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的另两篇文章.看来亚太赛还是稍微引起了关注的. 本地没有华语人才? 杨松坚:从小培养本地华语辩论人才 历届国际大专华语辩论赛中鲜有本地大学生代表参赛,首届亚太大专华语辩论赛中,国大和南大竟然也没派出我国自己培养的华文精英大学生代表。这个问题确实值得人们正视。 辩论比赛通过唇枪舌剑的口头辩论,要求辩论员有口才、急智和辩论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具备丰富多彩的言词、深厚的社会和史地哲人文知识的底蕴,还有团队配合精神,以及临阵的比赛战斗策略等。 我们的学生不乏能言善辩的华语人才,但是华文教学多以应付考试为主,学生的人文知识匮乏,造成学生不善表达,也不愿积极发表意见和辩论。这也形成了人们普遍不善发言、参与辩论的社会风气。 有个中国朋友说,本地学校不太重视学生口语的培育,而太注重模式化的口试。他说在中国一些学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会鼓励学生多发言,还让他们自行选择题材和有趣的文章,通过讲故事、朗诵和戏剧对白等,训练学生的口才。学校每年还举办年级、校际的辩论比赛。他们通过课堂基础的口才训练,以及广泛的群众性多层次的辩论比赛,优秀的辩论人才自然大量涌现。 本地有举办“全国小学生华语辩论比赛”,但中学、初院和大专院校似乎就极少举行这类比赛。校园内的辩论空气不浓厚,也没有多少机会让年轻人多发挥口才、积极发表见解,自然难以发掘优秀的大学辩论员。 培养大专辩论员必须从基础抓起,从小学和中学做起。希望华文教师通过创意和多样化教学,积极引导课外阅读的兴趣,给予学生口才训练。也希望华社和学校多举办中小学和大专华语辩论比赛,培养并发掘优秀的华语辩论人才。 我们热切期盼在不久的国际辩论赛上,欣赏到我们本土培养的学生滔滔不绝地大发伟论和雄辩的风采。 林君丽:“华文精英”有待培养 得知代表本地大学参加首届亚太大专华语辩论赛的,全是在本地留学的外国学生,感触良多。 岛国学府华文水平普遍低落,是不争的事实。华语表达能力不仅远不如中港台,也较邻国马来西亚逊色。20年多来,双语政策出现严重“重英轻华”的偏差,在现阶段,想在大专学府找个本土学生充当华语辩论员,的确是件难事。由外国华文专才代表为校争光,也理所当然,无可厚非。 最近,李资政表明今后我国每年要栽培一两百个学贯中西的“华文精英”。根据语言专家建议,学习语文,尤其是表意文字如汉语,必须从小开始学起。因此,即使这计划马上落实,大学里真正的“本土华文精英”恐怕要等上好几年才会出现。 拜赐国家领袖的高瞻远瞩,为中国的崛起对我国教育制度作出适当的调整,正筹划真正“双语并重”的教育方针。今后,学校将更重视华文和中华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使我们的华文程度有望提高。 我们的下一代子孙就不至于沦为:只说英语、不讲华语,身为华人却对本身文化传统一窍不通的“奇特族群”。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何教育制度的改革,必须经过一代人的时光历程,才能产生效果。华语既是华族的母语,相信有了健全的语言学习环境。假以时日,本土莘莘学子必将掌握好华文,让华语的表达能力更上一层楼,足以在辩论会上与同族的“对方同学”争锋,一较高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