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charles在 2007/08/24 09:46pm 第 1 次编辑]
我们决赛打得不好,这是事实。说不好都是自夸了,是很不好。最近看到很多帖在讨论这个比赛,虽然角度不同,但分析的还是很到位的。有些问题我也想补充两句。如果说的不合理,望恕在下浅薄。如果有可读之处,权作大家参考。只是,无论如何不要再起骂战,那样对大家都不好。比赛过后我们需要解释与反思,不再需要对抗。1、关于准备时间。正如岚星说的,每个队都不可能把前面的时间用来准备决赛,决赛对我们来说只有两天准备时间。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准备的东西并不少,深的浅的我们都想到了,只是在场上没有打出来。没打出来的原因后面再说。 2、为什么准备的东西没法打。要把一个问题谈深,首先双方必须在表象层面能有基本一致。就好比我们要分析当前高校存在问题的原因。就必须双方都承认高校有问题存在。如果一方说高校师生比例很好,资源很丰富,根本没问题!那么就不会有后面的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如果一个学校说美国的情况比中国还糟糕,我们就没法谈西方经验对中国的影响。所以,要把问题打深,需要双方都有基本的对事实的肯定。但事实是怎样的,没有对题目进行过研究的人是不清楚的。如果你指着一只鹿,对一个没见过鹿和马的人说这是马,他就会相信。如果你气势很足的说这绝对是一只马,他会深信不疑。但是,如果我们这样去分析问题,对社会有什么意义?上次就因为我们上下半场我们对变脸的定位不一样,就被岚星骂了好几天,因为说两证和一比两个证更好就被指责理解偏。现在的情况说明什么?真想说我们心还不够黑,手还不够辣。(呵呵开玩笑啦)。于是想起了一段往事,在06年厦门四校赛上,当时我们讨论要不要炸毁南京长江大桥(当时这个题目出现的意义是长江大桥过矮阻碍了航运)有个辩手就一本正经的告诉观众:其实长江水深只有6米,根本开不了大船!于是场上辩手就开始争执水到底多深,比赛也自然无趣。但是,如果不争,也许观众真以为长江水就6米,而坚持应该炸桥的一方所准备的一切都成了无稽之谈。那场比赛后,郭宇宽也说,辩论场上的东西一晃就过去了,真有问题下来也不会有人跟你较真,但这能不能叫充分利用规则?一直觉得,这样下去,即使比赛再精彩,培养出来的也只是戈培尔,不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3、关于政策性辩论。政策性辩论的前途必须是言论自由。如果言论都有掣肘,政策也只能成了口号。比如,在决赛中,我们说对方师生比1比16,对方说是1比10, 后来又说“我们学校被教育部评为a所以肯定不超过1比15”我们应该用学校自己公布的数据来说明问题还是用教育部的测评结果来说话?那个测评重庆大学也搞过,很多大学也都搞过,究竟可靠程度如何,我想大家心里都有数。可是当场我是没法质疑那个“测评结果”的。所以,在现在的语境下谈政策辩论为时尚早。这个观点在澳门大学那个论坛上也说过。 4、关于重庆大学辩论队。重庆大学辩论队说实在的,根本没有固定风格。如果看我们比赛多的就会发现,每场比赛都会有所不同。几年来我们都在困惑,到底是走哪条路。海派还是陆派?很多时候,在打非功利比赛的时候,我们尽量靠海,在功利比赛的时候,我们就会有点靠陆。没办法。所以,当岚星在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很难过的。如果换作岚星打那场决赛,情况又会如何? 作为一个辩手,作为一支队伍,都有难念的经。我们理解输给我们的浙大与交通,也理解战胜我们的中南。大家都不容易。就不要相互拍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