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smilesir在 2007/07/25 01:20pm 第 4 次编辑]
主办方、参赛队两方面都难辞其咎。 主办方囿于自己所谓国家大台的身份,在话题上始终不能有所突破,只是一味地在形式上“为了变而变”,还号称什么“新突破”、“常变常新”。其实,CCTV、BTV、凤凰等各地电视台也有一些专家对话类的节目,实际上很多环节就是辩论,因为是社会热点话题,节目很有意思。但是每次到了大学生的辩论赛,就仍是那些陈糠烂菜。这里的一位“元勋”颇为愤懑地说过一句:“大学生就只配讲‘利大于弊’!”
04年和今年的比赛中引入了一些社会热点话题,有些人便号称“政策性辩论”。但是我们看到,很多辩题还是在就某项所谓“政策”,评价什么“利大于弊”、“弊大于利”,再辅以现在的赛制,可以说是“伪政策性辩论”。 长期这样搞下去,自然没人爱看。现在连那些曾矢志不渝的参与者都渐行渐远,足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另一方面,现在的校园生活极为丰富,辩论的投入产出比确实低了些,能够潜下心来钻研辩论的学生越来越少,很难奢望他们能在场上展示出什么思想的火花。大量的比赛在看到辩题后我们就能知道场上将会出现什么局面,那就是大打概念战。 前几个月为两个比赛做评委,让人颇有感触。 首都高校经济学院辩论赛揭幕战,上届冠军对东道主,经济全球化是否会导致文化全球化。离谱的比赛组织、整场的概念争斗已经令人愤怒,辩手们还在台上津津有味、自娱自乐地讨论究竟什么是“全球化”,对于经济、文化几乎提都不提。强忍着火气没有起身逃离,熬到了比赛结束,之后的比赛再也没有答应出席。最后,东道主如愿以偿地夺冠。 后来又去了京工演讲团组织的北京八校辩论赛,有三支将参加这次网辩的队伍出战。半决赛,北师VS中财。整场比赛沉闷得要死,除了场上选手偶尔发出一点动静,整个会场几乎鸦雀无声,评委身后一排有观众在睡觉。上一场半决赛胜出的队伍本来在观众席上观察决赛对手,结果看到一半就“兴高采烈”地离席而去了。另一位评委对我说,你真幸运,给上一场中青政VS北交大做了点评,我真不知道一会儿能就这场说些什么。我不禁感叹,现在的辩论赛这么难看,你又凭什么要求电视台拿出时段来播出呢?那不是对公共资源的一种浪费嘛! 决赛,奥运会应强化还是淡化金牌意识。两支队伍又在大谈概念。特别是水平相对比较好的一方,也在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育”评委和观众,什么叫“金牌意识”。最后,反而是整体水平稍弱一些的那支队伍在总结陈词中不客气地点出,今天的比赛实际上一方在说“有积极作用的金牌意识应该强化”,另一方在说“有消极意义的金牌意识应该淡化”。双方还辩论个什么劲儿呢? 辩论今天的势微,实际上是组织者、参与者共同不努力的结果,谁都难辞其咎,这里面已经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样说,可能的确有些“伤众”,不过现在的辩论都已经“重伤”了,再不改变,恐怕灰飞烟灭也为时不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