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辩论自由人在 2005/9/4 02:13pm 第 1 次编辑]
国际大专辩论会a组半决赛一时间:2005年9月2日 星期五 下午三点 地点:新加坡新传媒演播大厅 正方:国家能源大学(立场:善必有善报) 反方:电子科技大学(立场:善未必有善报) 主席:文蓓 上场选手: 国家能源大学:陈弈卉 龙纹敏 罗丽君 颜江翰 电子科技大学:李婕达 张都 张翼 徐纯 评判团成员:许廷芳 钟志邦 余秋雨 赵令茂等五人 赛况概述: 正方龙纹敏归纳康德、亚里士多德、孔孟的思想,判断善是良好的价值与行为,会带来正面效应。善也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以致不同形式的报曾出不穷,而正方需要论证的则是在这形式多样的报中,必然有一样是善报。同时,必有也不等于全部都是善报。形式多元的善报主要有四种:对个人的回报,给他人的绝报(可能听错字了)、给大众的福报以及先驱留给后人的延报。无论是怎样的善行,其“报”必然包括以上的一种或几种。正方也明确表示善不能消灾,但是善必有善报。 反方张翼举出一个勤工俭学的例子,老板以打工的学生已获得社会经验做回报为理由,拒绝支付打工学生的薪金。外界的回窥包括外来的回报以及主体本身行善的自得,自得不算回报,而回报则必须由其他主体给予。反方也提出前善导致后果才是报,而自得是在前善中的一个环节,所以主要和因有关。而对于辩题这样一个事实判断,未必是一种或然性,也就是不必然,因此反方只要举出善行后没有善报的例子即可得证。张翼以吕伯奢为例,指出宁可我负天下人的的曹操杀其全家是因为对象不同而造成后果不同,而身为惊弓之鸟的曹操,也表明因为时机不当也会造成善亦可无善报;而曹操误解吕家人杀猪的消息,也而且表示了背景的复杂也会扭曲信息。而且,张翼还说宣扬善必有善报的思想可能回导致卑鄙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而高尚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这话怎么听起来这么耳熟?)因此,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我们怎么能一相情愿的希望善必有善报呢? 论证辩驳 正方陈弈卉觉得反方三辩要求物质回报是不满足的表现,而善报不一定是功利报。正面的价值能带来正面的影响,难道只有回报于自我才是善报吗?难道善只能独乐而不能众乐吗?有利于大众的也是福报啊?即使有很多人自身没有的到即刻的回报,他们也被后人所敬仰,这也是善报。而且善恶都是必然存在的,不能是有恶报就能够排除善报,他们没有排他性。而正面的效应在更多的时候能够给下一代带来好处,那是延报。而善人可是不计较个人回报的。 反方李婕达则重申逻辑问题,认为正方着重“有”,却忽略了“必”。而反方要证明的是一个或然判断。台湾有一个学生好心背受伤的同学过马路而因为摔跤致同学死亡,这是一个善没有善报的例子。而追本溯源,报出自佛家的因果报应,由于因缘际会才产生了报。因此自得是因不是果。 盘问 罗丽君vs李婕达 徐纯 正方提出对于一个例子的逻辑那是一定不而不是不一定,而反方则重申己方对于未必的定义,不料正方引入了一个非必的概念(算不算李代桃僵?),反方则指出这没有本质区别。正方则继续询问反方无国界医生是否有时造成善的影响,有时造成恶的影响?以及慈济公德会不是一直给人带来福报吗?可能是由于生活背景的缘故,反方对慈济公德会不是很了解,但是反方指出,那应该是一个和道教有关的社团,而道教认为命运同一,必须有因有缘。正方则提出南丁各尔救人难道有时造成善的影响,有时造成恶的影响吗?反方则反驳道我们看到的是护士未必就是善的,护士的芸芸众生中也有不是白衣天使的。 反方询问对纣王忠心耿耿的比干被挖心,难道得到了善报吗?正方则提出他虽然被挖了心,却留取了丹心照汗青,得到了善报,受到了万世的敬仰。反方接着提出对恶人行善也一定有善报吗?正方指责反方要求的只是功利报,即人性生活报,而不看其他的善报。反方则继续举例,提出名医扁鹊好心为国君治病,却被太医嫉妒而杀害。正方则回答说扁鹊首先留下了万世英明,而且他对医学的善行也给后世医学的发展留下了无穷的延报。反方提出一位父亲好心教孩子游泳却不慎将孩子演死,这里谁得到了善报?正方说那位父亲对孩子的孝心(原话)也得到了别人的承认。 第二轮 正方问为什么我们都记得比干而不记得饼干,记得扁鹊而不记得喜鹊?他们不都得到了善报而万古流芳了吗?反方却指出他们并没有得到善报,善报的主体不是他们,他们也没有感受到。正方则将反方的答案归纳为反方要求的还是能获利的功利报,反方说我们崇拜同情那些人正是因为他们做出了善行却没有得到善报。正方则提出报在他人身上难道不也是一种善报吗?反方则重申关于主体的概念。正方继续归纳被人们所景仰的悲剧英雄,而反方则说诸葛亮“常使英雄泪满襟”,若诸葛亮得到善报了,那英雄哭什么呢?正方便说既然你也承认他是英雄,证明了他已经得到了你的景仰,并提出人难道只要是死了就没有善报吗?善死的人有善报。反方则说对方说有善死那么就有恶死,恶死的人得到了善报吗?那什么又是恩将仇报? 正方列举语言信息传递中的误会以及文化的差异,立即送煤气的先生问气喘病发作的老太太“您断气了吗?”以及帮美国老人提东西却被老人认为是小看他等等。正方觉得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善人。反方继续提出关于华佗的例子,说他为曹操治病却被杀死;正方说华佗得到了后人的人心,曹操的残暴被后人鞭挞,而医学也得到了华佗的延报。反方旁征博引,列举美人鱼和王子的故事,问为什么王子没有报美人鱼的恩?正方则说美人鱼是爱王子的,王子快乐他快乐,即已经得到了善报。反方则提出关于肇事司机逃逸而救人司机被诬赖的事例,而正方则说大家都知道是“诬赖”了,不是说他沉冤昭雪了吗?反方则风趣的提出一个护士叫喝酒的病人小心肝,(小心他的肝),而病人则回应护士“小宝贝”,善报何在?正方回答时时间已到。 自由辩论 正方的逻辑给我的感觉是稍微一点乱,不断质问反方关于必然的逻辑地位如何,而反方则提出未必就是有反例。正方则提出马丁路德金的例子,证明他成功了,为了大众而善有善报;而反方则提出他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多只黑天鹅了,正方怎么还能说“天鹅必是白的呢?”正方举出特丽沙修女的例子,问她希望得到的善报究竟是群体福报还是简单的个人物质回报呢?而反方便举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事例,说对方辩友谈后世,那么陆游的愿望可是根本没有实现,哪来的善报呢?正方说他的爱国情操还是流芳百世了吗?反方询问正方什么是恩将仇报,并且强调善人之所以被我们称为善人,是因为他们不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善报而斤斤计较。正方切换战场,提出助人为快乐之本,行善本身能带来快乐,那就是善报的一种。而反方则指出那么是不是不快乐的就不是行善呢?而且是否得到善报有不可控制的因素。正方则归谬反方,说那按照反方的逻辑,那些都不是善报,那么如果要得到善报是不是就只能像秦始皇一样长生不老?或者去少林寺学金钟罩保平安?正方则继续谈精神上的永垂不朽以及后世的延报,而反方则指出正方谈这些问题必须有两个前提悬设,一是上帝存在,二是灵魂不死,而且精神也不见得能感受的到。正方说反方还是一直狭隘的谈个人汇报问题,反方反驳道尝百草的神龙氏不就被毒死了吗?正方还是遵循他们的逻辑提出他的奉献给中华医学带来了延报。反方则抓住正方宣扬社会价值的问题,提出社会报就等于个人报吗?正方则说对于一个全面的社会,社会报可以等同个人报。反方则机敏的提出那么现实环境是一个不全面的社会,那么不就是善未必有善报吗? 总结陈词 反方总结逻辑,必然是一种对应关系,而未必既是有一个反例就可得证。反方需要证明的是一种或然率,而正方将自得当作善报,而这样的论证方式是将动机等同与效果的论证。善和善报其实就是一种动机和效果,而正方提出的种种后世延报以及流芳百世其实只是偷换了善报的主体,真正的主体并没有得到善报。 正方提出肉体局限、价值不朽的概念,认为正方论证的未必是有些人可以,有些人不行,那不是部分论证正方的观点吗?而且必有不代表必只有,善的形式有很多。而且正方提出的一直是回报,报为什么要受“回”的限制呢?反方是不是回头草辩多了?从价值层面来讲,人有良心和劣根性,如果我们不宣扬善必有善报,那么人就受劣根性的影响而不去行善。 点评 许廷芳律师 以前的辩论是论多辩少,现在的是重辩轻论,增加了很多激烈的交锋,辩手们则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正方归纳了四种善报,能带来正面效应,我们重其一即可。正方也提出助人为快乐之本,因此行善带来善报。这种立论居高临下,像一块大磁铁一般发挥吸引力。反方认为只要一个反例就能推翻正方立场,而且对后世的善果不是自己的善果。反方的攻势凌厉,而且旁征博引。在技巧上,双方势均力敌,不过在盘问和自由辩论环节,双方也都经常腾挪躲闪,有问而不答的现象。比赛的现场雄辩也很令人激赏。正方提万古长青,反方则说主体无感觉;正方说善死,反方则讲那么也有恶死,天灾也有时会发生。大家都沉着冷静,才思敏捷,不过正方要注意避免讥讽的情绪,多一分谦谦君子的态度。反方的知识很广博,反方张都才思敏捷,最有礼貌,也有大将风范。是当场最佳辩手。 比赛结果: 最佳辩手:张都 电子科技大学获胜 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