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两仪在 2005/04/27 02:52pm 第 1 次编辑]
终于找到这贴了,原来是置顶了,呵呵。我们队这次也是损失惨重,最令人难过的就是伤透了心的队员了,但是,我个人还是理解mediacorp的这些改革的。大家先不要拍转,因为我了解mediacorp考量的角度和我们这些辩手不同。 首先,有些背景希望大家了解 1。Mediacorp的电视台近几年来因为竞争亏损严重 2。国辩,对mediacorp而言是一个商业活动 3。本地华社长期不满于政府的双语教学政策,近四届国辩新加坡大学代表队中本地学生寥寥无几的人数往往是他们口诛笔伐的炮弹 4。本地社会对大学生的普遍理解是本科生,本地学生读研的人数很少,在学校活动中担任重要的活跃的骨干们全部是本科生,包括英文辩论也是如此。排除研究生会不会降低比赛水准,在这里是一个几乎没有争议的issue。 5。目前新加坡社会的主体(主流社群)已经完全西化,86年至93年间华语炙手可热的情景已经不再。政府迫切希望年轻一代能多受华语的熏陶。 所以,对新加坡的媒体市场而言,将国辩选手本地化、年轻化是比较自然的事情。虽然在处理方法上显得僵硬霸道,但站在被层层boss压迫的制作人员的角度思考,他们这样做也是保护国辩在新加坡的基础,为了它的长远而打算。 虽然我出道也是受了国辩的感染,但接触国辩越久,越能感受到它并不那么神圣。主办当局要赚钱、大学校方想打广告、想挥斥方遒实现理想的的辩手们就像入棚录《我猜》的演员。这次的痛苦不会是最后一次。直到有一天,国辩比赛本身不再是商品,并且由辩论届内人士来主办的时候,大家郁闷的一切才会消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