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题准备 参加辩论赛,就意味着要去证明或捍卫一个辩题的正确性。要想在辩论过程中厚积薄发就必须重视准备辩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先从辩题类型确定、关键概念剖析,理论框架设计和事实材料搜集等几个装门面谈一下辩论技能的培养,然后再纵使几个具体的辩题详细说明。 一、 辩题类型确定 随着辩论赛的发展,辩题目的类型也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简单说来,有“是/不是”的实然判断型,有“应该/不应该”等应然判断型,有“有利/不利、利大于弊/弊大于利“等利弊比较型,也有”会/不会、能/不能、可能/不可能“等等模态判断型。第一篇已有较详细的分类论述,这里不现赘述。 而不同类型的辩题,对应着不同的处理方法。突然判断型,注重在对事实的分析中得出纵论;应然判断型,强调不单分析事实,更要在对未来的前瞻和展望中高举价值的大旗,提出一个努力和方向;而利弊比较型,就要在确定一个比较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正反考察的辩证分析,得出令人信服的比较结果;模态判断型,刚要有合理的解释,使本方辩题不但经得起以往事实的考验,更要在“可预见的将来”依然能够成立。 二、 关键概念剖析 确定了辩题的类型,紧接着就要进行关键概念剖析: 逻辑知识告诉我们,概念是进行判断和推理的前提,面辩论双方为了自己辩论的需要,都会对辩题中的概念进行技术性处理,以有利于本方逻辑推理的进行和理论框架的树立双方在概念上的争夺,就好像两支队伍争夺一片战场的“制高点。”。举例来说,1998年全国大专辩论会的决赛题目是可称为“关键概念”,薪金高到什么程度叫高薪?高薪是不是仅体现在货币报酬上?能不能怎样理解?“能”体现的是一种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养廉怎么理解?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才叫养廉,还是对廉有促进作用就可以叫养廉?不回答这些问题,接下来的工作根本无从谈起。而一场辩论赛的胜负,往往会由于一方对于概念的巧妙理解而先拔头筹。比如1993年复旦大学在对台湾大学“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辩论中,复旦大学作为反方,由于对“恶”作出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扩张的解释,而拓宽了本方的论证区域,排除了很多不利于反方的论点、论据,最终赢得了这一场比赛的胜利。概念如此重,所以要牢牢把握以争取“先声夺人”。 三、理论框架设计 辩论是一种思维的艺术,辩论赛应该“明理即辩”。这样才不会背离探讨真理、寻求真知的核心价值。同时,要想说服评委、说服观众,首先要有个逻辑严密、简练严谨的理论框架。只有一个富有内在逻辑性、符合人们认识问题基本思路的理论框架,才能从理性上获得人们的认可与赞同。所以对辩论来说,曾有一个说法,叫“铁的逻辑”,即逻辑的推理要从大家其本认可的预设出发,尽量减少其中的跳跃性环节,使得逻辑中的漏洞可能减少,争取使自己的逻辑推理如“铁桶江山,水泼不进”。同时,可以根据辩题所涉及的科学及其性质,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及认识成果上汲取有利的部分,做本方的理论支持,从而夯实基础,增加认识问题学理深度。 当确定好一个理论框架之后,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就是要尽可能减少理论的“抽象度”。不要让人听起来觉得云遮雾罩,摸不着头脑,提不起兴趣。应当努力把理论框架生动化、具体化把理论和逻辑条理化、简单化。要用防病可能少的语言来阐述理论,这样既能节省本方立论的时间,又能花更多的篇幅润色语言,有利于给评委和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 四、 事实材料招集 在辩论场上,事实是金,说话是银。辩论中,在以抽象的推理和理论来阐述本方观点的同时,要注意典型材料与事实论据的运用。经典的事实材料会给观众和评委留下深刻印象,并进一步加强对本方观点的认同感:而事实材料的灵活应用,会使得对方不得不多优质解释,从而陷入被动。 当双方陷入僵持时,一个精彩的事例,会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为胜利指明方向;当一方处于劣势之际,一个强有的数据,也可能挽狂澜于既倒:当一方已经略占上风之时,一个典型的材料,更能获得势如破竹的压倒性优势。 事实材料的搜索要依据理论框架中最有力的几处攻击点来确定范围。既要重视以往的富有说服力的事例,又要密切关注时下的最新动态。以往的经典事例,人所共知,容易获得共鸣;现今的崭新材料,时效性强,使人耳目一新,增长新知。另外有一点要特别强调,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络已作为“第四媒体”日益崛起,因此,凭借互联网数据、材料,在工具上领先一步,在方法上高人一筹,才能在辩论中抢占先机、左右逢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