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主席,我方认为,大学与社会之间应当设有围墙。
围墙本意是指空间隔断结构,用来围合、分割或保护某一区域。围墙代表的不是绝对的闭塞,而是一种有意识的隔离和保护。就像所有的围墙都有门和窗一样,设立了围墙,依然可以和社会与必要的联系和沟通。任何一个大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大学这个特定的时期与环境里设立围墙来保护大学生,保护大学精神。
首先,从大学生个人心智的发展来看,设立围墙更有助于他们坚持梦想,认清自己的道路。如今很多大学校园里,各类商业比赛的宣传单随处可见,500强企业的宣讲会座无虚席,而学术讲座的上座率却不容乐观。通宵已经成为大学生活圆满的标志,喝酒成为大学生必备技能。探究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发现,大学作为学生时代与工作时期的过渡,很多学生从紧张的以学习为重心的生活中进入到多元化的大学时期,对即将到来的社会角色充满好奇与憧憬。因此也可能会处在即将进入社会的焦虑之中,迫不及待想把自己打造成社会人、职业人。在缺乏社会经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面前,将社会毫无顾忌的展露在前,可能会让他们随波逐流,在社会诸多诱惑之下无法认清自己真正想要的理想。大学作为基础教育与进入社会的衔接,更重要的是要帮学生开拓视野,完善人格。因此大学需要围墙的保护。
其次,从大学精神来看,设立围墙符合大学本身的存在意义。朱熹解释大学时,说它“教人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我们拿出这么多政府拨款与公共资金,为的不是设立一个职业人的加工厂,大学存在的意义,用悉尼大学校长的话来说,便是“学到最为核心的思考技能”。大学生在这里思考学业,思考未来发展的道路,思考人生意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高等教育的接受者将来会成为社会各界的人才,他们的思想,甚至直接塑造了中国的未来。而在现在学术造假事件频出,学术独立性受到挑战,社会浮躁风气不断诱惑大学生的现状下,我们更需要思考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设立围墙,便是在功名利禄之外,保护这一份独立的大学精神,让学生在这里学到的,不是怎样变成一个职业人社会人,而是怎样成为一个会独立思考批判思考的人。
综上所述,从大学生个人发展与对大学精神的保护两方面来看,我方认为大学与社会之间设立围墙,才能全大学之意,育社会之才。
基础概念:
蓝色字体的是我理解的一些攻防,你们可以参考一下= = 主要就是看看问题,万一被问到了呢……但都是在我自己的论下的问题和回答= =
围墙的含义:
1、有形围墙。可以理解为无形围墙的有形象征,大学独立于浮躁名利的标志。当然也可理解为简单的围墙= = 谁家房子没有墙……
2、无形围墙。具体来说便是用于维护学术独立性与保护大学精神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政府政策,学校措施等。
为什么无形的规章制度等等也算围墙
围墙不仅是砖石瓦砾的有形之物,一个人封闭内心不愿和人交谈我们说他内心有一堵围墙隔绝与他人的交流。一个国家设立了贸易保护条令我们说它立了一堵围墙不利于自由贸易的发展。因此无形的保护也是围墙的一种表现形式,大学需要围墙来保护它的独立精神。
既然规章制度也算围墙,那有啥是不需要围墙的,你方是不是天然成立
今天我们说的是大学与社会的围墙。一个大学可以天然有校规校训,奖惩机制,但这些并不是为了与社会区分开,因此不属于今天所讨论的围墙范围。在这些基础的校规之上,我方认为应该设立隔绝社会浮躁风气的围墙以保护大学精神,才能培养出真正会思考的未来栋梁。后者才是今天我们双方的分歧所在,也是今天讨论的意义。
判断一所学校是否有围墙,或围墙是否稳固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维护大学精神,维护大学的独立性,让学生在社会干扰浮躁诱惑之外锻炼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考能力。
大学的意义:
悉尼大学校长Michael Spence:“大学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凭什么拿这么多政府的钱和公共的资金?不管一个人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但最为重要的是他要学会思考。现代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应只以信息为基础,因为今天所学到的任何信息都会很快过时。大学必须成为这样的一个圣地,不仅在这里可以获得信息,同时你也可以在这里学到最为核心的思考技能。非常重要的是,大家从年轻时就开始重新批判性地思考大学应该是什么。你们的思想将会直接塑造未来的教育,并且直接塑造中国的未来。”
[2011年10月19日在北京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演讲
Michael Spence认为大学发展的四个关键基石:1、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训。2、允许自由问询。3、充分开展跨学科合作。4、国际交流。
[2011年10月19日在北京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演讲
南宋,朱熹《大学章句集注》:“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现代化大学的发展方向是自由与交流,为什么你们反而号召封闭,不符合大学的发展趋势
1、大学需要自由,需要交流,这体现在第一,我们应当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想法,用Spence校长的话说,便是“希望学生能问刁钻的问题,鼓励学生去平衡、考虑各种证据和论据,来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论点”。第二,大学应当加强国际交流与跨学科的合作。但这两方面都是大学内部的自由与交流。
2、我们今天也不是号召封闭,认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便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古时城墙也有城门可以出入,现代围墙也有门窗可以开闭。大学不需要孤芳自赏,但绝对需要自我独立。
什么叫思考技能,大学生人才的培养目标:
“我们所需要的是有不同技能和思考能力的,能清晰进行思考的,能提出比较刁钻问题的,能有效表达自己想法的公民。因此,在大学里,我们非常希望学生能问刁钻的问题,我们鼓励学生进一步地去平衡、去考虑各种各样他们所拿到的证据和论据,来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论点。”
[悉尼大学校长Michael Spence2011年10月19日在北京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演讲
谢谢主席,问候场各位:
今天我们讨论的围墙是一堵无形的围墙,是指现行的管理模式。当下,中国的缺少的是一种开放,融合的姿态,我们总是被传统的观念,被世俗化的利益所束缚,缺少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的改革来突破这堵无形的屏障。而认为:大学与社会之间不应该有围墙。理由有2:
1、无形的围墙的存在带来了中国教育体制的行政化。中国所有正规大学都被整合在一个官僚层级的体系之中,从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到大学基本教学单位。几乎所有的大学校长,书记都是由教育部委派,而非教授民选。南科大的教授治校可以说是迈出了中国教育的重要一步,但之后的路仍然举步维艰。教育部这一国家行政机关依然控制大学教育,中国大学仍然缺乏真正的自治。教师学术权利的平等,强大的教授组织,严格的学术和道德标准和荣誉,强大的筹款能力和社会化的从而多元的经费来源,这些大学正常发展的源泉正是由于现在的教育体制而枯竭的。
2、无形的围墙束缚住了人心,限制了知识的交流和传播。大学本应该是个包容万千,网罗众家的咨询交流中心。而围墙的建立,却无形的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不自觉的屏蔽了大众的参与,剥夺了学者的争鸣,失去了大学的自由开放的本来意义。当年蔡元培把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青年扶上北大讲台,讲授印度哲学,使得这个青年后来一心向学,最终成为了东方的文化大师,这个人就是梁漱溟。他虽无学历,却最终通过潜心研究而提出了《乡村建设理论》。学者个人的光环并不应影响对其学术成果评价,而看职称决定论文是否发表的遴选模式恰恰与求真背道而驰。
今日的大学,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大学的开放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而围墙只会阻止大学兼容并包,异化学者的求真精神,将学术束之高阁。大学的开放与融合是大学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天我们主张的拆除围墙,是突破实体和虚拟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的海纳百川。
正赛复赛D组
辩题:【大学与社会之间应不应该有“围墙” 】
正方:【D3 我们一直18岁 】 上场队员:一辩:何建涛,二辩:康彦喆,三辩:魏锦荣
反方:【D1 袁野万岁队】 上场队员:一辩:兰篇,二辩:闵青,三辩:谭兆业
评委:迟浩原,李挺,王雨羚
正方【我们一直18岁】立论:
谢谢主席,各位听众在家晚上好。今天啊,我们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大学与社会间应不应该有“围墙”。对此,我方的观点为大学与社会间应该有“围墙”。我们这里的“围墙”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它可以指在任何领域内对大学生的引导或保护措施,如校规,政策等,而不是让大学与社会隔绝。我们认为大学与社会间应该有围墙,但强调一下,我方并不反对大学与社会间有门或窗,也就是指在部分领域内让大学生与社会接触,如假期的社会实践,社团社会活动等,以让大学生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但在总体上来说,大学与社会间还是应该有围墙。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大学生这个人群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当一天大学生就应该认真学习一天。在大学,学习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意志和人格。因为在大学的学习是走向社会的基础,所以大学生认真学习是为了将来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而大学与社会间的这堵“围墙”正是让大学生认真学习的保障,现在在社会上有很多诱惑,而大学生又是在相对单纯相对冲动的年龄,而这堵墙可以大幅度减少社会上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则可以认真学习知识,塑造个人意志和完善人格精神。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应该以保护大学生,教育大学生为主要任务。对方辩友可能会说大学与社会间的这堵“围墙”让大学生不能很好的了解社会以至于毕业后不适应社会,造成许多麻烦。但这些社会规则,社会礼仪等并不一定要通过自身实践才能获得,通过大学老师们的教育也是可以获得的,就如同知识不仅可以从实践获得也可以从书本上获得一样。大学老师也如过滤器一般,让大学生与外交流,这样学生可以学习社会中的精华明辨社会中的是非。这样不仅可以快速学习社会经验而且可以让学生出去后少走许多弯路。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拥有相应知识的专业人才和雄心壮志的年轻人,大学与社会间的这堵“围墙”不仅可以减少社会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也可以减缓社会对年轻人心灵的腐蚀,保持大学生应有的锐气。通过年轻的大学生的力量来改善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的认为大学与社会间应该有“围墙”
反方【袁野万岁队】立论:
谢谢主席。
辩题用了比喻的修辞,辩论如只停留于比喻,以“围墙亦可有门,无墙亦可有警察管理”而辩论,那么双方追求的仅是口舌之争。大学社会之间围墙的讨论,要放之具体语境与学者所论,一是钱伟长先生所提“拆墙”理论,即大学与企业等社会部门合作的问题,包括科研,学生培养方式与企业合作等,二则是媒体所报道,在线公开课冲击原有大学准入门槛问题。此两类尝试,即是拆除大学与社会之墙的具体实践。而今天的辩题就是探讨此两类尝试对大学育人、科研、服务社会三职能的影响如何,若有正效果,则不应该有“围墙”,基于此,我方认为,大学与社会之间不应有“围墙”:
第一、从大学与企业等社会部门合作的问题来看,名校与名企协同科研,双方科研技术互补,既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使得大学的经费得到补充,也使得企业创收,提高产能,正是合则两利的局面;企业为学校设立奖学金与捐款等行为,亦是双赢。学校选送学生,进入企业等社会部门实习实践,一方面为企业预选、输送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特别是许多本身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例如医学、法律等,更是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果。
第二、从大学在学生培养方式上与社会结合的问题上来看,当今中国大学教学以专业性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性知识,专业更常常与职业不对口,而管理等实践能力也需得到培养。再者,大学生就业率低的现状,也要求大学针对社会需求,培养学生与社会接触的能力,当然,大学仍是学术研究的殿堂,培养方式与社会结合,不意味着对纯学术问题的忽略,哈工大分立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工程技术研究院,前者重视基础研究,后者重视技术研究,便是对此问题的重视。
第三、从大学开展推广免费在线公开课的问题上来看,原本存在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难以满足莘莘学子的需求,而现在的在线公开课正解决了这一难关,通过网络等技术手段极大的促进了高校教学能力与扩大教学范围,更丰富了教学形式,任何人均可以获得大学教育,提升自己。这也消弭了原本的入学围墙,克服了时空的局限,使得大学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传播知识,共享知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