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54|回复: 7

陈香金:华辩八强网络围观四场复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8 01: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事先说明, 这是在短时间内看完四场比赛的复盘,以下的语言很粗糙,有些地方可能会令人不快, 先说抱歉。
有机会再修正下词句(虽然应该是没机会)

武大对南审
在我看来, 胜负其实蛮明显的。
先切一段毛佳鹏学长的话, “另外从这段时间的评审来看,基本上评委们都认同一个层次划分:也就是得分最高的战场是价值战场,其次是政策和实例战场,最次的是概念逻辑战场
这里值得大家思考的其实是, 为什么比赛胜负, 即使一方只有一个例子和一个论点成立, 他方有两三个例子和两三个论点成立, 只要单点的一方做好价值输出, 依旧能赢?
很简单, 每个论点对我们的重要程度不一样。 价值排序决定我们给这个论点的“重要性”乘数,  进而决定这个论点在和其他所有论点相比, 是否更重要。
举个例子, 我打辩论, 可能唯一好处是会在交锋过程中获得 施展知识暴力和逻辑暴力给我带来的快感。 但为了打辩论, 我可能要牺牲学业, 睡眠, 娱乐,甚至是女朋友等四大弊端。
一个好处 比四个弊端, 在没有价值排序前, 数量取胜。
但假如我的价值排序是, 快感最重要, 这个快感的重要程度(价值)可以比其他事物乘以五倍, 那么, 数量 乘上 质量, 5:4, 单点的一方能赢。
可有一点很重要的是, 价值排序, 往往取决于我们的衡量标准。
比如, 对小男生来说, 玩具会比女朋友重要。
对大学屌丝男来说, 女朋友会比游戏重要 (所以你看到这么多 Dota, LOL 掉线。。。)
对三十岁的事业男来说, 事业会比女朋友重要。
辩论场上的衡量标准, 有时候隐藏在辩题里, 通过解读辩题而来, 有时候得自己另外提出。

但对网络围观有助于、无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这个辩题而言, 衡量标准,取决于对概念诠释的争夺
事件和问题的区别是南审明着的概念争夺,
一点点不叫有助于 是南审 隐藏着的概念争夺。
当武汉大学无法在自由辩论, 甚至是结辩都将这两个概念其一抢回来时, 基本上败局已定。
一个辩手最重要的基本要求, 是能认识到, 他能承认那些对方预设的默认前提, 不能承认那些对方的默认前提。
事件和问题的区隔, 属于不能承认的默认前提。 一旦没有挑战这个概念, “默认”这个前提, 等于默认了对方的衡量标准是合理的, 等于默认了在对方的衡量标准下, 己方解决的事件, 其实对问题的解决力度不大。
也许是过度准备, 也许是被立论强灌的原因, 在我看来, 武汉辩手对 讨论的默认前提的敏感度不够, 连带, 急智反应也不够出彩。
比如救火时消防员要把现场围起来的例子, 反方想证明的是, 围起来, 证明围观会添乱,所以无助于救火。
正方反应好的话,可以直接说, 围起来, 其实就是为了保护群众,就这么简单。 但网络围观的热点事件/问题而言, 我们一不需要保护群众, 二没有群众围观的话, 连打911叫消防车, 或者在消防车来之前,协助拯救人命财产, 阻止火势蔓延的人都没了。 相比较, 其实还是网络围观有助于。
这样的急智反应, 是应该在曾经出过余磊的学校看到。
围观洗澡的例子确实不太好, 要说它恶劣到严重影响印象分到未必。但它影响评委的观感, 而观感, 决定评委对这个论点背后价值的吸收程度。
要总结的话, 大概是,
正方一开始不确定自己要低打还是拔高,
反方通过事件和问题的切割, 一方面不断提高正方的论证责任, 一方面把正方的例子无效化; 而在论证责任被拔高的过程中, 正方并没有很好的从事件上升到结构性的价值(一辩里的压力机制, 沟通桥梁机制)。 于是在反四哭手气差之后, 连正方的最后一丝退路(一点点也叫有助于)直接堵死了。
——————————————————————————————————————————————
帝国对莫纳什
帝国的架构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
网络围观 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网络围观是公民社会形成的形式), 而公民社会 能够协助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为什么要这么打, 主要考量是,
一,  除了事件和问题, 围观和参与的概念要防守外, 我们不想和对方抢“有助于”和“解决”这两个, 我们以为反方必定会全力争夺的战场。
二,  完全驳倒网络围观的弊端, 或者漠视网络围观现状的无奈, 是不太可能的。我们想用公民社会这个概念,去完全承受对方的所提的所有弊端。
而这个架构最薄弱的一环, 我们所说的阿喀琉斯之踵, 其实不在间接助于算不算有助于身上, 先切一段中国矿业大学教练的话,
“莫纳什大学的辩手,在首质中提出,进入解决问题的阶段和解决问题是同一个概念的切割。很可惜,他们在首质中仅仅提及到了这个切割,而在后面的所有环节中,对于对方辩手的有助于,都是直接使用“这两个概念不同嘛,你们根本不是解决问题啊”进行回应。作为辩手,我当然理解他们在说什么,想要表达什么,可是很可惜,作为一个白纸裁,作为一个观众,真的能听懂这个的显微差距么?在实际生活语境下会有正常人愿意接受这样的切割么?但再进行一步呢?我当时场下最简单的想法就是,如果这个概念不区分,吃饭也有助于社会热点的问题解决,不吃饭哪有人能或者解决,继续下去的话,喝水也有助于,打开电脑也有助于,如果这样的话不是很荒谬么?然后黄少爷在点评的过程中,举例也是这样,孙中山先生对于推翻清政府起到了解决问题的作用,可是他妈呢?如果他妈也有助于的话,那孙中山先生的祖母呢?你的数学知识有助于马上的数学考试中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可送你去考场的司机呢?对,就差这一步嘛,参考辩题的不平衡性,包括最后反四结辩也提及了嘛,你说了评委就愿意给你这一票,就愿意承认你的证成,你不说评委就只能不赞同你的切割。”
以上区分(切割)成立的前提, 是正方的因和果的连接确实离辩题很远, 远到这个因果连接的类比被说出来, 大家都会觉得很荒谬的地步。 用另一个方式来理解的话, 就是奥瑞冈所说的根属太远。

事实上, 帝国的论证, 其因果间的连接没有远到孙中山的祖母。 甚至是吃饭,喝水,打开电脑的地步。 用另一个比喻的话, 网络围观形成的没有直接对推翻清政府起到了直接解决的作用, 但网络围观形成的公民社会,就是那能保证生产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保证生产出武昌起义勇士的那土壤。

这样比的唯一好处是,
攻击这条立论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
一,网络围观 为什么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 (或者, 为什么网络围观一定会形成公民社会?)
二,为什么公民社会的形成,有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论证公民社会形成无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而且一旦论证成功, 基本也没有什么东西是能够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了。
但这样打, 主要还是想承受部分对方可能提出的弊端,
比如网民非理性, 比如网民看热闹, 正方都可以一概承认, 然后认为这是公民社会形成过程中必定经历的阵痛期, 阵痛结束, 自然能够收获甜美的果实(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
但对正方来说, 最关键的论证其实是,
为什么非理性的网民, 在网络围观中会逐渐回归理性?
为什么本来就是看热闹的网民, 热闹看完了之后, 会持续对事件进行关注。
这, 应该是反方的攻击对象。

实际
正一开始说的是两个点,
第一,网络围观是公民社会的新形式
第二,网络围观降低公民社会运作的成本。
研究生大姐能够抓出正方论点的因果连接有点远,这反应挺好的, 可惜,
  • 语言演绎不够好, 有助于进入解决阶段和有助于解决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真听不出来。
  • 我们本来就没有满足于只论证一点点。
反一开出的是两个点,
  • 网民感性, 好奇心,看热闹, 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需要的理性思考背道而驰。
  • 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很快转移, 解决社会热点问题需要长时间的关注。
需要注意的是, 莫纳士并没有很明显的切割事件和问题的区别。(越早切割出来, 越容易被攻击, 但越迟切割, 长期关注的需要性, 网民很快转移这个论点的威力, 就突显不出来)
东舒一开始还是在解决阶段和解决这一层逻辑上打了一下, 然后用看热闹参加同性恋游行, 也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的例子, 直接打掉了反方第一个论点。

然后是二辩。。。
基本上是我整个赛会陈词最烂的一场, 没有之一 (决赛的陈词比这个还好)。
原因一, 我超级讨厌打定义战, 有助于进入解决阶段和有助于解决这样的切割到底有什么意义? 听不出, 但你又不得不回应一个这么绕口的逻辑。
原因二, 中学出道以来, 我的陈词基本上是无稿的。 背稿演讲是我的死穴, 事先背诵一段话再去上台一模一样的讲出来, 我办不到。梓鹏在这点上比我好太多了。
所以我场上陈词, 基本上是凭感觉抓场上交锋的点。 场上双方展开的论点越多, 可以攻击防守的点越多, 在论点出来后, 给我现场组织语言反驳的时间越多, 我的表现就越好。 可惜为了辩位优势最大化的原因,我不得不和梓鹏调换位置。 结果我打正二这个, 对方核心论点还没出来, 对反一的论点又来不及组织语言反驳的位置, 果断悲剧。
还好反二也没怎么抓住机会, 炒解决阶段和解决这个绕口的逻辑之余, 还多出了一个, 莫名其妙的问题和造成问题的现象的切割。 特别是在正方已经说出公民社会建设本身就是需要网民看热闹心理,把反方第一个论点包住的时候, 还继续强调第一个论点。 既没有质疑为什么非理性的网民一定会在公民社会讨论过程中逐渐回归理性, 也没有在第一论点的基础上做强没有被攻击的第二论点, 当网民焦点容易转移, 网民关注不能长期集中, 如何能追踪到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

对辩的话
基本就是正方很有目的地在不断用技巧快速转移,化解对方问题的过程中, 强推自己的逻辑论证线, 而反方在一个接一个丢问题的时候, 并没有一个明显的主方向。
一,  事件和问题的切割这个时候出来了, 但这是反方今天做的第三重切割, 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是其一, 区别这两个概念, 有什么意义, 是其二。
二,  剩下其实反方再举非理性的例子, 其实没什么效果, 因为正方会一直用, “啊这是公民社会刚开始形成的必经阶段, 这样的非理性很正常, 无可厚非, 但我们不认为网民会一直非理性下去, 有一天大家会逐渐趋向理性的” 这样的论述来承受。
除非, 反方开始挑战, 为什么一定会从非理性走向理性? 或者开第二攻击点, 为什么看热闹的网民会对事件保持持续的关注(而保持关注才能有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我们才会遇到麻烦。。。

三辩环节,  
梓鹏把民主社会搬出来,其实有点打偏了,(民主和公民社会不太一样)。
不过对反方第一个论点的处理, 非理性, 看热闹。 基本解决的干干净净。
反三的话,
首先他们自己切的三组概念把自己绕晕了, 到目前都没有解释清楚, 为什么有些焦点它只是事件, 它不是问题, 给人的感觉是, 这样的切割, 只是为了方便反方回避交锋。
水滴石穿的类比, 在反方之前没有强推第二论点的时候, (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很快转移, 解决社会热点问题需要长时间的关注)。  听起来会很突兀, 感觉是突然冒出来的一点。
尽管这个时候反方开始把正方往制度层面去解决才叫有助于的方向去逼, 但正方的立论是恰好回应(克制)反方的要求的。 我们之所以大费周章的去论证网络围观就是公民社会形成, 公民社会形成能根本上, 组织性的解决问题。就是为了证明网络围观有能力制度性的解决更深层次的根本问题。

但在盘问环节, 反方展现的风度比我们还太多。
比较少强问强结, 也没有被打断后继续抢答。
所幸, 反三没有时间去筛选自己的盘问问题。 结果不得不在 本来以为对方说不出答案, 结果对方竟然有答案后, 强行打断。

这么说吧, 自由辩论, 其实是一场, 讨论到底有助于要到什么阶段, 才叫有助于的衡量标准之战。
对正方来说, 要求网络围观解决所有社会热点问题, 不可能。
有助于 不等于 能够完全解决,这点要争。
反方要逼使正方承认, 网络围观只治标, 不治本。 方便后面水滴石穿的论述发挥威力。所以正方绝对不能只停留在治标的层面, 要进入治本的层面。
当然, 你要说网络围观能够治本的例子, 不多, 只有一个孙志刚。 所以给出的说法是治本需要时间, 需要反方说的水滴石穿, 而公民社会的形成, 就是水滴石穿的过程。
之后基本就是用技巧和例子在防守了,
中石油贪污的例子用中纪委承认网络围观的辅助作用来回应。
郭美美就纯技巧了 (下一个王美美就不敢炫耀了)
网络时效性短就用 微博打拐两年寻亲的例子。
问题上升到制度层面还是用中纪委借助网络围观作为反腐机制的补充去挡。
热闹一下无法解决, 就用乌坎民主事件, 网络民众围观一下就解决问题。
当然, 我们比较幸运的是,
在这个时候,莫纳仕的同学选择继续推本来预设好的自由辩论战场, 而没有放下所有准备好的问题, 全力猛攻正方立论的缺陷。
为什么非理性的网民, 在网络围观中会逐渐回归理性?
为什么本来就是看热闹的网民, 热闹看完了之后, 会持续对事件进行关注。

对研究生大姐的结辩, 我只想说。。
  • 在正方除了某些同学头脑一热掉进反方的陷阱, 承认网络围观至少有一点点作用, 至少能够治标的时候, 主力还是清醒着, 正方今天要赢, 不能看起来只在论证一点点, 不能看起来只在治标所以我们全场的论述, 并没有满足于只治标, 或者一点点帮助
这个时候, 和南审一样的哭穷和手气差, 是无法做到(承认但无效化对方论点)的, 争夺有助于的定义,对胜负局面没有影响。
2. 反方全场最有价值的论点, 是水击石穿。 但他们选择的例子是贪污腐败问题 (恰好我们的中纪委承认网络围观作为反腐机制的辅助有作用能够挡一下, 恰好在我们提中纪委后反方没有去处理为什么反腐机制的辅助还是无助于)。
如果莫纳士和南审一样, 选择食品安全的例子切入, 那正方会很麻烦。 只能退回, 有助于不要求我们解决所有问题, 这道防线。

于是就到我们的“林正疆”闪亮亮地登场了, 于是就华丽丽的结束了。
——————————————————————————————————————————
首都对复旦
首都师范对有助于和解决的标准定的非常之低 , 低到, 按照他们的标准来说, 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有助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 而这样的讨论, 其实是毫无意义的。
恰好, 复旦第一个论述, 是建立在正方把舆论压力的作用做大的情况下, 才能更进一步, 把足够压力, 做成过多压力, 并造成反效果。
首都师范没有做大舆论压力, 复旦第一个论述效果就打了个折扣。
复旦的第二层论述, 网络围观会破坏正常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机制。 这个论述算奇袭, 但它是很自杀性的。
第一,它赋予反方很大的论证责任, 为什么有了网络围观, 正常的机制就无法发挥作用。 为什么没有网络围观, 正常机制就能自行发挥作用。
第二,它很挑战, 评委和观众的道德认知。谁都知道网络围观有弊端, 但你把它说成十恶不赦,就让人反感。 (特别是, 把人们不相信政府的原因, 归咎于网络, 而非政府自身的不作为身上)
其他可以看杨皓和夏惟桐学长的日志。
————————————————————————————————
国关对港大
正,
能够形成舆论压力
迅速散播信息
多一种解决模式

网络围观不具备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必要条件。
理性客观,专业深入,持续长久

国关在二辩对辩的时候, 用了两个反打的例子。
  • 如果围观无助于,为什么禽流感的人要通过围观求救?
  • 如果围观无助于, 为什么政府还要在微博发布信息?
  • 动车事件, 微博信息的快速传播, 是不是有助于人们迅速厘清真相?
老实说, 这三组问题都非常好。但不是不能拆。
  • 如果围观无助于,为什么禽流感的人要通过围观求救?
(那是人们误以为围观能解决, 但实际不能, 或者, 如果我们今天讨论辩题就只看人们的第一反应, 那有人选择围观来求助,有人选择其他方式来求助, 我们讨论辩题还有什么意义?)
  • 如果围观无助于, 为什么政府还要在微博发布信息?
政府在微博发布信息, 是为了解决问题, 还是纯粹传播重要资讯?
  • 动车事件, 微博信息的快速传播, 是不是有助于人们迅速厘清真相?
(厘清真相就代表解决问题吗? 知道真相后, 人们有持续对铁道部进行关注, 对事故原因进行关注, 确保体制改变,同类事情不再发生吗?)

实际攻防来说,
港大不应该去切割围观和参与的区别, 港大应该去继续抓住, 何谓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 这个本来就是自己立论核心的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13-5-8 01: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标题是:大家都是怎么想的 – 华辩八强:网络围观有助于/无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复盘)
原帖地址:http://blog.renren.com/blog/304442616/903581895?bfrom=01020751300
 楼主| 发表于 2013-5-8 01: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香金:大家都是怎么想的 – 华辩八强:网络围观有助于/无助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前言)

这一题对所有设计立论的教练来说,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第一, 这题目有五个可以切割的概念。 “围观”,“有助于”,“解决”,“热点”,“问题”。
第二,打这题的队伍有八支。 在四场比赛里头, 大家选择切割的角度肯定有所不一, 而正反概念攻防的选择不同, 相当程度会影响比赛走势。
第三, 这一题的淘汰赛, 是大家多少都有点准备的题目。 所以比赛质量多少有所保证。 但这一题也是大家都不可能完全准备好的题目, 所以场上的走势, 很大程度反映的, 其实是辩手的机智, 和审局能力的差异。
————————————————————————————————————————————
个人拿到这个辩题时, 其实觉得优势反而在反方。
为什么?
一,一场比赛双方的论证责任基本是平衡的, 如果正方证明一点点有助于(或者一个例子有助于)就能得证, 那么是否反方证明一点点无助于(或者一个例子无助于)就能得证?
在双方各有例子支撑的情况下, 正方只用 “一点点” 这个概念去守住立场, 这样的架构会相当薄弱, 也很容易被反方拆除。

二,“解决”这个概念其实增加了正方的论证责任。
什么叫“解决”?
事件, 问题的结束/淡出大众视线不叫解决, 那叫悬而未决。
对反方来说, 他们要求的解决, 可以不仅是 对单一事件的处理有圆满结束, 还可以是对事件背后热点问题的结构性改变。
而事实上, 尽管网络围观的事件层出不穷, 但网络围观能真正发挥“解决”作用的, 真的不多。

三,“围观” 等不等于 “参与”, 对反方来说, 是重不必要的切割。
很简单,围观打架的群众尽管不会直接参与到动手打架当中,
但他们能够在旁边议论,他们能够在旁边给打架的人支招, 他们甚至能够给有关单位负责人(比如医院或者警察)打电话, 找来负责单位去解决事件。
而这, 其实就是“参与”,

四,辩题最后剩下的, 是“热点” 和“问题” 该怎么界定。
换句话说, 什么才叫 社会热点问题?

我的归类, 大体分为三大块, 四小类。
第一大块, 人们长期关注, 而且涉及到更深层次结构的问题。
比如官员贪腐, 比如社会道德风气败坏, 比如食品监督机制出错等等。

第二大块, 第一小类。引起社会义愤的司法案件。
比如药家鑫案, 邓玉娇案, 李双江儿子强奸案等。

第二小类, 不涉及司法的社会公义事件。
比如小悦悦, 比如郭美美, 比如扶跌倒老人,
可以把群体事件也归为这一类。

第三大块, 纯粹由于人们好奇心理作祟而追踪的八卦新闻。

很明显, 对双方而言, 第三大块是双方都不会去碰的战场。
第一大块是反方的优势战场。
第二大块是正方可以打的, 但反方不见得在这里有劣势。
比如说 第一小类, 反方可以说, 有没有围观, 这些进入司法程序的案子都会被解决。
网络围观施加的舆论压力, 反而会破坏司法独立, 容易造成法官、陪审团判错案,或量错刑法。
比如说第二小类, 反方可以质疑, 这些问题的解决到底在哪里?
小悦悦事件, 人们谴责的谴责, 反思的反思, 但有改变人们道德水平, 有在下一个小悦悦出现的时候做不一样的选择吗?
郭美美事件, 人们质疑红十字会的结果, 是大家都不愿意捐款了。
可是,红十字会募款,花钱的机制到底有没有问题, 有没有改变, 不得而之。
反而人们对红十字会不信任, 雅安地震发生后没有人往红十字会捐款, 失去了一个帮助灾民的渠道,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扶跌倒老人事件, 人们谴责完, 以后扶老人更犹豫了, 这种社会 互信基础的破坏, 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即便是那些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 比如孙志刚案引发的收容条例改变, 到底有多少是网络围观带来的? 都是可以被质疑的。
而我认为, 切割事件和问题, 对反方是近乎自杀的。
事件和问题的区别, 在于后者涉及的层面可以更广, 后者涉及的时间可以更久。
但事件, 可以是问题的一个子集。 解决事件, 其实就是在解决一个问题。
综合以上, 可以发现, 尽管五个概念的攻防都足以影响比赛的胜负, 但反方一开始要紧抓的, 应该是“有助于” 和“解决” 这两个概念的界定。
一旦反方开始区分 围观和参与, 事件和问题的时候,
或者正方开始强调, 一点点就是有助于, 结束就是解决的时候,
都是双方辩手应该立即反应, 直接开枪射击对手概念不对的时刻。
————————————————————————————————————————————————
承继上面, 表面上, 反方要攻防的战场有三块, 但实际上, 反方用来在这三块进行论证的论点是通用的。
  • 网民非理性 – 容易引发衍生暴力(隐私的侵犯,语言暴力)
  • 网民看热闹心态
  • 网络围观持续性低
  • 围观热点的转移,会模糊化整个舆论焦点
  • 因为网络非实名, 网友不用附上法律和道德责任,所以围观能产生的影响力有限(不如上街示威,和其他手段)
等等等等。

2 和5 是不证自明的。
1,3,4 的现成数据不难找 (中国青年报的数据, 貌似大家都有)。
————————————————————————————————————
那么正方怎么办? 走常规, 一旦给反方一上来咬死“有助于”和“解决” 这两个概念的界定, 基本上会处于挨打。
于是出现了帝国打淘汰赛的老路, 打奇袭。
何谓奇袭。
常见的一种奇袭, 是, 由于 证明 A 对 B 很重要(很有用, 很有帮助,利大于弊)有困难。 所以加进一层概念C,  证明 因为 A (才)能带来 C,  C 对 B 很重要, 所以A 对 B 很重要。
奇袭的比赛案例, 比如第一届国际菁英杯奥瑞冈半决赛, 港大 对政治大学的神雕侠侣, 港大持应该引入鞭刑的正方, 提出, 以鞭刑来代替死刑的立论架构。
比如本届小组赛, 首都师范对港大, 首都持应该对奢侈品消费进行限制的正方, 提出, 奢侈品消费来遏制官员腐败 的立论架构。

打奇袭的缺点在于, 每增加一层论证逻辑, 就增加一层受攻击点(破绽).
而且, 取决于队伍的选择, A 到 C , C 到 B 的连接越远, 越不合理, 越难被观众评委接受, 也越容易被对手拆掉。
但打奇袭的好处是,
  • 规避弊端。
比如港大鞭刑那场, 鞭刑代替死刑, 就可以规避鞭刑本身不人道 这个弊端。 (人不人道, 从本来的单独孤立, 变成和死刑相比较的。 本来单独来看鞭刑是不人道的, 但和死刑相比, 鞭刑反而还比较人道。)

  • 规避论证的难度(不合理)
比如说限制奢侈品消费, 要求正方放弃消费的理由, 几乎没有。 (总不能因为看到暴发户, 看到贫富悬殊, 看到朱门酒肉臭, 就认为不应该消费奢侈品吧?)
但如果是限制贪官消费, 就有很正当的道德理由。

  • 杀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奇袭的设计, 往往是逼使对方挑出原来的准备框架, 逼使对方所有的预设反驳落空, 逼使对方现场去拆对手架构的能力。
奇袭架构整条逻辑论证线看起来破绽百出, 其实真正关键的支撑点只有一两个,
要么, 你能够直接抓出这个关键支撑点进行攻击。
要么, 你能够对每一个破绽的攻击, 都占到明显优势。
否则, 每一次对奇袭逻辑论证线破绽的挑战, 都是给对方不断修补自己立论的机会。

简单来说, 打奇袭, 直接逼使正反双方回归到辩论赛最根本的元素, 辩手和辩手之间个人能力的较量。

为什么之前帝国小组赛没有出奇袭架构?
第一,  想赢的包袱太重, 不知道评委口味的情况下打奇袭, 有点风险。
第二,  每一个奇袭都是咋听之下破绽百出,很不合理。 对小组赛这些大家都有时间充分讨论的题目来说, 一个奇袭立论的出现, 基本经过几轮讨论就会被毙掉。
为什么帝国淘汰赛后敢打奇袭?
第一,反正没有怎么准备,能抓到一个乍听之下,大家都觉得不错的立论架构, 就用了。
第二,奇袭拼的就是辩手个人对辩题的理解,对双方架构的理解,和执行架构的能力。帝国最不怕这方面的比拼。 (帝国怕的, 要么是双方咬死的定义战, 要么是互相推战场, 比价值演绎的比赛)


其他队伍多数会备配教练和后援团。 好处是很多东西 (找资料, 写问题, 想反方立论和回应)不用亲力亲为,多一个人多一份手脚。坏处可能是, 一旦有教练出立论, 由于思考模式(思维能力)的不同, 队员理解立论, 吃透立论是件短时间内很难做到的事情。 我们的立论是场上队员讨论出来的结果, 这就保证了 对立论的理解。

目前作为辩手的遗憾,一, 没有亲自拆过对手的奇袭架构。 二, 没有在奥瑞冈里, 和能吃透奇袭立论的队友,执行过奇袭的立论。 两个人, 港大的刘冉, 剑桥的孙世靖, 是除了目前的队友外, 能够执行奇袭立论的队友, 可惜没有机会合作。当然还有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时候在想, 很多时候胜负未必是因为你的绝对实力比对手高, 而是你选择的论点是否克制(受制)于对手的论点。
莫纳仕碰的如果是首都师范, 也许就晋级了。
帝国碰的如果是南审, 也许就悲剧了。
武汉如果碰上 复旦, 这个, 真不好说。

另一个, 帝国质询的节奏把握的挺烂, 因为基本没什么机会去练习。
被盘问, 倒是挺能抢话的。
自由辩论基本上是用各种技巧去对付对方问题, 要么承认无伤大雅的, 要么"无耻"的用架构吸收,要么直接用技巧逃掉, 如果有明显逻辑漏洞, 直接抓。
换句话说, 我们根本没有在推战场, 一来没有时间练配合, 二来,自由辩论,有时候凭感觉, 反而更能推进战场。。。。
至于立论做的比其他队伍都简单的一些考量是,
一, 传达效果, 越简单的东西, 越容易吸收。
二, 集中攻防的战场。 如果对方的论点有三个, 我们一开始选择拆一个, 对方就不得不在我们拆的论点上做防守。于是三个论点会在交锋过程中被限缩成一到两个论点。
如果我们的论点只有一个, 对手别无选择, 只能在我们选择的唯一论点上,进行攻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楼主| 发表于 2013-5-8 10: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储殷教授:网络围观为什么无助于热点问题的解决
看到了我最喜欢的帝国理工的选手对于这一个引起轩然大波的题目的解析,也来凑凑热闹。。。

这个辩题在很多朋友看来,正方占据了绝对优势,反方必须出奇制胜,如南审的事件与问题的切割。。我个人认为,这个辩题其实是两分的辩题。

我只说几个点

1、网络意见是否能够等同于民意。。网民的构成,围观的构成,网络民意的主要发声者,是否能够等同于民意。数字鸿沟怎么解决,城乡差异怎么解决,话语权不对等怎么解决,沉默的大多数怎么解决。网络民意和民意不是一回事,以网络民意来替代民意形成舆论压力,很有可能导致利益相关方的失声,从而导致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不公平不适当。

2、网络围观的核心是什么,是关注带来压力。核心不是民意,而是关注。公关能力而不是人心所向决定了这个问题。通过议程设置、话题选择、传播手段,现代公关手段能够有效塑造焦点,转移焦点。实际上以围观来推动解决,更有利于掌握传播资源的利益群体。广告刺激起来的购买欲真的是真实的诉求吗?围观是被决定的,是被传播手段,传播诉求所决定的,换句话说,网络围观本身是种消费环节,是自媒体时代的自我生产方式。这里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流派讲的非常深刻也非常通俗易懂。

3、什么叫有助于,有的网络围观能够推动,有的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事例上可以相互对冲。判断标准在于,一旦以围观为标准,那么围观的规模围观的力度,即传播效果的考量就会压倒事情本身而成为最为关键的地方。所以就会出现了,大家都炒作大家都悲情,大家都扭曲事情的真相以增加传播效果的趋势,最近几年的炒作成风和这个有着极大的关系。如同信访,当事人相互比惨,你哭我喝药,你喝药我自焚的,累积激进效应。这种机制最后造成的就是社会关注资源的配置失灵,如同医生在灾区救死扶伤的时候,首先要救的其实往往是喊不出疼的,如果是谁哭喊的凶就救谁,那其实往往救的不是急

4、这个辩题的反方在我看来,要告诉大家,试图以网络民意来实现民主法治其实是一种虚幻,因为一个社会在缺乏真实交往的情况下,试图在虚拟的空间里重组是一种变态的美梦。要解决热点问题,最终需要的是社会管理的改革,而不是虚拟空间的革命话语,因为这些话语往往与其发对的东西一样,只是符号不同而已


发表于 2013-7-22 17:35:47 | 显示全部楼层
Tell yourself every day :——I am really great.——每天告诉自己一次: 我真的很不错!
发表于 2015-4-23 13: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棒很棒啊!!必须顶一个,很有帮助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华语辩论网 ( 粤ICP备20050268号-1 )

GMT+8, 2025-8-3 13:54 , Processed in 0.09749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