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88|回复: 2

2005名校赛半决赛第一场辩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4 20: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主席余薇:

  今天我们的对阵双方是西南财经大学代表队和合肥工业大学代表队,他们将就“传统文化将如何传承”展开辩论。其实,关于传统文化应该怎样传承,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历来就有两种观点是很难以调和。最近啊,有一支十二乐坊红遍了大江南北,甚至在海外市场也取得了骄人的销售成绩。在媒体的一片叫好声中,但是也不乏学院派大师们的指责,认为这种所谓的摇滚二胡也就是对传统音乐的亵渎。那么,传统的文化究竟应该怎样传承,是需要融入流行,还是需要原汁原味,还是听听我们今天的辩手是如何论辩的。

  好,一起看看大屏幕,了解辩题背景。

  vtr

  在我们了解辩题背景之后,马上要进入的是正式的比赛程序了,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双方的出场阵容和他们的立场观点。大家看到坐在我右手方的是正方西南财经大学代表队。一辩是邓怡(公共管理学院二年级研究生),二辩是熊川(法学院一年级研究生),三辩是严修远(金融学院金融学二年级本科生),欢迎你们的到来!

  坐在我左手方的是反方合肥工业大学代表队,一辩,郭润(理学院信息与技术科学03级学生),二辩,詹慧鹏(人文学院思想政治专业03级学生),三辩,柳文(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及信息化05级研究生)。欢迎你们!

  我们再来认识一下评判团的专家和学者们,今天,我们的评判团是由七位专家组成,他们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明厚、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吴刚、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祖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姚俭健、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贾树枚、华东政法学院教授殷啸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翟学伟。

  那么担任本场比赛的点评嘉宾是上海市世博局副局长周汉民先生,欢迎各位专家学者们的光临。

  朋友们,我们看到双方队员们早就是严阵以待了。赛正是开始。首先请出的是正方一辩同学发言,您的发言时间4分钟,有请。

  正方一辩邓怡:

  谢谢主席,大家好。临长江,诵“大江日夜流”;登高山,读“一览众山小”。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犹如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深深地印证着人类社会的存在,并以其独特的魅力,融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时代大潮。并成为推动文明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方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不要流入流行,实质上就是,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要不要发展,要不要创新,如何发展和如何创新的问题。

  开宗明义,首先让我们看看今天辩题中的重要概念:

  一,何谓“传统文化”?它是指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形成,积淀和发展,并世代相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是动态之集,就如同一条河流,从远古流向今日,并将流向未来。二,何谓“传承”?所谓传承是指在前后相续的时期间,事物的纵向传播,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延续和发展,决不是简单的保留。三,何谓“流行”?流行相当于“盛行”,它是指当下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社会元素的总和,它反映了时代经济发展要求,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下面我将从如何传承为何传承,两个层面来说明融入流行的必要:首先来看如何传承,我方认为从事物发展规律来看,事物不更新就没有生命力,文化不更新就必然会死亡。黑格尔曾经说过,传统决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条奔腾的河流,越到下游就越是广博,在纵向上他需要吐故纳新,逐渐积甸。今天所流行也许就是明日之传统,在横向上,他需要兼收并进,博彩众长。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鼎盛时期,不仅是经济繁荣的盛世,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盛世,传统文化要传承必须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吸收融入各种流行的元素,逐渐丰富其内涵,苟日新,日日新,日更新,永葆旺盛的活力。

  再来看看为何传承,我们说传统文化不能为了传承而传承,传承必须有价值,这个价值就体现在他能否对现实起到积极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而唯有融入流行传统文化的传承才能起到作用。古人云;汤无之旺不逊古而新,因下之面不因理而亡,二十世纪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代表时代发展的流行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不仅使中华传统文化获得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而且使中国革命的面貌涣然一新;相反,十九世纪末新政府夜郎自大,闭关锁国拒绝融入流行,脱离现实,追求原汁原味的正统,使国家和民族遭受巨大的灾难。

  看如何传承我们知道传统文化本身想要活下去需要融入流行;看为何传承,我们明白传统文化想要活的有意义,更需要融入流行,具体融入手段我方二辩将做进一步阐述。文章何为食而著,歌诗何为事而做,让传统文化在与流行的融合过程中传承的更有效,传承的更精彩吧,谢谢。

  主席余薇:

  谢谢正方一辩同学的发言,接下来我们请出的是反方一辩同学亮出本方的观点,您的发言时间也是四分钟,有请。

  反方一辩郭润:

  谢谢主席,大家好,对方辩手的陈词可谓深情并貌,我深盛佩服,但是是否完全的合情合理呢,这里我指出几点不恰当的地方。

  对方辩友跟我们说清朝政府是闭关锁国,但是不是在与其同时对方辩友已经把我们的辩题改为原汁原味而是原封不动了呢?我们说原汁原味是指事物的组成部分中发展过程中其精神本质不发生变化,而并非原封不动。而流行文化则是具有工艺流程制作化和消费化倾向的特征,在工业经济时代产生并发展起来,并非从来就有。而传承原意为传授和继承,对应传统文化则表现为历史范畴内的动态过程,纵向为主,横向运动为副。

  今天我们讨论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目的是要告诉大家,面对如今流行文化冲击着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并以其特有的方式扭曲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曲向,我们究竟何去何从?我方坚信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原汁原味,无需融入流行。

  第一,文化具有介入和认知功能,人们通过不同时代的特有方式将知识,经验代代相传,改进思维方式提高认知能力,从完整性看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原汁原味,曾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其文化形态蕴含的东西往往是精华与遭破并存,但原汁原味的传承并不意味着精华与糟粕不分,对于符合时代发展的东西,我们也要发扬光大,而对于那些看起来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部分,我们也应该真实完整的记录保存,以便让后人引以为鉴,少走弯路。

  第二,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分也的标志,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长河中创造积甸的一切成果,是文化发挥其功能的核心动力,是国家和民族延续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保持原汁原味,否则就会丧失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导致传统文化滋生和民族虚无主义的蔓延,试想如果中国再也看不到标准的旗袍,日本再也找不到正宗的和服,难道不是我们传统文化缺失的莫大疑憾吗?

  第三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团结和凝聚的基础,通过其整合功能可以从不同侧面维护社会团结。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原汁原味,否则就会减弱社会的向心力,导致不和谐因素的产生和加剧。无善养无浩然之气,告诉我们要刚劲有为,自强不息;得斯明其得天下也,道出了以人为本的真谛;而天人合一则指引着我们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时之今日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着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百脉通流炎黄血,未曾相识已相亲,孔子的书,老子的情,丝绸的路,指南的针,竹简上的绝唱,青铜铸的传奇,一个个灿烂的文化成果汇成华夏女儿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自信,即使在全球化大融合的今天也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可见与流行屈服而言,传统文化原汁原味更能传承的好,路漫漫其修远兮,无疆上下而求所,我方深信只有亲身融入到自身民族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中才能真正触摸到自己民族的灵魂,才能真正体会到我是中国人的内涵,及于此我方坚信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当原汁原味,谢谢大家。

  主席余薇:

  谢谢反方一辩同学,接下来我们请出的是正方的二辩同学进一步阐述本方的立场观点,您的发言时间是三分钟,有请。

  正方二辩雄川:

  谢谢主席,大家好,对方辩友言辞肯切颇有传统之风,但是关键问题你却弄错了,在对方辩友看来我们的流行都是一些肤浅的短暂的东西,那么你当如何理解“江河流日夜,代谢成古今”呢?今日的流行,明天他可就变成传统了哦。面对超级女声这样万人空巷收看的节目,你方是不是又要说“众人皆醉我独醒,其他人都是被猪油蒙住了心”呢?时下流行里的好东西那可多着呢。对方辩友又说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指的是其精髓原汁原味的传承,但是却从来没有告诉我们精髓是如何得来的,仿佛精髓是盘古开天之时从天上掉下来的。其实啊你今天认为他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五百年前那可是不折不扣的流行哦。

  我方一辩刚才已经指出融入流行可以解决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和“为何传承”的问题,下面我将从内容、形式和作用三个方面,来进一步论述我方的观点:

  先看内容,传统文化融入流行绝不是要以流行来替代传统,也不是凡是流行的我们就都要。融入流行不会让传统文化“无可奈何花落去”,反而会令其“病树前头万木春”,传统文化从流行中获得的是营养,获得的是旺盛的生命力。《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现代京剧,正是传统京剧融入时代、融入流行而绽放的新的艺术之花。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才能够被传承,而生命力何来,正来自与现代流行的相融合。

  再来看形式。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通过大众的喜欢和认同的方式,传承企不是更为有效吗。当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以rap的形式说唱出来后,深受广大青少年欢迎。而黄沾先生将中国传统文化寓于流行音乐,不仅为其自身赢得了香江四大才子的美誉,更为广大青少年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以现代流行的设计,将传统的中国印传向了五湖四海,而五个可爱的福娃,则再一次映证了中华传统与现代流行相融合的美丽。

  最后,我们来看看作用。传统文化要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流行,符合社会的规律,才能够指导现实社会的生活,“天人合一”的思想因为符合了现代科学的发展观,他才能够老树发新技,而“天人感应”的迷信则因为违背了现代科学规律,而被我们坚决的摒弃;在中国古代,《孙子兵法》主宰着战场上的风起云涌,引领着战争胜负的走向,而如今她又融入到流行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在商场上叱咤风云,谱写着现代商战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战例。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在融入流行中获得生机,在融入流行中发挥其应有的历史价值,谱写出文明的辉煌,谢谢。

  主席余薇:

  谢谢正方二辩雄川同学,接下来我们请出的是反方二辩同学,您是怎样反驳他们的观点的,您的时间是三分钟,有请!

  反方二辩詹慧鹏:

  谢谢主席!大家好!对方辩友刚才所举的一些例证并非是融入流行,而是借助和利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手段进行传播,所谓融入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的事物通过一定的方式结合为有机整体,其原有性质会发生强烈变化,那么按照对方辩友的意思,我们今天借助电视这一媒体向观众传播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就叫做融入流行了吗?显然不对,因为传播方式并没有改变这句话的含意,事实上依旧达到了原汁原味的传播效果。

  对方辩友刚才告诉我们,说流行文化,但是我们,我们看到流行文化是工业时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具有消费化倾向,这就使得流行文化是以商业利益追求为导向,如果将传统文化融入流行,那么传统文化的内和将会遭到极具破坏力的冲击。

  对方辩友刚才所谓的流行化,而且还包含了我方的俗文化,俗文化是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之内,而对方却划规了流行文化的范畴。我们看看什么是俗文化,俗文化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为主要目的,是自发形成的,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另外对方辩友一再强调原汁原味就是原封不动,固不自封,那么按照对方辩友的意思,我们是不是该把今天的辩题换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融入流行还是原封不动啊,对方辩友刚才的论证一再强调我们应该如何运用传统文化,但这并非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我们今天要论证的是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来传承传统文化。如今,我们到底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就要看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产生怎样的作用。

  首先,流行文化具有形象化和虚拟性的特点,流行文化将一切元素平面化、形象化,并剥离掉它们原有的意义和情感深度,这使得传统文化的深度意韵表现为被流行文化产品扭曲的、单纯的形象娱乐和形象游戏,使用单纯游戏化和虚拟化的手法表现历史和现实,这即是对现实的梦幻化,又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大家都知道街知巷闻的还珠格格一系列清宫剧,到是令人娱乐了,但是一群敢爱敢恨的痴男怨女大闹后宫,这终究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和扭曲啊。其次,流行文化具有拼贴性特点,简单的拼贴并不能深刻反映传统文化,甚至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就不该融入流行,而需要原汁原味。谢谢!

  主席余薇:
  谢谢,谢谢反方二辩同学,接下来要进入的是小品表演的环节了,在这个环节中,双方队员又会有什么样的精彩的创作呢,我们试目以待。首先请出的是正方同学出场。有请!

  正方小品表演

  男:老先生,老先生,你好!

  老先生:你是?

  男:老先生,你好!我是河南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委员会的,我这次

  老先生:民间文化?

  男:对

  老先生:你是要过来给我当徒弟啊!年青人,不行不行,你回去吧!

  老先生,你别急,你听我说,我这次来主要是和你商量一下怎样保护快要失传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的

  老先生:谁说它要失传了啊!我这不是还刻着吗,我跟你说,这朱仙镇年画它是我爷爷的爷爷传给我的爷爷,我爷爷又传给我的,这可是我的独门绝活,你们这些个年青人,哼,走吧!

  男:老先生,你别急,听我说,现在世界都变了,您的年画也应该变一变了

  老先生:你不要说了!我都说过了,这老祖宗的东西啊只能照老祖宗的方式来传,你们这些个年青人啊,唉,这朱仙镇的年画只有用刀刻手画,那它才象个年画,唉,走吧!

  男:老先生,你听我说,你

  老先生:你是走还是不走啊!

  男:年画它现在工艺已经有创新了,

  老先生:孙儿,来

  男:它是有改革的,

  孙女:叔叔,叔叔你还是走吧,爷爷他是个犟脾气!

  老先生:你是走还是不走

  男:老先生

  孙女:他老人家是不会听您的。爷爷,爷爷

  老先生:孙女,扶爷爷过去歇会儿

  孙女:好,爷爷来,您坐。爷爷,我看,您也别太犟了,你看啊,我们朱仙镇原来绘制的年画的有好几百家,如今只剩下两三家了,我们的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并称中国四大年画,如今前三家都享誉海外,可是我们呢

  老先生:你这小孩子爷爷:什么,真是的。

  孙女:唉,这是什么东西啊?是不是刚才那个叔叔忘了拿走的呀,爷爷您看。

  爷爷:这个,这个是。。。

  孙女:哎呀,这就是天津杨柳青!

  爷爷:哎呀,你看这个颜色。

  孙女:这颜色比我们朱仙镇单一的颜色好看的多,听说呀,他们改良了工艺,采用了丝网印刷。

  爷爷:啊,丝袜印刷?

  孙女:不是丝袜,是丝网印刷。

  爷爷:噢。

  孙女:这是一种新工艺,看上去跟手画的一样,可是速度和颜色都要好看的多,听说连外国人也争相订购他们的产品呢。

  爷爷:啊,那外国人他也喜欢这个?

  孙女:是啊爷爷,您看啊,如今经济都市场了,w也to了,可是您还是个老糊涂,把那叔叔赶走了,人家就是来帮咱们传承朱仙镇年画的。

  爷爷:啊?那他不是来给我当徒弟的啊?

  孙女:当然不是啦。

  爷爷:哎,那,那我怎么把人家赶跑了呢?

  孙女:谁知道您的。

  爷爷:哎呀,老糊涂啊,老糊涂啊,年青人。。。

  孙女:爷爷,人家在那边。

  爷爷:哟,哎呀,年青人。。。

  孙女:爷爷,您慢点,我跟您一起去。

  反方小品:

  导演:哎呀,胡老师啊,你好你好你好。

  胡老师:这是谁啊?

  导演:我可是您的超级粉丝啊。

  胡老师:啥粉丝啊,我这刚买的十斤粉丝,要不你拿去。

  导演:什么乱七八糟的,得得得得,胡老师啊,周杰伦要来合肥了。

  胡老师:周杰伦是啊?

  导演:您作为咱们的老艺术家,我们准备安排您与周家伦同台献艺,不知您意下如何啊?

  胡老师:哎呀,那敢情好啊,这年代都哈哈哈日去了,就没有人来哈一下咱们安徽的黄梅啊。

  导演:哎,胡老师,您有艺名吗?

  胡老师:艺名?那咋没有啊,我们唱戏的都有,就拿人家小白双来说吧,人家真名字叫李宅文,我呢叫胡大奎。

  导演:那您的艺名?

  胡老师:还还还叫胡大奎。

  导演:哎呀,胡老师啊,这可不行啊,咱先得取个艺名,你看现在人家男的周家伦,柯有伦,女的还有苏慧伦,外国还有什么亚伦啊,涤纶啊,毛纶啊。。。

  胡老师:咋的,都是伦字辈?

  导演:对对对对对,都是伦字辈的。

  胡老师:那你说我“伦”啥呀?

  导演:你就,胡伦吧。胡老师啊,您给我们演出,我们会给您钱的呀。

  胡老师:哎呀,看这孩子客气的。给我办演出还给我钱,那我哪好意思啊。

  导演:哎,这是您应得的吗。不过,得先有个条件,要签个字,要是演的不好的话,嘿嘿嘿,来人哪,笔墨侍候。

  女秘:来啦。胡总啊,这么好的事您还犹豫啥呀,快签吧。

  胡老师:好好好,那我签。

  导演:胡老师,您可别光说不练呢。

  胡老师:咱这都唱了几十年了,那还不张口就来呀,你听我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山青水带笑颜”。

  导演:我说胡老师,胡老师啊,你都唱了这么多年了,怎么还这个老腔老调的啊。

  胡老师:那你说我该咋个唱呢?

  女秘:你应该这样唱。“树上的鸟儿也可以这样成双对,绿水和青山总是带着你的笑颜,我骑单车去耕田,我看着你在织布,象这样的生活我爱你,你爱我”。

  胡老师:哎哟,我说闺女,这哪是黄梅呀,这个。

  导演:怎么不能唱啊,你就得这样唱。你要是唱的不好的话,嘿嘿嘿。

  胡老师:就要扣我钱。

  女秘:对啦,“要唱就唱要唱成这样,不论你心事多么愁怅,终究是要按照流行的曲调来唱啊啊啊”。

  胡老师:好,那我试试,嗯,嗯,“树上的鸟儿”。

  导演:错了,找到感觉。

  胡老师:啥感觉?

  导演:这还用我来讲,看好了,“哼哼哈嘿,快使用双节棍。”找到感觉。

  胡老师:“树上的”。

  女秘:哎呀,又错了。

  胡老师:我再试试,“树上”,我又错了,算了,我不干了,你们这不是糟蹋黄梅吗。

  导演:胡老师,你现在不干也得干。

  女秘:告诉你,我们可是签了字据的,不干的话,咱们就上法院。

  胡老师:我说我不签,你偏让我签,我签,我,你你告我去吧你。

  导演:胡老师你果真不干?

  胡老师:你看看我签的啥。

  导演:胡伦?哎哟。

  胡老师:可不就是胡伦吗。

  导演:胡老师,你不能走啊。

  胡老师:嗯哼。

  导演,女秘:嗯哼。

  胡老师:嗨。

  导演,女秘:嗨。

  胡老师:goodbye。

  导演,女秘:唉!

  主席余薇:

  谢谢双方同学精彩的表演,看得出啊!双方同学为了表现自己的立场观点都是颇下了一番苦心的,是做了精心的准备的,很有感染力,那么究竟谁会更胜一筹呢?我们还是接下来往下看,看看他们在经典的自由辩论环节如何发挥?我们首先请出的的是正方同学发言,各队的累计用时是4分钟,由请。

  正方一辩邓怡:请对方辩友给我举出一个例子来证明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传承的过程中保持不变,不融入一点流行。

  反方三辨柳文:对方辩友完全混淆了原汁原味跟原封不动的区别,那么今天对方辩已经把辩题拖还为原封不动。我们说原汁原味是它是保持精神实质无变化,而不是说它一点都不变化。对方辩友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呢?而且我想请教对方辩友您如何解释融入它跟介入流行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正方二辩雄川:对方辩友不要急,我们呆会儿会慢慢地跟您解释,原汁原味是没有一点原汁原叶的。对方辩友举不出例子,我来给您举一个陈美小姐用电子小提琴拉奏出中华传统民乐“茉花”风靡全球,请问这样的融入流行我们是要还是不要呢?

  反方三辨柳文:对方辩友刚才这个例子恰恰说明了融入跟介入利用的区别。陈美她借助电子小提琴这个工具,她拉出了我们的民乐,这能说她是一个融入的过程吗,那么我今天可真有点害怕了,因为我坐车过来的时候有一粒沙子进到了我的眼睛里,对方辩友说这粒沙子融入了你的身体里,那我真是好怕怕哟!

  正方三辩严修远:对方辩友说原汁原味就是要精神实质不变,而方式上就可以融入流行。那么您方是不是在一半论证您方观点,又一半论证我方观点呢?而我们说,我刚才非常感谢对方辩友提到一句诗“路漫漫其求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好是我的名字,可我并不是从繁冗的文言文里找到的,可是蔡之忠先至,用他生动的漫画来告诉我的,请问您这样的形式又要不要呢?

  反方一辩郭润:对方辩友说的好,生动的漫画以及rup等等形式,还有刚刚对方辩友说的种种的引入流行的方式,这不正是我方三辩告诉大家的借助和利用,借助和利用绝不等同于融入,融入是两者的关系完全的发生在一起,其中组成元素的性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对方辩友将今天的辩题改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需要借助流行方式还是需要原封不动,那么我方实在是无话可说了。

  正方二辩雄川:传统文化要传承方式当然要借助流行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嘛!刚才我方三辩帅哥打动不了您,我来给你举个美女的例子,刚才我们也看到了女子十二乐坊在运用流行元素,这让中华民乐风靡全球的同时又赚足了老外的银子,这样融入流行名利兼收的好事我们为什么就不要呢?

  反二辨辩詹慧鹏:感谢对方辩友,对方辩友刚才告诉我们,刚才他们也是在借助流行但是借助毕竟是借助,而不等同于我们今天的融入啊!

  正方一辩邓怡:没有借助我们怎么样知道传统啦!看来对方辩友您无法否认传统文化在形式上必须融入流行。那好,我们就来看看您所说的内容,我们说如果按照您所说的传统文化必须要原汁原味的话,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关唐王好丰满楚王好细腰这种审美观念的转变呢?

  反方三辨柳文:对方辩友完全把融入跟介入利用等同在一起,那么我们说对方二辩刚才小品演得非常好,他借助了一切道具,那为什么不说这些道具融入了他呢?那您为什么不带着那个帽子,挂着那撇胡子来跟我们打自由辩呢?

  正方三辩严修远:对方辩友的意思是说今天除了原汁原味和融入流行之间还有一个第三者,那么今天的辩题是不是应该改成三藏辩论呢?我再想请问对方辩友,正是没有了三从四德,我们的妇女才能可以顶起了半边天,正是没有了国,小小的您方一辩和我方一辩才可以不远千里来上海辩论啊!那按您的意思是不是她就应该乖乖回去相夫教子了呢?

  反方三辨柳文:对方辩友无非是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中,它有糟粕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今天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原汁原味,就是因为不管是精华还是糟粕,我们都应该原汁原味的传承下来,至于怎么发展创新,我们要视其情况而定,就像裹小脚这种三从四德,这种歧视妇女的行为,如果我们不对这种歧视妇女的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的话,那么我们当代对于女权主义的反思会不会那么深刻呢?这更说明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原汁原味啊

  正方二辩雄川:可是什么是糟粕呢?它是不是以流行时代的价值标准来判断的呢?对方辩友今天跟我们说了,价值为何不变?那我想请问您了,孟浩然先生曾经说过,“人是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您今天一棒子把流行全部打死,你要知道今天的流行百年之后,它可能就成了传统的精华。您方如何解释孟浩然同志这句诗词呢?

  反二辨辩詹慧鹏:对方辩友说人是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那么对方辩友依然在跟我们强调,我们的原汁原味和原封不动是同样的意思,那么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了,是不是真的就该将我们今天的辩题目换成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原封不动呢?正方三辩严修远:当然是对方辩友误解了,对方辩友其实在说传统文化变得很多,但是变得过程中,这也不是流行,那也不是流行,那么您方是不是说只有禽流感才是流行的呢?君自安徽来,当知安徽事,我们就来说一说著名的徽帮,徽帮当年进京创造了中国著名的国粹京剧,其内容和形式无不融入流行,请问您又要不要呢?

  反方三辨柳文:对方辩友完全曲解了我们今天辨题的意思,那么说我们今天来打辩论赛,从初赛的四场辩题目不管是挽救网瘾少年,还是中国足球问题,不管是医院的服务,还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都是紧迫的含有现实性的问题,那么我们来考虑一下,今天这个辩题它的意义在哪里?就是因为出题者意识到,当前我们传统文化传承情况遇到了危机,那么我们当代该以一种原汁原味的态度来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应该以融入流行的态度来面对它,而不是去考量过去的几千年中传统文化它一路发展过来,到底是一个融入流行的过程还是原汁原味的过程,这样考量有意义吗?那今天的主办者完全可以去书店买两本书就可以了解了,还要我们双方在这里辩论干什么?我们考虑的都是有现实紧迫性的问题,对方辩友却跟我们谈古论今,思毫不谈现代具有现实紧迫性的问题,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我们当今传统文化传承的好不好?

  正方一辩邓怡:对方辩友我们今天进行的是一场是非辩论问题,您是不是已经承认了需要融入流行呢?而对方辩友刚才所说的精神不变那就是原汁原味。那么好我们来看看,儒家思想它可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那么就请您论证一下,它也是一直保持原汁原味的吗?

  反方三辨柳文:原汁原味跟原封不动的区别在哪里,就好像我们把橙子榨成橙汁,这是不是原汁原味的橙汁,但是对方辩有说这不是原汁原味的橙汁,您应该把那橙子的皮橙子的核全部都留下来,这才叫原汁原味,这是原封不动呀!

  正方二辩雄川:可是对方辩友您方今天论证的是原汁原味啊!要原汁原味当然不能融入流行了,有一点融入流行,当然就在论证我方观点,刚才您方可能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不是很了解,那么我们来告诉对方先行儒学的根在于其人情化的伦理亲情,汉代的儒学的根在于其神学化的天人观念,而宋鼻儒学的根在于其哲理化的理喻之论,如今我们所要宏扬的是它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请问这还是您方所谓的原汁原味呢?

  反方三辨柳文:对方辩友完全回避了我方的问题,我想请问您传统化传承的莱坞好不好?

  正方三辩严修远:传统化传承的不好,正是我们没有融入流行让它与当今世界相契合,对方辩友说了那么多无非是在想说一个内核的问题,可是内核不变就真的是原汁原味吗?我们知道周易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就算是一个真理,也有无限接近的过程。请问这个过程难道能像孙悟空从石缝里一下子给蹦出来吗?

  反方三辨柳文:非常高兴,对方三辩已经承认了传统文化当前传承的不好,为什么传承的不好呢?我们看到是流行文化对他的冲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不应该强调他是原汁原味的传承下来呢?

  正方三辩严修远:对方辩友其实误解了一个意思,当今传承的不好正是因为没有合理的融入流行让他与当今世界相契合,刚才我已经提到,再说了对方辩友说来说去原汁原味,是这也能在变,那也能在变,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变变变?又如何变成出您方的原汁原味呢?

  反方一辩郭润:对方辩友错在两点,首先刚才一辩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事实性辩题,但我们仔细考虑一下,这是一个实然辩题吗?这是一个因然辩题啊!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应该是原汁原味的传承还是融入流行的传承,而不是说现实中的一些事例可以证明我方辨题。对方辩友错在其二的是,刚刚三辩告诉我们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之所以传的不好是由于没有融入流行,可是我们大家雪亮的眼睛都看到了什么样的现实呢?我们的生活中早已被一些西方的文化所充斥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难道这还不说明我们传统文化的缺失的可悲啊!对方辩友如果再不原汁原味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如何能璀璨的发出光辉呢?

  正方一辩邓怡:我算是明白了,对方辩友您说了半天一直在跟我们讨论如何融入流行而没有跟我们讨论要不要融入流行?刚才的例子已经充分说明了,您的原汁原味不仅文化自身无法活而且文明之船也必将搁浅,而我们融入流行却能传统不古,文化明兴,对方辩友您这不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您却闯进来啊!(时间到)

  反二辨辩詹慧鹏:对方辩友一再曲解我方意思,我方是(时间到)

  主席余薇:

  好,时间到!我想现场的观众朋友也是看得非常的过瘾,确实是非常激烈的唇枪舌剑。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激情和智慧的交锋,那么接下来就请听一下评判团的专家们有什么问题要和选手们交流。

  刘明厚:

  请问正方一辩,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不同的文化,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其内涵,这些文化都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我的问题是如果我们在传承的过程中融入流行,是否会使传统文化失去其本来面目和历史意义,请回答。

  正方一辩邓怡:

  谢谢老师,首先我们说我们融入流行一定要用好的形式好的方式去传承这个传统文化,就好像改革开放它是一扇窗户一样,不能因为飞进来几只苍蝇,我们就把这个改革开放的窗户给否认了,而且传统文化它就像一条河流,融入流行就如同是它的活水,当然里面也有一定的污水,但是我们融入流行如果因为这些污水而否认了活水的话,那么有一天河流干枯了,人也散了,船也没有了,民族也会消亡的。谢谢

  刘明厚:

  请问反方一辩。纵观历史,所有的文化都是在对过去的传承中脱胎换骨发展而来的,今天的文化对于明天来说就是传统,请问,如果我们在传承的过程中一味要求原汁原味是否会因此割断文化发展的纽带呢?

  反方一辩郭润:

  感谢老师的提问。首先呢我们说今日的流行可能成为他日的传统,但同样,今天的流行是不是都是对的呢,就好像当是在五四的时候我们提出了打倒孔老二的思想,但是事隔一个世纪之后,我们才认为孔子的儒学思想有很多是可以拿到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等过程中使用的,同时,传统的确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但我们强调的是它传承的过程中只要它的精神实质不发生变化,它就叫做原汁原味的,但。谢谢评委的提问。

  吴刚:

  请问正方二辩,我们都知道女子十二坊红遍大江南北,吸引了大量的年青人,但是女子十二坊传承了哪些传统民乐的样式,她传承的还是那个传统意韵的民乐吗

  正方二辩雄川:

  谢谢老师。我方是这样认为的,就说它至少这个形式,有这样一个形式能够让更多的人去喜欢,去了解,有这个形式让他们知道这个东西之后呢,他会更进一步去了解这个传统文化的实质,这样又有何不好呢?如果说我们连这个形式都没有的话,很可能外国人就不会喜欢中国传统民乐,在日本也不会出现二胡和古筝脱销这种局面了,我们说先让他们知道,然后再去研究,这岂不是更好吗,所以我方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谢谢您!

  吴刚:

  请问反方二辩,牡丹亭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年青人关注了,所以白青永的新版牡丹亭出来后吸引了大量的年青人,我们都知道文化是个代代相传的事业,如果年青人都不关注文化的话,那么文化如何相传,所以,按照你方的观点,我们如果按照原汁原味来出演牡丹亭的话,是不是会使更多年青人去观看牡丹亭,以使它传承下去呢?

  反二辨辩詹慧鹏:

  那我们今天所谓的传承是传承的,传承的原汁原味是指的传承的实质和精神,牡丹亭如果按照青春版这样演绎的话,它就丧失了原来的实质和精神,只是保留了一些简单的曲调,但是我们的演员并没有达到很扎实的功底,所以说,这个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觉得应该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保持它原有的样貌,让我们能够知道和了解坚持认知全面性和系统性,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我们今后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否定。

  贾树枚:

  我请问一下正方三辩,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世代相传,相对稳定,流行文化的特点是发展快,变化多,如果把传统文化融入流行,使传统文化也变化多端,缺乏相对的稳定性,那么还能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吗?

  正方三辩严修远:

  谢谢老师您的问题。其实我方是这样来看这个问题的,传统文化其实是过去流行的一种积淀,正是这样变化不断的流行在一种历史的积淀中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而今天我们所提倡将传统文化融入流行,正是要将其与当今的事业相融合,正是这种变化能够让更多的人去接触,去喜爱它,如果没有这种变化,仍然如对方所说的原汁原味的话,就会丧失一大片传统文化传承的土壤,因此我方认为即便是今天流行是变化的,也正是一种好的方向让传统文化能够更好的传承,让更多的人去接受。谢谢

  贾树枚:

  请问反方三辩,传统文化面对流行文化如果过份强调原汁原味,比如说服饰方面长袍马褂,礼仪方面的叩头作揖,习俗方面的看相算命,建筑方面的大屋顶,文学艺术方面的楚词,唐杂剧,元杂曲,要么被抛弃淘汰,要么会失去生命力和影响力,怎么能够传承呢?

  反方三辨柳文:

  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说过度的传承肯定是不好的,因为任何事情过度了都是不好,我们吃饭运动,过度吃饭过度运动都是不好的,但是不能因为过度不好就推出它本来不好,那么我们说原汁原味的传承呢,我们是说当今这是一个因然的辩题,是在传统文化传承已经遇到危机的情况下,它备受流行文化的冲击,那么我们这个时候应该采取的态度,就是说它需要原汁原味的传承下去,过了一个时代或许传统文化它压倒性的压倒了流行文化,流行文化萎靡不振了,那么我们这个时候或许我们想的是振兴流行的话,我们这个时候可能会提倡融入流行。谢谢

  主席余薇:

  谢谢评委老师的提问,也谢谢同学们的回答,接下来就要进入本场比赛的最后一个环节,总结陈词的环节了,望双方队员好好把握,我们首先请出的是反方三辩发言,您的发言时间是三分钟。有请!

  反方三辨柳文:

  好,首先谢谢主席,大家好!那么首先让我来指出对方辩友今天犯的几个错误,对方辩友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偷换概念。

  首先他们偷换了传承、创新、发展这三个概念,那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跟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是不是一个概念,对方一辩开篇立动就提出说传承就是创新跟发展,这三个概念真的能等同起来吗?那么对方辩友我们今天强调的是传统文化要原汁原味的传承下来,我们才能融入流行的元素进行创新跟发展,对方辩友今天谈的全都是创新跟发展,你把传承放到哪里去了呢?这是不是有点离题之嫌呢。

  第二点,对方辩友把今天一个时然的辩题,把今天一个因然的辩题偷换为一个时然的辩题。我们说这次上海教育电视台网上就评论辩题出得非常好,为什么呢?都是具有现实紧迫性的问题,不管是我们辩护的中国足球的问题,还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这都是具有一个现实紧迫性的问题,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来辩论传统文化呢?是因为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在当今备受流行文化的冲击,那么在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遇到危机的情况下,我们到底应该采取原汁原味的态度来面对它的传承,还是用一种融入流行的态度来面对它的传承。可对方辩友完全抛开了今天辩题的现实紧迫性,跟我们大喊古代文化是怎么一个不断不断融入的过程,这有意义吗?那么上海教育电视台完全可以去书店买几本书回来看看是了,要我们双方在这里辩论有什么意思呢?

  第三点,对方辩友偷换了借助、利用跟融入的区别,他们告诉我们只要有流行元素的加入,就是融入,那我就不明白了,我们知道法兰克福它是德国最大的中转站,那么我从这里要飞到法国,要飞到瑞典,要飞到德国,我们都得在法兰克福转机,那么我在法兰克福下飞机,是不是就代表我的目的地是德国呢,不是,我要去瑞典,我要去法国,那么是不是有这个东西就代表它融入了这个东西呢,这是不是有一些区别呢?接下来我们看到,对方辩友刚才说了,我们要传统文化这个东西,我们要通过流行的方式让它融入流行,融入流行借助运行方式,让他们先知道,然后再去研究。那我们说你这个要有一个度,如果你只是形式上的借助跟利用,不损害传统文化的内核的话,那它是原汁原味的,让大家知道,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如果你影响了它的内核的话,给大家一个弯曲的印象,这是好的吗?那么我们说《戏说乾隆》这个事,这个电视剧好不好呢,它一种戏说的姿态,让大家知道乾隆有下江南的过程,但它弯曲了什么呢,乾隆下江南就是为了泡mm,这是大家对古代历史厚重感的一种弯曲,这是好的吗?这样的传承我们到底要还是不要呢?

  下面我总结我方观点,首先从文化传播的规律来看,只有对传统文化原汁原味的传承才能有所发展和创新,这就在了解某一个人之前我们无法对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做出判断一样,如果不对传统文化进行原汁原味的传承,我们又如何知道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货,哪些该扬,哪些该弃呢。

  所以我们说,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原汁原味,只有原汁原味的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继往开来,走向灿烂辉煌的明天,只有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原汁原味,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如空鹏展翅三万里,扶摇直上九重天。谢谢!

  主席余薇:

   谢谢反方三辩同学,接下来呢请出的是正方三辩同学作总结陈词,您的发言时间也是三分钟,有请!

  正方三辩严修远:

  大家好,其实今天对方辩友一片赤子之心让我真得深为感动,但是对方辩友的论证却让我颇为迷惑,在刚才论辩中我们先请对方辩友证明了要原滋原味是不是就是整个传统文化都一点不变呢?然而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他们从来不否认传承的方式在不断变化。那好,既然对方辩友已经承认传承的方式在不断融入流行,我们就按对方的逻辑,先将方式放在一边不管,我们只来看对方所谓的内容好不好呢,而这一点,内容我们知道,在以前的文化中有三从四德,现在我们没有了,以前文化中没有男女平等,现在我们加进去了,难道这还不能算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融入流行吗?

  而对方辩友这个时间又说了,他说传统化还要一分为二,分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只有精华部分才是传统化,而糟粕部分不属于今天他们讨论的范畴,首先我们姑且不说这些糟粕部分是以我们流行的眼光来加以界定的,我们就又按对方的逻辑将这糟粕掩起来不看,我们只看这部分精华又好不好呢?精华又是不是原汁原味的呢?我们知道儒家思想就谓是精华中的精华吧,还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又如何还能原汁原味呢。既然精华做不到原汁原味,对方辩友又马上抓住了精华中的一点内核,说这点内核不变就是原汁原味。可是,即使这点内核是真理,它也在一步步发现和靠近地过程,又如是原汁原味呢?所以我很迷惑了,今天对方辩友连这一点点内核都抓不住却说原汁原味,却放弃了整个一大块不承认是融入流行,那么对方的原汁原味中是不是也有时融,有时不融,有所融有所不融,这样融来融去,融内容融本质,融精华融内核,又如何融出你们的原汁原味呢?

  其实啊,今天对方辩友所做不到的,正是我方融入流行可以做到的,融入流行,不仅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它“活”得生动,融入流行,还可以让传统文化的传真体现其本身的价值,让它“活”得精彩。回望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正是在与流行的交融中,不断革故鼎新,便由此产生新一轮发展的动力。如此反复,方能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隋唐时代我们吸收了中亚流行的丘兹乐、苏莫遮,才创造了中国歌舞的辉煌;而中国画正是揉入西洋绘画技法之后,才更加神形兼备;五四运动我们高举起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冲破封建陈腐文化的牢笼,我们才得以见到中国黎明的第一缕曙光。王安石曾说“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如今中华传统文化正站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口,我们只有以这种博大的胸怀,积极融入流行,勇于创新,让中华文明去绽放那夺目的光芒吧。谢谢!

  主席余薇:

  谢谢正方三辩同学,虽然大家都意犹味尽,非常不愿意结束这个有意思的话题,但是咱们的比赛还是得决出胜负的,结下来请评委们退场公议,朋友们我们稍后见!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4 20:04:1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名校赛半决赛第一场辩词

半决赛第一场特别嘉宾周汉民精彩点评

在由伟大文明传承的中国,事实的、严肃的考虑我们传统文化如何传承问题意义是十分深远的,今天这一辩题由这两所学校的辩手来思辩来演绎,即是巧合又十分必要。原因十分简单,双方来自中国的两个文化大省,两座历史名城:成都被称之为古蜀之地,古蜀文化的发祥地,这个地方即是中国的伟大诗仙李白杜甫的流域之地,也是开创风气之先的地方,诞生了现代文学的良知和巨辟巴金先生,也诞生了流行文化的形象人物超女冠军李宇春;而安徽在同城派历史定位上很明确的定之为是中国清代古文的正祖,是中国五千五百年文明史以文载到的最后,也是及为重要的篇章,有方包、有吴静之、也有让我们对文化如何原汁原味又推陈出新的胡适先生、陶行知先生。所以我们双方的辩手都应该站在本土的立场上宏扬本土的伟大文化才是,这恰是双方做了一点,还做得不够的地方。

  正反方的立场由一辩提起,二辩展开,并举了一点必要的例子,比如正方举到了内容和形式都有融入流行的现代京剧,谈到了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感到自傲的中国人的名字,黄霑。谈到了08年北京奥运的吉祥物和辉绩,当然稍有遗憾的是没有谈到我们世博会的辉绩。

  至于理辩问题,我说这么两个词汇供参考,一个是理直气和,一个是义正词缓,理直不一定要气壮,义正不一定要词严,理直气和,义正词缓这样的辩论就更俊更留下思考的空间。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所有的评委有一个基本的关点,希望各位走出校园,深入生活,这样好的辩题必须在生活中得到滋养,才会生动和活泼,才会令人思考,留下必要的意义。但是我们这三点评论,都是属于瑕不掩玉,双方今天所提供的文化之旅,精神大餐,让我们得益无穷。

发表于 2013-11-19 12: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好比赛要用到,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19 04:29 , Processed in 0.13964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