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97|回复: 25

[转帖]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3 23: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吴理在 2004/07/03 11:58pm 第 2 次编辑]

文章转自联合早报网http://www.zaobao.com/yl/yl503_010704.html

● 邱大星

  首届亚太大专华语辩论赛开始了!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这意味着我们新加坡要在国际舞台上一展身手了。这是检验本地“讲华语运动”和华语教学的一个大好机会。

  然而,细看报道,却令人大失所望,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5个辩论员都是留新中国学生,代表南大的是4名中国学生和1名马来西亚学生。

  如果是澳洲队排出这样的阵容,倒也无可厚非。因为华语毕竟不是他们的母语,李代桃僵,未尝不可。但占新加坡人口绝大多数的华人,竟然要借助外人之口,这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在他国参赛选手眼中,未必会认为这样的一支队伍是“环球化”的成果。得出的结论恐怕会有两个:一、你们新加坡“怕输”;二、你们新加坡没华语人才,而要借助“枪手”来夺锦标。任何比赛,我们都应该本着奥运精神--重在参与,但我们新加坡的精神似乎是“重在名次”。

  在比赛中,心理因素是很重要的。而本地选手参赛时,许多人失利的因素之一就是心理压力太大。由于过于追求名利,“成者王侯,败者贼”的观念在人们的脑里根深蒂固。这也是造成本地孩子胆小、畏缩、缺乏创新、探索精神的重要原因。我们并非没有出色的华语人才,而是“怕输”的心理不敢给他们机会。

  只有靠外国学生才能夺得华语比赛的桂冠,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迷信”。说得严重一点,是压制本地华语人才的一种行为。每每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我们会以新加坡学生获得一面又一面的金牌而欢欣鼓舞,认为我国学生的数学水平是远远高于许多欧美国家。殊不知,指导思想不同,所带来的结果也完全不同。对于西方的学生来说,他们以兴趣为出发点,重在参与,所以奥数大赛对他们来说,胜固欣然败亦喜。虽然没有获得名次,但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我们呢?

  以夺标为出发点,重在名次,胜则沾沾自喜,败则愧见父老。在金牌的背后,又有多少的厌学者在哭天抢地。本地的华语教学究竟是否成功,我觉得大专华语辩论赛是一块试金石。这并非是说,夺冠就是成功,夺不到就是失败。

  而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有信心和勇气,派出清一色的本地学生去参赛,即使铩羽而归,也是虽败犹荣。至少我们可以吸取经验,找到不足之处。反之,如果我们只靠外来人才夺冠,即使捧杯,也是胜之不武。我们靠外来人才已经夺得不少金牌,但我们的国人并未感到多少荣耀,相反的,笔者听到的多是民众感到本地人才的凋零,而发出的一声声叹息。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正视失败和不足,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真正地依靠自己力量去打天下?我们不拒绝外援,但不能依赖外援。

发表于 2004-7-4 00: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了吗?

而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有信心和勇气,派出清一色的本地学生去参赛,即使铩羽而归,也是虽败犹荣。至少我们可以吸取经验,找到不足之处。反之,如果我们只靠外来人才夺冠,即使捧杯,也是胜之不武。我们靠外来人才已经夺得不少金牌,但我们的国人并未感到多少荣耀,相反的,笔者听到的多是民众感到本地人才的凋零,而发出的一声声叹息。


不知道2005国际大专会是怎样一种情景?

其实各国参赛队如果大都是中国留学生的话,确实有违初衷。

发表于 2004-7-4 01: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了吗?

假如记者了解到,主办当局50-60人当中,几乎全是马来西亚人,那他应该会写到更感慨.
发表于 2004-7-4 09: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了吗?

对笔者自说自话,片面的言论,我忍不住要讲几句话。

国大、南大不派本地学生上阵真的是因为‘重在名次’吗?

其一,如果记者深一层的去了解,会发现每年去参与辩论队面试的本地生其实寥寥无几。在本地生都对华语辩论提不起兴趣的时候,你要派本地人也无从派起呀!

其二,华语掌握能力。这点就不多提了。我也看过本地人对华语掌握得很棒很棒的,但实在是凤毛麟角。

其三,这是大专校际辩论。注重的是各大专学府辩论人才的交流。跟你新加坡人怕不怕输,会不会赢是两码事。基本上本地人不关心,就可以很根本的把你们的顾虑通通排除在我们派谁上场的决定上了。


如果我们能够有信心和勇气,派出清一色的本地学生去参赛,即使铩羽而归,也是虽败犹荣。

这句最无谓。

其实,本地学生也不完全是对华文活动冷感吧。据我所看到的,在华语戏剧,华语歌谣词曲创作积极参与的本地生其实不少。相信这是因为他们在中学及初级学院的华语活动都主要局限在这两方面。而辩论,在本地的中学,初院其实基本上都是不得其门而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如何训练本地辩论人才,如何激发本地学上对辩论的兴趣?这才是没有本地人上阵的最根本原因啊!!

提到筹委会几乎都是马来西亚人, 我只能说这是我们在异地仍保有对华文活动的一种热诚。我敢说,如果南大中文学会没有马来西亚人,所谓的新马赛、亚太赛根本办不成。对学弟妹们的表现,我深深赞许。遗憾我不能再年轻一些,不然就能够和你们并肩作战了。

注:我是南大中会,老老老会员。。。

发表于 2004-7-4 11:4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了吗?

难道华语真的就不能让海外华人再度提起兴趣吗?

如果这种状况再不改观,以后的辩论赛基本上也没必要举行了。

发表于 2004-7-4 17: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了吗?

至少在马来西亚不会有这种担忧。主要问题在于政府的态度吧。。。
发表于 2004-7-5 09: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了吗?

我想大家都很清楚。。
辩论队是代表学校出赛。。不是代表国家。。
学生是哪个国籍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们有学籍,并受到学校支持。。
发表于 2004-7-5 10: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了吗?

我觉得,辩论不需要华语特别好的(“讲华语运动”的人不要砸我)。事实上,新国大中文系的高材生,很多去参加“汉语桥”比赛,这才是华语人才去的地方。

辩论,语言造诣只是一方面,逻辑思维能力,常识与文化底蕴,反应速度与经验累积,都很重要吧! 所以一个队,有一个像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就足够了,不然大家多闷啊!

关于没有本地人参加我们辩论队,哎。。。好无奈啊。。。。。。 随着国大限制马来西亚独中生报考,连大马的学生也很难找到了。。。。。。 不过我们队不会成为中国队的,嗬嗬,即使全是中国人,说话也会有新马特色啦。。。。。。 :)

发表于 2004-7-5 11: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了吗?

无奈

发表于 2004-7-5 11: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了吗?

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经讲过新加坡社会是用英语来联系各个民族的,而不是华语。他强调华族学生应该首先掌握英语,然后如果有能力的话能掌握华语更好。这就很清楚地表明了华语在新加坡社会中起的是辅助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新加坡学生只能讲华语,而不能阅读和写作。新加坡的华族学生学起话语来就像我们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一样。家里人都说英语,没有使用话语的环境。所以期望新加坡本地学生象大陆学生一样用华语来辩论的人,先想一想你们(包括各位辩手在内)有谁能用和华语一样熟练的程度使用英语辩论呢?
发表于 2004-7-5 11: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了吗?

这是引用的内容:
新加坡结合李光耀“以孔孟之道治理新加坡”的治国思想,新加坡广播局从1968年起创办了华语电视辩论节目,以宣扬孔孟思想,弘扬中华文化,推广华语运动。李光耀本身祖籍福建,这一作法也可以理解。

各国有各国的情形,象马来西亚籍华人把自己和马来区分的很严谨。新加坡的情形是这样的,可以理解。可是不知道是不是我记错了:新加坡官方语言是华语和英语两种吧?而且新加坡首先做起了“亚洲大专华语辩论赛”,“国际大专辩论赛”,旨在什么呢?就象上面我引用的内容:弘扬中华文化。没记错的话,亚洲大专赛是1986年做起来的。到现在差不多将近20年了。国辩则是93年做起来的,11年了。这十多年过去了,在政府的强烈希望下,新加坡现在处于这个尴尬的境地,的确有值得别人指责、质问的地方。我们没有要求自己象用华语一样流利的用英语辩论,说起来,原因只有一个:它不是我们官方语言。而在华语推广越来越广的这个时代,也有很多人自己连华语都掌握不好,也是被人诟病的。现在我们就不要求自己非用英语流利的辩论了先,先搞好华语的辩论不迟。

发表于 2004-7-5 12: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了吗?

正是因为英语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所以不必强求新加坡人用华语流利的辩论。所以很多人期盼南洋大学能够复名(更重要的是全部用华语授课),是一厢情愿的梦想。
发表于 2004-7-5 12: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了吗?

南大复名或许可以,用华语上课好像就很难了。不过我听说得好象只是名字改回南洋大学,没有说要华语上课。

梦想归梦想,还是要追求的:)

发表于 2004-7-5 13: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了吗?

辯論活動的緣起,從一開始就與語文無關,許多人誤以為只要是「說話」類的活動就是推廣「語文」,這是誤解了「語文推廣」與「溝通能力」兩者之間的差別,所以我並不認為可以因為華語辯論比賽表現結果不佳或由外地留學人才組隊,就說當地沒有「華語」人才或不重視「華語」,真正應該關心的是,「辯論」有受到重視嗎?
 
以台灣為例,這麼多隊伍出國比賽,輔仁大學還打進冠亞軍,台灣媒體隻字未提,就算台灣兩千三百萬人都講華語,跟新加坡或馬來西亞比起來,誰比較重視辯論應該可想而知吧。
发表于 2004-7-5 13: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了吗?

我打赌陈晓欢可以用英文辩论,只要他了解那个题目!

一句话,不完全和语言有关啦。。。。。。 嗬嗬,新国大的英文辩论队,是印度人的天下。 我的同事就是英文辩论队的印度美眉,两个人经常聊天的,据我看来,除了赛制不同,用什么语言的辩论赛考得都一样。

发表于 2004-7-5 17: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了吗?

办新马赛和亚太赛的原意是要提高本地的辩论及华语水平,结果参赛的全是中国,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华人,本地人没有半个,是不是有点讽刺呢?

其实要提高华语及华文水平,与其办辩论赛,倒不如加强基础华文教育更有效。那才是治标又治本的方法啊!

发表于 2004-7-5 20: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了吗?

媒体要么很热 要么很冷   这样对华语的推广是不利的
发表于 2004-7-5 22: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了吗?

联合早报的另两篇文章.看来亚太赛还是稍微引起了关注的.

本地没有华语人才?

杨松坚:从小培养本地华语辩论人才

  历届国际大专华语辩论赛中鲜有本地大学生代表参赛,首届亚太大专华语辩论赛中,国大和南大竟然也没派出我国自己培养的华文精英大学生代表。这个问题确实值得人们正视。

  辩论比赛通过唇枪舌剑的口头辩论,要求辩论员有口才、急智和辩论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具备丰富多彩的言词、深厚的社会和史地哲人文知识的底蕴,还有团队配合精神,以及临阵的比赛战斗策略等。

  我们的学生不乏能言善辩的华语人才,但是华文教学多以应付考试为主,学生的人文知识匮乏,造成学生不善表达,也不愿积极发表意见和辩论。这也形成了人们普遍不善发言、参与辩论的社会风气。

  有个中国朋友说,本地学校不太重视学生口语的培育,而太注重模式化的口试。他说在中国一些学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会鼓励学生多发言,还让他们自行选择题材和有趣的文章,通过讲故事、朗诵和戏剧对白等,训练学生的口才。学校每年还举办年级、校际的辩论比赛。他们通过课堂基础的口才训练,以及广泛的群众性多层次的辩论比赛,优秀的辩论人才自然大量涌现。

  本地有举办“全国小学生华语辩论比赛”,但中学、初院和大专院校似乎就极少举行这类比赛。校园内的辩论空气不浓厚,也没有多少机会让年轻人多发挥口才、积极发表见解,自然难以发掘优秀的大学辩论员。

  培养大专辩论员必须从基础抓起,从小学和中学做起。希望华文教师通过创意和多样化教学,积极引导课外阅读的兴趣,给予学生口才训练。也希望华社和学校多举办中小学和大专华语辩论比赛,培养并发掘优秀的华语辩论人才。

  我们热切期盼在不久的国际辩论赛上,欣赏到我们本土培养的学生滔滔不绝地大发伟论和雄辩的风采。

林君丽:“华文精英”有待培养

  得知代表本地大学参加首届亚太大专华语辩论赛的,全是在本地留学的外国学生,感触良多。

  岛国学府华文水平普遍低落,是不争的事实。华语表达能力不仅远不如中港台,也较邻国马来西亚逊色。20年多来,双语政策出现严重“重英轻华”的偏差,在现阶段,想在大专学府找个本土学生充当华语辩论员,的确是件难事。由外国华文专才代表为校争光,也理所当然,无可厚非。

  最近,李资政表明今后我国每年要栽培一两百个学贯中西的“华文精英”。根据语言专家建议,学习语文,尤其是表意文字如汉语,必须从小开始学起。因此,即使这计划马上落实,大学里真正的“本土华文精英”恐怕要等上好几年才会出现。

  拜赐国家领袖的高瞻远瞩,为中国的崛起对我国教育制度作出适当的调整,正筹划真正“双语并重”的教育方针。今后,学校将更重视华文和中华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使我们的华文程度有望提高。

  我们的下一代子孙就不至于沦为:只说英语、不讲华语,身为华人却对本身文化传统一窍不通的“奇特族群”。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何教育制度的改革,必须经过一代人的时光历程,才能产生效果。华语既是华族的母语,相信有了健全的语言学习环境。假以时日,本土莘莘学子必将掌握好华文,让华语的表达能力更上一层楼,足以在辩论会上与同族的“对方同学”争锋,一较高低。

发表于 2004-7-6 01: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了吗?

每一年国辩都会有这种文章的出现的.但情况改善了吗?
发表于 2004-7-6 09:3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了吗?

嘻嘻,我们前任队长豪哥的大作,他读给我们听的时候我们都频频点头。。。。。。
豪哥很牛的,居然还用马来文辩论过。。。。。。

http://zaobao.com/yl/yl506_060704.html


不是没有华语人才

--------------------------------------------------------------------------------

● 郑子豪

  看了邱大星君在7月1日《早报·交流》版发表的《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了吗?》后,发出了会心一笑。类似的讨论或感慨,几乎在每一次的本地大型辩论赛前后都会出现。

  平心而论,这些赛会的确都没有原籍新加坡的辩手代表出赛,但是,站在代表学校的立场,这并不是一种“怕输”的表现。首先,很多人都会陷入一种认知误区,觉得上述的比赛是一种“代表国家”的赛会。而事实上,不论是新马、亚太或是国辩,都是属于校际的比赛。辩论员代表的,是就读的学校,不是国家;正如大衣外套上缝的,是校徽,不是国徽。如是而言,邱君所希望的“新加坡要在国际舞台上一展身手了”,在赛场上,总是让人一次次的期待,然后一次次感慨。没有谁对谁错,只是出发点有所偏误罢了。

  承接上述而言,让我们来看看所谓“比赛”与“锦标”的意义。邱君文中提到的“重在参与”,其实应该是“体育精神”的诠释,而不是“奥运精神”。真正的奥运精神是“更好、更快、更强”,也就是不断去突破人类体能的极限。而金牌,就是给这些创造者最大的鼓舞。

  同样的,辩论赛也是一种比赛,一种竞技:智慧、口才与反应的竞技。参赛的队伍,如果不是派出实力最强的组合,才是有违所谓的奥运精神。邱君认为在“虽败犹荣”之余,可以“吸取经验”,但是以相同的道理体现在体育界,有哪一些参加欧锦赛、世界杯、奥运会的教练会说:“没什么,我的这些代表只是来拿拿经验而已”?

  走笔至此,相信有很多人认为笔者言下之意,的确是同意了新加坡没有华语人才,非得靠外援上场了。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例,文学院中文系的本科优异生不乏原籍本地的学生,华语人才其实也不少。然而,辩论本身是一种课余的活动,学生有权利选择喜欢或不喜欢、适合或不适合自己。新加坡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风气。

  国际大专辩论会,发源地是新加坡。但是几十年下来,辩论这种语言活动,在本地的学生群中还是乏人问津,不受青睐。反观一衣带水之隔的马来西亚,华裔学生必须通晓三语(刚好比我们多了一个马来语),但还是凭着热情与努力,捧走了第三与第五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桂冠。如果大家有机会到马来西亚的校园走走,的确会感到汗颜。他们对辩论活动的热爱与激情,不是我们这里可以相比的。

  再把视线拉回本地,看看参赛的辩论队伍。一支辩论队伍,并不是只有站在场上侃侃而谈的那四五个人。一支辩论队伍,其实还有教练,还有退役的师兄师姐,还有一大班默默耕耘、付出与努力的队员。新加坡国大几名传承的指导老师都是新加坡人,退役的前辈和现役的队员也有新加坡人。他们对队伍的努力,外人看不到,却体现在每一名代表上场的辩论员身上。这群人,其实是值得尊重与感激的。

  无论如何,笔者还是希望,通过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锲而不舍的为辩论活动努力,这一次的亚太大专辩论公开赛能够点燃一些苗头,烧起本地对学习华语、接触辩论的热情。真的很期待接下来能够看见新加坡学生在辩坛上崭露头角,毕竟,来自不同社会与文化背景的智慧,将会让辩论赛更加百花齐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19 09:53 , Processed in 0.0578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