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smilesir在 2007/07/21 02:04pm 第 2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齐云飞在 2007/07/21 00:40am 发表的内容: 我还没怎么看出广院的表达好在哪里。或者说与期望的相差太远。 这正是楼主所说的先入为主的“标签”作用在发酵。这一次是传媒第三次参加全辩,无一胜绩。这里面可能有一些偶然因素,但更多的是必然。 事实上,传媒的学生有着太多可以出头的机会,辩论赛在这些活动中绝对是被边缘化的。可以看一下今年CCTV电视主持人大赛前N强的名单,里面传媒的人占了多大比例;再看07华姐内地16强,里面竟有5位传媒在校生……这么多的活动,哪一项都比辩论赛娱乐性强,如果不是对辩论痴迷的学生,根本犯不着去坚持参与投入大、回报少(特别是这一次,校方投入较以往大,宣传效果较以往差)的辩论赛。 今年的五六月间,传媒才搞了史上第一次正规的全校辩论赛,即“雄辩中传”。赛后,为了参加网辩,成立了校队。我们看网上的资料,似乎人也不少,但有几个人能真正坚持训练?最后的突击集训,只有不过4个人在坚持,连一场像样的模拟赛都打不了。“这次国辩只有3个上场队员,他们背后也只有3个人能帮上忙”,这怕是连家属和校外的朋友都算上了。一支人又少、又缺练的队伍,你又怎么能奢望他取得好的成绩呢? 值得一提的是,集训队4个人里,那位昨天没有上场的是带校辩论社队打进首届“雄辩中传”决赛并当选决赛最佳辩手的一位小姑娘。去年年底,传媒承办了一次全国妇联北京女大学生辩论赛,她曾作为主要的组织者之一,不久后成了校辩论社的“老大”。这一次参加网辩,她一直甘心为队友当好后勤,跑前跑后,与各方联络、协调,是一项原本势微的活动在传媒校园中发出些许声音,已实属不易。 实际上,很多辩论传统不是很深厚的学校也都曾经靠着一两个超级发烧友而崭露头角,但这毕竟只是昙花一现。如果不能培育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个人可能救得了辩论一时,但注定救不了一世。在一个学校里,辩论活动是靠一种传统来推动,还是仅靠一两个发烧友来支撑,这也是老牌强校与每一次大赛上都会冒出的几个辩坛新贵最大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