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7-11 16: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华语辩论锦标赛武大-南审 3 g8 \+ d1 ~# x1 p3 a |# M6 X' y
& G- I; h% O2 J9 W
网络围观有助于/无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5 B& ?! `+ B& f" \
) Q0 m7 b; u# L" W9 l1 O
正方:王思策 蓝航 夏正 潘泽; I" h/ n# ?2 X( r# C1 |) `* g
反方:杨柳 王晓睿 葛宵 王彤 / H) \- G8 d& B4 T- \! `
& w |3 Q' H# m7 T9 W( K' ?+ c
% [5 Q9 @# c) r7 y' y
; x# z2 c' e( o' @, ^. l2 L正方陈词:
+ E5 b' ?$ w% o+ N7 D: Y0 W8 e N, r4 U, \2 v
谢谢主席大家好。开宗明义,网络围观是人民群众在网络上表达对事件的关注。当然我们知道,单纯的围观不等于解决问题,围观在逻辑上也不必然带来最后的结果。但回归常识,围观在社会上必然带来某种效应、某种氛围,这就是围观的力量。我方认为网络围观有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理由有三:
/ ^ M; z: ?. d7 f4 [& i j8 s
" N# a0 w3 u8 J$ r; G: ?第一,从生物学角度来讲,观本身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灵长类动物来说,观与被观之间意味着地位的差异。在一个猴群当中,一个猴群要对猴王低头表示顺从,而抬头直视则是对其地位的直接挑战。对于人同样如此,看是一种权利,而被看则会自然而然的带来压力。来自他人的注视,会带然生理反应,让人作出是低头服从还是抬头应战的选择;这是根深蒂固的写在我们的基因中的。而网络围观是当今社会最低成本的围观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更倾向选择围观,从而施加压力,推动解决。对于弱势群体,他们呼吁围观,因为围观为他们的博弈权奠定了基础;与之相对的是,专制强权畏惧围观;前苏联掌握着和美国相抗衡的军事力量,却害怕人民结社集会;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手中有警察有军队,却仍然惧怕手无寸铁的学生静坐抗议。围观正是让民众的诉求和态度都放到了当权者面前,让他们面对问题。政府的良性运作,从来都不能指望让所有的官员都爱民如子,而是依赖于民众的监督所带来的压力,围观正是温和而有效施压的方式。
8 k1 q8 P5 I! G6 ~+ @" k- k' q5 q. u6 A5 c
第二,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社会上一些由于缺乏沟通而带来的社会热点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围观来直接解决。这个社会从来就不缺乏有爱心的人士,有心有力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这个社会也从来不缺乏亟待帮助的人,但却往往只能求助无门。网络围观的广泛性和低门槛可以让很多消息快速传播到难以想象的距离,在助人与求助者之间架起桥梁。尤其是通过一些具有公信的名人的微博,信息影响力也更大。在为流浪儿捐助冬衣行动中,在206万网友的积极呼吁宣传下,5万名流浪儿得到冬衣;武汉一男子发微博救助罕见的R级阴性血,一小时之内回帖百条,转发千次,最终成功获得捐赠。网络围观有助于解决缺乏关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 O8 a" \5 v, b( C3 F+ o
4 E% S% {+ ~! Z# R; d& q+ ^9 b第三,网络围观并非万能,但他却是当今社会改变社会的正能量。在一个理想社会里,每个职务都由最负责最合适的人来担任,出了问题也许不需要围观也能解决,然而,在现实的世界中,围观就是公民行使监督权力的基本方式,围观不一定能带来最好的结果,但围观一定能避免最坏的局面;围观不能根除贪污腐败,但围观可以让腐败者锦衣夜行,让腐败不在光天化日下招摇过市。
0 K4 K' [8 D' L1 z
8 \; L6 T( b3 C网络围观改变中国,因为我们有力量;也许我们还年轻,但我们不容小视。谢谢。 & F7 T4 ?2 D+ o
# L9 ~* @8 J# e3 b
" `& V; ]1 Q4 {) t5 @7 A, D% a8 [& H M6 J1 r6 A
& A7 S# C, X+ I3 a) b, L0 `" J: b3 W- N2 o# ^. D4 n. Q0 o
盘问:
4 F7 w0 J9 |* v/ l# A' \4 `8 `
& Y# J1 _$ [6 {9 q: V0 j5 q( r( l* h) E反四:好,对方辩友您好。第一个问题,对方辩友您告诉我强权畏惧围观是这样吗?
1 Z9 K+ g+ s0 ~- e1 U' L( A) |+ Y
正一:是的。
% V* N4 P4 L' ~. J3 v2 p
. A; ?. K1 a3 d反四:好,那您认为围观有带来逼压政府,逼压强权的作用,是这样的吗?
" p0 \$ X, m! g2 r4 E; h' o" j4 I2 _$ `" l
正一:是的。 5 N! {2 L# e O3 j) n9 i3 } J7 E
8 H/ ~# {% `: Z8 p0 ?
反四:社会热点问题你能举个例子吗? 2 ~4 |3 u$ G3 f& ?
0 D( H1 L* [7 F* @3 [正一:社会热点问题,比如我们推动某些制度改革。
) O* i, T. W2 N2 S4 D' e& {0 L! k0 k2 ?5 o3 m
反四:好,对方辩友比如我们看食品安全问题,这个问题是强权造成的吗? " {* ~! l( n1 |
3 |( t4 d- T: j/ |7 {0 o
正一:对方辩友是政府监管不力(打断) / C E1 K6 h% a- q
; Z% }8 S: b" S" o, j) G反四:政府做的有不对有不完善的地方,但这是不是强权造成的?政府在这方面是不会听民众意见的,是不是?
8 ~5 R! A+ b: W) f) i; P; D2 Q& _ B( t
正一:对方辩友,跟强权有关系。
' F+ T& v* |/ w4 M5 @. C, z6 u! d% c3 D% g. b9 \
反四:有关系,在哪里?
& O7 H) z5 X; h! L4 v! Y$ B7 ?3 I: S" h$ c2 R
正一:对方辩友,您看呀,如果一个政府他不接受民众的监督(打断) : f9 L. q* ], E, z+ a+ N
$ U( N( A2 D* u" s8 G E
反四:对,好,对方辩友预设的前提是政府在现行情况下已经退化到不接受民众的监督,所以对方辩友要用最后一道底线迫使对强权的围观来进行。可是对方辩友现状是这样的吗?政府不听民众的意见,似乎好象不止这个样子。第二个问题,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政府与民众缺乏沟通,信息不对称,围观提供一个沟通,是这个样子的吗?
5 o8 A' _5 G5 z4 P8 @1 z- {4 k
. q3 t/ e! p8 E8 I/ j7 `; k正一:政府的确接受民众监督,但是(打断) 您方想象的是真的政府吗? * n' l0 X9 e( T. ?/ D
# Y) q* e6 m' A3 f y
反四:对方辩友,可是我觉得 政府没有您说的那么黑暗。所以你方认为网络围观是一种监督途径,对不对? " d: H+ [/ {. H( T7 ~3 N
1 O& u' _5 i0 G/ S# x2 A
正一:对方辩友,是的。 f! ]+ b; t4 w6 W2 @, j
1 y; I+ e# _' C
反四:好,我们都知道监督是有一个度的衡量的,那您认为网络围观和其他监督途径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 C: k" ~* e; @. y
; e6 W1 Q! s. H- Y: D
正一:我觉得就是一种监督。 ( }8 Q: R% x' H; {. D- T( R$ X
( }# b; U$ {: e* D& |( c ~
反四:是一种监督,那你觉得网络围观和我们日常监督途径区别在哪里? : Y* G# w: z/ y, U) W6 |
! r* W$ ]. J- ?" p正一:不需要通过网络。
, Q _4 ~6 o7 ?! N
' y3 g6 O, z% G) A反四:不需要通过网络,嗯。也就是您方认为只要通过网络平台,在网络发表信息就是网络围观了?(时间到)
& b! ^3 U4 [0 u8 R" Q/ D, G9 h. s* H. X) F# s4 s8 W
5 i P7 Q l+ k% x, q
- t& g; g+ k, C/ b0 z
3 Z- H+ L8 T% z- f" s
# O$ |, a% t6 p# D6 t9 [) f- Q& W! C
6 I' K( O6 G' N+ l, ?
; [3 |4 U A) _6 O) n, A
8 [0 T. {+ }% B' s G
2 H9 W' {1 O* ?
" Y3 i+ Z+ ]9 ?& o5 d' Z7 k* U$ y% q3 p0 I. J
反方一辩陈词: 4 D ?9 h0 `8 Y3 k' V6 a3 g" j
4 s* ?9 z# `" I2 z* h) [# z+ i谢谢主席大家好,随着微博与社交网络的崛起,网络围观悄然成为中国民众中醒目的生活方式。我们先来明确几个重要的概念:网络围观指的是民众通过转帖、跟帖、留言等方式表达对于事件的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区别单个社会热点事件,是社会的关注度上升到某个领域。比如食品安全问题,政治腐败问题。而解决则是指相关问题向好的方向产生质变。判断网络围观是有助于还是无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就要看网络围观对于解决问题产生的作用性质如何,大小如何。我方认为网络围观并没有对方辩友想象的那么美好。在绽放清廉的同时也泥沙俱下,无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证:
4 C8 t; o2 A+ [# a% G9 y: o) \% ^4 b6 i! V
首先,网民非理性的围观并非解决问题的真正态度。我方承认的确有像xx引发学术讨论这样的网络围观,但据《中国青年报》显示,64.8%的民众是以看热闹的心态,猎奇心理,娱乐心态让人们对凑热闹乐此不疲。除此之外,正义的宣泄也是激起民众热衷于网络围观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实世界里正义难以实现,便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扮演正义使者的角色;看到不公不满的现象,不顾真伪疯狂的转载、评论,好奇也好,宣泄也罢,本就无可厚非,但以非理性的态度来围观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 C5 [- _% i2 {$ o0 [+ @
+ q/ ?5 Q- g G9 T2 C5 p$ l其次,网络围观多集中在个案且不能持续,难以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冲击力量。《南方周末》的评论专家笑蜀表示:“网络围观往往多局限于个案,潜藏着巨大的缺陷,单纯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往往不具有可重复性,难以上升为一般性的原则,不能指引整个体制的变革。“网络围观,局长抽天价烟,周久耕落马;可是官员改抽鲁烟,贪污腐败问题真的得到解决了吗?此外,眼球效应让网络围观难以持续。调查显示,多数围观者对于某一时间注意力往往不超过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沸腾的围观过后,过去发生的热点事件很快被另一个发生的热点事件所吞噬,这样零散的冲击力根本没有办法推动背后的本质问题产生质变。
$ Q8 [. [. Z+ e& `! m9 t. x. Q0 k+ f( R# [' q; v
最后,网络围观难以有效控制,易导致其他问题产生。网络围观最大的威胁在于不可控性,不可控易使得围观的对象发生偏差,引发新问题。争议的对象或许是事件的本身,网络围观经常使争议转移到事件主体上来。留美同学被枪杀,网民围观将重点转移到宝马车上来,并开始声讨富二代,大喊其死得好。网络围观的不可控容易导致的偏差,容易导致相关人的隐私被侵犯,名誉受损等各种问题。
+ J7 _6 ~$ T: M4 ~% t' c$ L/ J7 F, R: Q8 W
网络围观有利有弊,但如果硬要给其定性,赋予其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大任,恐怕为时过早,有待商榷。因此我方认为,网络围观无助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谢谢
2 y* g$ d @8 o- A' j
: l' U. ^& H: p3 Z3 |* S
) |5 F% L* J9 V, e3 i2 o正方四辩盘问:
! N3 a7 \8 G+ O0 m7 f" u5 `1 H& z P正四:您方刚才在一辩中好像提到人们因为好奇心去围观,对吗?
+ e! ?4 [0 I! K+ k+ g1 o' V0 X j) t反一:对。
! [0 C8 D( r4 V" h正四:好,那我要问一个可能冒犯您方二辩的问题,我可能因为好奇心拉来一帮人围观您方二辩的洗澡,请问我在围观您方二辩洗澡的时候,我什么事都没做,我只是围观,她会不会害羞地穿上衣服?不管猥不猥琐,满足您方好奇心的前提,她会不会? $ e2 ]+ B$ t q) f& C$ m
反一:我觉得不一定,因为我方二辩…… , F3 I6 V+ w8 M( Q% `8 y
正四:所以您方认为,所有的女性在被男性围观洗澡的时候都会非常坦然地面对他们,是吗? 3 K; x6 n' Y2 Q9 [) i0 `) O |) \
反一:我方二辩天生比较强大……
9 H5 i: k2 L" N5 i5 S% c正四:所以您方二辩会这样,所有的女性不这样,为什么在被人围观的时候会选择害羞地穿上衣服?原因在哪里?您能跟我解释一下吗? 6 f3 E8 ~* Z/ h. c9 P: b6 F
反一:对方辩友…… * S4 R+ Y& C2 G! d
正四:您方解释不出来的话我问下一个问题,您方今天告诉我的我有几个问题,第一个,民众因为好奇围观,第二,是个案,第三,可能不可控,请问您方所说的所有的弊端在民主之下是否依然存在?
. W D: i( O0 T反一:对方辩友,存在。
( p* `7 L& M' c& A正四:好,民主有这样的弊端,能不能叫民主无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6 r' P& X' d+ O, v% @
反一:对方辩友,不能。
4 T' D: s6 U; A& j4 `: j正四:为什么? ( [) y( `9 T" H7 _$ ]( I
反一:因为我方已经说过了呀,我们是问的是……(打断)
: o3 P4 t$ |9 }% u: V正四:所以说,这样的弊端不能论证出您方的观点。
+ I( F! H" f+ P/ |. p, `1 }" U! O, H6 V2 X/ G) y2 Z
正方二辩:
' w& ]9 T! P3 T" a
6 S5 G5 ]; b8 G谢谢主席, 0 w( u! Y; L l5 h
大家好。
* a+ w( M: o# w0 D; e. e. ?我方四辩问了一个最猥琐的问题,但是这个猥琐的问题背后揭露的是一个简单的常识,就是我们在被围观的时候,正常人都是会感受到压力,而今天感受到压力这件事情本身就证明了一件事情就是,围观就是一种力量,那么如果围观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话,那么这种力量,您方需要论证它为什么无助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我方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民主的问题,您方一辩回答的很好,就是民主制也存在着这些问题,但您方也不能论证它无助于社会的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为什么,因为我们发现,其实,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个很必然的情况,因为我们看看,我方一辩从一开就讲过了,今天不可能通过这样一个网络围观就从根本上解决贪污腐败问题,但是,它能使得那些个贪赃枉法的人他们不再明目张胆,而是躲到一个漆黑的角落,的确,它不是总是任何情况下都能,但是,如果没有它,是万万不能的。所以我方今天要明确的是一个标准,就是今天你我双方在讨论说,网络围观到底有助于无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就像我们讨论阳光有没有助于植物的生长,我们的方式不是讨论阳光放在这里树能不能长得好,不是的,而是看有阳光和没有阳光,所以接下来对方辩友您提出社会问题之前,先问一下如果这个问题它没有人围观,会不会更糟糕。好,我们明确这个问题之后,最后,我告诉您,我是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的习题叫做“微博监控系统”,这样一个监控系统就是告诉地方政府,现在哪些问题是最重要的,我要去解决它。那么这个问题在排序的时候,我们在制作的排序算法下,我们发现最有效的算法就是评论数、转帖数,还有留言数,像这些数字恰恰反映的是关注度,如果今天政府解决了这些问题,是通过关注度的话,为什么是无助于,谢谢各位!
9 H" R/ |+ d! c4 n" P6 y- x
/ e }, T6 ?, H H& z W* | u
) M7 L" F% y( L反方二辩:
# [5 H. R; P% T- [, }3 C) V3 Z# p) Q) n' p$ ?& x2 }
我刚才真是很无奈,躺着也中枪。但是我恳请各位在我被调侃的时候想一想,对方辩友的类比是妥当的吗?他们刚才所举的例子最关键的在于,当一个女性被偷窥的时候,她只有通过遮起自己的衣服才能避免尊严继续被践踏,但是,您方刚才所说的围观,我们能够围观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层面吗?如同我方,其实我们双方不难发现,今天当政府它被围观,它被发现有个事情不好的时候,比如说天价烟事件,那他会怎么办?的确,我会做一点装饰,比如说我的烟,我会把它去掉烟盒,但是,您方没有看到的是,它依旧是天价烟,我只有拿裸烟的方式来表达,所以我方坦然承认,您在这个事件上,的确让犯罪者不再明目张当,但是不再明目张胆之后到底是对我们以后解决这个问题更有效呢,还是更无利呢?他们会采用其它的方式,反而越来越避免,正如我们显然被看的局面(?),正如您方所提到,我们会逃到漆黑的里面,但逃到漆黑的里面之后更助于我们大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是更助于那些官员在漆黑的角落进行肮脏的交易呢?接下来对方辩友给我们举了一些美好的例子,他们告诉我们说网络平台上有人很需要帮助,这些我们承认啊,但是您方不得不看到的是,网络平台上很多民众,他们不理智的一面,比如说之前上海六名警察被一个城管杀了,但到网络上的第一反应是,唉,这个人是个义士,唉,警察死的活该,比如说之前富二代在外国遇害,我们不为我们同胞感到难过,我们却在想,唉,富二代死的活该,你在看到这些好处的同时,是不是也要看一看,我们当下网民真的有您说的那么好吗?我们今天看待问题的时候到底有没有那种理性的态度呢?很简单一个道理,今天青年周报的一个调查显示,64%的人在看待问题的时候都是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那围观真的如您方所说的那么好吗?希望您论证一下。谢谢。 ! c! j3 J% D0 }" H( B$ V
; |$ {" n! u& D n正二:您刚刚说的很好,那我就问一个问题啊,就拿贪污腐败来说,我方说把他们逼到一个漆黑的小角落,您方说它是更糟糕了,那我们把它去掉,让大家在明桌上进行交易,是不是更好?
4 O. s+ b% g* k8 [# F' e6 S0 s3 l$ a反二:明桌上我们可以通过更加根本的手段来解决,那我想请问您,今天一个事件和这个事件背后的问题您方是不是等同了?
+ F4 `& x+ Z ~正二:非常好,对方辩友,今天问题和事件之间没有任何不同的地方,而我也发现,今天明桌上交易会有个更糟糕的情况,所以我们需要其它东西来监管,那为什么在暗地里交易的时候这种监管没有效果呢?
; |$ Q$ b/ ^/ f( s& y反二:对方同学,不对,我们希望这件事情变得更好,但是在暗地里我们是不是发现我们更难控制,那我想请问您了,今天就好比天价烟事件,在您方看来,这个事件被解决了,但是这个事件背后的问题,请问你,有助于解决了吗?
; c% t/ b' f3 s6 \) w( a" t1 b正二:好,对方辩友,就说天价烟这个问题吧,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把它摆在桌面上大家以后在人民大会堂开着大会的时候都可以公开说天价烟是不是更好解决? 0 z# M* Y. b# v- o O6 ?
反二:唉,对方同学不对啊,我们今天的辩题是解决社会问题,您方需要跟我论证的是那些烟藏起来之后为什么更有利于解决和发现它呢?
" N7 q- \* q9 u: i# _, i0 Z$ w正二:好,对方辩友我们来看,因为你的论证逻辑告诉我们说摆出来之后暴露出来之后解决起来更方便,为什么更方便,不是因为它变少了,而是因为它变多了。当这个情况变得更普遍了,贪污更普遍了,抓到罪犯当然更容易,能论证您方观点吗? $ x3 F8 Z+ U8 P6 {( ~
反二:对方辩友,我方从来没有说过这样子,我方只是说您方的方式存在一些问题,那么我想请问您,知道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吗? : @9 M9 l6 ^% R! N. W. H
正二:好,非常感谢对方辩友,刚才那条论是不成立咯。如果您成立的话,接下来请不要扯到三鹿的问题上。好,对方辩友给您一次机会告诉大家,是不是今天问题摆在桌面上更好? 9 R0 r. m- `1 k3 N, b+ J4 C. N
反二:对方同学,摆在桌面上和藏在底下我们都要去解决,您没听过三鹿问题那我来给您解释,三聚氰胺被发现后您告诉我为什么两年后还会再次爆发呢? 6 e& z3 X0 }% o5 F) R' l5 T
正二:对方辩友我们来想想,就是有监管的情况下,它就放到底下,没有监管就放到上面,对方辩友那今天骂奶粉我们的问题是说奶粉在背地里偷偷地只是说有个别情况这样吗?而是说,今天奶粉公然地在中国所有的奶粉行业中都存在三聚氰胺呢?对方辩友,问题摆在桌面上您是更开心还是更不开心? ' n4 N/ v& k8 ?: U* J
反二:对方辩友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在三鹿出事的时候已经被监管被暴露出来了,但是我们看到并没有解决它的根本问题,两年后还会爆发不是吗?
/ v G/ k7 V% |) {$ ]: |6 S( X& Z正二:对方辩友,您也知道,民主也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对方辩友,民主是不是不能推动? 7 e6 `. i3 F+ _/ \ M3 m
反二:所以您方认为我们只要有点解决问题,我们只要知道了,就是您方今天的有助于,是吗?
* S1 ]# }0 H1 g# Z8 F" q+ j+ E `正二:不是的,而是三聚氰胺因为大家都去转发都去关注它才有在微博监控系统中成为政府最应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不是有助于? 8 _) S( l/ G; R/ m" Y
反二:所以对方辩友,您今天没有看到的是,很多问题我们通过网络围观我们发现了,发现了之后呢?政府就像一块遮羞布一样,把这个事件解决了,我们的民众满意了,但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您今天的网络围观真的能够达到吗?接下来还需要您方论证今天为什么我们解决台面上的问题以后对我们解决问题,到底是有助于还是无助于? : v0 r5 @- z) J0 s4 R+ W9 k
7 T4 i: m4 L6 Y" W: g3 ~正三盘问:
+ O3 P' K' ?$ a. f
$ l5 M# }+ K& Y7 J! ]1 X- p; n正三:有请对方辩友。首先有请您方一辩了,您今天告诉我说事件和问题不一样,可是事件有没有反映问题? 3 \& L$ t6 e. H- `; F% f
: t) n! U; c) [" h反一:反映。
5 P, Q( b# z2 ]3 ]/ r. W* v+ B! d. p% k6 O; ]1 ?
正三:感谢你承认反映。那我们在没有发生这个事件之前,没有关注这个事件之前,您是不是意识不到呢? 5 `6 m1 m/ V' J1 ]
1 t+ a0 x0 C& `" N. i C
反一:不是。 8 }' ~" [ P3 e) q# S
3 C# X/ ~8 u/ p' Z6 Y; s; c正三:为什么不是,今天在三鹿的事情东窗事发之前,大家都认为奶粉很安全嘛!可是三鹿的事情被我们围观之后政府觉得压力很大,果然十八大的时候我们就来改革了政府这样一个机构。我们把食品和卫生和药品的安全这样一个监管的合成了这样一个新的部门,请问您是不是今天我们的群众的围观在改变中国?
% E. Q [2 f0 N* S* N" m( }2 g h8 T
反一:对方辩友,不是的,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历来很重视。 ; e: P! y! v7 d' b+ U7 [
) ?3 @1 B4 N* G: h- A* \ v! T正三:对方辩友,为什么不是?不是历来很重视,历来很重视怎么还会有三聚氰胺呢?好了,请教您方二辩。您方说,人有猎奇心理,所以觉得不合适是吗? W% P& L# N9 w2 U1 _; z
0 v: W7 f! u, X
反二:我放看到的是不是您方所说的那么好, ; Y; r, \- L( l) v6 f2 O
3 E/ V- ]8 u; R% |& s! C/ |+ \; E" j正三:我方没有说它好不好的问题,所以今天人有猎奇心理就不能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吗?我们知道,***的不雅视频也引发了大家的猎奇心理,大家疯狂地转载和围观,这有没有说明我们不能够解决我们当今中国官员权色交易的问题,没有推动作用吗?
$ L" ?. t; g; L9 ^* J% M' k; g) A( w) S1 ~9 U- m, O i4 \* Z+ ^
反二:我方今天强调的问题是……
& H/ j4 x V0 y4 e- r$ A0 L: v4 Q$ a* |5 T" Y8 o
正三:您强调的一会您方三辩再说,您先告诉我,出于好奇去围观***,有没有去推动解决中国官员权色交易的问题?
* W/ l8 h1 m+ z9 |
4 L' I V9 Z; z! N1 ^) f: a( r反二:我们认为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 n+ Y. F, C; Y9 j% M
( |) Y1 W/ Z+ e5 J, o9 B正三:好的,感谢您,感谢您承认了有推动的方面,好,有请您方四辩,那您如果在微博上看到***这样的不雅事件,您会怎么办呢?
4 {* l& m( v: H* x) l0 |9 |( r
5 M5 N* g3 @4 P8 @/ E! m2 |反二:我不太理解您说的那个事件是什么。
9 m6 i! s2 I4 ^" V7 q( }; R3 t5 m8 c5 e- q, n
正三:好。就类似于大家所知道的陈冠希老师的事情。所以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是要遮起眼睛说我没有看到,无助于噢,……
: t0 R* D3 n+ U! {8 p6 N4 o9 |) `# H% ?% l
反二:不是,因为它跟社会热点问题不是一码概念啊。
& I/ [& U3 |0 W& x7 ?; D
% N4 }$ a- f2 q. q ?+ u0 ^. h# x正三:对方辩友我告诉您,事件背后反映的永远是问题。谢谢! $ D$ I+ G9 D: o6 q) ~, H
& W, |6 E8 V! a% y" A: `
4 [: h/ _3 q$ }% b+ ]7 f
% Q" o/ y" O ~9 @1 ~# ^- ]! ^) P
反三盘问:
5 G1 o0 a8 m3 W7 f反三:先有请您方四辩,请问您,您方是不是因为围观老酸奶之类的视频安全问题能够解决,是不是这样子呢? & `. B# ^+ Z: Y* y' s) b
- G0 n( Q4 Q( `5 o5 v3 i. l! t
正四:有助于这类事件的解决。
+ s# q; t, r$ t; v( a) j) x# I6 n& Y
/ h+ q( s7 `. {- S0 A' E" T反三:那请问对方一辩,为什么在围观了老酸奶事件之后食品安全问题还在频发。 ( J$ l0 Y7 O3 ~$ |% w
/ C o! ]( q/ K- ?% t正一:对方辩友,如果不围观,连这个事件都被掩盖掉了,您就接着吃那个皮革做的老酸奶了。 9 r$ \$ f2 t- V
4 H' T+ x9 k, k2 u) N
反三:对方辩友,可是事实告诉我们它问题还是在不断地频发,您能告诉我,这个是对的吗? - \, u* D( X' }
& a2 |! }; y% K2 c
正一:对方辩友,您枪毙了一个之后还有下一个杀人犯,所以他连这个也不必枪毙好了。
/ t% s7 Z9 g% R3 M8 ]; Z1 [5 a% b
反三:行,对方辩友,所以他方告诉我们,从一辩开始就告诉我们说,今天网络围观是一个效果如此之好,成本如此之低,效率如此之高,适用范围如此之广的这样一个东西,可是今天却解决不了这样一个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对方辩友,为什么?
. ] }1 @9 c$ ~2 ^& Y, m0 f$ }( r2 V/ A- ]- ^) ^$ T' D; }8 b
正二:对方辩友,网络围观有了它不是万万都能,但没有它是万万不能的。
- |: D L4 i& j+ W! ^
" T: I) p6 N. ^8 @反三:所以我们发现,可是今天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就是个事实,摆在桌面上我们大家都看到的,你的围观解决掉一个地沟油的事件,可是对于这类问题的本身有什么帮助呢?对方辩友,这类问题的频发会不会是我们民众的参与方式不对呢? . ^: U+ L; F: J2 l& V
P' g1 h9 h7 `8 P5 ]正二:对方辩友,民主制有没有问题? $ ^$ ?/ N3 I, B! h2 @
% o l" J2 H+ e1 [反三:对方辩友,民主制也没有多大力度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吧。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问题,确认一下,您方一辩是不是告诉我们说,网络围观因为参与的人数众多,所以效果很大? ) F+ Y* R$ m+ M& h. x) V" L: h
/ H8 S" |3 @& l. {
正一:对方辩友,所以它有效果。
) g7 G& A! n1 F( U
3 K1 |% F5 W% e反三:对,有效果,所以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况,比方说这个地方刚着了一场大火之后,您方是否会打119报警,二辩? 5 W4 n$ F% M0 O" ^* r% {
" N6 Z Z9 j! m" f, c正二:会的。 7 p/ s' k3 |% P' w) W! `
& Y9 t+ D; y4 n1 I, v
反三:会的是不是,那为什么在消防车来了之后它还会拉起一条警戒线,不让大家靠近呢?请大家仔细想一想,谢谢! 1 @* r, `; D8 g. H
& N' `0 c- k. x0 F
- I" I: r" {3 S2 y4 e2 E; d- F' ~8 b& o8 R+ [: k( M3 L& u
+ X" {" W5 a# Y, C. ^* B* Y! U, ` n8 j/ V
正方三辩:
( J* F! [$ Z% A+ ]0 x5 ?对方三辩最后告诉我们有一个消防车的例子,说拉警戒线,不让民众去,去了可能会挡路,还会影响他们工作,对方辩友,让我们想一下,这和我们现实生活中政府的例子其实一不一样呢?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现实中的政府,是不是一个全知全能全善又有心为民又有能力去这样做的现状呢?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社会问题产生呢?您方的论证和您方的这样一个逻辑是不是本身就有矛盾呢?第二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今天有很多问题频发,我想请问对方辩友,问题为什么会频发,如果阳光不照进这个屋子,你会发现屋子很龌龊吗,不会。所以,今天我们发现问题了,众人去围观,把以前发现不了的问题都发现出来了,为什么反倒不利于解决问题呢?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第三,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我们要去相信政府,因为他们很好,可是我们知道,一个权力是一定要被置于监督之下,因为政府虽然好但它依然是一种必要的恶。我们对它时刻要保持警惕。而今天的政府恰恰在暗箱操作太久, 暗箱操作太久在阳光照耀下的那一刻会有什么情况?有两种反应,第一,我去关上你的窗子,我不让你照看我,我是一个上级,你怎么可以看我。作为一个猴群的猴头我都不让你这样一个小猴子看,你凭什么可以看,这是权力的傲慢。第二,权力它暗箱操作太久,它不知道正常运行是什么样子,阳光照进来它惊慌失措,它浑身发抖,它手就抖了,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怪阳光吗?谢谢!
6 i, r# C. H) u, ]9 _" v) g3 c& C1 H% H6 z* ^8 y1 b _3 b
+ g- O* R. {9 D" R: e+ Q3 p反方三辩: & A1 b+ t' q# k+ O$ }
好的,今天网络围观的问题真的像对方辩友所说的那样积少成多吗?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对事件和问题这两者做一个区分?就是因为网络围观最大的效果在哪里,在一个时效性方面,所以我们发现在网络围观围观那些事件的同时,事件还在源源不断地爆发出来,但是对于背后的问题我们真的有涉及到吗?其实我们今天只是想跟大家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网络围观即使能够解决一件又一件的社会热点事件,但是却难有其它的建树呢?因为网络围观它具有对方辩友口中一切最美好的品质,即使它保持不了政府那样的执行力,它也可以推动世界向一个好的态势发展,也会慢慢形成一个积累的过程,可是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在围观之下频频发生,为什么天价烟事件在围观之下变成了裸烟呢?因此我们是不是要想一下是不是哪边出现了问题。所以让我们来回归网络围观,我们来想一想,我们往往发现当我们网民需要周久耕下台的时候,国家让他下台了,我们需要让三鹿奶粉的主责人去判处他死刑的时候,国家也满足我们了。可是仅此而已,诚然不应该奢求网络围观有太多的效用,可是它至少要像源源不断的水滴一样,起到一个滴水石穿的效果对不对呢?可是今天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是网民普遍沉浸在一场又一场的对他人道德进行审判的一个狂欢之中啊。谢谢! 6 q5 S6 g+ F& f5 }
. M& T$ w3 l- j }自由辩: - @, |6 S; \! J% u2 }7 C
4 |+ T. z1 Q! R- L
正一:按您方的说法,连民主制度都没有办法从根本解决问题,那在您方的观点下,有没有什么东西是能真正助于社会进步的?我们看点阳光的事情好吧?我们说啊,之前有一百五十万网友征集关爱艾滋病病人的这样一个活动,征集了八百多万条祝福,这种围观是不是一种向善的力量?
& o% v. ~8 R* |; V3 ~' C! s6 V' j& r" T k0 n7 |+ Z
反四:所以我们今天没有说网络围观解决所有问题,只是告诉大家它在社会热点问题上没有显示它的作用,无助于罢了而已。那么我想请问您为什么解决一个事件再解决一个事件,积少成多就能解决问题?
/ @2 W% ?7 y0 g+ x4 P
" G; f& o7 f9 b3 t& X+ b' J% ^# j正二:对方辩友等一下,所以在您方心里面艾滋病问题都不是社会热点问题,对方辩友,我觉得你很缺爱心。 & L( [. X! a2 A
3 e7 E4 l5 s" W4 _反二:对方辩友您说我们缺爱心,但我们也知道很多人抱着富二代就该死这样的态度啊。那我想请问您了,是不是积少成多一定能从到事件反映到问题上来?
2 i8 x3 b) Q6 b7 m
9 m, H J6 S, O2 j, y正三:对方辩友首先感谢您承认在艾滋病这个问题上网络围观的确有很好的作用。其次告诉您这个富二代的问题为什么大家会有这么多的民怨,就是因为权力勾结、权色交易,长期不允许大家围观才引起大家的民怨啦。问题到底是围观带来的,还是不让大家围观带来的? , A* X+ x( I0 B4 `* |% j
" Z$ z# a/ j3 s; q; K/ `* f* n反一:所以对方辩友今天很奇怪,告诉我们民主制度有多种途径是不是?您为什么偏要选择一个有利有弊的途径呢? ) |" {# p+ l$ `# E1 @" v
+ g9 R$ L4 }+ T, b
正四:对方辩友您方今天论证它有利有弊是弊大于利吗?如果没有论证弊大于利是不是您方的标准都不清楚,如何论证您方观点呢?还请回答一下啦,今天郭美美事件中网络围观使得问题暴露出来,请问有没有助于解决献爱心的问题?
- t1 }! h& o% F: r* ]- G8 e1 u
+ |( O, U* w6 O, x3 }8 G: U反四:对方辩友先不要忙着逃避我方问题好不好,刚才我也看到了,对方问题是积小成多,郭美美事件我们看到了很多网民关注之后不久关注对象就转移了,对方辩友,不断地转移对象如何积少成多?
/ M4 A1 @/ U# A5 v' ?7 K8 m
h r/ K& ^3 w; ^8 l) v正三:对方辩友,没有转移对象,之前大家都不知道原来红十字会是那么的黑,阳光照进来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看到了问题为什么不利于解决问题? 9 o, b9 o6 {! p6 M
" t5 v7 z/ `/ r3 I% N1 i$ E反四:对方辩友你要看看到哪一步。郭美美事件很快就被淘汰观众也很快就转移对象,这些作用就不了了之,所以不是积少成多而是不断地散打呀。 ( I6 _# D" L1 }. S u2 a* W) x% Q
) s9 C4 U% _. S# h
正四:对方辩友,动车事件,请问网络围观是否有利于动车事件的解决呢?如果动车是被掩埋在地下,对方辩友,网络围观是不是在解决这个问题呢?您方说网络围观一会到这个一会到那个,不正说明了网络围观到处在解决问题吗?到处在解决问题是不是论证今天有助于解决问题呢?
0 T7 }# w. p* }# A/ g- ]8 v2 M; m/ @* N8 `! d/ o4 r
反三:事件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呀?今天动车事故反映的是官商勾结,官商勾结体现的是官府腐败,可是您方今天能解决最后的问题吗?
, @! w5 _- P8 \# P& O' E O+ M$ I) q: |! t" t2 T: W
正三:对方辩友说得太对了,正是我们在追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铁道部的体制有很大的问题,所以今天在围观的过程中,从围观动车事故到围观铁道部,是不是也促成了体制的变革呢? 3 d8 D* R5 U; D8 e1 t
) b1 b, _( R) }, t& D; m$ h5 U/ a反四:对方辩友不对,怎么体制变革也变成您方的呢?我们看到食品安全问题多少年,我们没人发现这是体制问题,去年是国家自己做出了改革,把监管部门改了,对方辩友网络围观从来没有说过噢!
( A! j3 G5 y* k1 u8 \1 R* q6 t- P, R4 ?" ~
正三:对方辩友,每人围观发现体制问题吗?今天一个改革恰恰是因为在两会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两会的代表他们收集了网友的提案和意见,对方辩友,如果网络围观不能促进体制的改革,体制改革又是不是热点问题? & {* P& m% S, q# Q
5 W3 v$ y+ K) r6 i反四:等一等,对方辩友,广泛收集网民的意见又变成网络围观了。
6 `* p! _2 ^ o* L
) Q' J- g1 g( m* c9 c _! N正四:对方辩友,不能等,因为我们看到网络围观在推动者问题的解决,请问,推动者解决有没有解决问题?
& P$ f( G) h& \1 ~; h$ M
0 m# f4 Z" o" s! n% p反四:等等,您方先不要逃,您方今天说广泛收集不属于围观,围观是不是表示是集中的,比如在动车事件和食品安全问题,我们更多围观的是政府悲政府悲,没人看到体制问题,对方辩友为什么是您方的正确? * A; K& F+ g& \- C. M- V. g2 T
/ u8 k5 ]2 L8 T( A4 X
正三:对方辩友不是我方在逃,是您方从来没有正面看待这些问题,我方已经告诉您了,连您方自己的例子都说明了网络围观在一个又一个地去解决问题,为什么一个又一个地解决问题不能论证我方观点? 7 W: s6 m3 w* W* F; Q( C$ N4 _
$ V- u/ b7 W8 _/ ?# A, F3 K' S反一:对方辩友不对,是因为您方告诉我们是一个又一个的事件,对不对那背后的问题有没有解决,什么叫做解决问题?
- T" L/ N, F8 v" C/ ^
" n0 e* V! O1 W1 c3 ~7 Q4 W/ N; U0 U正四:对方辩友,一个个事件得到了解决,问题是不是有助于解决呢?对方辩友今天一直在告诉我们说解决问题不等于解决事件,但是解决事件有没有助于解决问题呢?对方辩友这个逻辑没有理清楚,还是请回答我方的问题吧。
" C4 Y1 W: [; T) n" _) v
& ~( X, y f1 U! {) A反四:对方辩友您方从来不肯回答我方问题啊。我方告诉你不是积少成多,您方只是看到表面啊。我方已经说过多少遍了,没人关注到体制,为什么您方就是不肯看呢?
, l' B) u+ p5 @) r J8 y3 ]
( m8 Y% a" m+ T7 h+ K正四:对方辩友我方何事没有解决,刚才已经说到了,正是发现了监管体制有问题,围观政府,上书政府才使得问题解决,推动解决难道不是解决问题吗?我们知道,在反腐问题上,**的表就是被网名看到了,才使得政府去解决这个问题,请问推动反腐是不是解决社会问题?
: Z: F! G& o$ \; ?: e) y5 z$ \, _( a. a
反一:说到政府问题,我也来和您解释一下,您方说反贪腐的时候,可是我们看到山西那个官员在被处罚之后又继续上任了,请问您网民这是时候哪去了?
) m; J6 X! S# q7 U; X; n6 @% Z/ s( c. E( J" M# v: M
正一:对方辩友,您方说得对呀,我们一围观,他就被问责,我们一不围观,他就不被问责了,围观是不是很重要呢?
9 \8 i0 J2 F# @( E: S* i& V$ a+ ?+ r' c
反二:正是这样我们可以看到网民的注意有可能会一直围观下去吗?按照您方的说法,所有的事情我们全部都围观才能够解决,因为您方自始至终都在论证一个事件,根本没有论证从事件到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怎么论证您方在解决问题? : I2 Z/ Z- c3 ?- r% |1 f
% j8 I2 |( t- l
正二:对方辩友,您方自己也说了,不是要解决每一个问题才是叫解决热点问题吧,为什么要网民一直围观某个问题呢?您方自相矛盾吧。所以我方一辩提的问题,您要不要正面回答一下,是不是网民都不围观了,大家都不回头去看他一下,而他会自己向记者说我要自首呢?
2 @# ]" @, R. \% I
7 K7 V" Q7 F* h0 Q1 }/ P) ]2 G+ b反四:对方辩友不对,您这个有个默认前提是现在没有任何的外部监督体制,所以对方辩友我们看到就像是问责机构,网民只是说贪官该死该死,可是没有人看到问责制度有问题,这个问题pass我们不围观了,可是问责制度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您方告诉我哪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了?还是您方只满足于此呢?
4 t" d+ V& O$ ^# ]
8 p7 a. S, F: C0 z# Z正四:对方辩友,如果少了一个基本的前提,没有网络围观,这个问题会不会访报?
" J1 U4 o1 j/ Y, Z5 p
% Y7 X' f5 l3 j/ `" E反二:对方辩友您无非是想告诉我们发现问题,发现事件等于解决问题吗?
3 L& q3 k' S* a2 G h/ o4 X o Z
正二:对方辩友,我方没有**,您方理解错了。请您正面回答我方四辩的问题,第二遍。
) {* O! g3 ], O% k" d% l! U# W' `5 }& [5 j0 N
反四:对方辩友,可是我方不理解您方四辩的问题,我方也告诉您我方也不认为网络围观是不好的,可是网络围观的特性决定了它只能关注一段时间,它会随着热点的转移而转移,郭美美事件会不了了之,动车事故会不了了之,对方辩友你告诉我,谁能解决问题呢? & F/ `/ Y2 l) }1 P. I$ f
6 Y, M- w9 h/ q2 z, l* M& ?1 v0 L
正一:对方辩友您无法论证不好的,但您也至少论证没有用吧。那请问您了,如果网络围观没有用的话,我们网络不围观表叔会自动站起来说我有很多的表,你来抓我啊。 , I. d% \2 [- I+ p/ _
% i |: e# N2 f' t; z( H
反三:对方辩友你要告诉我今天这个例子像水滴石块的作用力一样,可是它今天只是像一个散的打上去,四处扩散开来,能穿石头吗? - a7 h6 |$ w$ w6 Q( a* L# z0 ^/ {- _
" D: \! q+ ]& y+ ~; a' Z
正四:对方辩友,我今天打你一下不叫打你,打你10下把你打死才叫打你吗? + p! B* B" y( i9 K% |
; S' K, ]+ ]* [" d+ \! b
反四:您方逼我方论证网络围观完全没有好处,不是的,我方是在热点问题上说它不好,而热点问题是要持续关注,而您方做不到,对方辩友您何必对我方这么不公平呢? / i( b6 j* @! M; @
# _" }+ m' d$ p
正三:对方辩友,我方没有对您不公平,也没有逼迫您,我只是很奇怪,如果您觉得一件事情没有用,为什么要耗费精力去做一件没有用的事情?
8 G0 C V: w6 j% v5 U9 `) Y* r2 t
5 ?' n( r D$ h8 l9 s反四:对方辩友,耗费精力去做一件没有用的事情是您方需要论证的。 ) o0 E- O, ^. a0 ~
. L- |' K: Q( V2 {% ~正四:好对方辩友问你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啊,如果您说网络围观不可以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是不是我们不应该网络围观?
7 {" g, l0 v$ s& R6 U6 g+ b% E. J) A0 U
反二:对方同学,无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和事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如您方所说的那个表哥,我今天看到这个手表,这个官员被逮住了,我们的心得到满足了,ok,网络围观到此为止,根本的体制有谁追究?
! e, t8 t$ e+ r& I% O6 N, N- z. y" @' J% o
正三 对方辩友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虽然这个问题已经问了很多遍了,对方告诉我们,今天这个社会问题和社会事件是不一样的,但是它们难道没有关系吗?今天我们难道不是在追踪社会问题过程中一步步解决社会事件的过程中去一步步解决问题的吗?
* M4 ]+ ~ i% j% _4 C0 m
" t+ z G7 W, z p反三:对方辩友不是,那是因为网络围观它有那样一个特质,它是持续不断滚动的,今天这个事件很快又被另外一个事件代替了是不是,您方今天只打了一个散弹,而不叫打了一个连环炮,是吗?
; K/ _5 W$ f5 |' c3 t$ x
" f" w' f" f c7 P5 _正四:对方辩友让我们继续回到逻辑问题,解决社会事件有没有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 k1 H( P& ^1 O( Z/ d
6 W# M2 Q( y7 [7 R
反四:对方辩友看您是怎么解决的,如果您方只是表面上解决不能算是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更何况您方看到很多网络围观就是不了了之,您方今天整场回避我方这个问题,是不是您方也心虚了?
/ m+ z2 W% N. q/ B% i+ n; E+ Y3 y
- g. t6 H" [3 r* e0 V正三:对方辩友,我们的确是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但是我们今天解决动车问题,再解决铁道部的体制问题,是不是一个连环?
3 n2 N z* U1 z9 B. h
" {- b+ h" B! _. h# r/ j- C+ v/ y6 C反二:您方今天解决的到底是事件还是问题?我们看到我们事件不断地在发生,政府的体制到底有谁来管,是不是还是政府自我完善了呢? ! ]5 [4 J( B- {; a v, s
$ ]% ~7 L! v" A$ ]. }" G+ Q$ g. x! a1 K
: W6 V+ ~# j$ y
4 X* r, x8 u2 f8 U9 j; ` f/ P2 B5 t0 \: q
/ i h: K( }) o6 t9 B反方结辩(王彤): 7 l+ G7 h$ \7 e- ^. |
; r7 W( Y2 x4 H7 H2 r1 i4 i5 B谢谢主席。我不妨告诉大家,刚才在候场的时候我心情一度很绝望,因为前两场都是正方赢,我心情很沉重,为什么,正如对方所说的,就算我今天解决不了问题,我总能发现问题吧?这是围观本身特性,没有人能否认,总归是有助于吧,我方没说是能根本解决问题,这几乎是一个无敌挡箭牌,所以在做反方准备的时候,我一度不知道从何下手。如果今天仅仅是在打网络的好与不好,我方硬拼操作,拼例子,拼数据我方也觉得好无聊,没有意义。
2 ^6 C# L+ D8 A" T
: N$ V; m$ R( o所以后来我发现,我在想这个辩题是不是反方一点论证的空间都没有呢?是不是我们看问题的时候并没有看得那么深呢?后来我在想,为什么这个辩题后面要加社会热点问题这六个字,原因很简单,对方告诉我们,我们在解决一件一件的事情难道不就是在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吗?可是您这个前提缺乏一个论证是什么,是您真的在一步步解决这个事件,比如说郭美美事件,您方先围观郭美美事件,在围观公共体制问题,最后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了。可是围观不是这样的,围观正好相反,我们看到郭美美事件大家起哄一下,后来出了个新事件大家很快被转移了;这就是对方辩友偷换的第一个概念:网络围观和其他的监督体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它很容易被转移,是有滚雪球效应的,可是您方没有看到。对方辩友告诉我这东打一枪西打一枪,始终停留在第一个层面,对方辩友怎么到解决?
- T% c* _! n; a* ^2 q B& Y c U- G5 d9 @" Q
OK,我们回到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我们再让一步,OK我们不谈那些把网络围观搞得乱七八糟的解决不了社会热点问题的事件,我们不谈这些,我们就谈您方说的有利的问题,比如说像食品安全问题。对方辩友很奇怪,为什么在您方眼里如此美好甚至是公民意识雏形的网络围观,总是不了了之?为什么总是打不到最后一面?为什么总是一次又一次的频发,问题出在哪里?本质上网络围观的特性与社会热点问题的特性本质上是南辕北辙的。今天网络围观的特性在于什么,在于围观,在于短期;可今天社会热点问题的特性在于哪里,什么叫社会热点问题,比如说腐败问题,他本来就是社会矛盾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个难以解决问题,他需要的是长期有效的制度这种制度的冲击力。给大家举一个不太文雅的类比,比方说大家都上过厕所,冲水马桶在冲的时候一定要哗一下有一个水花持续的冲击给他冲掉的,没有看到哪家的抽水马桶是拿一个水壶倒一点点停下,再倒一点点再停下的。(笑声)没有谁是这么冲马桶,冲不掉的,为什么,正像我们今天讨论的社会热点问题,他就像那个。。。额。。。我不说了大家都懂的,(笑声)没有这样的制度,有冲击力去做的话;对方辩友,围观确实有它的作用,但它的作用不是在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上,他也许在爆发事件上有作用,他绝对不在与这个,因此您方的观点是错的。
- g$ d3 {" ?, C
" C% d ~/ Q3 K2 F1 yOK,我来解释一下大家的一点疑惑,或许对方也有这样的疑惑,是不是在我方眼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不需要民众的参与?不知这样的。其实很简单,今天即使有社会契约论的存在今天我们也要给对方留出足够的空间,如果政府和公民在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是以一次一次践踏程序正义为代价的话对方辩友,这其实上是破坏社会契约论的,您方今天其实是越过这样的一个线的,比如说干扰司法公正。因此我方根本上想告诉大家,网络围观本身是中性的,他可能有好有坏,对方不能让她成为审判者,仅此而已,谢谢。 * [$ e* T' j& z2 f
. }4 e# r! @4 ^: p f1 I5 H. V
* ]. X2 z9 n" e$ h/ T& l& y: ~9 }7 W9 [9 [% ~
1 _) V8 O: [$ }" f
8 S# M9 i7 y: o: s$ w
: d$ \; F* g; v( J- C+ L& F
1 [5 x6 g: U$ a6 Y! [+ ?3 q正方结辩(潘泽):
; ^# Y! J" Y; g) U4 S0 O" Y/ w2 u4 p. u9 Y$ H' X, I
回到对方辩友冲马桶的例子,能持续冲固然很好,但如果马桶是坏的,不是要把桶打上水一瓢一瓢的冲吗?今天讨论这个问题,如果不明白中国社会的背景,讨论这个又有什么意义呢?对方在四辩质询的时候告诉我们要相信政府,因为政府可以做得很好,如果政府可以做好,就像没有坏的冲水马桶,他能持续地冲,但是事实问题是这样的吗?如果今天我们很多渠道还不能得到表达,如果我们很多地方还处于阴暗当中,也许网络围观存在不正义,片面,容易被转移,但是对方辩友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他,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吗?如果在一个全知全能全善完美的社会环境里面,的确不需要网络围观,甚至不需要任何的围观,但是这不是事件的真相。
4 T6 L6 C# D0 e w% J8 \ M7 X# `
今天对方辩友讨论问题有双重的标准,对方告诉我们今天因为网络围观有些东西在台下了,不在台上了,所以台上比台下更容易解决。但是对方辩友您有论证为什么在台上就更容易解决吗,为什么在我们网络围观之前这些问题一直在台上一直没有解决,这事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今天所以对方辩友一直没有了解事件的状况和社会的背景谈这个问题,告诉我们网民的力量是分散的,网民的力量是不足的;对方辩友,力量是分散的,力量是不足的,但是力量是不是不被需要的呢?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跟网络围观比谁更好,而是有网络围观和没有网络围观有没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才是今天的比较标准。今天对方辩友一直有一个完美的眼光去看待网络围观了,说了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对方辩友的确有吗?,对方一直说网络围观 什么事情,但是社会一直没有举出网络围观做了什么事情,我们看到无论是孙志刚事件还是郭美美事件,任何一次网络围观最后作用都落实到了社会制度的改革上,为什么!因为权力需要制衡,如果今天权力无限的的话,没有力量去看着他,他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但是当有力量有目光去看着她的时候他就不会那么的有恃无恐,他就会去改变,这就是从人类生物学和社会现象中分析得出来的结果。
- F- S, J' R: I ~1 X. S0 q2 V
# e7 l3 \" i0 R7 j5 Z) m# q" O1 v对方辩友今天一直试图证明说网络围观被转移了,他没有持续性,那就让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个辩题的逻辑是什么,如果网络围观被转移了,这个事情没有得到解决不就正意味着如果网络围观没有被转移,这个问题就能得到持续深入的解决吗?我们看到,当年在中国南联盟的大使馆被美国轰炸掉之后,人们在游行的时候发现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就是新闻联播在播放新闻的时候不再播放南联盟大使馆的事情,改播放轮子(防和谐)的事情。当我们目光被转移了不在关注这件事情,为什么,如果我们不恐惧人们的围观,我们为什么要转移?如果我们觉得民众围观没有力量,我们为什么怕他们看?为什么我们互换了那么多年的官员财产公示我们不让大家看,如果围观无助于解决问题,如果围观不能让他们的腐败暴露在阳光之下,他们为什么拒绝围观?
* _0 i, g" U+ J6 n
) b" }. B( B3 c2 [! P2 l: o所以我们仔细想一想,回到这个辩题的常理,我们承认,围观也许没有办法十全十美的解决这个社会上所有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民主的开始,我们要不要给他更多的力量,谢谢。3 r. t2 d5 p4 c/ z R#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