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说明, 这是在短时间内看完四场比赛的复盘,以下的语言很粗糙,有些地方可能会令人不快, 先说抱歉。 有机会再修正下词句(虽然应该是没机会)
武大对南审 在我看来, 胜负其实蛮明显的。 先切一段毛佳鹏学长的话, “另外从这段时间的评审来看,基本上评委们都认同一个层次划分:也就是得分最高的战场是价值战场,其次是政策和实例战场,最次的是概念逻辑战场” 这里值得大家思考的其实是, 为什么比赛胜负, 即使一方只有一个例子和一个论点成立, 他方有两三个例子和两三个论点成立, 只要单点的一方做好价值输出, 依旧能赢? 很简单, 每个论点对我们的重要程度不一样。 价值排序决定我们给这个论点的“重要性”乘数, 进而决定这个论点在和其他所有论点相比, 是否更重要。 举个例子, 我打辩论, 可能唯一好处是会在交锋过程中获得 施展知识暴力和逻辑暴力给我带来的快感。 但为了打辩论, 我可能要牺牲学业, 睡眠, 娱乐,甚至是女朋友等四大弊端。 一个好处 比四个弊端, 在没有价值排序前, 数量取胜。 但假如我的价值排序是, 快感最重要, 这个快感的重要程度(价值)可以比其他事物乘以五倍, 那么, 数量 乘上 质量, 5:4, 单点的一方能赢。 可有一点很重要的是, 价值排序, 往往取决于我们的衡量标准。 比如, 对小男生来说, 玩具会比女朋友重要。 对大学屌丝男来说, 女朋友会比游戏重要 (所以你看到这么多 Dota, LOL 掉线。。。) 对三十岁的事业男来说, 事业会比女朋友重要。 辩论场上的衡量标准, 有时候隐藏在辩题里, 通过解读辩题而来, 有时候得自己另外提出。
但对网络围观有助于、无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这个辩题而言, 衡量标准,取决于对概念诠释的争夺。 事件和问题的区别是南审明着的概念争夺, 一点点不叫有助于 是南审 隐藏着的概念争夺。 当武汉大学无法在自由辩论, 甚至是结辩都将这两个概念其一抢回来时, 基本上败局已定。 一个辩手最重要的基本要求, 是能认识到, 他能承认那些对方预设的默认前提, 不能承认那些对方的默认前提。 事件和问题的区隔, 属于不能承认的默认前提。 一旦没有挑战这个概念, “默认”这个前提, 等于默认了对方的衡量标准是合理的, 等于默认了在对方的衡量标准下, 己方解决的事件, 其实对问题的解决力度不大。 也许是过度准备, 也许是被立论强灌的原因, 在我看来, 武汉辩手对 讨论的默认前提的敏感度不够, 连带, 急智反应也不够出彩。 比如救火时消防员要把现场围起来的例子, 反方想证明的是, 围起来, 证明围观会添乱,所以无助于救火。 正方反应好的话,可以直接说, 围起来, 其实就是为了保护群众,就这么简单。 但网络围观的热点事件/问题而言, 我们一不需要保护群众, 二没有群众围观的话, 连打911叫消防车, 或者在消防车来之前,协助拯救人命财产, 阻止火势蔓延的人都没了。 相比较, 其实还是网络围观有助于。 这样的急智反应, 是应该在曾经出过余磊的学校看到。 围观洗澡的例子确实不太好, 要说它恶劣到严重影响印象分到未必。但它影响评委的观感, 而观感, 决定评委对这个论点背后价值的吸收程度。 要总结的话, 大概是, 正方一开始不确定自己要低打还是拔高, 反方通过事件和问题的切割, 一方面不断提高正方的论证责任, 一方面把正方的例子无效化; 而在论证责任被拔高的过程中, 正方并没有很好的从事件上升到结构性的价值(一辩里的压力机制, 沟通桥梁机制)。 于是在反四哭手气差之后, 连正方的最后一丝退路(一点点也叫有助于)直接堵死了。 —————————————————————————————————————————————— 帝国对莫纳什 帝国的架构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 网络围观 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网络围观是公民社会形成的形式), 而公民社会 能够协助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为什么要这么打, 主要考量是, 一, 除了事件和问题, 围观和参与的概念要防守外, 我们不想和对方抢“有助于”和“解决”这两个, 我们以为反方必定会全力争夺的战场。 二, 完全驳倒网络围观的弊端, 或者漠视网络围观现状的无奈, 是不太可能的。我们想用公民社会这个概念,去完全承受对方的所提的所有弊端。 而这个架构最薄弱的一环, 我们所说的阿喀琉斯之踵, 其实不在间接助于算不算有助于身上, 先切一段中国矿业大学教练的话, “莫纳什大学的辩手,在首质中提出,进入解决问题的阶段和解决问题是同一个概念的切割。很可惜,他们在首质中仅仅提及到了这个切割,而在后面的所有环节中,对于对方辩手的有助于,都是直接使用“这两个概念不同嘛,你们根本不是解决问题啊”进行回应。作为辩手,我当然理解他们在说什么,想要表达什么,可是很可惜,作为一个白纸裁,作为一个观众,真的能听懂这个的显微差距么?在实际生活语境下会有正常人愿意接受这样的切割么?但再进行一步呢?我当时场下最简单的想法就是,如果这个概念不区分,吃饭也有助于社会热点的问题解决,不吃饭哪有人能或者解决,继续下去的话,喝水也有助于,打开电脑也有助于,如果这样的话不是很荒谬么?然后黄少爷在点评的过程中,举例也是这样,孙中山先生对于推翻清政府起到了解决问题的作用,可是他妈呢?如果他妈也有助于的话,那孙中山先生的祖母呢?你的数学知识有助于马上的数学考试中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可送你去考场的司机呢?对,就差这一步嘛,参考辩题的不平衡性,包括最后反四结辩也提及了嘛,你说了评委就愿意给你这一票,就愿意承认你的证成,你不说评委就只能不赞同你的切割。” 以上区分(切割)成立的前提, 是正方的因和果的连接确实离辩题很远, 远到这个因果连接的类比被说出来, 大家都会觉得很荒谬的地步。 用另一个方式来理解的话, 就是奥瑞冈所说的根属太远。
事实上, 帝国的论证, 其因果间的连接没有远到孙中山的祖母。 甚至是吃饭,喝水,打开电脑的地步。 用另一个比喻的话, 网络围观形成的没有直接对推翻清政府起到了直接解决的作用, 但网络围观形成的公民社会,就是那能保证生产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保证生产出武昌起义勇士的那土壤。
这样比的唯一好处是, 攻击这条立论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 一,网络围观 为什么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 (或者, 为什么网络围观一定会形成公民社会?) 二,为什么公民社会的形成,有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论证公民社会形成无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而且一旦论证成功, 基本也没有什么东西是能够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了。 但这样打, 主要还是想承受部分对方可能提出的弊端, 比如网民非理性, 比如网民看热闹, 正方都可以一概承认, 然后认为这是公民社会形成过程中必定经历的阵痛期, 阵痛结束, 自然能够收获甜美的果实(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 但对正方来说, 最关键的论证其实是, 为什么非理性的网民, 在网络围观中会逐渐回归理性? 为什么本来就是看热闹的网民, 热闹看完了之后, 会持续对事件进行关注。 这, 应该是反方的攻击对象。
实际 正一开始说的是两个点, 第一,网络围观是公民社会的新形式 第二,网络围观降低公民社会运作的成本。 研究生大姐能够抓出正方论点的因果连接有点远,这反应挺好的, 可惜, - 语言演绎不够好, 有助于进入解决阶段和有助于解决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真听不出来。
- 我们本来就没有满足于只论证一点点。
反一开出的是两个点, - 网民感性, 好奇心,看热闹, 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需要的理性思考背道而驰。
- 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很快转移, 解决社会热点问题需要长时间的关注。
需要注意的是, 莫纳士并没有很明显的切割事件和问题的区别。(越早切割出来, 越容易被攻击, 但越迟切割, 长期关注的需要性, 网民很快转移这个论点的威力, 就突显不出来) 东舒一开始还是在解决阶段和解决这一层逻辑上打了一下, 然后用看热闹参加同性恋游行, 也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的例子, 直接打掉了反方第一个论点。
然后是二辩。。。 基本上是我整个赛会陈词最烂的一场, 没有之一 (决赛的陈词比这个还好)。 原因一, 我超级讨厌打定义战, 有助于进入解决阶段和有助于解决这样的切割到底有什么意义? 听不出, 但你又不得不回应一个这么绕口的逻辑。 原因二, 中学出道以来, 我的陈词基本上是无稿的。 背稿演讲是我的死穴, 事先背诵一段话再去上台一模一样的讲出来, 我办不到。梓鹏在这点上比我好太多了。 所以我场上陈词, 基本上是凭感觉抓场上交锋的点。 场上双方展开的论点越多, 可以攻击防守的点越多, 在论点出来后, 给我现场组织语言反驳的时间越多, 我的表现就越好。 可惜为了辩位优势最大化的原因,我不得不和梓鹏调换位置。 结果我打正二这个, 对方核心论点还没出来, 对反一的论点又来不及组织语言反驳的位置, 果断悲剧。 还好反二也没怎么抓住机会, 炒解决阶段和解决这个绕口的逻辑之余, 还多出了一个, 莫名其妙的问题和造成问题的现象的切割。 特别是在正方已经说出公民社会建设本身就是需要网民看热闹心理,把反方第一个论点包住的时候, 还继续强调第一个论点。 既没有质疑为什么非理性的网民一定会在公民社会讨论过程中逐渐回归理性, 也没有在第一论点的基础上做强没有被攻击的第二论点, 当网民焦点容易转移, 网民关注不能长期集中, 如何能追踪到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
对辩的话, 基本就是正方很有目的地在不断用技巧快速转移,化解对方问题的过程中, 强推自己的逻辑论证线, 而反方在一个接一个丢问题的时候, 并没有一个明显的主方向。 一, 事件和问题的切割这个时候出来了, 但这是反方今天做的第三重切割, 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是其一, 区别这两个概念, 有什么意义, 是其二。 二, 剩下其实反方再举非理性的例子, 其实没什么效果, 因为正方会一直用, “啊这是公民社会刚开始形成的必经阶段, 这样的非理性很正常, 无可厚非, 但我们不认为网民会一直非理性下去, 有一天大家会逐渐趋向理性的” 这样的论述来承受。 除非, 反方开始挑战, 为什么一定会从非理性走向理性? 或者开第二攻击点, 为什么看热闹的网民会对事件保持持续的关注(而保持关注才能有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我们才会遇到麻烦。。。
三辩环节, 梓鹏把民主社会搬出来,其实有点打偏了,(民主和公民社会不太一样)。 不过对反方第一个论点的处理, 非理性, 看热闹。 基本解决的干干净净。 反三的话, 首先他们自己切的三组概念把自己绕晕了, 到目前都没有解释清楚, 为什么有些焦点它只是事件, 它不是问题, 给人的感觉是, 这样的切割, 只是为了方便反方回避交锋。 水滴石穿的类比, 在反方之前没有强推第二论点的时候, (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很快转移, 解决社会热点问题需要长时间的关注)。 听起来会很突兀, 感觉是突然冒出来的一点。 尽管这个时候反方开始把正方往制度层面去解决才叫有助于的方向去逼, 但正方的立论是恰好回应(克制)反方的要求的。 我们之所以大费周章的去论证网络围观就是公民社会形成, 公民社会形成能根本上, 组织性的解决问题。就是为了证明网络围观有能力制度性的解决更深层次的根本问题。
但在盘问环节, 反方展现的风度比我们还太多。 比较少强问强结, 也没有被打断后继续抢答。 所幸, 反三没有时间去筛选自己的盘问问题。 结果不得不在 本来以为对方说不出答案, 结果对方竟然有答案后, 强行打断。
这么说吧, 自由辩论, 其实是一场, 讨论到底有助于要到什么阶段, 才叫有助于的衡量标准之战。 对正方来说, 要求网络围观解决所有社会热点问题, 不可能。 有助于 不等于 能够完全解决,这点要争。 反方要逼使正方承认, 网络围观只治标, 不治本。 方便后面水滴石穿的论述发挥威力。所以正方绝对不能只停留在治标的层面, 要进入治本的层面。 当然, 你要说网络围观能够治本的例子, 不多, 只有一个孙志刚。 所以给出的说法是治本需要时间, 需要反方说的水滴石穿, 而公民社会的形成, 就是水滴石穿的过程。 之后基本就是用技巧和例子在防守了, 中石油贪污的例子用中纪委承认网络围观的辅助作用来回应。 郭美美就纯技巧了 (下一个王美美就不敢炫耀了) 网络时效性短就用 微博打拐两年寻亲的例子。 问题上升到制度层面还是用中纪委借助网络围观作为反腐机制的补充去挡。 热闹一下无法解决, 就用乌坎民主事件, 网络民众围观一下就解决问题。 当然, 我们比较幸运的是, 在这个时候,莫纳仕的同学选择继续推本来预设好的自由辩论战场, 而没有放下所有准备好的问题, 全力猛攻正方立论的缺陷。 为什么非理性的网民, 在网络围观中会逐渐回归理性? 为什么本来就是看热闹的网民, 热闹看完了之后, 会持续对事件进行关注。
对研究生大姐的结辩, 我只想说。。 - 在正方除了某些同学头脑一热掉进反方的陷阱, 承认网络围观至少有一点点作用, 至少能够治标的时候, 主力还是清醒着, 正方今天要赢, 不能看起来只在论证一点点, 不能看起来只在治标。 所以我们全场的论述, 并没有满足于只治标, 或者一点点帮助。
这个时候, 和南审一样的哭穷和手气差, 是无法做到(承认但无效化对方论点)的, 争夺有助于的定义,对胜负局面没有影响。 2. 反方全场最有价值的论点, 是水击石穿。 但他们选择的例子是贪污腐败问题 (恰好我们的中纪委承认网络围观作为反腐机制的辅助有作用能够挡一下, 恰好在我们提中纪委后反方没有去处理为什么反腐机制的辅助还是无助于)。 如果莫纳士和南审一样, 选择食品安全的例子切入, 那正方会很麻烦。 只能退回, 有助于不要求我们解决所有问题, 这道防线。
于是就到我们的“林正疆”闪亮亮地登场了, 于是就华丽丽的结束了。 —————————————————————————————————————————— 首都对复旦 首都师范对有助于和解决的标准定的非常之低 , 低到, 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说, 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有助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 而这样的讨论, 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恰好, 复旦第一个论述, 是建立在正方把舆论压力的作用做大的情况下, 才能更进一步, 把足够压力, 做成过多压力, 并造成反效果。 首都师范没有做大舆论压力, 复旦第一个论述效果就打了个折扣。 复旦的第二层论述, 网络围观会破坏正常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机制。 这个论述算奇袭, 但它是很自杀性的。 第一,它赋予反方很大的论证责任, 为什么有了网络围观, 正常的机制就无法发挥作用。 为什么没有网络围观, 正常机制就能自行发挥作用。 第二,它很挑战, 评委和观众的道德认知。谁都知道网络围观有弊端, 但你把它说成十恶不赦,就让人反感。 (特别是, 把人们不相信政府的原因, 归咎于网络, 而非政府自身的不作为身上) 其他可以看杨皓和夏惟桐学长的日志。 ———————————————————————————————— 国关对港大 正, 能够形成舆论压力 迅速散播信息 多一种解决模式
反 网络围观不具备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必要条件。 理性客观,专业深入,持续长久
国关在二辩对辩的时候, 用了两个反打的例子。 - 如果围观无助于,为什么禽流感的人要通过围观求救?
- 如果围观无助于, 为什么政府还要在微博发布信息?
- 动车事件, 微博信息的快速传播, 是不是有助于人们迅速厘清真相?
老实说, 这三组问题都非常好。但不是不能拆。 (那是人们误以为围观能解决, 但实际不能, 或者, 如果我们今天讨论辩题就只看人们的第一反应, 那有人选择围观来求助,有人选择其他方式来求助, 我们讨论辩题还有什么意义?) 政府在微博发布信息, 是为了解决问题, 还是纯粹传播重要资讯? - 动车事件, 微博信息的快速传播, 是不是有助于人们迅速厘清真相?
(厘清真相就代表解决问题吗? 知道真相后, 人们有持续对铁道部进行关注, 对事故原因进行关注, 确保体制改变,同类事情不再发生吗?)
实际攻防来说, 港大不应该去切割围观和参与的区别, 港大应该去继续抓住, 何谓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 这个本来就是自己立论核心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