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sale[100]lbsale[watermark]西安交通大学 教练陈辞 辩题:网络疏远人际关系(反方)一、破题 这个辩题,在过去的大赛中,均为正方获胜,似乎网络拉近人际关系已成天经地义。归结以往反方失败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只讨论网络的交流功能而不讨论网络其他功能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过多讨论对网络的不正当使用;认为疏远必然是一件坏事。 今天,我方希望从人际关系的根本——需求出发,讨论网络各个主要功能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论述疏远是事实,但不一定是坏事,给予这个辩题新的理解。 二、概念 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它产生于人对他人的需求。 网络:电脑互联网。它的主要功能有三个:信息获取、休闲娱乐和交流沟通。这三个功能都对人们相互的需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 人际关系的疏远:人对他人需求的减少或者需求满足度降低。 三、逻辑 大前提:人对他人的需求减少或者需求满足度降低会使人际关系疏远。 小前提:网络的强大功能满足了许多以前由他人满足的需求,人们对网络的需求增多,对他人的需求减少。 结论:人际关系疏远,人网关系拉近。 四、论证 1.网络的便捷性减少了人对他人的依赖和需求。 网络这个工具增强了个人能力,减少了人对他人的依赖,使得人们对人际关系的需求转向对网络的需求,同时减少了人对交流的需求。这种疏远并不是坏事,而可以看作人独立性的增强。 2.网络的休闲娱乐功能取代了部分人对人的人际交流的需求。 一方面人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占用了部分以往用于交流的时间,另一方面以前很多只有与他人一起才能进行的休闲娱乐项目,现在用网络就可以完成,人也就没有必要寻求与他人的交流,人际关系从必需变成不再必需。 3.网络的交流功能弱化了上网者的相互需求。 网络的交流是一种不完备的交流方式,遗失了大量传统交往模式中的通过肢体、神情、语调等表达出的情感信息。当人在网络上进行交流的时候,本来就对交流的质量要求比真实世界低,所以它只能做到将人际关系保持在一个较为松散的状态,而不能使人们相互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也就无法拉近人际关系。 五、对方立论预估 1.正方从网络的特点出发,通过网络的特性如不受时间空间约束、迅捷以及低成本等来论述网络增加了人际交流,而人际交流的增加会拉近人际关系。 反驳:网络只会增加网上的交流,但同时减少了网下的交流,对交流总量的影响不一定是增加。人际交流的多少并不能必然推出人际关系的远近,需求和需求的满足才决定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 2.正方从传播学角度出发,论述网络使信息可传播的范围扩大,信息交流的频率增高,得出人际关系拉近的结论。 反驳:与第一点类似,对方实际上还是通过网上人际交流的增多来论证人际关系拉近。忽略了网络其他功能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3.正方从人际关系的障碍出发,列举出若干影响人际关系拉近的因素,逐一证明网络会消除人际沟通的障碍,从而拉近人际关系。 反驳:网络在消除网络上人际沟通障碍的同时,也由于其自身信息传播的遗失性而增加了一些沟通障碍。同时,并不是交流多了就必然拉近人际关系。 六、战术安排 由于我方是反方,具有天然的反驳优势,所以我方拟在陈辞阶段阐述清楚我方立论,在自由辩论阶段主要以反驳对方立论为主,同时进一步强化我方论证。 七、说明 由于我方在辩论过程中会引用一些实证研究的数字结论,故在此特别说明:我方所用全部数字均有权威可靠来源(见附录),所涉及的论文均存有原文复印件,可随时备查。 附录:反方在辩论中用到的部分数据和理论来源: •人际关系与需求的关系: 来源于:论文《论人际关系的基础》,邓演平、段波著,刊登于《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8卷,第2期,第124-131页。 •中国网民上网目的统计数据: 来源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14次互联网调查报告(2004年6月)。 •中国网民上网的趋势变化: 来源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11、12、13、14次调查报告的对比研究。 •上网占用网络外交流时间的数据: 来源于:1.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研究中心诺曼教授的报告《社交性,人际关系和互联网》,刊登于《美国行为科学家期刊》,第45卷,第3期,第420-435页(2001年11月)。(sociabili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the internet. norman h. nie, stanford university. the american behavioural scientist. vol.45 no.3. nov 2001. p420-435) 2. 台湾南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古文秋的论文《网络使用、人际关系和社交——时间日志研究》,刊登于《网路社会学通讯期刊》第35期(2003年12月)。 •不同网络功能对网络上人际关系和网络外人际关系的影响状况: 来源于:第27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报告论文《网络中的人际关系与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in cyberspace and real life. the 27th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psychology in stockholm, sweden at 28th of july, 2000.) •网络交流与面对面交流的效率对比: 来源于:论文《网络与面对面交流:不是功能上的替代》,刊登于《交流季刊》第46卷,第250-268页。(internet and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not functional alternatives. lisa m. flaherty, and rebecca b. rubin.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vol.46, no3, 1998 p250-268.) •其他部分重要参考资料: 论文《论人际关系的疏远性》,刊登于《河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论文《网络传播与现代人际关系研究》,刊登于《宜宾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论文《网路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黄厚铭著。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需要以上论文原文,我方将为您提供。 [/waterma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