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可随时主导比赛的节奏和选手的表现... 这样对主持人的要求远远高于辨手 他不仅能随时抓住双方正在说什么 而且照我的想法 作为一档节目 还不能硬切 不能镇压 要引导 对听力和表达的要求...而且 主持人对辩论应当如此精通 他对于题目该讨论什么不该讨论什么难免有自己的观点 所以主持人既然有了调节比赛的权力 他自身的责任是非常大的 而且我很好奇具体如何操作 难道是主持人觉得正方有个问题没说清就打断问一下 如果正方没能说清楚呢 追问? 算谁的时间? 如果由于主持人水准太高以至于某方被问倒了怎么办 就算只是打开了缺口 甚至提了个思路 都有可能为另一方提供强大的武器 而在这样的场合里面做到公平很难很难 这样的话 在裁判胜负的过程中又加入了更多场外因素 客观上对于取得公平是不利的 每队选手有两次针对主持人的抗议权 什么时候可以抗议? 抗议了之后的效果规则里面也没说 是主持人白问? 无视他的打断? 那他下一个回合再问怎么办? 答辩嘉宾挑选的原则是:知名度、有吸引力的表达方式 目的在于 加入答辩环节,可以从根本上避免以前的“假打”,使辩论更加具有真实性,并提高了辩论的水准。与名人之间的辩论对抗,更加符合观众的收视心态。 难道以前都是假的... 这个话太假了... 个人认为 这样的挑选原则未必能达到他的目的 与名人的对抗未必见得更有意义和真实性 而且照这个挑选标准 难道吴宗宪是最合适的人选? 而且正反双方接受答辩 又加入了更多的场外因素 而且可以感觉到 这次赛制的设计人不很喜欢陈词和小结 偏好自由辩论较多 可是陈词和小结却是表现一场比赛条例和逻辑的重要环节 把这些舍掉 可能主办方更看重的是表演或者说效果或者说语言方面的成分 尤其是观众投票... 总之我个人认为这个赛制是一种把比赛做得更有意义的尝试 虽然不排除功利地考虑收视率把辩论做得更像表演甚至脱口秀的因素 但是这个尝试仍然是有不少亮点的 我的看法是这个牺牲了一部分比赛公平来让比赛以二个方面为主 一是表演和效果 二是交流和更深入的讨论 不失为一个尝试的方法 只是觉得这个赛制之前似乎没有在哪个学校尝试打过 直接拿来大赛 有点奇怪 已经快天亮了... 顺便再说一些 现在大家对大陆辩论复兴的事业探讨了不少 个人认为 除了对赛制评委辩手等方面外 还需要我们从倡导身边同学对于日常事务的思考 让更多的人能认识到思想与思考的价值开始 近十几年来的中国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压力 对身边事物进行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已经渐渐离去 不管我们对于辩论的理解有如何的千差万别 思考和思想始终是我们辩论的最重要的基石 而提倡大家运用自己的理智 本来就是辩论这项活动的意义重大之处 也是我们从愚昧到开化 野蛮到文明 一直进行的过程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 虽然辩论活动的开展的确取决于社会环境 但我们确实是可以想办法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不仅仅是辩论本身) 为中国的人的发展做一些事情 同时也将辩论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