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杯四分之一决赛 AB组 辩题:【应不应该用折抵学分的方式来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 正方:【A4药太贵大礼包战队】 上场队员:一辩:余千千,二辩:谢诗季,三辩:霍酉剑 反方:【B4 可辩资本队】 上场队员:一辩:陶麒西,二辩:王昊卿,三辩:周景宇 评委:何若灵,吴尧,娄树茂,耿方至,蒋晓帆
正方【药太贵大礼包战队】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用折抵学分的方式来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那么这种鼓励方式到底应不应该呢?我方认为应该,核心在于志愿者服务不仅是现代大学生应当履行的义务,而且立足于整个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中,参与志愿者服务计入学分的方式在教育改革中阻力更小、可行性更高、更适用于教育改革的目的,以下有两方面论述: 首先,从参与志愿者活动来说。志愿者服务即不求回报地付出,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健刚表示:如今,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能否体现出对所有生命个体的关怀和爱护,成为衡量其是否具有现代性特征、能否获得其他文明国家、民族认可的重要因素。所以,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志愿者服务的建设和倡导,对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都有重大的意义。在他看来,志愿者服务已经逐渐变为现代人的人性需求。那么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来说,提倡志愿服务是满足其需求性的。 其次,从教育改革来说。凤凰网报道指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精髓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阶段提倡综合素质发展、提倡减负,所以我们本着这些原则将志愿者服务放在大学生的选修课中,在学生选课时可以选择参与志愿者服务获取学分,比如说在这门选修课中每学期做满30小时的活动,得到占总学分2%的学分,同时也可以选修其他的课程获取学分,通过一种引导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开始做,通过选修这门课程去了解,慢慢的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这个活动之中,推行顺畅并且达到改革的目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中教育改革内容中指出要使学生从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时间去探究思考、加强锻炼、了解社会、参与实践,但是我们总体的学分对于学生毕业后的需求还是很大的,那么将志愿者服务加于选修课中,就可以使教育改革的阻力更小、可行性更高、效果简单有效,何乐而不为呢? 归根到底,用折抵学分的方式来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就是通过这种模式实现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和教育改革的同步进行,从而满足教育改革面向现代化的需要、满足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需要,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应该用折抵学分的方式来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谢谢!
反方【可辩资本队】立论: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折抵意为折合、抵算,相应地,折抵学分的方式是指将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的时间或次数按照一定比例折合成学分,计入学校所要求必修的社会实践板块中,作为大学生获取学分的一种选择。而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鼓励大学生更多、更积极地参与志愿者服务,下面我方将从这一举措的现实效果着眼,论述我方观点。 首先,折抵学分的方式不能对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的状况作出客观评价。一方面,这样的方式无法反映出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的态度和质量。不论参加服务是否只是为了获得学分,不论在整个过程中付出了多少努力,也不论在服务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大学生们都会获得一样的学分、一样的评价,而没有区分。另一方面,这一方式容易导致虚假上报的情况。据某高校青协前会长的现身说法,虽然青协将所有志愿者服务的情况记录留底,但学院每次折抵时都是以学生自身上报内容为依据,不经过青协审查也无人查底,蒙混过关大有人在。 其次,这样的评价方式会对志愿者服务造成负面影响。没有区分的评价,会一定程度上打击认真投入的大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助长在学分激励下加入、原本就不愿参加志愿者服务的这部分大学生的消极态度。进而,在表面上虽然有更多的大学生参加了志愿者服务,但是实质上由于缺乏积极性和责任心,导致服务的质量下降。例如,在青协组织的探望敬老院活动中,老人给某位志愿者讲述自己的故事,但在下一次活动中,该同学因修满学分而退出,老人想要继续交流却找不到人,难道要老人在每次活动中都给不同的人讲同样的话,却无法满足他想找到一个关心自己、能与自己用心沟通的人吗?由此观之,折抵学分的方式虽增加了数量却无法保证志愿者服务的质量。 最后,以学分鼓励大学生是与志愿者服务的本质相违背的。志愿者服务本就是自愿参加、不计任何回报的。学校采用折抵学分的方式相当于将学分作为一种报酬给予参加服务的大学生,这与直接雇佣大学生完成相同的工作内容在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应该源于其提高自身能力和服务他人、回报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愿望,而非为了获取学分之类相应的回报。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折抵学分作为一种既不能达到原定目标,同时又会造成负面影响的方式是不应该被采用的。
雏鹰杯四分之一决赛 CD组 辩题:【应不应该用折抵学分的方式来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 正方:【C4 Adobe战队 】 上场队员:一辩:李洁妍,二辩:杨璐璐,三辩:杨逸鹤 反方:【D4 尼玛这么早爬起来没还没报上名就没天理了啊队】 上场队员:一辩:舒帆,二辩:李国伟,三辩:高罗丹 评委:何若灵,吴尧,娄树茂,耿方至,蒋晓帆
正方【Adobe战队】立论:
谢谢主席。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已经发展了20多年。近些年,有部分高校通过折抵学分的方式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关于这一举措是否合理在部分社会群体中引发了热议。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应该用折抵学分的方式来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对此,我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论证。 第一,用学分的方式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有其迫切的社会需求性。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滞后。目前的大学志愿活动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经费和社会保障,组织散乱,质量较差。经调查,100人当中仅有60人具志愿服务经历,多是跟随学院组织或社团组织,能动性、组织性较差。这样残破的志愿服务体制迫使我们尽快的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来弥补漏洞。 第二,通过折抵学分的方式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对于完善志愿服务体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给大家解释一下我们的学分制度,我们这里提倡的折抵学分的方式是指折抵行为学分,具有可选择性。与专业学分并没有冲突。折抵学分就相当于加了一层教务安排,它作为一种规定的有配套措施的制度,它具有组织性和系统性,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可以引入资金,进行统一的管理,将零散的志愿者集结起来。由教务组织对学生志愿时间的认定予以量化和考核,完善评估监督机制,也能够端正学生对于志愿服务懒散的态度,确保学生志愿服务不流于形式。从操作层面上来看,用这样一种合理化组织化的形式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能够推动志愿者这个更大群体的发展,从而逐步将大学生志愿活动纳入正轨。而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一种方式带来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和规范的教育培训体制,个人得到的帮助和指导更多,志愿服务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第三,折抵学分的一种方式具有它的长远性优势。当我们的眼光变得更开阔,当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个同学的个人行为,而是整个志愿服务体系的变化,这种体系变化带来的,将是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对于整个志愿服务体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对于学校在志愿服务的开展方面来说,在质上变得更好了,这样才能让志愿服务的精神落到实处。也为志愿服务成为学校基本考核的一环埋下伏笔。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应该用折抵学分的方式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
【Adobe战队】结辩: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 【其实今天对方的逻辑很简单,他们认为志愿服务这样一件事情本就是高尚的,不应该与任何奖励制度扯上关系。或者说他们认为人们就应该是无私奉献,不是为了任何目的就能够去参与志愿服务。这一点当然也是我方想要看到的,但是不得不说对方辩友你们的这一切都太过理想化了,你们仅仅看到了一个乌托邦而忽略了现实的现状。美国给予大学生一个有金钱回报的志愿服务政策,做满一年的志愿者将获得9000多的美金回报,当然仅限于用作学费。韩国更是将志愿者服务算进高考,占了8%的高考分。如果按照对方的逻辑,这些都是违背了志愿服务。】 【其实今天对方给了我们一个很矛盾的说法,他们认为志愿服务不应该用折抵学分这样一种方式去牵引,为什么?因为功利。然后对方又说可以用其他方式去替代,然后又扯到精神层面上的奖励。好那么举一个例子,我扶老人过马路会换来一句谢谢,不物质吧?那么按照对方的逻辑是不是我就是为了这一句谢谢才去做的呢?今天对方辩友你父母起早贪黑给你做饭养育你,期望你能够好好学习,你能说你母亲是功利的吗?对方辩友你今天会不会太过极端了呢。】 好,也就是说今天无论你是精神上的鼓励还是物质上的鼓励都无法逃脱功利二字。那么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再去看今天为什么我方认为折抵学分的政策是可行的。也恳请对方辩友能够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不要被功利二字一叶障目了。 折抵学分这样一个制度看起来很奇怪,看起来也很功利。但是往深一层去想,他能够带来什么改变什么。我们的大学之中不缺志愿服务者,但是志愿服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却一直很低,如果以学分这样的制度去计算,也就是工作成果将通过教务系统的审核,评定继而给予折抵。不可否认,志愿服务一旦与学分挂钩,志愿服务将会变得规范化,系统化,也更利于系统性管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学分不是你说加就加的,更不会像以前一样随随便便某个志愿者协会拉出去做2个小时,不论质量回来就能够有奖励。纳入学分制,意味着能够完善之前不足的志愿服务体制,能够有培训,有指导,在工作前有面试审核,在服务中有监督,服务后有评定。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分制的实施能够整合以前零散的志愿者,将他们集结起来,并且提供了一个更完善的系统和更公平公正的平台,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 对于个人来说,今天志愿服务系统完善了,志愿者能够得到培训和指导,在正确的引导下去工作,也更有助于他们体会到义工服务的精神。就好比雷锋精神在课本上能够学到,但是如果有人带着你去做,指导你去帮助他人,这样你会体会到更多。 我们今天讨论折抵学分这个制度合不合理,眼光不应该仅仅放置于换学分这一个行为,而是去思考学分制度他本身合不合理。在我方一辨稿已经告诉过各位今天大学的志愿服务不缺人手,但是状况混乱,效率低,质量低,没有一个好的系统性的管理。我明白,站在对方的眼光去看,即站在一个志愿者的角度去看,这个制度好像是功利的。
但是,如果我们能再往上一个层面,看到的便是制度的完善。这样的制度,能够让志愿服务纳入考核体制,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志愿服务。让志愿服务的精神真正落实到每一处。合理化系统化的管理让志愿服务这一工作能够走的更远!
反方【尼玛这么早爬起来没还没报上名就没天理了啊队】立论:
感谢主席,评委,对方辩友,,我方对这样一种荒唐的以学分抵扣志愿者活动的制度存在众多怀疑,接下来我来发表一下我方观点。 其一,需求性并不在, 以最新的统计数据来看,当今中国3392万志愿者,并且还在不断增加,我想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我们有什么理由再去鼓励这样一种行为呢?我们需要去鼓励大家吃饭吗?我认为没必要吧,大家都会做的事情何必要多此一举呢。即使如果现在的志愿者群体存在有种种的不足,我们应该通过更好的筛选机制选出我们适合的人,而不是让更多的人来当志愿者。 2从志愿者的角度出发,”志愿者是“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而现在的却变成了大学生获得学分的手段,我想知道,这样的所谓志愿是我们需要鼓励的吗?志愿者的高尚体现之处便是体现在此,而将志愿活动与学分挂购,不是显得太过于急功近利了吗、这样一种的功利主义不是我们所应该鼓励,一切可以量化的衡量标准会让太多无私的奉献沾染上太多的世俗气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是不好的导向。 最后再从这样一种形式的实施来说,(1).这样一种制度是走形式,更是以一种被服务而非服务的形式,我们看过许多令人发笑的例子,重阳节成了爷爷奶奶的洗脚洗澡节,而节目过后敬老院照样是空空荡荡,所谓的让老人感受温暖我们不知道从何谈起,走形式的一项政策即使初衷再多么冠冕堂皇呢?其效果也是让人怀疑的 (2)再者.当今中国的考核制度并不完善,制度本身想要把服务量化成具体的指标,而现实中又存在许多问题,难以有一个很好的量化标准,谁能告诉我你如何判断我的服务是全心全意还是三心二意,你如何判断每个人贡献的大小,如果不存在一个好的量化指标,难到好活累活都是一样的学分吗?这显然不合理,以上的问题我想对方辩友还望给出一个合理的措施来保障,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