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27|回复: 39

[原创]第一场比赛西安交大教练陈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28 13: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lbsale[100]lbsale[watermark]西安交通大学   教练陈辞
辩题:网络疏远人际关系(反方)

一、破题
这个辩题,在过去的大赛中,均为正方获胜,似乎网络拉近人际关系已成天经地义。归结以往反方失败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只讨论网络的交流功能而不讨论网络其他功能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过多讨论对网络的不正当使用;认为疏远必然是一件坏事。
今天,我方希望从人际关系的根本——需求出发,讨论网络各个主要功能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论述疏远是事实,但不一定是坏事,给予这个辩题新的理解。

二、概念
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它产生于人对他人的需求。
网络:电脑互联网。它的主要功能有三个:信息获取、休闲娱乐和交流沟通。这三个功能都对人们相互的需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
人际关系的疏远:人对他人需求的减少或者需求满足度降低。

三、逻辑
大前提:人对他人的需求减少或者需求满足度降低会使人际关系疏远。
小前提:网络的强大功能满足了许多以前由他人满足的需求,人们对网络的需求增多,对他人的需求减少。
结论:人际关系疏远,人网关系拉近。

四、论证
1.网络的便捷性减少了人对他人的依赖和需求。
网络这个工具增强了个人能力,减少了人对他人的依赖,使得人们对人际关系的需求转向对网络的需求,同时减少了人对交流的需求。这种疏远并不是坏事,而可以看作人独立性的增强。
2.网络的休闲娱乐功能取代了部分人对人的人际交流的需求。
   一方面人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占用了部分以往用于交流的时间,另一方面以前很多只有与他人一起才能进行的休闲娱乐项目,现在用网络就可以完成,人也就没有必要寻求与他人的交流,人际关系从必需变成不再必需。
3.网络的交流功能弱化了上网者的相互需求。
   网络的交流是一种不完备的交流方式,遗失了大量传统交往模式中的通过肢体、神情、语调等表达出的情感信息。当人在网络上进行交流的时候,本来就对交流的质量要求比真实世界低,所以它只能做到将人际关系保持在一个较为松散的状态,而不能使人们相互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也就无法拉近人际关系。

五、对方立论预估
1.正方从网络的特点出发,通过网络的特性如不受时间空间约束、迅捷以及低成本等来论述网络增加了人际交流,而人际交流的增加会拉近人际关系。
反驳:网络只会增加网上的交流,但同时减少了网下的交流,对交流总量的影响不一定是增加。人际交流的多少并不能必然推出人际关系的远近,需求和需求的满足才决定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
2.正方从传播学角度出发,论述网络使信息可传播的范围扩大,信息交流的频率增高,得出人际关系拉近的结论。
反驳:与第一点类似,对方实际上还是通过网上人际交流的增多来论证人际关系拉近。忽略了网络其他功能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3.正方从人际关系的障碍出发,列举出若干影响人际关系拉近的因素,逐一证明网络会消除人际沟通的障碍,从而拉近人际关系。
反驳:网络在消除网络上人际沟通障碍的同时,也由于其自身信息传播的遗失性而增加了一些沟通障碍。同时,并不是交流多了就必然拉近人际关系。

六、战术安排
由于我方是反方,具有天然的反驳优势,所以我方拟在陈辞阶段阐述清楚我方立论,在自由辩论阶段主要以反驳对方立论为主,同时进一步强化我方论证。

七、说明
由于我方在辩论过程中会引用一些实证研究的数字结论,故在此特别说明:我方所用全部数字均有权威可靠来源(见附录),所涉及的论文均存有原文复印件,可随时备查。

附录:反方在辩论中用到的部分数据和理论来源:

•人际关系与需求的关系:
来源于:论文《论人际关系的基础》,邓演平、段波著,刊登于《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8卷,第2期,第124-131页。
•中国网民上网目的统计数据:
来源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14次互联网调查报告(2004年6月)。
•中国网民上网的趋势变化:
来源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11、12、13、14次调查报告的对比研究。
•上网占用网络外交流时间的数据:
来源于:1.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研究中心诺曼教授的报告《社交性,人际关系和互联网》,刊登于《美国行为科学家期刊》,第45卷,第3期,第420-435页(2001年11月)。(sociabili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the internet. norman h. nie, stanford university. the american behavioural scientist. vol.45 no.3. nov 2001. p420-435)
2. 台湾南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古文秋的论文《网络使用、人际关系和社交——时间日志研究》,刊登于《网路社会学通讯期刊》第35期(2003年12月)。
•不同网络功能对网络上人际关系和网络外人际关系的影响状况:
来源于:第27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报告论文《网络中的人际关系与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in cyberspace and real life. the 27th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psychology in stockholm, sweden at 28th of july, 2000.)
•网络交流与面对面交流的效率对比:
来源于:论文《网络与面对面交流:不是功能上的替代》,刊登于《交流季刊》第46卷,第250-268页。(internet and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not functional alternatives. lisa m. flaherty, and rebecca b. rubin.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vol.46, no3, 1998 p250-268.)
•其他部分重要参考资料:
论文《论人际关系的疏远性》,刊登于《河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论文《网络传播与现代人际关系研究》,刊登于《宜宾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论文《网路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黄厚铭著。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需要以上论文原文,我方将为您提供。
[/watermark]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8 13: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第一场比赛西安交大教练陈辞

具体自由辩论战场的设计如下:
攻击战场:三个。己方三点立论。
反驳战场:两个。网络使交流总量增多吗?交流增多,人际关系必然拉近吗?
防守战场:一个。网络交流沟通功能对人际关系的正面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8 13: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第一场比赛西安交大教练陈辞

在定下框架之前,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学术文章,上面陈辞中列出的,只是在辩论场上直接用到的,还有很多没有在这里标明出处。
我们希望将这个辩题做的学术化一点,所以每一条理论、每一个数据都是有出处有来源的,所作的参考目录,也按照通用标准做出。所有用到的英文参考文献都做了翻译件。

陈辞比较长,肯定超过了组委会1000字左右的要求,嘿嘿。。
大家慢慢看,多提意见。
谢谢。

发表于 2004-12-28 14: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第一场比赛西安交大教练陈辞

一向支持华语的经济繁荣, 我买。
呵呵
发表于 2004-12-28 14: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第一场比赛西安交大教练陈辞

感謝教練把陳詞發出來。 雖然我可以免費看到, 但我很願意把100金牙齒匯去。

发表于 2004-12-29 10: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第一场比赛西安交大教练陈辞

下面引用由大佛2004/12/29 00:53am 发表的内容:
父子、母子的關係就不能用需求來解釋
回应slot:刚出生的孩子和父母只是血缘关系,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我们的理解应该是人和人之间需求产生的关系。
这是我们的理论。

你們在一辯就是把人際關係定義是“人與人的關係”,這也符合人際關係學裏面的定義。所以,父子母子之間絕對是人際關係。退一步說, 你不承認父子母子的人際關係, 你在解答一下兄弟姐妹和親戚之間是不是人際關係。

发表于 2004-12-29 10: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第一场比赛西安交大教练陈辞

下面引用由Slot2004/12/29 10:06am 发表的内容:
你們在一辯就是把人際關係定義是“人與人的關係”,這也符合人際關係學裏面的定義。所以,父子母子之間絕對是人際關係。退一步說, 你不承認父子母子的人際關係, 你在解答一下兄弟姐妹和親戚之間是不是人際關係。

很好的矛盾律

所以我打反方的話  我一定會承認這是人際關係
免的要多解釋這一層關係的特殊性

发表于 2004-12-29 10: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第一场比赛西安交大教练陈辞

下面引用由thunder4142004/12/29 09:47am 发表的内容:
我们认为有一些人际关系的确无法用需求以蔽之,但是比如父子关系,有谁会因为自己和爸爸的关系不好就说我人际关系不好。所以我们会说,有一些是关系,比如我和xjtu里的20000个同学都有都有同学关系,但是这是不是人际关系呢?当然这也是一点狡辩。
slot大哥一再认为漏洞百出。。。还望一一指正。。。

應該說我們對需求理論在這裡地應用的分歧可能是我們文化背景的分歧。
我非常同意大佛所說的我們在構建框架的時候當然要找對自己有利的理論。
我之所以認爲需求是前提有很大問題, 因爲這是對雙方都成立的理論,關鍵看你怎麽說。正方即使承認這一點對他其實也沒有影響的。正如思淵說的,當兩者都一樣的時候,我們要比較的就是手段的問題了。

发表于 2004-12-30 11: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第一场比赛西安交大教练陈辞

呵呵,其实我当时担心的是正方如果理直气壮的说,因为交流手段的低价高效,需求没有减少反而增多,这样我们就。。。比较难搞了。。。
不过我们还有很多数据作强大的支持,这也是正方很缺乏的。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0 12: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第一场比赛西安交大教练陈辞

从正方的角度来想,很容易得出网络优化交流手段的观点,继而得出在以往的基础上拉近人际关系,但这正是反方向要指出的,网络的功能可不仅仅是优化交流手段,它还优化了很多别的手段,比如工作手段,甚至打击报复手段。不能因为交流和关系看似有直接联系就只谈交流不谈其他的。我们在场上所设想的,就是逼迫正方,不仅谈交流,而且去谈交流以外的影响。因为我们觉得正方不会准备太多交流以外的东西,所以这样的战术会比较有效。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0 12: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第一场比赛西安交大教练陈辞

至于说到学术方面,具体人际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关系学中本来就是存在不同看法的。所以Slot大哥说的肯定有道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说得没道理。就像我前面说过的,我们这场比赛所用到的所有理论和数据都有来源,也就是说都不是我们编造出来的。需求是基础的理论来源于一篇题目叫做《论人际关系的基础》的论文,如果大家想看看的话,我可以把全文贴出来。我们二辩在陈辞中那段一层一层的逻辑推导,就原文照抄这篇论文。
我们确实在准备的过程中,寻找和选取对我们有利的理论和数据,但绝对不会无中生有而胡说八道。在辩论结束后,也不会因为曾用过什么理论或者认为什么理论是正确的,就排斥其他理论。我始终觉得,赛场上排斥的,赛场下就应该了解和吸纳,在场上越排斥的,在场下就越应该了解,因为那是对方最有道理的部分,也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最有可能接近正确答案的出发点。
就好像这一场,我们最排斥的是对方的交流理论,但场外思考,如果说网络由拉近人际关系的一面,那最直接的一定是交流手段优化所带来的。同样,如果说网络的确有疏远人际关系的一面,还是站在交流的角度怎么能看出来呢?要换一种角度,从需求的方面考虑一下吧。为什么有人因为上网而忽视了周围的直接交流?为什么有人只愿意在网上说实话?为什么有孩子为了上网而逃学、偷父母的钱?为什么有人在真实中不远陪伴配偶,却到网上寻找情人?
网络在优化交流手段,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确实有疏远人际关系的一面存在。
发表于 2004-12-30 14: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第一场比赛西安交大教练陈辞

下面引用由Slot2004/12/28 03:38pm 发表的内容:
人際關係的拉近疏遠是通過人際交流產生的, 因此決定人際關係變化的因素是人際交流的整個過程。在人際關係學裏, 影響人際關係的因素很多,反方以需求概括, 不能完全説明,而且功利化了。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正反双方谁都不能也无需一一论述,但是需求是其中一个决定因素,因此,虽然不能完全完整的说明问题,但是可以保证逻辑上的相对严密。功利化没有什么可怕的,即使在场上有人指责反方功利化,也没什么可怕的。谁敢说人际关系中没有功利的东西呢?这个功利的东西是什么?往往就是需求。
发表于 2004-12-30 14: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第一场比赛西安交大教练陈辞

下面引用由gadflyliu2004/12/28 05:32pm 发表的内容:
你说功利化就功利化了么?
第一我不用去说服你,我就请问在座的各位
我们为什么要有朋友?
是不是因为我们有情感的需求?
...

大家对“功利”二字好像有点谈虎色变哦。功利怎么了?它本身就是个中性词,有什么不好吗?我记得曾经辩过一场,“交友是否该有功利心”,反方就挺好辩的嘛!
发表于 2004-12-30 15: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第一场比赛西安交大教练陈辞

下面引用由bbfish2004/12/29 09:35am 发表的内容:
我認為  即使是親情  也是需求的一種
人和人的關係有很多種
有的建築在興趣  有的建築在愛情有的建築在親情
而在彼此互動度的高低  就是需求度的大小了
...

斗胆的说一句,我认为任何的人际关系都可以用需求来解释,包括父母与子女
父母有延续自己生命的需求,有建立完整家庭结构的需求,有承担社会延续发展的需求
这才有了父子母子关系
这样说,应该不牵强吧
需求的多少就会决定关系的远近
如果有的关系是可有可无的,那么说明这种关系基础的需求,其实也是可有可无的。
一个素不相知的校友,其实谈不上什么确定的人际关系,也谈不上什么确定的需求。
发表于 2004-12-30 15: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第一场比赛西安交大教练陈辞

下面引用由Slot2004/12/29 10:00am 发表的内容:
是的,需求理論的確把正方打了個措手不及。
但是由需求得出的關係並不是必然的:誠如一辯裏面因爲有傾訴的需求, 我們有朋友關係;因爲有愛與被愛的需求,我們有了戀人關係。
如果在這裡需求理論是可以成立的話 ...

您提及了一个我们在讨论需求理论时,残留的最后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主观的对你的需求增多,是不是就能客观的拉近了你我的人际关系呢?
如果对需求理论不加说明的话,这里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漏洞。
我尝试着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需求增多,关系拉近,这一点反方不需要论证。因为反方需要解决的是疏远的问题
第二,我认为这里的需求也不是主观随意产生的需求,应当是一种有客观理性的需求,就好比说,我们不会对萍水相逢的人产生希望其为自己两肋插刀的需求吧。
需求的满足程度也会影响需求的多少。就好比说,大佛请我吃一次烤肉,然后我就有可能,以后一想吃烤肉就将这种需求投射到大佛身上,这是拉近。但是如果我和大佛吃烤肉,他连续十几次都要我埋单,总是不满足我被请客的需求,那我慢慢的就会将这种需求转移到其他人身上,我跟大佛,就疏远了。
呵呵呵呵,说着说着,好想吃烤肉啊!
发表于 2004-12-30 17: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第一场比赛西安交大教练陈辞

下面引用由Slot2004/12/29 10:00am 发表的内容:
如果在這裡需求理論是可以成立的話, 那麽, 是有需求才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我的理論水平一般,就擧個例子説明,你今天喜歡吃糖,大佛給你了,你們的關係就拉近了;明天你想再吃糖,大佛只能給你蘋果,那麽,你們的關係也許會拉近,也許會疏遠;後天你又想吃糖,大佛沒有糖給你,也沒有其他的替代品,那麽你們的關係就肯定會疏遠。

大叫三声,逻辑逻辑逻辑!
西安交大只要说,没有这样的需求就没有好的人际关系
依然是这样的例子,如果你根本不需要苹果
但是大佛只有苹果,请注意是只有
你跟他的人际关系怎么可能好?

西安交大不用论证有需求一定会拉进人际关系
只要论证没有需求或者需求减少会疏远人际关系
酱紫

发表于 2005-1-3 11: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第一场比赛西安交大教练陈辞

樓上的是可以把所有的都包到需求裏面,但需求和人際關係的關係還有很多需要論證的。

我認爲我們的分歧在於:你們比較的是需求與網絡的功能的比較;而我認爲兩者並無需要比較。

发表于 2005-1-8 16: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第一场比赛西安交大教练陈辞

2个例子给点分析:
如果你某天要吃苹果,大佛有苹果,你联系不到他你怎么办?
那么大佛有苹果,他联系到你了,是不是你们的关系就拉进了呢?
而接着你不要吃苹果了,你和大佛的关系就疏远了?
不能这样说吧。
发表于 2005-1-8 16: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第一场比赛西安交大教练陈辞

而且,就单一需求的增多和减少分析整体情况又不太合理了。
按照gay的逻辑,今天我用苹果和大佛拉进了人际关系。
明天我不要苹果了,我要糖了,我找你要,那么我和你的关系近了,和大佛的关系远了(按照你的逻辑说的)那么我和他人的人际关系(整体的)是近了还是远了?
发表于 2005-1-8 16: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第一场比赛西安交大教练陈辞

需求的多少理论明显是无法说清楚的。因为你不能说我今天有这个需求明天有那个需求。因为大多数的需求是持续存在的,只是很多时候得不到满足而已。
就拿gay和我上次讲到的一个例子来说吧。他提出不如说某人要买期货,这个期货只有上海卖,他想了解行情所以在上海交了朋友(有点势利),那么有网络了,他的这个需求就不需要了。
两方面的分析:1。如果抛弃势利的朋友因素。光谈信息源的问题,买卖还是由人来进行的,你通过网络交易的或者获得信息的对象依然是人,是不是说不是人了,这个人际关系就不存在了?人际关系学上把工作关系和社会关系也定义进去的。
2。假设有个人喜欢期货,但是很穷,来来回回上海不方便,也没有上海的朋友,现在有网络了,可以交易期货了,还加入了期货的bbs系统,是不是和其他交易期货的人的关系就拉近了呢?
这个本身不光光是有没有需求的问题,还有需求的可满足程度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19 13:24 , Processed in 0.08149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