的少男少女们因为向往“自由恋爱”反而纷纷拥抱提前行动。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2:0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
美国大学录取方式种种(二)

    2.常规录取—— 跟着大部队行动
    常规录取是与提前录取相对应的一项招生政策。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正常的时间内进行的常规招生和录取工作。这是美国高校最基本、规模最大的招生。

    所谓“正常的时间”,对各个学校来说,又不尽相同。大多数高校以圣诞节过后的1月1日为申请截止的最后期限。也有一些大学,以2月1日或2月15日为最后期限。当然,有的也把3月1日、4月某日甚至5月、6月某日定为最后期限的。

    申请常规录取完全是自由式的恋爱。你可以只申请一所学校,也可以申请数十所甚至上百所学校。我不知道最高记录是多少。据说,有人曾给60所大学寄出申请材料。

    当然,要一所一所地填写申请材料,并根据要求一篇一篇地写作文,是很费时、费事的。儿子矿矿申请六所大学,就常常不得不忙通宵。

    虽然每所大学都有自己设计精美的、复杂的申请表,但也有部分学校接受一种叫“Common Application”(共同申请)的表格。这是一种统一的申请表,只要填好一份,猛地往外“一稿多投”就是了。尽管有些学校接受这种“共同申请表”,但你是填该学校自己的申请表,还是使用“共同申请表”,大学招生办还是会很介意的。显然,前者在尊重学校的同时,还表现了自己的认真和诚恳态度;后者的“一稿多投”“四处求爱”,则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当然,散发传单似的四处邮寄申请材料,申请费也不菲。一般好的学校的申请费达60多美元,申请10所就得准备至少600美元。也有一些大学不收申请费。有些大学虽然收申请费,但允许国际学生申请减免申请费。

    申请常规录取的学生是申请大军的主流,既有首次递交申请的学生,也有那些申请提前录取的落选者。

    申请提前录取而未被录取有两种情况:一种叫“deffered”(延迟决定)。也就是说,你的申请既没有被接受,也没有被拒绝;你的申请将被推延到常规录取的阶段,与其他申请材料一起重新评估、重新考虑。另一种叫“denied”(拒绝接受),顾名思义就是你的申请已被明确地拒绝(并且在一年内不会再考虑你的申请),你必须在常规录取阶段另行申请其他学校。

    许多学生不太愿意申请提前录取。原因是想给自己留下更多的选择。比如,你申请哥伦比亚的提前决定,一旦哥伦比亚决定录取你,你就囿于“捆绑婚姻”,再也没有选择的自由。但是,如果你觉得有把握进哥伦比亚,你可以等到常规录取阶段,既申请哥伦比亚,又申请普林斯顿、哈佛……如果你申请的所有大学(包括哥伦比亚)都录取了你,你就可以仔细地去比较各个学校所提供的资助条件,然后从容地作出你的最后决定。

    一般来说,各大学在4月初至4月15日之间发出录取通知书。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你还有两三个星期,可以在仔细比较录取条件后,在5月1日之前,通知学校:你是决定接受他们的录取,还是拒绝他们的录取。

    非常有意思的是,有些学校(甚至是一些相当好的学校)把常规录取的最后期限推迟到五六月甚至7月。

    那些在4月初至4月15日之间发出录取通知书的大学,同时也把不录取通知书发出去。越是好的学校,申请的人越多,不被录取的人也越多。哈佛每年都有约20000个申请者,只能录取约2000人,于是,每年都有18000人不被录取。尽管每个申请者一般至少申请三个不同等级的学校,这个学校不收,还有其他学校,但仍有一些够格上一流大学的优秀学生阴差阳错,到4月15日才发现自己申请的所有学校都落空。比如,所申请的学校正好在那一年有特别多优秀的申请者,因而不幸落选。那些把常规录取的最后期限推迟到五六月甚至7月的学校,等的就是这些“不幸的优秀落选者”。

    另外,许多一流大学的录取人数都高于实际能接受的数目。比如,2002年哈佛录取了2066个申请者,实际到校的人数是1638人;同年普林斯顿录取了1575个申请者,实际到校人数为1165人。也就是说,学校可以控制录取的人数,但无法控制实际到校的人数。因此,这些大学都预留了一些优秀的申请者作为候补。所谓“候补”,就是在发通知书时,既不说你被录取,也不说你没有被录取,能不能录取,要等到5月1日——学校知道实际报到人数后,甚至更迟一些时间才能知道。

    大部分候补人选在5月1日之后知道了候补的结果,但有一些要到更迟一些时候才知道最后结果。

    既然5月1日是规定的报到时间,为什么有些候补者还要等呢?

    这是因为,有极少数人虽然向学校表达了报到的意愿,但最后还是没上这所学校。所谓“报到”,只是给学校寄去200~600美元不等的押金。如果最后不上这所学校,也只是丢了这几百美元押金而已,并不像提前决定那样因签署了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而成为违法行为。

    当然,申请者也有权利主动通知学校取消自己的候补资格。学校的名气与候补名单的价值成正比。学校越有名气,申请者会越重视候补的价值和资格。

    3.滚动式和开放式——不是扫尾的运动战

    滚动录取,顾名思义,就是在收到学生的申请材料后,立即开展审核工作……快的两个星期内,慢的一个月内,通知该生是否被录取。没有被录取的学生,可以马上“移情别恋”,申请其他的学校,直到“找到感情的归宿”——有一所学校录取自己为止,不必等到4月15日才知道未被录取,以致被弄得手忙脚乱、措手不及。

    被录取了的学生可以立即答复学校是否接受这个录取,也可以等到5月1日才给学校一个正式的答复。如果愿意的话,在5月1日之前,该学生还可以“骑牛找马”——继续申请其他学校。

    申请者是否停止他们合法的“小动作”,那是他们的事情。对于学校来说,他们只能这样不断地“Rolling”(滚动录取),直到学校计划的招生名额满员为止。

    采取这种滚动录取的学校,多半是规模较大的州立大学,或者是一些竞争不是很激烈的学校。排名在前50名的大学中,只有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采取滚动录取的招生方式。

    一般来说,申请这种采取滚动录取方式的学生,往往本身的竞争力不太强,在招生市场上讨价还价的资本也不太够。所以,“知足常乐”者较多,心猿意马的“骑牛找马”者较少。

    有什么样的市场需求,就有什么样的市场模式。“Rolling”(滚动录取)的招生方式得以营运和生存,就是因为有相当数量的需求者。

    最后,还有一种值得一提的招生录取方式,叫“Open Admissions”,中文意思是开放招生。所谓“开放招生”,就是只要有高中毕业文凭,来者不拒,多多益善。

    实行这种开放招生政策的高校,绝大多数是一些两年制的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也有一些四年制的正规大学。为满足一些中国读者的好奇心或需要,根据《大学招生非官方指南》的资料,试列一些实行开放招生政策的四年制大学如下,以飨读者:

    Franklin University (位于俄亥俄州的富兰克林大学)

    Lincoln University (位于密苏里州只招收本州居民的林肯大学)

    Northwestern State University (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的西北州立大学)

    Oklahoma Panhandle State University (位于俄克拉荷马州的俄克拉荷马•潘汗德尔州立大学)

    Shawnee State University (位于俄亥俄州的肖恩尼州立大学)

    Southeastern Louisiana University (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的东南路易斯安那大学)

    University of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哥伦比亚特区大学)

    University of Houston-Downtown (位于得克萨斯州的休斯顿城区大学)

    Wichita State University (位于堪萨斯州只招收本州居民的威奇特州立大学)

    有的学校公开宣称不看重甚至不看SAT成绩;有的学校的校长则公开宣称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考查和审核人才,SAT是最有效的择优汰劣的手段。

    根据《大学招生非官方指南》的介绍,有不少大学虽然尚做不到像上述大学那样“来者不拒”地敞开招生,但也公开宣称不要求申请者具有“高考”(SAT或ACT)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有200余所大学不硬性要求提供SAT或ACT的成绩(具体学校名单见《“高考”在美国》),其中Bowdoin College, Dickinson College等几所还是全美排得上号的响当当的大学。

    这些大学虽然不要求(或者不硬性要求)“高考”(SAT或ACT)的成绩,但仍然在其他方面有所要求,诸如学校平时成绩、课外活动、社会活动,甚至作文,等等。为什么这些大学不要求“高考”成绩而重视平时成绩呢,某大学招生办主任的观点道出了个中原因:“SAT考一个人在三四个小时中的能力,而学校的平时成绩则表现了一个人在三四年中的努力!”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2:0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
美国高中生“学雷锋”也能上大学

    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但美国社会又非常重视个人为社区作出的无偿贡献。社会上有许多组织和基金会为申请大学的高中生提供各种各样在社区服务上有突出贡献的奖学金。
    美国的高中生能否获得毕业证书,除了学分、成绩等要求外,还要求无偿地为社会服务数十个小时。儿子矿矿的学校对“学雷锋”的要求如下:高一需要5小时,高二需要10小时,高三需要10小时,高四需要35小时。

    这只是最基本的毕业要求。至于申请大学,要在这方面打动招生办的审核人员,六七十个小时的“学雷锋”还远远不够。

    有些高中生的学业并不突出,但因为“学雷锋”非常突出而被大学录取了。比如,有的学生每年的暑假都到非洲或南美洲一些不发达国家去为穷人起房子,经年不渝,终于感动“上帝”。

    普林斯顿大学曾录取一个推售了大量的童子军饼干的女学生。童子军们大多爱在超市门口或挨家挨户地向人推销饼干。在超市门口拦住来去匆匆的人们兜售饼干,十次难有一两次成功。挨家挨户兜售,也挺难为孩子,脸皮薄的,话还没说,就先闹个大红脸。看孩子太为难,有时我也慷慨解囊。

    这个女孩具体怎么推销童子军饼干,我听到的是“民间传说”,尚未得到官方证实。成千上万的童子军要么在超市门口“守株待兔”,要么挨门挨户兜售,但就有那么一个孩子异想天开地闯到某大公司,点名要见CEO(首席执行官)。见到CEO,孩子拿出几盒饼干,开始向不苟言笑的CEO兜售,从饼干怎么美味,讲到卖饼干的钱将怎样帮助贫困孩子,再讲到如果该公司做了这件善事将在社区造成怎样的影响……孩子的胆略和智慧终于打动了CEO。CEO大笔一挥订购了童子军饼干,数量大得让孩子目瞪口呆,好半天回不过神来。孩子的胆略和智慧还打动了普林斯顿。普林斯顿看中的是这个敢想能做、与众不同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潜在的领导素质。

    寻找“未来的领导人才”,几乎是美国每一所大学都在积极追求的东西。学校学生会的领导,各种学生俱乐部的头头,各个学生活动的组织者,都是大学“捕猎”的对象。然而,表现领袖素质并不一定要担任什么“职务”,社会这个大课堂是青少年充分表演的舞台。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推销饼干的孩子,甚至比一个学生会主席更让大学动心的原因。

    除了领导素质,美国大学招生办还要考查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

    许多中国的小留学生刚到美国时,对高中生用大量时间参加社区活动感到很吃惊。他们原以为到了“个人主义”至上的美国,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公益活动。谁知,即便是那些平素对学习最不感兴趣的美国孩子,在一些公益活动中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我认识一个来美国读高三的中国孩子,他对我说,真不敢相信他的美国同学到外面做好事,从来不用学校组织,都是自愿的。其实,自觉自愿“学雷锋”的人有,但美国孩子参加公益活动更多的是因为学校的硬性要求。

    矿矿上的是天主教会办的私立高中,要求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比一般公立学校严格得多。

    矿矿上高三那一年,刚学会开车。有一天放学后,他兴致勃勃地要开车出去。问他出去干什么,矿矿闪烁其词,说是出去找人。一个小时后,矿矿回来了。再三追问,他才告诉我,刚才是去附近的几个教堂“找工作”去了。

    原来,学校规定的60个小时的义工里,有一定的工时要在教会里完成。其他孩子家里都属于各种教会,要做义工,“自扫门前雪”就行了。我们不属于任何教会,矿矿有劲儿没处使,还得求人“施舍”一份义工。

    “有人给你工作干吗?”听到矿矿自己去找义工,我也很想知道结果。

    矿矿一本正经地答道:“我跑了几个教堂,人家都把我的名字记了下来,说是需要帮忙的时候,一定通知我。”

    想到这个在家里什么事也不干的儿子,自己开着车,到陌生的地方去找义工,我心里被触动了一下。我拍拍儿子的肩膀,说道:“如果需要爸爸妈妈帮忙找工作,告诉我们一声。”

    矿矿很自信地说:“别担心,这种事我自己处理得了。”

    后来矿矿果真没让我们插手。

    从高一到高四,矿矿干过的义工工种繁多,有到教会干的,但大多是到城区里为穷人、伤残人服务。什么为穷人修建房子啦,到老人院陪老人聊天啦,带市区里穷人家的孩子上公园玩啦……搬运工、建筑工、“聊天”工、幼儿园的“男阿姨”……什么都干过。十几岁的孩子,正是贪玩的时候,也没有什么人同他谈“助人为乐”的意义。很多时候,矿矿是硬着头皮去干义工的。我常常开玩笑地“警告”他:不“学雷锋”,就别想申请好学校。

    像矿矿这一类把义工当任务来完成的学生真不少,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觉自愿地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社区服务,美国高校更看重的是这种货真价实的社区服务。矿矿的有些同学到贫困国家搞扶贫活动,自己掏国际旅费,年年夏天到南美的穷乡僻壤去帮那里的人盖房子,完全自费,完全自愿。

    不少华人家庭也非常重视让孩子参加社区服务,甚至让孩子在高中四年里干够30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因为好的大学很重视这方面的材料。其实,最能引起大学招生办注意的还是一些孩子自己搞的有创意的服务性质的活动。例如,举办为某个灾区的义捐活动,组织一个专门帮助伤残者的慈善团体,等等,从策划到组织再到实施,搞“一条龙服务”。这种活动既能表现学生的领导才能,又能表现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区的良好道德。

    除了社会活动外,美国孩子还非常重视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和文娱活动。有些美国孩子参加这些活动的目的性比较强,除了锻炼身体,享受愉快外,争取上个好大学,争取得到较好的奖学金也是目的之一。

    有一次,我去看矿矿的网球训练,正好同网球队另一个队员的母亲坐在一起。那孩子网球打得还不错,但看得出天赋不是非常高。同他母亲一聊,我还真吓了一跳。为了让孩子学打网球,他们花了不少钱请私人教练,让孩子加入网球俱乐部,还带着孩子不停地参加各种比赛。我以为他们想培养网球明星。谁知,这位母亲告诉我,他们的目的是想让孩子在读大学时拿到网球特招生的奖学金。今年申请大学时,这个孩子果然如愿。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2:0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
美国求学指南(一)

    你把绣球抛给谁
    选择学校的考虑因素很多:学校的录取率、学校的排名、学费和生活费、地理位置、专业设置、学校的特点……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上述因素都需要考虑。作为策略来说,许多中国学生在选择学校时,还应该避免选择那些中国学生太多的大学和专业,而去考虑那些中国学生不多的大学和专业。

    在这个避多就少的问题上,选择学校和选择专业有时候需要分别考虑。

    虽然有些学校的中国学生很多,但是你要申请的专业的中国学生不多;反之,有些学校的中国学生不多,但是你想申请的专业的中国学生却很多。应该怎样对待这两个问题呢?

    在校的中国学生很多,但所申请的专业的中国学生不多,是否有利于你的申请,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学生的总人数太多可能不利于你的申请,但是所修专业的中国学生少也有可能利于你的申请。反之,学校的中国学生不多,但是你申请的专业的中国学生很多,也有可能不利于你的申请。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系里的意见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系和专业永远视外国学生甚至中国学生为“多数民族”,多一个少一个不会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

    当然,如果你自身条件超一流,这个多或少的问题可以不必考虑。

    不过,物以稀为贵。少总是得到多的注意。我有一个同学到美国某大学读书,不但学校里只有他一个中国学生,而且学校所在的小城市里也只有他一个中国人,结果市长亲自给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写信,邀请他的妻子访美。

    我曾经到过美国某大学,那里当时只有一个青岛来的中国女留学生。学校不大,从校长到教授都认识她,她也因此成了教授家里的常客。

    其实,“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在国内也一样。2001年,我们全家和泽克、杰西卡一行五人到了北京、西安、广州等地和读者见面。其间,朋友热情邀请,盛情难却,顺道到了宝鸡市。晚饭后,朋友的孩子邀矿矿、泽克、杰西卡到当地的少年宫去玩。结果,他们走到哪里,当地好客的大人孩子们就跟到哪里、围到哪里。矿矿“破”了当地拳击力量的“记录”,更是引来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者……

    回美国后,有一次,我问两个美国孩子:中国之行,印象最深的是哪里?

    竟然答曰:“波奇(宝鸡)!”

    根据《大学招生非官方指南》一书提供的资料,下面是招收中国留学生较多的美国大学:

    Bennington College (贝宁顿学院)

    Boston University(波士顿大学)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杨伯翰大学)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理工)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Los Angele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卡内基•梅隆大学)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Queens College(纽约市大学皇后学院)

    Clark University Massachusetts(马塞诸塞克拉克大学)

    College of Wooster(乌斯特学院)

    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康乃尔大学)

    Dartmouth College(达特茅斯学院)

    Drexel University(德雷克塞尔大学)

    Georgetown University(乔治顿大学)

    Grinnell College(格林内尔学院)

    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伊利诺斯州理工学院)

    Iowa State University(衣阿华州立大学)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

    Mount Holyoke College(蒙特•霍利约克学院)

    Northeastern University(西北大学)

    Ohio State University(俄亥俄州立大学)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南伊利诺斯大学卡本达尔分校)

    Stanfo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

    University of Georgia(乔治亚大学)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

    University of Miami(迈阿密大学)

    University of Michigan(密执安大学)

    University of Oregon(俄勒冈大学)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旧金山大学)

    University of Texas(得克萨斯大学)

    University of Wisconsin(威斯康星大学)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2:0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
美国求学指南(二)

    申请奖学金
    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申请到奖学金,是出国留学最关键的一步。

    有一些私人基金会和国际组织,向国际学生提供奖学金。比如,联合国、红十字会、世界卫生组织、OAS(the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美洲国家组织)、 the 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国际海事组织)、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s(国际通讯联合会)、 the Soros Foundation(索罗斯基金会)、the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世界基督教联合会), 等等。

    其实,直接向美国大学申请奖学金,可能相对还容易些。

    下面是根据《大学招生非官方指南》一书提供的给国际学生提供奖学金最多的36所美国大学:

                        校名                           每年提供的奖学金人数

    1.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佛罗里达国际大学)      982         

    2.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and A & M College            506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农业和机械学院)

    3.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at Stanislaus               478

      (加州大学斯坦尼斯罗思分校)

    4. University of Nebraska at Lincoln                       464

      (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

    5.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西弗吉尼亚大学)               450

    6. University of Bridgeport(桥港大学)                     380

    7. Drexel University(德雷克塞尔大学)                      304

    8.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298

    9.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245

       (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                        

    10.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olorado(南科罗拉多大学)        235

    11.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        201

    12.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

        (伊利诺斯州理工学院)

    13.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俄亥俄州威斯利亚恩大学)       197         

    14. D'Youville College(D 犹维尔学院)                      195

    15. Clark University(克拉克大学)                          175

    16.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    170         

    17. Barry University(巴利大学)                            164

    18. Iowa State University(依阿华州立大学)                 164

    19. Suffolk University(萨弗尔科大学)                      163

    20.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南佛罗里达大学)           162

    21. Slippery Rock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52

    (宾夕法尼亚州思里佩利•罗克大学)

    22.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宾夕法尼亚大学)            150

    23.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密执安州立大学)             145

    24. University of Miami(迈阿密大学)                       143

    25. Eckerd College(埃科德学院)                            141

    26. Luther College(路德学院)                              140

    27. 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南乔治亚大学)             132

    28. Florid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佛罗里达州理工学院)    129

    29. Pace University(佩斯大学)                             122

    30. College of Wooster(乌斯特学院)                        115

    31.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伦塞勒工业学院)      115

    32. Mercer University(默瑟尔大学)                         110

    33. American University(美国大学)                         109

    34. Smith College(史密斯学院)                             104

    35. 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得克萨斯基督教大学)        102

    36. Lawrence University (劳伦斯大学)                102

    我觉得这本书的信息不一定完全准确,可能有挂一漏万的现象。比如,哈佛2002年录取2000多学生,7%是国际学生,至少应该有140个国际学生。虽然这140人中可能有一些不申请资助,但获得或多或少的资助的国际学生恐怕超过100人,但上述名单并没有哈佛。总之,把它看作一个供参考的信息资料即可。

    有关美国大学的资助信息非常繁杂,著作不少。但对中国读者来说,至少有三个概念是需要了解的。

    1. Need-based(按需要发放的奖学金):美国的一流大学,绝大部分实行need-based的资助政策。学校发放资助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各个申请者的家庭经济状况来考虑的。家庭困难的,学校就多发放一些;家庭不那么困难的,就少发放一些。大学资助办公室都有自己的一套计算公式:家庭收入多少,有多少人口,有多少个孩子上大学,家庭的固定资产有多少,银行存款有多少,持有多少股票……将这些数据填进去,答案就出来了:学校需要提供多少奖学金(白给的,不用偿还的钱),学生需要贷多少款,学生需要打多少工,家庭需要支付多少钱……

    学生每年都要向大学提供家庭的报税单,以便重新计算你的“need-based”的资助数目。家庭的收入增加了,你的资助将会减少;反之,家庭的收入减少了,你的资助将会增加。如果你的家庭在大学录取你以后发了一笔横财(炒股或其他合法的收入),而又瞒下来不向大学报告,让你继续向学校领取相同的资助,一旦被发现,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 Merit-based(按能力发放的奖学金):这是与“need-based”相对应的一种资助方式。学校发放资助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各个申请者自身的学业状况和各方面的资质条件来考虑的。学校给成绩最好、条件最高的申请者发放一等奖学金,给成绩次好、条件次高的申请者发放二等奖学金……依此类推。换句话说,不管你的家庭收入是多少,只依据你的学业表现发放奖学金,你的条件越好,获得的奖学金越多。许多档次稍低一些的学校,为了把一些自身条件好,但因家庭收入高而拿不到太多资助的学生,从实行“need-based”的学校“抢”过来,往往采取“merit-based”的资助政策。

    我们可以作一个假设,根据张三的家庭经济状况,张三上哈佛每年需要交纳3万美元;但是,某大学根据张三的学业状况和本人的条件,同意给予和学费相等的奖学金——免学费,即读书不要钱,每年只要支付几千美元的生活费。有些档次再低一些的学校,甚至不仅把每年几千美元的生活费都免了,而且每月还有一点零用钱,再打些工,毕业时其他同学背一屁股债他却成了“小财主”。每年省三四万美元,四年下来,就省了十几万美元。这个诱惑力非常之大!一位朋友的孩子,非常向往芝加哥大学,而且芝大也录取了他。但是,芝大实行“need-based”的政策,与伯克利相比,读芝加哥大学每年需要交一笔不菲的资金,最后他不得不放弃神往已久的芝大。

    所以说,“merit-based”的资助政策对家庭条件较好、自身条件也不错的学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3. Need-blind(不看经济条件的录取政策):对学生的录取资格进行审核时,完全不看其家庭经济状况。不管你是连吃饭钱都付不起的穷光蛋也好,还是富可敌国的亿万富翁也罢,一概一视同仁地“不屑一顾”!只审核申请者自身的条件是否合格,只要合格就录取。因此,录取的可能是一个穷得丁当响的小子,也可能是比尔•盖茨的千金。总之,不论录取的是谁,也只有录取之后,才来“秋后算账”——计算你是不是需要资助,需要多少资助。

    这是一项非常公平的招生政策。美国一流的大学基本都声称对本土的申请者实行“need-blind”的招生制度。但是,如果你仔细想一想,“need-blind”的招生政策和“legacy”的招生政策实际上是存在矛盾的。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这两者的潜在冲突,让我们来看一看国际学生的录取问题。不少美国大学,如哈佛等,对国际学生实行“need-blind”的招生政策;但也有许多美国大学,如哥伦比亚、西北大学等,对读本科的国际学生并不实行这项招生政策。据说,一个叫程烨的宁波女孩被英国剑桥大学录取后,才发现四年需付上百万元的费用,不得不望“洋”兴叹。因此,申请大学之前必须了解该大学实行什么招生政策和资助政策。

    那些招收国际学生比较多的大学,也像审核美国本土的申请者一样,有“区域”审阅官员(或者叫“区域领事”)——哪些国家的申请者由哪一个官员审阅是固定的。这些“区域领事”对自己所负责的区域内的国家的教育和考试制度有相当的了解。他们在仔细审阅申请材料前,先把申请材料分成申请资助和不申请资助两大类,然后,进行区别对待。对那些申请资助但又明显不合格的申请者,“区域领事”首先作出较大面积的淘汰,再把剩下的材料交给第二层审阅者审核。只有十分拔尖的申请者,才能通过第二关,送到筛选委员会去集体审议。只有过了委员会的“横挑鼻子竖挑眼”这一关,才会送到资助办公室去审议核算:哪一个申请者需要多少资助。最后,再根据有多少申请者,都来自哪些国家,各人需要多少资助,学校给国际学生的预算总额是多少……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作出最后的平衡和筛选。由于中国的人均收入相对较低,中国学生需要的资助就相对较高,资助一个中国学生可能可以资助两三个其他国家的学生,这就使得一些相当优秀中国学生在最后的关头被“平衡”下来。

    如果你的申请是在那堆不申请资助的材料里,大学招生办对你的审核要宽松很多。不申请资助的录取率通常要比申请资助的录取率高出很多倍。至于录取率有多高,将取决于许多因素:申请的是哪所学校,有多少人申请,申请者的素质有多高,竞争对手的状况如何……当然,许多大学(特别是好的学校)并不是说交钱就能入学的。如果两个审阅者都对同一个申请者投反对票,这个申请者将无法进入筛选委员会的审核程序。反之,如果某个申请者得到两个审核者的强力推荐,即可获得筛选委员会的审核机会。

    总之,申请美国大学的奖学金非常困难,特别是本科生的奖学金更难。如果放弃奖学金,将会使你的申请容易许多。如果你的经济条件允许的话,不申请美国大学的奖学金,只申请入学,你的录取几率将会大为提高。

    当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你也可以综合考虑你的申请策略。比如,你可以把你要申请的学校分为三类。对于那些你做梦都想上但录取的把握又很小的学校,你可以只申请入学不申请奖学金;对于那些你比较满意也比较有把握被录取的学校,可以申请部分资助(全免学费或减免部分学费);至于那些你可以接受而又很有把握被录取的学校,可以申请尽可能高一些的资助。然后,等所有的学校都来通知后,再进行比较,作出最后的选择。

    申请学费高的大学容易一些,还是申请学费低的学校容易一些,这是很难用非此即彼的方式回答的问题。美国甚至有好几所大学是不收学费的。你说免费大学难不难录取呀?因为不收费,反而竞争激烈。用“一分钱一分货”的消费观点去看问题,那些学费非常贵的大学,非常难录取。从“物有所值”的角度看问题,有些学费并不是太高的学校,也非常难进去。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2:0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
美国求学指南(三)

    最“划算”的大学
    每年美国都有许多报刊根据学校的排名高低和学费的高低进行比较和黄金分割计算,然后列出“学费低但排名高”的大学,供“消费者”参考,即所谓最“好”的价钱上最“好”的学校。前一个“好”讲的是学费低,后一个“好”说的是排名高,这用英文叫“Best Buy”,即“最划算的交易”。

    根据《全国360家最好的大学的折扣交易》一书的排名,“最划算”的小规模的学校有15所:

    Evergreen State College(埃维尔格林州立大学)

    Grove City College(格鲁夫城市学院)

    Hendrix College(亨德里克斯学院)

    Mary Washington College(玛丽•华盛顿学院)

    University of Minnesota/Morris(明尼苏达大学默里斯分校)

    Morehouse College(莫尔豪思学院)

    New College of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南佛罗里达大学新学院)

    College of New Jersey(新泽西学院)

    North Carolina School of the Arts(北卡罗来那艺术学校)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Asheville(北卡罗来那大学阿什维尔分校)

    St. Mary’s College of Maryland(马里兰州圣玛丽学院)

    Spelman College(思佩尔曼学院)

    Thomas Aquinas College(托马斯•阿奎那斯学院)

    Truman State University(杜鲁门州立大学)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威廉和玛丽学院)

    在这些学校中,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的排名最高。根据《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告》2003年的综合大学的最新排名是第30位。2002年的州内生学费是4730美元,州外生(含国际学生)的学费是17728美元,食宿费是5222美元。我们去看过这家位于历史名城威廉斯堡的学校。从外面看,校园不大,闹中取静,整洁优雅,不但建筑很有特点,而且校园内参天的古树、潺潺的流水,让你领略一番从外面看不到的别有洞天的景象……花25000美元,上全美综合大学排名第30位的大学,真的是非常“划算”。

    怎么个“划算”法?让我们来作一个比较。排名在数百位以后的 Biola University,2002年的学费是17410美元,食宿费是5640美元,不但费用贵,排名还差了几百位。到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读书,划不划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若果我们再作一个对照,你更会大吃一惊:名不见经传的 California Lutheran University,2002年的学费是18200美元,食宿费是6656美元,不只是花费更高,而且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告》2002年的大学排行榜上连坐次都排不上。这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另外,该书还列出12家“最划算”的主要大学:

    University of Florida(佛罗里达大学)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乔治亚州理工学院)

    University of Georgia(乔治亚大学)

    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gn(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

    University of Kansas(堪萨斯大学)

    Miami University(迈阿密大学)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北卡罗来那大学教堂山分校)

    Rice University(莱斯大学)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Binghamton(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University of Virginia(弗吉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根据《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告》公布的2003年的前50名公立大学的最新排名,除了私立大学Rice University(莱斯大学)榜上有名以外,这些公立大学全都榜上有名。所以说,这些全都是呱呱叫的大学,其中又以Rice University的名头最大,全美排名第16位。因为这是一所私立大学,所以没有州内生州外生之分,所有的学生(含国际学生)的收费是一视同仁的,2002年的学费是16835美元,食宿费是7200美元。可惜得克萨斯州太远,矿矿嫌那里“牛仔气”太重,我们没有去看。但据说校园也非常漂亮。排在第15位的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也是一所著名的私立大学,2002年的学费是26710美元,食宿费是8506美元。比较一下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和 Rice University这两所大学的排名和学费,你一定会大吃一惊: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排名仅仅比Rice University靠前一位,但每年的费用就贵了11000多美元。前面已说过,花25000美元去排名第30位的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威廉和玛丽学院)读书已经非常“划算”了;花不到25000美元,上排名第16位的 Rice University(花费差不多,但排名提前了14位),不言而喻,这是极其“划算”的deal。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2:0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
美国求学指南(四)

    最便宜的大学
    《全国360家最好的大学的折扣交易》一书列出的34所学费最低(每年的总花费少于20000美元)的私立大学:

    Alverno College(阿利维诺学院)

    Austin College(奥斯汀学院)

    Baylor University(贝勒大学)

    Berea College(贝雷学院)

    Bradley University(布雷德利大学)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布里格姆大学)

    Calvin College(卡尔文学院)

    Cooper Union(库珀联合学校)

    Creighton University(克赖顿大学)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柯蒂斯音乐学院)

    University of Dallas(达拉斯大学)

    Deep Springs College(深潭学院)

    Florida A & M University(佛罗里达农业和机械大学)

    Grove City College(格鲁夫城市学院)

    Hampton University(翰普顿大学)

    Hanover College(汉诺瓦学院)

    Hendrix College(亨德里克斯学院)

    Hillsdale College(希尔斯达耳学院)

    Houghton College(霍顿学院)

    Kettering University(凯特林大学)

    Morehouse College(莫尔豪斯学院)

    Muskingum College(马斯金冈姆学院)

    North Carolina Wesleyan College(北卡罗来那州威斯利亚恩学院)

    College of the Ozarks(奥扎克思学院)

    Prescott College(普雷斯科特学院)

    St. John’s University(圣约翰大学)

    College of Santa Fe(桑塔佛学院)

    Spelman College(思佩尔曼学院)

    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得克萨斯州基督教大学)

    Thomas Aquinas College(托马斯•阿奎那斯学院)

    University of Tulsa(突尔萨大学)

    Warren Wilson College(沃伦•威尔逊学院)

    Wells College(威尔斯学院)

    Webb Institute(韦伯学院)

    学费最低(每年的总花费少于15000美元)的38所公立大学:

    University of Alabama(亚拉巴马大学)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University of Arizona(亚利桑那大学)

    University of Arkansas(阿肯色大学)

    Auburn University(奥伯恩大学)

    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San Luis Obispo(加利福尼亚州立工业大学圣路易斯•奥彼思普分校)

    College of Charleston(查尔斯顿学院)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Brooklyn College(纽约市大学布鲁克林学院)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City College(纽约市大学城市学院)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Hunter College(纽约市大学亨特学院)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John Jay College of Criminal Justice(纽约市大学约翰•杰伊司法学院)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Queens College(纽约市大学皇后学院)

    Clemson University(克雷姆森大学)

    Evergreen State College(埃维尔格林州立大学)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University of Florida(佛罗里达大学)

    University of Houston(休斯顿大学)

    Iowa University(衣阿华大学)

    Kansas State University(堪萨斯州立大学)

    University of Kansas(堪萨斯大学)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Baton Rouge(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巴顿•拉夫分校)

    University of Minnesota/Morris(明尼苏达大学默里斯分校)

    Montana Tech of the University of Montana(蒙大拿理工大学)

    Morgan State University(摩根州立大学)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

    College of New Jersey(新泽西学院)

    New Mexico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新墨西哥矿业理工学院)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Asheville(北卡罗来那大学阿什维尔分校)

    University of Oklahoma(俄克拉荷马大学)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llege/Geneseo(纽约州立大学吉尼西欧分校)

    Texas A & M University(得克萨斯农业和机械大学)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University of Toronto(多伦多大学)

    Truman State University(杜鲁门州立大学)

    University of Utah(犹他大学)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西弗吉尼亚大学)

    最昂贵的大学

    该书还列出学费最贵(每年的总花费超过30000美元)的52所大学,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全美国排名最高的学校:

    Amherst College(阿默斯特学院)

    Bard College(巴德学院)

    Barnard College(巴纳德学院)

    Bates College(贝茨学院)

    Boston College(波士顿学院)

    Boston University(波士顿大学)

    Bowdoin College(波度因学院)

    Brandeis University(布兰代斯大学)

    Brown University(布朗大学)

    Bryn Mawr College(布莱恩•莫耳学院)

    University of Chicago(芝加哥大学)

    Colby College(科尔比学院)

    Colgate University(科尔盖特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

    Connecticut College(康涅狄格学院)

    Cornell University(康乃尔大学)

    Dartmouth College(达特茅斯学院)

    Duke University(杜克大学)

    Emory University(艾莫利大学)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乔治•华盛顿大学)

    Hamilton College(汉密尔顿学院)

    Hampshire College(翰姆施尔学院)

    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

    Haverford College(哈弗福特学院)

    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s(霍巴特和威廉史密斯学院)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

    Middlebury College(米德别利学院)

    Mount Holyoke College(蒙特•霍利约克学院)

    New York University(纽约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西北大学)

    Oberlin College(欧柏林学院)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宾夕法尼亚大学)

    Pitzer College(皮策学院)

    Princeton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

    Reed College(里德学院)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伦塞勒工业学院)

    University of Rochester(罗切斯特大学)

    Sarah Lawrence College(萨拉•劳伦斯学院)

    Skidmore College(斯基德莫尔学院)

    Smith College(史密斯学院)

    Stanfo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

    Trinity College(特里尼蒂学院)

    Tufts University(塔夫茨大学)

    Tulane University(图兰大学)

    Union College(联合学院)

    Vassar College(瓦萨学院)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Wellesley College(威尔斯利学院)

    Wesleyan University(威斯利亚恩大学)

    Williams College(威廉斯学院)

    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

    最后,需要指出两点。首先,《全国360家最好的大学的折扣交易》一书列出来的这些所谓“最便宜”或“最贵”的大学,并没有包括全美国所有的“最便宜”或“最贵”的大学,“漏网”的非常多。

    例子信手拈来:Morehead State University(莫尔黑德州立大学), 2002年的州内生学费2510美元,州外生6670美元,食宿费3700美元。Mississippi Valley State University(密西西比河谷大学), 2002年州内生学费2746美元,州外生6413美元,食宿费2825美元。还有不少大学的费用与此相似,甚至更低。

    再如: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凯斯西部保留大学),2003年的学费24100美元,食宿费7660美元。Fordham University(福特翰姆大学),2003年的学费25395美元,食宿费9700美元。我读硕士学位的 Villanova University(维拉诺瓦大学),还有 Georgetown University(乔治顿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诺特•达姆大学), Vanderbilt University(范德比尔特大学)等大学2002年的费用就已超过30000美元。

    其次,排名高的学校是不是表明它的教学质量就一定好?恐怕不能绝对这样看问题。不同的机构、不同的报刊、使用不同的评估办法,排名的结果就可能不同,甚至可能是很不同。特别是美国有3500家大学,即使排名差个五位六位,也很难界定孰优孰劣。就像中国的北大和清华,哪一个更好?南大和复旦,哪一个更优秀?华中理工和西安交大,谁更突出,清华是不是就一定比浙大好?角度不同,见仁见智。因此,用排名的高低来表示学校的地位,实在是无奈之举,希望读者理解。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2:0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5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
美国求学指南(五)

    从大学排名看办学差异
    这是根据《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告》2002年美国综合大学排行榜(前20名)列出的众多数字中的一部分。这个排名的算分方法非常复杂,恐怕用一个专章的篇幅仍说不清。当然,一般读者也只是关心一些具体的数据,比如“少于20人的班”占多大比例,“多于50人的班”占多大比例,“学生和教授的比例”有多低,“学术声誉”有多高……至于这个“总分”是怎么算出来的,那是专家们操心的事。

    还有许多数据没列出来,如毕业率、教授资源、录取率、财政资源、全职教授和兼职教授的比例,等等。

    大学 总分  学术   新生    少于20人的班 多于50人的班 学生/教授比例 25%~75%的SAT成绩

           声誉  返校率

    普林斯顿 100    4.9    99%          71%        11% 6月1日             1350~1540

    哈佛 90     4.9    96%          69%        13% 8月1日             1410~1580

    耶鲁 99     4.9    98%          75%         8% 7月1日             1380~1550

    加州理工 96     4.7    94%          76%         5% 3月1日             1450~1580

    麻省理工 95     4.9    98%          58%        16% 7月1日             1410~1560

    斯坦福 95     4.9    98%          69%        14% 7月1日             1360~1560

    宾大 95     4.5    97%          70%         8% 7月1日             1310~1490

    杜克 93     4.6    97%          69%         7% 9月1日             1300~1500

    哥伦比亚 89     4.6    98%          68%         9% 7月1日             1310~1510

    达特茅斯 89     4.4    96%          57%        11% 9月1日             1330~1520

    芝加哥 89     4.7    94%          68%         3% 4月1日             1280~1490

    西北 88     4.4    96%          69%         8% 7月1日             1290~1470

    莱斯 88     4.3    96%          68%         9% 7月1日             1310~1510

    康奈尔 87     4.6    96%          49%        21% 1月13日             1270~1460

    华盛顿 87     4.1    96%          71%         9% 7月1日             1290~1450

    布朗 86     4.4    97%          58%        14% 10月1日             1290~1490

    霍普金斯 86     4.7    96%          53%        18% 10月1日             1300~1480

    艾莫利 84     4      92%          65%         7% 5月1日             1300~1460

    诺特达姆 83     3.9    98%          54%        11% 12月1日             1270~1430

    伯克利 82     4.8    95%          58%        16% 1月17日             1200~1450

    其实,在各个国家的大学排名中,什么数据算分,怎么算分,大有玄机,从中甚至可以看出办学理念、教育观念的差异。

    例如,在上表中,“新生第二年的返校率”很有名堂。乍一看,中国读者可能还不容易把“新生第二年的返校率”的数据与大学排名连在一起。实际上,这正好反映了中美教育观念的差异。美国的高校是允许甚至鼓励自由转学的。如果某校的新生在该校读了一年书后,第二年转学的人很多,造成“返校率”低,这就表明该校存在问题。因此,“新生第二年的返校率”成了计算大学排名的一个数据。当然,有转学现象是正常的,没有转学现象才不正常。比如,不适应学校的学风、不适应学业要求的难易度……都可能是转学的原因。从上表看,这些顶尖级的大学都有转学现象,但是,如果出现大量的转学,就说明这个学校有问题。

    让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大学的排名。国内高校的排行榜,往往只考虑“学术声誉”或“学术成果”。而所谓的“学术声誉”和“学术成果”主要是计算各个学校在什么级别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所发表的论文被他人引用的篇次,等等,甚至博导的人数也成为排名的数据。

    我们总是说要建世界一流的大学,差距在哪里,众说纷纭。也有人说关键是缺乏一流的师资。

    根据美国迈阿密大学前校长玛莱博士的观点,高等院校有三个最基本的功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社区)。

    如果对照一下美国高校排名,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大学排名竟然严重忽视“教学”这个高等院校的基本功能。在美国大学里,即使是诺贝尔奖得主这样的大师级教授也必须亲自授课,甚至包括本科生的课程,目的之一是让大师级的学者尽快接触学生。理由很简单:学生从大学者处受益越早越能激发他们的潜能。读初中时,我曾任校足球二队队长。有一年,学校通过校友关系把当时中南五省最著名的球星请到学校来和我们踢球。虽然仅一节课时间,但第二天我觉得自己已突飞猛进。现在想来,是心理上而不是技术上的飞跃。当时我打后卫,我想:“连某某球星我都防守过,还怕什么人呢?”当你的偶像从神坛上走进你的生活,你还有什么不敢想像、不敢超越的呢?为写这本书,我曾考察美国几乎所有最顶尖的学府,学生们眉飞色舞地叙述选修诺贝尔奖得主的课程的情形,深深地震动了我。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某个名师的某一次报告或授课,其内容、其风采,甚至是其中的某一句话,让人历历在目、终身难忘。

    中国的高等教育总是把最高段位的学者留给最高段位的学生,叫作博导,在国内都成了一种“学术职称”。殊不知,等到学生熬到最高段位,可能早已定型,也可能已失去激情和兴趣,甚至已失去可塑性。于是,变成老教授面对老沉有余、激情不足的学生。其实,大师也需要从激情四射、冲劲儿十足的年轻人那里获得生命的火花和激情。人们常说,人有三种年龄:自然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我认为,应该再加上“学术年龄”。有些学生自然年龄不大,但“学术年龄”已暮气沉沉。我认识的一个美国著名的学者,虽然自然年龄已达古稀,但心理年龄恐怕并不比矿矿他们大多少,而“学术年龄”似乎正当壮年。一次,他在得意忘形时对我泄漏了“天机”:多和年轻人接触,多和那些无知无畏的聊发“少年狂”的学生撞击学术的火花……

    说到底,美国的高等教育对教学是极其重视的。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你也可以说这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无奈行为。或者说得直白些、俗气些,教学搞不好,“新生第二年的返校率”就低,就会影响到学校的排名。

    国内则大不一样,“博导”,“博导”,只有熬到“博士”阶段才能见“到”(导)。更有甚者,连博士都不指导,只是在博士发表文章时签名“搭顺路车”才看“到”(名字)。如果一流的师资只搞科研,不搞教学,那是一流的研究员,而不是一流的师资,当然也就无法培养出一流的学生。退一步说,即使有不少研究成果,充其量是一流的研究所,难以成为一流的大学。

    中国大学的排名,正像中国的高考指挥棒一样,驱使人们偏离正确的办学方向。为了排名靠前,想方设法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论文,在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E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ISTP(国际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上动脑筋……

    科研有功,科研无罪!同样,考试也是无罪的,只不过教育如果以考试为中心,变成考什么,学什么,就表明出了问题。所谓“教育”,必须有“教学”的功能。如果高等教育只搞科研,那就成了研究所,而不是高等教育。

    只重视科研,不重视教学的大学,是跛足的,而跛足的大学是难以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的。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2:0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
美国求学指南(六)

    怎样先把一只迈进美国大学
    一只鞋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初,社会上流传很多“惊心动魄”的手抄本和口头故事,什么《第二次握手》、《兰宝石》、《海盗》、《梅花党》,等等。一家人关门关窗小声地交流各种版本的故事,也有人躲在蚊帐里打着手电通宵达旦地阅读好朋友之间互相交换的各种手抄本……

    在那个“文化沙漠”的氛围里,这种“民间文学”确实给人带来一种无尽的“读书”的享受。

    当时,最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是《一对绣花鞋》的故事。我没有读过手抄本,但听过各种版本的口头流传的故事。大概是在流传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有人信息流失,有人情节错漏,有人张冠李戴,有人添油加醋,有人移花接木……最后都有点像串味的火锅,竟然扯到某个无关的人身上。

    美国高校招生,有千奇百怪的事情。

    我在网上看到《纽约时报》上公布的一只与申请大学有关的“红鞋子”,让我想到了《一对绣花鞋》的故事,还不算恐怖,充其量是有点黑色幽默罢了。

    RICHARD PERRY/THE NEW YORK TIMES

    FANCY FOOTWORK: Some students go to outrageous lengths to impress college admissions committees. This shoe (left) arrived with an application to New York University, with a note from the applicant. It said now that she had one foot in the door, she hoped the other would soon be allowed to follow.

    (原文大意)一只摩登鞋:有些高中生千方百计吸引高校招生办的注意。这是一只左脚的鞋子,是一位女高中生寄到纽约大学招生办的。该申请者还附上一张条子:现在“我”的一只脚已经进了纽约大学的门,希望另一只很快也被允许“跟进”来。

    虽然美国高中生申请大学的行为奇奇怪怪,但不难理解。美国青少年嘛,好新奇,爱整蛊,因此无奇不有。有个高中生为了丰富自己申请大学的材料,竟然去参加市长的竞选。当然,美国一些小镇的所谓市长,恐怕还没有国内的街道居民委员会的委员有权威。

    总之,怎样先把一只脚伸进招生办公室的大门,申请者们都各想奇招。

    如实包装

    “包装”似乎总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和偏见。

    在美国市场上常常可以见到一些“Made in China”的商品,虽然价廉物美,但缺少到位的包装,往往表现不出自己的品位。比如,一些很高雅的丝绸巾,装在很简易的塑料袋里,既没有产品的知识性介绍,也没有商品的用途说明,常常使许多不识货的顾客无所适从。如果有到位的包装,有关于丝巾的知识介绍,有商品的用途说明,许多男士会心甘情愿地多花近10倍的价钱,在圣诞节或情人节的时候悄悄给有关的女士选购若干条的。

    我见过一个美国朋友,把她从市场上买来的装在简易塑料袋里的高级中国丝绸被面,挂在墙上,让人哭笑不得。

    “包装”也像一个人的衣着,折射出人的性格、爱好、气质和职业。

    找工作需要“包装”,申请美国大学,同样需要适当的“包装”。

    据说,纽约市有一位考生,SAT得1300分,申请了两所大学的提前录取,其中一所大学拒绝了他的申请,另一所大学给了他“deferred”(延迟决定)。这就是说,他的申请基本上没成功。

    他家里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所就读的高中是一家较大的公立学校,学生顾问要顾及的学生太多,根本没有精力专门考虑他的个案。由于他的提前申请都没有成功,于是,大家认为他在常规申请阶段,应该把申请大学的档次再降低一两个层次……

    有一位很了解他的长辈非常同情他,就对他说:“我虽然没有文化,但是我很看重后代的教育。我也不懂大学招生的事,我把孩子的申请都交给咨询公司去办理,个个还都上了大学。这样吧,你的事也请他们帮办一办。至于费用嘛,你先不要管,将来大学毕业有工作了,你还记着这件事的话,就请我们吃餐饭吧……”

    于是,那位长辈直接联系了原来帮他孩子办申请的咨询公司。

    这家咨询公司仔细研究这个考生的材料后,觉得大有文章可做,于是重新帮他设计了申请材料:

    1. 考生的父亲是消防队员,“9•11”牺牲在世贸大厦下面。这一点必须在填申请表时进行强调。

    2. 作文要围绕这一点重新写,着重强调父亲去世后,在困难的家境中,如何一边打工减轻家庭负担,一边坚持学习。

    3. 要突出考生所参加的与“9•11”有关的社会活动。

    重新设计申请材料后,或者说得商业气些是对申请者重新“包装”后,到了常规录取阶段,他再报了五所大学,并且把重新设计的申请材料又寄给提前录取时给他延迟决定的那所一流大学。结果,不同档次的五所大学,再加上原来那所一流大学,全都录取了他。人是同一个人,材料也是原有的真实材料,只不过经过高手的策划,将申请材料的重心凸显出来,结果却完全两样。

    这是听来的故事。我曾打电话询问传说中的那家咨询公司。也许是出于商业机密或其他什么原因,对方只是笑了笑,既不肯定也没否认我转述的故事。

    今天,读《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4月18日头版北师大附中高三学生吴悠那封“爸爸,女儿等待你凯旋”的信,很有些感动。听说,这封信还感动了许多人。中国人民大学甚至表示,今年要优先录取那些在第一线抗击“非典”的医务人员的子女。

    其实,这是发生在两个不同国家的同一个故事。考生的名字不同,大学的名称不同罢了。相同的是某一个社会热点,触动了敏感的大学招生的“神经”。

    什么叫“新闻眼”?同样一件事,有人看出其新闻性,写出爆炸性的新闻来;有人啥也看不出,让它从眼前默默地流过。

    什么叫“生意眼”?同样一件事,有人看出它的“钱”途,做出辉煌的大生意;有人啥也看不出来,天天当一个普通人,永远发不了财。

    同样的申请材料,怎么去“做文章”,大有学问。

    虽然“触动大学招生的神经”这门学问很大,但非常关键的一条是知道大学“需要什么样的人”。然后根据自己的材料和大学的“需要”,做相应的文章。或者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知道大学“不需要什么样的人”。然后根据自己的材料和大学的“不需要”,做相应的文章。

    我们来看比尔•保罗先生在他的书里介绍的一个例子。

    某年,有一个叫乔斯的学生申请普林斯顿大学,他的学校平时成绩非常好,SAT总分1520分,其中数学得了满分800分。

    乔斯聘请了一个叫伊迪丝的人做他申请大学的私人顾问。这个私人顾问在全面、细致地分析了乔斯自己所做的申请材料之后,发现乔斯在学业方面是一流的,但在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方面,非常薄弱。他除了担任学校乐团某个乐器组的组长外,既不参加任何体育运动,也没有任何社会活动的记录。就乔斯自己做的申请材料看,明摆着是一条不大不小的“书虫”。

    伊迪丝任务不轻,她必须改变乔斯的“书虫”形象,否则乔斯很难进普林斯顿。

    经过深入的了解、分析、研究,她决定从两个方面去改变乔斯的书呆子形象:

    1. 乔斯在六年级时,曾设计一个帮助弱智同学学习数学的电脑软件,并且有一定的实际效果。非常可惜的是,他的老师、父母、学校的学生顾问都没有抓住这件事使之继续发展。但是,这件事情本身,表明乔斯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脱离实际、远离社会的书呆子,而是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弱势群体、帮助弱者的热心人。

    2. 让乔斯在作文中写他设计“爆米花机器”的故事。当然,这是个一石二鸟的计策:既可以表现乔斯的思维、才能和写作能力,又能用“爆米花”这个非常“俗气”的东西,使得乔斯变成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书生。

    关于科研的文章几乎就是枯燥、乏味的同义词,并且很容易让人把作者想像为一个刻板、不苟言笑的人。但是,乔斯的关于“爆米花”的“科学研究”的作文,写得相当有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而且不乏幽默感。谁看了他的作文,都很难把乔斯与一个呆气十足的“书呆子”联系起来。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学校不喜欢招收“书呆子”,那么,我们就绝不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书呆子”的形象。乔斯经过这么一“包装”、一“改造”,就一扫了身上的“书虫”气息。结果,普林斯顿录取了他。

    造假是犯罪行为,绝不能姑息!但本身有这个特点,申请大学时未被发掘出来,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犯罪”;至少是一种浪费,是一种埋没自己、埋没人才的行为。

    我们常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是说“没有米”的情况。但是,更多的时候不仅有“米”还有许多“干货”,就是不会做。其实,常常不是没有材料,而是不会“做”材料。

    说得通俗些,申请大学的最基本策略是要发现料子在哪里,干货在哪里,然后,根据客人的口味做出合口味的饭菜来。

    也就是说,要了解客人的口味是什么(学校想招收什么样的人),要发现自己的“干货”在哪里(自己所能满足或达到学校要求的强项是什么),才能做出合口味的饭菜。

    除了根据学校“需要什么样的人”或者“不需要什么样的人”来整理自己的申请材料这条最主要的原则以外,还有一些不大不小的策略值得注意。为什么说不大不小呢?因为,你说大吧,不是原则性的策略;你说小吧,一个不小心可能就是“大信封”(录取通知、资助材料、住房信息等)和“小信封”(仅仅一纸之薄的不录取通知)的区别。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2:0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
美国求学指南(七)

    特殊技能
    茶余饭后,有些美国朋友爱跟我聊“文化大革命”,但他们总是听得半懂不懂。可能又正是这种半懂不懂,使得他们越发爱“纠缠不清”。

    有一次,说到我下乡插队三年,终于得抽进工厂当工人;而和我到同一个村子插队的我最好的朋友,一插就是六年……

    矿矿在一旁插话:“您这个朋友的爸爸妈妈不是学校的领导吗?我们的爷爷奶奶是有‘问题’的老师,怎么你又比别人先进厂呢……”

    我说:“因为我会唱歌跳舞,还会打球……”

    美国朋友们和矿矿一脸茫然:进工厂是当工人,是干活儿,是打工,跟唱歌跳舞有什么关系呢?

    直到今年矿矿申请大学,我才终于找到了三十年前在地球的那一端我因“文艺特长”得以优先进工厂当工人,与三十年后在地球的这一端不少人因“一技之长”得以优先进大学当学生的共同之处。

    有一次,我试着用这个异曲同工之处解释我三十年前因“唱歌跳舞”得以优先进工厂当工人的原因。果然,一点即通,对方连连点头。

    现在,我再用这个异曲同工之处给中国读者解释为什么美国大学优先考虑一些申请者的“一技之长”,相信也能一点即通。

    这里所说的“一技之长”,并不完全是中国一般意义上的“特长生”,而是“特长生”中的“特长生”。

    三十年前,在我生活的那个超过50万人口的中国南方中小城市,会拉手风琴的年轻人就那么几个,以至大家的工作单位、习性爱好、年龄住址互相都了如指掌。我刚到美国时,自以为多才多艺。谁知道,许多美国教授都有一两手绝活儿,吹号的、拉琴的、唱歌的、跳舞的、打球的……几乎没有哪个没有绝活儿的。光是我教书的社会研究系,十来个教授中会拉手风琴的就有两个。开起晚会来,教授们的多才多艺让我目不暇接,自叹“井底青蛙”。

    现在,国内的孩子会拉手风琴、会弹钢琴的,一抓一大把。美国的孩子吹拉弹唱、体育运动,更是谁都会两手。因此,这里说的“一技之长”,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特长生”(当然,如果获得大奖,则另当别论)。

    所谓“特殊技能”是指一般美国孩子不具备的技能,如微雕、民间剪纸、手指画、乒乓球、羽毛球、藤球……

    由于许多美国大学在选拔申请者时都十分重视该申请者能够为校园这个特殊社区的多姿多彩增添些什么,因此,有这种特殊技能的考生会得到一些美国大学的青睐,甚至会在一般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当然,这种“特殊技能”不是泛泛地会两下,而是必须有相当水准。另外,“特殊技能”必须“特殊”,否则无法脱颖而出;但太“特殊”,可能也会让一些美国大学望“技”兴叹。比如说,许多大学连羽毛球场都没有,何来用武之地?

    有些美国孩子意识到自己无法在一般的乐器或体育运动中出类拔萃,于是在初中时就悄悄地学一些偏门的乐器或冷门的体育运动,如大号、中提琴、竖琴、双簧管、划船、竞走……许多大学都有自己的学生乐团、合唱团、划船队、竞走队,而这“团”那“队”的,都由相关的系部或教授进行组织和管理。在“团”“队”里的这方面的乐手和选手毕业前,相关的系部或教授就会通知招生办公室在招收新生时注意录取这方面的人才,或者干脆亲自出马去选拔这方面的人才。于是,那些有“预谋”去学偏门乐器或冷门运动的学生,就会在竞争对手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脱颖而出”。

    投资与捐款

    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的社会,是一个以“资”为“本”的社会,或者说是一个重视资本运营的社会。

    因此,既有堂堂皇皇的“投资移民”,也有堂堂正正的“投资入学”。

    美国许多大学都有不成文甚至明文的规定:可以用捐款的形式换取某些学生的入学资格。

    一般来说,以个人名义捐款的,换取的可能是某个学生的入学资格;以公司或集体的名义捐款的,换取的可能是某些学生(如某公司雇员的子弟,或某家族的后代)的入学资格。当然,是某个还是某些,必须看具体的捐款条文和捐款数目。

    不同档次的学校,不同资金需求的学校,在不同的境况下,在不同的时间里,所要求的捐款数目是不等的。

    有些华人或华资企业把钱一捐,学生获得入学资格,就完事。当然,换取了学生的入学资格,目的已达到。但是,每每听到这种事情,我就想,既然钱已经捐了,为什么不能考虑一石二鸟的捐款策略呢?

    所谓一石二鸟的捐款策略,就是不能让捐出去的钱不了了之——拿去发工资啦,还是拿去付银行的贷款利息啦,或是作为奖学金发给学生啦……而是要做到专款专用,雁过留声。

    最明智的一石二鸟的捐款策略应该是项目捐款或投资性捐款。在保证学生拥有入学资格的同时,应该明确捐款的去向、作用和目的。比如说,建一个命名的实验室,成立一个命名的奖学金基金会……

    这种项目捐款或投资性捐款,既能达到学生拥有入学资格之目的,又能在学校的历史上留下一块基石。当然,项目捐款或投资性捐款的要求可能会复杂一些,需要和学校进行必要的沟通。

    专业选择

    某个春光明媚的周末,我们走访坐落于碧水蓝天、烟波浩淼的密执安湖畔的Northwestern University(西北大学)。尽管事前已有人打“预防针”——说是西北大学非常漂亮,但“预防针”还是失效,我仍被它的beautiful震撼了!它兼有普林斯顿校园的宁静幽雅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雄伟别致,加上坐落在湛蓝无垠的大湖畔,给人一种既庄严雄浑又雅致清新更兼庞然大气的不同感觉的完美合成。应该说,这是我见到的最漂亮的校园。

    然而,更让我吃惊的是,接待我们的那个大四生淡淡地说道:“我已经改了六次半专业了……”

    见我们大笑,他停了一下,又说:“现在,家里或者朋友打电话来,第一句话就问:‘现在你的专业是什么?’”

    我在心里暗自盘算:改了六次半,这个“半”就是现在又正在改一次。那么,从大一到大三,年年都改,每年至少改两次。

    当然,四年内改六次专业,这六个专业应该都是近似专业,否则学习的难度不可想像。这并不是说专业差别大就不允许改,而是学生自己难以承受。

    在美国上大学,选专业或改专业并不像在中国那么难,但也并不是没有一点学问。

    2002年12月,我到首都师大讲学,有个学生提问:“人们都说要扬长避短,要‘藏拙’,但我的‘拙’正好就是我的兴趣所在,我该怎么办?是‘藏’还是不‘藏’?”

    这是困扰着许多人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我最爱看的一个电视节目叫“American Idol”。美国的少男少女们被邀请到这个节目来唱自己最拿手的歌曲。先由三个专家进行层层筛选,最后由观众投票。为了成为“American Idol”,数不胜数的少男少女们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来参加比赛,甚至顶着寒风,哆哆嗦嗦地彻夜在街上排队等候报名参赛……

    除了少数人真能唱以外,多数人不是黄腔走调,就是五音不全,或者丑态百出……但个个都傲视群雄,信心十足,自以为是。

    我在捧腹不已、笑不成声的同时,也被这些年轻人的执著感动。

    要命的是,这些人并不以“拙”为“拙”。有个动作、表情和演唱女性化十足的男青年,自己的演唱明明就是惨不忍睹,还要跟专家争执:“虽然不是最好的一个,但肯定是杰出的……”

    在申请大学的问题上,也有“藏拙”的策略。

    许多美国大学允许学生入学时暂不选择专业,有的甚至可以到大学二年级以后再定专业,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后,再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免过早地把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扼杀在摇篮之中。据说,华罗庚的数学才能就表露得比较晚。

    然而,美国大学在实行这个“入学时可以暂不报专业”的招生政策时,也有自己的为难和尴尬之处。比如,学校的心理学教授就那么几个,如果新生入学一两年后,许多人突然对心理学感兴趣起来,不是打学校一个措手不及吗?因此,有不少学校在申请表上有一栏询问道:“什么是你的兴趣或潜在的兴趣,或者可能选择的专业?”

    如果你说你对计算机感兴趣,但是招生办的人发现你的数学并不好,或者是你的数学比不上其他也对计算机感兴趣的申请者,那么你可能就会被“莫名其妙”地拒之门外。

    如果这一栏允许不回答的话,明智的策略是不填写。如果要求回答的话,也可以采取含糊以对的策略。

    因为,如果许多人都对你感兴趣的专业感兴趣的话,你也可能被莫名其妙地拒之门外。

    另外,有些学校从整体上可能不如哈佛有名气,但某些“拳头专业”却比哈佛强,如西北大学的新闻学、商业学,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卡内基大学的电脑专业,哥伦比亚大学的英文专业在全美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当你申请这些大学时,请记住:许多优秀人才是奔着这些专业而来的。当然,如果你的志向非常明确,本身的条件又十分优异,你不妨表露你的兴趣。否则,可以先藏一藏“拙”,入学后再说。

    同样,有些名牌大学整体非常强,但某些专业并不十分抢手,申请的人不是很多。有些人为了进这些名牌大学,就从“明确表示申请这些弱项专业”入手,选择最弱的“突破口”。

    实际上,这也是“孙膑赛马”的策略。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2:0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
美国求学指南(八)

    面谈玄机
    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来概括面谈还是挺恰如其分的。

    美国大学的招生面谈,除了极少数由招生办的人员直接执行外,绝大多数是通过各个大学在各地的校友会执行的。只有少数学校要求面谈,绝大部分学校并不要求面谈。其实,即使是那些要求面谈的学校所使用的词也不是要求,而是建议。也就是说,这些学校只是推荐你、建议你去参加面谈,而不是要求你、强求你去面谈。言下之意,面谈是可有可无的。不过,这只是对学校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如果学校安排你去面谈,你不去的话,你很可能会失去录取的资格。因此,面谈对你来说,又不是“可有可无”的。

    普林斯顿大学的招生副院长雷诺尔兹先生告诉我,他们希望通过当地校友会尽可能多地与申请者面谈,但是人力有限,往往不尽如人意。不过,“……我们仅仅把申请者的姓名、地址、电话号码、所就读的高中这些(最简单)的信息给当地的校友会,其他的信息(学校对申请者的看法)并没有给校友会。因此,如果申请者没有接到当地校友会通知面谈的电话,并不影响他(她)的申请状况。尽管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接触申请者,但是如果没有当地校友会的面谈报告,并不会因此而对申请人的挑选产生任何负面的影响……”

    这段话已说得很清楚:没有面谈,并不影响你的申请。但这是不是意味着面谈的好或坏都不影响你的申请呢,雷诺尔兹先生并没有这样说。

    事实上,面谈谈好了,并不能促成你的录取,只是没有损坏学校对你的原有印象而已;但是,一旦面谈谈砸了,极可能(甚至几乎可以肯定)会摧毁你的录取机会。

    某“常春藤联盟”著名学府当地校友会的负责人,在与矿矿面谈后一个星期,专门给矿矿来电话,说是他面谈了当地的十多个申请者后,决定只推荐矿矿一个人。并要矿矿保证:只答应去这个学校,不答应上其他任何学校……

    我们估计,他是得到学校暗示甚至是指示后才给矿矿来这通电话的。对我们的估计,他既不肯定也不否认,只是对学校后来的决定忿忿不平……

    学校可以通过当地校友会做一些他们不便做的事情。比如说,在面谈时问你:“除了我们学校,你还申请了哪些学校?”

    这是一个不合法至少是不道德的问题。问这种问题,让孩子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如实说吧,会影响到自己的申请;不说吧,怕得罪了对方……

    我不能断定,当地校友会是不是得到学校的指示才有意问这个问题。但我可以肯定,当地校友会问这个问题,至少是得到了学校默许的。

    据说,从明年开始,一些学校已经在招生政策上明文规定:当地校友会不能问申请者“你还申请了哪些学校”之类的问题。

    在招生政策上作出这些明文规定,一是要避免学校间的恶性竞争,二是规范各地校友会的行为,三是保护申请者的隐私权和根本利益。比如,C校通过当地校友会的面谈,知道某申请者同时申请了H校和P校。C校经过分析后认为,H校和P校一定会录取这个申请者,为了保证最低的录取率和最高的到校率(请参阅有关章节),于是不打算无谓地牺牲一个录取名额,而放弃录取该申请人。这里的问题是:如果H校和P校也有同样的心态,最后就可能出现C校、H校和P校都不录取该生的局面。

    中国在改革高校招生时,一定要吸取这个经验教训,避免走这段弯路。

    矿矿在美国和中国都经历过各种媒体的采访,应该算是见过场面的人。特别是在美国的采访,由于完全没有语言和文化障碍,更表现得得心应手,甚至不时还和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开玩笑……有些人认为,矿矿在公众面前表现的成熟超过了他的年龄。于是,对矿矿申请大学的面谈,我们最感放心。

    谁知,他第一次参加申请大学的面谈,回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认为对方“Boring”(乏味)。我们大吃一惊!我跟矿矿解释道:这种面谈与电视台的采访大不一样,你已经处在被动地位,而不是主动地位。你必须主动去“销售”自己,让对方对你产生兴趣。如果对方也觉得你“Boring”,你的面谈就失败了。就像那些上门推销产品的人,你首先要让别人不感到你“Boring”,你才有机会推销你的产品。如果你要推销自己的产品,但又首先感到对方“Boring”,你怎么可能很好地“推销自己”……

    结果,第二个学校的面谈由一个刚从学校毕业不到两年的当地年轻校友执行,而这个年轻人来自一个对中国不太友好的亚洲国家。这让我有点点不安,但矿矿说我多心。面谈地点是当地一家咖啡馆。这次矿矿“控制”了整个面谈的气氛和进程,闹了个喧宾夺主,不但把这个年纪相差不多的面谈主持人弄得哈哈大笑,据说把半个咖啡馆的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来。最后,主持人竟然问矿矿:“你看看,你的哪些弱点,需要我给你怎么说得技巧一些……”

    我本能地感觉,这次面谈搞砸了。喧宾夺主的场面,是谁都不愿意接受的。最后的结果果然不理想。是不是与面谈有关,只有天知道。

    后来,我和矿矿进行了一次很深入的交谈。矿矿吸取了教训,以后的面谈都进行得不错。其中,争夺20000美元奖学金那次面谈还挺有意思。

    经过层层筛选,最后剩下6个候选人,争夺一个头等奖20000美元,五个二等奖每人5000美元。由评审委员会对来自全国的六个候选人进行两轮面谈,选出一个头等奖的人选。

    五个对手都很强,据说有上耶鲁的,也有申请斯坦福的;有摩门教的热心传教者,也有科研小发明的入迷者……经过短暂的细心观察,矿矿发现这几个强劲的对手都有各自的弱点:耶鲁女孩很讨人喜欢,近乎完美,惟一的缺点是独立性不够强(父亲陪她来参加面谈),有点害羞;有个女孩成绩非常优秀,但叽叽喳喳说话太多了些;摩门教的热心传教者的社会活动和义务服务很突出,但说话的语气稍嫌“做作”,缺少青少年的率真;小发明家的“书呆子”味又稍浓了些……

    矿矿给自己定的基调是既要表现自己的个性,又不能太张扬;既要幽默,又不能俗气;既要表现自己潜在的领导气质,又不能自以为是;既要表现自己的机智,又不能耍小聪明;既要表现自己的成熟,又不失青少年的率真……只要在面谈时表现出以上几点,就恰到好处地反衬了对手的弱点。

    面谈回来后,矿矿有点激动,说是到了第二轮面谈,他就有了一点点“可能会得头等奖”的感觉……

    我问他:“为什么?”

    他支吾了一下,说:“到时候真得了头奖再说!”

    矿矿想了想,又说:“最大的竞争对手是那个耶鲁女孩,因为她很讨评审委员会每个成员的喜欢……”

    一个星期后,评审委员会的代表打来电话,说是矿矿的面谈“征服”了评审委员会的所有委员,大家一致同意授予他头等奖!

    矿矿这才把他上述面谈的谋略讲给我们听。

    我问他:“当时,为什么把耶鲁女孩当‘头号敌人’?”

    矿矿笑笑,然后说道:“我的面谈,在表现自己的同时,也在反衬对手的弱点——在‘摧毁’对手。但是,我总觉得,我虽然表现了自己,但对耶鲁女孩的‘杀伤力’有限……”

    我在心里小小地吃了一惊。

    虽然美国大学对美国本土孩子的面谈不是十分重视,但对国际学生特别是对母语不是英语的外国学生,又特别是对“高分低能”(“托福”和GRE的考分很高,但运用语言的能力较低)的中国学生的面谈,是非常重视的。

    关于面谈,中国学生应该注意几个策略:一是争取真正的面对面的面谈而不是越洋电话的面谈。因为,面对面地谈,气氛轻松一些;有时也可以借助对方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来理解对方的意思,而不是越洋电话的“说瞎话”。同时,还可以有端茶倒水的“技术冷场”,不必时时处于浪费对方国际电话费的无形压力中。二是不管是真正的面谈还是越洋电话,事前都要从各个方面把各种问题尽可能地想周全、准备充分。三是请会英语的朋友(最好是外国朋友)进行面谈和越洋电话的练习和彩排。四是因为大多数人是主动的表达能力比被动地听的能力要好,而且主动表达的东西可以事先准备,因此,尽可能主动地说。并且不时主动地问一些能挠到对方痒处的问题,诱使对方忘情地表达他(她)自己的看法;与此同时,抓住一些有利的话题,使面谈逐步深入……

    下面是一些面谈的话题,仅供参考。千万不要只围绕这些话题来准备你的面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把范围准备得广一些,把话题准备得细一些。可适当再加一些有关中国和中国教育的话题。

    •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about your family, parents, and siblings?(能谈一谈你的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吗?)

    •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about your high school and your senior class?(请谈一谈你的高中和你们高四年级的情况。)

    • If you feel comfortable sharing with me you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please do so. (如果你愿意和我讨论一下你的长处和短处的话,请说吧。)

    • What do you know about our college?  And why are you interested in applying to our school? (你对我们大学有什么了解?为什么你有兴趣申请我们大学?)

    • What do you like most,and what do you like least about American education? (关于美国教育,你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

    •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Chinese education? (你怎么看待中国的教育?)

    • Please make a brief comparison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education. (请作一个简要的中美教育比较。)

    • What subjects do you like most? (你最喜欢什么科目?)

    • Please tell me about a friend of yours in your junior-year class.(请谈一谈你高三年级的某一个朋友。)

    • What are your academic pursuits outside the classroom? (你课外的学术追求是什么?)

    • If you were the principal of your high school, what would you change first? (假如你是你们学校的校长,你首先想要改变的是什么?)

    • What activities are the most import to you in your high school years? (在你的高中四年里,什么活动对于你来说最重要?)

    • Please tell me your biggest failure in your high school career. (请告诉我,你在高中期间的最大失误是什么?)

    • How have you spent the last two summers? (你是怎么度过前两年的夏天的?)

    • Please tell me about your hobbies. (请说说你的爱好。)

    • What is your favorite motto, and why?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为什么?)

    • Please talk about a person or a teacher who has had the biggest influence on you? (请谈一谈某个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或老师。)

    • Are there any teachers whom you like least, and why? (你有没有最讨厌的老师?为什么?)

    • If you have an entirely free year, what would you do? (如果你有一年自由的时间,你将做什么?)

    • What are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that your parents think you have? (你的父母认为什么是你的长处和短处?)

    • Do you have any accomplishments that you are particularly proud of?  If yes, please explain the reasons. (你有没有什么感觉特别自豪的成就?如果有的话,请说说理由。)

    • What is your favorite book? (你最喜欢什么书?)

    • Do you like English, and why? (你喜欢英语吗?为什么?)

    • If you have a chance to restart your life, what would you change first? (假如你可以重新开始你的生活,你将首先改变什么?)

    • Please use three adjectives to summarize this interview. (请用三个形容词来概括这次面谈。)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2:1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20: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
美国求学指南(九)

    零七八碎
    还有些零七八碎的策略,也需要简略地谈一谈。

    一、填表

    在有关章节,我已经说过:美国大学在审核学生的申请材料时,在看待“家庭背景”的问题上,与中国的观念不太一样。因此,在填表时,什么该强调,什么不必强调,很有学问。在考生本人的条件相差不太大的情况下,美国大学招生办的审核人员,更看重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父母学历不高的孩子。这是对美国本土的申请者而言,但是对来自中国的申请者,情况又有微妙的差异:

    1. 对于自身条件非常优异拔尖又必须申请资助的学生来说,家庭经济困窘并不会影响你的申请,甚至会有助于你的申请。如果学校发放的是“need-based”的奖学金,家庭经济越困难得到的资助会越高。

    2. 对于只申请录取并不申请资助的学生来说,家庭经济条件差,绝对会影响你的录取。

    3. 对于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学历不高的申请者来说,如果本身的学业非常拔尖,各方面条件又十分突出,不妨在作文中突出它、强调它。如果是一个著名教授的孩子,本身的学业和成就也十分突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自己起了积极作用,但说无妨。反之,如果父母的学术背景很显赫,而自己的学业和成就较一般,则大可不必炫耀自己的父母,以免反衬自身的暗淡。对于后一种情况的申请者,怎样既“如实”又“策略”地填表呢?假若你的父母是“著名教授”,你可以填“教育工作者”。应该强调的是,撒谎是绝对不行的!但是,“教授”是“教育工作者”,这并没有填错,因此不是在撒谎。

    中国的申请者在美国的名声不太好,造假的太多。成绩单造假,推荐信造假,连文凭也造假……造假是一种犯罪行为,一旦查出来,是要受到惩罚的。

    二、寄宿学校

    国内的民办学校刚兴起时,打出来的招牌多是“全封闭的寄宿制”学校。

    一开始,我很不赞成办这种“全封闭的寄宿制”学校。我担心中国的学校本来就脱离社会,再这一“全封闭”,不就更是“象牙塔”了吗?

    后来,我亲自到全国南北东西几个办得最“火”的“全封闭寄宿制”私立学校作了实地调查。

    我把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支走,“逮”了几个玩得疯疯癫癫、满头大汗的孩子来“审问”。

    我严肃地问:“把你们‘关’在这里,不让你们回家,你们想不想爸爸妈妈?”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答:“不想!”“刚开始想……”

    我好奇地问:“为什么?”

    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

    女孩们推男孩出头。

    一胖男孩,抹一把汗:“这里小朋友多,回家一个人有啥好玩?”

    一瘦男孩,推一把眼镜:“在这里,做完学校的作业,就给自己‘减负’。在家里,爸爸妈妈要加很多额外的作业……”

    女孩们开始叽叽喳喳:“这里自由……”

    ……

    叹一口气,又问:“说说,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七嘴八舌地答:“得自己洗澡!”“想吃妈妈煮的菜!”“大孩子欺负人!”……

    现在,除了在某些问题上仍有保留外,我并不完全反对“全封闭的寄宿制”学校。

    在美国,大学招生办对那些来自高水平的、严格管理的寄宿制学校的申请者特别感兴趣。理由不少,例如,比较成熟,自我管理的程度较高,很容易过渡到也是“寄宿制”的大学生活……

    最近,看到不少关于中国小留学生的种种问题的报道。

    我想,国内来的小留学生,如果能到美国“高水平的、严格管理的寄宿制学校”读书,不仅利于申请大学,而且也在管理上省却了父母的许多担心。

    我所说的美国“高水平的、严格管理的寄宿制学校”,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像国内的北京四中、北大附中之类的名牌高中,进了这种学校几乎就意味着半只脚已经跨进了名牌大学。

    有一个国内来美国的初中生给我写信,说是他在美国看到的教育怎么与我在《素质教育在美国》里描述的教育完全不一样……

    后来,一了解才知道,他上的是“野马”性质的“寄宿制”学       校—— 一群中国来的孩子住在(或者可以说关在)一栋破旧的楼——“学校”里,每天由几个中国人来上课……

    我说的美国“高水平的、严格管理的寄宿制学校”,绝对不是指那些不三不四的所谓“寄宿制”学校。

    当然,熊掌和鱼翅往往不可兼得,有一利则可能有一弊。住在善良的美国家庭里,再到正规的公立或私立学校上课,既能获得良好的学校教育,又有利于孩子熟悉美国文化、融入美国家庭,当然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 本帖最后由 pp95 于 2007-11-22 22:12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6 10: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 -!``````````````````
发表于 2008-2-16 21: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啊!!

超长的!!

看得我都有点晕了~~~~天~~~

这样麻烦的高考改名为“长考”好了..~~
发表于 2008-2-18 21: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怎麽也开始翻旧帖了?
发表于 2008-2-23 20: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嘿..翻旧帖也不是错嘛~~哈!

看到这么长一篇东西,不就点击看看咯~
看了过后,实在受不了,所以留言。
所以..就变成了翻旧帖咯!哈哈!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7 22:08 , Processed in 0.07200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