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辩词转载自许书源,感谢许书源同学的手打,原地址
" K, {. k8 j) P, \4 p+ ghttp://blog.renren.com/blog/435986974/903796520?bfrom=010203041
& k1 D8 r8 {) f! P6 y0 ehttp://blog.renren.com/blog/435986974/904055917?bfrom=010203041 $ H7 I8 m# |# p, ]) K% t/ p
5 V& w4 e m2 x+ X英国帝国理工大学VS马来西亚国能大学:流行文化是否应该收入中小学教材0 ^6 E7 [1 S' V
1 ^" G* X( M% V; K/ I- o
正方立论:- E$ q8 H7 D3 {+ I0 u' r
' U' ]. s- O: O谢谢主席大家好。开宗明义,我们看一下今天的辩题,根据《牛津大辞典》解读,流行文化是指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新兴文化及其文化衍生品;其中不仅包括迎合时代特征所创造出来的当代文化,同时也包括对传统文化所做的重新解读;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包括影视作品,音乐舞蹈,文学艺术,动漫创作等。在我方论点展开之前,先做两点澄清:第一,所谓“文无第一”文化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今天我们要与对方讨论的不是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孰优孰劣。第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收入课本的基本原则,进入课本的流行文化必须是经过审验的流行作品。我方认为流行文化应该收入中小学教材,论点如下:- ]5 R! o6 j/ y5 d( e0 {7 J- D; x# y
d# k4 _, ]2 l* E
首先,中小学生教材教育改革的本质是要反映多样化的文化,在这样的态势下,流行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流派,不应该在教材中出于空白状态。教育部督导中心,教学大纲更指出,应教育学生欣赏多元化的,反映时代特征的文化作品。对中小学生而言,对流行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是需要教材和老师作为引导的,日常生活的接触远远不够。在生活里看金庸,看的是快意恩仇的故事,而在课堂上老师会引导你看武侠小说是如何塑造人物,如何反映社会;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在生活中举一反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如何鉴赏流行文化的作品。显然,流行文化进入教材有助于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5 k9 X8 o7 u; S9 y# c8 p, l- j
& ~1 d; M" ]# j& r" {$ d7 w' N其次,流行文化进入教材,能够为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批判性认识。面对无处不在的流行文化,与其视之为洪水猛兽,不如写进教材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多元的文化面前,教育的态度不应该是消极的回避,而应该教育学生如何在纷乱的现象之中做出理智的选择。我方不否认流行文化存在流弊,但恰巧是因为当今世界科技发达,这些流弊又无法回避,所以我方才说要通过教材进行正确的引导,远比消极的刻意的回避问题更有意义;只有这样在行行色色的流行文化面前我们学生才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
+ ]7 m$ J+ P% T: b' A) i8 i7 l
, U, `# K+ N, q* r4 G& f其三,流行文化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掌握学习知识。相比枯燥、抽象、远离学生生活的学习材料,在英语,音乐,美术,社会实践等课程中加入通俗易懂的流行文化,学生显然会更投入的学习,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在广东湛江的一份调查指出,70%的学生说在加入了流行文化的新教材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新加坡的中文教学效果也因引入流行文学而显著提升。只要能够控制选入的流行文化的质量,他就能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何乐而不为呢?3 i6 Y, L$ Z+ U) G z5 a( _
4 V- Z: c; g- M' R" z
综上所述,我方从教材的多样化,对流行文化的批判性认知以及学生的兴趣证明流行文化应该收入中小学教材,谢谢大家。
8 C4 r! s# k8 C' W, k0 K5 {2 J5 I2 A6 s# s/ }2 }
, r: d. ~! G+ d2 G$ V; N
" A5 ^9 J4 n. W7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