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17|回复: 0

【辩词】当今中国,政府应不应该投入巨资重建古城 第四届 正赛初赛D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3 00: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赛初赛D组第一场
辩题:【当今中国,政府应不应该投入巨资重建古城 】
正方:【D2HEU乱衣服队】   上场队员:一辩:平慧轩 ,二辩:栾亦夫,三辩:王松阳
反方:【D1 袁野万岁队】 上场队员:一辩:赵俐苇,二辩:袁野,三辩:唐艺赫
评委:王任佳,吴丹,于可

正方【HEU乱衣服队】立论:
       谢谢主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精神需求不断提高,这时,以古城作为载体和代表的古城文化更是备受关注。今天,那些只能通过重建手段保护的古城我们暂且不谈,仅对于那些面临在原有基础上修缮和原址重建或新址重建两种保护方式的古城,我方认为,政府应该投入巨资重建。
古城纷争的原因无非两点,在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今天,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不随着时代更迭扭曲败落,并有效地宣传文化。
首先,对于保护文化来讲,重建古城可行度更高,效果更好。对于重建前的古城来说,排水、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毁坏严重,旅游接待力不足,城区狭窄,卫生条件差等等问题日益凸显,老城若想维持原貌、拒绝过度商业化,必然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文化观赏需求和城内居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针对这一矛盾,建新城、保旧城反而是不错的选择。重建后的古城一方面在政府投资并监管的过程中,更尽全力不使古城背后的文化因商业投资扭曲变味;另一方面遏制了原古城被过度旅游和人文破坏所侵袭,能更好地保留文化。
其次,文化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刻板无误地写入史料,更在于被大家了解、接受、传承和弘扬。如2000年前一座老古城只能接待57万游客,政府引资重建后的今天可以接纳650万游客,相比于修缮和维护,重建古城为更多人直接感受文化气息提供机会,并通过旅游业发展、地方政绩评选等方式,加强文化宣传。
最后,基于重建古城的优势,政府为其付出所谓巨资,究竟是否合理呢?在今后几十甚至上百年的连续低回报、无回报投资是修缮保护方式重大弊病之一。那么,工期在三到五年、投资几亿到几十亿不等的古城重建,通过日后收益自给自足保护原古城、并发展新古城的方式,更能有效解决问题。况且文化衰落至此,由地方政府保护并宣传古城文化,所谓巨资难道不必要吗?

反方【袁野万岁队】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
       近几年来古城旅游业逐渐兴起,之后效仿者不断,中国古城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指出,现在中国有2800多座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城镇,仅2012年中国就有30余城市投入巨资。开宗明义,巨资即指地方政府将重建古城作为资金的主要投入方向。重建古城,不同于一般的古迹修复,而是以城市的历史与独特文化为依托,在原有古迹的基础上仿照原建筑风格样式再建,具有开发旅游业和城市规划的目的成分。重建古城不同于兴建博物馆,不仅要考虑还原历史,更要考虑经济收益、成本回收的问题。判断应不应该投入巨资重建古城,就应该结合风险与收益,对经济和文化两方面进行考量。我方认为,政府不应该投入巨资重建古城,理由如下。
       第一,巨资投入重建古城给政府带来沉重经济负担。政府投入巨资重建古城既要考虑到能否成功带来经济效益,也要考虑政府自身的承担能力。山西娄烦的“花果山孙大圣故里”已投6000万,而原本规划建设过亿却因缺少后续投入而成烂尾楼工程,河南开封当地政府年收入不足50亿,却愈花千亿重造北宋汴京繁华。政府立项,百姓埋单,不成功的让百姓世世代代偿还。经济投入与产出风险很大,而这种远远超出政府经济能力的做法更是不可取,不利于地方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

     第二,巨资重建古城会放大其本身专业性与其重建后所被赋予的经济价值之间的矛盾。古城本身的文化价值是一定的,重建后却被赋予了招揽游客的义务。越是巨资投入,古城经济上所被赋予的期望就越大,当其本身的文化价值不足以满足经济上的目标时,就只能通过其他手段来增加其观赏性和娱乐性。这样虽然引来了游客,失去的却是真正的历史。河南浚县拆掉本是融合明清两代风格的建筑艺术,建起零散的小洋楼;山东聊城拆掉珍贵的历史文化街区建大批仿古建筑,都是舍本逐末的行为。

正赛初赛D组第二场
辩题:【当今中国,政府应不应该投入巨资重建古城 】
正方:【D4法鸣一家人】   上场队员:一辩:赵紫豪 ,二辩:彭初雄,三辩:杨嘉敏
反方:【D3我们一直18岁】 上场队员:一辩:何建涛,二辩:康彦喆,三辩:林滋敬
评委:王任佳,吴丹,于可

正方【法鸣一家人】立论:
当今中国,政府应该投入巨资重建古城
谢谢主席,
  在讨论今天辩题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前提,今天的辩题既然给双方提供了应不应该两种立场,就说明辩题是有可辩驳空间,所以如果认为当今政府不具备投入巨资的能力,一味地强调现实,不注重其背后所带来的价值,反而会让辩题变得不再是应不应该的问题。
  经查略《辞海》等相关资料后,我们对辩题的定义如下:
  政府指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由于重建古城具有地方政策性,我方认为今天讨论的政府应是地方政府。
  重建,指原来存在的事物因遭到自然破坏,或人为摧毁,在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建立相类别的事物,最大化重现其原始风貌和价值。古城指凝聚历史沧桑,文化沉淀的历史名都。投入巨资指投入数额巨大的资金。应该是情理上必然或必须如此。
  古城所带来文化价值包括有形和无形,我们不应只谈论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因此,我方的标准是,在当今中国,政府投入巨资重建古城 是否能实现历史文化 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
  下面我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大规模的重建让古城起着城市发展的龙头作用,实现历史文化的有形价值。古城因其具有独特历史气息,并与自然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其背后会带动一系列的经济效益。例如台儿庄古城的重建,在两年内吸引了270万人次旅客的观光,促进枣庄市旅游业,服装业,手工制造业发展的同时,还促进老百姓的就业。被煤炭和水泥重度污染的枣庄市,因古城的重建让这座城市渐渐找回蓝天绿水。政府投入巨资重建古城,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结合带动当地经济和生态发展,从而让古城文化的有形价值得到以真正意义实现。
  第二,巨资重建古城利用多种元素记载城市的历史,是弘扬传统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巨资重建,通过原材料,原生态再现出古城的原始面貌,走进古城便如同走进一座城市的独特记忆,古老的城门,别样的楼房凝聚着古代人民的智慧,这些意义是其他物质无法与古城相比拟的。同时,如杭州宋城利用三D技术逼真再现宋代人民生活,在高科技的融合下,我们亲临古代人民生活,立体地感受古代民风和中华内涵。因此,在当今中国,巨资重建能融合现代化科技,古城通过不同元素的记载,满足人民追溯历史的需求,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当今中国,政府应投入巨资重建古城。

反方【我们一直18岁】立论:
谢谢主席,各位听众大家晚上好。今天啊,我们很荣幸能够与大家一起探讨这个辩题,我方的观点是当今中国,政府不应该投入巨资重建古城。首先呢我们先来仔细的分析一下这个辩题,免得后面对方辩友离题啊。我们讨论的前提因素是当今中国这个社会背景下,重建,指对古城进行大规模推究翻新。而且有必要强调一下我方并不反对政府投入适当的资金对古城进行相应的修护,只是反对政府使用巨资对古城进行大规模重建,我方的理由如下:
1.       从文化方面来说,一座古城往往代表着当地甚至整个国家的文化和精神文明。而我国是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古城,不仅仅是我国古人在建筑方面智慧的结晶,更是可以把老祖宗代代相传的精髓文化和可贵精神完美表达的载体。三坊七巷,这个从唐末五代开始形成的古老街区,就嵌在福州市最繁华的市中心,一千多年过去了,至今留存。住在这里的名人从古到今数不胜数,真是因为这,所以三坊七巷代表的文化总是被与求真,创新所联系。不仅居住在这里的人如此,慢慢得它的文化激励着福州人,最后成了福州的名片。大家正是因为崇尚这种文化,所以现代都市轰隆隆的行进大脚,奇迹般从它身边一次次绕过,没有踩下。大部分古城都像福州的三坊七巷一样,以它的存在影响并激励着来到此处的人们。试问,如果是一个重建的仿真古城怎么能代表沉积千年的文化呢,怎么能很好得激励人们?
2.       从经济方面来说,部分人认为政府去重建可能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获取更多的收益。但古城的价值不能完全由经济效益来衡量。殊不知大部分游客去古城游玩,正是为了去领略古城的沧桑,去感受古城的底蕴。从这点来说重建古城不仅不能吸引游客还会使游客减少,降低收入。对方辩友也许会觉得重建古城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拉动当地GDP。但在投入巨资重建后的古城从经济性价比来说并不一定比原始古城来的高。
3.       从社会方面来说,一个地方的古城要重建的话,当地居民并不会都答应,社会上也会有支持和不支持政府的两方,这是不是会造成一些不和谐的情况。当今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与其投入巨资去重建古城,不如把这些资金用来协调地方发展,解决民生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我国经济发展更稳定,也促进了社会和谐。

综上所诉,我方坚持认为当今中国,政府不应该投入巨资重建古城。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10-18 07:24 , Processed in 0.05018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