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5|回复: 2

2005名校赛总决赛辩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4 20: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slot在 2006/10/24 09:16pm 第 1 次编辑]

主席余薇:

  弘扬民族文化,传播科学精神,交流学术成果,展示名校风采。今晚最后的辩题也相当的发人深省,“政通才能人和”还是“人和才能政通”,这两者之间确实有耐人回味的空间。现在就让我们看一看大屏幕,了解一下辩题背景。(vtr)

  了解了辩题背景之后,让我们进入正式的比赛程序。

  首先来认识一下双方的出场阵容和他们的立场观点。大家看到坐在我右手方的是正方西南财经大学代表队,他们的出场阵容是:一辩邓怡,公共管理学院二年级研究生;二辩熊川,法学院一年级研究生;三辩严修远,金融学院金融学二年级本科生。他们的立场观点是“政通才能人和”。欢迎你们!

  那大家看到坐在我左手方的是反方澳门大学代表队,他们的立场观点“人和才能政通”。他们的出场阵容是:一辩赵杭,工商管理学院2005级本科生;二辩彭寅,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2002级本科生;三辩刘京京,校外课程及特别计划中心财务管理2005级研究生。同样欢迎你们的到来!相信经过几场辩论赛之后,大家对这几位辩手的面孔已经是相当的熟悉了。

  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评判团的成员,今天的评判团依然是由七位老师组成,他们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明厚、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刚、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祖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姚俭建、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贾树枚、华东政法学院教授殷啸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翟学伟。那么担任本场比赛的点评嘉宾是著名的节目主持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我们欢迎各位专家学者们的到来!

  朋友们,我们看到双方的队员早已是严阵以待,我们的比赛正式开始。首先请出的是正方一辩同学发言,您的发言时间是4分钟。有请。

  正方一辩邓怡:

  谢谢主席,大家好。一千年前,范仲淹看到在其友滕子京的治理下,百姓安乐祥和,面对涛涛江水,范先生有感而发,吟出了政通人和的嘉句。今天,我站在这里回想起先生当时对天下社稷的指点分析,在心生感激之余,更望能借我辈之地,诠先生当时之言,明中国现实之意。要理解一个词,当时的遇境不可少,但要以史为鉴,融入现实则更为重要。让我们的思绪从当年的洞庭湖畔拉回到今天的黄浦江岸,来看看先生之言的准确定义。

  一,所谓政通,即是指合理政策的通畅执行,更是指完善的政治体制。

  二,所谓人和,是指国泰民安,人民安定祥和,即和谐社会。而政通才能人和,是指只有政治体制得到完善,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使人民幸福。接下来我将建一座桥,飞架大江南北带大家看看只有政通才能人和,要建桥就要首先扎好根基。

  我们先来看理论依据。人们有着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而社会集团有着不同利益的追求。一个家族尚会为了利益起纷争,更何况是由许许多多的人构成的社会。面对相对有限的社会资源,协调和规范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国家建立起包括法律在内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必要的社会秩序才得以形成,公平和正义才得以体现,人才能被真正的尊重。试想,如果一个社会失去了国家机器,那必然会是一个没有安全,没有温饱的社会。人们就如同回到了原始社会,连野兽的侵害都难以抵御,更难以想象是人与人之间贪欲的狰狞,战争仇杀的恐怖与血腥。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如果脱离了政府管理就如同一盘散沙,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不可调和。无论是东周列国的混乱局面,还是旧中国军阀混战的惨痛历史,无论是非洲种族间的血腥屠杀,还是塔利班制造的全球恐怖,都充分说明了没有政通就没有人和,而唯有政通才能人和,要建桥还得架起桥面。

  我们再来看价值导向。今天的辩题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我方观点政通才能人和,人和这一目的正好体现了政通的存在价值。一个真正有意义的政府,一定是要把人和作为政府的行政目标。一切制度的建立,一切政策的建立,一切政令的推行,都无非是要把人和作为政府行为的目标,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得更好,努力实现人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反观对方观点,人和才能政通,把政通作为唯一的目标,人和仅仅是一种手段。封建君主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道理出发,做出了一些有利于百姓的仁政,但是他们的核心目的还是为了延续自己的政权。这样的政府是君本的政府,哪里又是人本的政府呢?这样下去势必会有人喊出,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啊!

  从理论依据到价值导向,都充分说明了要体现以人为本,必须要坚持政通才能人和。具体观点我方二辩将做进一步阐述。政通就好比一座大桥,把我们美丽的理想与社会的现实连接在一起,唯有通过它我们才能坚实的迈向美丽的彼岸。谢谢。

  主席余薇:

  谢谢正方一辩同学的发言。接下来我们将请出的是反方一辩同学亮出本方的观点,您的发言时间也是四分钟。有请。

  反方一辩赵杭:

  谢谢主席,大家好。刚才对方辩友将政通定义为政治体制的完善,可是我想问了,你拿什么来完善你的政治体制,谁来完善你的政治体制呢?刚才对方辩友又说,政通是一种手段,而人和是一个目的。但我想提醒对方辩友,政通人和都不是目的,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发展。

  我们先来明确几个概念,所谓人和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和一种状态,而政通是行政过程中通畅的高效,我们一般说国家的行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下情上达,制定政策和上令下行。只有这三个环节都具备,而且都高效,都通畅那才算是政通呢。而我们这辩题当中的“才能”二字指的是人和是政通的必要前提。

  而且请对方辩友注意了,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政通和人和的关系,而不是政治和人和的关系。对方一直在说,我们有了制度才能人和,这个观点我方不反对。但是我方不是无政府主义者,我方提倡的是,要在有政府,也就是说已经有了政的基础上,我们来谈政通和人和谁是前提。而我方恰恰认为,从政在达到政通这个过程当中,人和起了非常必要的作用。因为它赋予“政”人性化以及以人为本的光辉。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看一下,人和是如何在政通这三个环节当中发挥作用的。首先是下情上达。政府在制定发布政令的前后,都会去听取民意,接受反馈的信息,以便其政策能够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这本身就是一种政府和民众之间人和的体现,而这一环节的高效畅通更加有赖于人和。因为我们知道,在听取民意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双方能够和谐的交流,只有这样民意才能够通畅的反映给政府。如果民众只知道静坐游行,而政府总是高高在上,不理民间疾苦,民众的意愿当然不能顺利的传到政府的耳朵里了。当然,没有任何纷争也是不可能的,只要在整体上能达到一种和谐,那么我们说这是一种人和了。

  其次,在制定政策的环节,就需要政府内部的人和才能够达到这种通畅和高效。大家都知道,廉颇和蔺相如是赵国一文一武两大中流砥柱,他们的不和导致了赵国政治决策的低效率,而他们和了赵国也就政通了,连秦国也要畏惧三分。请对方辩友注意,廉颇的负荆请罪可不是赵王命令的噢!

  再次,从上令下行的这个环节,更要以人和作为必要前提。政府在执行政令的过程中仍然需要相互配合,还要懂得因势利导,以民众能够接受和赞同的方式来推行政策。美国飓风过境,防护措施并没有发挥作用,物资两天都不能到达灾区,这算是政不通了吧!原因是什么呢?不是美国的制度不够完善,而是官员之间相互推托,还夹杂白人、黑人种族不和的多种因素。我们看到,正是因为美国政府在政令执行的过程中,没有以人和作为前提,才导致最后政屡屡不通。

  最后,在以上三个环节的衔接中,人和也发挥了它必要的作用。民意的充分反映为政策的制订和执行提供了必要的依据,而行动本身也体现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精神。只有将人和充分的发挥出来,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政通。

  那么,同时刚才对方一直在强调人和不是政通的先决条件,那么什么才是政通的先决条件呢?希望对方二辩给予我们解释。谢谢!

  主席余薇:

  谢谢反方一辩同学的发言。接下来我们请出的是正方二辩继续阐述观点,您的发言时间是三分钟。有请!

  正方二辩熊川:

  谢谢主席,大家好!对方辩友今天的辩证存在着以下几点有待商榷之处。我们先来看概念,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人人都和谐,这就叫人和。那我就不明白了,您方的意思就是说因为我们大家社会上都和谐了,所以我们的政策才能够通畅执行。这是个循环论证,好比我请对方辩友给我论证,真正的爱情是天长地久的,那么对方辩友如何来论证呢?他先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呢,地久天长的爱情这就叫真正的爱情。这样循环论证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任何意义。第二,我们看对方论证过程。

  第一,他告诉我们说,政权内部必须人和才能制定政策。我告诉您,那可是不一定的噢。现实的例子很多嘛,西文很多议会当中,他制定政策的时候是要打架的呀,打了架之后他还能够坐下来好好的谈谈,好好的制定一个好的政策。这是为什么呢?这正是因为他们有一套完好的决策机制来保障他们,即使人不和的时候也能够达到政通,因此这是不是论证了我方观点呢?第二,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说,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听取民意,因此人和才能政通。我就搞不明白了,可是民意它怎么被统治者知道了呢?它是不是需要一套完整的民意表达渠道呢?通过这个渠道统治者才能够知道你想要什么,我才能给你什么嘛。这样一个渠道是不是制度的保障呢?第三,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说,政策制定出来在执行过程当中需要人和,需要大家的配合。我告诉您可不一定噢,为什么?因为这个政策是因为我们大家听取了民意,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制订出来的善政。善政并不需要大家去强迫他执行,他自己就会欣然的接受,这并不一定能够导出您方的人和才能政通啊!

  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来论证我方观点。先看历史,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无不充分证明了只有政通才能人和。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无一不是明君将善政推行至天下所铸就的历史辉煌。反之呢,无数朝代晚节不保,民不聊生,这正是因为到了最后他政治腐败,没有做到政通,才导致了人不和。而对方观点呢,他们说人和才能政通,其实历朝历代我们好好想一想,很多时候是正因为人不和我们才更要政要通。当年清朝末年政府腐败无能,而孙中山先生号召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掀起了中国新一轮政权更替浪潮,最终实现了人民政府的诞生,这是不是正说明人不和我们才更要政通呢?

  对方辩友再看现实,当今世界各国都大兴改革之风,完善政治制度,提高政策执行力,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以求得更大的发展。我国也提出了建设,要建设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那么如何才以人为本呢?是不是要经过我们制订政策,来保障这个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现实中得到实施呢。因此我们说只有政通才能人和,政通是一种手段,我们必须以政通为手段,在达到人和的过程中,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这才是我们今天辩题的真正现实意义所在。谢谢!

  主席余薇:

  谢谢正方二辩同学。接下来我们请出的是反方二辩同学发言,看看他是如何反驳的,您的发言时间也是三分钟。有请!

  反方二辩彭寅: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指出一点,我方从来没有说人和是人和人的绝对和谐啊。因为人和人不可能消除所有的矛盾,所以我方说人和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衡,就好像西游记里唐僧跟孙悟空注定一快一慢的性格必然会产生矛盾。但是同样可以一起上西天取经,取得真经,这就是一种人和。

  而接下来我们先来理清对方辩友犯的一个概念错误。第一,就是政通的概念问题。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用政通来协调这个社会,比如要政治体制等等。我方要告诉大家的是,对方这里你只是提到了政,不是政通,政和政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方从来不否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用政来进行治理,需要用政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由政到政通的这一过程是需要一个人和为前提的过程。所以我方认为只有以人和为前提,才能达到政通。你方刚才说了只是政,不是政通,就如王安石变法一样。我们知道王安石当时提出的青苗法在当时其实具有一个相当的先进意义,可是为什么没有成功?就是因为没有人和。其一,他没有达到上令下行,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变法执行得太快,得罪了一些人,从而没有得到好好的执行。其二,他的变法进行得太快,没有一个好的民意的反馈,从而也没有做到真正的下行上达。而正是这两者不和才导致了王安石变法的最后失败。

  而今时,我们再看看对方辩友刚才的几个论证和几个例子。第一,对方辩友最主要的一个论点告诉我们政通是手段,而人和是目的,所以有了政通才有了人和。其实对方辩友这里有一个前提性的比较错误,因为我们知道政通跟人和本身就不存在一个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就好像鸡生蛋跟蛋生鸡这样的问题一样。我们无法说到底生蛋是目的,还是蛋孵化出鸡是手段,这两者本身就是互为前提的一个关系。所以今天政通和人和都不是目的,也不是手段,相反他们都是为了同样一个目的,就是发展,就是人类的发展。

  而第二点,对方辩友给我们举了很多的事例,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就告诉我们这是政通才能达到人和。我方认为这些盛世的出现固然需要一个好的政治制度,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其前提一定是这些君主自身的个人魅力,个人的贤德和得人心,善于用人才有了政治的通畅。

  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政通才能人和,可是我们认为不是,因为很多东西不通过政通就可能导致人和的状态。就比如我们所说的宗教信仰和一个民族的荣誉感等等,就好像我们知道在欧洲中世纪发生著名的十字军东征一样。这个例子不就正好的说明了,不是只有政通才能达到人和的状态吗?谢谢各位!

  主席余薇:

  谢谢反方二辩同学。接下来呢我们要进入的是小品表演的环节了,在初赛和半决赛当中啊,两队同学的小品表演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今天晚上他们会不会有更加精采的演出呢?我们一样是期待的。我们首先请出的是正方的同学表演,在这里要提醒同学注意的是,您的表演时间不能超过4分钟。有请。

  正方小品:

  旁白:唐睿宗时,武则天掌权,徐敬业招集兵马由骆宾王代为檄文,准备讨伐武后。

  男1:没有萝卜汁还有苹果汁,没有苹果汁还有番茄汁……唉呀,郎个又挂了?

  女1:大人,有长安打来的电话。

  男1:长安打来的,接。

  女1:畅通卡。

  男1:接听不要钱。快去帮我打会儿,马上要升级了。

  女1:是,老爷。

  男2:hello,mr.骆,好久不见,最近怎么突然跑到澳门出差去了,害我给你打长途,8毛钱一分钟呢!

  男1:出差?明明是武后把我炒鱿鱼炒到那里去的。唉,现在这个世道啊,人心散哪,你狄大人在官里面倒是混得好哦。

  狄大人:唉,骆大人怎么这么说呢?我早就听说你骆大人是四大天王之一,最近为小学写的那首rap,就那首,“嘿嘿嘿,武则天,哼哼哈嘿!”真是好听,真是好听。武后听了非常激动,她说节奏明快,要我赶快给你打电话,叫你赶回长安,马上回朝廷上班。

  陆大人:上班?我在那首歌里面把她说得一个惨啊,还要回去上班?她不是想要卡察我啊?你就不要浪费你电话费啦。

  狄大人:唉呀,陆大人,我保证她决对不会卡察你的。手机费嘛,报销嘛。

  陆大人:报销?贪污腐败,你这种人啊才应该被拉去卡察掉。

  狄大人:唉,骆大人怎么这么说呢。朝庭最近是制订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五年之内那是要gdp翻一翻,幸福指数涨二倍哦。幸福生活那是指日可待啊,指日可待啊!

  陆大人:武后这个女人从高中起就开始篡权夺位啊,什么垂帘听政啊,现在人心都搞散了,完全是在乱搞嘛。

  狄大人:这怎么是乱搞呢,跟你说了,五年计划都制订出来的嘛,人民生活是马上好起来的,你相信我,赶快回朝庭上班,怎么样?

  陆大人:反正我不信,我不信,你不用跟我说。

  狄大人:你不信,不信我们打个赌。

  陆大人:赌什么?

  狄大人:你要输了,你把你的传奇账号给我,我要输了,我给你一把屠龙刀怎么样?

  陆大人:赌就赌,who怕who?

  狄大人:来嘛。

  旁白:天授元年,武则天继位,在她执政数十年间,社会祥和,百姓安康。

  女1:大人,又是那个狄仁杰,今天都第十一个电话了,您说接还是不接啊?

  陆大人:是祸躲不过,来来来。你来帮我打会儿,又要升级了。

  女1:是,老爷。

  狄大人:hello,mlr.骆。好久没有联系了,最近怎么电邮不回,qq隐身,打手机你也不接呢?

  陆大人:嘿嘿,最近流行潜水,低调低调啦。

  狄大人:嘿嘿,我看你是担心你的传奇账号吧,怎么样,骆大人,事实摆在面前你无话可说罗。

  陆大人:我老骆一向愿赌服输,只是我还是搞不懂,你说当时那么多人发贴子要踩死她,怎么现在还越搞越像样子了呢?

  狄大人:唉,骆大人,这你就错了。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嘛,明君在位就天下和睦,政令不通则百姓受苦嘛,这么简单的道理你倒是还搞不清楚吗?真是的。

  陆大人:倒是哦,狄大人真是一语惊醒梦中的我啊。

  狄大人:唉呀,挂了挂了不说了,最近武后严惩腐败,手机费都要自己搞定,真是……对了,记得把你的传奇账号发到qq上,走啦baybay!

  陆大人:唉!唉!唉!

  女1:大人,你真的要把传奇账号给他呀?

  陆大人:给就给,现在都打《大唐》了,哪个还打《传奇》啊!

  主席余薇:

   谢谢正方同学精彩的表演。看来我们的辩手们不仅能言善道,而且肢体表现能力也是很强的。接下来呢我们请出的是反方同学的上场,有请。

  反方小品:

  孙悟空:师傅啊,已经走了三年了,怎么还看得见我大唐的东方明珠啊?

  唐僧:我大唐东方明珠可是世界第三高塔,当然看得见啦。来来来,八戒,给为师照张像。

  孙悟空:唉,这么磨蹭,取经欠的债什么时候能还啊!

  唐僧:来来,为师饿了,你们俩个去肯德基给为师化个缘,记得啊,汉堡不要加肉。

  孙悟空:八戒,你去。

  猪八戒:你不知道现在有禽流感的,我是家禽,化不来的。

  孙悟空:胡说,你是家畜,赶快去。

  猪八戒:不去。

  孙悟空:唉,反了你了,按照我们取经小组的规矩,辈分最小的应该去化缘。

  师父:啊呀,每次我下达命令都是这样,你们就不能和和气气的!皇兄当时取经时说得好啊,取经路上一定要注意人际关系,人和才能政通嘛!停住!我可以告诉你们两个,为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悟空:八戒,快去,去。

  师父:悟空。

  悟空:师父,我们先找一个地方休息一下。啊呀,前面石头已经被人占了,我们随便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将就将就。

  师父:也好,也好。小姐,拜神啊,我看签很灵的。小姐,贵姓?

  白骨精:免贵姓白,名骨精。

  悟空:看来今天又走不成了。

  师父:白骨精,好名字啊。啊,小姐,白衣、岩石,苍松。小姐可知是何意境?

  白骨精:不知。

  师父:白岩松。

  白骨精:有那么美吗?

  悟空:师父啊,她是个妖怪。

  师父:胡说,妖怪也分美丑嘛。

  悟空:师父,可是她也太丑了。

  师父:一白遮三丑,你没听过吗?

  悟空:啊呀,吃的给师父。

  师父:我的相机!

  白骨精:啊!

  悟空:三打白骨精!

  师父:啊,悟空,你……

  悟空:师父,我……她是个妖怪。

  师父:你还不是个妖怪,我再也不想看见你了,你走吧。

  悟空: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我去也。

  师父:悟空……

  八戒:大师兄,大师兄……

  师父:唉,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皇兄下达的取经命令何时才能完成啊?

  八戒:师父,大师兄,他确实是误杀啊,他平时连只蚂蚁都不敢杀,又怎么会杀人呢?他是猴急了点,但您说话也太重了。当然,老猪我是非常偷懒的啦。只是取经道路漫漫,又艰险,如果我们不能和和气气,达到齐心协力的话,又怎么能早日取到真经呢?

  师父:为师也知道,刚才为师也是一时心急,话是说得重了一点。唉!猴子不回来,怎么取经啊?

  八戒:我去把他劝回来。

  师父:悟空,只有你能伴我去西天取经啊。

  悟空:师父!

  师父:悟空!人心齐,泰山移,只有我师徒三人和和气气,一团和气,才能早日不负皇兄,取得真经。

  主席余薇:

  谢谢反方澳门大学代表队带来的精彩的演出,这也是澳门大学代表队,在本届辩论赛当中为我们创作《大话西游》第三部的演出了。同学们的表演都非常富有智慧,同学们的表演也赢得了咱们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和笑声。那么,究竟谁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呢?接下来还要看看在下一轮的自由辩论环节中如何发挥。各队的累计用时是四分钟,我们首先请出的是正方同学发言,有请。

  正方一辩邓怡:

  前几年,孙志刚的死亡直接引发了社会收容制度的变更,请问对方辩友,这说明了什么?

  反方三辩刘京京:对方辩友您记得嘛,起因是孙志刚和收容所的人员,两个人的不和造成的。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为什么康熙乾隆他当皇帝的时候是盛世,到他儿子嘉庆就不是盛世了呢?

  正方二辩熊川:那正是因为当时政没有通嘛。其实孙志刚死亡的背后,那是千千万万个社会弱势群体的血泪啊。人不和,可是呢,这人不和导致了什么呢?是政通,是政策改变,政通嘛。人不和是政通,请问对方辩友,如何解释呢?

  反方二辩彭寅:政还是那个政,为什么到了他儿子就不是那个政呢?为什么就不通呢?请问对方辩友,你的政治制度颁布出来之后,如何到达通这一步呢?

   正方三辩严修远:如何到达通,我方一辩二辩已经论述,只是对方辩友还无法为我们解释,人不和的情况下也有政通的情况。就像对方辩友几天以前,在这里大谈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其实当时您也呼吁过,说是要通过政策来使家庭团圆啊。请问您又做如何解释呢?

  反方一辩赵杭:既然对方辩友已经提到了我方在第四场谈到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那我们要说了,国家颁布了以工作所在地为主,以公办学校借读为主,可是还是有很多的农民工子女无学可上啊。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城市与民工不和。

  正方二辩熊川:对方辩友你不要着急,你慢慢来嘛。政策刚刚颁布,你慌什么慌,它最终会达到人和的嘛。我再想请问对方辩友了,刚才我们提到了,读书问题没有解决,骨肉也分离了,人不和嘛。可是人不和带来的什么呢?政策的改变,政通了,又是人不和,政又通的情况,您当如何解释呢?

  反方三辩刘京京:对方辩友,因为你政和人之间的两个对象搞错了。您的政策没有落实到那些农民工身上,您就说他们两个一个和一个不和,您说得过去吗?

  正方一辩邓怡:对方辩友,您的人和的概念是不是在不停地变呢?在人不和的条件下,政却通了,那就正好说明了人和不是政通的必要条件。对方辩友您说人和才能政通,是怎么样才能站得住脚呢?我想再次请问对方辩友,请你们明确给我们指出,人和究竟是什么?

  反方二辩彭寅:人和就是彼此的一种平衡关系嘛。我到想请问对方辩友,不要逃避我的问题,你的政,由政到政通这一过程,没有人和为前提,怎么通的呢?

  正方二辩熊川:我来告诉对方朋友们,我们已经说过了,政是什么,政是善政,听取了民意的政,它自然会被大家接受嘛,我们已经重复很多遍了。我再想请问对方辩友了,您告诉我们,和谐就是人和,那什么是和谐呢?我们看一个例子吧,二战时候,德国上下一心,是非常和谐,侵略他国。请问,这是你方所谓的人和吗?

  反方三辩刘京京:对方辩友您搞错了吧,德国自己是和了,可是他和其他的国家不和,您这算人和吗?

  正方三辩严修远:所以嘛,对方辩友,其实人和的定义在不断变化嘛。其实,对方辩友已经从刚才的一个和谐的状态变为了现在一种拥护的政策。那我就想请问您了,1979年的春天,大家拥护的政策是什么呢?

  反方二辩彭寅:我方人和的观点怎么在变化?我方说人和既要上跟下要和,下跟上也要和。但是对方辩友今天如何只说上跟下和,下能不跟上和吗?

  正方二辩熊川:对方同学,那您是否把人和当作一种手段,把政通当作一种目的呢?

  反方三辩刘京京:对方辩友,还请您解释一下,孙志刚事件,那个政的主体和人的主体到底是谁?您不要把不同的两个主体放在一起比较,好不好啊?

  正方三辩严修远:其实对方辩友今天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将人和的概念扩大化。对方辩友说来说去,和谐什么和谐?人和谐,所以有人的地方就有人和,是这样的吗?对方辩友说和谐它就和谐,那是不是对方辩友说,说人和它就和,它不和也得和呢?

  反方一辩赵杭:我们没有把人和的概念扩大化,本来人和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嘛,既有上对下下对上,又有下对下和上对上。

  正方一辩邓怡:请注意了,刚才对方辩友刚刚才说过人和是个平衡,现在他又说人和是个宽泛的观念,我倒不理解了。

  反方二辩彭寅:对方辩友人和是平衡,平衡怎么就不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呢?

  正方二辩熊川:对方辩友说的好,人心所向不能当作人和,那么人和是什么?人和是和谐社会、和谐相处嘛!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的人和,对方辩友为什么不要呢?

  反方三辩刘京京:对方辩友我们什么时候不要人和了,我们今天正是要推导出人和才能政通嘛!还请您回答我的问题,同是清朝的制度,为什么在乾隆皇帝它是盛世,到了嘉庆它就不是盛世了呢?

  正方三辩严修远:对方辩友其实是在说两种不同的情况,同一个制度怎么能适应两种不同的情况呢?我们正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出新的制度,才能政通达到人和嘛!

  反方三辩刘京京:对方辩友您刚才说不同的情况,可是从乾隆到嘉庆之间没过几年啊!他们是父子关系,但是嘉庆的皇宫却险些都被人攻破了。没有造成和底下百姓之间的和,导致这一事故的发生。请您来解释一下这一过程,到底为什么政通导致人和的吧?

  正方二辩熊川:对方辩友说得非常好,皇宫都被攻破那是人和的局面吗?对方辩友解释一下。

  反方三辩刘京京:我方正是说人没有和才导致了政不通啊!还请对方辩友仔细给我解释一下,同是清朝的制度,为什么在康熙那儿是盛世,到了嘉庆他不是仁君,不能够人和了,它就不是盛世了?请您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噢!

  正方一辩邓怡:我方二辩已经正面回答了,为什么您还要纠缠呢?看来您真是很能说啊!一个和字能够给出n种写法,要不是主办方今天给我们这个轮流发言的秩序,看来我们真是无话可说。这是不是因为主办方的规则的通,才能导致我们今天辩论的和呢?

  反方二辩彭寅:前提当是主办方主办的好,跟我们各个队之间人和,才导致政通的嘛!

  正方二辩熊川:对方辩友你说我们两个和吗?我们一点都不和,至少我们现在不和嘛!可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和的时候,政策还能够执行呢?人不和,政却通,您方再给我解释一下吧!

  反方二辩彭寅:对方辩友你现在怎么跟我说不和呢?刚才上台前你还跟我说是老乡呢?

  正方一辩邓怡:但是至少我们在今天这个辩题上,我方坚持政通才能人和,而您方却不是这样的。好了,让我们把思绪拉回到现在,我们看看马上就要到了澳门回归六周年的纪念了,请问对方辩友站在您的立场上来看,“一国两制”给澳门带来的好处大还是不大呢?

  反方三辩刘京京:“一国两制”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两种制度都和了呀!对方辩友我还是对我们两个关系感兴趣,您说我们两个之间和是因为有政通?可是我们两个的和明明是因为道德和友谊的关系。难道今天没有主席小姐约束我们,我就会过去打你吗?对方辩友,请你回答我。

  正方一辩邓怡:我看到了对方辩友的今天不断变换人和的概念,想跳出人不和却能政通这个圈子,却又正好证明了我们的政通才能人和。其实这就是对方辩友您的前提假设错误了,才导致了个一个错误的荒谬。把人和当成了手段,那只会让政通成为君本的奴隶,请问对方辩友您还是不要这样子,还是迷途知返吧!

  反方一辩赵杭:刚才对方辩友提到了我们澳门的例子,那我们来看看澳门除了一国两制之外,还有什么?我们有一个好长官何厚铧先生啊!我们澳门同学都把他亲切的称为华哥,这样的一个人和的例子不就证明了人和才导致政通了吗?

  正方三辩严修远:对方辩友刚才在小品中说人心散,为什么散呢?有组织无纪律当然要散嘛!

  反方二辩彭寅:对方说选举制度,选举制度的前提是不是一定要人和呢?对方辩友你不知道啊!在澳门我们都说何厚铧是个亲民爱民的好长官嘛!

  反方一辩赵杭:对方辩友刚才用到孙中山的例子,那我想问了,孙中山的革命号召的是谁?革命队伍里主体又是什么?

  主席余薇:

  好,时间到!自由辩论的环节果然是异常的激烈啊!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样激烈一个的环节,我们还能够看到双方辩手他们非常幽默的智慧的迸发。接下来就这个辩题我们的评委老师也有一些问题要和选手们交流,由请评委向双方的辩手轮流提问,有请。

  殷啸虎:

  请问正方一辩,您刚才谈到人不和政也能通,但是我们注意到中国历史上的历史改革,它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政通,但是改革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无法形成合力。请问在人不和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政通?谢谢!

  正方一辩邓怡:

  谢谢老师。首先,我们看到他们把人和作为一个目的,这只是一个观念的东西,观念本身是不能作为一个条件的,而观念只能与现实相结合。那怎么样与现实相结合呢?就只能一个畅通的一个政治体制的一个执行,并且是一个完善的政治体制。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实现一个对观念的这样一个目标。而且这种结合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政通的过程,也就是说政通当中人和是目标,政通是手段。谢谢!

  殷啸虎:

  请问反方一辩,您刚才提到不需要政通也能人和。我们知道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要素是民主法制,请问在没有健全的民主政治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人和?谢谢!

  反方一辩赵杭:

  我们知道在实现人和的这个过程当中,不一定非要以某种政策、某种法规来约束,像道德,包括像我们的民族情感。比如说sars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并没有某一个政府机构或者是某一个政令下来说,要求你这个医生就必须去看这个病人,你这个媒体就必须到前线去报导,而是出于一种个人的情感或者说一种民族情感,我们才凝聚在一起的。所以说,这样一种人和,是一种民族情感或者是以一种个人道德来导致人和。谢谢。

  贾树枚:

  请问一下正方的二辩,政通人和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正方强调政通才能人和,又说政通是指制度完善,政令畅通,概括的很好。但是如果过分强调了政通才能人和,会不会把实施制度贯彻政令的政府机关,政令活动凌驾于人民之上,会不会为了实现政通忽视了和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最终破坏了政通人和的局面?

  正方二辩熊川:

  谢谢老师!其实我方今天的论点正是在于我方真正是要实现以人为本。为什么呢?我们说确实现在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政府一定要怀抱着执政为民这样一种理念。所以说,政通是手段,他一定要想着我们这个政好不好,能不能够被大家接受,怀着这样一种理念去制定这个政策,执行这个政策。因此这个才是我们今天所要提倡的。所以说人和才是真正的本,而政通只是一种手段而已。今天我方是这样论证的,谢谢您!

  贾树枚:

  请问一下反方的二辩,反方一开始就强调以人为本的概念,我觉得还是有说服力的。但是人和的局面,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有组织的活动,有效的管理才能够达到的。为了创造人和的局面,是不是先要进行这些有组织的活动和有效的管理呢?这是不是需要先创造一种政通的环境呢?请你回答。

  反方二辩彭寅:

  我方不否认任何一项社会要和谐的发展和成立,必须是有由政为前提的。但是由政到政通这是有一个过程的,不是任何一个政策颁布出来,它就是政通的。所以我们看到有的政策好,有的政策不好。怎么由政到政通这一步呢?我方就是说,这个时候是要以人和为前提的,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得到最后政通的我们所向往的这样一个目标。所以这个时候,人和是政到政通的前提,所以我方认为只有有了人和才有政通。谢谢。

  吴刚:

  请问正方三辩,造成政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正方三辩严修远:

  谢谢老师。其实造成政通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对方所谓的人和,因为对方把政通已经包含进去了,造成政通的根本原因在于一种明智的决策,在于一种顺应时代和历史发展的眼光所做出来的决策。其根本是由于领导者或是统治阶级他在制订这个政策的时候,怀着以民为本的思想,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一种历史发展的轨迹看这个世界,所以做出一个合理的政策,如果再得以贯彻,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政通。谢谢。

  吴刚:

  请问反方三辩,造成人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反方三辩刘京京:

  我方认为,造成人和的根本原因是第一,有一个政的前提。因为我方从来没有否认过人类社会应该有一个社会,有一个政府,在制衡我们,在约束我们,在引导我们,在管理我们。第二,就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我想在sars,在以前人类历史上很多的历史时期,比如五四,比如对抗北洋军阀的时候,这种精神,这种共同目标的凝聚力都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例子。谢谢您。

  主席余薇:

  感谢评委老师一钟见血的提问。现在进入了本场比赛的最后总结陈词三分钟,希望双方队员好好把握。首先我们请出的是反方三辩同学发言,您的发言时间是三分钟,有请。

  反方三辩刘京京:

  谢谢主席,大家好。刚才对方辩友在和我们自由辩论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例子,现在我挑出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分析。

  第一是孙志刚的例子。对方辩友刚才最后一直在问我们,孙志刚的这个例子,人不和了但政还是通,问我们我方的观点怎样成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对方辩友把时空的两个观念搞错了。什么情况下人不和呢?我方已经告诉大家,是孙志刚一开始和收容所的人员不和,那个时候请大家注意,政通不通啊?中央曾经说过,我们不允许在收容所里随便把人打死,但孙志刚最后被人打死了,这个情况算不算政通呢?显然不能算政通。于是那个情况下就是人不和政不通。由人不和导致政通,后来政怎么就通了,怎么就新的决策下来了呢?是因为当我们大家广泛的社会媒体报道了孙志刚事件的时候,所有的人民百姓,所有大学生,人和起来了向中央反映,向媒体反映。于是中央根据我们的民意,制定了新的政策,于是这个时候政就通了。因此对方辩手说人不和,但政通了,怎么回事?很简单,因为对方辩友把时间两个错开了。

  第二个例子,刚才对方辩友说,我们今天在台上,表面看上去很不和,但是我们仍然在这里有规则的进行辩论,是因为有主席小姐,有大会在这里作为一个政,在告诉我们不能过去。那我就不明白了,我们从小到大受的所有道德教育,所有品质教育都白学了吗?即使今天主席小姐不拦住我,即使今天大会没规定我们不可以随便上去打人,我就一定要跟对方辩友在某些意见上的不同,要过去跟对方辩友动手动脚吗?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除了政通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约束我们,让我们变成人和,让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某些事情。而今天在这个辩论场上,这个事情是什么呢?这个事情就是辩论。因为我们大家都是爱好辩论的人,我们大家因为爱好辩论才站在这里辩论,这就构成我们人和的一个共同目标。

  我想在这两个例子之后,刚才对方辩友的诸多例子可以以同一方式化解,包括清朝的那个例子。刚才我一直在问对方辩友,为什么乾隆他开创了盛世,嘉庆不能,甚至差点被人赶出皇宫。因为什么?因为时代变化了,要有新的政策制订出来,嘉庆没有制定出来。我就不明白了,嘉庆为什么没有制订出来,而乾隆就制订得出来了呢?这两个统治者真的没有本质的区别吗?有本质区别的。我们知道乾隆我们历史上一般称为仁君,“仁,既于利而利人,既答而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人和的最高境界。他懂得用人才得制订出一个好的政策,这就是人和精神最后在支持。因此在一个同样的制度下,就可能因为不和的两个人最后导致根本没有办法通下去,和下去,不能达到发展。综上所述,人和才能政通。谢谢大家。

  主席余薇:

  谢谢反方三辩刘京京同学,在你的总结陈词中多次提到我,使我倍受注目,谢谢你。接下来我们将请出的是正方三辩严修远同学做总结陈词。此时离本次大赛结束已经不是路漫漫其修远了,不知道你将如何求索,我们将拭目以待。有请你发言,时间是三分钟。

  正方三辩严修远:

  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其实在对方辩友的言词中,我是深深感受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由于对方辩友在根本理论上出现漏洞,而且在重要的定义上飘忽不定,所在导致他们今天既不能立自己,也不能破我方。

  首先我们来看立。在刚才的论辩中,对方辩友一开始就提出一个和谐,是说只有人和谐才能导致政令被通畅执行,由此推出对方的人和才能政通。但是我们知道,对方却始终回避了我方有关民意如何得到这一问题,而对方辩友也不能否认说民主制度其本身就是政治结构中的一员。于是对方辩友的定义便出现了飘忽,对方辩友先将人和的概念以人人和谐定义在一个状态层面,然后就变化到民意这个态度的层面,最后又将人和说是一切能够实现和谐的手段。那么颁布政令,实现人和是不是也变成了对方所说的人和了呢?其实对方所说的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制度的问题。正是因为制度的制定,所以才能导致今天对方所说的一切现象。因此对方其导因不能成立。

  其次,以人为本才是我方所说,政通才能人和的根本原因。只有以人和作为目标,我们政府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人民服务,因此一切为民才是真正的以民为本。而对方辩友今天给我们论证人和才能政通,其根本落脚点在于政通,也就是说对方辩友将维系政通作为一个目标,而根本的手段是关乎民众和护其,请问你这是以民为本吗?你这明明是以君为本啊。

  其次,我们再来看破。对方一开始说承认有政府,其实对方辩友是在以一种无政府主义的大无畏的气概告诉我们,人的和谐也就是人和是一种由自然而得到的一种状态。而这样一种状态我却想说了,都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如果没有政通来维系一个社会的安定团结,请问对方辩友这种自然而来的和谐状态是不是又是空中楼阁了呢?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说有宗教,有道德,有情感来维系我们的人和。然而对方辩友,宗教可以使人和,可我们看见塔利班不仅内部不和,还将这种不和泼向了全世界,请问这是你所想要的吗?

  说来说去,对方辩友今天是一个有效的例子都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对方辩友,如果不能证明政不通也能人和,是不是就应该承认我方的政通就能人和了呢?洞庭湖水浩浩汤汤,范先生的一句话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面对范先生的大志,我们应该更理性,更现实,我们必须承认现实还不是如此的美好。连年的矿难,环境的恶化,让我们非常的痛心。而就在我们辩论场之外,说不定就有不为人知的生灵正在默默的放弃生存的勇气。因此我们只有以政通人和做为目标,不断去追求政治制度的完善,由此构建出人世间的完善,才能让未来美好的蓝图渐渐展现。谢谢。

  主席余薇:

  谢谢正方三辩严修远同学。朋友们,今天晚上的六位年轻的辩手以他们智慧和才情带给了我们很深的思考,而本届大赛最终的评判结果呢也将马上揭晓。我们现在请评委们退场公议,我们稍后见。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4 20: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名校赛总决赛辩词

总决赛特别嘉宾白岩松作点评

今天在我手里是沉甸甸的信封,里面是我们本次比赛结果。但是在打开这沉甸甸的信封之前,我先要说一段点评。相比前两场的点评,这场点评的选题相对更为严肃。其实今天的问题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我觉得,当正方的观点陈述完了之后,观众会觉得正方的观点很有道理,而当观众听了反方的论证之后又会觉得反方的观点也很有道理。因此正方或者反方所持的这个观点本身的对错,并不是我们最关心的话题,而是在辩论的过程中,正方或者反方是否把自己持有的观点给说出来,给讲明白,让大家觉得有道理,这才是最重要的。也符合整个辩论会的过程中,大家提高素质这样的一种需求。其实换个角度想,我觉得,双方都可以有一个很好的陈述。这是对于古文化的素养和对现代人的和整个社会的运行都有一个很高的要求。

  比如说我认为政通才能人和,它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为什么这么说?比如说中国的古人为什么会将“仓廪实而知礼仪”,那么也就是说,只有仓廪实了以后大家心中礼仪的成分才会更大。那么通过什么才能仓廪实呢?是通过好的政令的通达,才能形成最后的礼。那么礼仪我们可以把它去理解成文化,这个角度是因为人和。因此政通是一个手段嘛,但是它又是一个目的,为什么呢?因为通过政通这一种手段,使大家的人和,礼仪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之后形成越发长久的态势,好的政令就永远能够通达。因此它也是个目的,最后使所有人能够幸福。因此我觉得政通既是手段也是目的,那么接着我们反过来说。

  人和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但凡能通的政一定是好政,那么但凡好政怎么获得呢?应该通过在政府和百姓之间很好的沟通,人和人和睦相处、和睦沟通的过程中获得好的政令,然后它就能通达。那么人和难道不是政通的一个手段吗?可是反过来说,政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社会有一个更好的融合,因此它也是一个目的。所以我认为人和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哪个都对,所以它都各自有各自的道理,这是我第二个就论题提出的一个观点。

  那么第三个,从在辩论过程中所看到的问题,我觉得简单的说大约这样几点:

  第一个是准备得太过充分,因此即兴的成分很少。自说自话的成分比较大,大家自己都在说自己的,不理会别人的一些想法,这里的互动性相对的要少。

  第二点,论点较多,但论据较少,细节较少。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整个辩论过程中,论点是漫天飞的,但是精彩的细节和支撑论点的论据相应来说要少。我觉得理是讲出来的,说出来的,讲理和说理,不是含理。

  第三个,幽默感的话比较少。我们只听到,比如说,在我们的反方,彭寅当时站起来会说,“你不是说咱们不和吗?刚才还说咱们是老乡呢。”这种幽默的一句话会使很多东西得到化解。

  第四,我要说,现场发挥的成分比较少。你比如说,澳门大学可以回头看看他们身后校徽上的仁、义、理、智、信,这五个字意味着什么呢?在中国的文化里面,礼仪廉耻又是什么呢?为什么那么多年来一直强调的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文化的、道德的一种追求,它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其实在你们学校的整个一个大徽标上,已经支撑着你们这么一个选题,就是说人和就能政通。当然在你假如说这个话的同时,正方也能举他们的校徽为例,那好了,所有的大学都以仁、义、礼、智、信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有财经大学,为什么还要有金融大学,为什么要有法律大学,中央培养更多的能使政通的人才才能慢慢形成社会的和谐。那么有了这样一种尽心,它可以把现场的东西都挂起来,那么它的精彩程度才能更高。当然任何一场辩论会如果提出这么高的要求来,都是很难的。但是总的感觉,我们的辩论会应该更有年轻的色彩,更加感性。在语言的方面应该更加漂亮,而不在于所持的观点是否就有理论上的正确与否,让大家觉得各自的观点都有道理,都觉得蛮好。就像一句老话,和你们今天的题目非常的切合。“君子是和而不同,小人是同而不和”,如果双方也能拿这样的话,尤其是反方能够拿这样的话来讲的话,就更有意思了。

  当然也要把这样一句话送给双方的辩手,不管我是多强,不管当时的声调是多高,一定要当君子,“和而不同”;我相信大家都不会去做小人,“同而不和”。

  最后即将要打开信封,在即将打开信封之前,首先要恭喜获得冠军的队伍。但是我更要恭喜获得亚军的队伍,为什么这么说呢?冠军走到了一个阶段的顶峰,而作为亚军来说,留了一点遗憾,但凡遗憾会成为使下一步变得更高的动力。因此冠军收获了现货,而亚军收获的期货,从某种角度来说,可能亚军收获更大。不要看我说亚军的时候,以为我看谁亚军就是谁,信封是最后的决定。当然也要感谢和恭喜所有的选手,整个过程中有你们的精彩的参与,你们同样收获了期货,这个过程对于你们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恭喜所有的人,感谢所有的观众。

   现场对白岩松的简单采访:

  问题:我们的辩论赛进行到了十一届,您对比赛有怎样的看法?

  我觉得辩论赛更重要的不是对错,更重要的是能力的体现,是一个素质的载体,让他们去发挥,去拓展更高的素质。

  问题:如果您有机会参加比赛,你是否会去呢?

   不会,我觉得应该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4 20: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名校赛总决赛辩词

赛现场花絮

  澳门大学的小品,延续了他们一贯的出人意料的风格,借一句古话叫做“语不惊人死不休”。在今天的决赛中,他们继续为我们演绎了“大话西游”第三部,“悟空”刘京京一上场,就高调先向观众挥手致意,俨然就是“我又回来了”的架势。用“新三打白骨精”,将政通、人和的主题化解于其中,更绝的是,白骨精的出场,更是把现场的点评嘉宾“白岩松”给幽默了一把。只见“唐僧”(彭寅饰)一脸认真的告知“白骨精”(赵杭饰)“你可知,你现在的情形是怎样的意境吗?”披着白布,站于道具岩石、松树之旁的“白骨精”答道“不知!”“唐僧”彭寅毅然的回答三个字,干脆利落,就是“白、岩、松!”此话一出,所有的现场观众都不得不为他们的创意幽默鼓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19 11:13 , Processed in 0.14563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