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32|回复: 0

【辩词】大学与社会之间应不应该有“围墙” 第四届雏鹰杯复赛CD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7 00: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a_campanella 于 2014-2-10 01:09 编辑

雏鹰杯复赛C组
辩题:【大学与社会之间应不应该有“围墙”
正方:【C2 浮生六记战队】   上场队员:一辩:孙思琪,二辩:卫琳聪,三辩:庞越
反方:【C4 Adobe战队】   上场队员:一辩:张伊,二辩:李洁妍,三辩:杨璐璐
评委:王盛,杨涵楸,杨璇

正方【浮生六记战队】立论: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大学与社会之间应该有“围墙”。首先,大学虽然包含于社会但有其特殊职能,需要以“墙”为界,为大学提供一片清静之地。“围墙”一方面可以指砖瓦筑就的有形的墙,另一方面,可以指大学应该具有其独立精神,独立不等于孤立,它是大学中的人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精神指导。我们判断是否应该修筑“围墙”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实现大学教育科研、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职能。
    第一,实现大学教育科研的职能需要“围墙”,一方面,有形的围墙是区别学校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确保师生有相对安全的环境和宁静的治学天地;另一方面,大学的独立精神有利于正学风,重学气,如果没有这堵“围墙”,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过于强调大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忽视了大学超越性的一面,学生读书求学似乎仅仅是为了谋求一个条件好、待遇高、收入高的职位,教师则往往忙于跑课题、抓项目、拿经费。校园不再宁静,而是陷入于喧嚣和浮躁。又如何实现大学对“科学与真理”“人类命运”等问题的思考?
    第二,实现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需要“围墙”,对于社会经历几乎为0的大学新生,直接让他们无限制的接触社会,接触那些他们无法理解的现象,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和过大心理压力。大学的独立精神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正确认识社会现象,而非一味的效仿社会。除此之外,“教不严,师之过”,1912年,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制定《大学令》,确定了大学教授高深学术的宗旨,批判老师仅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培养出一批只为迎合社会,如承担政府所急需工作的毕业生,并不能完成真正的人才的培养。
    第三,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需要“围墙”,新时代的大学应当遵循自己的发展规律,追求真理,做社会和时代的先锋。针对清华大学“真维斯楼”事件发起的网络投票,占大多数的58%网友不赞成在校园里冠名:反对冠名,还校园一片清静天地。哈佛大学也表示哈佛绝不跟着社会需求的指挥棒转,因为哈佛坚信:“社会变化得越快,大学这块变化相对少,思想观念相对独立的领地就越有价值。”
     独立的大学精神是一种保障,是一种坚守,更是一道“防火墙”。我们需要独立的大学精神来维护大学的职能,守住大学这座宁静纯洁的“象牙塔”,综上所述,大学与社会之间需要“围墙”。

二辩稿:
新的质询问题:
1.我方所说的围墙,它不仅指有形的,更是为了隔离社会上那些不良思想不良习气不能进来,这难道不利于大学更好实现职能?
2.现在的大学生常常处于进入社会的焦虑之中,一进入大学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打造成社会人、职业人。面对这样的现状,大学精神难道不需要保护吗?
3.各类商业比赛的宣传单占据了公告板的中心位置,而学术讲座的“上座率”却情况不妙。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异?
4.您方说有围墙会造成大学与社会的隔绝,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我也想问问,一个只知道钻营社交,不顾学术的人,肚子里没有墨水,将来如何真正在社会上立足?
5.一味消除围墙,造成大学流失教育津贴、酿成治安危机,造成学校过度受到社会不良现象影响。连基本的围墙保护都荡然无存,请问这些负面影响该如何让处置?
6. 大学围墙的建立更多地依赖于高考制度来实现, 身份刚从学生转换为职场人的迟恩惠说,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中国传统教育赋予的含蓄观念,也是大学区别于社会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果没有这道围墙,大学精神会在社会价值的冲击下溃不成军.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今年在今年复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讲的一段话:我劝你们不要急于加入竞争,竞争难免会将你们放置在对比之中,影响自我评定。竞争还会将你们纳入所谓主流价值体系,这也会影响你们的价值观念。而我希望你们有足够的自信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在相对的孤立中完善自己。

攻:
实现大学教育科研的职能需要围墙
有形的围墙是区别学校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确保师生有相对安全的环境和宁静的治学天地;
请问对方辩友,师生的学习生活需不需要宁静的环境?
如果没有有形的围墙,外来人员自由出入,大学难道是菜市场吗?
哈佛大学没有围墙(对方辩友尽管没有铁门和围墙,哈佛的安全程度却远非其他学校可比。哈佛对保安设施和警力配备投入很高,地价和房租也水涨船高 ,没有较高稳定收入的人,几乎无法在这里生存。这样的围墙不是比砖墙更加坚实么?
再问对方辩友,大学的综合发展取决于是否有有形围墙吗?
不是
所以我们需要良好的学风校风,
大学的独立精神有利于正学风,重学气。
1.请问对辩,如果学生读书求学仅仅是为了谋求一个条件好、待遇高、收入高的职位,教师则往往忙于跑课题、抓项目、拿经费。校园不再宁静,而是陷入于喧嚣和浮躁。又如何实现大学对科学与真理”“人类命运等问题的思考?
2.各类商业比赛的宣传单占据了公告板的中心位置,而学术讲座的上座率却情况不妙。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踏实学习吗?
实现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需要围墙,大学的独立精神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正确认识社会现象,而

反方【Adobe】立论:
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对于大学与社会之间应不应该有围墙的问题,我们先来探究围墙形成的原因。大学与社会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都会有自身的立场和需求。当大学与社会都站在本方立场上看待问题、提出诉求时,就会不可避免的忽略掉对方的需求。如果双方都站在一种片面的角度,就会产生对对方的不认同感,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围墙。我方认为,大学与社会之间不应该有围墙。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大学与社会之间不需要围墙。很遗憾今天对方辩友单纯站在大学的立场上来看待辩题,跟我们提出围墙存在的各种利处,但是这是一种片面的立场,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整体的视角上来分析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与社会,都不能仅将目光放在自身的发展上,而是应该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同时关注对方的诉求。跳出了单一的视角我们会发现,大学与社会之间需要的一种交流,来消除因立场不同而产生的心理隔阂,而不是用围墙来阻隔。
第二,围墙存在不可弥补的弊端。对于大学生而言,围墙阻碍了他们与社会提前接触,导致大学生趋向于只读圣贤书。 《央广财经评论》报道,2011年57万大学生失业,70万大学生学非所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的原因就是大学教育的供给与社会实践需求之间的脱节。对于社会和大学而言,围墙的存在阻隔了大学与社会的思想交流,限制了大学了解社会上多元的思想,社会也无法将大学的学术成果得以应用,普通民众无法享受大学中的公共服务,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被割裂。所以围墙的存在发挥的更多是阻碍、限制作用。对方辩友提出的围墙的保护作用还是站在大学的角度,没有考虑到社会对大学诉求,也没有考虑到大学和社会都需要一种自由的环境。
第三,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需要大学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不能单纯将目光停留在大学的学术进步,也不能单纯的考虑社会对大学研究成果和人才的需求。大学学术自由的成果最终也要应用于社会,社会需要优秀的人才也是为了推动整体生产力的提高。没有了围墙,大学和社会才能够摆脱只关注自身的割裂状态,把目光转移到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上来,用双方共同创造的成果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
因此,通过剖析围墙存在的原因,考虑到社会的现实,用社会发展的眼光,我方坚定认为,大学与社会之间不应该有围墙。

二辩稿:
好的谢谢
一、1.您方根据大学和社会的分工不同就说立起一道围墙,那是不是只要有不同就要有围墙呢?
       -----是 2.(您那个门的问题我们后面再谈)那找您这个说法,语文和数学研究方向不一样啊,我们在学科之间也立起一道围墙好了,我和对方辩友也不一样啊,我们之间是不是也应该立起一道围墙呢?

二、对方辩友又在说门说交流了,您开那扇门是为了吸纳好的东西是吗?
好,_____________, 对方辩友一直在说的“交流比没有交流要好”我方认同啊。可是您在论证“有门”的好处,那围墙本身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2.好,不是那请教您了,大学和社会到底有什么根本性的矛盾冲突,以至于要立起围墙呢?
          3.对方辩友您只站在大学立场说这些,我方从立论就一直在说我们要跳出单方立场啊。这些不同点 真的至于要建立围墙阻隔两者吗?

二、1.您提到,您方所说的围墙并不影响大学和社会的交流是吗?
2.就是您方承认大学与社会有交流是优于没有交流的是吗?
3.请问“不影响交流”是不是就是相当于你说给您方的围墙加了一扇门呢?
4.那您岂不是在说门的围墙优于没有门的围墙,请问您围墙本身的利处到底在哪里呢?

二(2)已经提到门
1.      您方提到围墙上得有扇门,然后这门用来交流,是吗?
2.      但是“门”是围墙上没有墙的部分啊,您并没有说“墙”本身的好处啊。
3.      对方辩友说的话我同意,可是您现在又在论证有门的围墙好过没有门的围墙啊。还是没有说出围墙的好处啊。
———————————————————————————————————————

三、1.对方辩友是否知道(社会现实中学生 利己主义 功力 大批比例)
2.这是否说明了,您方一直在诟病的这个                社会已经让入学的大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了呢?
3.按照对方辩友所说的“围墙可以挡住             ”,是不是显得过于想当然了呢。对方辩友能否告诉我这个保护作用到底怎么起?
----制度
制度,是把见着不合理的挡一下,那是挡,不是围啊
----精神坚守
      2.那对方辩友的意思是不是,这围墙之外的洪水猛兽太多了?
   3.好,对方辩友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你只是将自己置身于大学围墙内。大学之外的社会思想一定如您所说那样污秽吗?充其量不过两者思想存在冲突,为什么不沟通交流来解决非要硬生生的建围墙呢!

小结:
感谢主席,再次问候在场各位
首先,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今天论述中有几点不足
第一、不是有不同就要建围墙,大学与社会也没有什么根本性的矛盾冲突。
第二、对方辩友说他们那个围墙不是完全阻隔大学与社会交流,不仅不阻隔,还起到筛选作用。就算这“围墙”真的有了如此高大上的一扇门,那您方也只论证了有门的围墙优于没门的围墙。况且筛选过滤的那叫网。
第三、撇开这扇门,对方辩友说围墙有保护作用。有“保护”这一说,这本身就是立场单一,从大学内向外在看社会。大学内外都是我们的国民啊,您究竟在把谁看成洪水猛兽呢?就算我退一步谈谈保护,真的保护的了吗?一堵墙把学术界与世隔绝,墙内一定没有攀比之风,利益纠葛?你说的学术纯净自由,墙,真的能围出来的吗?

对方辩友今天一直在强调大学纯净,大学精神要捍卫,大学之外,社会上乌七八糟,我方从立论就开始说,您这是只从大学的立场看问题,太偏重于大学的利益诉求了。我方认为,围墙就是大学以您方这种心态,选择与社会进行的一种隔离啊。
您看欧盟,国界弱化,高度开放,归根到底不断拆解心里那道围墙,去理解和沟通。但各国相安无事,特质仍在啊。法国人的浪漫随性影响了德国人的严谨吗?

倘若您切换个视角,从社会上看大学是不是觉得,大学才开放这么少真是让咱们交的那么多税不值啊。我方今天站在一个第三方的角度看大学和社会,他们分工不同,各有需求,但都服务于时代进步。他们之间不需要围墙,需要的是全面的沟通和理解,这样才能共同的进步啊。假如我们今天还是十足戒备的看待西方蛮子,而不是用友善的和外国友人沟通交流,再好的制度会让咱们和世界各国共同合作发展吗?

再次重申我方观点,跳出单一的视角,大学和社会之间的围墙没有存在的必要性,有了围墙会带来一系列弊端,我们需要真正拆解了心墙,时代才能更好地前进。


三辩稿:
【驳论】谢谢主席,今天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一件事,他告诉我们,站在大学的立场上,大学要有独立精神,要保持他的学术纯粹。所以他们提倡用一堵墙来挡住外界不好的东西,但是我方想请教您了,你们所说的那堵墙到底能不能起到你们所臆想的保护作用呢?你们所说的独立精神是否真的只要在象牙塔里就能够得到实现了呢?好的对方辩友今天所说的这些个问具体我们等会儿再讨论。今天我想告诉对方辩友的是,您放今天之所以告诉我们大学与社会之间应该有围墙正是因为您方站在大学的角度看待社会。所以说您方永远不能理解社会的需求是什么,又怎么能提出一个对双方都好的解决方案呢?今天您方所犯的这个错误也恰恰是在情理之中,因为对方辩友毕竟是大学生啊,躲不掉心里的这一层围墙。其实正如对方辩友今天的眼光一样,站在墙内的人去看待这个社会,和站在墙外的人去看待大学,我们的心态都是一样的,都是只能关注到自己一方的需求,来要求对方,这种双方心里上对对方的不认同恰恰是我们今天围墙存在的根源,所以我方今天告诉大家,表面上的围墙体现在大学和社会的不同属性上,而真正的无形的围墙则深扎在我们每个人心里,如果我们一直守着自己的角度,那么这个问题将永远得不到解决。今天我们要告诉大家,我们都要跳出自己的这个圈子,都能明白,我们是为这个社会这个整体服务的,所以我们今天告诉大家,不要有围墙。回到上面的问题。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要保护学术自由性,好的我们承认学术自由性确实需要保护。但是保护这种学术自由一定要建立对方所说的一堵围墙吗?因为我们知道,一个学校带动的学术市场化其实是把双刃剑,可能会伤害到学术的研讨但同时它也为那些学术的研究带来了人才,带来了资金,所以说一定要用围墙把他们隔开吗?我方认为没有必要。双方在很多程度上都是互惠互利的。你现在建一堵围墙去阻隔外面不好的东西,且不谈你这个保护作用能不能起到,我在建立这堵围墙的时候我的心态是在发生变化的,我想要控制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这是非常可怕的。正如北邮那位教授一开始建立互联网上的那堵墙一样。对方辩友今天以心底无形的围墙为出发点,还想要号召大家建立一堵有形的围墙,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呢?很显然,大学生心里的那道围墙会更加坚固,这样固守自我,高眼看社会的大学生真的能成为您方所说的社会需要的全方位人才吗?谢谢。

【结辩】今天对方辩友给了我们一个多么可怕的价值观,他们说大学就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什么社会,我们来想一想真的是这样吗?而事实情况是其实很多时候社会的进步是要通过大学和社会的双方努力才能完成的。今天对方辩友从标准上就告诉我们,他们只是站在大学一方的角度,看待有无围墙是否可以更好的让大学智能得到发挥。请问对方辩友您今天根本心里的那一道围墙就没有破除,还要以此为出发点建立一堵新的围墙,您这样会造成多么可怕的后果我方已经多次向您阐述了您方为何视而不见呢?再来看对方今天的论。其实今天对方辩友的推理很简单,就是在说围墙对大学精神的保护作用。可是对方又一直没有给我提出保护的具体方法和途径,请问对方辩友,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如何通过大学建立的围墙挡住的呢?其实我们想一想,今天我们所说的围墙,本身就是一个挡君子不挡小人的东西啊,它今天阻隔了什么呢?其实是阻隔了机会。它让好的坏的都没有进入的机会。但是好的东西可能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而坏的风气也好影响也好,这是无孔不入的啊。诚如我方二辩所说,喧嚣和浮躁难道是一堵围墙可以挡住的吗?既然如此,我们其实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并不是加固这堵围墙,而是进行疏导,让双方都能得到交流和沟通,都能明白对方的需求,让大学与社会达到一种互动,从而形成双方的相互尊重和各自发展。今天对方辩友一直在说大学需要独立精神,并且一直在强调要用围墙来保护大学的独立精神。我方想要告诉您的是,真正的大学精神不是一个襁褓里的婴儿,而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东西,他的纯净不是通过任何围墙来保护的,而是即使在最肮脏的环境中仍然能够坚持他本身纯净的东西。最后谈一下对方辩友所说的学术自由,今天对方只看到学术自由却没有看到学术自由的目的。我们说你保护学术自由说到底是为了学术自由真正有用,能够适应大学的发展,推动时代的进步。今天哲学这些专业为什么能够在大学里面立足,如果今天站在大学的角度它肯定不是适应大学的发展,如果站在社会的角度它早就被社会淘汰了,它为什么还能立足?是因为我们知道,无论是大学还是社会,这一份小的自由,是为了更大的自由,是为了整个社会更大的发展,它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所以今天大学保护这一份学术自由,去保障一些专业还能有活路,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大学,也不仅仅是为了社会,而是为了让我们的文化有一个传承的基地。不仅仅要让大学担起这个责任,社会也要为之付出努力。这是我们今天提出的推到这堵围墙,最大的意义所在。


雏鹰杯复赛D组
辩题:【大学与社会之间应不应该有“围墙”
正方:【D4 尼玛这么早爬起来没还没报上名就没天理了啊队】   上场队员:一辩:舒帆,刘剑锋,三辩:王琪
反方:【D1 放开那个冷静自持的学长队】   上场队员:一辩:朱子超,二辩:于江浩,三辩:姜业圻
评委:王盛,杨涵楸,杨璇

正方【D4 尼玛这么早爬起来没还没报上名就没天理了啊队】立论:
感谢各位评委,主席,以及对方辩友,大家下午好,接下来由我来阐述我方观点,我方观点是大学与社会之间应该有围墙。理由如下,
1,首先,大学应该以教学研究为主业,要通过围墙与社会加以分别。走在大学校园,经偏偏全德几乎唯一有围墙的大学——KIT,常年稳居德国计算机第一的交椅,机械制造等工科也都在TOP3。难道又可以得出结论:有围墙可以让大学更牛逼?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各类商业比赛的宣传单占据了公告板的中心位置,而学术讲座的“上座率”却情况不妙.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围墙能保护我们免受社会上种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使我们更专注于学术科研,使大学不仅仅是一间就业指导中心,应当保留独立的学术精神,不当过早被社会同化。
2,再者,围墙有助于大学将有限资源的优先向大学生倾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理念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仍远远未能适当经济发展。现有的高等教育供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严重不足。这样的情况下,应当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向大学生倾斜
3另外,大学与社会之间若没有围墙,大学运作中难免会受到社会的左右。学校内部商业广告比比皆是,商业气息深入校园文化,拉赞助、拉横
幅,甚至促销会也开进了校园。
倘若放纵商业资本在校园畅行无忌,势必误导学子纷纷拜金,玷污象牙塔应有的纯洁与追求,过多的商业化只能带来更多的追名逐利,对大学的发展十分不利。
4,最后,从维持大学良好秩序的角度来看,
以现在很多大学俨然成为旅游景区的情况相对应的是大学校园成了垃圾泛滥的重灾区。武汉大学的樱花吸引很多游客慕名而来,然而却给武汉大学的同学带来了许多问题,而在国外这样的弊端则体现在频发的校园暴力案件上,使我们不能不引起深思,大学与社会之没有围墙大学将会是怎样一种混乱。
综上所述,从学术,管理,资源,大学与社会之间应该有围墙。

反方【D1 放开那个冷静自持的学长队】立论:
谢谢主席
(围墙定义不对,您方说的围墙怎么就效果那么好,那还是围墙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怎么隔离,希望您接下来论证balabala)
今天的辩题是:大学与社会之间应不应该有围墙。我方的观点是:不应该。
想要更加准确的讨论这个辩题,我们首先明确几个概念。
首先,我们明确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而服务社会是培养人才与研究科学的成果的延伸,换句话说,大学以实现功能为其主要目标,就必将与社会有所接触,而这种接触中的阻碍作用,就是所谓“围墙”。
其次,明确这种阻碍的特点,其一、中立性,即其不带有选择透过性,对或利或弊的交流都会有无差别阻碍,只是墙的高矮不同,力度有别罢了;其二、双向性:内对外的交流,外对内的渗透,都会受到阻碍。
接下来我方将从横亘在大学资源与社会,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这两道墙进行论证。
首先,社会对于大学丰沛的学术资源有较大的需求量,中外大学开设的网络公开课得到了极为优良的社会反响,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9%的人支持复旦大学开设网络公开课,52.1%的人有听网络公开课的经历。而与此同时,校园BBS,大学图书馆,大学公共设施等等也都逐步走向开放,并取得很好的反响。在教育资源日趋公平化的今天,大学不仅应做到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打破固步自守的围墙,走向社会,担起责任。当大学与社会之间有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一个与时俱进,走在时代前沿的理想大学,也就呼之欲出了。
其次,大学以一座象牙塔的面目出现的时代早已过去,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调查显示,大学生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率不足30%,高校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从而导致近六成应届大学毕业生对于毕业后的工作表示极不适应,百分之四十五的毕业生找不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我们的身边是一个社会选择人才,人才适应社会潮流的世界,我们的大学应注重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社交能力等社会素质的培养,大学作为一个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理应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做引导,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创造条件,而不是闭门造车,最终跟不上社会的节奏。
我们都希望大学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希望大学生们经过大学的历练能够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栋梁之才,希望教育资源分配逐渐合理、日臻公平,而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拆掉那堵阻隔内外交流,堵塞内外沟通的围墙。
综上,借用英国思想家怀特海的一句话,“大学生应该站起来四面瞭望了。”,我方坚持认为,大学与社会之间,不应该有围墙,谢谢。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9-4 19:46 , Processed in 0.0739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