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吴理在 2003/08/24 11:12am 第 2 次编辑]
辩论的文理之别引发的思考 吴理关于辩论的文理之别,很在就有过思考,也曾很朋友们讨论过。当初曾探讨过:为什么现在(01年底)理工科辩手显得越来越强?(按理说辩论应该是文科辩手的天下)。 当时讨论的结果: 1、辩论更注重逻辑思维,辩论是逻辑之辩(复旦张蔼珠和俞金吾也都说过),而理工科辩手在思维上有明显优势;当然辩论的内容要丰富、生动,辩手的发散思维和人文底蕴、社科知识储备也非常重要,这些文科辩手有明显优势。但是这些似乎比较好培养,理工科辩手一般来说都比较喜欢社科,涉猎面较广,容易文理兼休。西交四剑在理工科逻辑思维前提下无不显得文理兼具,故此能雄辩天下,令99年成为辩坛里程碑。相对来说文科辩手不易培养逻辑思维,很难说一个文科辩手文理兼备。我没听说过谁说余磊、袁丁是文理兼备,到是西交大的都称宇宽为大儒,谭琦、梁炜陇也是。 2、现在高中文理分班,成绩好、智商高的大多去了理科班(没有官方数据统计,凭个人印象),这造成理工科辩手个人素质高的比例大一些。这是形成理工科辩手普遍抬头的一个根本原因。(或者说理工科人多选则面广一些) 3、大的教育背景要求理工科学生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各学校开设社科类选修课,学校对这点的重视令理工科辩手获益。 而近两周的战队对决令我的辩论中的文理之别有了更深的认识: 1、文理之别对评委的影响 8月2日的比赛:大女子主义比大男子主义更令人难以接受 / 大男子主义比大女子主义更令人难以接受。当时正方的逻辑很清楚:在现在男权社会(不得不承认)大男子主义根深蒂固,大女子主义忽视男权,所以更难接受。而反方可能是临时组队基本没有逻辑,只是靠反驳和辩论技巧周旋。 赛后我(材料专业)和bigbear(机械专业)判了正方胜,当然也不仅仅是因为逻辑,我感觉正方准备充分,立论、盘问、结辩做得较好,自由辩论整体配合也不错,技巧和知识面略逊,整体综合看该胜。而当时有三位评委判了反方胜,其中一位是法学毕业,一位文学爱好者备考人大研究生,另一位我不清楚。但在8月9日的比赛中仍判了我认为逻辑性弱一些的一方胜,所以我推断,他也是文科背景。这样两个理工科背景的评委投了逻辑性理论强的一方获胜,而文科背景的则投了知识面广、语言生动的一方。可见文理差异也决定了评委的评判标准不同。(注决非是要在此搅起评判纷争) 而纵观历届全赛、国赛,评委是以文科背景为主,则形成了一种评判导向:语言优美、辩词精彩的易得分,我们知道四辩(结辩)的优秀辩手的最多。因为结辩陈词价值升华多,逻辑阐释少,结果显得语言优美、辩词生动、文采好,则评委喜欢。99年郭宇宽逻辑掌握的好但不是最佳辩手,2000年余磊主要出逻辑,结果最佳辩手判给了结辩周玄毅,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几年后文理兼修的评委出现,会不会是一种福音?大家讨论吧。 2、文科辩手的逻辑弱势如何弥补? 我这样大谈特谈文科辩手的逻辑弱,希望文科辩手不要见怪,我的确是觉得文科队伍的逻辑弱(请大家批评指责),就拿复旦来说,最注重逻辑了,93年《人性本善/恶》那场他们一再问对方:善花是如何结恶果?而对于“恶花如何结善果”他们早有准备,其实就是逻辑框架大一层,“人人自私则均不能自私”,所以“恶花结出善果”,但这也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之上的,只是对方没有抓住。 01年,武大的《钱是不是万恶之源》录像是在“十一”国庆假期播的,而当时我们学校正准备一场该题目表演赛。为公平比赛,保持自己特点,不受干扰,那些辩手都没有看电视录像,十一假期结束,就打表演赛,武大的和我们学校的我都看了,我当时的感觉,我们学校的《钱是万恶之源》立论比武大要好,打得很从容(自己的主观、真实感受,倾听大家评说)。武大一般是余磊出逻辑框架(蒋舸在某篇文章中说过)当然主要还应是教练赵林老师,余磊是法学背景,赵老师是哲学教授。主力队员全是文科背景,这是不是我前面提到的文科辩手的逻辑弱?? 谈到如何弥补,老实说我也不知道,这也是一个很难的题目,难道也会像若干年前教育界号召理工科学生提高人文素质一样,来号召文科学生提高严谨的逻辑思维??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讨论吧。 文中一些看法,均是本人今天早上想到的浅见,不到之处望大家海涵,真诚希望大家发表高见共同讨论。 谢谢!
|